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2课时)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的比较。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题解与背景):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

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朗读,了解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思路理清

1、听录音,注意字音、节奏、感情基调。

2、齐读(模仿、评价)

3、说出大意。指名

①通过读,你能说出这首词的大意来吗?你认为自己读懂了哪几句?

②词作一般分为上、下阙,上阙写景,下阙抒情。这首词分上下两阙,各写什么?

③找出思路关键词。

明确:

②上阙:写景,橘子洲头的秋景

下阙:抒情,回忆了早年的革命斗争生活

(二)品析上阙

1.①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阙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②前三句交代了什么?“独”字写出了怎样的情境,是否表示这里清静人少?(投影原文)

明确:时间、地点、(除此,你还能读出什么来?诗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语序也经常会有调动,读诗时要发挥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③这三句连起来怎么说?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独”字写出了诗人虽然遭通辑,处境危险,却仍然坦荡从容。(联系背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①色彩绚烂、生机勃勃;②“万类霜天竞自由”

3.赏景:作者独立橘子洲,看到了哪些景?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秋景的?

A、齐读七句;

B、找出领字:这几句由哪个字领起呀?“看”就是词中特有的领字了,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就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比如:我们在〈雪〉的上阙中就能找到“望”这个领字。

C、讨论:(投影)这几句描写了哪几种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角度相应的有什么变化?用哪句诗来概述了眼前的秋景?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为什么不写“落叶、枯草”之类呢?

D、指名明确:投影上阙写景:描绘湘江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四个方面角度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自古言秋多寂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不是也悲凉、凄清、死气沉沉呢?用什么词来概括一下?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一切景语皆情语”呀!

E、表情朗读:下面找个表演能力强的同学来模仿一下诗人当时“独立”饱览秋景时的神情、动作,特别是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的胸襟与乐观态度。(神态从容、显出伟人的气度)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5.面对眼前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秋景,作者是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

(此间相机落实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齐读)明确:①在这里诗人“独立寒秋”,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沉浮,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足见青年的毛泽东就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有伟大的抱负。

(这是一种什么心境?生: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已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②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4、师小结:上阙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文字投影:伟大抱负)

(三)品析下阕

1.下阕所抒何情?用什么方法抒情?

2.与意趣相投之人结伴同游是一件很快意的事情。当年与作者同游的是怎样的一群青年?他们是不是跟我们平常旅游一样是游山戏水去了?

交待诗词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从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讨论几个重点词的用法:

①“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②“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③“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④“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⑤“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2)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三)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2.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个词来概括全词的行文思路。

四、深读解味

1.我们都是有自然生活常识的,当时的橘子洲头有红叶、有苍鹰可能不假,但肯定还会有枯草落木一类秋天特有的景象的,作者为什么不写这些?

2.形容词、动词是描形绘色的必要工具,有人说这首词对这两类词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请找出你认为用得极妙的形容词或动词来,说说你的理由。

3.除了形容词和动词,你认为还有哪些词语在这里运用得特别巧妙?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我们来作一个置换:“立”改成“站”,“击”改成“飞”,“翔”改成“游”你觉得好不好?或者干脆把写景部分全部改成“看万山衰遍,枯林尽灰;湘江浊透,朽木横流。鹰哀长空,鱼藏水底,万类霜天尽忧愁”,这样改后意象色彩也还是统一的,你认为好不好?

5.总结本词中心、特点以及鉴赏诗词的方法。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厘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五、总结提升

这是一首秋的赞词,自由的赞词,风华少年的赞词!年轻的的毛泽东,泰山一般沉着独立于深秋的辽阔江天,不作感伤文人的悲吟哀鸣,不学孤傲文人的高蹈自适,而是表现出了主宰天地的青春豪情,充满了高度自觉的社会使命感。在当时革命不利的背景下,毛泽东依然积极乐观,逆境中勇拼搏,灰色际遇里寻亮色,只因他胸襟宽阔有天地,性格里烙着绚烂的底色。

“英雄自古出少年”,伟大领袖毛泽东不是生下来就命比帝王的,历史上的许多伟人,也都是青春年少时就表现出了崇高的壮怀:

(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终不还。

埋骨何必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毛泽东《呈父亲》(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面壁十年图破壁”

——周恩来(三)“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四)啊,青春!青春!或许你美妙的全部奥秘不在于能够做出一切,而在于希望做出一切。

——屠格涅夫(五)做一番伟大的事业,总得在青年时代开始。

——词德(六)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雷锋(七)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

——鲁迅结语:这就是青春!青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赋予的意义都是一样的,相同的年龄,必有相同的激情,只是时代不同,任务不同而已。承前启后靠我们,世界的未来和希望,在我们的身上,大家能不能充满自信地来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1、作者回忆往昔和同学战友在这里的不平常的战斗生活。这里哪个是领字?带出的内容到哪里?

2、指一男生朗读(提示,这里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不平常的战斗生活,应读得激昂、自信,稍快些)

想: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群怎样的革命青年?

明确投影:年青有朝气、有才华、有抱负、有热情、有力量,关心评论国家大事,写激浊扬清的文章,贬斥丑恶,弘扬善良,视军阀如粪士,蔑视反动统治者。

3、最后三句如何理解?这里写一群青年到水深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把疾驶的船都阻住了,多么大的气魄!(夸张)说明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激流勇进、奋发向上、敢作敢为)

你认为他只是在回忆游泳这件往事吗?为什么?(其实他是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正是需要这样胸怀崇高理想、敢于英勇奋斗的热血青年来肩负主宰大地的重任。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诗歌讲究艺术形象,不能像散文那样,太直白了就不像诗。

(五)、领会作者情怀

1、综上所述,你认为整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讨论明确:

询问大自然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胸怀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塑造一群革命青年形象——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抱负。

2、齐读,体会感情:把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革命精神读出来。

(六)展开想象、描述意境,入境欣赏、审美创新。

1、从时代背景出发,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以记叙与描写为主,用300字左右写出意境来。

提示:什么时间、地点、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回答了什么问题?

2、准备、指名、投影参考:

词的上阙写景。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千山万岭,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近观满江碧水,无数船只争相竞驶,抬眼望,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低眉处,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面对寒秋严霜万物却生机盎然,词人思绪万千,不禁提出:谁是辽阔大地的主宰者呢?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是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正是他们,主宰而且能够主宰这个世界。他们有雄心,有才干,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准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北京的春节优质课教案获奖 (3)

《北京的春节》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本文有较多的场面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句子、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真切的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导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2、激发学生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关键:】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⑴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⑵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

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⑴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⑵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同学们回忆上节课读书的情况,谁能说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你印象深的有哪些?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今天我们深入的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 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

启下的作用】 二、指导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个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腊八队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首当其冲,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师评价补充:你们查找的资料既让我们了解了知识,又让家乡人民感到自豪。还有谁能补充介绍?我想补充一点,腊八粥谐音腊八祝。在民间有祝福农业生产的意味。能读一读你们喜欢的句子吗? 4、生读: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5、师提问:这到底是不是粥,为什么又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6、生交流:我认为这指的就是腊八粥,它当然是粥的一种,但是里面的材料太多了,又不是简单的,普通的粥,像个农业展览会。 7、师:请你读一读。 8、教师创设情境引读:对,正是由于腊八粥是由各种米,各种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北京的春节》本文作者是老舍先生,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再纵观将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看围绕“民风民俗”安排了哪些内容,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会主动搜集相关内容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北京的春节》优质公开课教案 (6)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6、《北京的春节》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搜集各地过春节的民风民俗。 六、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一段视频(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板书“春节”。 2.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6 北京的春节)(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要简练,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勾起自己对刚过去的春节的回忆,从而以最快速度进入学习本文的状态。)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介绍收集作者的资料,师补充资料。 2.检查字词。初旬万象更新饺子翡翠米醋零七八碎儿栗子鞭炮 杂拌儿熬夜榛子逛庙会 3.出示自学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设计意图】培养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疑问,为面的学习作好铺垫。(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风俗习惯 1.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春节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小组合作,一会儿我们分组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1、师说:“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她向我们走来。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出示课件) 2、听着这喜庆的音乐,看着这美好的画面,请你快乐地喊出它的名字吧! 3、你们想知道五十年前的老北京过春节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再次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老舍) 二、认读生词,体会用词 1、认读带轻声的词语。 2、认读儿化音的词语。 3、认读有多音字的词: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寺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北京的春节给你的印象呢? 2、老舍写了哪些日子来表现春节的美、热闹、喜气洋洋呢? 四、学习表达有序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北京的春节的? 2、按时间顺序写有什么好处呢? 五、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一)腊八 1、老师找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腊八粥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2、可老舍先生用了一句话,这运用了什么手法?体会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 3、在这段中老舍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呢? 4、请找出描写泡腊八蒜这部分内容,自由地读一读,如果让你向别人介绍腊八蒜,你想用文中哪个词?(色如翡翠、色味双美) 过渡:春节就像一台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拉开了序幕。儿童忙乱,大人紧张。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人们更忙了,因为这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了。让我们跟着这首“北京春节童谣”一起去了解吧。(出示课件) (二)除夕 1、这小年一过,转眼间就来到了除夕,除夕一到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就到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它是春节最隆重的一个日子,非常热闹和喜庆。

七年级科学上册《常见的植物》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5节 常见的植物 一、知识梳理 1、 种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种子植物。(注:种子植物是自然界中最高等的植物);没有种子的植物(孢子植物):不能产生种子的植物称之为孢子植物。 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的区别是有没有种子。 2、 植物的六大器官: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进化最高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4、被子植物的特征:(1)种子都包被在果皮里;(2)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被子植物:会开花的绿色植物,常见的水果等 5、裸子植物的特征:(1)植株高大,根系发达;(2)抗寒、抗旱能力特别强;(3)没有真正的花,果实 裸子植物:松、衫、柏(除卷柏)、银杏 6、裸子植物的叶子大多呈条形、针状等,这对它们有什么好处: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7、易错的物种:香蕉是被子植物 8、孢子植物:(1)蕨类植物;(2)苔藓植物;(3)藻类植物 9、蕨类植物的特征:(1)有根、茎、叶的分化;(2)靠孢子繁殖;(3)生活在阴湿的地方,在水中受精 蕨类的代表植物:蕨、胎生狗脊、满江红、芒萁、卷柏 与人类的关系:药用;食用;煤是古代高大蕨类所形成的 10、 苔藓植物的特征:(1)有茎、叶分化,但无根分化;(2)靠孢子繁殖;(3)在水中受精,即生活在阴湿的地方 苔藓类的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与人类的关系:蓄水能力强,对水土有保湿作用;密集型生长,是自然界的拓荒者;可做环境指示剂;药用;做枕头等。 11、 藻类植物的特征:(1)无根、茎、叶的分化(最低等的植物);(2)靠孢子繁殖;(3)能进行光合作用;(4)多数生活在水中,少数在潮湿的地面上 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衣藻、小球藻、水绵、海带、裙带菜、鹿角菜、紫菜、石花菜 与人类的关系:是大气中的氧的主要来源;可作为环境指示剂;食用。 12、植物的分类等级:从高到低:界、门、纲、目、科、属、种 分类等级越高,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少,生物数量越多 分类等级越低,生物间的共同点越多,生物数量越少 13植物/器官 种 子 果实 花 根 茎 叶 类别 生活环境 繁殖方式 桃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种子 植物 被子植物 陆地[来 种子生殖 松 有 无[ 无 有 有[ 有 裸子 植物 陆地 种子生殖 蕨 无 无 无 有 有 有 孢子 植物 蕨类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葫芦藓 无 无 无 无 有 有 苔藓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海带 无 无 无 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藻类 植物 阴湿 孢子生殖

(完整word版)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版本)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2014年2月24晚徐盈盈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完整版)《北京的春节》精品教案

(一)组内讨论 除外、正月初一、元宵节这三个高潮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选一个来品读,和小组同学分享。(8分钟)(完成导学案中的第二大题) 学习提示: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在句子旁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交流提示:(1)从中感受到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从中品出怎样的年味? (2)用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二)小组代表汇报,师点拨、引导 交流预设(一):除夕 (1)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除夕真热闹。) (2)这一句与下面句子的关系是什么?(总分) (3)段中哪些语句体现出老北京的除夕是热闹的?(边说边用红笔圈出。)(4)课件播放北京春节除夕喜庆的场景。 (5)感情朗读本段。 预设(二):大年初一 (1)大年初一这个节日有什么特点?“截然不同”是什么意思? (2)作者为什么说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呢? (3)朗读这一段。 预设(四):元宵节 (1)元宵节的特点又是什么?(处处张灯结彩,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2)哪些内容描写了元宵节的灯?这些灯有什么特点? (3)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灯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个句式说说元宵节上还有什么灯?并写一写。(完成导学案一中的第三题) (5)作者用这么多的笔墨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其用意何在? (6)朗读这部分,读出元宵的热闹。 四、领悟本文的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 《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具体描述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课文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学习本文,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激起学生了解民俗活动的愿望,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 1.会写“蒜、醋”等15个字,会写“热情、自傲”等20个词语。 2.通过阅读,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梳理出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活动,体会浓浓的年味。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能说出这样安排的效果。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激发学生了解民俗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梳理出老北京春节的民俗活动,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能说出这样安排的效果。体会民俗活动中的浓浓的年味。 2.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畅聊春节,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2.小结:是啊,春节吃得好、穿得好、有压岁钱、有很多游乐项目。同学们说到的吃团圆饭、贺年、拿压岁钱这些都是我们这儿的风俗。 3.揭题。老北京人过春节时,要做些什么呢?有哪些民俗活动呢?让我们走进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去看看,去感受北京人过春节时的热闹、喜庆。 4.简介作者及文章的写作年代。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北京的春节》写于1951年1月,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这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春节记忆,引发学习热情。初步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为学习课文打下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文,读通读顺。 可采用合作朗读的方式。要求:①和你的同桌合作,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 ②认真听,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给同桌提出读书建议;③你的同桌课文哪里读得好?向他(她)学一学。 2.认读生字词。 (1)儿化音: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擦黑儿、摆摊儿 (2)多音字:万象更新、间断、正月、白云观、分外 (3)可能不懂的词:初旬、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蜜饯、空竹、麦芽

常见的植物教案 (1)

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植物 (第1课时) 课程类型:科学,新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45分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种子植物的概念; (2)描述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并能说出相关代表植物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和实物观察,发展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发展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世界的认识,树立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意识。 4、STS: 通过了解植物对人类生活的经济与药用价值,体会科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种子植物的概念;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难点: 1、区分果皮和种皮; 2、区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教具:多媒体、松果、梨、豌豆、樱桃花结构模型、解剖刀 教学方法: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幻灯片播放各种令人爽心悦目的花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并且对本节课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在这么多的花中,你能够说出哪几种?你还知道其它的花吗? 生:…… 二、讲授新课,探索新知 既然自然界中有这么多五彩缤纷的花朵,那他们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吗?还是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共同之处呢?【讨论】 生:…… 的确,有一些结构是各种各样的花共同拥有的。我们以樱桃花为例,来看看花的基本结构。这是樱桃花的结构模型,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结构(花瓣、花萼、雄蕊、雌蕊、子房、胚珠)。<边指边答> 【视频】昆虫(如蝴蝶、蜜蜂等)在各种美丽的花丛中飞来飞去。 【思考】这些昆虫在花丛中忙什么呢?它们这么做会为花朵带来什么好处呢?生:采花蜜;完成授粉(受精)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过程,使花结构中的子房最终将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将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 【讨论】说说你平常所吃的蔬菜和水果中有哪些是植物的果实?

北京的春节教案新部编本(公开课版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郭琴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民风民俗”。对于“民风民俗”的学习,学生虽然学习过一些: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等,但并不是主题的深入学习。本文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单元的开篇课文,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方法: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走进课文、阅读“阅读链接”的资料和搜集资料,了解一些关于北京的春节的传统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二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为以后的课文学习作好学习迁移的准备。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最新《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详案)资料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汪秀梅《怎样让阅读教学更有效——提升教学能力的十种读诵模式》之“读写范例式”教学探讨 【设计说明】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写出了北京的春节热闹、喜庆、团圆、祥和的生动场面。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随着作者娓娓道来,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无不体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内容统筹上的独具匠心。学习作家详细描写的春节里的四个片断,进行阅读教学,学习其中描写“除夕”的总分式写法,并进行仿写。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繁复的春节写具体,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2、品味老舍的表达方法(总分式、对比式)。 3、仿写自己喜欢的春节的某个片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渗透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首先回忆课文,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2、回忆课文的写作特点?(一,是按时间顺序进行有条理的叙述:二,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三,是语言通俗、明白、风趣) 3、告诉老师,你从那里判断出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描述的? 二、感悟谋篇布局 1、北京的春节持续一个多月,每天的事情很多,习俗也非常多,面对这么多的民俗风情,老舍先生是怎么安排这么多的内容的呢?(按照时间的顺序,抓重点,重要的多说,不重要的少说,详略得当的介绍,这一个多月的北京春节的风俗都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一目了然。) 2、文中详细写到了哪些日子的重要活动? 围绕腊八、除夕、初一、十五四个日子体现出春节的特点: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A、回味腊八天 抓住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件事来描述。 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这么多农产品放在面前,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你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幽默风趣) 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B、再现除夕夜 过渡:经过这么多天的忙碌,一个重要的日子就要来了,那就是——除夕。

有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有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有关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课时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说说体会。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一节有趣的植物活动课》大班活动教案

《一节有趣的植物活动课》大班活动教案活动设计背景 1.对于现在的学生认识常见的一些植物不清楚而想到的 2.提高学生的爱护花草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活动目标 1.知道植物的基本结构和一些有趣的现象 2.知道常见的植物的名称 3.学会关注一些小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常见植物的名称以及区分他们(重点) 2.联系身边的事情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重点) 3.当我们不知道某些植物的用途的时候我们办(难点) 活动准备 一些收集来的常见植物如: 多媒体教学投影仪 网上查询到的有关本节课的一些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活动的主要环节很清楚地再现即开始环节、基本环节、结束环节、延伸环节注:重点表述基本环节)一节有趣的植物活动课 一.引入

1.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能能见到许许多多的植物他们每天默默的陪伴我们但是我们却很少和它们去交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植物的世界去了解它们、去和他们交流、去和它们做朋友你们愿意 2.小学生很积极配合的坐好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 二、新课 (一)、展示搜索到的图片让学生认识下看学生能否认识一些基本的植物 (二)、引入到老师准备好的植物标本让学生近距离接触标本并讲解使用标本是应该注意什么 (三)让学生充分发挥童心、想象力去联想看到的植物 (四)在看标本时老师给同学讲解这些植物的名称、以及区分这些植物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能找到并区分出这些植物(五)让学生看完标本和图片后给自己小组的同学讲自己见到的一些植物、并用自己的画笔画出这些植物(难点) (六)老师学生讲解和画的同时指导并解答学生遇到的难题 三、交流、协作完成老师的作业 (一)、在同学交流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进入其中提出问题 1.大家能不能说出学校里面有些植物 2.平时我们注意到我们脚下的植物没有 3.今天学了这么多植物我们的世界到处都能见到植物但是我们有的学生却没有认真的保护好他们 (三)、展示一些学生破换植物的画片

北京的春节教案(公开课)

《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黎廷秀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中想象的能力。 2.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 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三、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法、比较阅读法。 四、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童谣等。2.阅读《客家人的春节》

第二课时 一、回顾全文,情境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出读了第六课,与老舍先生一起初步感受了京味十 足的北京春节,说说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热闹、忙碌、喜庆、团圆) 2、再回忆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北京春节的呢? (时间先后顺序) 二、深入详写片断,品读课文,感受节日气氛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学生自由读 学生交流: (一)腊八:(课件出示句子)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农业展览会。” 从“家家都”都可以看出节前人们的忙碌,对春节的重视。 “农业展览会”是说粥里的各种豆、米、干干过非常多,多得好像聚在一起开展览会。(课件演示,腊八粥的图片) 师:多么有意思啊!作者用形象生动的比方,把腊八这天人们的忙碌描写得如此风趣,。 板书:忙碌 “把蒜瓣放进醋里…..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一个“翡翠”写出了蒜瓣的形、色;一个“辣”字写出了醋的味道,这样的色味双美当然让人忍不住流口水了,更让人感受到了老舍用词的简洁、巧妙。 (二)除夕 1、课件出示:第七自然段 除夕给你什么感觉呢?板书:热闹 2、你们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除夕真热闹”呢? ★人们的活动 “家家赶”“到处”“男女老少都”“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 理解“守岁”:一重意思,年长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 二重意思,年轻的人守岁,则是为了父母延寿。 师:从这些词语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是多么重视除夕夜的团圆啊,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欢度除夕,当然热闹了。 ★从味、色、声的描写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华”“鞭炮声日夜不绝” 点击课件:相应变色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北京的春节》教学案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我的教学情况,对《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第一环节: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教师先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2.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篇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设计表格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 北京的春节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过整组浏览,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主要解决内容层面“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表格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供适当阶梯。】 第二环节: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一、借助表格,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6《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翡翠、万象更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语言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 涵,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感受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诗句,引入新课 1、出示诗句《元日》,引入春节这个词。 2、揭题:在几十年前的老北京人们又是怎样过春节的呢?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过年,讲究的是热闹、祥和。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除夕之夜,家人、朋友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却有所不同。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课件出示词语,指生读准词语。 3、指导部分生字的书写。 4、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印

象?(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 5、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老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以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三、品读课文 1.认真读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除夕真热闹” 出示文字: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3.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哪些地方让你感到红火和美丽? (2)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北京小孩儿、南方人、来北京求学的外国人,当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 (3)除了这里写灯了,还有哪些地方写了? 四、小结收获 你们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 2、搜集春联或有关春节的故事、传说、美味佳肴等,办一期春节手抄报。板书设计 6北京的春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常见的植物教案

课题:常见的植物 备课时间:7月16日授课教师:廖恩华授课时间:7月17日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种子植物与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及相关的代表植物的名称 3、说出蕨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的主要区别以及相关代表植物的名称 4、说出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强化学生对探究过程中建立假设和设计实验的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1、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及相关的代表植物的名称 2、各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分类思想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复习)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动物并对他们进行了分类, 你还记得我们动物是如何分类的呢? 无脊椎动物 动物 脊椎动物: .两栖类 .爬行类. 鱼类. 鸟类 在生机勃勃的自然界中,除了活蹦乱跳的动物以外,还生活着一些生物。引出课题 三、新课呈现(知识讲解) 设想:当你进入一个百花盛开的公园,最吸引你的是植物的哪部分? 生:花,果实…… 植物的花十分漂亮, 你最喜欢什么花,它有那些结构? (在学生对花的结构的回答基础上并结合桃花的教学投影片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花瓣,花萼,花蕊等) 当百花盛开的时候有一种动物非常忙碌: 蜜蜂帮助植物进行传粉.俗话说“好花不常开”,那么植物开花仅仅是为了向人们展示它美丽的花朵吗? 生:结果实 问:平常你吃的蔬菜水果中有哪些是属于植物的果实? 生:在p78写下你所知道的各种果实并与大家交流。 当你吃完果实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包含有种子(举例:梨,苹果,西瓜等),引出种子植物这一概念,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讨论给种子植物下一个定义。 板书:一. 种子植物: 能产生种子的植物 虽然种子植物都能产生种子, 但不同的种子植物也不尽相同. (出示桃, 豌豆, 红松及其种子的教学投影片) 观察这幅图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回答: 种子的大小, 数量, 形状, 种子外有无包被…… 这几种植物的种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 种子外有无果皮包被(注意“果皮”和“种皮”的区别),让学生得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概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