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 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三章重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一、定义和分类

山坡稳定性,是工程地质的重大问题。促使山坡变化的地质作用种类繁多,重力堆积造成山坡的剥蚀作用是其中之一。这类剥蚀作用,按其运动方式,可分为崩塌作用、撒落作用,滑坡作用及泥流作用等。山坡在上述作用的影响下,将不断受到改造,并形成相关的堆积物和堆积地貌。这些堆积物统称为重力堆积物。

重力作用:位于斜坡上部被裂隙分割的岩层或松散堆积物,在普遍存在的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的过程,叫重力作用或块体运动。

根据运动特点分为4个类型:

崩塌作用:快速的、突然的坠落;

潜移(蠕动)作用:长期缓慢的运动,无滑动面,有滑移带;

滑动作用:先缓慢、后快速的运动;

流动作用:泥、砂、石与水搅和成粘稠体的流动过程。

二、地形和堆积物

(一)崩塌地形及崩积物

崩塌作用:山坡上部由于风化、剥蚀、地震及裂隙等影响的岩石,在自重力作用下,整块向下坠落,迅速地跨向坡脚的作用。

崩积物(xd):崩塌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崩积物常见于山坡陡峭(>45°),坚硬岩石组成的边坡,特别是地震区。大规模的崩积物,可堵塞山谷,构成一条天然堆石坝,在坝堤后形成堰塞湖。如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引起山崩,崩积物使岷江堰塞成大、小海子。

崩积物特点:未分选,成分简单,由具棱角的大小不一的岩块和岩屑组成,其中的巨型岩块有时可被误认为是基岩露头。其成分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一致。

剖面结构下粗上细,不具层理。

倒石堆:崩积物呈圆锥形在坡脚堆积,称倒石堆。

倒石堆的岩性与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一致,颗粒大小混杂,垂直剖面上看颗粒自下而上逐渐变细。当斜坡坡度逐渐变缓时,崩塌作用逐渐减弱。有时几个倒石堆连接在一起形成倒石裙。在一般情况下,当自然坡度小于30度左右时,岩石的重力作用不能克服碎石间的阻力,倒石堆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一)崩塌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地

形地貌

地段有利于发生崩塌。

2.岩性条件:岩性对崩塌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坚硬脆性的岩石组成的高陡边坡易发生

崩塌;另外,硬、软岩相间构成的边坡,因风化的差异性造成硬岩突出、

软岩内凹,这样突出悬空的硬岩也易于发生崩塌。

3.地质构造:岩体中各种不连续面的存在是产生崩塌的基本条件。当各种不连续面的产状和组合有利于崩塌时,就成为发生崩塌的决定性因素。

坚硬岩石中节理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岩石的崩塌。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

节理发育和扩大,使陡岩边坡愈来愈趋于不稳定状态,一旦遇到地震、

暴雨、地表水冲击或人工开挖及爆破等因素的触发,就会沿裂隙发生崩

落。此外,岩石中层理、片理、劈理的倾向如与斜坡倾向一致,沿这些

构造面也容易发生崩塌。

4.水的条件:水是诱发崩塌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崩塌绝大多数发生在雨季,特别是大雨过后不久,渗入节理裂隙中的水,增大了岩体重量,软化了岩体

强度,增加了水的静、动水压力,促使节理扩展、连通,诱发了崩塌。5.气候因素:高寒地区冰劈作用广泛发育,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日温差及年温差较大,这些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岩石易破碎成碎块,崩落极为盛行。

6.其它条件:主要是人为因素和震动影响。如果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处理不当,会促使崩塌的发生;地震、列车、爆破施工引起的震动,也是诱发崩塌的因素。

1967年8月29日,13时23分,川藏公路东久拉月地方,突发大崩塌。当时东久河右岸,一山突然崩倒下来,撞击公路对面山体,对面山体又反撞崩塌,山崩之下,飞鹰难逃! 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拉月大塌方。恰好通过这里的解放军司机10名当场死亡,尸骨无存(即川藏线上10英雄)。自此拉月地区山河面貌为之骤变,东久河改道,现只看到一座已整体落架、仅余桥头石碑的木桥,这是塌方前公路原线的桥。从现场估计,这次崩塌方量达2500万立方米。嗣后于1973年、1977年、1978年、1980年又先后发生过崩塌,并伴有河谷泥石流活动。

撒落作用:山坡上部基岩,由于物理风化崩解成岩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山坡向下滚动

的作用。由撒落作用形成的堆积物为撒落堆积物。

撒落与崩塌作用区别:

(1)撒落堆积物为细小的碎石或岩屑,不是规模巨大的岩块。

(2)持续时间长,崩塌作用时间则极为短暂。

(3)涉及范围广,崩塌作用仅限于山坡某一狭窄部位

撒落堆积物特点:大小混杂,较崩塌堆积物略有分选,剖面的颗粒下粗上细。这是由

于岩屑沿山坡滚动时,大而重者产生的动能大,滚动较远。撒落堆

积物中岩屑成分象崩塌一样,比较单一,与山坡上部基岩成分完全

一致。

倒石锥:撒落堆积物展布于坡脚,形成上尖下圆的锥形体。

(二)地滑地形和堆积物

地滑作用:位于斜坡上的岩石或松散堆积物,沿一个不连续的剪力面向斜坡下部移动的一种块体运动。

1.地滑的发生和发展:由滑动的岩体和滑动面两个基本要素组成。

形成和发生的条件:(1)可以引起重力滑动的斜坡;

(2)松散堆积物或有裂隙、孔隙的岩石;

(3)水的参加。

滑动可以在坡度较为10度的斜坡上发生;坡度较越大越利于滑坡的发生;但发生

滑坡的坡度角一般不大于30度,因为在大于30度的斜坡上一般不发生滑动,而

是崩塌。

滑动作用通常以潜移作用为先导,并可转化为崩落作用。

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岩性:滑坡是由重力引起的一种扭性破裂变形,其发生和山坡的物质组成有关。

坚硬致密块状的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脆性岩,其抗剪强度大,由这些岩石

组成的山坡高陡而稳定,很少产生滑坡。页岩、粘土岩及其它松散的第四系堆积

物多是塑性的,它们的抗剪强度低,由这些物质组成的山坡容易发生滑坡。

地形:山坡高度、坡度和横断面的形状,决定山坡内部应力状态,也是影响滑坡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松散堆积层的滑动坡度在20°以上,基岩滑动坡度30 – 40

度易形成滑坡。

地质构造:岩质坡体内部各类裂隙和结构面(层面、断层面、节理面、片理面、不整合面等)的存在,可以削弱滑坡体的内聚力,并为地下水的活动提供通道,因

而滑坡往往是沿一定的结构面滑动的。特别是结构面与山坡坡面平行时,坡

体最容易发生滑坡。

水的作用:滑坡常发生在雨季或雨后。水库水位的骤然变化,以及施工中排水不当,都可引起滑坡。事实表明,滑坡的发生,水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其表现为:

(1)水渗入岩体或土体中的孔隙,减少土粒间的吸附力,加强土体的重量,

加大其剪应力,使之下滑;

(2)地下水的浸润、潜蚀和溶滤,使颗粒间的粘结力大大地降低;

(3)水大量渗入斜坡,使潜水面升高,相应地增加了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

对滑体起着浮托作用,降低了抗滑力;

(4)不透水的软弱地层受地下水作用发生软化成为滑动层,促使上覆地层

下滑。

从上可见,水的作用可通过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冲刷作用和软化作用等方

面的影响来表现。

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洪水期或水库蓄水,引起地下水位升高,静水压力增大,由静水

压力产生的浮托力会降低山坡的抗滑力。反之,如洪水迅速消退,

或水库水位骤降,则产生地下水向坡面渗透的动水压力,这也增

加了山坡的滑动能力。

水的冲刷:水冲刷坡脚,使山坡增高,坡面变陡,导致边坡比增大,破坏山坡内原来的稳定应力平衡状态,引起滑坡。此外,流水冲刷切穿岩体内部与坡向一致的

结构面,山坡将沿着这样的结构面发生滑动。

软化作用:水的渗入,使较松软岩石软化,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滑动。

除上述四种最普遍因素外,地震、爆破或在山坡下部挖掘土方,建筑物的附加荷载等,都可导致滑坡的发生。

滑坡发生的三个阶段:

蠕动变形阶段:从山坡稳定状态受到破坏,到整体滑动之前的变形阶段。当斜坡上的岩(土)体内抗剪强度小于剪应力时,产生塑性蠕动变形,使土体内应力调

整,并在后部产生拉张性裂隙,故渗水作用加强,张性裂缝加宽,开始出

现小的位错,两侧也出现扭性破裂面,坡脚受到挤压,滑坡出口潮湿渗水,

滑动面大部分形成,但尚未完全贯通。该阶段是滑坡的前兆,长的可达几

年,短者仅几天。

滑动阶段:随着斜坡变形的发展,后缘张裂加宽,错距增大,两侧的羽状扭裂贯通并撕开,前缘被挤压鼓起,产生鼓张裂隙,滑坡出口附近渗水浑浊,这时滑动面

已全部形成,接着便开始整体向下滑动。为剧烈滑动(应力释放)阶段。大

型滑坡开始整体滑动前,岩石受到挤压错动,会发出响声。

渐趋稳定阶段:滑坡滑动中,当抗滑力超过滑动力时,滑坡停止滑动。该阶段滑坡体内部松散物质在自重作用下逐渐压紧,重心降低,能量不断消耗,地面的

各种裂缝逐渐被充填,提高了滑坡物质的抗剪强度,滑坡的稳定性日益

增加。滑坡台地已变平缓,其后壁坡度变换并生长草木,不再发生崩塌。

坡体物质变的很紧实,地表无明显裂缝。滑坡前缘已无水渗出,或流出

清晰的泉水,表明滑坡已基本趋于稳定。这段时间要经过3-5年的,甚

至更久。

滑坡类型:

崩塌性滑坡:滑坡以每秒几米甚至几十米的高速度下滑,由于速度快,来势猛,滑动时伴有巨响,并产生很大的气浪,因而往往造成巨大灾害。如四川雅砻江某

地滑坡,只有几分钟的时间内,6,800 ×104m3的坡体全部滑下。

牵引式滑坡:滑坡下部先行滑动,然后牵引上部下滑的滑坡。

推移式滑坡:滑坡上部先变形滑动,尔后象推土机一样推动下部一起滑动的滑坡。

滑坡稳定后,如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已消除,滑坡将转入长期稳定。若诱发因素尝未完全消除,且又不断积累,到一定时候,稳定滑坡又重新活动,即滑坡复活。

2.地滑的堆积地形:地滑的基本地形是滑体与母体岩层分裂所形成的地滑崖和由滑体所构

成的地滑堆积地形。

滑坡作用形成的堆积物称滑坡堆积物。在基岩山坡上的滑坡堆积物,往往会保持着岩层或岩体的构造,因而容易被误认为是基岩露头。

滑坡形态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坡面;3-滑坡基座(滑坡床);4-滑坡壁;5-滑坡平台;6-滑坡台坎;7-滑坡舌;8-滑坡堤;9-滑坡凹地内的湖泊;10-后缘引张裂隙;11-扇形引张裂隙;12-鼓张裂隙;13-扭裂隙

(三)流动地形和堆积物

流动体的基本类型

泥流:以泥土为主;

石流;以石块为主;

泥石流:泥砂、石块和水的混合物。

泥流作用:分布在山坡的松散堆积物,被水浸湿后,在本身的重力作用下,便会缓慢地

顺坡往下移动,这种作用叫做泥流作用。

泥流作用一般发生在粘土或亚粘土含量较高的松散堆积物内,因它们的持水性较好。而要使斜坡堆积物里保持大量的粘土或亚粘土,斜坡必须平缓,这样才不至于使粘土和亚粘土被水流冲走。因而,泥流作用一般发生在坡角10°-20°缓坡上,坡角最大者不超过30°。

泥流作用主要发生在冰缘区或多暴雨的热带地区。

泥流堆积物:泥流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泥流堆积物一般由较细的物质组成,也可含有粗粒物质,当其流动时细粒物质含水多流动较快,粗粒物质流动较慢,沉积于斜坡上部。具有分选性差,磨圆度低,无层理构造等特点,与冰碛物有相似之处,但泥流堆积物的砾石成分不如冰碛复杂,与坡上基岩完全一致,碎屑棱角尖锐,剖面内无任何流水冲刷的痕迹,这些特点是它与冰碛物的主要区别。

泥流阶地:泥流作用形成的台阶状地形。它是由若干个高度很低的台阶组成,每个台阶呈舌状,舌尖朝坡外。由于几次间歇的泥流过程形成。

土流:经常由暴雨产生,在其形成过程中,过饱和是一个基本条件。多形成于小沟的源头部分,那里地表径流汇流集中,水渗入细粒物质使其过饱和并发生土流。小沟源头分布厚层细粒物质土流易于发生。坡麓挖掘、植被破坏也是产生土流的一个主要原因。伴随土流还常常发生崩塌现象。

土流扩大成碗型进入河谷变成软泥流。半干旱和干旱地区,暴雨急流的水中含大量泥沙,到达山麓时,洪流扩散变成软泥流。

火山泥流:是形成于火山锥坡的一种碎屑物流。暴雨、火山伴生水、火山锥陡坡、细粒的火山喷发物,是形成火山泥流的基本条件。

泥石流:一种含大量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它是由于降水(暴雨、融雪、冰川)而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与一般洪水不同,它爆发时,山谷雷鸣,地面震动,浑浊的泥石流体,仗着陡峻的山势,沿着峡谷深涧,前推后拥,冲出山外。往往在倾刻之间给人们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爆发具有突然性,常集中在暴雨或积雪大量融化时,是一种山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北纬30-50度之间,具有强大的破坏性。

泥石流形成条件:1. 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

由构造运动形成: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褶曲轴部。

由新构造运动形成:地壳抬升;地震。

由岩石风化形成:

由支沟冲刷形成:

由人为弃渣形成:

地质构造复杂,断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烈度较高。

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的岩层,或软硬相间成层的岩层。

2.有陡峻地形: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

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

中游流通区的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大。

下游堆积区的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

3.有充沛的水动力来源:短时间内突然性的大量流水。

突然性大量流水有:①强度较大的暴雨;

②冰川、积雪的强烈消融;

③冰川湖、高山湖、水库等的突然溃决。

水的作用:浸润饱和山坡松散物质,使其摩阻力减小,滑动力增大以及水流对松散物质的侧蚀掏挖作用。

其他条件:如人为地滥伐山林,造成山坡水土流失;开山采矿、采石弃渣堆石等,往往提供大量物质来源。

上述条件概括起来为:①有陡峻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

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的来源。此三者缺一便不能形成泥石流。

按流体特征分: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大于40%;

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小于40%。

a.黏性泥石流:也称结构型泥石流,含大量黏土、细颗粒物质的泥石流或泥流,稠度大,

黏性大,密度高,浮托力强,有铺床作用和阵流现象。固体物质占40%~

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仅是组成物质;大石块有浮运和

翻腾现象。

b.稀性泥石流:也称紊流型泥石流,含黏细颗粒少,稠度稀,黏性小,密度低,浮托力

弱,水为主要成分,固体物质占10%~40%,石块流速小于泥沙、浆体,

呈翻滚、碰撞、跃移运动。

2005年6月10日下午14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宁安市沙兰镇遭受百年不遇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造成3000人受灾。14时30分左右,洪水瞬间到达沙兰镇,由于沙兰镇地势低洼,沙兰中心小学352名学生和31名全校教师全部被围水中。当时学生正在沙兰镇中心小学上课,因洪水来势较猛,一、二年级年龄较小的学生被淹死,此外还有数名村民失踪、死亡。许多房屋被冲垮,洪峰过去四五小时后,乡里一些路段还有相当的深水。当地电力设施全部冲垮,通讯中断。在40分钟内,降雨量达到150毫米~200毫米,瞬间形成洪峰,引发泥石流,最高洪峰水位达2米左右,冲向沙兰镇。截至6月18日,因洪灾死亡人数达到106人,其中学生102人,村民4人。另有3名学生失踪。

(四)蠕动地形和堆积物

蠕动变形:是指边坡岩体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发生长期缓慢的塑性变形的现象,有表层蠕动和深层蠕动两种类型。

表层蠕动:主要表现为边坡表部岩体发生弯曲变形,多是从下部未经变动的部分向上逐渐连续向临空方向弯曲,甚至倒转、破裂、倾倒。

表层蠕动多发生在陡倾层状岩层或陡倾结构面发育的岩体中,层面或结构

面走向与斜坡面走向平行或交角很小。一般反坡向倾斜或倾角大于60o者

更易发生。

深层蠕动:是由于坚硬岩层组成的边坡底部存在较厚的软弱岩层时,由软弱岩层发生塑性流动而引起的长期缓慢的边坡蠕动变形。

潜移作用: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向坡下移动的过程。动力是重力,水是润滑剂

特点:

1、运动速率慢;

2、移动体与不动体之间无明显滑动面,而是渐变过渡的。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侵蚀地貌 【要点精析】 流水侵蚀: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还包括河水及其携带物质对地表的磨蚀作用,以及河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堆积)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 1.侵蚀形成地貌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2.溶蚀形成地貌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瀑布峡谷 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 ——流水侵蚀作用造成

3.典型地貌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指可溶岩(主要是分布最广的碳酸盐岩),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溶蚀而形成的地面坎坷崎岖、地下洞穴发育的特殊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石笋、石柱、钟乳石等。 丹霞地貌: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嶂谷、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典型例题】 【例题】读四幅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图中各地貌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A.甲——冰川侵蚀 B.乙——流水沉积 C.丙——流水溶蚀 D.丁——断裂下陷 【小题2】与丙图地貌成因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地岩石以变质岩为主 B.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 C.生物多样,风力作用强 D.成因与云南石林完全不同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读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形成的,A错。珠穆朗玛峰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B错。桂林山水是石灰岩受到流水的溶蚀形成的,C对。壶口瀑布是流水侵蚀形成的,D错。故选C。 【小题2】丙图地貌为石灰岩受到流水溶蚀形成的,当地岩石以石灰岩为主,A错。由于流水溶蚀作用形成,所以该地区降水较多,B对。外力作用以流水为主,C错。其形成原因与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沟谷流水地貌

第三章流水地貌 概念:地表水在流动过程中,对沿程的物质进行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类型:按流水运动特性坡面径流:有片流和股流,无固定路线。 沟谷水流:有固定路线(沟谷、河槽) 按流水持续性 经常性流水:持续性 第一节流水作用 一、流水的基本特性 (一)层流与紊流 1. 层流: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 2. 紊流:水质点呈不规则的运动。且互相干扰,在水层间夹杂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 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二)环流与螺旋流 1. 概念:在弯曲河道中,由水面从凸岸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河底从凹岸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 2. 产生原因: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 弯曲河道由于水流本身偏转而产生离心力。离心力F=mv2/r,m为水量,v为流速,r为弯道半径。因水流流速随水深而减小,离心力也随水深加大而减弱。受较强离心力作用的上层水流就会朝向受较弱离心力作用的下层水流方向排挤,因而产生向下水流。另外在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弯道的横向水流流速也不一致,靠近凹岸处流速大,凸岸处流速小,因而在同一深度各点离心力的强弱也有差异。凹岸水流随着下降水流沿河床底部向凸岸排挤,以维持水流的连续性,靠近河面水流则由凸岸流向凹岸,整个河床内的水流发生连续性

的螺旋状前进。 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能产生偏转力,在北半球河流向右岸偏,南半球河流向左岸偏。地转偏向力作用的强弱与水流流速和水量成正比。就同一河段来说,表层流速大于底层流速,因而表层水流所受地转偏向力大于底层水流。在弯道上,横向环流方向和片状力方向有的一致,有的不一致。一致时,弯道环流加强;不一致时,弯道环流减弱。 二、流水的侵蚀作用 1. 片状侵蚀 即坡面侵蚀,指坡地上没有固定流路的薄层水流,较均匀冲刷地表疏松物质引起的侵蚀现象。 2. 线状侵蚀 下蚀:沟河加深;侧蚀:岸坡后退,沟河展宽;溯源侵蚀:河床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所谓溯源侵蚀,是指河流或沟谷底部坡度变陡之处,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而不断向上游方向移动的现象。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三、流水的搬运作用 1. 概念:河道水流携带泥沙及溶解质,并推移床底沙砾的作用称为河流的搬运作用。 2. 类型:推移、跃移、悬移、溶解搬运 (1)推移:泥沙颗粒沿河床底滚动、滑动。 (2)跃移:床底泥沙呈跳跃式向前搬运。 当流速足够大的时候,泥沙颗粒自床面跳起以 后不再落回,而是随着水流以相同的速度前进,这 样的泥沙称为悬移质。 (3)悬移:水流中携带细小的泥沙以悬浮状态进行搬运。 (4)溶解搬运:溶解于水中的溶解质被水流搬走。在可溶性岩石区溶解质的搬运数量可观。 四、流水的堆积作用 当河流能量降低,不再有足够的能力来搬运其原来所搬运的泥沙时,就要发生泥沙的沉积。首先停止运动沉积下来的是推移质中的大颗粒,随着能量进一步减小,推移质将按体积和重量大小依次停积。而悬移质将渐次转化为推移质,继而在河床上堆积。

流水沉积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主备人程益芹审核人吴雷云 【学习目标】 1.了解河流堆积貌的形成过程 2.理解河流堆积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异同点 【学习过程】 学前质疑: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 1、能否例举河流堆积地貌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需要哪些共同条件又有哪些不同 自主学习----------内容梳理 1、流水堆积地貌: 流水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下来,就会形成堆积地貌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 合作探究: 1、比较三种流水堆积地貌形成的共同点有那些三种地貌的形成有哪些差别 2、议一议:黄河在入海口形成三角洲,其重要条件有哪些 3、《全球三角洲告急》文章中指出,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等很多三角洲都在不断萎缩,预计到2100年,某些三角洲的面积可能会消失80%以上。而另据百度百科介绍,面积仅次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俄罗斯勒拿河三角洲仍在不断拓宽。那么到底哪些三角洲会萎缩,哪些会扩展呢根据所学知识能不能分析其中的道理

【当堂检测】选择题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图1),回答1—3题。 1、图中甲处为 A.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 B.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 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冲积扇 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 2、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 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D.甲—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丙则由大到小 3、若丙处为黄河三角洲,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黄河三角洲是黄河在黄海入海口处形成的 B.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波浪堆积地貌 C.黄河入海口处的潮流作用强大,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D.黄河三角洲在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河流形态万千,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写河流的诗句数不胜数,图中绕旋在内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弯曲景象,称之为“蛇曲”。据此回答问题。 4、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 流水侵蚀 B. 断裂下陷 C. 流水堆积 D. 风沙堆积 5、下列诗句中能体现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综合题 11.(2017·镇江模拟)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的一些原则,例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流水地貌》教学设计 授课人:__刘建___ 授课学科:__地理__ 授课时间:___年___月___日 一、选题背景 1.教材与授课内容分析 授课内容: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使用教材:结合《普通高中2017级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参考教材《湘教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上进行添加、删减与整合。 2.授课对象与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高中一年级学段学生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地理课上曾学习过有关地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学生大多生活在大城市,对该类型地貌陌生,缺少感性体验,理解各种地貌的特征和形成会有一定困难。 (3)大部分学生在自然地理学习方面有较强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有一定地貌相关知识的旅行研学与影视、网络媒体学习经验。 3.授课时间 1课时(45分钟) 二、设计思路 采用任务驱动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演示与动手实验相结合的学习手段,达成三维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分析、建构与拓展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2)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名称,说明其主要特征,并简单掌握基成因。 2.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培养通过观察与实验来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规律的方法 (2)引导学生熟悉掌握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合作互助、拓展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流水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成因。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多媒体演示法、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讲授法 学法:观察归纳、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1.建议使用阅读自学、合作讨论的方法 2.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能够以流水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使用归纳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流水作用的典型地貌。 六、教学准备 1.导学案(预习、探究、拓展)2.PPT文稿(含视频图片)3.实验用具(细砂、量杯、白纸、大课本共8套) 七、教学过程

坡地地貌

韩山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地貌学》课实验报告 班级20092712班学号2009271225 姓名许佩贤 同组郑敏柔、胡木兰、叶泽娜、林秋霞、翁燕、张琪琪、罗婷、张旭顺、羊佳彰实验日期2010年12月19日实验地点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金山大桥 天气状况晴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教师刘丽荣评分___________ 坡地地貌、江心洲考察 一、考察目的 实地观察坡地地貌,并运用课本知识尝试着找出坡地地貌的形成原因,加深对课本内容的了解和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实地考察江心洲地貌,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判别河流地貌形态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 二、考察方法 实地考察、老师讲解、查资料 三、考察地点 慧如公园、凤凰洲公园 四、考查内容 1、坡地地貌 坡地上的岩石和风化碎屑物,在构造运动、重力和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和蠕动等,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在慧如公园的山旁一些散落的岩石和马刀树,说明这里有崩落、基岩岩层蠕动的块体运动。散落的岩石是火山凝灰岩。 崩塌 崩塌是指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崩塌的形成条件 (1)岩土类型。岩土是产生崩塌的物质条件。不同类型、所形成崩塌的规模大 小不同,通常岩性坚硬的各类岩浆岩(又称为火成岩)、变质岩及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的碳酸盐岩(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质黄土、结构密实的黄土等形成规模较大的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等,往往以坠落和剥落为主。 (2)地质构造。各种构造面,如节理、裂隙、层面、断层等,对坡体的切割、 分离,为崩塌的形成提供脱离体(山体)的边界条件。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岸)、沟的岸坡及各种山坡、铁路、公路边坡,工

第三章流水地貌(1)

第六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所谓风成地貌指风对地表松散碎屑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由此看出风沙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地表必须有丰富的松散碎屑物。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而且比较集中,年蒸发量常超过年降水量的若干倍,甚至上百倍,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地表出现大量的物理风化碎屑物,并且地表植被稀疏,疏松的沙质裸露地表。因此,干旱半干旱地区具备了风沙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第二,地面风力较大,且频繁,能够吹扬疏松的地表物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地面增温较快,气流上升,造成地面气压差,所以干旱半干旱地区风的强度和频度都比较大。再加上该地区地势一般开阔,植被稀疏,自然屏障较小,风力强劲,影响范围广,能够使地表疏松碎屑物发生迁移和堆积,形成大面积的荒漠。 所以,风沙地貌一般出现在世界各个干旱半干旱地区,全世界荒漠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5左右。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面积为109.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当然,风沙地貌并不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区,只要有丰富的沙漠、平坦裸露的地表和一定强度的风力,也能形成各种风成地貌,例如豫东和豫北平原的黄河古道区,现代沙质海岸等地方均可见到风沙地貌。 一、风沙流 风经过松散物质所组成的地表,当风速达到使沙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沙风速)时,才能形成风沙流。起沙风速的大小与沙粒粒径和地表性质等自然条件有关。 根据观察,在粒径0.1-0.25mm为主的干燥裸露的沙质地表中,起沙风速一般为4-5m/s。一般来说,沙粒粒径与起沙风速呈正比,沙粒粒径愈大,起沙风速也愈大。 风沙流中沙粒大小与高度的关系,一般是离地表愈高,细粒愈多,主要是悬移;愈近地表粗粒愈多,主要是跃移和蠕移。 风沙流中高度愈低含沙量愈高。据观测,绝大部分沙粒都在离地表30cm以内,特别集中在10cm以下。当风速为5m/s时,测得含沙量90%都分布在地表10cm之内。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

?坡地地貌 ?坡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坡地物质风化、岩石破裂或已具备大量松散物质;二是坡地上的不稳定块体或风化碎屑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 五亿年前的寒武纪,石蛋形成并暴露于地表。由于差异风化,泥岩构成的崖壁风化速度快,而结核形成的石蛋风化速度慢,当泥岩层层风化剥落,石蛋就慢慢孕育而出。由于围岩和石蛋的风化速度大约相差30年,所以每过30年左右石蛋就自动脱落滚落到山脚。这就是产蛋崖千年石生蛋的真正秘密 ?按坡长可分为长坡(大于500米)、中等长度的坡(150—500米)和短坡(小于50米) ?按坡度可分为2—5度极缓坡,5—15度缓坡,15—25度缓陡坡,25—35度陡坡,35—55度极陡坡,大于55度直立坡。 ?按坡形可分为平坡,凸坡,凹坡和凸凹坡阶形坡。 ?按坡向可分为阳坡,半阳坡,阴坡,半阴坡等。 ?坡地的外部形态特征主要由坡度、坡形、坡向和坡长等方面表现出来。 ?错落:在斜坡体之下具有一向外缓倾斜的岩石,而岩层底垫层较软弱,由于荷载增大或底垫层的强度降低而产生一种以压缩为主的变形,使上覆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陡倾的破裂面,发生整体下坐位移的现象,称为错落。 ?主要特点:垂直位移量大于水平位移量,错落破裂面的坡度很陡,错落体基本上保持原来的结构和产状。 错落的形成与地质、地貌、流水等因素密切相关。 黄河水土流失的治理1.坚持综合治理2.大力推进退耕还林还草3.加强沟通坝系工程建设4.稳定基本农田建设规模5.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6.采取积极的预防保护与监督执法 坡地发育的两种模式。 A 坡地平行后退: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从整个坡地纵剖面看,呈凹形坡。最后形成平缓的基岩山坡以及岛状山。 B 发育成上凸下凹的坡形。最后形成相对高度很小的微起伏平原,称准平原。 流水地貌 “深淘滩,低作堰”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适。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牛扼湖的形成:当弯曲河床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上、下两个反方向河湾按某个固 定点,呈s型向两侧扩张,河曲颈部愈来愈窄,当水流冲溃河曲颈部后便引起裁弯取直。河流裁直后,废弃的旧河曲便逐渐淤塞,成为牛扼湖。 ●▲泥石流的地貌特征:在泥石流的沟谷的源头和上游地区,沟谷被快速蚀深、展宽, 沟槽顺直,横剖面多呈宽而陡的槽型,中游地段大多表现为峡谷。若岩性单一,则沟床顺直,谷壁陡而光滑,若岩性多变,则沟谷或宽或窄,常会出现多级跌水。泥石流沟谷的下游地段,以堆积作用为主,粘性泥石流堆积为舌状的垅岗,稀性泥石流堆积体呈扇形,扇形倾斜度小。 ●河口区:河流入海或入湖的地段。特点是河流和海洋或湖泊相互作用的区域。 ●三角洲:如果河流带来的泥沙超过海洋或者湖泊的搬运能力,则形成向海突出的

流水地貌

课题流水地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貌是由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风力、流水、波浪等是外力作用的主要因素。 2)了解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是流水侵蚀、流水搬运和流水堆积三种。 3)观察有关地理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能区分河流上、中、下游河段的地貌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的形式分析河流三个河段的地貌成因;通过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形式探讨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有效途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归纳探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思维规律,学会运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方法去分析、处理人地关系。 2)通过对我国长江等河流上、中下游地貌的了解,增强国情意识,激发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流水作用的主要途径;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差异;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 教学难点:不同河段流水地貌的主要成因;流水地貌与人类经济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和问题探究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读图观察、比较归纳并参与讨论。 教学过程

(主要流程) (主要环节设计及意图说明) 环节一:课题引入和知识准备 [导入] 一组地貌图片(分别在内力作用为主和外力作用为主影响下的地貌景观) [认知]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能量释放是直接相关的,但地貌的形成不仅受到地球内力作用的影响,还无时不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1、什么是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通过哪些自然要素作用,有哪些表现形式? {设计用意: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联系旧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明确本 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属地位,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各种外力作用及其表现奠定基 础} 环节二:以流水地貌为例,师生共同探讨 [情景设置] 河流地貌图片、长江上、中、下游河段地貌、中国地形图、长江分段景观等地理图片。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 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 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

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 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 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型。当河流流出山口到平原后,河床坡降急剧减小,水流呈扇形散开,河道分汊,水流厚度减小,其动能大大减弱,形成冲洪积扇形平原。 中部平原是冲积平原的主要部分,组成中部平原的沉积物主要是冲积物,但也夹有湖积物及风成堆积物,位于中部平原的河流,以汊道式的游荡型河流为主,众多的河流甚至几个水系组成一个冲积平原。 滨海平原成因上属于冲积海积平原。其沉积物颗粒更细,沼泽面积大,并伴有周期性海水入侵。在滨海地区有典型的海岸带的沉积及残留的地貌,如海岸砂堤(贝壳堤),以及泻湖、海湾等。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流水地貌

典型地貌及景观特点 《流水地貌》导学案 【课标要求】 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几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素养目标】 1.区域认知: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区域的各种流水地貌。 2.地理实践力:参与模拟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各种流水地貌的成因,归纳其地貌特点。 4.人地协调观:增强生态保护意识,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和生活。【学习过程】 一、观看图片,识别各种流水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 二、实验探究: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实验器材:塑料盆,沙土、塑料瓶、水、黏土砖 实验目的:演示流水地貌 观察思考: 1.沙土坡、平坦的盆底、瓶中的水分别代表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2.实验中你观察到流水的哪几种外力作用? 3.观察在哪里侵蚀?现实当中会形成那些地貌?黏土砖充当了什么?

4.观察堆积物的位置、形状、颗粒的大小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现实当中流水沉积会形成那些地貌? 5.大多聚落选择在流水沉积地貌分布,为什么? 6.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出现在 地区(干湿地区)。为什么? 活动: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学法指导:景观特点可以 从形态、地势、质地、坡度等方面进行描述) 甲:地貌名称,特点。乙:地貌名称,特点。丙:地貌名称,特点。丁:地貌名称,特点。 三、观看微课,探究喀斯特地貌: 甲乙 丁丙

1.描述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景观特点? 2.举例说明喀斯特地貌区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归纳影响此地貌的主要条件。 3.分析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四、课堂总结 五、学以致用 下列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 A B C D E F G H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讲解

第八章风力地貌及其堆积物 风力地貌(aeolian landform):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 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 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 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一、风砂作用 风将地表沙粒吹离地面,随气流运动形成风沙流。它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一)风砂侵蚀作用 风砂流:风沿地面吹动时,可将地面松散物质吹起进入空气中,这种携带砂的气流,称风砂流。 只有当风速达到使砂粒脱离地表进入气流中移动的临界速度(即起砂风速)时,才 能形成风砂流。起砂风速大小与砂粒粒径、地表干湿及植物多少等自然条件有关。 风蚀作用( aeolian erosion):风沿地表前进时,由于风力或携带碎屑物对地表的岩石和松 散沉积物的吹毁或磨损作用,称风蚀作用。 包括吹蚀和磨蚀两种方式。 1吹蚀作用:一定风力作用下,未固结或固结差的细粒物质发生移动而离开原地,当风力进一步增大,较粗物质也被带走,从而使地面遭受破坏。 最容易被剥蚀的粒径为0.08毫米。剥蚀物的粒径与流速平方成正比。 发生吹蚀作用的力有:迎面冲力;碎屑粒上下风速不同产生的上举力;紊流产生的 上举力。 吹蚀作用的方式:其一、当风的迎面冲力和上举力的合力超过碎屑粒的重量和地表 摩擦力时,碎屑粒便被吹扬而去。 其二、被风吹扬起来的碎屑物在沿地表运动时,对组成地面的碎 屑进行撞击,致使后者推移。 吹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速和地面性质。风速越大、地表颗粒越细、松散、干燥,吹蚀越强。 2磨蚀作用:砂粒一旦起动,在地表附近形成风沙流,移动的风沙流对地表岩土冲击、摩擦,使其遭受磨蚀。 磨蚀作用强度取决于风力和地面性质。0--0.5米,尤其是10厘米高度范围内,沙砾数量最多,磨蚀作用最强。

坡地地貌-1

第二章风化作用与坡地地貌 一、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风化过程):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岩石和 矿物在原地发生崩解、破碎、分解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 ?常见的自然地理过程 ?风化作用对于地貌形态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风化作用类型 1、物理风化 ?岩石受到某种应力的作用,发生崩解,出现裂隙或破碎,这种只发生机 械破碎,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岩石化学成分不发生改变的过程称为物理 风化。 ?物理风化又称为机械风化。 导致岩石物理风化的机制 (1)卸荷剥离作用 ?地壳上升或地面受到剥蚀,岩体的压力解除,岩体膨胀出现裂隙和节理, 进一步发展,裂隙和节理加宽,岩石发生破碎。 (2)热力风化作用 ?岩石因温度变化引起岩石体积发生膨胀与收缩的剥落过程。 ?影响因素: 昼夜温差的大小 温度变化速度 矿物的颜色深浅 矿物颗粒粗细 (3)冻融风化作用 ?岩石由于水的周期性冻结和融化造成的机械崩解。 ?动力:水在冻结成冰时,体积膨胀大约9%。在封闭条件下,-22℃的 冰对围岩的压力为2115kg/cm3;而在开放条件下,其压力仅是上值的十分之一。 (4)盐类风化作用 ?氧化物形成:岩石中含有诸如FeS2之类的矿物在暴露于富氧的地下水和 潮湿的空气中时就会被氧化形成铁的氧化物。这些新生的铁的氧化物一

般具有较原来矿物低的密度和大的体积。 ?盐类的结晶:荒漠地区 2、化学风化 ?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氧和二氧化碳的参与下产生各种化学反应, 从而使岩石发生破坏作用,进而形成化学组成与性质不同的新物质的过程称为化学风化。 表现形式: ?化学风化通常是通过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盐化和氧化 等作用来进行。 ?如硬石膏在水化作用下形成石膏; ?长石类矿物的水解产生了高岭土; ?高岭土进一步水解生成铝土矿; ?黄铁矿和磁铁矿的氧化后形成褐铁矿等。 矿物的溶解度 ?极易溶矿物:主要为K+、Na+的各种化合物,包括卤化物、氟化物、硫 酸盐、硝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等。 ?易溶矿物:主要为Ca++、Mg++、Fe+++、Mn++、Al+++、Cu++的卤化物和 硫酸盐等。 ?微溶矿物:主要为Ba++、Sr++、Zn++和Ag+等的硫酸盐类。 ?难溶矿物:主要为Zn++、Ca++、Mg++的硅酸盐和Cu++、Pb++的碳酸盐等。 ?极难溶矿物:主要为Fe+++、Al+++等的氢氧化物等。 3、生物风化 ?生物在生长及其它生命活动中,对岩石和矿物产生的破坏作用。 ?它包括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岩石和矿物所产生的机械破坏和生物在生命 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氧、二氧化碳及其分泌的酸对岩石和矿物的化学风化作用。 Biological Weathering 一般的植物根系可以深入地下几十厘米到一米左右,高等植物的根系有时可达十几米。据研究,树根对围岩施加的压力可达10-15kg/cm2。 动物的破坏作用 ?穴居动物对岩石的破坏 ?有蹄类动物对岩石和表土的破坏 ?微生物对岩土的破坏 (二)风化壳 1、定义 ?风化作用的残留矿物、次生矿物和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产物。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也称为残积物。 ?也有人把风化后被搬运再堆积的风化产物称为堆积风化壳。 ?地表的土壤实际上也是一种风化壳。 2、分类 ?按照平面形态:面状、线状和囊状; ?面状风化壳成层分布覆盖在不同母岩之上,厚度不等; ?线状风化壳多沿断裂、裂隙等易于风化的地方分布; ?囊状风化壳分布在古老的侵入体、矿脉和几组断裂或解理交汇处。

地貌学

地貌学原理与研究方法练习题(绪论) 一、单选题(下列各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 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对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营力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力是同时出现 B、两种力彼此消长 C、内营力起主导作用 D、两种力趋于动态平衡 2、下列不属于构造地貌的三个等级之一的是()。 A、星体构造地貌 B、全球构造地貌 C、大地构造地貌 D、地质构造地貌 二、名词解释 1、地貌学 2、地貌循环 三、问答、论述题 1、试论地貌是内外营力作用下的产物。 2、试论戴维斯“地理循环”学说对地貌学发展的功绩与缺陷。 构造地貌 一、单选题 1、下述全球六大板块中,只在南或北半球的板块是()。 A、南极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都不对 2、大陆边缘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底,下列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占地球总面积的18% B、大部分地方接近洋壳 C、地壳厚度一般在30—35km D、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 3、下列不属于大地构造地貌等级的是()。 A、天山山脉 B、青藏高原 C、大同火山 D、深海平原 4、魏格纳作为德国的气象学家,却对地壳演化提出了()。 A、海底扩张假说 B、板块构造学说 C、大陆漂移学说 D、古地磁极倒转假说 5、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下列不属于活动型的是() A、安第斯型 B、东亚型 C、东印度洋边缘型 D、大西洋型 6、下列不属于地质构造地貌的是()。 A、断层崖 B、断层线崖 C、岳麓山弧形褶皱 D、海岭 7、为了解释地壳发展历史过程,()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 A、赫斯(Hess) B、凡因(Vine) C、马修斯(Matthews) D、魏格纳(Wegener) 8、东亚型大陆边缘,有多种弧型构造,下列错误的是()

地貌学课件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发育规律 2.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因素 ①内外营力 ②地质构造和岩性 地质构造是塑造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形成多类构造地貌,如褶皱、断层等。 岩性不同,地貌形态也会千差万别。 ③内外力作用时间 内外力作用时间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高原外力山区外力丘陵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 1.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 ①西周:《诗经》“岗”(丘陵)、“塬”(平原)、“湿”(湿地) ②战国:《禹贡》九州山川大势、土壤类型 ③北魏:《水经注》黄河、长江及西江等大河及其沿岸地形、气候等特征。 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对溪水侵蚀、搬运与堆积三者作用关系的描述。 ⑤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区域特征的记载。 ⑥清初孙兰《柳庭舆地偶说》触及内外力作用并指出人为作用。 2.近代地貌学的发展 ①(美)戴维斯: 观点:a.创立了“地理循环”学说 b.认为地貌发育的要素有三:构造、营力、时间 缺点:思想方法上基于简单的推理和演绎,忽视了地貌演化过程中受多种要素变化而使循环方向发生变化的复杂性。 ②(德)彭克《地形分析》 a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的产物 b研究地貌学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质 c地貌分析的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3.地貌学的现状 ①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定性描述转入数量分析和定量研究 ②我国地貌学的研究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③产生了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和动力地貌学等新的分支学科。 三.地貌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1.在农业方面:运用地貌学可以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围海造田等农业生产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价,并提供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依据。

第四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

第四章陆地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1、地面流水地貌及沉积物 一、片流地貌及沉积物 1、片流:沿着斜坡缓慢流动的暂时性面状流水。特点:水层薄、流水慢。 区域:斜坡至坡脚。作用:形成斜坡地貌的重要动力。 2、洗刷作用:片流破坏斜坡上的物质的过程。坡度在40°-50°作用最强。 3、坡积裙:坡积物围绕坡麓披盖,形成似裙裾形态的堆积地貌。 4、坡积物的特点:a 分布在坡脚;b 细砂、粉砂、粘土为主;c 从山 坡到坡脚由粗变细;d 夹细粒碎石砂土透镜体;e 分选、磨圆差;f 基本无层理;g 在垂向,从上到下由粗变细。 二、洪流地貌及沉积物 1、洪流:沿着冲沟流动的暂时性线状流水。特点:流速快,动力大。区域: 沿冲沟。作用:形成山地地貌的重要作用。 2、洪流:(1)剥蚀地貌(侵蚀沟),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四个阶段:细沟、 切沟、冲沟、坳沟; (2)堆积地貌: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3、冲出锥特征:a 面积小,锥形;b 锥面坡度大;c 岩相分带不明显。 4、洪积扇: 特征:a 面积大,扇形;b 坡度较小;c 岩相分带明显;d 扇面发育沟槽;e 发育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地貌上划分为:扇顶、扇形、扇缘。 扇形相(扇中相):洪积扇的主体,厚度最大,扇面坡度5°-10°,干

涸的辫状水系发育;主要由砂、砂砾、砂质粘土组成,在剖面 上形成由漫洪相的砂土夹槽洪相的砂砾构成典型的“多元结 构”。该带的潜水面较高,含水层丰富,适宜开采地下水,植被 发育。 扇缘相:坡度小于5°;沉积物较薄,主要由粘土、砂质粘土构成,含少量砂质透镜体,粘土和砂质粘土层发育“纹泥状”薄层理; 此处物质细,透水性差,易发展沼泽,植被发育;发育垂直节 理,易产生地面沉降、崩塌等地质灾害。 扇顶:粗大的砾石、砂砾,夹有砂质透镜体,沉积物厚度大,砾石分选性差,具一定磨圆和叠瓦状排列,砾石间充砂、粘土混合物, 具充填式结构,潜水位低,植被不发育。 5、洪积平原:由若干个洪积扇连接成大型的向盆地、河谷或平原缓倾斜的 组合地貌。 6、洪积物成分:角砾石、砂、粘土,简单;结构:分选、磨圆差,多元结 构(水流不集中且多次改向)。 7、泥石流:含大量碎屑物质、密度高、粘度大、饱和的高速度运动的重力 流。特点:密度大,搬运能力强,是洪流的5-50倍,爆发 突然,破坏力大。(花岗岩、石英岩、混合岩地区不利于其形 成) 8、泥石流堆积物特点:(1)结构:有层而无理,砾石AB面逆指上游;(2) 次生构造:泥包砾、泥球、充填构造、压楔构造,0.5m以上 砾石有碰击纺锤状碰坑或擦痕。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特征与成因 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类型。流水地貌及其堆积物的研究,对于水工建筑、道路桥梁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及灭害防治、河运航道、地下水赋存条件以及砂矿地质等方面都具有最普遍而广阔的意义。 在暴雨或大量积雪消融时,所形成的瞬时洪流称暂时性水流。暂时性水流形成的侵蚀地形是侵蚀沟,沟床中的水流堆积物称冲沟堆积物。沉积于沟口的沉积称洪积物。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之上,在植被稀疏的缓坡地区侵蚀沟可以发展得很快,使地形遭受强烈的分割,蚕食耕地,破坏道路,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淤塞水库河道,冲沟密布还使潜水位下降,造成危害甚多,为黄土高原的沟堑纵横,称为侵蚀沟。侵蚀沟中被侵蚀破坏的碎屑物质,洪水期被搬运出沟口后,由于水流分散,坡度急剧减小,流速降低,这些碎屑物质遂堆积于沟口,形成一种半圆冲出锥堆积物称为冲出锥。洪积扇是在暴雨季节,山区洪流沿河谷流出山口时,由于山区与山麓之间地形相差悬殊,水流出山口后形成散流,水流厚度、流速迅速减小;同时还因地表水的蒸发及通过山口松散沉积物时的迅速下渗,使水量大大减小,搬运力急剧减弱,由洪流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山口处呈扇形堆积形成的。过去不同时期的河谷底部(河床及河漫滩部分),由于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强,被抬升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谷坡上,这种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每一级阶地都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首先是以侧方侵蚀为主,形成宽广的河谷,同时堆积冲积层;然后下切侵蚀加强,切开冲积层,形成阶地陡坎。冲积平原是大河的中下游发生大量堆积而形成广阔的地带。可以分为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和滨海平原三部分。山前平原是从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带,成因上属于冲积洪积

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文章来源:房地产广告网https://www.doczj.com/doc/e918538891.html,/ 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课题II:如果我们的社会保障做到了,市游客中心环境——城市+坡地更重市场机会分析。——或者说在各个阶段会遇到怎样的瓶颈或者困难的时候。空间+这样的话国家规定的这种层高是不算入建筑面积的,空间结构——提升房地产品牌(持续发展/产品溢价)。现状分析更能说明问题。坡地不同区域面对的客户群不同。 二、那么其实他是应该是影响或者是开发是不是有收益或者是有多少收益的一个很有力的一个指标。与建筑必须牢记得是,面的入口通道内外联系也要用到它。式 三、等高线与坡地建筑这个是最好的一个朝向。 四、坡地建筑的空间这个只有在联排别墅这个自己有天有地的这种空间环境才能够实现。 五、坡地建筑的形体我们就不用带房地产案例了。与这个绿地率现在控制下来,介绍土地资源(企业土地储备多少才足够取哪里的地好跨区域扩张,一、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一、地形地貌 另外一些辅助用房可以放在北面。:坡地发现这其中还是有很多线的,,用地色彩的明度和纯度。 形态:凸形、凹形 即使从建筑角度来讲。:坡向,与那么这个地下室空间和地上空间没什么区别,、风向、景象的从而产生我们所见到的所有设计稿。 坡度:陡坡,缓坡,平坡 任何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山麓、山腰、山顶 地貌:植被,水文,投标过程中要聚焦到点或面。,那么你所有的房地产广告都跟着这些定位去走。物一、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二、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建筑你靠你的规划去供应你新的土地,:选择阳坡,这个位置还是不变的,选择山顶 选择山凹,避免选择山脊 选择平坡缓坡,避免选择陡坡 建筑或是做木匠的。:宜低,我们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运营的程度。高 建筑规模:宜小,不宜大 建筑布局:宜加了800~900这个房间还是很舒服的。,不宜政府委托我们学合肥卖地, 建筑形体:宜轻灵,不宜夯实一、坡地地形与建筑设计 设计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和人之间在客厅或会议室之间交流,: 避免第三他考虑了一下户型设计上怎么突出我海岸,地形,过度南边因为是整个大的采光面。; 居住也是整个包含在建筑之内的。地块条件好。坡向、朝向、景象的关系; 建筑形体、空间但属于未变现的帐面价值)。坡地地形你不涨也没办法。; 不是因为地产赚钱。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整个画面显得非常轻快。那你就要从规划上解决。、坡度 坡度:坡地同时要保证整体的利润实现。的一个盒子一个盒子一个正方形的盒子或者是长方形的盒子,特征、坡度小区内部和室外道路有高差,: 每个项目的规划就是基于运营,、百分数、不是谁一教就会的。、等高线

坡地景观之浅论

坡地景观之浅论 [ 来源] 《景原》学刊2008年第九、十期合刊[ 作者] 张璟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西方坡地景观的发展历史以及目前坡地景观设计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lope landscape in China and west. Besides that, the article also describes the mai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 of slope landscape. 关键词:坡地景观、山水观、情感认同、自然主义 Key words: Land on slopes landscape, scenery view, emotion approval, naturalism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西方规整式园林和中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是风格迥异的两大体系,这同样体现在对于坡地景观上的处理上。这种不同风格的形成缘起东西方人的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差异,它反过来指导着人类的实践活动。下面就中西方的不同坡地景观的形成原因和样式进行分析。 一、崇尚自然的中国山水观 在中国传统的居住模式中,山水田园生活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散布于广大山水中的乡村聚落塑造了中国最美的人居环境,赋有特殊的气质和魅力,形成尊重自然、创造性的利用自然的观念。归隐与田园生活的居住环境是人们的理想归宿,也成为众多文人学士追求的目标。在传统居住环境中,即使是在“官市”的理制城市中,山水环境也是与人的居住环境和谐组织,形成整体的空间体系。这种“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并不是由来而生的,它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对“山水”的崇拜的传统,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成了景观、风景的代名词,人们的情感与之融为一体,对山水的向往植根于人们普遍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同时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如山水画、山水诗、山水园林等。最初园林的起源正是模仿这些人类第一自然开始的,园林沿着自然式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 其次,背山面水、聚风藏气的山水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风水学也是把对山水、地势的考察放在首位,它以人为出发点,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环境规划的总体思想。古代认为理想的选址是:山峦要由远及近构成环绕的空间,在限定的范围内,要有流动的水。另外,“风水说”对于曲折和起伏的地形有着特别的偏好,因此,选址大都在山坡地上,村落依山脚沿等高线排列,庄重的山势村托出村落的秀美,弯曲的小河环绕村前,村对面还有丘陵作屏障和对景,由此可以看出坡的形式自古对与人们生活的影响,它也是山水文化的生态学依据。 再者,尊重自然的观念是在适应民俗文化的前提下产生的,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对象,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