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伟大建筑鉴赏---帝国大厦

世界伟大建筑鉴赏---帝国大厦

世界伟大建筑鉴赏---帝国大厦
世界伟大建筑鉴赏---帝国大厦

世界伟大建筑鉴赏

帝国大厦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一栋著名的摩天大楼,共有102层,由Shreeve, Lamb, and Harmon建筑公司设计,1930年动工,1931年落成,只用了410天,它的名字来源于纽约州的别称帝国州(Empire State),所以英文原意实际上是“纽约州大厦”,而“帝国州大厦”是以英文字面意思直接翻译之译法,但因此帝国大厦的译法已广泛流传,故沿用至今。

纽约帝国大厦始建于1930年3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为纽约永远的标志。曾为世界第一高大楼和纽约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在世界贸易中心在911事件倒塌后,继续接任纽约第一大楼的头衔,直到自由塔建成。

帝国大厦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称为纽约的标志。地上建筑有381米高的帝国大厦,自1931年以来,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直到1971年才被世贸中心超过。这时,世贸中心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帝国大厦也只能从世界第一高楼的宝座上退了下来。但后来几十年里,又有很多建筑超过了帝国大厦,如马来西亚的双子塔等。“9·11”恐怖袭击事件后,帝国大厦也只能重新成为纽约最高的建筑。此大厦在美国经济最萧条,最不景气的时候,以仅仅不到2年的时间建成。在86楼及102楼有瞭望台,由于是露天的望台,台上的风力相当大。晴天的时候可远望至100公里远的地方。帝国大厦耸立于曼哈顿(Manhattan)市区,高达443米,在上面可以日夜像“金刚”(King Kong)一样环视四周的地平线的美景。天气晴朗时,游客可以从102层观景台和86层观景台外步行道眺望五个州。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 象的代表。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 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 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 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igh build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High-rise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history,tendency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有机建筑的典范——西塔里埃森 【摘要】:有机建筑是赖特的著名理论,但是赖特从未提供过有机建筑的完整定义。1894年,赖特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有机建筑原则,他认为一幢建筑应当像是从场地上自然生长出来,如果场地环境特征明显,建筑的造型应当与环境保持和谐。1938年,赖特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沙漠中建造了西塔里埃森,它是一所特殊的建筑学校,帐篷式的斜坡顶、未加油漆的红木屋架和倾斜的毛石墙与四周的山形互相呼应。西塔里埃森是按照自然法则建造的,不仅建筑本身是有机的整体而且与环境保持和谐,它把场地、材料、建造方法和建筑师的有机哲学结合在一起,并充分予以展现,是有机建筑的典范。 关键词:西塔里埃森,有机建筑,草原住宅 美国威斯康星州是现代建筑先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的家乡,1909年赖特的母亲在威斯康星州的春绿县(Spring Green)买了一块地,赖特在新购置的土地上创建了家园。赖特的母亲祖籍威尔士,赖特给春绿县的新家起名塔里埃森(Taliesin),用的是威尔士语,意思是“闪亮的山顶边缘”。赖特的住宅没有建在山顶而是山坡的最高处,山顶的边缘相对隐蔽,可俯视山庄全貌。1932年,赖特在塔里埃森创建了一所建筑学校,学校有点像中国早期的私塾,赖特把

这座学校称为“塔里埃森学社”(TaliesinFellowship),把学生称为弟子(Apprentice)。学校与众不同,学生入学无须考试,毕业时也不发文凭,学员在校期间半工半读,有点儿像工厂的学徒工。学校没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实行即兴教学,边干边学,学习内容也不局限于建筑。赖特认为,教育不应当在教室内进行,应当在工作中学习,劳动、吃饭、娱乐、闲谈、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学社的绘图室、学员宿舍、餐厅和小剧场都是1932年以后逐步扩建的,塔里埃森的建筑每年都要进行修改、扩建,不断完善,学员参加建校劳动,这是赖特重要的教育思想。 赖特夫妇曾于1927年1月访问过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Phoenix),当地的阳光和温暖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而威斯康星州春绿县的冬季则是既阴冷又潮湿,医生劝告赖特夫人,若每年冬季迁居菲尼克斯,避开北方的阴冷,赖特至少会延长生命20年。1936年赖特患了一次肺炎,促使赖特夫妇决定在亚利桑那州的沙漠内建立自己的塔里埃森分校。他们在靠近菲尼克斯的史考茨代尔(Scottsdale)买了800英亩(约324hm2)的荒地,背靠麦克道尔山(McDowell)、遥望天堂谷(ParadiseValley),当时四周几乎荒无人烟,设计图纸是赖特在现场的帐篷中绘制的,沙漠中的阳光强烈,白色绘图纸反射的眩光刺目,不得不改用深色的纸,赖特亲自绘制了设计图,1938年分校建成,命名西塔里埃森,时年赖特已70岁。

建筑艺术鉴赏论文

浅谈建筑艺术 这学期我选修了建筑艺术鉴赏这门课程,转眼,这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短短半个学期的学习,虽然所学所知并不多,却也对建筑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与个人的体会感受。 建筑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华贵高大的楼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住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感受。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忘或丢失。比如希腊的神庙、罗马的广场,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功能比重大些,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比如, 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人们就是在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 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建筑艺术及欣赏》论文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班级:00000000 姓名:000 学号:000000000 日期:000000000000000

建筑艺术欣赏 建筑艺术是与绘画、雕塑等并列的艺术门类,又具有自身的独特魅力。它是我们身边的艺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懂得欣赏建筑艺术是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也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由于建筑学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领会其中的涵义,懂得如何欣赏建筑艺术。因此,必须要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知识,使大家能够懂得建筑的本性,然后才能谈到欣赏。 为何要在艺术欣赏的教学中强调对建筑艺术的领悟呢?首先,从大家相对熟悉的艺术性来说,建筑艺术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通常与壁画、雕塑等作品一起构成美妙的艺术氛围。此外,建筑形象和空间具有音乐般的美感,黑格尔在其名著《美学》中对此有全面的论述。总之,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在西方常常被列于各种艺术的首位。它对于培养全面的审美素养具有其他艺术不可取代和比拟的作用。第二,建筑学科具有相当的综合性。它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同土木工程、结构力学、建筑材料、工程经济、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环境学、生态学乃至可持续发展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建筑学本身就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综合的学科。在整个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学科交叉的今天,建筑学无疑是一个范例,它带给我们许多能够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帮助我们在打开思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第三,建筑艺术是一种相对持久的艺术。当远古的绘画、音乐、文字等许多生活记录都湮灭无存的今天,却有许多古建筑遗迹依然矗立在大地上。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有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并不少见。这些古代建筑如同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带给我们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祖先的思想、文化和生活,帮我们找到自己的“根”。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现在都在积极地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这说明现代人越来越重视保护自己的历史,并且对历史有着特殊的热爱与珍惜。“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绝大部分项目都是古建筑遗存或遗址。我们作为当代的青年,更有必要、也有责任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懂得去欣赏和保护它们。能够继承这些建筑遗产,是我们的幸运,而保护好它们,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通过建筑艺术欣赏这门课,我有了知识的扩充、欣赏的乐趣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

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不灭的凝固美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 …… ……” 对苏州园林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从叶圣陶先生的这篇《苏州园林》得到的。那时候还在上初中,对“园林”这一概念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这篇文章只是让我记住,我国有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叫园林,而散落民间的苏州园林为园林之最。然而,江南苏州园林至今尚无机会一游,可以堪称中国园林典范的园林也仅仅到过颐和园一处。不过通过书籍,影像资料,对苏州园林也有了大概印象。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类似颐和园的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更增添了人文气息,更贴近常人生活。设计者和匠师们匠心独运,自出心裁,使园林在每一点上都各具特色,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园林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虽然无法体会一下“荡舟其间,薄荷而饮”的幽闭意境,但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虚实交错,还是可以称得上“漫步林园上,如在画中游”呀! “ 提高美的民族,就是提高人类灵魂和生命的民族”。 这句话是谁说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无所谓。因为中国人用自己的勤劳智慧把自己的建筑绘制的如此的美,恐怕不仅仅限于江南的苏州吧。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杭州;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的黄土高原;绚丽多彩,迤逦多姿的云贵高原,应该也有着像苏州园林一样充满地域文化特色,民朴民风的民间建筑形式吧。即使我没有上过建筑赏析课,但如果见到如此富有特色的建筑,应该也会感受到生活中各种建筑所带来的美感吧!那些有的格外引人注目,而且是无与伦比的。比如北京四合院;广东的“围龙屋”,还有我至今尚未游览过的云南“一颗印”。

世界著名建筑物欣赏

世界著名建筑物欣赏 《狮身人面像》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它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 240英尺,高66英尺,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无上权威。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埃皮道罗斯剧场》小波里克里托斯 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米兰大教堂》伯鲁诺列斯基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可供4万人举行宗教活动。它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才完成。 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 135个尖塔,象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且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总共有2000多个雕像,甚为奇特。如果连内部雕像总共有 6000多尊,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这个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塔顶上有金色圣母玛利亚雕像,在阳光下显得光辉夺目,神奇而又壮丽。

建筑艺术欣赏论文

美术鉴赏结课作业建筑赏析《福建土楼》 建筑学院艺术设计 姓名:闫立全 学号:201006007 指导老师:段志刚

福建土楼建筑艺术欣赏 摘要:福建土楼,包括闽南土楼和一部分客家土楼,总数约三千余。通常是指闽西南独有约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筑承重生土墙壁所构成的群居和防卫合一的大型楼房,形如天外飞碟,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主要分布地区以中国福建西南山区,客家人和闽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交界地带,包括以闽南人为主的漳州市,闽南人与客家人参半的龙岩市。福建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关键词:倚山偎翠代表性巧夺天工优越性 福建土楼简介: 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这就是永定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以生土夯筑,却巧夺天工。安全坚固,防风抗震,冬暖夏凉,阴阳调和,处处洋溢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汉族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圆寨,仅就名称而言,已表现出两

大特性,一方面,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另一方面,寨就是堡垒,它的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客家土楼建筑具有充分的经济性,良好的坚固性,奇妙的物理性,突出的防御性,独特的艺术性等多种优越性。 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名土楼(2008年7月6日列入“世遗”) 1 衍香楼 衍香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落在永定县湖坑镇新南村,建于1880年,创建人是苏谷春。苏谷青春少年时期家境清贫,中年后在家乡以及上海等地经营条丝烟生意,生意兴隆,发家致富,于是建了这座楼。衍香楼主体直径40米,底墙厚1.5米,顶墙厚0.7米,墙高14.5米,有1个大门,2口水井,3个厅堂,4副楼梯,每层34间,4层共136间。底层楼梯旁分布有4个卫生间,厅边6个洗浴间。一层为各家厨房餐厅,二层为粮仓,三四层为卧室。大门钉有钢板,门内的顶端设有灭火的水喉水箱,过去曾有匪贼行劫,想纵火烧门,均不能得逞。 衍香楼楼名的含义是“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楼外大门上书“大夫第”,两旁对联是:“积德多蕃衍,藏书发古香”横披是“诗礼传家”,苏谷春后裔十三个孙辈中有五个秀才、一个举人供职于福州等地而得誉称。至今有五六百人,其中400余人侨居东南亚等地。现居住在衍香楼里的有16户,近百人,其中教师25人,大中专生32人。历代以诗书传家,是典型的书香门第。今年二月国家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精编版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精编 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学院:土木工程 专业:工程造价1232 姓名:靳晓兵 对中西建筑艺术的鉴赏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

1.中国建筑艺术的历史发展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因此,中国建筑不用骇人的空间与体量,也不追求坚固久远。因为,以住宅为建筑的主流,建筑在平面与空间上,大都以住宅为蓝本,如帝王的宫殿、佛寺、道观,甚至会馆、书院之类的建筑,都以与住宅十分接近的四合院落的形式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宫殿、官署、寺庙、住宅外,较少像古代或中世纪西方那样的公共建筑。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署等正统的建筑设计建造

世界著名十大超高层建筑排名综述

世界著名十大超高层建筑及未来的九大 绿色建筑

NO.1 迪拜塔 ●地点: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 ●高度:有162个楼层,总高度828米 ●设计单位:美国芝加哥公司的美国建筑师阿德里安·史密斯(Adrian Smith)设计, 韩国三星公司负责实施。 ●竣工时间:在2004年9月21日开始动工,在2010年1月4日竣工启用。 设计特点:建筑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 挑战性的单式结构,由连为一体的管 状多塔组成,具有太空时代风格的外 形,基座周围采用了富有伊斯兰建筑 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 总投资:总投资超70亿美元。 世界第一高楼828米---迪拜塔

NO.2 台北101大楼 ●地点:台北市信义区西村里信义路五段7号 ●开工时间:1999年7月 ●竣工时间:2003年10月17日 ●占地面积:30278平方米 ●建筑面积:28.95万平方米 ●建筑高度:508米 ●建筑层数:地上101层,地下3层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式的巨型结构 建筑造价:580亿元新台币 投资单位:台北金融大楼控股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李祖原建筑师事务所 建设用途:购物中心,办公,观景, 施工单位:KTRT 地位,高度:508米 设计特点:超越单一量体的设计观,以中国人的吉祥数 字“八”作为设计单元。

NO.3上海中心大厦(在建)●建设地点:陆家嘴金融中心区Z3-2地块。 ●开工时间:2008年11月29日。 ●竣工时间:2014年。 ●占地面积:30368平方米。 ●建筑面积:574058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 面积约410139平方米。 ●建筑高度:632米。 ●建筑层数:地下结构5层,地上部分包括124 层塔楼和7层东西裙房。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外框架结构。 ●用钢量:约100000吨。 ●建筑造价:148亿元。 建筑/结构设计单位:M.Arthur Gensler Jr.&Associat -es,Inc.美国旧金山根斯勒建筑设计所总裁阿瑟~根斯勒 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工程 姓名:陈洋 学号:1120119126 2013年5月11日

谈建筑的艺术性 这学期上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对建筑艺术有了一些了解,同时也查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下面就来谈谈我的看法。 建筑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用其巨大的艺术表现力与人类文化构成深刻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一个建筑,如果不能融合于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中,这个建筑做的再美,在建筑师的眼中,它还是失败的!所以建筑的艺术性就是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融合当地的文化底蕴及风俗习惯,在保证建筑的正常使用状态下,表现思想、情感及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并非仅限于营造美观的形式,艺术表现力产生于设计创新,严生于形式、使用功能与建构技术等综合方面。所以,由于各地的文化底蕴背景不同,风俗习惯不一,导致东西方甚至各地区建筑的风格的迥异。反过来,同样可以从建筑的差异中了解各地的文化的差异性! 法国著名文学家维克多·雨果高度概括过东西方两大建筑体系之间的根本差别。他认为:“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了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了东方艺术。”也就是说,欧洲人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它是一种抽象美的概括与感悟,是某种有形实景与它所象征的无限虚景的结合或者融汇,所追求的是“得意忘象”的意境。中国人也讲究逼真、论证,但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且形似逊于神似。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唐代画家张文通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范文一: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 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 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 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建筑艺术是通过 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 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而中国和西方的 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 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 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 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 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 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 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 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 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因此,中国建筑不用骇人的空间与体量,也不追求坚固久远。因为,以住宅为建筑的主流,建筑在平面与空间上,大都以住宅为蓝本,如帝王的宫殿、 佛寺、道观,甚至会馆、书院之类的建筑,都以与住宅十分接近的四合院落的形式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中,除了宫殿、官署、寺庙、住宅外,较少像古代或中世纪西方那样的公共 建筑。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自汉唐以来,已逐步积累了不少的建造经验,形成了中国特有的 建筑艺术风格。尤其是到了宋代,官方编修了《营造法式》一书,使那些宫殿、寺庙、衙

帝国大厦简介

帝国大厦简介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纽约帝国大厦,建于1930年3月,是当时使用材料最轻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为纽约永远的标志。 帝国大厦是一栋超高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称为纽约的标志。如今它的地位虽然已被世界贸易中心及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取代,但是地上建筑有381米高的帝国大厦,自1931年以来,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宝座达40年之久。此大厦在美国经济最萧条,最不景气的时候,以仅仅不到2年的时间建成。 在86楼及102楼有望台,由于是露天的望台,台上的风力相当大。晴天的时候可远望至100公里远的地方。 简介 概要 名称帝国大厦(英语:Empire State Building) 所在地美国纽约州 曼哈顿第五大道350号 建造期间1929 – 1931 高度 天线/尖顶1,472英尺(448.7米) 屋顶1,250英尺(381米) 最高楼层1,224 ft (373.2 m) 技术资讯 楼层数102 楼板面积2,768,591平方英尺 (257,000平方米)(2007)

花费$40,948,900美元(20世 纪30年代币值) 建造情况 建筑师Shreve, Lamb and Harmon 建造时长410天 荣誉 在帝国大厦兴建之前,克莱斯勒大厦是全球最高的建筑。而帝国大厦在1971年莫斯科奥斯坦金诺电视塔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高建筑,并在1972年世界贸易中心北楼建成之前,一直是世界最高大楼并拥有全球最高的观景台。 在 2001年911事件中世界贸易中心双厦相继倒塌之后,帝国大厦再度成为纽约最高建筑,也是首座两度(1931年、2001年)成为纽约市最高建筑的大楼。目前它是美国第二高的建筑,名列芝加哥的西尔斯大楼之后。帝国大厦原本总高381米,1950年代安装的天线使其尖顶高度加至443.2米。结构介绍 从底层到帝国大厦从1931年建成起,直到1971年,保持了世界最高纪录达40年它原本共381米,20世纪50年代安装的天线使它的高度上升至443.5米。根据估算,建造帝国大厦的材料约有330000吨。大厦总共拥有6500个窗户、73部电梯,从底层步行至顶层须经过1860级台阶。它的总建筑面积为204385平方米。

建筑艺术赏析论文

一个人的巴塞罗那——高迪的建筑艺术 经济Q1041 王溪 100101047 摘要: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在西班牙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本文通过对高迪的生平及作品简介让读者对他的作品及风格有简单的了解。 关键字:高迪、自然、圣家族教堂 一.高迪其人 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西班牙建筑师,生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雷乌斯,1878年毕业于巴塞罗那高等建筑学院。在建筑艺术探索中独辟蹊径,其作品具有典型的个人特征。他以浪漫主义的幻想极力使“塑性艺术”渗透到三度空间的建筑中去,吸收了东方风格和哥特式建筑的结构特点,并结合自然的形式,精心地研究着他独创的塑性建筑。 高迪出生于达拉格纳省的勒斯,他的一生与巴塞罗那是紧紧相连的,他死于一场电车车祸中。高迪正是在这座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首府中完成了他几乎全部的作品,包括私宅、学校、住宅楼、公园和一座大教堂——圣家族大教堂——高迪自1883年起一直为之工作,直到去世也没能完成。高迪的建筑如雕刻家在不断地精雕细琢,让自己的灵感展现在这座城市。如米拉公寓5年、格尔公园建15年、神圣家住大教堂43未建好等。高迪在巴塞罗耶留下了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这其中,有17项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3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没有哪座城市会像它,因一个人而变得熠熠生辉;也没有哪个人会像他,因一座城市而变得精神不灭。在巴塞罗那的旅游一宣传手册上,有这么一句话:“整个巴塞罗那即是高迪”。 二.高迪主要作品 (一)圣家族大教堂

圣家族教堂位于巴赛罗那市区中心,初期由教区建筑师维拉设计,为学院派的新哥特式,它于1882年奠基,1883年由年轻的高迪接手,才过而立之年便接下如此重要的工程实不简单,谁知这项马拉松式的工程竟耗费了高迪几乎毕生的精力,直到1926年去世时设计还没有全部完成。高迪接手任务后首先研究了教堂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为了突出教堂在城市中的标志性地位,根据景观需要,高迪建议在教堂四周保留相应的空地,形成四星状的广场,以获得最好的视觉艺术效果,又尽量少占城市用地。从1883年至1893年高迪主要在原有平面上修改,不敢做太大变动。从1891年至上世纪初,由于米拉公寓、古埃尔公园建成的成功,高迪开始大胆修改教堂设计。高迪将教堂的三个立面分别以隐喻的手法象征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诞生、受难与复活,并将教堂原有的方塔改为圆塔,数量增加到18个,分别代表耶稣的12个信徒、4个传教士和圣母玛利亚,而中央最高的一个塔尖象征着耶稣本人。高迪把教堂的纪念性推到了顶峰。 这座大教堂至今尚未完全竣工。现在的建设者已经是第五代了。由于资金匮乏,工程进展缓慢,并且每年耗资300万美元。即使在资金供应稳定的情况下,恐怕至少也还得建65年。

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

Empire State Building Empire State Building Record height Tallest in the world from 1931 to 1972[I] Preceded by Chrysler Building Surpassed by World Trade Center; currently unsurpassed in New York City General information Type Office, observation Location 350 Fifth Avenue Manhattan, New York 10118[1]

Coordinates 40°44′54.36″N 73°59′08.36″W40.7484333°N 73.9856556°W Coordinates: 40°44′54.36″N 73°59′08.36″W40.7484333°N 73.9856556°W[2] Construction started 1929[3] Completed 1931 Cost $40,948,900[4] Height Antenna spire 1,454 ft (443.2 m)[5][6] Roof 1,250 ft (381.0 m) Top floor 1,224 ft (373.2 m)[7] Technical details Floor count 102 Floor area 2,768,591 sq ft (257,211 m2)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H Properties Main contractor Starrett Brothers and Eken Architect Shreve, Lamb and Harmon Structural engineer Homer Gage Balcom[8] Empire State Building U.S.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U.S. 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 NYC Landmark Coordinates: 40°44′54.36″N 73°59′08.36″W40.7484333°N 73.9856556°W Coordinates: 40°44′54.36″N 73°59′08.36″W40.7484333°N 73.9856556°W

建筑赏析 悉尼歌剧院 论文

建筑精品案例分析报告姓名:关洁月 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专业:艺术设计 学号: 指导教师:高小倩、高鹏 2015年5月 建筑精品案例分析 ——悉尼歌剧院 摘要:从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外形观察,详细探讨歌剧院的拱结构的基本原理,同时对歌剧院形式与结构功能做进一步了解,于此深化对建筑的认识。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拱肋结构;壳体结构、中国国家大剧院。 1悉尼歌剧院概况 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着名的表演艺术中心、悉尼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建设工作从1959开始,1973年大剧院正式落成。悉尼歌剧院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它的建筑造型犹如一组扬帆出海的船队,更像一枚枚屹立在海难上的洁白大贝壳。 设计师:约恩·乌松 2、歌剧院的建筑特色 悉尼歌剧院的建筑外形给我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主要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美丽的外形:整座建筑物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这座造型别致的歌剧院,三面临海,与远处雄伟的悉尼大桥互相衬托,简直是巧夺天工。 a、拱肋结构组合体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三组巨大的壳片,所有的“壳”都由地球创建而来。该方法可以使用一个共同的模具浇注出不同长度的圆拱,然后将若干有着相同长度的圆拱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剖面。

球体模型小壳片壳体歌剧院屋顶壳体悉尼歌剧院使用了创新的调节型弯曲钢铁桁构梁来支撑不同的屋顶;使用了折合式的混凝土结构墙,它像一个弯曲了的屏风一样,利用折合多层的结构来支撑屋顶,每一层的折合便如一个拱门一样,这样的弯曲度能承重亦不破坏原有设计外型。这些“壳”被定义为由一系列的混凝土构件组成的排骨支撑起来的抛物线。我们通过对悉尼歌剧院的结构分析可以知道歌剧院总体上属于拱的大跨度结构体系,而非表面上所显示的壳结构体系。 悉尼歌剧院在外观整体上看,是由十对壳体组成的3组白色壳状屋顶,两个剧院占用两组大的壳体,另外一组小壳体为餐厅,其中歌剧厅、音乐厅与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四块巨大的壳状屋顶覆盖,这些壳状屋顶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歌剧院的单个壳体之间的组合是其屋顶的基本组成成分。 3组白色壳状屋顶壳顶组合示意图 从建筑师自身的角度来看,约恩·乌松的想法十分独到,这一想法便是“第五立面”,即在满足东、南、西、北四立面需要漂亮的基础上,还应当有一个从上面看下来也十分优美的“第五立面”于是约翰·伍重按照这一理念设计了壳形的屋顶与巨大的基座。 b、悉尼歌剧院用来支撑壳的肋骨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论文

中国传统艺术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宗旨。中国古典园林是五千年的历史的沉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中国古典园林或是因地制宜,直接利用自然景观,亦或是叠石造山,建亭修阁,创造了既适合居住,又不缺乏观赏性质的人间仙境。这些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园林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中国园林发展建筑类型艺术特征中国古典园林价值一、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我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商朝产生了园林的雏形—囿;汉由囿发展到苑;唐宋由苑到园;明清则为我国古典园林的极盛时期。由于历史的悠久,我国也就被列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并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的阶段中,我国“人工为之,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园林艺术颇负盛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一)亭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有亭毅然临于泉水之上”,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它既是重要的景观建筑,也是园林艺术中文人士大夫挽联题对点景之地。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亭子点缀在花丛中,山一旁,河岸边,不仅供休息,也是欣赏园中景色的好地方。亭子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有时掩映在树木之中,有时静静的立在荷塘一侧,有时又藏在假山之后,不扬,不浮夸,就那样含蓄而又傲然挺立。 (二)廊 “夹径多长松,度松渐豁敞。伊昔构曲廊,夷光留屧响。屧响久不闻,春烟蒙蔓莽。小草设有知,云见人来往。”廊,以其曲折回环的姿态悄无声息地将园林的各个部分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自然而雅致。行走在长廊中,园中之景悄入眼底,沁人心脾而又不失高雅。 我国建筑中的走廊,不但是厅厦室、楼、亭台的延伸,也是由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而园林中的廊子,既起到园林建筑的穿插、联系的作用,又是园林景色的导游线。 (三)园林中的景墙 粉墙漏窗,这已经成为人们形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特点的口头语之—。所谓景墙,主要手法是在粉墙上开设有玲珑剔透的景窗,使园空间互相渗透。景窗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空窗、花格窗、博古窗、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