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附件二: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课程编号:学分:2 学时:36课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

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初高中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第一节校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二节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三节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第四节史学新动态与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横向与纵向的目标,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通过学习“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这一案例进一步理解、深化新课标,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理解并参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2.掌握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性质,能够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部分表述提出批判性论述,形成对课程的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对相关教育现象进行专业思考与判断。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理论教学,课堂讲授和分析点评作业。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重点讲解“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中学历史课程性质进行分析讨论,师生应共同探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成果及缺陷,培养学生独立探究与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编写依据、内容选择、呈现方式、教学评价等相关概念,熟悉中学历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掌握对中学历史教科书分析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2.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的发展演变过程及新教材在体例、内容上的发展变化,从而关注教材改革。从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这一章节的内容进一步深入了解教科书的性质和编写依据,进而从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分析掌握

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理解中学历史教材在促进学生学习、提高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方面的重要意义。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理论教学,课堂讲授相关概念内容,重点讲解教科书案例分析这一节,通过具体分析教科书的编写原则和依据,使学生对教科书有进一步地了解,教师提问有关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问题,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形成完整表述。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的对应特点,理解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中学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和结构编排方面的联系,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中“伟大的抗日战争”为例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如何优化组合,形成对课标与教材优化组合研究的整体印象。

2.初步掌握研究课标与教材优化问题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学生对新课标与历史教材的建构并获得技能的过程。通过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历史教材的对应分析过程理解中学历史在中学生人生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从而积极对待中学历史教育,提高课程认识。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案例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相关专题,并将专题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相关专题的内容、结构对应分析。教师课堂教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伟大的抗日战争”课例,学生就此案例进行群体讨论,总结分析课例的经验,对教科书中其他课例进行自主分析。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明确教学目标依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理念,了解教科书结构编排与教学流程实施的不同,理解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高

中历史教科书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分析教材与实际教学是如何优化组合的,掌握基本备课技巧。

2.了解初高中历史教材的体系建设与初高中教材内容相关衔接问题,能够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提出初步解决方案,体验对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让学生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科书内容的差异,具体分析高中教科书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为学生掌握备课技巧提供案例,分组讨论分析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并让学生对其他教材课例进行备课,最终形成教案。

第五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1.了解中学历史教材资源与校本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的密切关系,学会利用其他资源补充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不足,时刻关注史学新动态并将其与教材资源相联系,提出对开发新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相关建议。

2.了解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相关研究动态,掌握对教材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中学历史教学研究者的专业研究素养要求,培养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研究的兴趣。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邀请历史学相关教师讲授校本资源、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与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学生对史学新动态进行相关调查,讨论分析其与中学历史教材资源开发利用的联系。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表现(出勤、试讲等)占总成绩20%,期中考核(作业、教案等)占总成绩30%,期终考核(论文、开卷或闭卷纸笔考试等)占总成绩50%。

制订人:刘军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一、课程教学目的 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 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 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 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 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 1 / 5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 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 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 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 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 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 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xx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 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完整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内容: 八年级下册这本书所讲述的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开始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史学界又称为中国现代史。 在这五、六十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建设成就,也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历史课程标准按照新 二课标的三维目标作了如下要求: l、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或书面表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现代史,使学生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材重难点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重点:开国大典、抗美援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邓小平、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笫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课程标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原子能、生物丄程技术、航天技术 等为例,概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例,分析第三次 科技革命的特点。 教学难点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想一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影响。导入动脑筋:你认为克隆技术是否应该有所限制,是否应该克隆人呢? 导入框:“多利”羊的诞生意味着什么,材料分析:以上的这些文字、数据、图片说明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有 材料分析:二战期间军事科技的发展情况。战后,这些原本用于哪些特点,以此自然过渡到下一子訂。制造杀人武器的技术转为民用并迅猛发展,形成了风起云涌的笫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次科技革命浪潮。山此引入正题。设计表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的科学技术分类设 播放电影《黑客帝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引申到笫三次计成表格,再总结特点。 科技革命的兴起。材料分析:三次科技革命中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数据和相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关图片、科技进步因素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各种因素中所占的比例小组活动:课前收集材料,课堂各组代表依次展示人类在原子能、数据,以此分析特点。

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历程。动脑筋:你认为克隆动物的出现仅仅是生物工程技术的成就吗,它 涉及到哪些技术,说明了笫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质量的提高,注重可持续发展,趋利避害。 表演活动:设计不同时期人类生活的三幕场景(依次是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和今天,课前让学生适当准备,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所处时期进行表演,表现出不同时期人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如通讯手段的变化、交通运输的变化、家用电器的变化、饮食衣着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从中体会出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材料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发达国家第一、笫二、笫三产业的比重变化的数据,“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大大超过“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情况,以及相应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比例变 化的数据。以此分析其影响。 思维拓展: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科技(欧洲“尤里卡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科技立国”战略及中 国的"863计划”),说明了什么问题, 活动探究:科技的高度发达,给人类带来了种种便利,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举例:汽车、农药、手机、冰箱、空调等),使学生 认识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科技发展中应当更关注人类生存环境 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的 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思考、总结第三次科技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革命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概括、提炼历史观点的能力。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研说人:田茂利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研说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一下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课标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 (一)、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为3个单元22课。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二)、说教材的结构特点

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历史新教材几个突出特点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注重教材的启发性 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尊重传统史学,内容整合更合理 (三)、说教材内容分析 说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七年级下册三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印、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一些弊端 发表时间:2014-09-01T08:57:27.87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4期供稿作者:宋兆金[导读]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贵州省遵义县鸭溪中学宋兆金 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随着高中课改的步伐,我在教学实践中与课改同步,积极深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尽快适应高中历史课改的要求。但几年来,通过对教材的熟悉和挖掘以及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深刻地感到课改后的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在编排和布局结构等方面存在以下缺陷弊端。 一、可读性不太强 新课本简化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强化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的分析,增强了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增加了图画、材料和思考题,旨在提高能力上的目标要求,其用意是很好的。但是,可以看到:新课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过程叙述过于简化,有些过程的叙述就相当于纲要提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本的可读性,给教学中实现教学目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离开了对历史发展过程生动形象的叙述,历史结论、历史规律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的,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叙述过于简单,历史背景、意义和影响便显得枯燥乏味。这种情况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两种后果:一是课本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是违背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理解历史理论、掌握规律性的历史知识带来了困难。 二、能力要求偏高 与旧课本相比,新课本能力要求高是个明显的特点。在能力上高要求,这对于学科功能的发挥,对于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智能的人才,无疑是有益的。但是,就青少年的学习生涯来说,他们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三个主要阶段,有的还要读研究生,因此,能力培养要分阶段,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对高中生的能力要求,应当讲究适度。历史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它所涉及的理论之高深、知识之广博、逻辑之严密,是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所无法比拟的。历史科学要人们去“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要真正做到“究”与“通”,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透的理论,没有丰富的社会阅历,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社会上有二十几岁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但却很少有二十几岁的史学家?根源就在这里。高中学生仅仅是一些十六七岁左右的青少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但知识还不宽广、不扎实;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这种思维能力还较弱;他们接触过一些理论,但只是一些简单的理论;他们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但阅历还比较浮浅。严格说来,在历史老人面前,高中生还只不过是个充满好奇而带稚气的孩子。根据高中生的以上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和高中历史的课时安排,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真正实现新课本中所提出的各种能力目标,这既为难了学生,也为难了教师。谁不希望祖国的青少年早日成才呢?但心急不能喝热汤,欲速则不达。能力要求偏高,会使学生感到可望而不可及,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求高深、不求扎实,囫囵吞枣、拔苗助长,这是教学之大忌。 三、人物形象不太鲜明 人类历史是由人类共同创造的,但重要的历史人物往往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行为对青少年的成长又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活动的讲述,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新课本中,一些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非常有利的历史人物,如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等,内容显得比较单薄,因而,人物形象也就比较苍白。由于材料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以人带事的方法,或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方法,教学活动都不便展开,致使人物个性、人物思想、人物形象都不太鲜明,人物评价也难以全面。在重要的、杰出的历史人物中,他们的经历、思想、行为往往有许多动人之处,课本应予以叙述;有些堪称千古绝唱的情节,课本应当浓笔重墨地描述,因为,青少年从历史人物活动中受到的启发教育,比单纯的理论教育要生动得多、深刻得多。 四、重要的问题缺乏充足的说明材料 在历史教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果缺乏材料,或是材料不充分,分析便深不下去,结论也很难形成,新课本有些地方也有这种情况。比如,在第二章第四节中,对于波及欧洲、影响世界的启蒙运动,新课本却没有专门的材料、独立的段落说明它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启蒙运动的出现显得很突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也就不明确。又如,在第二章第一节中,课本用了较多的篇幅叙述英国内阁制的形成过程,但有助于形成内阁制概念的材料却不多,而内阁制定义则没有,致使学生掌握这段历史较为费力。再如,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对奥地利改革收效不大的原因,新课本讲是“由于它限制了封建地主的某些特权,遭到激烈阻挠,收效不大。”这种解释很难使人信服。因为当时欧洲各封建国家的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封建主的特权,为何其他国家的改革没有遭到封建地主的激烈阻挠,偏偏在奥地利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在这里,如果充实一些材料,说明奥地利在改革时,由于中央权力较弱,对地方封建割据势力打击不力,加上改革没有处理好民族矛盾,没有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政策等原因,学生理解起来就更为方便。根据新世纪人才的培养要求编写高中历史新课本,这是一项艰难的工作。每个参编者都希望把课本编好,同时,无论谁去参编,都难免会有这种那种不足,这是很自然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将会克服教材中的一切缺陷和不足,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书内书外的知识。当然作为教科书,应该是很严谨的,因为教育是严肃的,我们面向的是学生,不应该出现一些教材的弊端。

【实用】全国各地高中历史使用的教材版本

全国各地高中历史使用的教材版本 省份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选考方案 山东临沂、聊城、莱芜、威海济宁市济南、青岛、淄博、潍坊、日照、菏泽、 泰安、枣庄、东营、烟台、德州、滨州1、2、3,三选一 广东广州、珠海、梅州、汕尾、东莞、江门、阳江、(肇庆)、潮州、云浮珠海、湛江、深圳、汕头、韶关、河源、惠州、佛山、 茂名、清远、揭阳、中山 1、2,必考 宁夏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两个县级市:灵武市、青铜峡市1—4,四选一 海南海口、文昌、万宁、定安、屯昌、澄迈、 临高、儋州、三亚、五指、琼中、保亭、 陵水、白沙、乐东、昌江、农垦 琼海、东方 1—6,六选 二,每个8 分 江苏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泰州、淮安、南京、宿迁、泰州盐城、扬州、镇江、连 云港、徐州 1、4、5、6, 四选二 安徽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 铜陵、安庆、黄山、滁州、阜阳、宿州、 巢湖、刘安、亳州、池州、宣城 1、2,必考 福建宁德、福州、厦门、漳 州、龙岩、南平、三明莆田、泉州1、2、4, 三选一 浙江必修人民、选修人教: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嘉兴、湖 州、衢州、丽水、舟山、金华 IA(3、4必考)IB(1、6,二选一) 辽宁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 锦州、营口、阜新、辽阳、盘锦、铁岭、 朝阳、葫芦岛 1—4,四选 一 天津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 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 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 区、宝坻区 选修3、4, 必考 黑龙江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 鹤岗、绥化、黑河、大兴安岭、伊春、 大庆、鸡西、双鸭山 1—4,四选 一 吉林长春、白山、吉林、白城、松原、通化、辽源、延边、四平1—4,四选一 北京北京北京1、2、4, 必考 湖南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邵阳、岳阳、 常德、张家界、益阳、永州、怀化、娄底、 湘西州 1、3,二选 一 陕西渭南、商洛、杨凌延安、榆林、安康、汉 中、铜川、咸阳、宝鸡西安1—4,四选 一 河南郑州、信阳、平顶山、漯河、安阳、驻马店、许昌、三门峡、南阳、洛阳、焦作商丘濮阳1、4,二选 一 山西阳泉、朔州、临汾、吕梁、运城、大同、晋城、忻州、长治、晋中1、2、3,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word资料3页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教育部新编历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的措施,又可理解为汉武帝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就巩固统治而言,汉武帝的政策有谋略,有步骤,善于纳谏,善于选择,善于变通。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顺序 三、学科前沿 武帝经过汉初60多年的恢复,渴望自己建功立业,在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的《汉武盛世的历史透视》这篇论文中,孙教授提出:汉武帝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在汉武帝心目中,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所作出的功业都不是根本大业,都是在紧急状态采取的临时措施,而他给自己定的历史使命,是要为后世子孙创造出一套可以长期沿用的治国制度。孙教授从儒家在国家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选拔人才,监督官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史学月刊》在2001年刊登了洪煜的《评汉武帝》这一文章,在文章中,洪教授提到汉武帝的军事策略,在对匈奴用兵方面“尽管耗费了几

代人的长期的经营积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当时的广大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但是匈奴危机的解除这有利于汉政权有更多的力量去对我国东南、西南、西域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加速了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祖国的统一。” 四、重难点 本课的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众所周知,汉武帝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但是本课分为三个部分“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盐铁专卖”。“一统”虽在文景之治即可体现,但真正能称得上是“大一统”还是在汉武帝时期,所以本课的重点应为:“汉武帝与大一统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实现真正的大一统而采取的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措施。本课的重点是所采取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就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将封国分成更小的诸侯国,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将汉武帝时期的政区图与秦始皇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区图进行对比,对学生讲解,虽然时代在发展,但是汉朝仍采用不符合时代的分封制,所以必然会进行变革。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采取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所以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建议教师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以及儒家在我国之后的长期的封建社会当中的作用,与汉初实行的以道家为主的黄老之学进行对比,为什么汉初实行黄老之学,为什么黄老之学在实行了60多年后,汉武帝又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黄老之学不适合汉朝的发展了?还是儒学进行改造后更加适应元气恢复的汉朝的发展。本课的难点确立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初一的孩子比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材整理)

中学历史教学法(教材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 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 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 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 2、历史课程编制的原则P29

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材分析5页

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提到教材分析,教师们总觉得是再平常不过了,但又涉及千头万绪的事。虽然每次课前都要做,但顾及的因素方方面面,很难做出逻辑分明、有较强可操控性的梳理和归纳。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能够操作但又觉得无章可循。所以,怎样进行教材分析,尤其是初中历史学科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成为许多历史教师困惑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分析,以下是对如何进行历史教材分析的几点粗浅认识。 所谓的教材分析就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的,在对教材全面考察了解的基础上,科学合理且由浅入深地把控教材的过程。准确的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必备功课,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围绕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三个角色: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依次展开。教材编写者按照国家教育标准编写教材,并将教育的基本观念植入教材中,形成了学科的基本教育观点。教师应全面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将其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并在教学设计中将基础知识与其他的基础技能及情感教育融汇其中,用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堂接受知识并回味思考,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教材分析的核心人物是教师;主要任务是对教材编写者编写意图的分析,是对学生接受情况的分析,是对教材内部结构体系的分析。 一、对教材编写者编写意图的分析

在历史课堂上,我们追求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评价也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探究和分析。但是当教师要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观点,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并与其保持一致。那么,在教学中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最快捷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研读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通过课程标准,宏观上领会教学遵守的基本原则,接受教学建议或提示,领会科学的教学评价方法等。具体到每一课,又可以明确教学中的主要内容,为在教学中制订三维目标、确定重难点提供依据。所以,教师在进行教材分析时一定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度研读,明确课程内容的主要安排,彻底领会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体现国家初中历史学科教育的基本观点。 二、对学生接受状况的分析 学生是教育行为的直接作用对象,学生的状况直接决定了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我们在教材分析时,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分析:这一课的内容和以前学过的内容是否有关联?哪些知识是学生自主能学会的?哪些需要合作学习讨论才能完成?哪些具体的知识点学生难以接受?如果难以接受,又需要哪些深入浅出的方法和必要的铺垫?哪些内容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影响较大?哪些内容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引导?对于这些跟学生接受能力有关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考虑清楚并准确把握,并能在教学活动中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才算是成功的教材分析。 三、对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分析 教材分析需要考虑的方面固然很多,但最核心的任务是教师对教材主

九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瓦寨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岳麓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龙梅 本期为九年级下学期,教材为《世界历史》下册,内容包括整个世界现代史部分,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至20世纪末期。 (一)、基础知识部分包括: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了世界现代史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在战后得到了短期的相对稳定,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意大利、日本、德国先后法西斯化。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而告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后时期,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有了飞速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战后,在美国扶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冷战”甚至局部战争的政策,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峙的局面。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当代国际面临的重大题。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了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文学艺术得到迅速发展:反映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觉醒的亚非拉的文学艺术开始勃兴;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文学艺术领域里,产生了各种流派,反映了社会的复杂面貌。 (二)、思想教育部分包括:世界现代史教学,结合教材内容,注意向学生进行下列思想、观点和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社会发展的观点;改革奋进的精神;事物互相联系的观点;阶级观点和历史观点。 (三)、能力培养部分包括:通过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下列能力: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概括,编出提纲;简要记录教师讲课的内容要点;编出历史大事年表;在世界历史地图中,找出历史上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填出教材中叙述到的主要国家、重要城市和重大战役的地点;在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中,根据教科书或课外历史读物所提供的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并能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意见;概述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事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出简单的分析和评价;比较类似的中外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并作出简单的结论;联系当今世界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重大问题,运用所学的世界历史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世界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二)、要求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 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历史责任感。 (三)、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表述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知识结构分析 历史必修2一共有八个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8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专题一、三、四、五主要介绍了从古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变迁和中国人民生活的改变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专题二、六、七、八主要讲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典型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于经济危机的应对和典型社会主义的建设,直到最后专题八的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历史必修2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经济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经济领域的发展,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作用的刻画,反映出经济制度的创新是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 在经济文明史教学中要着重传达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从三次社会大分工,从自然经济到资本主义经济的出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的出现的漫长而快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在经济文明史教学内容中药反映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为了应对经济危机而所付出的努力。 【二】专题分析 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古代经济政策,包括农业的出现,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商业的发展和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的演变。 2.世界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联系但同时也带来了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拓展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所产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从蒸汽时代又进入了电气时代。 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包括在列强入侵以来导致的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洋务运动以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10课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要讲述了从甲午战争后到日本侵华战争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短暂而曲折的发展。虽然历经社会动荡,但是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探索和失误为下一课的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历史转折做了铺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大全

初中历史教材目录大全七年级上册 单元主题:中国先民的活动和早期国家的创建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远古的传说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百家争鸣 单元主题:中国先民的活动和早期国家的创建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9课秦统一中国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1课活动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附录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上)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盛唐气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22课活动课:中国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洋务运动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版)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代史 三、中国现代史 四、世界古代史 五、世界近代史六、世界现代史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开发与资源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

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一、课程性质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历史课程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具有以下特性:思想性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该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普及历史常识为主,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人文性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主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形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一)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和沿革研究约10分(二)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理论研究约20分(三)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和教学研究约30分(四)乡土教材和教学研究约10分(五)海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约30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一)考试目标: 1.全面系统地掌握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及教科书编纂的基本理论; 2.能运用中学历史教材的理论及实践成果来指导中学历史教

学,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历史教科书的地位、作用及沿革研究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古代历史教科书的萌芽;近代历史教科书的产生和发展;现代历史教科书的日臻完善。 2.历史教科书的编纂理论研究 历史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历史教科书的表述方法和语言文字;历史教科书的评价和选择。 3.历史教科书的史料和教学研究 史料和历史教科书;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分类;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功能;中学历史教科书史料的教学方法。 4.乡土教材和教学研究 乡土史教材溯源和“乡土热”的兴起;乡土教材的教育功能;乡土教材的编写;乡土史教材的教学方法。 5. 海内外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研究 香港与内地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大陆与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前苏联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美国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比较;日本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英、法等国与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比较。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2007年12月4日修订) 中学历史课程必须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学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思想素质和实践能力。 注意,在以下目标中,标“▲”者为初、高中阶段共同的目标。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所学内容或掌握程度的不同;标“★”者为高中阶段的目标。 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思想素质是指在遇到人与社会及其相关问题时,如果需要解决,能产生从历史的视角看,应当倾向从哪个方向去思考或努力的正确意识。这是通过长期的历史课程学习和熏陶养成的深层次的悟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 ▲有今天是过去的变化与发展,历史中蕴含着处世的智慧和发展的经验,学习历史是生命历程的溯源与自觉的发展意识。 ▲有中华文明有着悠久辉煌、曲折磨难的历史,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大业是每个中国人应有的觉悟与责任的祖国意识。 ▲有人类文明是世界各民族交融冲突、共同创造的过程,多样性、阶段性和普遍联系是其最基本特征的全球意识。 ▲有历史是人类文明传承和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责任意识。 ▲有鉴证识史、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和把一切人与社会问题置于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求真意识。 ★有已知的历史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认识,随着新的发现和探究逐渐接近客观历史,应当善于倾听和理解不同的探索与思考的多元意识。 中学历史课程发展的实践能力是指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实与基本线索、各主要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互相关系,理解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脉络与趋势。在此过程中,奠定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问题的思想基础;陶冶道德情操,养成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文明多元共创的价值观念,增进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初步掌握接受与探究、自主与合作、阅读与考察等基本的学习方式。具体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