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养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勇于担当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正式发布。据该研究成果报告,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责任担当就是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的6大素养之一。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培养一代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社会新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造就责任公民的需要,只有借助科学的教育与培养,学生才能真正从“小我”中解脱出来,走向担当社会大任的“大我”。

一、唤醒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1、扎根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古诗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把匡世济民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特定的个人身上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对亿万苍生的责任与担当;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是对华夏民族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利用班会、晨读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诵读古诗文活动。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关诚信、责任心等内涵丰富的古诗文,利用古诗文好读、易记,诗文典故容易理解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朗朗的诵读中,学生用心感悟,受到熏陶,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进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2、汲取典型书籍、影视、身边事例中的榜样力量

威?亚历山大认为“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通过了解和学习榜样的优良品行和先进事迹,能够把抽象的思想准则、道德规范具体化和人格化,是教育产生强烈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培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可以以榜样行为来示范激励。

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少年中国说》等;观看优秀影片,如《闪闪的红星》、《狼牙山五壮士》等,引导学生理解课外读物和故事影片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动机,吸收榜样人物思想中的营养成分,学习他们的责任心,特别是学习他们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使其形成责任意识。

二、锻炼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不能仅靠说教,有了责任意识还不行,要通过具体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把责任落实到行动上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提高责任意识、担当精神。

1、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角色”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际活动中锻炼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小干部比普通学生有责任感,这是因为老师给予了他们更多的信任与责任。在班级管理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班级内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使他们都能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在班级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承担各项责任。通过岗位实践体验,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感受到自己的角色不可或缺,其责任意识就会逐渐增强。

2、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是锻炼学生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重要载体。

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锻炼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的目的。如,为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展“奉献爱心,不让一个人掉队”;为增强环保意识责任,组织学生到街巷清扫卫生“做环保小卫士”活动。通过精心组织活动,充分发挥其陶冶、激励、感染、提示的功能,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创设情境渗透责任意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参与责任行动养成责任意识,形成责任行为,寓责任意识培养于教育活动中。

三、引导学生敢于承担过错、敢于担当

列宁小时候打碎姑妈的花瓶后写信道歉的故事、华盛顿幼年时砍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后主动认错的故事写进了教科书,成了教育孩子不说谎的经典。但孩子认错后的后续教育措施,却被我们许多人忽略了。许多老师认为,孩子认了错就该宽恕他们,不应揪住不放。岂不知,经常这样轻描淡写地“宽恕”,造成的后果却可能是孩子缺乏责任意识。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愧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学生因过失造成不良后果的,不能轻许“只要认错就不再追究责任”,必须让其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并为此承担必要的责任,接受相应的惩罚,挽回不良影响。这里所说的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在惩罚犯错学生时,一定要以关爱之情,鼓励学生勇敢地承担责任。同时一旦做出了合理的处罚决定,就要坚决执行,不能不了了

之。要以老师的正义、威严和关爱震慑并感化学生,使其真正接受老师的批评并彻底改正。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担当精神是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做好这一工作,不但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协调一致才能完成。让我们共同来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大德育环境,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给学生以好坏、是非的肯定评价,使社会公德和责任意识在他们身上迅速内化,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