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

首都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研究课题组

一、分配公平与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和谐社会最深厚的基础是公平,而收入分配领域里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和谐的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无论是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只要分配政策科学、分配依据准确、分配形成的差距合理,就会激发劳动者的内在动力,从经济利益上调动、发挥和保护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分配不公,比如分配尺度不统一,就会造成分配的机会和条件不平等,劳动所得与要素所得不相称,势必造成有的人得益、有的人受损,有的人满意、有的人失落,一旦超出了人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易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讲公平必然涉及效率,公平与效率有矛盾,但是并不完全对立。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引起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已经给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挑战。实现收入分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需要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国民收入的分配体制和机制。根据目前我市收入差距的状况,政府可以运用多种手段,对分配进行调节,从社会各个方面兼顾公平,将北京建设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

二、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奠定了物质基础

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日益丰富。2004年,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60.3亿元,经济发展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大幅度提高,为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居民收入分配倾斜。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施“低工资,高积累”政策,国家、集体在国民收入与分配中占据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转移到城市以后,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呈现国家、集体比重下降,个人比重上升的态势。到1994年,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例由1978年的26.4%提高到46.2%,而营业盈余的比例由1978年的48.5%下降到22.9%。1994年以后,国家、集体、个人的分配在15∶40∶45的比例间上下浮动。加上近几年来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财政用于保障支出比例也逐步增加,居民收入保持稳步提高。1999年,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29亿元,到了2004年,增加到5692.8亿元,是1999年的1.3倍。1999年,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1.7亿元,到2004年增加到429.6亿元,是1999年的1.7倍。

3.城乡居民收入整体与经济发展趋于协调。随着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2004年分别达到15637.8元和7172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分别是1978年的6.7倍和9.8倍。

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首都综合经济实力相协调,都低于GDP增长速度,表明个人所得的增长基于财富积累,没有超过国民收入分配的现象。1978年到1985年,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1985年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农民,都是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转入城市后,城市劳动生产率提高程度远高于农村。2003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是14673元/人,比1985年增长了16.9倍。2003年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是57028元/人,比1985年增长了17.6倍。因此,目前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收入差距的存在,是由劳动生产率差距明显而引起的,有其合理性。

4.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传统的工资管理制度逐步调整、改革。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参与了分配。北京市居民的投资意识

不断增强,收入来源呈多元化趋势。2003年,居民全年平均的人均经营收入314.2元,占全年平均总收入的2.1%。转移性收入则占了28.8%。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从1994年的63.5元增加到2003年的174.7元,占全年平均总收入的1.1%。国资委确立了在国有企业推行董事长总经理等年薪制试点,一般规定其年薪不超过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5倍。据调查,从业人员约有25%在私营、个体企业就业,约有10%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近年来发布的《部分职位工资指导价位》表明,财务总监、市场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等管理人员的平均年薪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提供技术服务的人员,平均年薪从4万元到8万元不等。多元所有制形式并存,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分配制度逐步趋于多样化,表明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从结构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172元,低于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收入比城市居民落后7年。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呈加速扩大趋势,198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68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1.1元。城乡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32.6元扩大到2004年的8465.8元,收入比从1.2∶1扩大到2.2∶1。国际经验表明,城乡收入比不宜超过2倍。目前本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具备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基础和条件,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逐步提上日程。

2.城镇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96年到2004年的统计数字来看,城镇居民高、低收入组差距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高低收入之间的级差逐年上升。1996年,高、低收入组的年收入差距是7385.8元。2004年,这个数字扩大到22233.7元。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比值从1996年的2.7∶1扩大到2004年的4∶1。2004年,低收入户的年收入是1996年的1.7倍,而高收入户年收入则是1996年的2.5倍。2004年,被调查的居民家庭中,20%的高收入组恩格尔系数为25.5%,20%的低收入组为38.3%,高收入组比低收入组低13.3个百分点。

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从2001年到2003年,北京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394.5元。按照农村居民五分法分组收入分析,高低收入组之间的级差也逐年上升。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级差从2001年的5324.9元增加到2003年的6770.6元。在平均收入增长了27.3%的同时,收入级差也增加了27.1%。从基尼系数分析,农民收入差距近年来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90年的0.25上升到2002年的0.35,在正常范围之内。这说明,伴随着北京市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

4.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北京市居民收入分配行业结构中,虽然各行业的平均工资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是收入差距较大。平均工资较高的行业依次为金融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金融业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为28.4%,高于其他行业,而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采矿业则低于其他行业。2003年,金融业的平均收入为61713元,是全市平均工资的2.5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平均收入为53010元,而农林牧渔业的平均收入为14981元,仅为金融业的24.2%。

5.低收入群体比重偏大,增收困难。据典型调查,目前全市城镇居民、农民中有60%左右的收入水平低于各自平均数,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稳定。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失业人员,部分企业退休人员,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失地农民和多种原因形成的困难家庭。

从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群体看,2004年有1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33.7%。这部分人员收入低并且主要依靠社会救济,转移性收入占其总收入的80%以上。

从城镇居民20%低收入户调查资料分析,城市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较低且增幅趋缓的主要原因:一是就业者负担系数上升,2004年我市20%低收入户平均每户无收入人员为1.1人,比上年增长10%,比高收入户高0.8人。二是文化程度偏低,竞争能力弱。2004年被

调查的居民家庭中,未上过学的群体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49.8元。三是从事不同的职业和行业对收入有较大影响,低收入群体一般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而且工作流动性大,收入也不稳定。

从农村居民20%低收入群体情况分析,2004年,20%低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14元,仅为全市平均收入的36.4%。农民低收入群体收入来源渠道较少,且由于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而获得的收入较低,其在各项收入来源上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部分收入来源甚至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20%,农民低收入群体贫困现象比较严重。

三、北京市居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打破了传统的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工资制度改革打破了以往高度集权型的分配管理体制、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和传统的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初步形成了政、事、企分开的工资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

1.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党的十五大对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作了新的社会定位,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2002年,我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12.7亿元,按照注册经济类型划分,公有制单位实现增加值1746.3亿元,非公有制单位实现增加值1466.4亿元,分别占总量的54.4%和45.6%,按可比价格计算,公有制单位总量比1996年增长了24.3%,非公有制单位增长了3.0倍,非公有制单位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公有制单位。从收入分配所有制结构分析,外资经济的工资水平高于内资经济的工资水平,同时外资经济工资水平的增长率也高于内资经济平均工资的增长率,从而使得外资经济与内资经济之间平均工资水平的差距逐步扩大。这种收入分配局面与长期的招商引资政策密切相关,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市场的逐步放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外资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将会缩小。

2.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对于居民收入分配而言,按要素分配通常包括按资本要素分配,按劳动力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信息要素分配。

工薪收入仍是城市居民获得收入的主渠道,2003年,居民工薪收入为1万元,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3%。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2003年比2002年增长1.1倍,其中利息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保险收益分别增长2.3倍、2.7倍和64.5%。

(二)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差异导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1.垄断行业。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国家的政策确保优先发展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如对能源、通讯、电力、交通、金融、保险、航空等实行倾斜政策,在税收、信贷、增资政策上给予优惠,同时限制个人或其他部门的资本进入,使这些行业获取较高的收益,利润特别高,行业内的员工享受高工资、高福利。垄断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形成了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2.竞争行业。竞争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要低于垄断行业。批发和零售业2003年的平均工资为23088元,远远低于金融业的61713元。由于竞争企业不具备垄断企业的优势地位,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就要降低成本。企业员工的收入是企业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目前保障企业职工的各种政策法规还不健全,对企业的监督管理还存在漏洞,导致一些竞争性企业压低员工的工资,以降低经营成本。

3.初级产品生产行业(农业和采掘业)。随着农产品逐步从短缺发展为相对过剩,以及国际市场的制约,价格上涨的空间逐渐消失,甚至呈现下降态势,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增幅放慢。农林牧渔业2003年的平均工资仅为14980元。

农业缺乏新型的市场组织和市场机制,是导致农民收入持续不前的原因。农产品结构不

合理、质量水平不高,不能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从长期看,不转移农民,难以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

采掘业是资源依赖性强的行业。目前,我国资源储备伴随高强度开发逐渐枯竭、开采成本不断上升、竞争力严重削弱。同时,采掘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人工成本在企业成本中占的比重大约为33%。采掘业2003年的平均工资为18858元,比农业略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下游加工业不发达,采掘业的初级产品附加值低,矿山大多依赖于大规模的开采。很多矿山用招收大量农民工,压低矿工工资的办法来降低成本,从而造成了矿工低收入的现状。

(三)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

1.地方无税收调节权。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对税收管理权限没做合理的划分,例如在地方税种的设置、税收条例的立法方面,地方政府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地方税管理权限高度集中在中央,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处理当地的税收经济问题。

2.征管漏洞,信用缺失。税收征管中存在着漏洞。例如,由于税务机关和工商机关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导致税款大量流失。同时,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方法避税。例如,企业会计信息不实,通过多列支出、少列或者不列收入的方式偷逃税款。一些经营性企业对于销售出去的商品,不开或者少开发票。个人通过收入不入账或者物化收入等方式逃避税收征管。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1.城乡社会保障二元制。中国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源于经济社会结构的二元化,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并存着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层次,改革一直把重点放在城市,城镇企事业单位中的就业人员享受着相对较为完善、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将农村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斥在外,从而导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镇,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仅15元,相差整整30倍。

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具有社会化程度低、非制度性和保障模式改造相对滞后的特点,远远满足不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覆盖范围小。2004年,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统人数分别达到460万、484万和308万人,23万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但是社会保障仍然不能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有效覆盖面较窄,部分人员被置于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同期城镇就业人数的64%左右,其余几项社会保险项目参保人数皆低于这一数字。农村社会保障种类少、覆盖面更小,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仅为25%。

另外,2004年,北京共有外来常住人口320万人,农民工286.5万人,比1999年增长

90.4%。由于来京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给社会保障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完善北京市居民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措施

针对现阶段我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特征,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理顺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

(一)进一步做强做大首都经济,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做强做大首都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首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做强做大首都经济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

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一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文化产业、金融保险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软件业、现代流通业和旅游会展业,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业新体系,实现服务业规模扩大和水平同步提升,提高首都城市的综合服务能力。二是高新技术产业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发展基因工程、生物芯片、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纳米技术、航天技术以及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的高新技术,着力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参与国际高新技术产业的分工和竞争。三是现代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石化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工程新医药产业,实现制造业全面升级。抓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延长产业链,促进生产制造与服务市场开发的有效互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做强做大首都经济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城市反哺农村的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和资金对“三农”的支持,加强农村硬件建设,推动投资、资源和功能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

同时,在做强做大首都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收入差距趋于缩小。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调节制度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一是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积极探索收入分配的城乡转移支付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三是合理调整国有部门的分配关系和分配秩序。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国有垄断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监管,积极探索超额垄断所得向全民所有者的转移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既要加快福利待遇货币化进程,促进公务员群体成为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又要防止在这一过程中出现过快和过大幅度提高公务员待遇的情况。对国有企业的收入分配行为进行有效监测和监控,在企业微观收入分配机制设计上审慎对待年薪制,使企业薪酬制度能够切实起到有效激励的作用。实行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分配机制,激发国有事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编制好就业和社会保障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收入分配的调控目标

编制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十一五”规划对于逐步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公平、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针对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在城乡、行业之间不平衡等问题,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调控目标,提出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措施。

(四)积极促进充分就业

首先,将扩大就业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利用第三产业社会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将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继续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其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起以劳动者自主就业为主导、以市场调节就业为基础、以政府促进就业为动力的就业机制。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向失业人员和进城求职的农民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对就业转失业人员提供免费再就业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就业服务,加强职业中介管理,建立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

第三,鼓励创业型就业。营造全社会支持和扶持创业的氛围,在审批与资金要求上降低

创业门槛。采用各类政策,发挥北京人才优势,将大量的知识资本转化为生产力。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继续推进就业倍增计划,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对于个人创业带动就业光荣、企业分担社会就业责任光荣的舆论宣传。对创业人员提供更充足和更便利的贷款及贴息优惠政策。检查、修订和废止一些不利于创办小公司的规章制度。在第三产业的新兴行业中促进自由职业者自营性就业或自主创业。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的灵活非正规就业。

第四,重点解决困难地区、特殊群体的就业问题。加强对困难地区就业工作的指导,建立区域间就业岗位对口援助和输出机制,积极引导困难地区失业人员跨地区就业。在资金上、政策上给予倾斜,帮助困难地区制定符合本区县实际的促进就业措施,解决本地区的就业矛盾。实现就业援助制度化,依托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开发适合困难群体特点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公益性就业岗位,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用、免费就业服务等政策措施,使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

(五)建立本市农民转移就业机制

缩小城乡差距关键是打破二元结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从农村转移出来。转移区域从就地、就近转移,转向就近、就地与跨区域、城乡间的大范围转移相结合,转移渠道从单纯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宽到整个城乡第二、三产业,转移方式从单纯自发的分散式转移转向有组织的集群式转移。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完善管理和服务措施,积极开展跨地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加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前培训和农民工岗位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

(六)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税收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手段之一。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一是改革税种安排。开征资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从而形成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多种财产税为辅的税收调节体系,同时对个人收入的流量、存量和转让进行调节。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并规范地方税收减免政策,从而使得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个人所得税将收入从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转移,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缩小收入差距。同时,个人所得税中应该合理区分税基。要善待工薪高收入群体,同时加强对资产高收入和劳务高收入群体的管理。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力度。应该尽量缩小税收制度的政策空间,建立和健全对居民收入的监控体系,尽快建立科学严密的征管体制,实现依法合理征税并提高税收征缴率。加强税收征管力度的有力措施就是加重对偷税漏税现象的处罚力度,从个人动机上避免偷税漏税的可能性。

(七)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市应逐步建立起与首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资金有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保险关系可接续。将非公有制企业、有条件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基本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障。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形成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社会医疗救助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课题负责人: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王力丁

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陈之昌

课题组长: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鸿春

市社科联正局级研究员马仲良

执笔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王景山刘宁

收入分配方案分析

论我国收入分配方案 国民收入分配的三大主体包括政府、居民和企业,这三大主体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的具体情况称之为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包括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是国家和企业支配的部分与直接分配给个人的部分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二是在居民之间收入数量的差距问题。前者是要回答整个国家积累或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后者则是回答正确处理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别问题。二者的分配关系是否正确,都关乎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着千家万户。前者属于正确处理生产发展与消费水平提高的关系,涉及长远发展与当前利益、国家整体利益与居民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属于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原则,也就是是否符合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公平、公正等权利原则。 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缩小而企业和政府所占比重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计算,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19∶73,2008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政府、企业和居民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56。 (二)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82475.6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5233.4 元)的5.4倍,农村居民中20%最高收入组(14049.7 元)是20%最低收入组(1869.8元)的7.5倍。根据财政部的调查,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财产的45%。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 上升到目前的0.47 ,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 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高。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127 个国家近年来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指标表明,基尼系数低于我国的国家有94个,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

社会保障如何 缩小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作者:韩玉玲《光明日报》(2015年02月25日15版) 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中,作为社会“安全阀”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社会保障应发挥独特作用。图片来源:新华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拉大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73,明显超过联合国设定的0.4的国际警戒线。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企业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劳动者报酬所占比重较低且持续下降以及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等。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社会保障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手段之一,其灵魂在于“抽肥补瘦”和“扶弱济贫”,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其作为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有效工具之一。在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转型中,作为社会“安全阀”和收入分配“调节器”的社会保障,理应发挥独特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大致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三部分。社会救助基金和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资金、社会集团和个人的捐赠等。此类社会保障的给付是向低收入者或最困难群体倾斜,受助者不需承担任何缴费义务,只要是陷入贫困或困境就可以获得救助。所以,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最为直接。社会保险基金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等保险金的给付虽然要以缴费为前提,但与劳动贡献并没有严格的对等关系,以至于可能会出现多交费少受益,或少交费多受益,甚至不交费也受益的情况。所以,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险制度有着明显的调节收入分配与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但该制度由于是按人群设计,类型众多,如果一些项目之间的待遇差距和基金积累型制度比重都过大,就会对收入分配产生“劫贫济富”的逆调节。 经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但该体系还不完善,其收入再分配功能的发挥还有待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与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我国应根据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以促进收入的合理分配。 首先,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重要责任主体应努力改进其管理和服务。在当代中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促使社会保障制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这表现为政府的立法

如何有效缩小中国贫富差距

如何有效缩小中国贫富差距 摘要:通过分析对比中国基尼系数的变化,结合中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从中国国情出发借鉴西方,用调节分配,改革税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缩小中国的贫富差距。 关键词:基尼系数,分配差距,改革税收制度,完善社会保障? 谈到贫富差距,人们往往会问: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达到什么程度了?要想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个贫富差距的测量方法。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叫“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测量法。它通过测量财产或收 入在人群中是怎样分布的,来反映不平等程度。 首先我们看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贫富差距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数据比较欠缺,能够找到的基尼系数的最早测量是世界银行做的。1978年,世界银行有个考察团到中国来,他们测量当时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 16,这个数值在当时全世界几乎是最低的。世界上,即使是贫富差距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也都超过0. 2的水平。⑴ 那么,为什么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能把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到这么 小呢? 因为,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里是低工资和票证制度,社会管理者实际上是通过粮票、布票等各种票证平均地分配食品、物品和生活消费品等。所以 , 当时是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城市里非常发达的组织管理体系,把生活必需品平均地分配给每一个人,从而实现了几乎是平均的分配。 80年代以后,中国贫富差距的指标就开始迅速上升了。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赵人伟等人的调研证明,中国城乡全体居民基尼系数指标上升到了0. 382的水平。1994年,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调查数据分析证明,当时中国城乡居民合计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 43-0. 44 的水平。⑴ 从5项监测指标来看,2010年基尼系数略高于2000年的0.412,实现程度为79.8%。”在2011年末,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自从2000年公布中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国家统计局再也没有对这项统计公布过具体数字。[2] 但是,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接受时代周报采访 时,说:“2010年,基尼系数估计已经达到0.50的水平。”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对策研究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 课 论 文 机自12-1 王辉22121244 2014年6月30日

收入分配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 姓名:王辉学号:22121244 班级:机械12-1班得分 摘要:“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语出自《论语》孔子,其现代语意思是: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人民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也是代表中国传统关于“有国有家者”关于治国基本的思想。中华民族一直是温良的民族,得顺且安的民族。这句话通俗的来讲,就是大家都穷,没有攀比性,就今天而言,这种思想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其仍有适应现代社会的一面,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且“不患寡而患不均”也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的思想笔者以我国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为切入点,层层划拨,究其造成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种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一系列措施和对策。 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消费需求;改革 一、成因 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在这一政策下,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个人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不同阶层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利益差距都在不断扩大。贫富和收入差距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城乡居民的不平等机遇和政策不公平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量大,人均占有耕地量决定了难于采用高度机械化和现代化的技术,否则会造成大量的失业,从而制约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农村现行财税体制强化了城乡收入差距。第三,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剪刀差。由于农村知识水平低下,农民没有代表自己利益的农会之类的组织,国内价格形成惯例中,农民在价格制定中缺乏知情、监督和参与的权利和能力,一般是被动接受着已经制定的不利于自己的价格,而不是在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下讨价还价,造成农村收入低。此外农产品在销售流通环节中,各级的经销商也获得非常高的利润,使农民应当得到的利益被不合理分割。第四,在我们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相对不足,而农民显然缺乏自己科研的能 力。

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缩小贫富差距的措施 现在我国所面临的现状就是社会的贫富差距在不断地被拉大,因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遏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尽快构建一个完备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已成为当前中国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首先,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其次,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一是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居民个人收入差距。二是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根本改造,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社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三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西部地区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工作。 再者,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加强宏观调控,调节收入差距。一是利用税收杠杆调节个人收入。主要是征收个人所得税;征收居民财产征税,在原有房产税、车辆使用税、契税的基础上,增加不动产税、土地税;征收商品税,纳税人可将税赋转嫁给商品的购买者,直至最终消费者,尤其是个人高消费者;征收遗产税。二是改革工资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三是制订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政策,实行城乡平衡发展战略。支持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持城乡收入差距的合理界限,为城乡居民提供追求自身发展的同等机会和条件。 要立足国情,努力构建新型分配公平准则。国民收入的分配要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由于二次分配过程所起的作用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必须有不同的收入分配标准。初次分配应坚持效率原则。按效率分配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消耗,减少单位产品成本中的生产资料支出,促进企业加强管理,推动技术创新,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效率分配可以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调动劳动者和行业部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在生产中的作用。我国目前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

造成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走上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综合考虑了当时具体国情与国际复杂环境之后,确立了沿海地区先发展,内陆地区后发展,先富带后富的发展策略。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然而,繁华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摆在咱们面前: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扩大化。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同富裕)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分析探讨引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化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1.1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据王亚娟[1]报道,截至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3.23倍,如果将各种社会福利补贴因素考虑在内的话,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超过6倍。而来自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5倍,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势极其严峻。 1.2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目前,国内不同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也较大(见表1),东南沿海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呈显著的阶梯式分布。 表1 2009年不同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 地区上 海北 京 浙 江 广 东 天 津 江 苏 福 建 山 东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8 83 7.7 8 26 73 8.4 8 24 61 0.8 1 21 57 4.7 2 21 40 2.0 1 20 55 1.7 2 19 57 6.8 3 17 81 1.0 4 地区内 蒙 古辽 宁 重 庆 广 西 湖 南 河 北 云 南 河 南 湖 北 陕 西 安 徽 宁 夏 江 西 吉 林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 84 9.1 9 15 76 1.3 8 15 74 8.6 7 15 45 1.4 8 15 08 4.3 1 14 71 8.2 5 14 42 3.9 3 14 37 1.5 6 143 67. 48 14 12 8.7 6 14 08 5.7 4 14 02 4.7 14 02 1.5 4 14 00 6.2 7 地区山 西四 川 海 南 西 藏 贵 州 青 海 黑 龙 江 新 疆 甘 肃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3 99 6.5 5 13 83 9.4 13 75 0.8 5 13 54 4.4 1 12 86 2.5 3 12 69 1.8 5 12 56 5.9 8 12 25 7.5 2 119 29. 78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分析探讨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分析探讨 文章结合我国收入分配历史与现状,对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的弊端和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此,应该从抓住改革和发展两个环节、发挥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改进宏观经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个方面加强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收入分配结构;调整;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物价变动频繁的形势,CPI月月攀升,PPI也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6月,CPI同比上涨2.9%,PPI同比上涨6.4%,而这一上涨的趋势仍然将持续。理论和实践证明,在物价变动尤其是物价上涨期间进行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因此,结合我国收入分配结构的历史演变和现存问题的分析,讨论当前情况下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就显得意义重大。 1我国收入分配历史及现状 1.1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 (1)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长期以来,人们把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标志,从而把按劳分配当做进行收入分配的唯一原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下,逐步放松了对其他分配方式的限制,使其他分配方式也有了用武之地。1987年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里可以看出我国开始逐渐调整收入分配的方式。

(2)先富带共富。所谓先富带共富,是指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促进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一政策,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1978年12月,党中央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30多年来,不仅已经成为指导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政策之一,而且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3)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则进一步具体化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随后,党的十七大对这一政策进行修正,以使更加适合我国的现状。 1.2各种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 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明确地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并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docx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与分配 知识点一:我国的分配制度 1.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课本58 页)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为什么实行这一分配制度 (1)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 (2)直接原因: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 知识点二: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性质和含义(课本59 页第一段) (1)性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含义: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 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2.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课本59 页第二段和第三段) ( 1)客观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①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 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 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 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以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 要条件,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按劳分配的地位 (1)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在所有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知识点三:多种分配方式(即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种类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信息、土地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课本60 页) ①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 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②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③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

2012年第3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同时社会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化,一些新问题不断出现,收入差距加大,收入分配明显不合理。经济快速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制定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确保社会和谐的基础,缩小贫富差距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问题 1.初次分配不合理 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同步。 目前,我国经济总体水平虽然在不断提高,但是居民收入却未同步提高。在我国GDP 比重中,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过高,而居民的收入比例却在下降。原因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将国民收入用于扩大再生产部分增大,使居民收入相对下降,进而限制了社会消费,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 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收入的比例 偏低。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根据生产要素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并且接受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目前, 资本和技术较匮乏,而劳动力资源却较丰富,从而形成劳动力收入低,而资本和技术要素所得多的差距。如果劳动力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偏低,就会产生贫富差距加大的现象。 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一是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加大,成为差距增量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1990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为 2.2:1,2006年为 3.28:1,2010年达到3.33:1。若考虑可比性因素,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在4~6倍左右。而许多国家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通常在1.5:1,最高不超过2:1。二是地区收入的差距不断加大,形成了明显的收入分配不合理现象。 据统计,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地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在不断提高,2010年高达0.47,超过了警戒线0.4。从省区范围看, 2006年上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高,而新疆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两者的差距高达2.33倍。2008年,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最高,而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两者的差距高达2.43倍。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地区之间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三是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垄断行业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一些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畸高,如电力、电信、金融、地质、房产等行业,其中金融业是国有程度最高的行业,其收入水平增长最快,处于行业收入水平的最高位置。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电力、电信、金融等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是其他行业从业人员工资收入的2~3倍,如果计入福利待遇,实际收入的差距则高达6~10倍。另外,一些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也在大幅度增加,如社会服务、社 会福利、电影和电视等行业的工资水平与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 2.再分配领域的收入调节不完善公共财政建设水平较低,劳动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降低。我国一直以来对社会公共服务的投入重视不够,造成公共福利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未发挥出较好的社会保障功能。 同时,教育、社保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费用不断提高,明显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迫使居民将个人收入都用于储蓄以防不测,降低了消费需求,制约了经济发展。 收入分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收入分配的法律法规缺乏硬性规定,对居民收入监控不力,合法收入缺乏法律保障,灰色收入屡禁不止。 而有些人则钻法律的空子,采取贪污受贿、权钱交易等手段获取非法收入。这就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导致民众的不满,对构建和谐社会极为不利。 3.第三次分配力度不足富裕群体缺乏公益心。一些富裕群体为了防止“树大招风”,隐瞒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设和谐社会,只有从建立健全收入分配体系、全面改革户籍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培养中产阶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 ■广西柳州/卢忠文 聚焦J U J IAO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建设和谐社会 16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浅谈缩小贫富差距与促进社会公平 摘要: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良性运行、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和谐相处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缩小社会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 关键字:贫富差距社会公平和谐社会 引言:社会差距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客观现实,合理的地区差距既是现代政治发展的结果,反之也促进着现代政治和经济的发展[2]。但是社会差距是把双刃剑,它的过度扩展也会成为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如果无视地区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会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还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的影响。一下将通过对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和原因的分析,为我国现阶段的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1.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从2O世纪8O年代初开始,我国实施了向“东部倾斜,梯次推进”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工农业总产值跻身世界前列,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贫富差距悬殊问题也日趋突出: 1.1 地区经济尤其是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突出 我国1995年人均生产总值,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2.41倍,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O倍多;同年,东部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西部地区的4.1倍,1998年,城镇居民收入最高地区广东省与较低地区甘肃省相差2.2倍多,超过了一般发达国家的水平;地区间农村经济发展差距更为悬殊,1995年,东部乡镇企业总产值是西部的6.23倍,其中最高的山东省是最低的甘肃省的560.2倍;1998年,农民人均收入最高地区上海与较低地区云南相差近4倍。值得注意的是,在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的同时,东部地区的南北差距也在明显扩大。 1.2 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改革开放政策在农村率先推行,从1979年起到1985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2:1。此后,二者差距又不断扩大。1995年达到2.47:1,1998年增加到2.65:1,这在亚洲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突出的。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而农民不能享受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计算进去,城市居民实标收入比农民的收入至少要高出4倍以上。 1.3 行业差距比较悬殊 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职工工资差距扩大。以全国16个行业平均工资为基数1计算,工资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之比,1978年为O.76:1.43,1995年扩大到0.64:1.43。1994年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分别比1993年增长35.8%,而外资和私企的工资上升了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财政调节收入分配的主 要手段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财政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一是税收(主要是属于“直接税”的若干税种);二是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主要是政府救济、扶贫、补贴、社会保障、实施义务教育等等)。 一税收 1、完善现有税收征管体系。一方面,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堵塞税收漏洞,增加财政收入,增强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逐步确立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财产税和社会保障税为保障、以其它税种为补充的个人收入税收调控体系,对个人收入实行动态的全过程监控。 2、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除了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外,在收入分配格局的合理化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将是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分配问题的工作重点。 3、逐步完善财产税,调整收入分配存量。财产税就是包括土地增值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等针对财产的税种。财产税是对社会财富存量的调节,是所得税的有益补充。 4、适时开征新税种。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诸如遗产税和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在征收上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在适当的时候开征新税种。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5、完善消费税制,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除对烟、酒、珠宝制品和小汽车等产品继续征税外,还应当对其他的高档商品征收相应的消费税。通过一种价格歧视的方式来达到调节收入的目的。 6、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不合理收费,规范政府收入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7、调整间接税与直接税的比例,完善税制结构。建立国地税完善的税制结构入手,降低生活必需品的增值税税率,减轻低收入阶层的流转税负担,缩小贫富差距。 二补贴和转移支付支出 1、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适当调整县乡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倾斜的力度,缩小地区间的收入差距。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社会统筹,使之惠及全体人民;建立包括各类企业的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将城市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全部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在农村,逐步建立以家庭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险为辅的社会保障模式,积极研究探索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的有效途径,妥善解决农转非人口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3、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加强教育关键是要着力改善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状况,增加其受教育机会,提高其人均人力资本存量,进而增强其就业和收入竞争力。从源头上提高低收入者的机会把握能力和收入获取能力,从根本上体现

浅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915207182.html, 浅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作者:范伟鹏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0期 摘要:衡量贫富差距除了从收入差距的角度着眼外,还有财产差距角度和消费差距角 度,三个指标相互联系而又有所侧重,而与公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是从消费差距来衡量贫富差距,要缩小贫富差距,需要从缩小消费差距入手,而缩小消费差距,除了增加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入手外,还可以从降低维持居民体面生活的消费品价格入手,而针对广大“贫困”公民,降低“富裕”消费品价格和进行对消费品的“逆向创新”乃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道路。 关键词:贫富差距;消费差距;体面生活;逆向创新;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2 一、前言 贫富差距,为社会广为关注,分析如何应对贫富差距首先需要确定该如何衡量贫富差距,一直以来,衡量某一地区,或者某一社会的贫富差距状况,无论是学者还是社会,多是从公民间收入差距的角度来判断贫富差距状况,而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就是基尼系数。 客观说来,基尼系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准确反映当前社会的贫富状况,他总体地反映了社会(或某单位内)个人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状态[1],但是用基尼系数来表示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仅从收入的角度来衡量,并不能够直观反映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 对贫富状况,不仅要从宏观来考量,还要从微观来理解,贫富差距需要被感受出来,而最直观的感受来自,公民生活的质量细节,简而言之,来自于公民的消费状况。由此可以认为,贫富差距与生活质量有关,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有关。 所以,我们需要从消费的角度来理解贫富差距和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二、贫富差距与居民的消费差距 从家庭考察,贫富差距不只是体现在收入流量上,它包括三个指标:一是收入,二是财产,三是消费,居民的收入状况通过消费行为,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状况通过诸如教育消费,形象消费等影响收入水平,而财产差距,则同时影响着收入和消费,也被收入和消费决 定和影响。 一地区和社会的贫富状况,由这三者共同决定,但是其中“消费差距是从人的生存状态的维度反映社会贫富状况,属于使用价值的消耗,在统计意义上,是消费性支出与消费性投资的摊销支出之和”。这就说明,贫富差距,在直观感受上,来自于消费的差距。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浅谈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不断的扩大。某种程度上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在中国,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收入分配制度的因素,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也有社保和税收方面的因素。发展经济学先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没有很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变化会发生,以及它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就不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①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和原因这几个方面,从而提出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建议,进而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其差距不仅反映在基尼系数这个总量指标上,而且也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阶层等各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可避免,这是改革和发展必经的阶段。 (一)我国基尼系数总的来说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 国际公认的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衡量指标为基尼系数。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时,收入分配差距较为合理;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5以上说明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过大;0.6被认为是两极分化的标志。据世界银行的①林秋玲:“关于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思考”,《泉州学林》,2004年第5期。

调整薪酬福利分配办法的通知

中冶建工集发〔2017〕431号 关于调整薪酬福利分配办法的通知 各分公司、各子公司、各事业部、各处室、各项目部: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为充分发挥薪酬福利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按照调结构、稳增长,增加月度发放占比,合理均衡优化个税缴纳,收入分配继续向骨干、向一线、向项目、向基层倾斜,不断缩小员工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整体收入水平的原则,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公司现行分配办法作如下调整: 一、薪酬管理岗位序列及岗位工资基数 岗位工资基数范围值调整为1900元至2500元。按岗位岗级设置调整确定《薪酬管理岗位序列表》(详见附件)。 各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和管理要求,确定岗位工资基数,上报公司审批同意后执行。基数可在范围值内划分为固定基数和浮动基数,浮动部分自行制定分配办法。 二、岗效人员绩效分配系数 根据公司岗效工资管理办法,岗位绩效系数调整如下:

三、项目工资 项目工资分为项目职务工资和项目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以不高于85%的比例在月度发放,以不低于15%的比例按公司工程项目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后在年度集中发放。项目部根据考核确定的应发额(包括项目经理应发额、项目其他班子成员应发总额、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应发总额)进行年度分配,其中,对项目经理的分配由考核直接确定,项目其他班子成员由项目经理根据其个人履职考核结果在项目其他班子成员应发总额范围内进行分配,项目专业管理人员由项目班子根据其个人履职考核结果在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应发总额范围内进行分配。 (一)项目职务工资适用于项目班子成员,工资标准上限为: (二)项目岗位工资适用于项目班子成员外的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分为主管岗位和一般管理人员岗位。各单位自行制定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定岗定级办法并考核确定其岗位岗级,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由项目经理根据单位定岗定级结果在标准范围内具体确定。工资标准范围及定岗定级基本条件为:

如何减少社会贫富差距

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有限,且多受到工资级别限制,因此社会贫富差距总体上不大。不过经过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历经近四十年的发展,社会财富总额呈现天文数字的增长,同时人们的收入来源也多样化(包括合法收入与非法收入),而社会福利制度覆盖的范围则有所缩小,故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由于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中央领导提出“提高中间群众生活水平”和“实行精准扶贫”都可以看作是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的相关举措。 鉴于导致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复杂,仅靠若干几项措施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这一局面,因此有必要对造成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加以细致分析,以提高制定政策的针对性。 1. 造成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 造成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的原因涉及多个方面,如: ◆因城市居民搬迁补偿不到位和农民工进城落户受限造成的城市化贫困问题; ◆因工业征地导致农民失地以及矿区开采地下沉降导致的工业化致贫问题; ◆因产业结构和国企改革导致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生活水

平下降问题; ◆因地方政府不履行职责造成的水污染和土地污染的环境致贫问题; ◆因资源枯竭导致老工业化城市发展乏力和职工收入下降问题; ◆因医疗费用高启和医疗改革失败导致的患者负担过重和医务人员收入缺乏保障问题; ◆因远离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心导致少数民族地区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几十年没有变化的原生态致贫问题; ◆因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瓦解(如人民公社解体)导致的原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被破坏问题; ◆因流浪人口管理粗放、弱势群体保护制度不健全导致的边缘化群体社会关爱缺失问题; ◆因教育不公平以及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致贫(毕业即失业和欠学费贷款)问题; ◆由于对农村基层干部监督不力导致的腐败致贫问题(官员贪污扶贫资金)和扶贫失败问题(官员将扶贫作为政绩做表面文章); ◆因政府对于股市的泡沫化和网络监管不到位导致的的投资者血本无归问题; ◆因全球化分工导致的来料加工企业员工收入水平不得不保持较低水平问题; ◆实行科技体制改革以及其它企事业单位改革后相关人员的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原因、影响及其对策 2013年03月21日15:21 来源:《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3期作者:王弟海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316 【内容提要】改革在经济效率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使得我国收入分 配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呈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全国总体收入不平等程度非常大,目前基尼系数达到0.5,超过国际警戒线;第二,收入差距的扩大表现在各个领域,包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等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资本劳动收入之比的持续扩大;第三,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虽然也一直在扩大,但都仍处于国际警戒线(0.4)之内。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除了二元经济发展这一重要因素之外,各种不完备的市场机制可能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由此,为了改善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针对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关键词】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消费需求 一、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迁和现状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以基尼系数为例,图1显示了不同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变化的计算值。尽管不同学者对不同年份基尼系数绝对数值的计算值有所不同,但基尼系数变化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改革初期到1985年左右,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从1985年之后到现在,不平等基本上整体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期间1994-1997年出现过不平等的短期下降。 图1中国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调节收入分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办法

调节收入分配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办法 1.调节再分配政策是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还要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各项经济调控手段,改革分配制度,协调好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矛盾,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财政税收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财政税收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充分运用财政税收政策,用活财政税收政策,是应对基尼系数上升、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征收所得税方面,我国的税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以直接税(如:所得税)为主,而是以间接税(如:生产税)为主。税务部门在征管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政府应加大对个人收入申报的监管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高收入阶层的税收监控。但是,也应该看到单纯依靠所得税的征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不够的。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税率的设置应当采用少级距、高边际税率的超率累进税率,增加高额个人累进所得税、遗产税,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在财政税收政策中,可取消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并实施对拥有第二套及以上住房的人征收高额不动产(房屋)税的财税政策,实现“兼顾公平”,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均带来的矛盾,进而推动提高效率,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2.建立健全相关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环境。针对当前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度的现实状况,应加紧清理各种乱收费、乱摊派,堵住权力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灰色通道”,重点清理社会反应强烈、导致垄断等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积极营造公平、规范的竞争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收入与贡献的对等。要以更加有效的手段整治非法收入,对滥用职权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严惩不贷。同时,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决策民主化与公开化,强化对公务员和各级行政机构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形成对权力行使过程全面约束的合理机制。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阶层的扶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稳定的保护器,也是相对提高社会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它作为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问题。政府应扩大对社会保障的支出,适当扶持低收入阶层,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使其生活有基本保障。另外,要健全失业保障金制度,通过发放失业保障金的办法,保证失业者在待业期间的生活费用,并通过待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帮助失业者重新就业,对贫困线以下的贫困者实行社会救济;对老工业基地和贫困地区,可通过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解决。 4.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国务院已颁布

实现第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

型”,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社会文化不发达的情况下,第三次分配表现为分散、零散、短期、自发的个体行为,往往不易彰显出来。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群体的,其作用才能够明显的发挥出来。 2.大力提倡实现第三次分配的意义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道德矛盾的凸显,褒扬社会的慈善行为,无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慈善公益组织,推进慈善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发挥第三次分配的经济调节和社会关系协调作用,对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阶层摩擦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缓解贫富差距和社会结构失衡问

题。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依然坦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不少”。目前政府通过税收与财政杠杆进行二次分配并没有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表现为政府失灵。我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2万亿元、2004年突破2.5万亿元、2005年突破3万亿元,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39373.2亿元,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白津夫教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体现在城乡之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2005年为3.2∶1,全国收入差距的60%以上出自于此)、区域之间(东中西部已有的收入差距,由于倾斜式发展战略实施而被进一步扩大)、行业之间(有数据表明,从2000年到2004年,4年间行业差距扩大了1.6倍,按全要素收入来分析,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间相差5~10倍)、阶层之间(收入最高的20%群体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群体的收入的33倍)。看来,我们还非常有必要发挥另一只手的力量,即动员民间资源,通过企业和个人的捐赠进行第三次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