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作业

,[学生用书P101(单独成册)])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在一次探究活动课上,A、B、C、D四位同学分别分析了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表述最准确()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使秦国具备了完成统一的实力

B.秦王嬴政广泛搜罗人才,统一的战略得当

C.战国末期诸侯国数目的减少利于统一

D.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

解析:选D。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统一的历史潮流,而秦王嬴政又顺应了这一趋势。

2.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统一方略,该方略是()

A.先难后易,首先进攻强国,后灭弱国

B.先易后难,首先进攻弱国,后灭强国

C.先灭弱小的韩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D.首先灭强大的齐国,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韩

解析:选C。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即先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3.下列措施中,属于秦始皇首创的是()

①推行郡县制度②规定皇帝称号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④承认土地私有

A.①②③B.①②

C.①②④D.②

解析:选D。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①错误;秦始皇首创皇帝称号,制定了皇帝制度,故②正确;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故③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变法开始承认土地私有,故④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并建立秦朝。历史专家认为:秦朝的建立,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下列说法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蒙恬率军队收回河套②在岭南设郡管辖③在西南夷任命官吏④修筑从咸阳到各地的驰道

A.①②③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所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即中国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①②③④都属于秦统一全国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灭六国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分封制D.北击匈奴,修长城

解析:选B。解答本题抓住关键信息“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判断。秦朝建立后认为原先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原因是实行了分封制,故推

行郡县制以防止重蹈覆辙。

6.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粤岭限南天设险,秦通舟楫凿嵯峨。”该诗句所反映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历史作用在于()

A.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B.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C.基本解除黄河水患

D.便于秦始皇平定岭南

解析:选D。由题目中的信息“粤岭限南”“秦通舟楫凿嵯峨”即可知此事应为公元前214年,秦朝开凿灵渠。秦朝开凿灵渠的目的是为平定岭南提供必要的兵员和军需物资,故D项正确;郑国渠工程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与题目中的“灵渠”不符,故A项错误;都江堰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与题目中的“灵渠”不符,故B项错误;东汉时期,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晚于题目中的时间“秦”,故C项错误。

7.右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①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

②表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全国的恢弘气势③体现出秦朝高超的雕塑水平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朝的徭役沉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A。①②③容易判定,修建如此规模的兵马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④的说法也是正确的。

8.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篡权B.苛法暴政

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

解析:选B。结合相关史实可知秦朝并未出现武将篡权的现象,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派名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长城,因而减轻了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故C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因而不会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1)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点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点分析其本质。(2)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问题: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违法,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

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

——《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清圣祖实录》材料三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

(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解析(1)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2)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答案(1)共同理由:忽视德政,不顾及民生。

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回答任意两点即可)

(2)评价:肯定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否定其暴政、专制。

目的:强化民族危亡意识,鼓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教材答疑·名师指津

一、学思之窗(教材P6)

你认为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百姓和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严酷的法律,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重大问题,如残疾人增多,使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减少了社会的劳动力,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酷的法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一

个重要原因。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1.谈一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

提示(1)商鞅变法为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条件。

(2)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3)秦始皇的个人作用: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统一方略得当;具体的统一策略正确等。

2.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

提示(1)主要措施:建立皇帝制,创建三公制;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2)评价:①积极作用: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国力增强,北击匈奴、南攻百越,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统一度量衡、大规模移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进行,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

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该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完善和发展。②消极作用:秦朝依靠秦始皇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秦朝终于短命而亡。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1.探究活动

读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试从这篇想象力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总结秦亡的教训。

提示主要从秦朝修建阿房宫所耗费的资财、对人民的奴役、侵夺农时等角度进行探究总结。

2.阅读与思考

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试抒己见。

提示答案一:留在秦国。秦国国君在关键时刻采纳了客卿的建议,说明他非常重视发挥客卿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客卿容易充分展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大志。

答案二:离开秦国。秦王对郑国的最初态度,说明他的心胸是比较狭窄的。虽然他后来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但这是由于维护和扩大其统治基础的需要。一旦其统治得以稳固,再待在秦国会非常危险,所以,不如及早离开秦国,另寻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其他地方。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 “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 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 “子曰: ,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成白话是,孔子说: 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为什么明明是 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15级选修课——《中国民俗文化》测试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本次测试采取开卷形式,答题时可以翻阅课堂笔记,但不可以查阅手机。 2.考试时切勿交头接耳,不允许小组讨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什么文化为主体的文化?() A.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 B.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 C.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 D.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农家文化 2.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以下哪部著作() A.《国语》 B.《左传》 C.《战国策》 D.《史记》 3.下列哪个节日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A.元宵节 B.清明节 C.七夕节 D.复活节 4.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A.自然崇拜 B.原始信仰 C.灵魂崇拜 D.迷信 5.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洗三 B.满月 C.周岁 D.抓周 6. 在中国的书法工具中,被称为“文房四宝”的是哪四样书法工具?() A.笔、墨、纸、砚 B.棋、琴、画、书 C.琴、棋、茶、书 D.棋、茶、书、墨 7.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A.设有堂屋 B.聚族而居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8.我国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 A.碉楼石室 B.井干式建筑 C.四合院 D.干栏式建筑 9.下列几位人物中不属于“诸子百家”的是:() A.孔子 B.韩非子 C.墨子 D.子婴 10.下列几项中不属于春节民俗活动的是:() A.扫尘 B.请灶神 C.年夜饭 D.赛龙舟 11.我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起源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12.“图腾”一词源于()方言。 A.古印度 B.古埃及 C.古印第安 D.古巴比伦 13.中国人最为崇尚的颜色是:()A.白色、红色 B.红色、黄色 C.黄色、黑色 D.红色、黑色 14.最先创造并使用“囍”这个字的人是:() A.朱熹 B.欧阳修 C.王安石 D.王羲之 15.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食料为主。 A.植物性 B.动物性 C.杂物性 D.自然性 16.“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这五种粮食作物。 A.米、麦、黍、稷、菽 B.稻、麦、谷、稷、菽 C.稻、麦、黍、豆、菽 D.稻、麦、黍、稷、菽 17.牛奶与下列哪一种食物不宜同时食用:( ) A.苹果 B.巧克力 C.蜂蜜 D.红茶 18.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称为() A.窑洞 B.四合院 C.天井式瓦房 D.大围楼 19.“风水学”中民居的择地大忌是() A.门前有河 B.门后靠山 C.坐北朝南 D.门前有路 20.“草原之舟”——勒勒车是()特有的交通工具。 A.朝鲜族 B.回族 C.蒙古族 D.傣族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唐代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家三李”的是哪三位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人所说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俗是产生与流传于一个民族的大众生活的世代相袭的文化现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个特征。

传统二十四孝,今日仍有学习意义!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产生限于其当时所处时代,有些虽有迷信和封建思想,但其所传达的孝为先的意识还是值得今人所学习的! 没有例外,世间所有的人都想无忧无虑、活的快乐! 然而、说实在的,真正能一辈子没有烦恼,一生都快快乐乐的的,恐怕、古往今来、一个也没有!而且、大概今后也不会有…… 庄子为人们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至乐! 不仅要快乐,还要最大的快乐! 那么、人世间有没有至乐呢? 有、但庄子的至乐和一般人以为的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那么、一般的人们以为、什么是快乐、什么是痛苦呢? 且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 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也就是说: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这些、 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快乐。世人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 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 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这些、就是一般人眼中的痛苦。 庄子认为:一般人所羡慕的富有的人、高贵的人、长寿的人、刚烈之士,其实、是没有快乐的: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 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 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 那么、庄子以为,什么是快乐呢? 还是听庄子是怎么说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 也就是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 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 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 不生无所不做。所以、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 存活的了。 庄子给出的结论是:活着、就是最大的快乐! 而使自己好好活着的最好办法是:无为!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对快乐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 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想、这、才应当是一个高尚的人,对“至乐、至誉”的解读吧!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喜事事宜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喜之日,终身大事,皆求诸事美满,诸般吉祥。 ?合婚 过去婚姻都是遵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提亲之后,双方父母一般都会询问对方年庚,看是否两人相合。民间流行的合婚法有两种,一种依据属相合婚,一种依据命卦合婚。 方法一:属相合婚法 依据属相合婚,有四首诗歌,《合年命歌》《合婚六吉歌》是说最相合的两个属相,幸福美满,夫妇和顺;《大断头婚歌》《小断头婚歌》是说不相配的两个属相,常是半路夫妻,难

以偕老。歌诀如下: 合命年歌 兔逢白马皆得意,金鸡玉鼠喜相逢; 乌猪遇犬两相好,牛遇猴儿把亲成; 龙蛇相逢添喜色,羊虎自有夫妻情。 合婚六吉歌 猪虎同归秀气藏,牛鼠相遇合天苍; 兔狗配合人皆喜,鸡舞龙吟世代昌; 蛇遇猿猴成佳偶,羊马并行最为良。 大断头婚歌 羊鼠相逢一旦休,自古白马怕青牛; 蛇遇猛虎如刀断,京鸡遇狗泪交流; 兔见白龙云端去,猪与猿猴定忧愁。

小断头婚歌 子卯二相不成亲,牛虎一见两离分; 羊猴不能成双对,马儿怎能入鸡群; 狗儿难与蛇配偶,江猪怎敢入龙门。 方法二:命卦合婚法 第一步:根据生年推算命卦 古人称180年为一元,每元分上元、中元、下元,各为60年,相合六十甲子,三小元都是起于甲子,终于癸亥。周而复始,循环无穷。现在运行的这一元始于1864年,1864年—1923年为上元,1924年—1983年为中元,1984年—2043年为下元。察看人的生年属于上中下哪一元,然后根据下面《三元命卦歌》和《野马跳涧歌》推算命卦。 三元命卦歌

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 野马跳涧歌 野马萧萧跳深涧,十载相隔如一年。 九宫相连逐步走,顺查女命逆查男。 解释:“花甲弱冠杖朝年,年数加四起三元。”这两句歌诀说三元各从哪年开始。古人称60曰花甲,20曰弱冠,80曰杖朝。歌诀之意,上元始于1864年,中元始于1924年,下元始于1984年。 “男命一四七为根,女命五二八是源。”这两句歌诀说男女命卦各从哪宫查起。若是男命,上元从一坎宫查起,中元从四巽宫查起,下元从七兑宫查起。若是女命,上元从五中宫查起,中元从二坤宫查起,下元从八艮宫查起。

一直以来就对中国文化传统充满了兴趣,然而在我读大学之前根本很少在课堂上接触这些东西。如今很高兴自己可以在大学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程,因为作为一名工科学生,平时少有机会能接触的这些东西。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的了解远远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我想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的角度来完成这篇论文。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离我们很遥远,和我们生活不相干,我不这么认为,其实,传统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正月初一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联。 要想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1988年76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聚集在巴黎开会,他们在宣言中呼吁: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那我们怎样去看待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用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古人对于“言”和“行”有过精辟的论述,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要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相反,传统文化中的“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阻碍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东西必须剔除。近年来,情人节,圣诞节等“洋节”盛行,而冷落了象端午节,清明节等这样一些传统节日,不知城市里现在还有多少人自己包粽子,去看赛龙舟?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在面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毕竟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应保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其次就是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将西方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人权理论融合到中国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中去。在学校教育方面,我觉得我们应该将如何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开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让更多的人去系统的了解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在媒介传播方面:利用现代化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广大群众、向世界人民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在保有原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总之,在将来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丢下我们几千年来宝贵的文化资源,未来的社会并不能屏弃前人的智慧,中国人也应该多从前人的经验中摄取智

中国山水画——走进天人合一的世界 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择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课》这一门选修课,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的东西,不论是诗词音乐还是绘画艺术,其中沉淀了千百年的魅力,还有独属于古人的浪漫,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因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我觉得每一幅画都积淀着厚重的底蕴,关于每一幅画,都有着很多很多的故事,那些陈旧的往昔,仿佛通过这一幅幅的画卷,把过去与现在,把千年前和今天,把作者、千百年来看过画的人、我都神秘地连在了一起。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上课以前其实我缺乏深入的了解,只知道它在中国国画中占据着极重的地位,以看似简单的画面,或是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广博而气韵悠长的天地,而现在,通过了这门课的学习,我才初步地对传统山水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中国的山水画,讲究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即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似”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最本质的是内在的精神,要有“神韵”,我觉得这是跟西方文化很大的一个差别之处,西方绘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景物画,讲求的是“像”,即是说要画得很“像”,最好是“一模一样”,而在中国传统画中,特别在山水画中,要求“气韵生动”。老师曾在课上告诉我们,古人在画中国传统山水画时,也会进行外出写生,但是他们所画的山水,却并非跟原景完全一样,而是通过自己的提炼,把一些画面创造性地组合搭配,以突出画面所要表达的效果,营造一个浪漫的世界。 隋朝以前,传统山水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中国传统画的派别,山水画的萌芽时期是在魏晋五代期间,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山水已经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在画面中,《洛神赋图》中,虽然出现了大面积的山水,但是画面的比例还属于“人物大于山水”,山水也是简单的勾勒,包括其中的树木植物都是简单的形体,布局也很简单,但从当时的年代看来同时也显得很质朴。 而到了隋朝,山水画才真正的成熟起来——老师告诉我们,展子虔的《游春图》是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最早的山水画,画面古朴,虽然还没有形成后世关于山水的种种笔法,但是在画面比例上,已经是“山水大于人物”,不论是树木还是房屋、人物,都是按照正常的真实比例来描绘,这幅画是山水画历史转变的重要作品。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大画家,擅长山水,《游春图》是展子虔存世的唯一作品,不过经过历代专家的考证,此幅画可能是后世摹本,但这也并不影响它的重大价值。《游春图》描写的是贵族游春的情景,着重描写的是“江山二月桃杏争艳又略带寒意的早春风光”,据《中国名画赏析》书中所写,画面有山有水,上有祥云,下有树木、房屋、游船、人马等,山水开阔,而人马虽然小,却精细入微,可见画工的高超。我觉得这幅画给人以一种很大气磅礴的感觉,视野开阔,人物又很精致,画面中有的人泛舟水面,有的人纵马赏春,生动而有趣,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山水画,实在是令人惊叹。 从隋唐以后,中国山水画逐渐分类为工笔山水、写意山水、设色山水、水墨山水等几大类别,但是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主旨没有改变。传统的山水画又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来表现,其中先有设色后有水墨,先有重色后有淡彩。青绿山水即是画面以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金碧山水画面以泥金、石青、石绿为主,有很强的装饰性;浅绛山水是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增加了赭色;而没骨山水即是不勾线,不用墨笔为骨的山水画。 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来源于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山水、自然的感受。在传统文化中,山代表的是庄严和权威,例如泰山这一类山,历代受到皇帝的封禅,而对于古代的文人雅士来说,因为受到孔子“仁者见山”的思想影响,山又进而佛化和禅化,象征着“真善美”,象征着一种返璞归真、虚静淡雅的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因为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逼迫或是仕途的

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课程 课程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 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本公司将开展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本系列课程分为三类: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古科技;彩绘。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体验亲自动手制作的无限乐趣。 课程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包含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以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为基础,带领学生了解此节日、相关民俗文化的由来、特点等。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该节日的 代表作品。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学习相关知识。古科技系列 中国古代科技传承至今,古科技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6 世纪前的绝大部分时间,中国古代科技始终处于世界的前列。对世界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将带领学生制作扬谷机、投石机等古代机械装置, 赞叹古人智慧的同时,学习所用的物理知识。融 入现代科技,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 未来星空俱乐部

课程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手工系列 第一课 传统灯笼(新年) 第二课 五彩花灯(元宵) 第三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一) 第四课 思念的风筝(清明)(二) 第五课 龙舟大赛(端午)(一) 第六课 龙舟大赛(端午)(二) 第七课 灯船(中秋) 第八课 精美的古代头饰 第九课 毛笔制作 第十课 扎染 第十一课 国粹———脸谱 第十二课 扇子文化 第十三课 古代乐器 第十四课 油纸伞 第十五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一) 第十六课 影子舞台———皮影戏(二) 古科技系列 第一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一) 第二课 神奇古建筑———榫卯结构(二) 第三课 冷兵器———投石机 第四课 地动仪 第五课 风车扬谷机 第六课 手推平板车 第七课 电动水车 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动手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互助意识。 第八课 手摇纺线车 第九课 舂米机 第十课 桥梁大师 第十一课 杆秤 第十二课 计时器 第十三课 造纸术 第十四课 印刷术 第十五课 马车 第十六课 篆刻技术 课程目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相关知 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未来星空俱乐部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实意义 世界上很多文化发祥地和它所创造的辉煌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先后渐趋式微;只有古老炎黄文化绵延五千多年,依然如黄河长江一样,繁荣兴盛,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核心力量。之前对于中国文化的审美没有深入的探究,通过学习王老师的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其与西方不同的审美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原指以文教化,而今天我们所说“文化”这一概念.是指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想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滚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关涉着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后来的学者对当时的文化格局有“十家”之说,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兵家十种学术流派。在这“十一家”之中,可以称为哲学的有“儒、释、道”三家,所以历来也被称为“三教”,儒、释、道三家对中国文化影响致深致远,以儒家文化为主流。 以人伦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在这里重点谈儒家文化扮演的角色。儒家文化影响民族审美心理是中庸为用,中和为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种实用理性的特征,比较注重实际,重视人际关系,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典章制度仪式礼义为结构,以忠爱仁义为内容,以温柔敦厚为意态,以天下安和为功用。”中和之美能体现着儒家文化精神的美的形态,比如儒家在哲学思想上,追求的天人合一;其次,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为人处事要恪守礼法,要适中合度,止于至善,这样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儒家认为人们只有实行了中庸之道才能有利于社会群体的和谐,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不同的传统文化流派,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异,“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 儒学亦绌老子”。孔子会把“见义勇为”作为美德,而老子认为“见义勇为”是愚蠢,孔子启发人们“励精图治、积极入世”,老子则推崇“无为而

https://www.doczj.com/doc/ea18345542.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ea18345542.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中国传统文化 1仁礼及其内涵,怎样做才能达到仁的要求?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仁”即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孔子的理论基石。孔子说:“仁者,人也”。在他看来,“仁”是人的本质,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仁”。仁”以不同的面目,在不同的背景下出现了无数次。这些闪烁不定的面容并不是因为孔子的“仁’’没有“一以贯之’’的主旨,而恰恰说明了“仁”内涵的丰富,无论是关于政治的论述、经济的论述、法律的论述,或是伦理的、哲学的、教育的论述始终都体现了“仁”的精神。“ 再谈一谈孔子礼的思想。礼的提出早于孔子,但自孔子所发扬。中国人崇尚礼的思想,中国人也重视礼的教育。而孔子所提出的礼是广义的礼,在社会关系中他将礼与道德相等同起来。把礼当作约束人在社会上各种行为的准则以及道德标准。他要求人们的各种行为都要按照礼来进行,事事要符合礼的标准和要求。其实对于我们现在来说,道德的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不断完善的,而人们的行为也越来越按照道德进行规范。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道德、政治的最高理想,而“礼”是“仁”的外在体现。具体来说,“礼”既是帮助个体克己以修心的一种外在的道德规范,又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的仪节形式,还是使国家臻于至治的政治制度,所以他说:“治国而无礼,譬犹瞽之无相与,怅怅乎其何之 孔子的“仁”,也就是从人我双方立论,相当于我们今天常说的“人类共存意识”吧。“仁”的内涵里,主要的两方面就是“忠”和“恕”。有了这个“忠”,就会有足够的自我约束;有了这个“恕”,就会有足够的对别人的宽容。当然,孔子的“仁”,不仅仅是指一个人应当具有的人格境界,而且还应该是一个社会政治应当具有的政治理念。是公理,是正义。因而,在非常时刻应当“杀身以成仁”,而决不能“求生以害仁”。因此,要达到仁的要求,一方面自己要做出表率,先要自己站得住,先要自己行得通;另一方面,要能够用自身作比喻,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即由自己的需要想到别人的需要,并给予充分的尊重,给予广泛的帮助和救济。 在人与人关系价值观上:强调人人出身平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又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强不息,优胜劣败,天经地义。 在经济权益上:“不患贫而患不安”,两极分化的极不平等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危机,贫穷是中国文化的次要危机。 在政治人权上:表面宣传平等,信奉“性本善”,“性相近也”,“天下为公”,没有不平等世袭身份制;社会实践却是一整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的不平等,武断的认识人是“习相远也”,把人简单化的分成好坏两大类,依据品行优劣,能力强弱,划分社会贵贱等级。 2结合当今社会谈怎样才能做到孝悌之道?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所以先贤圣哲告诉我们,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这两样我们都完全明白并能做到了,我们就要进一步懂得如何修身养性。 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

说“礼” 如果说西方国家是通过“法”的公平来制约人与人的关系,那么东方中国则是通过“礼”的情理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达到礼治。钱穆先生说“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造就了中国的人情社会,捆绑着中国的人际关系,但也是中华儿女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身的情感体验,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礼”,对“礼”进行浅层次的综述。 1.礼的定义和内涵演变 礼的定义和内涵是随着王朝的更迭和历史的推移而不断地丰富化、宽泛化和生活化。从训字的角度,“礼”即“禮”,会意字,左边是个“示”,与祭祀神祖有关,右边上“曲”下“豆”,“豆”是古代的一种烹饪牛羊等肉类的器皿,类鼎;“曲”则是豆所呈放的祭祀品,牺牲玉帛。《说文》亦言:“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由此可以看出,最早的礼与祭祀有关,敬神以致福,指祭祀的礼仪规范。西周时期,礼有了新的内涵,体系化,制度化,概念和应用也扩大化了,并不局限在“戎与祀”这样的国家大事上,而是指从国至家人们需要遵守的“周礼”,在衣食住行上有了较为严格的行为规范,与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崛起,对周天子不再朝贡纳税,割据征伐;士人阶层上升,受到各诸侯国礼待,“礼贤下士”“刑不上大夫”···然,史书记此现象为“礼崩乐坏”,可以看出周礼中的“礼”更强调的是带有专制性和严苛性的“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资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也可说明。汉王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礼禁锢和统治人们的思想,此时的礼侧重的是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随着程朱理学的发展,宋明时期,礼成为专制的象征,伦理纲常进一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清王朝灭亡后,西学东渐,礼的内涵再次得到丰富,吐故纳新,与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相融合,融入了人本主义、自由平等···近代至今,礼已经泛化为“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和道德文明”。纵观礼的定义内涵演变史,不难发现:从古至今,礼与仪紧密相连,可以说礼分为礼法和礼义两部分,内涵为本,形式次之,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礼法即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如礼仪,行为规范等;礼义即礼的内在涵义,如尊重谦让、和谐相处等,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才得以将礼的内涵和精神表现出来。礼发展至今天,其内涵已经广泛至可包含一切的优良中国文化和社会文明,并非仅指礼貌、礼节,或者仪式、礼仪,自上而上可以简单概括为五大方面:政治理想、天人关系、官民关系、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 2.礼的作用和时代意义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仪之邦”,虽然今礼与古礼大有不同,但“礼之用”依然贯穿整个国家社会,“礼之道”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并且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1.明确社会规范,确立社会秩序 从最初的祭祀礼仪规则看来,其作用就已经是为人们的祭祀活动提供行为模式,从而使祭祀活动规范化、秩序化,以一种形式合理性来维系原始的亲属血缘关系。在“礼”向“礼制”发展的过程中,“礼”对社会秩序,特别是家族伦理秩序的预设功能体现更为明显。“礼”的作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隐公十一年》),“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礼记.曲礼》)。这样,在国家出现后,“礼”或者称“礼制”,就为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效运转提供了制度基础,使无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还是百姓的社会生活,都被置于既定的秩序模式上。所以,对于有违秩序的行为,“礼”起到一种事前预防的作用。正如《汉书.贾宜传》所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这样,中国古代就社会出现了被普遍适用的、有预设秩序功能的、防范于未然的类似于法的规范。 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只不过当代社会不再是礼治社会,而是法制社会,“礼”成为“法”的补充,在儒家道德观、仁礼观的基础上融合当代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等内容,表现为道德层面,价值追求,是一种提倡,公众道德和公众认可崇尚的精神文化。现代社会正是在法的硬性规定和礼的软性制约下正常运转的。

专题检测(四)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这副对联中的 “先行者”是() A .洪秀全 B .梁启超C.孙中山D .毛泽东 答案C 2. 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 .辛亥革命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可以判断指的是辛亥革命。 3. 孙中山在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发表讲话时说:“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这表明孙中山() A.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B .放弃了革命信仰 C.丧失了革命斗志 D .开始认识到发动群众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袁世凯代表的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是专制独裁的人物。孙中山以清帝退位等为条件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是因为孙中山认为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则民族、民权“俱达到”,仅有民生主义未实现,这说明孙中山对袁世凯的面目认识不清。 4. 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 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 .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 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 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 D .确立了联俄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题学生容易误选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时,孙中山正处于苦闷、彷徨的艰难时刻,俄国十月

革命的胜利,给了他新的启示和希望,他思索的中心从中国革命党人为什么屡遭失 败延展到了俄国革命党人又何以能够成功。直至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终于坚定了“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的信念。1923年《孙越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正式确立。5?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 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 们提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坚持国民革命,实行联俄政策 B ?对外依靠苏俄抗击帝国主义 C.继续走苏俄的革命道路 D ?按照苏俄的政党组织形式改组国民党 答案A 解析注意这是《致苏俄遗书》,从内容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希望能够与苏俄联合,相互支持革命事业。 6?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 ?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 ?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解析B、C、D三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没有确 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打击了帝国主 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7?20世纪初期,甘地多次强调:“革命的道路不适合于印度争取自治,印度不需要布尔什 维主义。”这突出反映了() A ?印度无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B ?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混乱 C?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 D ?甘地坚持暴力斗争手段 答案C 解析反对用革命手段争取自治,反对无产阶级及马克思主义,充分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动性,故C项最佳。 & 1922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他所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民俗文化 学时:36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开课部门:旅游系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民俗文化》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各名族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客源地民俗的了解。按照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理论以够用为度,注重反应旅游行业的最新动态,教学中围绕岗位群对员工技能的要求,强调可操性,注重方法训练,为学生今后在旅游行业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本章共十二章内容,包括民俗的基本概念、汉族民俗、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英语国家民俗、拉丁语国家民俗、日耳曼语国家民俗、斯拉夫语国家民俗、伊斯兰教国家民俗和佛教国家民俗。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如下: 绪论 了解民俗概念、分类和基本概况;了解民俗和旅游的关系 第一章汉族民俗 了解汉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汉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二章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满族、朝鲜族、蒙古族的基本概况;掌握满族、朝鲜族、蒙古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三章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要求学生了解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四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上) 了解彝族、白族、哈尼族的基本概况;掌握藏族、白族、哈尼族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五章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下) 了解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彝族、苗族族、布衣族、侗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六章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了解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基本概况;掌握壮族、黎族、瑶族、土家族的服饰、饮食、社交和节日民俗 第七章英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英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英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英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八章拉丁语国家民俗 了解拉丁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拉丁语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拉丁语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九章日耳曼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日耳曼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日耳曼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日耳曼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章斯拉夫语国家的民俗 了解斯拉夫语国家的民族构成;熟悉斯拉夫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斯拉夫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一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伊斯兰教的民族构成;熟悉伊斯兰教民族的不同特点;掌握伊斯兰教民族的民俗习惯。 第十二章佛教印度教国家的民俗 了解佛教、印度教民俗的构成;熟悉佛教、印度教的民俗习惯 三、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课程的重点为中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难点是各民族民俗的形成背景。

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作业 姓名:胡伟学号本学期选修了中国民俗文化一科,了解了很多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历史事件,各种节日的由来,各种中国本土地方的禁忌,说到中国民俗文化自然是先从中国的姓氏谈起。作为中国最具特色的姓氏文化,中国的姓氏涉猎很广,远远不是国外国家或者民族姓氏可以比拟。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

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 为皇甫。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 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 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11、以谥号为氏。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其次,中国具有很多的传统节日,我们熟知这些节日的日期,却很 多时候并不知道他的来历。 先说说腊八节。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 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 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

道家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老子》(《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作者老聃,通称老子。 原书分上下两篇,不分章,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今本分八十一章,一至三十七章为《道经》,三十八至八十一章为《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明确指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是“道”;所倡导的“无为”不是号召君王甚么也不做,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全书充满了辩证法思想,书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一些名句流传至今。 注本有西汉何上公注、魏王弼注等等,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老子》的抄写本。

道可道 非常道 《道德经》第一章。凡是可以被说得出的“道”,都不是真正的恒常大道(自然法则、定律)。凡是可以被形容得出的“名”(住相),都不是真正的恒常现象。 无为 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道法自然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思想的总纲,同时也是道的第2层含义,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向极端发展,这些性质一定转变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