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技术

磁共振技术

关键词:3T,1.5T磁共振神经成像

摘要:磁共振成像是一个技术知识要求很高的检查,运用各种适当的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解决临床问题,区域神经和神经解剖。

一个好的磁共振检查应该包括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影像技术专家,以及病人和解说放射学专家作为一个团队,并应遵循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指导方针。

介绍:磁共振神经成像是一种提升外周神经的可视化与各种有价值的高分辨和高度比的神经非选择与神经选择性成像的脉冲序列技术。MRN形成超过20年其中主要强调2维成像,尽管2维成像依然是主要的检察标准,而高质量的三维成像主要用于显示和解决当临床和影像评估显示不清或模棱两可的结果的问题。一个好的MRN技术应该增强外周神经在各个平面的可视化效果,为医生对疾病的过程和位子的理解提供帮助。本文主要讨论MRN技术,考虑目前临床扫描仪可用的成像脉冲序列以及它们的相对优点和缺点。此外利用高分辨率和高对比度的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最佳的导向,这将辅助临床医生获得高质量的检查。

2.MRN技术要点

一个好的磁共振检查应该包括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影像技术专家,以及病人和解说放射学专家作为一个团队,并应遵循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指导方针。

临床医生:临床医生和放射科的密切交流对于影像学表现的良好解释是很重要的,临床医生应该告知MR技术成像时的限制包括视野的大小以及最大解剖覆盖面,检察通常所需的最长时间,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必须预测到图像质量的降低。使用轧基照影剂应该考虑到各种指标,此外,首先应讨论重建,因为一些临床医生喜欢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或3D 重建,虽然后者对于放射科医生的解释可有可无,但它可能是外科医生术前的一个重要指南。技师在教导病人成功检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患者应该填写一个表格,关于急性/慢性的投诉,任何相关的电生理信息,糖尿病史神经病变的家族病史,以及任何先前的

区域神经手术等等。理想的标记应该放在最对症的位子,并要求病人在图像采集的时候保持安静,以及呼吸正常。四肢应该垫好并且线圈要紧紧包裹在他周围在检查时限制运动。膀胱应该避免在盆骨和腰骶部丛成像因为他干扰了MIP图像。

用3T进行扫描的理想成像是利用扫描仪获得更高的信号/噪声比,高信噪比转换成高对比度和潜在快速成像,并且将切片厚度保持在最小(图1)。2D序列的最小层厚使贯通面分辨率非常好,并且使三维成像有更薄的各向同性分辨率。如果3T

扫描仪不可用,1.5T的都可以使用,一些缺点,例如相对3D成像能力的局限性

和检查时间的延长。然而,作者鼓励使用1.5T MRN,因为他们比标准的磁共振成像技术表现出更好的性能。使用1.5T甚至可能是有利的,如在成像的视野中病人有金属时3.0T预计可能产生伪影。专用的多通道联合线圈应使用通道成像(腕、肘四肢)和正确使用应采用2至3加速因素并行成像。对于其他连续区域成像,如果需要,多通道柔性(表面或体矩阵)线圈可以紧紧地裹着四肢的更大部分,如上臂、前臂、大腿等可以结合特定的线圈。临床医生不应该尝试把关节和四肢包在一起,并让他们在同一视野中成像,因为这将使成像质量降低和感兴趣区域周围产生大量空白。对骨盆,或臂丛成像,脊柱阵列线圈可以结合身体阵列线圈用在病人的前面;在某些系统中,可以使用专用阵列设计。

视野:视野应根据医生要求并且应尽可能保持最小,使在纵向和横向平面,获得高分辨率的成像。因此,临床医生应该尽可能准确地描述病变的位置(早讨论)。然而,临床的病变定位往往是困难。而且,这往往是成像的主要指示。小神经的最佳的评估应该是四肢周围的空白不超过下肢的直径的20%。然而,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人为包裹,特别对于偏离中心的成像。相位采样或折叠抑制技术可以用来避免这种行为(图2)。在非特异性或非局限性症状的情况下,放射科医生应该使用所有可用的临床和电生理测试信息,以最佳剪裁的高分辨率

检查已知的损伤或压迫的部位,并进行剩余的检查,以及间隔图像

(轴向和冠状厚度5至6毫米)保持研究的成像时间短,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小于45,60分钟)。

2D图像:非–脂肪抑制T1加权和脂肪抑制流体敏感T2加权图是高质量二维成像(W)

像必不可少的。这些超过四肢近端4至5毫米,很少或没有间隙部位。流体敏感T2加权图像,脂肪抑制均匀和有效回波时间应该在60到70毫秒,以减少人工施加的角度。轴向短时反转恢复成像在我们的实践中是不经常使用的,但是,如果用在脂肪抑制失败的情况下,可以有一个较低的回波时间(30至50毫秒)来保持良好的信噪比。三点法脂肪抑制是一个很好的替代非均匀脂肪抑制的标准使用的技术(稍后讨论)。三维成像回波长度T1可以从3到8变化,T2-W从8到22,和44-68。经常使用平行成像的加速因子为2至3。

3D: 三维成像可以很好的显示神经原,目前可利用高对比度自旋回波式分流采集最主要的类型。三维成像可以得到有或不含脂肪的抑制。非–脂肪抑制三维T2-W成像,有效TE应该超过90毫秒(理想情况下105 - 100毫秒),和三维饱和脂肪(FS)T2 W成像,有效的TE可以降低60至80毫秒。它可以接受的成像时间在5到6分钟,各向同性分辨率为1至1.5毫米。MIP或无曲面重建的三维FS t2 W图像,可以优化的神经的可视化。异常神经及相关病变更易显示(图4)。8、9梯度回波–型三维成像应该避免,因为它是更易对人敏感并出现较差对比度。然而,它经常使用对比成像来获得各向同性平面对比度,增强病变的描述(图5)。随着扩散加权的增加,神经选择性和功能的成像可以得到有效的血管信号抑制,之后讨论。匀场是必不可少,对于任何扩散成像,获得最大的场均匀性和良好的脂肪抑制。

技术扫描后自动生成多平面图像重建对减少放射图像判读时间是很有用的。层厚(12毫米)的平面预定义曲线和多平面重建(图6)对于显示神经长轴是很有用的,尤其对病变沿长轴改的变,不连续性的优化。这些图像可以从神经非选择性到神经选择性图像,这更利于了解更多的神经异常,更容易显示这些图像的异常。

这是一个重要的脉冲序列,可以得到作为自旋回波或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图像。它应有的平面分辨率为0.3至0.4毫米。这是描绘内脏脂肪的最佳图像,神经束膜和外膜增厚,通过大规模的消除周围脂肪层病灶/局灶性纤维化。区域肌肉脂肪的浸润和萎缩也能用这些图像更好的描述。

这是最好显示神经内病变正常或异常的神经束的关系的图像,选项包括脂肪抑制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固有T2-W高对比度的优点,最小的无脉动材料,和不易敏感材料。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成像视野应避免金属。fs t2 W序列的主要缺点是在离中心区域很差的脂肪抑制或不均匀的脂肪抑制,特别是弯曲四肢。STIR序列具有优势是脂肪抑制的均匀性,但是,它

在日常使用经常会有几个缺点,如人体动脉的跳动,低信噪比,人为的增加引起的神经信号(通过对比更好的动态范围和杂音信号从神经内),和长时间的成像。脂肪饱和失败了的原因是深度用于脂肪抑制后备序列,或者在视野中有未知金属,使用各种修改,如低的回波(30,40毫秒)和高重复时间,长度带宽(400 - 500赫兹/像素)。T2----反转恢复(空间)是一个优秀的MRN检查序列因为它在两个中心和离中心区域提供类似的脂肪抑制几乎没有STIR脉冲的伪影和更高的信噪比(图7)。它也比STIR更敏感的吸收率,产生正常的骨骼肌信号相似神经信号等。它来自用户偏好的弱和强的类型。虽然弱储备脂肪饱和提供更均匀的横向成像视野,

强脉冲组产生更高的空间神经信号。可以得到高分辨率。它主要的缺点是

有时在第一视野中图像的近端连在一起,使脂肪抑制部分被降低,特别是在非中心区。

然而,它在对金属的磁敏感性比fst2w好不易产生伪影;在这种情况下STIR仍应优先考虑。另一个缺点是,对所有供应商来说它是不可用的。

水选择性脂肪抑制也产生良好的流体敏感图像,目前使用三维磁共振弥散加权(DW)稳态

自由进动反转(PSIF)序列,之后论述。同样,狄克逊式脂肪抑制生产与使用狄克逊技术T2 W成像可使多个图像有优良的脂肪抑制,然而,目前仅限于二维成像,因为它的采集时间

太长(图8),再次脂肪抑制可能会影响离中心区。

除轴向T1和fst2-w成像,1或应获得更多的长轴图像(4–厚5毫米:冠状位T1,如骨盆;质子密度[钯],例如,四肢关节周围;或STIR,例如,在臂丛神经丛)提供全部有价值的感兴趣区域和排除区域性病变作为神经源性症状的潜在原因。

在各个方向多种对比时三维同性成像是非常有用的,可以得到神经选择性或非选择性的方式。神经选择性类型常用的一种成像脉冲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式采集。它

仅在过去几年中被不同的供应商介绍。这些序列的缩写是SPACE(抽样完善与应用优化的对比使用不同的翻转角度进化,西门子医疗,GE,德国)、CUBE(GE医疗、瓦克夏,WI),和Vista(同性各向T2加权容积采集,飞利浦,最佳,荷兰)。因为二维成像薄层经常受到磁化传递的影响,在高场扫描仪相关的交叉,三维各向同性技术能更好地允许更薄的片从各向同性和多平面体素重建。此外,这些可以获得各种对比(如PD、T1、T2),可以使用

脂肪抑制技术如SPAIR和STIR。作为一个例子,非–T2脂肪抑制SPAIR往往是用于脊柱成像评价的一部分,因为它允许各向同性脊柱格式化以及多平面展示脊髓和硬膜内神经根节。它也是一个很好显示周围神经解剖变异的序列,如坐骨神经的分裂。然而,该序列是不建议

检测神经信号变化,它与脂肪抑制三维成像一起能更好地看到。在临床常规,作者大量使用SPAIR ,STIR三维的神经丛成像(因为

更好的脂肪抑制)和四肢三维SPAIR SPACE成像(因为更高的信噪比)。这些

序列允许弯曲和/或多平面重建以及MIP图像融合,对正常神经沿着长轴可以显示良好(看图。1B、4和6)。主要的缺点是这些序列是频繁高信号噪声污染,造成相似信号融合,如

果没有正确执行,图像可能变成颗粒状和模糊。对于理想的性能,如前面所述的线圈选择

正确。在作者的经验,均匀的匀场的帮助,以及有效的TE(是否保持变量或常量演化)应

该在60至80毫秒的范围,而恢复时间(TR)为1500和2000毫秒,虽然3D STIR SPACE 和SPAIR SPACE序列使用最广泛和时间测试,其他序列必须被用在工作在中,如三维PD SPACE 具有可变的回波时间,这已经良好的显示出图像质量在作者的工作前期(图9)。它

还有待观察其他的磁共振技术,如狄克逊与SPACE的结合,将在未来,以及是否有这样的序列,可以得到合理的持续扫描时间,同时提供必要的各向同性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组织对比度分辨率。

因为饱和带对于斜向流淌的神经血管束,四肢,显示不是很好,任何选择性神经成像

都包括一类扩散加权,抑制流动血管信号与增强神经血管束相对神经的扩散信号。梯度增加到三维成像,信噪比减少,图像质量会降低。解剖序列包括3D DW PSIF。DW STIR SPACE

简单的单极或双极梯度DW成像(DWI)与背景组织抑制。3ddwp SIF在三维各向同性的方

式创造好的血管选择性抑制神经的图像(图10)。缺点包括:局部的不均匀性,对肢体运动的敏感性,且脂肪抑制较差。目前用80S体积的3D DW PSIF水选择性脂肪抑制的工作非常好,DWSPACE允许更大的扩散矩(W200 /毫米2),但目前仅用于目的研究(图11)。MIP

图像DW PSIF 和DW SPACE添加扩散梯度的图像噪声,并在这两个解剖与病理状态提供优

良的神经选择性的描述,。随着进一步的脉冲

狄克逊型脂肪抑制序列发展,可能会增加DW PSIF而不是水选择性脂肪抑制或改善可能由DW序列空间,它们可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周期中得到

保持神经选择性的优点。简单的DWI成像也产生良好的神经选择性图像的应用与扩散梯度

垂直于神经轴,但由于周围组织抑制和低信噪比,区域解剖的关系通常看不到的,因此这些都是不实际的。此外,,这些图像中没有得到太多的功能信息。

周围神经功能成像主要包括扩散张量成像(DTI)。单次平面回波成像(EPI)是

最广泛使用的技术。多重射击技术目前不可行,但可能会在未来执行。DTI至少所需6个方向平面诊断,虽然大多数研究者已经使用了12到20个方向,以获得更好的成像信息和数据重建。我们经常使用3个扩散时刻(0,800,和1000秒/毫米2)和12个诊断方向。这些图像经常因运动和重影效果被降低,因此紧凑的回波间距,频率选择性脂肪抑制,在图像采集时高品质的垫片,并指导病人,以防止运动,获得良好图像和重建DTI数据必可少的。轴像图像,获得了2毫米-5毫米切片厚度用0-mm间隔可以重建无伪影多平面。这些图像,可利用张量计算,各向异性分数,和纤维束表面弥散系数(ADC)的测量。DTI已被证明在腕腕部通道线圈和周围神经肿瘤的初步评价是有用的(图12),正在进行中进一步调查,以评估在其他类型的神经病变患者的作用。DTI是目前唯一的定量磁共振成像产生可靠,可重复定量的数据,提供基于阈值的神经病变的基础上(与视觉评估)的检测,和允许客观的纵向观察,如术后比较或非手术疗法的监测。随着前面描述的技术知识,检测可以根据各种2D 和3D脉冲序列精确四肢或丛神经。

一个好的组合序列包括轴向T1W(解剖学),轴位T2空间或T2狄克逊(病理学),冠状位或矢状位(区域性异常),三维SPAIR SPACE(神经选择性纵向描写),三维DW PSIF(神经选择性的描述),和轴向DTI(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一个可选的序列是STIR(脂肪抑制/区域金属)。

一个好的组合序列包括轴向或冠状位T1 W(解剖学),矢状STIR(病理)、T2SPACE(脊柱评价)、三维STIR SPACE(神经选择性纵向描写),和轴向DTI(临床和研究中的应用)。轴向SPACE/ T2狄克逊可增加疑似肿瘤/胸壁的评价(表1)。

一个好的结合序列包括冠状位T1 W(局部解剖、闭孔和坐骨神经),轴位T1(解剖学),轴位T2SPACE/ T2狄克逊(病理学)、T2SPACE(脊柱的评价),三维STIR(神经选择性)和轴向DTI(临床研究应用)。一个可选的STIR序列(脂肪抑制/区域性金属)

正常的神经没有提高,因为神经束膜产生的血-神经屏障。造影成像(钆造影剂)

在创伤或压迫性神经病变中不会增加太多病例,因为这些病例大多出现在亚急性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神经肌肉增强,示例已经明显在T1 和脂肪抑制流体敏感图像上显示。对比管理建议在其他情况下,如怀疑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神经鞘肿瘤,神经束膜瘤)、多发性神经病的条件包括淋巴瘤、淀粉样变性、脱髓鞘神经病变和遗传性神经病变,等等。之前和之后的T1-W三维梯度回波(氛围量–插值屏气检查)成像与消减在多个平面上显示增强病变是有用的。

磁共振成像是一个技术知识要求很高的检查需要适当的临床问题的知识—、区域神经和神经解剖以及各种可用的磁共振成像脉冲。最好的生成和精确的解释图像其正确的性能是必不可少的。

磁共振介绍

一、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以会产生大小不同的讯号,再经由计算机运算及变换为影像,将人体的剖面组织构造及病灶呈现为各种切面的断层影像。MRI的成像原理不同于X线检查及核医学检查,不依靠射线穿透人体成像,因而避免了射线辐射对人体的损害,属于无创性检查。 MRI的软组织分辨力高于CT,可以很好地区分脑的灰、白质,前列腺的外周带与中央带,子宫的内膜层与肌层等,并可使关节软骨、肌肉、韧带、椎间盘、半月板等直接显影。 MRI具有任意方位断层的能力,可在患者体位不变的情况下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断层扫描,无观察死角,显示病变全面、立体,可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MRI无需造影剂就可使心血管系统清楚显影,可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媲美。免除了患者在插管和静脉注射造影剂时所承担的痛苦和危险。 MRI无骨性伪影,对于脑后颅窝的病变,CT常因有骨性伪影干扰而影响观察,MRI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著优于CT。 基于MRI的上述优点,MRI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可反映 水分子布郎运动。 5、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不用造影剂直接显示血管的影像,磁共振水成像(MRCP、 MRU、MRM)可不用造影剂显示胆管、输尿管、椎管。 6、可直接显示心肌和心腔各房室的情况。 7、颅底无骨伪影。 8、对人体无放射损伤。 缺点: 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 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比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 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 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不能做 6. 妊娠3个月内的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上海中医药大学

第三课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和主要新技术 3.1 核磁共振物理现象 人体内含有大量氢原子核,亦称质子,质子具有自旋和磁距的特性。与地球绕太阳旋转一样,质子也不停地绕原子核旋转,称为自旋。氢原子中的质子和其外的电子在自旋过程中会产生一个小磁场,使氢质子犹如一个小磁体(Spin),其磁性大小以“磁距”表示,磁距就是反映小磁场强度的矢量,磁距具有方向性,在无外加磁场时,众多随机运动的质子的净磁距为零。与自旋强度成正比,常态下人体内众多质子的自旋方向是随机的,呈无规律状态,各方向的磁距相互抵消,因而总磁距为0。 然而,当给予一个较强大而均匀的外加磁场时,质子的自旋轴方向(磁距)会趋于平行或反平行于这个磁场方向,数秒钟后就会平衡,即为磁化,磁化的强度也就是所有质子磁距的总和。但对于某一个质子而言,其磁距的方向并不一定与磁场方向一致,而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绕磁场方向轴旋转,这种旋转运动方式称为进动或旋进。它很象一个自旋轴不平行于地心引力方向而旋转的驼螺,除了自旋之外还以一定的角度围绕地心引力轴旋转。自旋的质子,如以侧面投影方式看就很象单摆在左右摆动,此摆动频率即称进动频率,与主磁场强度直接成正比关系,可用公式进行测算,频率实际值即称为拉莫(Larmor)频率。病人被送入主磁体内后不久,其身体各部位的质子即按主磁场强度相应的拉莫频率进行旋进运动和发生磁化。磁化后的质子,在化学特性上仍然保持不变,所以对人体生理活动并无任何影响。 在特定磁场中“旋进”的质子,当受到一个频率与其旋进频率一致的外加射频脉冲(radiofrequency, RF)激发后,射频电脉冲的能量会大量地被吸收,使氢质子旋进角度增大,质子则跃迁到较高能态,磁距总量的方向将发生改变(增大),90度的RF能使纵向磁化从Z轴转到XY平面,而180度RF则从Z轴旋转180度至负Z轴方向。当RF激发停止后,有关的质子的能级和相位都在一定时间后恢复到激发前的状态,氢原子核将释放已吸收的能量,能量释放和传递的方式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那就是被激发的质子,在RF停止后将持续发射与激励RF频率完全一致的电脉冲信号,这个现象就称为“磁共振现象”。 质子在RF中止后的变化,就像拉伸的弹簧,在拉力中止后回缩一样,这个过程称为“弛豫(relaxation)”,所需的时间称为“弛豫时间”,在弛豫过程中的能级变化和总磁距的相位变化均能被MRI信号接受装置测得,并按信号强弱进行图像的重建。 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弛豫时间又称为纵向弛豫时间,反映被90度RF 激发而处于横向磁化的质子,在RF停止时刻至恢复到纵向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一个单位时间T1指恢复纵向磁化最大值的63%所需要的时间。T2弛豫时间亦称为横向弛豫时间,指90度RF激发后处于横向磁化状态的质子在RF 停止后横向磁化丧失所需的时间,横向磁化丧失至原有水平的37%时为一个单位时间T2 ,因它不是完全依靠能量释放或传递,大部分依靠相位变化导致的相干性丧失,故时间远较T1为短。 3.2 磁共振成像技术 3.2.1 图像亮暗与信号 根据以上物理学原理,首先MRI需要一个主磁场,目前产生主磁场的磁体有超导型、阻抗型和永磁型,一般超导型的主磁场强度及均匀度均较另两型为好,MRI图像质量较高。磁体中常有匀场装备以使主磁场更均匀。

飞利浦1.5T-MRI简介

飞利浦公司最新一代1.5T高磁场高分辨率磁共振机,为目前国内应用于临床最先进的磁共振机。该机采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具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多参数成像,可较好区分正常与病变组织,并且显示病变特征,从而提高了MR 诊断的准确性;进行三维任意方向成像,使病变显示更清楚,定位更准确;MR 血管成像,不需造影剂,可获得完整的血管图象,以显示各种血管性疾病;该机可进行胆道梗阻性疾病;MR锥管造影可获得完整的锥管图象。该机能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多序列的扫描检查,并可显示任意方位的图像,不仅能显示人体的病理解剖改变,还能反映生理、生化变化。特别是对脑、脊髓、骨关节软组织和体部脏器的检查有独到之处。世界一流的磁共振检查舒适自如、噪音小、无痛苦、对人体无辐射损害,是一种先进的、无创检查技术。 飞利浦Intera Achieva 1.5T磁共振,该系统具有1.57米超短磁体,独有的线性全身双梯度系统,独有的32接受通道,8倍SENSE并行采集系统,最快的重建速度1200幅/秒,开创了磁共振成像的最高水平。它没有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它的应用,能为患者带来更快速的检查,更广泛地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对颅脑、脊髓等疾病是当今最有效的影像诊断方法。同时,磁共振能清楚、全面的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世界一流的PHILIPS 1.5T超导磁共振机,适应于全身各个部位检查。具有低场强磁共振机许多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清晰显示超急性期脑梗塞(发病1-2小时即可发现)。MRA技术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情况。无创伤水成像技术清晰显示胆道、输尿管走形及肾盂情况。类PET清楚显示全身肿瘤转移情况。良好的压脂技术,可早期发现股骨头无菌坏死,早期骨转移,外伤引起的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可清晰显示关节软骨、韧带损伤情况。白质成像技术客观评价小儿脑发育情况。良好的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脊髓细微病变,敏感显示颅内癫痫病的病变部位。动态扫描可明确显示垂体微腺瘤。正反相序列可清晰显示脂肪肝病变情况。无需增强即可鉴别肝癌、肝血管瘤,客观评价肝硬化情况,明确肝硬化结节。清晰显示前列腺肿瘤、增生等。清楚显示子宫、附件病变,客观评价宫颈癌及宫体癌的分期。 飞利浦Achiev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具有组织分辨力高,显示病变敏感,无幅射危害,安全无痛苦,可以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及任意角度平面直接成像,也可在不使用对比剂的情况下显示血管、胰胆管、输尿管等许多优点。 我院1.5TMR是目前国际先进、最成熟的检查设备,不但具有一般磁共振设备的所有功能,而且配置有国际上新近开发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其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成像时间明显加快、显示病变的能力明显提高。STIR、SPIR、SPAIR 等多种抑脂技术可根据诊断需要高质量控制脂肪信号,并行采集相控阵体部线圈结合表面线圈的高信噪比和大范围扫描视野,保证了胸部、腹部、盆腔等体部高分辨率成像,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16通道并行采集神经血管专用线圈确保了头颈部扫描成像高质量,智能化实时透视减影造影剂跟踪血管造影通过三维实时透视显示造影剂到达的部位从而精确同步进行CE—MRA的采集成像,一次造影剂注射,2分钟完成腹主动脉以及全下肢血管造影成像。无缝连接图像自动生成技术可完整全脊柱、脊髓高质量成像,心脏成像软件可提供高质量的心脏电影成像,具有三个方向16个B值各向同性的弥散加权图像的计算以及在线的表现弥散系数图,可发现超早期的脑梗塞,快速扫描序列使磁共振多期增强扫描不再成为难事,明显提高了病变定性能力。可广泛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系统,尤其适用于颅脑五官、脊椎与椎管、心脏与大血管、关节、腹部实质脏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生物磁学核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磁场与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内进动的氢核(即H+)发生章动产生射频信号,经计算机处理而成像的。原子核在进动中,吸收与原子核进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即外加交变磁场的频率等于拉莫频率,原子核就发生共振吸收,去掉射频脉冲之后,原子核磁矩又把所吸收的能量中的一部分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来,称为共振发射。共振吸收和共振发射的过程叫做“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的“核”指的是氢原子核,因为人体的约70%是由水组成的,MRI即依赖水中氢原子。当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用适当的电磁波照射它,使之共振,然后分析它释放的电磁波,就可以得知构成这一物体的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精确立体图像。通过一个磁共振成像扫描人类大脑获得的一个连续切片的动画,由头顶开始,一直到基部。 核磁共振成像是随着电脑技术、电子电路技术、超导体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技术。在诞生之初被称为核磁共振, 但为了避免与核医学成像技术相混淆,并且为了突出这项技术 不会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因此将“核磁共振成像”简称为磁 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自旋的原子核在磁场中与电磁波相互作用的 一种物理现象。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其中,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带负电,质子带正电,中子不 带电。根据泡里不相容原理,原子核内成对的质子或中子的自 旋相互抵消,因此只有质子数和中子数不成对时,质子在旋转 中产生角动量,磁共振就是利用这个角动量来实现激发、信号采集和成像的。 用于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为氢原子核(1H ),主要原因 如下:1、1H 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 的2/3以上。2、1H 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质子以一定频率绕轴高速旋转,称为自旋。自旋是MRI 的 基础。自旋产生环路电流,形成一个小磁场叫做磁矩。在无外 磁场情况下,人体中的质子自旋产生的小磁场是杂乱无章的, 每个质子产生的磁化矢量相互抵消,因此,人体在自然状态下 并无磁性,即没有宏观磁化矢量的产生。进入主磁场后,人体 中的质子产生的小磁场不在杂乱无章,呈有规律排列。一种是 与主磁场平行且方向相同,另一种与主磁场平行但方向相反, 处于平行同向的质子略多于平行反向的质子。从量子物理学角 度,平行同向的质子处于低能级,因此受主磁场的束缚,其磁化矢量的方向与主磁场的方向一致;而平行反向的质子处于高 能级,因此能够对抗主磁场的作用,其磁化矢量方向与主磁场相反。由于低能级质子略多于高能级质子,因此在进入主磁场后,人体产生了一个与主磁场方向一致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 进入主磁场后,无论是处于高能级还是处于低能级的质子,其磁化矢量并非完全与主磁场方向平行,而总是与主磁场有一定的角度。质子除了自旋外,还绕着主磁场轴进行旋转摆动,这种旋转摆动称为进动。进动是磁性原子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与主磁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 1 自旋的原子核 图 3 进入主磁场前后人体的宏观核磁状态变化 图 2 质子自旋和进动示意图

(完整版)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一、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Percell及斯坦福大学的Bloch分别独立地发现磁共振现象并接收到核子自旋的电信号,同时将该原理最早用于生物实验。1971年发现了组织的良、恶性细胞的MR信号有所不同。1972年P. C. Lauterbur用共轭摄影法产生一幅试管的MR图像。1974年出现第一幅动物的肝脏图像。随后MRI技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继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将受检物体置于强磁场中,某些质子的磁矩沿磁场排列并以一定的频率围绕磁场方向运动。在此基础上使用与质子运动频率相同的射频脉冲激发质子磁矩,使其发生能级转换,在质子的驰豫过程中释放能量并产生信号。MRI的接受线圈获取上述信号后通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从而获得我们需要的磁共振影像。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在于无辐射、无创伤;多方位、任意角度成像;成像参数多,对病变部位和性质有较强的诊断意义;软组织分辨率高等,日益受到临床的关注与欢迎。 二、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显示血

管和血流信号特征的一种技术。MRA不但可以对血管解剖腔简单描绘,而且可以反应血流方式和速度等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近几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可供选择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有多种: (一)时间飞越法 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血管成像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了“流动相关增强’机制,是目前较广泛采用的MRA方法。TOF血管成像用具有非常短TR的梯度回波序列。由于TR短,静态组织在没有充分弛豫时就接受到下一个脉冲的激励,在脉冲的反复作用下,其纵向磁化矢量越来越小而达到饱和,信号被衰减,对于成像容积以外的血流,因为开始没有接受脉冲激励而处于完全弛豫状态,当该血流进入成像容积内时被激励而产生较强的信号。 TOF MRA极大地依赖于血管进入扫描层面的角度,所以在用TOF法进行血管成像时扫描层面一般要垂直于血管走向。另外,在TOF血管成像中,通过在成像区域远端或近端放置预饱和带,去除来自某一个方向的血流信号,因而可以选择性地对动脉或静脉成像。 1.三维(3D)单容积采集TOF法MRA 3D TOF法MRA采用同时激励一个容积,这种容积通常3~8mm厚,含有几十个薄层面。3D TOF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薄层采集,可薄于l mm,最终产生很高分辨率的投影。另外,3D TOF对容积内任何方向的血流均敏感,所以对于迂曲多变的血管,如脑动脉的显示有一定优势。但是对于慢血流,因其在成像容积内停留时间较长,反复接受多个脉冲的激励,可能在流出层块远端之前产生饱和而丢失信号,所以3D TOF

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现有磁共振造影剂市场情况介绍 影响造影剂市场的因素 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一个国家的医学发展水平是和其整体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收入水平相称的。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科技发展水平、医学发展水平都大大提高,整体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医学影像学科(主要是放射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医学学科一样,医学影像学科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实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癌症等重要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患者的重视,医学影像学科在可预见的将来必将保持快速的发展。造影剂作为医学影像学科必不可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用药品,其市场前景也将十分广阔。 影像诊断和治疗设备的广泛使用 医学影像学科对设备条件的依赖度非常高。过去我国的设备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改革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各级医院的经济实力。近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先进影像检查设备增加和更新很快。如1.5T、3.0T 的磁共振机,现在已经成为省级三甲医院的标准配置,甚至已经进入了发达地区的县级医院。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检查和治疗设备几乎是同时在国内和国外发布,甚至首先在国内发布。随着检查设备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的速度加快、准确性提高,医学影像学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各科医生对医学影像学科更加信赖和依赖,因此各级医院所完成检查的病人数量逐年增加。 影像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提高

设备条件的改善为医学影像学科提供了许多新的检查方法和工作领域,对造影剂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去造影剂主要用在脏器的增强扫描,现在应用领域已经大大扩展。如磁共振的“造影剂增强血管成像(CE-MRA)”等新的检查方法就是近年来随着设备性能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另外,心血管的介入检查和治疗也在各级医院逐渐推广。这些方法都要大量用到造影剂。随着这些方法的逐渐推广普及,造影剂的使用量还将上升。 就医观念的变化 使用造影剂的增强扫描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一次平扫加一次增强构成一次完整的检查,这种观念越来越被医生和病人所接受,因此医学影像检查时的增强比例越来越高,造影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提高了国民的收入水平,过去显得昂贵的增强扫描费用已经可以被越来越多的病人所承受,不再成为严重的负担,加上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要求水准提高,对明确诊断的需求加大,增强扫描的比例逐步提高,这也是导致造影剂的用量逐年增多的原因之一。 现有造影剂市场情况 造影剂市场发展迅速 造影剂是影像诊断检查和介入治疗时所必需的药品,对于疾病的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必不可少。近年来,造影剂的临床用量逐年增多,在可遇见的将来,这一趋势仍将继续下去,因此造影剂行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朝阳产业。 按照人们一般的认识,药是用来治病的。因此,诊断用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1998 年,中国药品费用总支出为 550亿元人民币,其中诊断用药只有2.5 亿元,仅占总费用的0.45%。从患者数量来看,1998 年进行影像诊断检查的病例为 1050 万人次,其中使用造影剂的只有170 万人次,仅占检查人数的16%。而且,这些数据还是在大部分常规诊断用药已经进入了国家和各省、市社保目录的前提下产生的。

磁共振介绍

精心整理 一、 简介 磁共振扫描仪(MRI )是利用磁振造影的原理,将人体置于强大均匀的静磁场中,透过特定的无线电波脉冲来改变区域磁场,借此激发人体组织内的氢原子核产生共振现象,而发生磁矩变化讯号。因为身体中有不同的组织及成份,性质也各异,所 MRI 则无此忧虑,图像质量和对病变的诊断显着优于CT 。 基于MRI 的上述优点,MRI 特别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关节软组织、盆腔脏器等病变的检查,对于头颈部、纵隔、腹腔实性脏器的检查也很优越。 磁共振成像MRI 的 优点:

1、软组织分辨率高,明显优于CT。 2、成像参数多,图像变化多,提供信息量大。 3、可以多轴面直接成像,病变定位准确。 4、磁共振频谱(MRS)还可以反映组织的生化改变,弥散成像(Diffision) 可反映 7. 带有心脏起搏器的 影像特点:

原子核从激化的状态回复到平衡排列状态的过程叫弛豫过程。它所需的时间叫弛豫时间。弛豫时间有两种即T1和T2,T1为自旋-点阵或纵向驰豫时间 T2,T2为自旋-自旋或横向弛豫时间。 磁共振最常用的核是氢原子核质子(1H),因为它的信号最强,在人体组织内也广泛存在。影响磁共振影像因素包括:(a)质子的密度;(b)弛豫时间长短; (c) 脂肪应 二 一:常规临床应用 1、神经系统疾患 2、颅颈移行区病变 3、颈部病变 4、胸部病变 5、心脏大血管病变6:肝脏病变7:肾及输尿管病变8、胰腺病变9、盆腔病变10、四肢及关节病变

二:临床和科研高级应用 1、中枢神经系统 2、头颈部 3、脊柱 4、胸部 5、心脏 6、腹部 7、肌肉骨骼系统 8、精神疾病 9、MRA和CE-MRA 10、磁共振水成像技术磁共振乳腺成像:乳腺疾病是女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乳腺成像软件,结合专用的乳腺线圈,对发现乳腺病变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别是对乳腺钼靶X线平片评价较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理工学院工学三部生医L081班冯俊卿08L0804125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及其发展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即NMR)是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在另一交变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物理现象。通常人们所说的核磁共振指的是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分子结构、人体内部结构信息的技术。并不是所有原子核都能产生这种现象,原子核能产生核磁共振现象是因为具有核自旋。原子核自旋产生磁矩,当核磁矩处于静止外磁场中时产生进动核和能级分裂。在交变磁场作用下,自旋核会吸收特定频率的电磁波,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这种过程就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是继CT后医学影像学的又一重大进步。自80年代应用以来,它以极快的速度得到发展。其基本原理: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到1973年才将它用于医学临床检测。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称为核磁共振成像术(MRI)。 科学原理 核磁共振现象来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进动。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原子核与电子一样,也具有自旋角动量,其自旋角动量的具体数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数决定,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也不同: 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0 ,即I=0,如12C,16O,32S等,这类原子核没有自旋现象,称为非磁性核。质量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如1H,19F,13C等,其自旋量子数不为0,称为磁性核。质量数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数为整数,这样的核也是磁性核。但迄今为止,只有自旋量子数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号才能够被人们利用,经常为人们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携带电荷,当原子核自旋时,会由自旋产生一个磁矩,这一磁矩的方向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成正比。将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若原子核磁矩与外加磁场方向不同,则原子核磁矩会绕外磁场方向旋转,这一现象类似陀螺在旋转过程中转动轴的摆动,称为进动。进动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频率。 原子核进动的频率由外加磁场的强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质决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强度的的外加磁场中,其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是固定不变的。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核磁共振测井简介 发明了测量地磁场强度的核磁共振磁力计,随后他利用磁力计技术进行油井测量。1956年,Brown和Fatt研究发现,当流体处于岩石孔隙中时,其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比自由状态相比显著减小。1960年,Brown和Gamson研制出利用地磁场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样机并开始油田服务。但是,地磁场核磁测井方案受到三个限制,即:井眼中钻井液信号无法消除,致使地层信号被淹没;“死时间”太长,使小孔隙信号无法观测;无法使用脉冲核磁共振技术。因此,这种类型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难以推广。1978年,Jasper Jackson突破地磁场,提出一种新的方案,即“Inside-out”设计,把一个永久磁体放到井眼中(Inside),在井眼之外的地层中(Outside)建立一个远高于地磁场、且在一定区域内均匀的静磁场,从而实现对地层信号的观测。这个方案后来成为核磁共振测井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基础。但是由于均匀静磁场确定的观测区域太小,观测信号信噪比很低,该方案很难作为 商业测井仪而被接受。1985年,Zvi Taicher和Schmuel提出一种新的磁体天线结构,使核磁共振测井的信噪比问题得到根本性突破。 1988年,一种综合了“Inside-out”概念和MRI技术,以人工梯度磁场和自旋回波方法为基础的全新的核磁共振成像测井(MRIL)问世,使核磁共振测井达到实用化要求。此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不断改进,目前,投入商业应用的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世界知名测井服务公司分别为:斯仑贝谢、哈利伯顿和贝克休斯。他们代表性的产品分

别是:Schlumberger-- CMR、Halliburton—MRIL-P. Baker hughts—MREX O基本原理在没有任何外场的情况下,核磁矩(M)是无规律地自由排列的。在有固定的均匀强磁场oO影响下,这个自旋系统被极化,即M重新排列取向,沿着磁场方向排列。同时,原子核还存在轨道动量矩,象陀螺一样环绕,这个场的方向以频率30进动。 30与磁场强度。0成正比,并称30为拉莫尔频率。在极化后的磁场中,如果在垂直于的方向再加一个交变磁场,其频率也为质子(氢核)的进动频率时,将会发生共振吸收现象,即处于低能态的核磁矩,通过吸收交变磁场提供的能量,越迁至髙能态,此现象称为核磁共振。造岩元素中各种原子核的核磁共振效应的数值是不同的,它首先决定于原子核的旋磁比,岩石中元素的天然含量以及包含该元素的物质赋存状态。核磁测井以氢核与外加磁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可直接测量孔隙流体的特征,不受岩石骨架矿物的影响,能提供丰富的底信息,如地层的有效孔隙度、自由流体孔隙度、束缚水孔隙度、孔径分布及渗透率等参数。氢核在地磁场中具有最大的旋磁比和最高的共振频率,根据含氢物质的旋磁比、天然含量和赋存状态,氢是在钻井条件下最容易研究的元素。因此,包含某种流(水、油或天然气)中的氢原子核是核磁测井的研究对象。对于静磁场,热平衡时,处于地磁场的氢核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与静磁场方向相同,加极化磁场后,磁化矢量偏离静磁场方向,经核磁共振达到高能级的非平衡状态,断掉交变极化磁场后,磁化矢量又将通过自由进动朝着静磁场方向恢复,使自旋系统从高能级的非平衡状态恢复到低能级的平衡状

磁共振临床应用手册

磁共振成像技术(核磁共振,MRI)是与CT几乎同步发展起来的医学成像技术。MRI 作为最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之一,在许多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尤其是近年来高场磁共振超快速成像与功能成像的出现,使得MRI的优势更为明显。但是,由于国情所限,MRI远没有CT普及,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病例本应首选MRI检查,却都进行了CT检查,因此造成的误诊及漏诊屡见不鲜。除病人经济情况的原因之外,临床医生对MRI的了解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磁共振成像的书籍虽很多,专业性均很强,信息量也非常大,临床医生很难有时间仔细翻阅,但临床医生又急需了解磁共振的相关知识。鉴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小册子,以期临床医生在阅读之后能够了解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哪些情况下应当建议病人进行MRI检查、以及一些磁共振基本读片知识。 1 磁共振成像的特点 一、无损伤性检查。CT、X线、核医学等检查,病人都要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而MRI 投入临床20多年来,已证实对人体没有明确损害。孕妇可以进行MRI检查而不能进行CT 检查。 二、多种图像类型。CT、X线只有一种图像类型,即X线吸收率成像。而MRI常用的图像类型就有几十种,且新的技术和序列不断更新,理论上有无限多种图像类型。可根据组织特意性用不同的技术制造对比,制造影像,力求诊断疾病证据充分、客观、可靠。有更丰富的细节和依据方便医师作出明确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前及愈后作出更详细、系统的评估。 三、图像对比度高。磁共振图像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磁共振的信号来源于氢原子核,人体各处都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三种成分构成,它们均含有丰富的氢原子核作为信号源,且三种成分的MRI信号强度明显不同,使得MRI图像的对比度非常高,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之间对比更显而易见。CT的信号对比来源于X线吸收率,而软组织的X线吸收率都非常接近,所以MRI的软组织对比度要明显高于CT。 四、任意方位断层。由于我院MRI拥有1.5T高场强主磁体及先进的三维梯度系统逐点获得容积数据,所以可以在任意设定的成像断面上获得图像。 五、心血管成像无须造影剂增强。基于MRI特有的时间飞逝法(TOF)和相位对比法(PC)血流成像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传统的血管造影(DSA)相比,对人体无损伤性(不需要注射造影剂)、费用低、检查方便等优点。且随着MR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院磁共振MRA的图像质量与诊断能力已与DSA非常接近,基于以上MR血管成像特性,MRA完全可作DSA术前筛查以及血管手术后复查。 六、代谢、功能成像。MRI的成像原理决定了MRI信号对于组织的化学成分变化极为敏感。我院在高场MRI系统上拥有丰富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划时代地实现了对于功能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的影像诊断,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对一些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甚至可达到分子水平。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想获得人体的体层图像,任何成像系统都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图像信号的来源、图像组织对比度的来源、图像空间信息的来源。磁共振成像也同样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对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作一简单介绍。 2.1 核磁共振信号的来源 磁共振成像,是依靠核磁共振现象来成像的。核磁共振现象,是指处于静磁场中的原子核系统受到一定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将在他们的磁能级间产生共振跃迁。 上述过程,是原子核与磁场发生的共振,所以称为核磁共振,因为“核”字涉嫌核辐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