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生活与哲学》(全册)综合测试题

2016《生活与哲学》(全册)综合测试题

2016《生活与哲学》(全册)综合测试题
2016《生活与哲学》(全册)综合测试题

高中《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

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无限发展的 D.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11.“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做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 B.做事情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做事情要系统优化的方法 D.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2.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规市场经济秩序,信用是关键。这体现的哲理是

A.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B.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明确主攻方向

C.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D.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13.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容,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上述说法最符合的哲理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辩证的否定观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一切从实际出发

14.传说从前有一家农户种出了一只大葫芦。这么大的葫芦,做什么用呢?用来装酒水,恐怕会胀裂;如果把它锯成两半,用来做舀水的瓢,又没有这么大的缸。农户左右为难。一位哲学家听说这件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把水放在葫芦的外面,让葫芦放在水上当舟用,这不是很好吗?这位哲学家的话启示我们

A.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B.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C.一定的行为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D.哲学能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15.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智慧的艺术,在表达人的精神性存在上具有元可比拟的优势,也是影视艺术最需要借助的文化资源。而成功的影视改编,又推动了文学作品的传播。这表明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事物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C.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6.50多年来,人类已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颗卫星及其他航天器,火箭残骸、卫星碎片、飞船脱落的部件、宇航员失落的工具等都成为在太空游荡的垃圾。当地球轨道上废弃的人造卫星及其碎片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人类可能不得不停止一切航天活动。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具有反复性 B.要避免犯“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

C.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会引起质变 D.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17.中国画的艺术创造既具有中国独有的意象建构与表达方式,

又蕴含独有的中国智慧与哲理。右图是齐白石的一幅画,画面是

两只雏鸡的“今日相争”,看似乎平淡无奇,但却题为“他日相

呼”,让观者在错愕之际,恍然有所悟。对该画意象的认识准确的是

①美妙的意象源于大师的丰富联想和主观想象

②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在疾病之前,你是健康的;在禁锢之前,你是自由的;在苦难之前,

19.你是幸福的……这很简单。不幸的是,你总是感觉到前者,回忆到后者。”这段话经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要将理想付诸行动 D.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19.有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一国的消费者是成熟、复杂和苛刻的话,会迫使本国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并不断创新,从而赢得国际竞争的优势。从哲学角度上看,消费者和企业之间

A.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推动经济发展 B.相互对立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C.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推动经济发展 D.相互理解又相互包容推动经济发展

20.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和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事物发展是系统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任务的完成,更不是终结。站在立法工作的新起点上,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有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④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有一首名为《未选之路》的诗,诗中写道:两条路分散在树林里/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②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④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决定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琼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医学大学生。她医术精湛,为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她爱院如家,给病人治病视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她身患癌症36年,仍时刻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医德、医术和医心。琼芳医生的事迹表明

①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③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④得到社会的尊重是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4.改革开放30年多来,国人思想观念发生了三大转变。转变之一:对待财富的态度——从“不敢富”到“求富”;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物大于人”到“以人为本”;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人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知识结构的变化 B.根本利益的变化 C.社会存在的变化 D.社会意识的变化

25.水利建设是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大兴水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但同时又要谨防兴修水利变成“套取资金”“一哄而上”“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重复建设”等现象。在水利建设过程中,根据各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化程度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各地域要制定本地区的水利建设规划和实施规划的目标、步骤,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请分析以上论述中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的方法。(12分)

26.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结合材料,就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从唯物辩证法角度提出4条方法论建议。(12分)

27.某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注重整合全省优秀的文化资源,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该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做法的合理性。(12分)

28.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在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并不相同。在我国,发展观的演变按时问顺序大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起初,我国的诸多问题都是由生产落后和经济贫乏引起的,落后的生产力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第二个阶段,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和阻碍了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于是“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第三个阶段,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现仅有经济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第四个阶段,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第五个阶段,我国虽然在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引起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成为社会的焦点,全面的小康社会应该是“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分享”。不同的发展观又对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并指导我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向前发展。

根据材料,请分别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我国“发展观”为什么会不断丰富和发展?(10分)

29.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

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

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

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是怎样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6分)

参考答案

1.A 2.B 3.D 4.C 5.D 6.A 7.B 8.A 9.C 10.C 11.D 12.B 13.B 14.B 15.B 16.C 17.B 18.A 19.C 20.C 21.A 22.A 23.B 24.C

25.(1)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善于抓重点。水利建设是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工程。

(2)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因此既要看到水利建设的意义,也要避免水利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各地区水资源条件和水利化程度差别较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每个要点4分,共12分。若是其它答案,只要符合2个条件:“以上论述中”的容和“矛盾分析法”,即可给分,总分不能超过12分。)

【说明】“如何体现”“体现那些”理论的试题,要点排列顺序并不做要求,但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思路,防止想到哪里写哪里,答题步骤可按材料所论述容的先后顺序,如答案3个要点的排列。

26.(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引导人口有序迁移,解决好流动人口带来的社会问题。

(3)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关注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又要解决好“流动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4)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社会管理,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

(每个要点3分,共16分。若是其它答案,只要符合2个条件:“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和“解决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即可给分,总分不能超过12分。)

【说明】试题要求提出方法论建议,所以不需要回答原理的容。这道题的难点在于需要学生理论思维,能够对材料的容概括,并上升到方法论。每个要点中,方法论和建议各得2分。

27.(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是重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是因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

(3)调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是尊重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每个要点4分,共12分。答案要求符合2个条件,即“该省的做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如果只有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可给2分。)

【说明】试题的设问是“该省做法的合理性”,试题的要落在“合理性”上。从材料中概括出该省有哪些做法,每个要点先答做法再答合理性,做法1分,合理性3分。

28.(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推动发展观演变。(3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发展观的每一次丰富和发展又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2分)

(2)实践决定认识,发展观来源于我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引起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3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发展观的每一次变化又指导着人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向前发展。(2分)

(3)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深入和拓展,人们的“发展观”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说明】此题的材料篇幅较多,考虑到这些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客观与主观、实践与认识,以及对国家的政策方针的变化。由于材料在每个阶段的变化了都介绍了原因,所以试题的落脚点是分析它的“必然性”上。

此题的目的是考查和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如果只答决定作用可以给3分,但评讲试卷时一定要强调有作用就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和正确的认识的指导作用也是“发展观”需要发展的意义。

第(1)和第(2)要点各5分;第(3)要点对学生来讲要求较高,故设为加分项,若能答出第(3)要点可加2分,如果答的是“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也可以加2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0分。29.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导创造性,材料中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中所有的方案论证设计,技术难题地攻克都是有目的,计划,创造性的进行的。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材料中从方案论证设计到空间交会对接认为圆满完成及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取得成功。③航天工作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6分)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

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 ....: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1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哲学生活常见主观题

哲学生活常见主观题29题 1、辨析: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 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是否追求物质利益,是否强调精神作用。(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的表现,强调精神作用不一定就是唯心主义,如果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作用,强调精神的力量,就不是唯心主义,而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就会造成混乱。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 2、辨析: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2)哲学可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反映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也可能错误和歪曲地反映,所以只有正确反映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史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4)题中观点把所有哲学都看成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正确。 3.辨析:精神是万能的,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论意识的反作用有多大,它总是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归根到底是由物质决定的。所以,精神不可能是万能的。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精神的力量. 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③命题的观点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精神是万能的观点则是错误的。 4、辨析:“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①这句话表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②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即要"服从"自然。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即"命令"自然 ④人们认识、改造自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又要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盲目蛮干。 5、辨析: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把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作为我们的根本出发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 ,工作的出发点是客观实际。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它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坚持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会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但是认为" 三个代表 "是根本出发点是错误的。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6、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8、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9、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0、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 唯物论部分 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是在”。) 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 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 (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 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 (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 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 (“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综述:在解答哲学试题时,审题时要注意设问对知识的限制,组织答案时一般要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个板块知识作答。 特别提示:在回答哲学问题时,要注意“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依据类”应着力于原理,“如何做”“启示”应重点阐述方法论。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抵制、批判…错误思想或理论╱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坚持…方针╱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在处理人与规律关系时,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或自然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做事遭遇╱办事情要讲究科学态度╱讲科学╱办事情要实事求是╱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面对……决定、预测╱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 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词:办事情,把革命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生活与哲学认识论主观题总结

9、20世纪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千分之二十二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千分之三十,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五十年后,中国将有二十六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然而他的观点在那时却遭到批判。从1962年到1972年,十年里我国累计出生了3亿人。由于人口增长过快,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提倡计划生育。进入21世纪,我国已成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增长”向“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马寅初经过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要实行计划生育,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随着人口形势的发展,实行计划生育的观点由原来受到批判到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证明了计划生育的正确性,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批判计划生育观点导致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控制了人口数量.说明不同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10、我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科学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并把振兴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0年上半年,国有大多数经营性文化单位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据此,有人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 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①该观点是错误。忽略了文化体制改革条件性和具体性。 ②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体制改革只适用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制,文化产业改革同时也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 ③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反对错误的理解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 11、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但甬温线特大事故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我们追求先进需要过程,把过程放缓更适合中国实际。 请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分析我国对高铁建设的认识过程。 (1)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由追求速度到安全,速度平衡反映了认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说明认识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2)实践决定认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在研发运营的实践中提高对高铁的认识,这必然会推动我国高铁的发展。 12、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12分 ①对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现象的认识由科学家讨论到哥本哈根会议达成有关共识,这是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理,它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说明追求和发展真理以实践为基础。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全球气候变暖首先由科学家讨论,到上升为重大战略性问题,再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取得广泛共识,这是一个在不同观点争鸣中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人类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在实践和认识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的,说明真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④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的不懈追求和永恒的使命。随着实践的继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问题将越来越重视,世界各国将加强协调配合,采取具体实践行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任答3点,每点4分,共12分) 13、材料: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反复性。“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能力也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因此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是对过去的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专项训练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专项训练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4、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6、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7、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质。 8、物质和意识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9、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以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为前提的。 10、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1、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12、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3、意识对物质(认识对实践,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阻碍)作用。 1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1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1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7、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19、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20、“彗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指纹、手相,决定人的命运”是用虚构的主观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21、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22、整体和部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3、“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告诉我们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 24、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25、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6、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28、发展的实质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29、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30、“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3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修改、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33、人们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范围,为人类谋福利。 34、自然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35、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36、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7、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无条件的。 38、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 39、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40、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体现了物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1、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整理

《生活与哲学》知识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9、认识论3、唯物辩证法19)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9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9.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⑴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⑵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⑶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⑷从辩证法角度: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和真理观)(共3条原理) 1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⑵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客观的、具体的和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原理内容:⑴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⑵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⑶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6+发展3+矛盾7+创新3)(共19条原理)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

高考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本人亲自整理】

哲学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典型例题集锦唯物论主观题常见设问方式及答题要点 课文目录大小标题重点归纳及要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①主观唯心(人的目的、意志等)②客观唯心(上帝、理念、绝对精神)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1、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社会变革的先导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单元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的物质性(一句话连成)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2、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上述材料怎样体现唯物论(探究世界的本质)的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自然界具有客观性,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范围见上目录),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3、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铺开)、自觉选择性。正确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积极作用,错误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从“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尊重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分析材料?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尊重规律 ②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老师用

《生活与哲学》判断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错)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错) 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错)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错)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错)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错) 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人生。(错) 8.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错) 9.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错) 10.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错) 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对) 12.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错) 13.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错) 14.旧哲学是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错) 15.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错) 16.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错) 17.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对) 1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1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错) 20.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 2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错) 22.人脑是意识的源泉。(错) 23.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错) 24.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错)25.有的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错) 26.意识是主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错) 27.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错) 2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 2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 30.运动是相对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无条件的。(错) 31.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对) 32.规律是客观的,是永恒不变的。(错) 33.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错) 34.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错) 35.规律是客观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成功的前提,违背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对)36.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错) 37.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惟一途径。(错) 3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错) 39.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错) 40.有用的就是真理。(错)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最新版)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哲学》分为三大部分:总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总论:1、2、3课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4、5课);认识论(6课);辩证法(7、8、9、10课) 历史唯物主义:(11、12课) 第一部分:总论(1、2、3课) 哲学的产生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源于生活,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其任务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进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人们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论。 二者的辩证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哲学的概念(世界观角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联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强调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系统化、理论化。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存在)和意识(思维)的关系问题。 (2)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7、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大阵营,基本派别,二元论属于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意识 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征:三个统一);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入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1哲学的基本问题 2.1.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 地说,就 是意识和 物质的关 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专家点评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在表达哲学 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上各不相同。西方古代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西方近代哲学研究的侧重点则转向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实、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和人 生的基本看法和观点。

2.1.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所从事的活动主要归结为两类,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世界。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灶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归纳

2014年新高考政治冲刺考典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设问角度归纳整理 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部分。 ★哲学主观题综合角度设问(具体原理见后)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31 2.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原理分析1-9 3.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10-12 4.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13-31 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原理分析13-18 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分析19-21 7.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原理分析22-28 8.请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分析22-28 9.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原理分析29-31 10.请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唯物论+认识论 11.请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唯物辩证法 12.请运用“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2、3、4、5 13.请运用“把握思维的奥妙”的知识分析=辩证唯物论的原理6 14.请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认识论 15.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分析=联系+发展 16.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矛盾观 17.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1-10 18.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原理分析1-4 19.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原理分析5-10 20.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主观题答题模板 1.如何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唯物论常用的观点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对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⑷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另外应注意的观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⑵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⑶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如何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问题 →认识论常用的观点 ⑴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