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R),即在0.001293g的空气中,每产生2.04×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rad)。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100尔格/g=0.0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ICRU)规定的,1Gy=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2.703×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ergy of radiation)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Megavoltage)或MeV (Megaelectron-Volt)。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和肿瘤量(Tumor dose)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四)射出量(Exit dose)

射线穿过身体在对侧射出口表面的剂量。若用对穿野照射,在计算表面剂量时,应把射入量和射出量相加。

肿瘤放疗学总结(详细)

小结 1 概述: ⑴近距离治疗的定义、特征; 近距离放疗也称内照射,它与外照射(远距离照射)相对应,是将封装好的放射源,通过施源器或输源导管直接置入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照射。 2、基本特征 1. 放射源贴近肿瘤组织,肿瘤组织可以得到有效的杀伤剂量,而邻近的正常组织,由于辐射剂量随距离增加而迅速跌落,受量较低。 2. 近距离照射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作为外照射的辅助治疗手段,可以给予特定部位,如外照射后残存的瘤体等予以较高的剂量, 进而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 ⑵分类: ①按放射源的置入方式: 手工 手工操作大多限于低剂量率且易于防护的放射源。 后装技术 后装技术则是指先将施源器(applicator) 置放于接近肿瘤的人体天然腔、管道或将空心针管植入瘤体,再导入放射源的技术,多用于计算机程控近距离放疗设备。 ②按放射源的剂量率; 6、近距离放疗按剂量率大小划分 ●低剂量率(LDR):<2~4Gy/h ●中剂量率(MDR):<4~12Gy/h ●高剂量率(HDR):>12Gy/h ③按治疗方式 3、近距离放疗的照射方式 ●腔内治疗 ●管内治疗 ●组织间插植治疗 ●术中插植治疗 ●表面敷贴治疗 ⑶近距离放疗使用放射源的种类及特点 一、近距离放疗的物理量和单位制 ●放射源的活度(activity,A) : 放射性物质的活度定义为源在t 时刻衰变率。 放射活度的旧单位是居里(Curie),符号Ci,它定义为1Ci=3.7×1010衰变/秒 在标准单位制下放射活度单位是贝克勒尔(Bq),1Bq=ldps=2.70×10-11Ci ●密封源的外观活度A app: 在实际应用中,源的有效活度直接受源尺寸、结构、壳壁材料的衰减及滤过效应的影响,源在壳内的内含活度,即裸源活度与有外壳时放射源的活度测量值可能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派生所谓外观活度的概念,它定义为同种核素、理想点源的活度,它在空气介质中、同一参考点位置上将产生与实际的有壳密封源完全相同的照射量率。目前随着源尺寸的微型化,外壳材料变得更薄,导致外观活度与内含活度的差异日趋缩小,外观活度又可称作等效活度。●放射性核素的质: 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质量用核素符号、半衰期和辐射线的平均能量三要素来表示。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放射治疗的剂量单位 一、曝射量(Exposure Dose) 指距放射源某一距离下,放射源对该点的照射量。在测定曝射时时,用于测量的电离室周围不允许有任何产生散射线的物体。曝射量的剂量单位是伦(R),即在0.001293g的空气中,每产生2.04×109对离子,所需的放射量就是1R. 二、吸收量(Asorbed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的物体从射线中吸收的能量称吸收剂量。吸收剂量单位是拉德(rad)。1dar为1g受照射物质吸收100尔格的辐射能量。即1rad=100尔格/g=0.01kg.现在吸收剂量单位改为戈端(Gray,Gy),是由国际放射单位测定委员会(ICRU)规定的,1Gy=100rad. 三、放射强度(Radioactivity) 放射强度又称为放射活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放射物质锐变(衰变)的多少,不表示具体剂量。放射活度单位为贝克勒尔(Becquerel)符号Bq,表示每秒钟有一个原子蜕变。过去放射强度单位曾用居里Ci表示,1B9=2.703×10-11Ci. 四、剂量率(Doserate) 距放射源某一距离处,单位时间的剂量,常以Gy/min为单位。 五、放射性能量(Energy of radiation) 指电离辐射贯穿物质的能力,用能量表示。能量单位为MV(Megavoltage)或MeV (Megaelectron-Volt)。2MeV以下X线勉强用管电压表示贯穿物质的能力,但这类射线的能谱是连续的,单一用管电压说明线质并不全面,通常是用半价层(HVL)来表示平均能量。 六、体内各部位剂量名称 (一)空气量(Air dose,Da) 治疗计划常以空气量做为每次治疗剂量单位设计。 (二)皮肤量(Skin dose)或称表面量(Surface dose) 被放射线照射物体表面所测得的剂量,此剂量包括原射线和组织向该测量点的反向散射线。 (三)深度量(Depth dose)和肿瘤量(Tumor dose) 指放射线经过皮肤射入身体,在中心线束上某一深度处的剂量,该点的剂量包括被浅层组织吸收以外射线和周围组织对该点的散射线。若该点恰为肿瘤中心则该点剂量称为肿瘤量。

放射治疗学考题.docx

单选题 1 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不包括(C) A 手术治疗 B 化学治疗 C 激素治疗 D 放射治疗 2、( B)制造了钴 -60 远距离治疗机,放射治疗逐渐形成了独立学科。 A 20 世纪 30 年代 B20 世纪 50 年代 C20 世纪 70 年代 D20 世纪 90 年代 3 循证放射肿瘤学与传统医学的差别错误的是(A) A循证医学以死亡 / 生存作为判断疗效的最终指标 B循证医学以可得到的最佳研究证据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C循证医学中病人参与治疗选择 D传统医学以基础研究、理论推导、个人经验作为治疗方法依据 4 对放射治疗中等敏感的肿瘤(A) A 子宫颈癌 B 小细胞肺癌 C 淋巴瘤 D 骨肉瘤 5 亚临床病灶放射治疗剂量(C)时肿瘤控制率可达90%以上 A 50-55Gy B60-65Gy C45-50Gy D75-80Gy 6、二次方程式取代NSD,TDF的重要原因是( C) A 减少放疗早期反应 B 增加照射总剂量 C 降低放放射晚期损伤 D 增加肿瘤控制概率 7、( A)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不增加正常组织合并征。 A 超分割 B 加速超分割 C 后程加速超分割 D 分段照射 8、下列哪种治疗不属于近距离治疗(B) A 腔内治疗 B 外照射治疗 C手术中治疗 D 组织间治疗

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现代近距离照射特点(A) A、照射时间短 B 后装照射 C放射源微型化 D 剂量分布由计算机进行计算 10、下列( A)不是现代近距离照料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A 铯-137 B 钴-60C铱 Ir-192D 碘-125 11、放射治疗在初始阶段经过了艰难的历程, 20 世纪 30 年代建立了物理剂量——(A) A伦琴(γ)B X线管 C 深部 X 线机 D 电子直线加速器 12、患者,女, 46 岁,阴道不规则流血 3 月来诊,腹部、盆腔强化CT示宫颈占位,活检病理示鳞癌,宫颈鳞癌对放射治疗敏感性属于(C) A 低度敏感 B 中等敏感 C 放射敏感 D 放射抗拒 13、高能 X(γ)射线能量表面剂量比较(),随着深度(),深度剂量逐 渐增加,直至达到( A)A 低增加最大剂量点 B 低减少剂量建成区 C 高减少最大 剂量点 D 高增加剂量建成区 14、加拿大物理学家提出的( A),解决了钴 -60 和中低剂量等光子射线束 旋转治疗的剂量计算问题。 A Tissue air ratio B Beam quality C calibration point Dinverse square law 15 对钴 -60γ射线,影响组织空气比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C) A 射线束的能量 B 照射野的大小 C 源皮距离 D 水模体中深度 16、中低能 X 射线的百分深度剂量随照射野变化较高能 X 线(γ)显著的原 因是( A) A 高能 X(γ)射线散射方向更多延其入射方向 B 受照射野尺寸的影响大 C 受射线束的影响大

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探讨

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探讨 肿瘤放疗物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肿瘤患者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采用放疗设备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技术地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医疗器械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和患者,需大力发展医疗肿瘤放射学科,致力于肿瘤放射设备的研究和制造,并建立其相关的医学物理师制度。此次研究中,主要是针对肿瘤放疗学科发展与肿瘤放疗事业进行研究。 标签:肿瘤放疗物理;医学物理师;肿瘤放疗学科 临床上,肿瘤放疗物理与医学物理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1]。放疗设备的研制和制造则离不开医学物理师的设计和理论知识。在大力发展肿瘤放疗设备同时要不断地提高医学物理学科的建设,进而为肿瘤放疗物理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下是关于肿瘤放疗物理和医学物理师的研究和分析。 1肿瘤放疗物理发展的现状 医院里用于外照射放疗设备主要为电子直线加速器和60Co源[2]。但是,对于60Co源来说,其的γ射线能力较低,在杀死癌细胞时,正常组织所吸收的剂量也较高,这种技术逐渐被发达国家所淘汰。在我们国家,很多公司在大力推广γ刀,其主要是一种60Co源放疗设备,但是随着γ刀中源数量和位置的增加,其在正常组织中的剂量也得到分散。但在正常组织中,其累积剂量明显要高于电子直线加速器。近年来,以多叶光栅(MLC)应用为主的3D-CRT和IMRT(适形调强放疗)技术突飞猛进,成为精确放疗的主流模式。采用多叶光栅作为动态准直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疗设备从以往的简单少野逐渐转变为适形调强放疗,实现三维适形放疗。从而提高了放疗的剂量率,缩短放疗时间。这种设备能够进行放疗精确剂量计算,并利用图像配准技术来实现对患者进行自动定位以及摆位。采用这种技术主要是治疗患者,并且患者的任何部位肿瘤都可以采用最佳的治疗野以及最佳的剂量分布进行治疗。 目前国际最先进的放射治疗技术:旋转容积调强放疗(VMAT)也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开展。VMAT技术为近年放疗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新技术,通过高速动态多叶光栅、连续可变剂量率、可变机架旋转速度等,以优化的连续单次(或多次)弧形照射完成治疗。靶区剂量适形度更高,优化后的剂量分布更准确。VMAT 治疗技术从IMRT调强治疗的15~30min,大幅缩减到2~6min,治疗速度快,有效提高了肿瘤控制率,比传统治疗方式照射范围更大,更灵活,更精准。 2医学物理师和医学物理学科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地快速发展,医疗设备也得到了飞速的改进和发展。由于需要采用较为先进的技术对患者进行放射性治疗,同时对设备的质量控制和定位准确性以及治疗结果检测和验证都十分的严格。因此,在进行放疗时,不仅

放射物理学

放射物理学 戴晓波 第一节 学习放射物理学的重要性 1、放射治疗的基本原理 (1)、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基于放射线的穿透性及电离生物效应等物理特性。(2)、基于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放射敏感性的微小差异。 (3)、基于不同的放射源,放射范围、放射剂量的可控制性。 2、放射治疗的目的要求: 尽可能地杀灭肿瘤组织,尽可能地保护正常组织 3、放射治疗医生的基本要求 (1)、具备射线的物理知识,熟悉各种放疗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 (2)、熟悉各种射线的特点、特性及其应用,在做放射治疗时正确选择放射源和治疗方式(3)熟悉临床剂量学,了解剂量计算,使肿瘤得到最大最均匀的照射,正常组织受到最低的照射。 第二节 放射源的种类及照射方式 一、放射源的种类: 1、γ、β射线———放射性同位素。 2、普通X射线(KV级)——X线治疗机。高能X射线(MV级)——加速器。 3、电子束、质子束、中子束、负π介子束重粒子束等——加速器。 X线与γ线,本质上都是属电磁辐射、而β线、电子束、质子束等属于粒子辐射。

二、放疗的基本照射方式 1、体外照射(外照射):又称体外远距离照射(teletherapy):指放射源位于体外一定距离(80-100厘米),集中照射人体某一部位。 2、体内照射(包括组织间放疗和腔内放疗):又称近距离治疗(Brachytherapy),指将放射源密封直接放入被治疗的组织内(组织间放疗)或放入人体的天然体腔内(腔内放疗)进行照射。放射源与被治疗的部位距离在5cm以内,故称近距离。 第三节 射线的产生及放射治疗机 一、X射线的产生及治疗机 (一)、X线的产生 X线是具有很高能量的光子束,它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突然受到靶物质的阻滞而产生。 KV级(千伏级) X线-------普通X线机 MV级(兆伏级) X线------医用加速器 (二)、X线的特性 1、X线的平均能量(光子强度最大处)约等于最高能量的1/4~1/3,X线机及加速器上所标称的能量是其产生X线的最高能量。 2、X线适宜放射治疗的能量范围为 0.2~7MeV(平均能量),相当于最高能量1~22MV范围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 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 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 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 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 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 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 行修正。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 局控率的药物。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 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 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13.临床病灶临床或影像学可识辨的病灶,细胞数量级≥109,如剖腹探查术或部分切除术 后。 14.密集肿瘤区(GTV)指通过临床检查或影像检查可发现(可测量)的肿瘤范围,包括原发 肿瘤及转移灶。 15.计划靶区(PTV)指考虑到治疗过程中器官和病人的移动、射野误差及摆位误差而提出 的一个静态的几何概念,包括临床靶区和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在临床靶区周围扩大的范围。

放射治疗学复习总结 (1)

源皮距S S 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肿瘤内所考虑点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野中心轴上辐射源前表面到机架旋转中心或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 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 理量。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从表面到最大剂量点深度称为剂量建成区 高能X线的剂量建成效应要优中低能X线,且随能量的增大而增大;有利于保护皮 肤。 GTV:肿瘤区:是指通过各种影像学、病理学等诊断形式可以明显确诊或可以肉眼 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GTV、亚临床病灶和肿瘤可能侵犯的区域在内的临床解剖学 体积。 ITV:内靶区:考虑了患者自身的脏器运动,由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 积。 PTV:计划靶区:包括ITV外,附加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 疗中的变化。 OAR:危及器官:指某些正常的组织或器官。它们的放射敏感性或耐受剂量对治疗 计划的射野和处方剂量有直接影响。 眼55Gy 脊髓45Gy 皮肤55Gy 脑干54 剂量学四大原则1.靶区剂量准确、2.靶区剂量均匀,剂量梯度不超过5%、3.提高靶

区受照剂量,减小正常组织受照量。4.保护周围重要器官。 常规治疗:每次,5f/w 1f/d 非常规治疗:超分割、加速分割、大分割等。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内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 的患者不超过5%。 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 伤的患者不超过50%。 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适行调强的特点!1.在照射方向上,照射野的方向必须与靶区一致(适形)。2.靶区内及表面的剂量处处相等,因为要求每个射野内各点输出剂量率按要求的方式进行 调整。 X线的质是指x射线光子能量的大小。由管电压决定,用KV值表示。 定位最差的部位是胸部 计划的执行者是技术员 比释动能:不带电电离离子在质量为dm的某物质内释放出来的全部带电粒子的初始 动能的总和。K=dE/dm 当介质为空气时,测定为空气比释动能 比释动能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比释动能的增量 吸收剂量:是度量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指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照射物的平均辐射能量于该物质的质量之比。 吸收剂量率:在单位时间间隔内,吸收剂量的增加量。吸收剂量与离辐射源的距离 和放射野的面积。 术前放疗的优点:杀死周围亚临床病灶,缩小肿瘤,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分期, 减少手术时,肿瘤播散的可能。

肿瘤放射治疗学-复习重点答案

源皮距SS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体模表面的距离。 源瘤距STD:射线源沿射线中心轴到肿瘤中心的距离。 源轴距SAD:射线源到机器等中心点的距离。 机器等中心点:机架的旋转中心、准直器的旋转中心及治疗床的旋转中心在空间的交点。 PDD:百分深度剂量:体模内射线中心轴上某一深度d处的吸收剂量Dd与参考深度d0处吸收剂量D0之比的百分数,是描述沿射线中心轴不同深度处相对剂量分布的物理量。 等效方野:如果使用的矩形野火不规则野在其照射野中心轴上的百分深度剂量与某一方形野的百分深度剂量相同时,该方形野叫做所使用的矩形或不规则照射野的等效方野。 MLC:多叶准直器:相邻叶片沿宽度方向平行排列,构成叶片组,两个相对叶片组组合在一起,构成MLC。Bolus:等效组织填充物:包括石蜡、聚乙烯、薄膜塑料水袋、凡士林、纱布及其他组织等效材料。在皮肤表面及组织欠缺的位置填入组织等效物,达到改善剂量分布的效果。 剂量建成效应:百分深度剂量在体模内存在吸收剂量最大值,这种现象称为剂量建成效应。 GTV:肿瘤区:是可以明显触诊或可以肉眼分辨和断定的恶性病变位置和范围。 CTV:临床靶区:包括了可以断定的GTV和(或)显微镜下可见的亚临床恶性病变的组织体积,是必须去除的病变。 ITV:内靶区:包括CTV加上一个内边界范围构成的体积。 PTV:计划靶区:是一个几何概念:包括ITV边界(ICRU62号报告)、附加的摆位不确定度边界、机器的容许误差范围和治疗中的变化。 确定性效应:是指受照剂量超过一定阈值后必然发生的辐射效应。 随机效应:发生概率与受照射的剂量成正比,但其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主要表现为有法远期效应,包括恶性肿瘤和遗传效应。 TD5/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TD50/5:表示在标准治疗条件下治疗的肿瘤患者,在5年之后因放射线造成严重损伤的患者不超过50%。4Rs:是指,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周期内细胞的再分布;氧效应及乏氧细胞的再氧合以及再群体化。 霍纳综合征:又称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为肿瘤压迫交感神经节所致,表现为患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眼裂狭窄、瞳孔缩小、患侧颜面无汗和发红等。 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SVCS:由于纵膈内淋巴结转移压迫和(或)肿瘤直接压迫上腔静脉而产生的急性或亚急性综合征。 肺上沟癌:又称Pancoast瘤或肺尖癌:指肺尖发生的支气管肺癌,常为低度恶性的鳞状细胞癌,生长较缓慢,手术不易彻底切除,常选择术后放射治疗。 1、根据放射治疗的目的,治疗方式可分为:单纯放射治疗、根治性放射治疗、姑息性放射治疗、术前放射治疗、术中放射治疗、术后放射治疗。 2、肿瘤的扩散途径哪几种:血行传播、淋巴转移、直接蔓延、种植转移。 3、全身性放射反应表现为:疲乏、头晕、失眠、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性欲减退和血象改变。 4、影响PDD的主要因素:射线能量、照射野大小及形状、源皮距。 5、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哪几种:腔内和管内治疗技术、组织间插植技术、敷贴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 6、放射性皮炎分几度:1度为毛囊性丘疹和脱毛;2度为红斑反应;3度为水泡和坏死溃疡。 7、宫颈癌大体分型、照射方法:外生型、内生型、溃疡型、颈管型;外照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腔内治疗与外照射的结合、同步放、化综合治疗、术前及术后辅助放射治疗。 8、喉癌按其解剖位置分为几型:声门上区癌、声门区癌、声门下区癌。 9、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经典型(富有淋巴细胞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削减型) 10、脑晶体、甲状腺、全肺、全肝、脊髓、结肠、膀胱的TD5/5、TD50/5(Gy)分别是: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

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方法系统(总40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第一章放射物理学、剂量学及放射治疗计划系统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第二节多叶光阑(MLC) 一、MLC的一般特性 二、MLC半影与叶片位置设置 三、MLC与适形铅挡块的比较 四、MLC的临床使用 第三节射束强度调制方法 一、物理补偿器 二、MLC静态强度调节(Step and Shoot, SMLC-IMRT) 三、MLC动态强度调节(dynamic MLC-IMRT, DMLC-IMRT) 四、强度调节旋转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arc therapy,IMAT) 五、断层扫描治疗方式(Tomotherapy) 六、扫描束治疗(pencil beam scanning) 第四节放射治疗中的图像处理技术 一、解剖或功能图像 二、图像处理 三、治疗计划系统中图形的可视化 四、与治疗计划设计相关的图像 第五节三维适形放疗的体积与剂量规范 一、体积规范 二、吸收剂量规范 第六节三维治疗计划及治疗评估 一、三维治疗计划的计算模型 二、治疗评估 三、组织放射效应的生物模型 四、逆向治疗计划与优化 第七节体位固定技术和治疗验证 一、病人体位固定技术 二、治疗验证

第八节质子放射治疗的进展 第一节现代三维适形放疗的发展和分类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是目前放射治疗界的热点,它综合地体现了放射治疗在技术上的新进展。1965年,日本学者高桥(Takahashi)首先提出了旋转治疗中的适形概念。Proimos等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初报道了采用重力挡块进行适形放射治疗的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图像技术的介入,三维适形治疗极大地改变了常规放射治疗的面貌。适形放射治疗是用增加剂量分布的适形度来减少晚期重度放射损伤并发症。有学者认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和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 IMRT)与其说是一种技术(technique),毋宁说更是一种过程(process),一种综合医学影像、计算机技术和质量保证措施的现代放射治疗流程。为达到剂量分布上的三维立体适形,必须要求:①射野形状与靶区在该射束方向上的投影形状相同;②射野内各处束流强度能按所需方式调整。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放射治疗一般称为适形放射治疗,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放射治疗称为调强放射治疗。3DCRT也被认应代表二十一世纪放射治疗的方向。为达到上述要求,一方面是采用快速而实用的方式使计算机系统生成与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在射野方向上的投影一致的射野形状,另一方面是在射野内调制强度分布。 在“适形放疗”的名义下,实际上各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法大相径庭。一方面,这是由于对“适形放疗”至今尚未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且,各相关领域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刷新着适形放疗的内涵。另一方面,各单位所具有的设备、人力资源也不尽相同。表1-1根据治疗过程每一阶段的方法和手段试图对适形放疗作一个分类 [1、2]。 表1-1 适形放疗的分类 特征分类0123 病人数据获取 固定装置无可有可无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 框架 个体模具或立体定向框架 图像系统定位片+轮廓仪定位片±分立的CT 层面 连续薄层或螺旋CT 多种模式的图像合成 (CT,MRI等) 解剖数据的参照床面+人体中线(可 有可无) 床面+人体中线外部标记或框架系统植入性标记或框架系统 关键器官的轮廓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不均匀性迭加在外轮廓上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GTV 辨别+迭加在外轮 廓上 个别层面上的轮廓逐层勾勒轮廓三维分解轮廓 CTV 临床辨别手工画在平面上机械地根据一定 的边界值扩展 根据GTV和生物参数自动 决定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 ITV 没有这个概念临床近似确定的边界+解剖边界基于运动的定量分析设置射野 射野设置±不确定性射野边界的 增大任意 PTV+任意边界PTV+定量的边界剂量模拟变化的统计结果 射线类型和射线调整强度均匀的 光子或电子 光子和/或电子, 楔形滤片 光子(±电子) ±补偿片 调强光子 射野方向共面共面非共面动态非共面 等中心SSD或SAD技术SSD或SAD技术SAD技术SAD技术(自动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