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

复习题

一、简述题

1.简述科学精神的内涵。

1.理性精神。这种精神把人与周围的世界分离开来,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即哲学家们所谓的“客体”。理性精神源于哲学,是人类反思自我、反思实践的产物,是人类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在科学实践中得到了发扬光大,使哲学的智慧融入科学之中。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对知识价值的肯定。

2.实证精神。实证精神是一种审慎的冒险。实证精神在承认人的有限认知能力的前提下,认为应该以实在性、实用性和精确性来保障认知的真理性,通过逐步的努力接近真理。

3.分析精神。分析精神对于社会生活尤为重要。分析精神的主要思路是解剖,这种解剖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分析的主旨就是找到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然后提出具有解释和预言功能的理论框架。

4.开放精神。开放精神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要讲得出道理,经得起检验,科学的讲坛谁都可以上去。

5.民主精神。随着科学活动的社会化,科学进入生产和社会生活,科学精神中蕴涵的民主精神也促进了公共生活中的民主观念的发展,民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流价值观念。

6.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科学得以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没有批判就没有发展。首先,批判精神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其次,批判精神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再次,批判精神是保持科学真理的客观性保障。

2.如何理解技术在人类目的性活动中的地位?

1.从技术的角度看,所有技术形态都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产物,都是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的,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实现过程相关联。技术活动的展开就是人们依靠职能与动作技能,控制或操纵物化技术体系,实现各自目的的过程。

2.从技术在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可以还原出人的肢体器官的原型或追溯到人类需求的根源。

3.技术形态以变形或放大的形式发挥着这些肢体与器官的原型功能,支持着人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人类安身立命之根本。

3.简述科学与自然观的关系?

1.自然观与科学认知结构的关系。自然观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主要依赖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导致自然观的变迁并且以自然观作为其信念基础。自然观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自然观与科学认识的关系。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对自然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然观为科学认识的展开准备了本体论的基础。自然观与科学理论的关系非常密

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某种契机,可以作为科学问题产生的起点。二是自然观为科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总的蓝图和哲学背景,这种蓝图或核心思想为科学理论的形成提供重要思路,具有关键性的启发作用。三是自然观可以作为科学理论评价、选择与辩护的背景知识。

3.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关系。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是以自然观作为预设前提的,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认识方法。

4.如何重构人类的主体性以便更好地保护环境?

1.强调主客体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作为主体的人既是一种实体的存在,也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的存在使得他既可以作用于社会、自然,也可以被社会、自然所作用,由此使得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人、自然之间具有了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

2.要承认主体性是自主性与依附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所谓自主性指的是人类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人可以吧人以外的自然物作为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对象。

3.要承认交互性的主体性。通过考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的,也就是处理“人类主体——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的,目的是保护自然,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

5.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案例,谈谈你对科学试验中的机遇问题的认识。

1.科学发现是人类出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探索性的创造活动。

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爱尔兰籍的核物理学家卢瑟福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他对原子结构的发现。他把这一重大发现归因于他的学生所进行的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的本意是为了证明一个已有的理论,但实验却得出一个反常的结果。这个“反常”的结果经过卢瑟福的解释,引发了核物理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

3.机遇往往与那些花费较多实践致力于实验室工作和野外工作的科学家有缘,因为他们总是置身于“幸运的偶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环境之中。

6.如何看待科学与伪科学?

1.指出科学的基本特征:

具体性。科学把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充分接受试验的检验。

2.指出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本质特征。

2.指出中国伪科学的主要类型:

中国的伪科学大致有几种类型:

(1)江湖术士型。(2)学术骗子型。(3)政治骗子型。(4)商业骗子型。

7.牛顿的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有何关联?

1.指出牛顿自然哲学的基本内涵:

牛顿通过在物质和运动基础上加上一个新的范畴——力,把伽利略的数学传统引入笛卡尔的机械论哲学的途径,使得数学力学和机械论哲学彼此协调。力的概念使自然科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并从此成为科学实证的范例。

2.指出牛顿自然哲学与18、19世纪科学的发展相关性。

考察18世纪科学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科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是对牛顿自然哲学及他的科学纲领的支持,都在证实着机械自然观而不是相反,在科学家中没有出现重要的机械论的反对派。不过,就机械论的社会影响来说,在18世纪,它还只是少数科学家和先进学者的信念,在广大群众和知识阶层中流行的,仍然是中世纪的世界观。

到了19世纪,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不但那些从事科学研究的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家对于机械论深信不疑,而且机械论自然观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了人们普遍接受的世界观。在19世纪的科学中,特别是物理学和化学所取得的那些最伟大的成就,也几乎都是在机械论自然观的指导下取得的。对于任何稍有科学教养的知识阶层来说,相信自然现象最终应当从力学角度上获得解释,被看成是一种常识。

8. 为什么说中间试验具有技术研制与工业生产的双重作用?

1.中间试验也叫试生产试验,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技术的中间环节,是为了把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而进行的。

2.中间试验是由研究性质的实验转向生产实践的过渡环节,具有研究和生产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具有验证性,是对技术方案构思、工程技术设计和技术样品的再次检验和证明;另一方面又具有过渡性和一定的探索性,为从实验室技术向工业化技术的成长和过渡,探索有效的途径,扫清可能的障碍。

9.结合具体的科学发现过程,谈谈你对科学理论和科学观察的关系的认识。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历,对同一现象或事物会做出不同的观察陈述。例如:医生和普通人从同一张X光照片上获得的信息将大不相同。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语言,来自客体的信息被编码记载下来。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在使用科学语言时,与之相应的理论框架也会同时发挥作用。例如:当用波长为7000埃这个术语表示红光时,事实上也在运用暗含着光谱、波长、光学测量仪、实数集等一系列概念所构成的理论框架。

3.理论在观察中既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得究竟是什么。

10.简述创新模式演变的特点。

1.第一代创新模式可称为技术推动模式。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人们主要从技术开发的角度理解产业创新。

2.第二代创新模式是需求拉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以后,新的科技革命开始带动产业

革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被视为引导研究开发的思想源泉,因而导致了创新的需求拉动模式。

3.第三代创新模式是交互作用式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产业创新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开始用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交互作用解释创新。

4.第四代创新模式是并行式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质量工程、全面质量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引入了并行工程的尝试,同步和并列地运作常规创新程序中逻辑上继起的环节,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研发周期、加快创新速度。

5.第五代创新模式是系统网络式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和成本开始成为世界产业竞争的关键。

二、论述题:

1.什么是科学假说?试结合科学史的具体案例分析科学假说的提出过程和检验条件。

1.科学研究和科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试探性地对已有的经验和事实做出解释,并对未来的经验和事实提出预测,而科学假说就是实现这种试探性解释和预测的基本的思维形式。科学假说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因素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由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

2.伽利略在研究引力时,提出了一个简单假说:接近地球表面的舞台具有一个垂直向下的恒定的加速度。为了验证这个假说,他不仅做了自由落体实验,而且还以单摆周期与单摆物体性质无关这一事实来确认这一假说。

3.科学假说常常是针对科学问题而提出的。相应于科学问题的不同类型,假说的内容和形式也不相同。一方面,当新的科学事实发现不能够纳入已有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解释的时候,就需要创立心的、更具普遍意义的科学假说对新事实做出解释;另一方面,科学家总是力求将已有的背景知识体系扩展到原来不曾应用过的领域这时需要的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理论假说,而是在已知理论和辅助假说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导,得出一个新的关于经验事实的预测假说,如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假说、狄拉克关于正电子的假说等。

4.科学实践作为检验科学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科学假说也能证伪科学假说。经过科学观察、实验证实的科学假说即可转化为科学理论,而被科学观察、实验所证伪的科学假说就会被否决。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科学假说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一个全称判断所演绎出的经验推论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测事实相符合只是为该科学假说提供了某些辩护和支持,还不能说完全证实了这一科学假说。其次,以全称判断形式出现的科学假说只能通过证实后件(即推论)为真从而证实前件(科学假说)为真的方法确证。

2.试述科学与非科学的互补性。

1.指出科学的基本特征:

具体性。科学把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的;

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

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充分接受试验的检验。

2.指出伪科学的本质特征:

伪科学是一种特殊的非科学,它实为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种反科学,它违背科学精神,不遵循公认的科学规范,起着破坏科学的恶劣作用,却还要自称为科学。伪装是它的本质特征。

3.指出中国伪科学的主要类型:

中国的伪科学大致有几种类型:

(1)江湖术士型。(2)学术骗子型。(3)政治骗子型。(4)商业骗子型。

4.指出科学与非科学的互补性:

在现代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中,科学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科学不是全体,更不是一切。有许多非科学的东西,它们自身本来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并不需要硬说是科学。诸如文化背景、宗教和民族传统、艺术风格、社会习俗等,它们对于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有时是非常关键的但它们却不是科学。所以,不能一概否定非科学。

还应当注意一个对科学的迷信问题。过去的愚昧是见“菩萨”就拜。现代迷信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把真理绝对化,形而上学地看待科学。我们要矫正一种误解,即认为只要有科学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只有科学才能解决问题,别的一切都毫无意义的。科学的确是历史前进的伟大杠杆,但是科学并不能自己成为动力,它需要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与之相配合,还要有特定的历史主体——人去把握。在发挥科学的作用时,还必须自觉地避免它的副作用。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试述技术科学化的基本内容。

1.科学与技术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人类活动方式,在活动目的、活动过程、活动结果、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但两者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与技术开始由原来的分立发展状态逐步融合,出现了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趋势。

2.技术科学化与科学一体化的发展,加快了科学与技术的综合化、一体化进程。一方面,科学日益技术化。现代科学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现代技术为它提供的研究手段,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技术操作成分和难度日益加大。在科学体系中,技术科学、工程科学的门类日益分化,内容不断充实,向技术一端延伸。另一方面,技术日益科学化。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活动中的科学探索成分和难度日益加大。在技术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系统化,向科学一端靠近。由于科学认识对象已从天然自然领域扩展到迅速发展的人工自然领域,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对象也越来越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科学与技术之间已难以划出截然分明的界限。在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大量“交叉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门类的传统界限日趋模糊。

3.技术科学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指传统技术活动日益转移到以新科学理论为基础上来。从传统技术活动中逐步分化派生出了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并在相关基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技术理论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技术科学化的直接产物。反过来,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的完善,又推动着传统技术的进化与发展,尤其是对现代高新技术成果吸纳。

4.结合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谈谈你对技术创新或高技术创新活动的认识。

技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不确定性。这个特点决定了它往往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

1.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表现在创新技术在发展方向、速度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结果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上的不确定性是因为新技术在诞生之初,都是极

端不完善的、粗糙的。它在现有技术知识条件下能否很快完善起来,向哪个防线发展以及在多长时间内能够取得成功,发明者和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家都没有确切的把握。这一阶段,技术的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是否超越已有产品或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

2.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任何技术创新的最终成果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技术创新必须恰如其分地适应并反映市场的需求。市场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于技术创新过程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技术创新初期,由于市场上缺乏有关该技术的供求信息创新企业通常很难准确地预测未来何种技术将是有用的,何种技术将以一种有利可图的产量和价格被购买。市场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创新技术的市场特点不易把握,以及如何将这些特点融入创新过程之中。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是,创新者可能因此而找不到市场目标。

3.技术创新收益分配方面的不确定性。在创新过程开始以前的决策中,创新者一般都有意或者无意地假定它们能够占有创新利润的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而且任何技术决策都是在此基础上制定的。

4.制度环境方面的不确定性。任何技术创新都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中进行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主体虽然是企业,但企业都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框架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直接参与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之中,并且对其发展的速度、方向以及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5.试根据科学史的具体案例总结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和解答途径。

1.指出科学问题产生的现实条件:

(1)任何真正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知识之下提出的。当原有的理论不能解释新的现象和新的事实时,就产生了需要探讨的问题。电子的发现与传统的原子不可分的理论之间的矛盾,水星近日点的进动与牛顿理论之间的矛盾皆属此类。

(2)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给出统一解释,既是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也是科学问题产生的最基本的途径,又是建立科学理论或假说的最基本得出发点。

(3)理论内部存在的逻辑悖论或佯谬可能引出重大的科学问题。悖论或佯谬往往蕴涵着重要的科学问题,它们的解决常引起科学理论的突破性进展。

(4)根据科学知识体系的逻辑一致性的要求,科学家甚至要在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寻求逻辑统一性,并进而发现不同学科的理论体系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出更具有普遍性的科学问题。19世纪确立起来的生物进化论和热力学在各自的学科范围内都能解释相当广泛的现象,是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但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很难在逻辑上统一起来。

(5)科学问题产生于对无知的超越。

2.指出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

(1)通过进一步获取实时来回答问题。

(2)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答问题。

(3)通过引入新的概念来解决问题。

科学问题一经提出,科学家就会通过猜测去寻求解答,或是发现新的事实,或是引入新的解释性理论,或是引入新的概念。科学问题的解答没有机械的、固定的、普遍有效的规制,它是主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探索,甚至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提法,多种不同的答案可能同时存在而且相互竞赛。

6.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请说明理由。

1.指出何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没有内在价值,一切以人类的利益和价值为中心,以人为根本尺度去评价和安排整个世界。

2.指出赞成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由:

(1)环境问题的产生正是人类没有坚持以人类为中心,而是奉行个体中心主义和群体中心主义的结果。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不同的利益主体要超越自身的特殊利益,以人类整体的、长远的、共同点利益为根本尺度,以人类为中心。

(2)人和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和动物都具有利己性,这是生物生存下去的理由和根据,也是其生命力的表现。人类的任何主张和行为是不可能反人类的,人类总是要维护自身的利益和生存。

(3)人所提出的任何一种环境道德,都是人思考出来的,都是属人的道德。

(4)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也要由人类来解决。

(5)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所关注的是全人类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不是那种狭隘的、近视的、极端的功利主义,其最终落脚点是人,由此才能够解决环境问题。

3.指出反对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由:

(1)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尺度,这仍然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只从人类自身一个物种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整个自然界出发去考虑千万种其他生物以及生存环境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生物种族中心主义的延续。

(2)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对待自然,并不是将人与自然平等看待,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必然加强人类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3)在实践层面上,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自然环境,缩小了自然环境概念的外延,将自然环境限制在了人类的环境之内。

7.为什么说:“外推内驱”是技术发展动力的基本模式?

1.对技术发展动力的剖析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从技术世界的角度出发,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也是技术发展的驱动力。技术世界是一个分层次的、开放的巨型立体网络体系,其中的各技术形态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复杂作用机制。

2.技术世界的相干性体现在技术开发活动的多个层面上。

(1)表现在技术试验与技术规范之间的矛盾运动中。技术规范是已有技术成果的集成,包括技术原理、技术发明的构想方案与设计思路、技术模型与技术产品,以及人们在技术发明过程中所遵循的模式和法则等。技术试验是指尝试和验证技术设计可行性的种种试验活动,包括解释科学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途径和方式,确立新技术原理的试验,验证技术发明的构想方案或设计思路可行性程度的试验,技术模式或样机性能试验,以及技术形态的综合性试验等形式。在技术规范和技术试验的矛盾运动过程中,一方面,技术规范指导着技术试验的设计和进行,制约着技术试验的内容和方向;另一方面,技术试验又是技术规范产生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2)技术世界的相干性还表现在不同领域或专业技术形态之间的矛盾上。在技术世界内部,各技术领域、各层次技术之间的发展速度或进程是不一致的,这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3)技术世界的相干性、渗透性还体现在具体技术形态的建构过程之中。

(4)只有技术的内部矛盾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才能真正构成技术不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量。上述三个层面的基本动力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动力体系,“外

推内驱”是它发展的动力机制。其中,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功能之间的矛盾属技术发展的内部因素,后两个层面的作用则属于外部因素。这三个层面的动力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新目标与旧技术形态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矛盾;技术世界内部的相干性是这一矛盾运动的方式和解决的根本途径。

8. 试述科学精神的核心意蕴。

1.科学精神的核心意蕴就是求真务实和开拓创新。

2.求真:对自然规律的执著追求。在科学中,求真的态度的实质内涵就是对自然规律的执著追求。如果没有这种求真的态度,科学就只能仅仅停留在搜集和整理资料的博物学阶段。

3.务实:通向真理的道路。对经验事实的科学观测和分析,是科学务实作风最具体的表现,也是通向真理的必由之路。

4.开拓新视野。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人类的视野极其狭隘,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图景是一种直觉与主观臆想的杂合体。400年后的今天,天文学家们将望远镜送入太空,瞭望150亿光年之遥的宇宙。科学开拓的新视野还在不断更新,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将可能与现在大不相同。

5.发掘新力量。科学开拓的新视野,使人类对自然和自身有了更广泛深入的了解,也使人类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力量。同样的制作芯片的基础材料,原始人用它做工具和武器,今天的人们则用来生产半导体器件。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能源,使人类拥有了可与地质力量相媲美的强大力量。

6.拓展新空间。科学技术发掘出的源源不断的新力量,不断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断为我们拓展出新的空间。特别是交通和通讯的便捷,使人类的生活空间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都得到了扩展。

7.引入新方法。科学是方法的最大需求者,也是方法的最大生产者。科学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新问题,因而需要不断地引入新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分析方法、实验方法等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科学的许多新进展都基于方法的创新。

8.激活新思想。新的科学思想是在科学实践中被激活的。这种激活,有时是长期思考而获得的灵感,有时是渐进摸索而得的门径。我们很难说清决定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究竟是他原来的思想准备还是远洋考察的实证经验。

9.培植新精神。科学是一种文化活动,科学之于人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培植和涵育功能。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

? 1. 、到19世纪30年代,被恩格斯誉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诞生奠定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包括() (1/1分) A、牛顿力学 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C、微积分创立 D、有机化学成就 E、地质渐变论 正确答案:B、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D、有机化学成就E、地质渐变论 答案解析: ?多选2. 创立理论的思维方法主要方法有: (1/1分)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 从感性到理性 创新思维 顿悟(直觉与灵感) 观察与记忆 正确答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顿悟(直觉与灵感) 答案解析:无 ?多选3. 贯穿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始终的矛盾是() (1/1分) ①人与自然的矛盾 ②吸引与排斥的矛盾 ③生产与生活的矛盾 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⑤连续与间断的矛盾

正确答案:①人与自然的矛盾④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答案解析: ?多选4. 技术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1分) 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统一 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 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技术先进性与经济合理性的统一 正确答案:目的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专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功利性与折衷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无 ?多选5. 知识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1分) 不可替代性 不可加和性 不可逆性 非磨损性 不可分性 可共享性 无限增值性 正确答案:不可替代性不可加和性不可逆性非磨损性不可分性可共享性无限增值性 答案解析:无 ?多选6. 以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的是: (1/1分) 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C.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的纯 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下没 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 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 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 等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②协同性;③无序性;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 人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和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和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和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和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