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精)

关于珲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情况的调研报告

孟庆栋珲春市委财经办

珲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代遗存底蕴厚重,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红色文化感人至深,堪称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宝库”。保护和开发利用我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对繁荣珲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增强区域竞争优势,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为有效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大保护与开发力度,笔者近期对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

要内容以及如何保护与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思考,形成调研报告,为今

后我市全面、系统地开展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据考古资料证实,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浑春河流域和珲春境内的图们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居住这里的先民们同中原联系密切,在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清朝末年,地处边陲的珲春成为沙俄和日本鲸吞蚕食之地,反沙俄、反日本侵略斗争风起云涌,留下了不少可资凭吊的遗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珲春成为我党领导下的东满抗日根据地之一。为挽救

民族的危亡,抗日英雄们英勇杀敌、浴血奋战,

他们不朽的业绩,深深地印在珲春大地上,留在人们的心坎里。解放战争时期,珲春是东满根据地的大后方。珲春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反对美蒋反动派,解放东北和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古及今,珲春各族人民在图们江流域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开拓了珲春,创造了历史,留下了珍贵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一历史遗存文化系列。珲春境内历史遗存文化比较丰富,主要有历代遗

址、古城址、古建筑址、古墓葬、历史文物和古交通等。 1.历代遗址。经文物部

门挖掘,全市古代遗址、近代遗址共有4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南团山遗址、一松亭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六道泡遗址、副都统衙门址和张鼓峰战迹地等。

(1南团山遗址。南团山遗址(又名大六道沟遗址或团山子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

北174华里珲春河和大六道沟河汇合处的南团山上。1972年经过科学挖掘,发现6 座原始社会居住址,并出土了刮削器、细石器、石镐、石矛、陶器等历史文物。据测算,南团山遗址距今约2200年左右,属于图们江流域新时期时代文化。

(2 一松亭遗址。一松亭遗址位于珲春市区东北52华里哈达门乡一松亭村,遗址有许多呈浅凹坑的房址,属于原始社会氏族村落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据此推断,一松亭遗址晚于南团山遗址,属于北沃沮原始文化遗存。

(3密江西岗子遗址。密江西岗子遗址位于密江乡所在地西南约1华里,图们江

北岸东西向的台地上,目前遗址已成耕地。1958年文物调查时曾发现东西墙各长

180米,北墙长193米,南墙长168米的城垣残疾。1964年经地质勘查,距地表深1.50 米处发现石器、骨器、陶器、脊椎动物骨骼等文物。据测算,该遗址属于原始时期

化层和渤海时期文化层相迭压的文化遗存。

(4六道泡遗址。六道泡遗址位于敬信镇六道泡村东北3华里一处平展的山岗上。日伪时期遗址曾有石器出土,被德国传教士拿走。1979年经省文物普查队挖

掘,出土了石器、陶器、装饰品等文物。根据出土文物分析,该遗址属于原始文化遗址、渤海或辽金时期遗址。(5副都统衙门址。副都统衙门位于旧珲春城中部(今珲

春靖和街,原是珲春协领衙门址。光绪八年(1882年,吉林将军铭安奏请改建。主要有副都统署、副都统府、演武厅、三旗堆拨房、招垦局、钦差行台等。这些都

统衙署建筑,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沙俄侵略军入侵珲春后,多次被俄军焚毁, 幸存者仅都署之少数房间。此后历经80余年,拆毁改建,现仅存衙门厢房的一小部分。(6张鼓峰战迹地。张鼓峰又名刀山,位于敬信镇防川村北部约1.5公里的中俄

边界线上,图们江上溯20公里的东岸,海拔152米,山顶分水岭为中俄分界线,因日俄之间发生张鼓峰战役”而闻名。张鼓峰战役爆发于1938年7月15日,原因是日本

为了掌握前苏联在中俄朝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和军事实力,派出3名日军携带照相机、望远镜等设备潜入苏联境内。在拍摄苏军军事设施时被苏军发现,1名日军当场被苏军击毙,其余2人慌忙逃跑。此事成为张鼓峰战役的导火线。7月31日夜

12时,日军向张鼓峰开炮,凌晨占领了张鼓峰,苏军为夺回阵地,奋起还击。战争历时

13天,最后以日本宣告失败结束。战役失败后,日本南进”计划占了上风,促使日本将远东战场南移太平洋,引起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从而改变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战争格局。张鼓峰战役被毛泽东写入他的著作《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文章中,因此更加著名。

2.古城址。珲春境内古遗址众多,经文物部门全面普查,古遗址有20多处。其中,具有代表性有八连城、斐优城、萨其城、温特赫部城、营城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和小城子古城等。

(1八连城。八连城遗址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西端,东距城区12华里,属唐、五代遗址。八连城是唐渤海国文王的东京龙原府治所(公元785年至794年,渤海国的都城,号称亚洲第二大城。城址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址分为内外两重,外城周长

2,894米。在外城四墙中部各有一门,墙外有护城壕遗址。内城南墙、北墙各长218 米。在南、东、西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城门。内城共有八处建筑遗迹,在内城的中轴

线上有两处,南部为朝殿,北部为寝殿,两座殿址以回廊相接。其东西两侧各有3处配殿遗迹。在城址的东南和正南还分布有三处寺庙遗址,曾出土有残佛像和一些建筑构件。城址内出土筒瓦、指压纹、板瓦、式牡丹纹以及绿釉或黄绿釉琉璃瓦,许

多瓦上有刻划的文字。

(2萨其城。渤海城址,亦称沙齐城,位于珲春盆地东北部。西距杨泡乡杨木林子

村1.5公里。萨其城乃石筑山城,城垣依山势而筑,形状不规则周长约7,000米,墙高约2一3米不等城墙外侧山的坡度为30—40度,形势颇为险要。紧贴墙内侧有

宽2—5米的壕沟,似战时交通壕。城内分东西二沟岔,沟口宽宽约200米,沟口中间

筑一条东西长70米、高10米的石墙,横堵沟口,以加强防御。山城有5处门址,即一南门、一西南门、一东门、二西北门。门址均宽8米。城西南角和东端各有1个

了望台,利用突悬外伸百余米的山峰修建而成。经考古证实,萨其城为渤海时期军事

要塞。遗址地面散存的文物有灰色和褐色凸面为绳纹、凹面为布纹的板瓦块和简瓦块,指压纹瓦

块和带字瓦,还有陶器和铁箭头。

(3斐优城。斐优城位于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的三家子乡古城村。该城呈不规则的方形周长2,023米,东墙长520米,西墙长521米,南墙长460米,北墙长522米。城墙系黄土分层夯筑,保存较好,高3.6米,底宽9米,顶宽1—1.5米。东西南北各一门,四角各有1个角楼,城四周共有14个马面,城墙外8米处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具有辽金古城的典型特点,是辽金古城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经考古挖掘,已出土渤海莲花纹瓦当、辽金时代滴水瓦、陶片和铜印等文物。

(4温特赫部城。温特赫部城位于珲春河冲击平原的末端,三家乡古城村,与斐优城一墙之隔,其北即斐优城南墙,故有姊妹城”之称。温特赫”为女真语,汉泽为神龛”、神板”之意。清代嘉庆十三年在温特赫部城内的东南部修筑了东华宫” 寺庙,满语仍称它为温特赫”,温特赫部”城名由此而来。古城周长2,269米,东西墙各长710米,南墙长381米,北墙长468米。城城垣历经风雨剥蚀,部分城垣被风沙覆盖,呈沙丘状,高约2—3米。该城外60余米处有一个东西长110余米,南北宽40 余米的高台遗址,遗址上散布着大量的渤海瓦块,亦有少量的辽金花沿纹瓦和兽西瓦等。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巨大的柱础石,认为该遗址为渤海时期的庙宇,而辽金时期沿用。

(5营城子古城。营城子古城位于春化镇北约15华里,珲春河上游河谷盆地的南

端,城址东墙早年被水冲毁,其余三面保存尚好。城的平面略呈东西向的不规则圆角长方形,城周残长930米,南墙长354米,西墙长203米,北墙长373米。城垣土石混

筑,基宽约13

米,高3—4米,顶宽1.5米。城墙尚存12个马面,西南角有角楼址,城西200

米处有一小山包,顶部有土垒,当是瞭望台。城内外早辟为耕地,看不出建筑遗址残迹。城内地面散布着残碎的瓦片、陶片和瓷片,还曾出土一把七星剑。从城的形制和出土文物观察,营城子古城建于渤海时期,辽金改筑沿用,是当年扼守通往双城子、海参崴一带交通要冲的军事重镇。

(6石头河子古城。石头河子古城位于珲春河下游三角洲冲击平原中部的南缘,

板石镇太阳村潘家沟屯南约3华里。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832米,方向30 °东墙123米、西墙134米、北墙288米、南墙287米。城墙残高2—2.5米,宽8—10

米,系用大小不等的石块垒筑。四面墙中部各有一门址,城四角均有角楼址。城内外均辟为耕地,地面散存少量碎瓦片及灰陶片等,出土文物有网格纹、绳纹板瓦等。

从城的形制和出土瓦片等来看,该建筑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经考证,石头河子古城为渤海时期日本道”上的一个驿站,也是渤海时期扼守长岭子交通路的军事城堡。

(7小城子古城。小城子古城位于珲春市区东南20华里珲春河南岸台地的漫岗上。历经千年风吹雨刷,城垣已湮没无存,仅在古城西北角和东北角附近隐约可见城墙残基。城垣为土石合筑,古城呈长方形,方向北偏西15度,城墙东西长170米, 南北长113米。遗址地面散存的遗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绳纹瓦等残片。

从城内出土文物看,属于渤海时期的古城,为渤海东京龙源府所辖庆州属下某县治。

3.古建筑址。据文物部门普查,珲春境内古建筑址较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古

建筑址有马滴答塔基、马滴达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

址和大荒沟寺庙址等。

(1马滴答塔基。马滴答塔基位于珲春市区东北100华里的马川子乡马滴答村,

目前,该塔已倒毁,只见一片砖堆。塔的整个建筑全部用砖石构成,基墙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4.95米,东西宽4.80米,塔向南偏东40度。墙基建在地宫”墓室顶部的板石上,塔基出土各种类型砖甚多,大多数是细泥质青灰砖,偶有泥质红砖,砖面常印有细绳纹。在地宫的墓道里发现了零乱的骨殖,是墓葬主人的遗骸,墓主人可能是渤海王族的成员。据此推断,此塔是少有的渤海时期遗址之一,是珲春境内唯一的渤海塔。

(2马滴达寺庙址。马滴达寺庙址位于哈达门乡马滴答村,遗址中央有高约1米

得土台,东西长32米,南北宽23米。在土台上有三行东西排列的础石群,共16块。

附近地面散有很多残碎瓦片及残陶片等遗物。出土的瓦当、砖、瓦等与马滴答塔址出土的大小、形状和纹饰相同,属于马滴答塔同时期的渤海寺庙建筑址。

(3杨木林子寺庙址。杨木林子寺庙址位于杨泡乡杨木林子村东部漫岗上,现寺庙址已完全破坏,仅留有几块础石。这里曾经是高约1米的土台,东西长20米,南北

宽15米。遗址出土的文物有莲花纹瓦当、指压纹瓦、圈线纹瓦、席纹瓦以及浮雕石佛像和装饰花纹残片等。该寺庙与渤海东京龙源府遗址一八连城相距约30华里, 当是渤海东京辖境的寺庙遗址。

(4大荒沟寺庙址。大荒沟寺庙址位于市区西北80华里密江河上游的河谷平地上,遗址略高出附近地面,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7—8米,现辟为耕地原貌不清。

采集遗物有瓦当、板瓦、简瓦、佛像残片等。遗址附近曾发现石砌水井一口,现已

填死。从上述出土遗

物推断,应是渤海时期的寺庙遗址。

4.古墓葬。据考古部门挖掘,我市共有古墓葬近5处,具有代表性的有孟岭河口古墓葬、圈河古墓葬和密江古墓葬等。

(1孟岭河口古墓葬。孟岭河口古墓葬位于板石镇孟岭村河口屯内。墓区氛围

两处,一处位于西沟村落附近的西山坡上,地表上和村落内散存大量石块,墓区范围东

西、南北各约50米,墓已被破坏殆尽。另一处位于村东部山岗东坡上。现在墓区仅见残留在坡上的部分石块。墓区曾挖出人骨,墓用石块垒砌四壁,上覆盖石板,系石棺材。从墓葬的地理位臵和结构分析,此古墓葬应是渤海或辽金时期的遗存。

(2圈河古墓葬。圈河古墓葬位于敬信镇圈河村西山北端的西南坡上,墓群顺山

势,自北向南排列两行,总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因常年雨水冲刷,墓群封土无存,山坡积土层厚约0.5米,以下便可见石棺墓。墓壁用未经加工的石块垒砌而成,多呈

长方形,长约2.3米,宽1.5米上盖是较平整的石板。经过考古挖掘,墓葬出土了一件陶葫芦饰件和陶罐。根据石棺形制和出土遗物推断,属于辽金时期的墓群。

(3密江古墓葬。密江古墓葬位于密江乡密江村,墓区地势较高,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状。现墓区已遭彻底破坏,墓葬址已辟为苗地,仅能看出稍隆起的地貌。墓葬出土的文物有带扣、铊尾等鎏金铜带具8件,铁棺环3件,以及铁钉若干件。从墓葬形制与出土文物看,该墓葬属于渤海时期的遗存。

5.古交通。自隋唐时期以来,珲春海路、陆路交通便利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国内各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

有渤海日本道”、清代官道及驿站和水路与码头等。

(1渤海日本道”。日本道”是渤海时期(公元698—926年中日两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交通路。东京龙原府是日本道”的枢纽,是渤海使

者出访日本的基地,经过长岭子山口,进入日本海入内地的海湾毛

波谢特湾的港口口崴(摩阔崴,即今俄罗斯的克拉斯基诺,是为陆路终点。渤海出访日本的使者都要经过毛口崴。从渤海东京龙原府的港口到日本的能登、加贺之间的航程,长约

1,800华里,日本道的陆路、海路全程约2,260华里。渤海自公元727年开始与日本交往,在其后的192年时间里,渤海出访34次,日本国出访14次。渤海的日本道”已经成为架设在波涛汹涌的日本海上的一道友谊金桥,促进了中日双方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为中日友好历史立下了丰功伟绩,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2清代官道及驿站。清道光年间,有吉林至宁古塔,宁古塔到珲春的道路,从宁古塔到珲春官道无驿站和旅店,只有卡伦6处,传递公文。卡沦为:玛呼里(宁古塔西90华里、萨奇库(120华里、葛哈哩(80华里、哈顺(40华里、穆克德和(80华里、密占(70华里。往来行旅,借宿卡伦。19世纪后半叶,随着封禁的废除,边疆的开辟,以及加强边防的需要,逐渐开辟或修治交通路。清末始设驿站,从宁古塔至珲春设臵新官地、玛勒湖哩、老松岭、萨奇库、蝴珠站、哈顺站、大坎子、穆克德和、密占、珲春等站。光绪初年,吴大澂督办边务,首次开通图们江流域道路。光

绪三十四年,陈昭常、吴禄祯先后督办边务,第二次开通道路,自吉林经敦化达延吉,再由延吉至珲春,西至外六道沟,东北至宁古塔,沿途设立了马拔以递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