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中特教案

毛中特教案

毛中特教案
毛中特教案

教案首页

●新课导入:

近代中国的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为什么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理论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我们的党最终选择了什么样的思想路线?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这门课应该首先解决问题,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首先提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践的思想;1935年遵义会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1942年延安争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扩大到全党的共识。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地位的新变

化,创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4、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继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二、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1、形成条件:现实需要——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

3、实践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毛泽东个人的聪明才智:有勇有谋、熟读马克思主义等(讲述毛泽东的故事)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各阶级在各民众的地位和作用。

2、遵义会议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特别阐述了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

3、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转正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第二次结合。

(三)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矛盾,指出基本矛盾是什么,指出中国仍是农业大国,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革命军队和军事战略——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纪律严明的,同人民保持亲密

关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规定军队的宗旨,制定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十大军事原则。

政策和策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是革命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要保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实行政治与经济、技术的统一,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党的建设——提出从思想上建党。

(五)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1、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3、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4、是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成果

讨论: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一)产生背景:

1、时代根据——和平与发展

2、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苏联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

3、现实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十二大——十三大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十三大——十四大邓小平理论逐渐成熟

4、十四大——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主体部分——社会主义社会

3、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和条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时间的基本成果——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3、根据国际形势做出正确判断,抓住发展机遇,是科学建设的指南

4、提倡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背景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根据党的历史地位,国际形势、中国发展变化,党的现状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

2001年7月1日中共80周年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内涵,使其初具理论形态2002年11月十六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和时代背景,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

(三)“三个代表”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是21世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3、新世纪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方针

4、反映了当代世纪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五、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关的形成

1、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2、现实基础——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收入分配不均,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3、重要借鉴——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首先提出

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坚定不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07年十七大进一步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创新性关于发展的内涵、本质、目的和要求的总体看法

科学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强调求真务实,体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系统性实现又好又快是中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关键,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基础

第二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实事求是”一词,源于1900多年前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本意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岳麓书院将“实事求是”作为院训,牌匾悬挂在岳麓书院的讲堂内,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期间,1916年到1919年间曾寄居于岳麓书院,一般认为这是以后毛泽东引用“实事求是”的缘故。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提出过程

1929.6 毛泽东在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

1930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中国革命斗争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937 毛泽东在《矛盾论》《实践论》理论与实际,茅普特关系对党的路线做了论证1941.5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解释“实事求是”(科学定位)

1950 后文化大革命

1978.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12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一)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1、解放思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

2、具体内容包括破除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三)与时俱进的基本内涵

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是与时俱进的鲜明标志,就是要抓住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特征,适应时代要求,找准“历史方位”,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把握规律性是与时俱进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深入研究和科学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使我们的思想理论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固有规律,使我们的实践活动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误入歧途和劳而无获。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一是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富于创造性是与时俱进的鲜明体现,就是要坚持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在统一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它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历史阶段、三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观念僵化和思想保守永远不可能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解放思想无止境,实事求是要一贯,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是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本质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结合和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内在统一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是指能使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并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只有哲学才能超越具体原理,提供贯通全部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和基本精神,因此,就其本质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基本内涵,用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就叫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列宁在1920年批评“左”派幼稚病时,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精髓概念,即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毛泽东把“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提升为“实事求是”,这是对列宁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把“实事求是”当作一种观点、原则、方法和学风,从未把它提到马克思主义精髓的高度,邓小平是把“实事求是”提升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第一人。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他就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 1992年初在南方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再一次肯定:“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因为实事求是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

点。①实事求是来源于唯物论的观点。唯物论的观点无非是指,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就要按照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②实事求是来源于反映论的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这一反映过程随着人们的实践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使认识不断深化。实事求是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③实事求是来源于辩证法的观点。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

实事求是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①它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关系的一种根本立场和态度,是反对主观主义、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物。②它是同对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探索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武器。③它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同中国共产党基本理论建设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跟随毛泽东,用实事求是这条唯物主义路线做法宝,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中国式的革命道路;在“文化大革命”后,他也是依靠实事求是的原则,力挽狂澜,拨乱反正,走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可见,邓小平的全部活动是与实事求是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精髓问题的巨大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历史传统,肯定了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更突出地体现在他扩展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内涵,把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新的马克思义精髓观。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并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观,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统一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精髓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3.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江泽民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并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

讨论:为什么说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教学小结与拓展:

通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的理论成果,把理论贯彻在自己平时的生活中,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去发展自己。

推荐看《恰同学少年》这部电视剧,学习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候的优点。

●布置作业或思考题:

思考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应该如何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

●说明:

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陶冶法、发现法;探究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