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200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一词多义、倒装句、省略句

伐⑴讨伐〈动词〉①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②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⑵砍伐〈动词〉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小石潭记》)

①荆之地方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方⑴面积,方圆〈名词②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

⑵指方位:北方有侮臣者(《公输》)发⑴起,指被任用<动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⑵发出<动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一时齐发.(《口技》)怀怒未发《唐雎不辱使命》⑶出发<动词> ①夫鹓发.于南海(《惠子相梁》)

②有时朝发.白帝(《三峡》)

⑷征发<动词> 发闾左適戍渔阳(《陈涉世家》)

⑸开花<动词>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⑹长寿的特征<名词> 黄发.垂髫(《桃花源记》)

⑺头发<名词> 皆披发.文(《观潮》)苍颜白发(《醉翁亭记》)复⑴又,再〈副词〉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复前行不复出焉能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复立楚国之社稷(《陈涉》)而复问其妾(《邹忌》)

⑵复兴〈动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⑶回复、回答〈动词〉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对①对曰:“小惠未遍…” (《曹刿论战》)

②对曰:“小信未孚…”

③对曰:“忠之属也…”

⑴回答〈动词〉④对曰:“夫战,勇气也。”

⑤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

⑥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①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湖心亭看雪》)

②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⑵面对,向着〈介词〉③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④张目对日。(《童趣》)固

①坚决吾义固不杀人《公输》(九年级下)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九年级下)

③根本子固非鱼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九年级下)

④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九年级下)

⑤本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九年级上)

⑥本来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九年级上)

⑦本来固众人《伤仲永》(七年级下)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名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家名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夫大国难测也国家名词〈曹刿论战〉

④死国可呼国事名词〈陈涉世家〉

⑤国险而民附地势名词〈隆中对〉

⑥此用武之国地方名词〈隆中对〉

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国家名词〈隆中对〉

⑧则有去国怀乡国都名词〈岳阳楼记〉

①悲名词商女不知亡国恨《秦泊淮》

②怨恨名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

③叹恨动词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痛恨动词至今遗恨迷烟树《山坡羊骊山怀古》

①…的样子

例句:怡然称快《童趣》尘气莽莽然《山市》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公欣然曰《咏雪》若听茶声然《核舟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副词词尾

例句:果然鹤也《童趣》连亘六气七里,居然城郭矣《山市》

③这样

例句:然则北同巫峡。《岳阳楼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虽然。《公》

④但是,然而

例句:然胡不已乎。《公》然而不胜者。《得》人恒过,然后能改。《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①旧的知识

例句:温故而知新。《论语》

②因此

例句: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故渔者歌曰《三峡》故不错意也《唐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事表》故患有所不避也《鱼》故君子有不战《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

③原因,缘故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楚王问其故《公输》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①如

例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②像

例句:非若是也《唐雎》

③你

例句:若为佣耕《陈涉世家》

④如果

例句:若士必怒《唐雎》若跨有荆益《隆中对》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因

①因为

例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②顺着,就者

例句:因势象形《核》

③因此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因以为号焉《马》

④于是

例句:因屏人日《隆中对》

①用

例句:醒能述以文者《醉》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②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于《送》以头抢地耳《唐雎》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③凭借,靠

例句:可以为师矣《孙权》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唐雎》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④因为

例句:不以物喜《岳阳》以其境过青《小》以中有足乐者《送》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⑤认为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辩日》或以为死《陈涉世家》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⑥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无从置书以观《送》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⑦连词无,实意

例句:卷石底以出《小》

⑧按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马》

⑨同“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⑩以至于

例句:以塞忠谏之路《出师表》

①就

例句:有仙则名《陋室铭》则题名其上《核》则素湍绿潭《三峡》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观潮》则名微而众寡《隆中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

②那么

例句:则汉室之隆《出师表》然则何时而乐也《岳阳》则有去国还乡《岳阳》

③却

例句: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送》

①到了…的时候

例句:及日中则如盘盂《辩日》及鲁肃过寻阳《孙权》

②到了

例句:及郡下《桃》

③等到

例句:及下船《湖心亭》

④和

例句: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①和

例句:与台齐《童趣》与儿女讲论文义《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山市》夸父与日逐走《夸父》与蒙论议《孙权》独守丞与站谯门中《陈涉世家》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天与云与山与水《湖心亭》

②疑问语气助词,么

例句:轻寡人与《唐雎》

③加上

例句:与臣而将四矣《唐雎》

④参与

例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

①尚且

例句:且为众人《伤仲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

②况且

例句: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且秦灭韩亡魏《唐雎》

使

1连词,假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2使意动词,让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不使学《伤仲永》

使之冲烟而飞鸣《童趣》

3出使唐雎不辱使命《唐雎不辱使命》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是1判断动词,是斯是陋室《陋室铭》

2指示代词,这于是见公输班《公输》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二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口技》

1副词,靠近此人可就见《隆中对》

2动词,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3动词,从事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

1名词, 书信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答谢中书书八年级(上)《答谢中书书》

2名词,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予因得遍观群书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七年级(下)《孙权劝学》

3动词,书写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即书诗四句七年级(下)《伤仲永》

4名词,官职侍中、尚书、长史、参军九年级(上)《出师表》

5动词,读书与朱元思书八年级(下)《与朱元思书》

6形容词,书写的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七年级(下)《伤仲永》

7名词,名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七年级(下)《木兰诗》

稍1副词,稍微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

廿二日,天稍和八年级(下)《满井游记》2副词,渐渐邑人齐之,稍稍宾客其父七年级(下)《伤仲永》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七年级(下)《口技》

胜1动词,取胜环而攻之而不胜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九年级(下)《孟子》二章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九年级(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射者中弈者胜八年级(下)《醉翁亭记》2名词,人名陈胜者阳城人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3副词,尽跨洲连郡者不可胜数九年级(上)《隆中对》

4动词,禁得起臣不胜受恩感激九年级(上)《出师表》

5形容词,雄伟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八年级(下)《岳阳楼记》

食1动词,吃非练食不食九年级(下)《庄子》故事两则食不饱力不足八年级(下)《马说》

卒买鱼烹食九年级(上)《陈涉世家》

一食或尽粟一石八年级(下)《马说》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八年级(下)《五柳先生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八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2形容词,吃肉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九年级(下)《曹刿论战》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九年级(下)《曹刿论战》3动词,通饲饲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八年级(下)《马说》

食之不能尽其才八年级(下)《马说》4名词,食物设酒杀鸡作食八年级(上)《桃花源记》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八年级(上)《桃花源记》

识1形容词,认识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2动词,认识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七年级(下)《伤仲永》

1.将(会玩雕弓如满月《江城子.密州出猪》)

2.适逢,恰巧遇到(会下大雨)《陈涉世家》

3.集会(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4.会(每有会意《五柳先生传》)

5.聚集(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1.失期,法皆斩期,期限名词《陈涉世家》

2.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动词《陈太丘与友期》

3.期年之后期,满动词《邹忌讽齐王纳谏》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奇,奇特的形容词《与朱元思书》

2.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奇妙的形容词《核舟记》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奇,奇丽的景色《与朱元思书》

4.八分有奇零数名词《核舟记》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贫穷的形容词《鱼我所欲也》

2.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穷冬,隆冬《陈太丘与友期》

3.复前行,欲穷其林穷,尽动词《桃花源记》

1.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举大名,起义《陈涉世家》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名贵的形容词《马说》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名,有名的形容词《送东阳马生序》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名的形容词《陋室铭》

1.不可谓知类类推动词《公输》

2.为与此同类种类名词《公输》

3.佛印绝类弥勒像介词《核舟记》

1.虽杀臣,不能绝也。杀尽动词《公输》

2.往来而不绝者断动词《醉翁亭记》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形容词《桃花源记》

4.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动词《湖心亭看雪》

5.以为妙绝极副词《口技》

6.群响毕绝消失动词《口技》

7.猿则百叫无绝停止动词《与朱元思书》

8.沿溯阻绝断动词《三峡》

9.绝山献多声怪柏极形容词《三峡》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阻止动词《愚公移山》

2、羽、飞乃止停止动词《隆中对》

3、止有剩骨通“只”只有副词《狼》

4、絮絮不止停止动词《公输》

5、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停止动词《口技》

1、执策而临之面对动词《马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动词《醉翁亭记》

3、临溪而渔到介词《醉翁亭记》

1、此皆良实善良形容词《出师表》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肥沃的、良好的形容词《桃花源记》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很副词《三峡》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善良形容词《出师表》

5、家富良马好形容词《塞翁失马》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副词,更,《爱莲说》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名词,好处、收益,《孙权劝学》

增益其所不能,动词,增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动词,交换,《唐雎不辱使命》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动词,交换,《愚公移山》

省略句

《岳阳楼记》

※(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

※(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

※然则(这地方)北通巫峡

※(他们)览物之情

《陈涉世家》

※上使(之)外将兵之:他,指扶苏

※今或闻(之)无罪之:他,指扶苏

※然足下卜之(于)鬼乎于:向

※(陈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其)用者之:他,指吴广※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之:他们,指起义军于:在

《曹刿论战》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必以(之)分人。

《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皆以美于徐公

《醉翁亭记》——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公输》——将以攻宋

《鱼我所欲也》——乡为身死而不受

倒装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宾语前置※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状语后置※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状语后置※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宾语前置※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状语后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状语后置※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休祲降于天《唐雎不辱使命》状语后置※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宋何罪之有?《公输》宾语前置※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状语后置※此为何若人《公输》宾语前置※起于鲁《公输》状语后置※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状语后置※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宾语前置※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战于长勺《曹刿论战》状语后置※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状语后置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阅读4 一、【2015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0——13題(12分) 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①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公不许.()(2)连易.数人()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军人认为这是一匹劣马的原因是“”(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要善于识别和培养人才。 B、不仅要有识别人才的眼光,还要学会用人。 C、用正确的方法才能驾驭千里马。 D、要善于发现人才。 二、【2015奉賢二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何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何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注释:如礼:按照规定的礼节、仪式。恻然:同情的样子。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无他过.()(2)孝基徐.察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3其父所委财产归之”的原因 14 A B C D 三、【2014奉賢一模】閱讀下文,完成11——14題(12分) 张耳 张耳、陈余,皆魏名士。秦灭魏,悬金购两人。两人变姓名,俱之陈①,为里监门②以自食。吏尝以过笞③陈余,余怒欲起,张耳蹑④之,使受笞。吏去,耳乃引余之桑下,数之曰:“姑吾与公言何若,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勾践石室,淮阴⑤胯下,皆忍小耻,以就大业也。陈余浅躁,不及张耳远甚,所以一成一败。 【注释】①陈:陈国②为里监门:做守卫里门的职务③笞:鞭打。④蹑:踩⑤淮阴:韩信,西汉开国功臣。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耳乃引.余之桑下()(2)不及.张耳远甚() 1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B.如今看见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C.如今看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把一个小吏弄死吗? D.如今受到一点小小的屈辱,却想死在一个小吏手里吗?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②病:担心,忧虑。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馈,赠送。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堪,能承受。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余,我。④就都用水浇灭了。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初中文言文——倒装句练习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①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部编版语文2020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word版有答案)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期间穿布衣,吃糙米饭,让家中老仆种菜自给。总督胡宗宪曾经告诉别人说:“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怨恨驿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得分评卷人 (1)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15—18题。(共11分)3357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负箧曳屣.()(2)主人日再.食() (3)腰.白玉之环()(4)略无慕艳.意()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17.摘录文中具体表现“我”的“口体之奉”的语句。(2分) 18.结合本文的内容,谈谈你对我们现在的读书生活应该持怎样的态度。(2分) 得分评卷人 (2)阅读文言短文《何充》,回答19—20题。(共4分)3357 王含(晋人)作庐江郡(担任庐江郡的行政长官),贪浊(贪污)狼籍。王敦(王含之弟,时任大将军,总揽军政大权)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都)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地方行政长官属下掌管文书的官吏)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人,所闻异于是。”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不安),充晏然(坦然),神情自若。 (选自《世说新语》) 1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旁人为之反侧”的原因。(2分) 20.你最佩服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2分) 得分评卷人 (3)阅读韩愈《马说》,完成15—17题。(共8分)3826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3分) ①食马者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才美不外见 ...()④执策.而临之() 1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画线句的意思。(3分) 17.文中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2分) 得分评卷人 (4)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18—19题。(共5分)3826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行)之而后艰.(知道艰难),乌有 ..(哪有)不行而知者乎披.(阅)五岳之图,以为知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 (—)、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 (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用“……也”来表示。这有两种情况: (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 2、为与此同类《公输》 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人物品评篇 (一)(2019·达州改编)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①,令老仆艺②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③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④橐⑤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四》,有删改) ________________ ①脱粟:吃糙米饭。②艺:种植。③曩:从前。④发:打开。⑤橐(tuó):布袋的一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御史诣.学宫诣:到 (2)属吏咸.伏谒咸:都 (3)迁.淳安知县迁:升迁 (4)宗宪子过.淳安过:路过 2.下列选项中,与“倒悬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何陋之.有(《陋室铭》) 1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D.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解析】“倒悬之”的“之”是代词,意为“他”。A.宾语前置的标志;B.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代词,他;D.助词,的。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 昨天(我)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只)买了二斤肉。 (2)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 从前胡公巡察所辖各地,下令经过的地方不要提供陈设之物招待(他)。 4.海瑞在民间人称“海青天”。在“苍蝇、老虎一起打”的今天,请结合《孟子》中关于“大丈夫”的看法与选文,谈谈老百姓心中的“青天”应该是怎样的人。 【示例】“青天”应是像海瑞“独长揖”一样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威武不能屈”;“青天”应是像海瑞“布袍脱粟”一样清正廉洁的人,就像《孟子》中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附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乡试中举,(海瑞)代理南平县教谕。御史来到县学学舍,属下的官吏都跪地拜见,唯独海瑞只作揖(不下拜),说:“(按规定)在御史台谒见御史,应当用属官的礼 节,(可)这个厅堂是师长教诲生员的地方,不应该屈膝下跪。”(海瑞)升任淳安县知县后,在任 2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①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gǔ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①鲍叔不以我为贪________ ②三战三走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贪”、“________”、“不肖”、“________”和“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①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②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⑴是;跑; ⑵ C; ⑶愚;怯;无耻; ⑷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 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许允妇临事不惊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 收之。其妇出戒允曰: “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 “‘ 举尔所知’ 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 “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 “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 “无预诸儿事。” 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 “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 选自南朝? 刘义庆《世说新语? 贤媛》) 【注释】 ①虎贲(b ēn): 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 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 才流: 指才能品级。④才具: 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 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 为称职与不( )

(2) 皆官得其人( ) (3) 举家号哭( ) (4) 寻还( ) (5) 早知尔耳( ) (6) 无预诸儿事。( ) 2. 选出“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 ) A. 魏明帝遣虎贲收之( 本文) B. 句读之不知( 《师说》) C. 臣之乡人( 本文) 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游褒禅山记》) E. 帝核问之( 本文) F. 顷之( 本文)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 第一段中许允最终获释的原因是什么? 二、李夫人不欲见帝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 “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 “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 上曰: “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 “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 “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部编中考 语文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部编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语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①,偶语②者弃市③。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④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⑤,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选自《入关告谕》)【注释】①族;灭族。②偶语:两个人在一起谈论。③弃市:死刑。④案堵:即“安堵”,安居不变、安顿不动的意思。⑤霸上:地名,在咸阳东。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上书谏寡人者诽谤者族 B.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公问其故 C. 门庭若市烨然若神人 D. 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水落而石出者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②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 (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概括【甲】文的主要内容。 (5)【甲】文中齐威王给群臣吏民下达命令,【乙】文中刘邦入关前给百姓写告谕,他们这样做各有什么目的? 【答案】(1)B (2)①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我和诸侯们约定,先入关的人做这里的王。(3)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4)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威王是为了广开言路,使齐国强盛,刘邦是为了安抚百姓,赢得民心。 【解析】【分析】(1)A……的人。B原来;原因。C好像。D连词,表并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时时:不时。间或:偶然。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②王:这里做动词有,为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和诸侯们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检测含答案

2018年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检测(含答案) 专题巩固(十六)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2017?镇江]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④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⑤。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⑥级踬⑦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复来。”濂稽首⑧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⑨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素?”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⑩。”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得稍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交还官职,即辞官。④万寿节:古代君

主的生日。⑤恩数犹洽:依然蒙受皇恩。⑥陟:登。⑦踬:跌倒。⑧稽首:跪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⑨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⑩冥福:迷信的人指死者在阴间所享之福。?慎:人名,指宋慎。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 (2)孝慈命左右置蔬膳于侧( ) (3)上感悟,遽起( ) (4)会前使阻风钱塘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宋先生其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②不能决,事又寝③。 【注】①颠踬:被东西绊倒。②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③寝:停止。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固不可彻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 ③鲁公治国________ ④公犹夷不能决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 汝心之固公善之 C. 以残年余力以君为长者 D. 而山不加增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②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5)【甲】文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 (6)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答案】(1)筑径通之 / 设栏护之 / 又何忧焉? (2)改变;穷尽;修建;决断或决定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口技》 菊之爱,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例: 投以骨——《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例: 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

高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45篇)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文意理解题常见错误的类型

词义曲解 张冠李戴 移花接木 无中生有 逻辑混乱 强加关系 文言文断句方法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有删改)(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与王安石游________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曾巩认为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________等,而缺点在于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A. 嫉恶如仇 B. 左右逢源 C. 春风化雨 D. 客观理性【答案】(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分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故答案为:⑴年轻;比得上; ⑵王安石为人怎样? ⑶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⑷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诸将效①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②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③,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④士大夫⑤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注】①效:贡献,呈献,②倍:通“背”,背向,背着。③陈:通“阵”,布阵摆开阵势,④拊循:抚慰,安抚,引申为受过训练,听从指挥。⑤士大夫:指一般将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 诸将效首虏,毕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B. 顾诸君不察耳/元方入门不顾 C. 置之亡地而后存/且焉置士石 D.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今非昔比(2)请用三“/”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你认为韩信用兵有什么特点?背水之战这一故事对我们有何启示? 【答案】(1)A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解析】【分析】(1)A项,两个“毕”都解释为:全、都。B项,第一个“顾”:不过、但是;第二个“顾”:回头看。C项,第一个“置”:置于;第二个“置”:放置。D项,第一个“今”:这次。第二个“今”:如今、现在。故选A。 (2)这句话的大意是: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所以应该这样停顿: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3)韩信带领的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因此他根据实际情况,变通战法;并且他把战士置于死地,让他们为各自的生存而战,可以看出他通晓士兵心理。启示在于,遇到逆境,要迎难而上,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A ⑵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⑶特点:不拘泥古法,实事求是;通晓士卒心理、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 启示:①遇到艰难处境时,要敢于拼搏、不冒险;②处于逆填时。如果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在主语的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古代通常不用“是”来联系,而是采用以下方式表示。 (1)用语气助词来表示判断。 主语后用“者”字提顿,谓语后用“也”帮助判断,构成“……者,……也”式。有时省去“者”,有时省去“也”,有时“者”、“也”都不用。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可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可译为:南阳的刘子骥是个高尚的人。 环村居者皆猎户。可译为:村子周围居住的人都是猎户。 刘备天下枭雄。可译为:刘备是天下勇猛的人。 (2)用副词加强判断或构成否定判断。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可译为: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数之大观也。可译为: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色。 (3)以动词“为”代词“是”表示判断。 如,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可译为:我认为大王攻打宋国。这是和他们一样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可译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怎么是夫子呢? 判断句子特殊标志,需要记住。 2.被动句: 现在被动句常用“被”来表示,文言文常用介词“为”或“于”来表被动,偶尔也用“见”或“被”,而且它们的用法也各不相同。 (1)用“为”或“为”、“所”配合表示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可译为:吴广平素很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替他出力。 其印为予群从辈所得。可译为:他的字模被我的侄子辈得到。 (2)用介词“于”放在动词后,并引出施动者。 如,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可译为:而您被赵王所看重,所以燕王想和您结好。(3)用“见”表示被动,或“见”与“于”配合使用,或“见”与“被”对举使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可译为: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4)没有任何表示被动词语的被动句。 如,帝感其诚。可译为:上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樯倾楫摧。可译为:船上的桅杆被吹倒了,船桨被折断了。 被动句需要仔细琢磨体会。 3.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成分的省略,是古今汉语都有的现象,只是文言文省略的情况更加普遍,几乎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有省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