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1.马克思的伟大发现除了剩余价值学说外,另一个是C

A 阶级斗争理论 B. 社会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 D.辩证法理论

2.“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C

A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基本内容B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功能作用

C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具有的实践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C

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C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6.马克思主义产生于:C

A.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C.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时代

D.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瓦解的时代

7.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B)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9.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1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C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

A. 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B.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

C.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

D. 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

1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B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旧唯物主义B

A.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是机械唯物主义

D.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C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D.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3.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C

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C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D哲学是自然科学的概括

4.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 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5.爱因斯坦指出:“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D )

A.哲学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哲学是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总结

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D.哲学对自然科学研究有指导作用

6.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这是因为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有所不同,它是

A.不具有重复性的客观规律

B. 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C.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

D. 比自然规律更易于认识的规律

7. 马克思主义创立前,不存在: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8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9.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0.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1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1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D

A.对世界构成形式的不同回答

B.对世界存在状态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13.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C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质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

14.哲学上两大对立的基本派别是B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15.哲学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的依据是C

A 主张一元论还是二元论

B 主张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

C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D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

16.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C

A 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B 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

C 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 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7.“我思故我在”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8.“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一观点是D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

人们在看待转基因食品的问题上往往出现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这说明

A.意识具有主观性特征

B.意识只能反映现存的客观事物

C.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9.下面关于唯物主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世界统一于物质需要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艰巨的发展来证明

B.承认一个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C.唯物主义要求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D.唯物主义就是立足于人的感官之欲的逐利活动

20.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1.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 变是世界的本质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D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韩信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屯兵山下,痛失街亭.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 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 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是B

A.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D.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唯物主义

23.“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低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B

A. 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 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 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24.《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一僧曰风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26.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因素,它说明

A.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B.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27.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C A.相对性 B. 有限性 C. 客观性 D. 一维性

2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知道限制自己.而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而终归于失败.说明

A.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B. 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

C. 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D.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27.一般认为,“真空”即表示其中什么都没有,然而与常识相反,量子论研究表明,真空物质是以量子场的形式存在的一种能量最低的运动状态.这说明A

A.离开物质运动的空间根本不存在

B.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空间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

2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3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以下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观念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32.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是

A.价值是主观的

B.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C.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3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D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4.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A

A 能动性

B 客观性

C 对象性

D 任意性

35.“君子和而不同”,对“和”与“不同”理解正确的是

A.和是指矛盾的普遍性,不同是指矛盾的特殊性

B.和是指矛盾的同一性,不同是指矛盾的斗争性

C.和是指主要矛盾,不同是指次要矛盾

D.和是指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是指矛盾的次要方面36.近年多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ABC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D.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

37.“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这说明了C

A哈姆雷特会在不同人的头脑中显现不同形状B人的个体差异性

C人的意识的个体差异性D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38. 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时间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3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 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理论依据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4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到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表明B

A. 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实践是可以使“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3.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 A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自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44.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为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垦荒,退耕还“荒”.这说明D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45.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

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BD

A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46.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A

A. 直接现实性

B. 客观规律性

C. 主体能动性

D. 普遍有效性

47.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D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48.久旱缺雨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好处;雨涝成灾时,下雨对庄稼生长有害.这说明B

A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B 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 事物的运动是客观的、绝对的

D 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运动

4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D.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

50.事物发展的动力是B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单独性起作用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起作用

C.矛盾的同一性

D.矛盾的斗争性

51.孔子《论语》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A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差异的同一

B. 和谐是以同稗同

C. 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D. 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2.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B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C矛盾双方的融洽促使事物发展

D 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53.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

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A

A 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B 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 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D 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5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B

A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55. 中国古代有“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后,他没有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B

A.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抓中心

B.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促使矛盾转化的过程

D.只要打破常规,就能出奇制胜

56.中国古代哲人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是一种C

A宿命论观点B唯意志论观点C朴素唯物论观点D机械唯物论观点

57. 现代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的最大容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这一原理的哲学寓意是

A.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58.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畏,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B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 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59.“先富——共富”和“台阶式”发展战略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中:A

A.总的量变过程中部分质变的原理B.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原理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原理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的原理

60.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只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短的粉笔头,但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C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61.“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当他说什么都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6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63.“是就是,否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C

A. 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 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 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 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64.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须D

A.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

B.对资本主义采取全面肯定的态度

C.借鉴并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D.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改良措施

65.价值规律是通过商品交换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现出来的.这说明D

A 事物的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B 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 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

D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章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

A.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新认识论与旧认识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C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D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4.“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B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6.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B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C.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B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结果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被多数人认可否

8.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B

A. 客观规律性

B. 直接现实性

C. 主体能动性

D. 普遍有效性

9.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

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0、“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失者在朝野.”

11.“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主要说明马克思列宁主义C

A.还不是真理性的认识

B.只是不完全的近似的真理

C.是仍然要不断要发展的真理

D.是暂时的正确的认识

12.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 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13.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A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D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14.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D.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1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C

A.人的心灵活动的内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对客体的选择和建构

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17.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

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8.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9.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B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D客观物质性的优点

2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D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2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2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B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决定性所预设的

2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B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B.实践——认识——实践

C.感觉——知觉——表象

D.概念——判断——推理

2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25.“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这是B

A.形而上学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26.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C

A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比理论更重要

B 只能从经验不能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

C 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D 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27、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BD

A 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接受实践的检验

C 起着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D 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反映的__C___历史观

A 唯物主义B唯意志论C宿命论 D 循环论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

B.物质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结成社会关系

3.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B

A地理环境B劳动

C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4.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C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5.“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说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 A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

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7.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奴隶主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才是无耻之

流.”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 B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8.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的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9.从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0.费尔巴哈说过:“皇宫中的人所想的,和茅屋中的人所想的是不同的.”这是因为D

A.分工造成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B.对于不同的个人而言,他们不可能有共同的意识

C.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

D.人的社会意识,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等社会物质生活状况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1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

A 管理方式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D科学技术

14.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者的素质

C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D

A 管理方式

B 劳动对象

C 劳动者D科学技术

16.社会形态是D

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 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7.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经济规律是D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

19.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C

A 产品的分配形式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20.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B

A.传统意识

B.生产方式

C.阶级关系

D.政治制度

2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D

A 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

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C 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

D 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

A 对立统一规律

B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2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建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的表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B

A.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B.生产力落后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4.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A

A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2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6.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它是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27.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

D.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7.近年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一些国家销量大增.列宁曾说,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之大,是由于这本书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既有“骨骼”,又有“血肉”.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活的有机体,其“骨骼”系统是指B

A.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等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与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C.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

D.由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等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

28.下列观点中,哪一个不属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反作用原理:A

A.拔高的生产关系能使生产力获得“跨越式”发展

B.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促进生产力发展

C.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阻碍生产力发展

D.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尤为突出

29.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性质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它是否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30.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D

A 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 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发展水平D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31.“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

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D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32.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种观点是C

A.唯心主义

B.折中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循环论

33.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C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34.下列观点中,正确表达了人的本质的是D

A人之初,性本善B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C人是符号动物D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5.人的本质是D

A.自由

B. 平等

C.民主

D. 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四章

1.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D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2.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最完备的外在表现是D

A 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的对立

C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3.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D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剩余劳动

C.商品的生产形式

D. 具体劳动

4.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5.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6.马克思说:“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所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句话表明 A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7.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8.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D

A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B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10元

C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D顾客用l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9.马克思把商品转换成货币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的占有者.这是因为只有商品变为货币D

A.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B.价值才能转化为使用价值

C.抽象劳动才能转化为具体劳动

D.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10.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11.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C

A.4.2亿元

B.3.5亿元

C.3.3亿元

D.2.4亿元

12.货币的本质是:A

A.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商品的等价物

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1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A

A.自身也有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C.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14.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D

A.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使用价值量减少,价值总量减少

C.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D.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D

A商品的不等价交换B小生产者有人身自由

C资本的原始积累D劳动力成为商品

1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A

A.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17.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关键是运用D

A.商品的二因素原理

B.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原理

C.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原理

D.劳动的二重性原理

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D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 商品与货币的对立

C.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

D.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

19.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A.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20.假设原来工作日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为4小时,若分别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使剩余劳动时间各延长2小时,则它们的剩余价值率应分别为C

A、150%,100%

B、150%,200%

C、150%,300%

D、100%,200%

21. 某资本家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20万元).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30万元.那么该企业的剩余价值率为

A.20%

B.50%

C. 150%

D. 200%

22.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家的剥削率是:C

A.300% B.200% C.150% D.100%

23.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A工作日绝对延长的结果B工人工资低于劳动力价值的结果

C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结果D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24.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4:1,m′=100%,一年周转四次,其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D

A.80万,100%

B.40万,400%

C.40万,100%

D.80万,400%

25.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200万元,其中一次生产耗费不变资本100万元,购买劳动力部分为80万元,生产出商品价值300万元.该资本家的剥削率是:C

A.300% B.200% C.150% D.100%

26.某企业投资汽车生产,生产一辆汽车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为25万元,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为5万元,假定市场的平均利润率为10%,那么,在自由竞争条件下,该汽车的生产价格是

A.20万元

B. 22万元

C.33万元

D.30万元

27.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C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28.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B

A.资本的技术构成

B.资本的价值构成

C.资本物资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29.某钢铁厂因铁矿石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这使得该厂的资本构成发生了变化,所变化的资本构成是C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物质构成

C.资本价值构成

D.资本有机构成

30.2011年9月以来,美国爆发了“占领华尔街”抗议运动,示威者打出“我们是99%”的标语,向极富阶层表示不满.漫画显示的美国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下C

A.劳资冲突的集中体现

B.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

C.资本积累的必然趋势

D.虚拟资本泡沫化的恶果

31.资本家竟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得绝对剩余价值

D. 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2.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资本,也获得平均利润,其直接原因是B

A.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

B.产业资本家为销售商品将部分利润让渡给商业资本家

C.商业资本家加强对商业雇员的剥削

D.产业部门将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分割给商业部门

33.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 D

A.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B.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

C.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

D.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34.社会生产是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每次经济危机发生期间,总有许多企业或因产品积压,或因订单缺乏等致使其无法继续进行再生产而被迫倒闭.那些因产品积压而倒闭的企业主要是由于无法实现其生产过程中的

A.劳动补偿

B. 实物补偿

C. 价值补偿

D.增殖补偿

3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C

A 生产过剩的危机

B 生产不足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3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A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D.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3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出了较高的生产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意味着率先使用机器人的个别企业

A.剩余价值来源的改变

B. 获得更多的社会平均利润

C.所生产商品价值的提高

D. 资本技术构成的提高

第五、六、七章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D

A.从根本上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

B.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C.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形成了利益一致

D.没有改变劳动者受剥削的地位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ABCD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D.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3.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D

A.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

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

C.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

D.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质是C

A.消除或防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B.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稳定增长

C.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D.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

5.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急剧膨胀,这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经济过度虚拟化,致使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西方资本主义金融资本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制度条件是

A. 去工业化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B. 技术创新与大力发展互联网

C. 金融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创新

D.全面私有化与放松金融监管

6.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本主义相比,当代资本主义要在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确分析这些新变化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我们科学而全面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导致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生的根本推动力量是

A.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C.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

D.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CD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是ABCD

A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B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C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D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总结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和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有ABC

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的学说

第一章

1.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鹰,鳞似

鱼,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形

2.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BD

A.人的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人按照自己的形象想像出来的

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与基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的力量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B.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估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后,是新出现事物

D.社会历史领域,新生事物符合群众利益

6.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的柿子.农民们说,这是留约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冬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受到的启示是:ABD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7.“白马非马”的命题CD

A 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 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8.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的哲学寓意是

A.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B.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C.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D.世界上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9.在下列命题中,包含有辩证法思想的有ABD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处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10.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

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11.显微摄影是一门使用照相拍摄显微镜下一般用肉眼无法看清的标本的技术.肉眼中千篇一律的细沙,在显微镜下,却是“一沙一世界”,有的晶莹剔透像宝石,有的金黄酥脆像饼干,即使是司空见惯的柴米油盐,在显微镜下也会展现神奇而充满魅力的另一面.显微镜下的“一沙一世界”表明().

A.事物具有无限多样的属性

B. 人们透过对个别事物认识达到对世界整体把握

C.事物本质随着认识变化而改变

D.人们通过制造并使用工具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12. 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在危机面前,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应对,化危为机.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是().

A.信心比黄金更重要B.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C.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同时产生的D.事不必难,知难不难

1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ABCD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B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4.古语说:“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侈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CD

A 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 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5.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挫折和反复,这表明ABD

A 新生事物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

B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螺旋式的

C 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是不可以改变的

D 历史有时会向后作巨大的跳跃

16.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C.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7.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ABC

A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B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D社会生产关系本质上是物质关系

18.右边这幅漫画对于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警示意义在于AB

A.人类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将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B.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来自于不当的人类实践方式

C.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对立的

D.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

19.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

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ABD

A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B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C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D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20.2017 年6 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 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 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B.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 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1.现代管理学有一个著名的“木桶原理”,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木桶的容量,必须着重解决好“短木板”的“补短”问题.这一原理的哲学寓意是

A.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B.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D.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第二章

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使理性认识BD

A 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B 接受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总共50题共100分 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 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标准答案:A 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标准答案:D 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 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 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标准答案:C 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 A.因果联系 B.偶然联系 C.非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标准答案:C 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这说明() (2分)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 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标准答案:B 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标准答案:A 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标准答案:C 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 A.唯物主义时空观 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标准答案:C 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 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 .标准答案:B 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标准答案:A 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 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题库

绪论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C A.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 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B A.实事求是的精神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远大而崇高的革命理想 D.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B.可知论和唯物辩证法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辩证法与认识论 4、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理论品质是( ) 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5、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致力于实现 ( ) C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B.共产主义社会 C.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A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 7、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B A.辩证分析方法 B. 剩余价值学说 C.理论联系实际方法 D.社会主义学说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B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感受到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从中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扩大了自己的视野,加深了思想认识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同时,我也认识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们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时期农业系统中的每一位成员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前进和发展中的工作,把马克思主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原理在中国运用的体现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

作业二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B ) A.科学性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3、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 )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 会性物质活动 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C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6、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C )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8、商品的最本质因素是( B )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剩余价值 二、辨析题: 1、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 答:观点正确。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的劳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题库

21、只有彻底否定传统文化,才能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1、答:错误。(3分)(1)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和外国的,应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不是彻底否定。(3分)(2)借口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出彻底否定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是否定一切,从而否定发展的形而上学观点;在实践中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思想。(2分) 2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2、答:错误。(3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1分)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2分) 2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也成了商品。 23、答:错误。(3分)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劳动力的使用,能够成为商品的只能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3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向工人购买的是劳动力。(2分) 21、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错误。(3分)唯物主义一般都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认为这种反映具有能动性。(3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或机械唯物主义一般会否认这种能动性。(2分) 22、人的现实本质是由他/她的选择决定的。错误。(3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的体系。(3分)人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的限制,所以人的选择并不能决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2分) 23、剩余价值不产生在流通领域中。正确。(3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3分)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但可以实现剩余价值。(2分) 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错误。(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且只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才能存在。不能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相混同。(2) 22、真理没有阶级性。正确。(3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3分)因而真理的内容不因任何认识主体的意志和要求而改变,这就是所谓真理没有阶级性。(2分) 2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错误。(3分)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乃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 30小题,每题 1分,共 30.0分 1. 循环论的错误在于 ( A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普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特殊性 B 、夸大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C 、夸大了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趋势 D 、夸大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连续性,否认了新旧事物之间的间断性【正确答案是】:C 2. 规律具有的两个特点是 ( A 、主观性和个别性 B 、客观性和普遍性 C 、社会性和历史性 D 、稳定性和不变性 【正确答案是】:B 3. 认识的本质是 (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 、主体头脑中固有的 D 、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

【正确答案是】:A 4. 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 ( A 、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B 、形而上学的错误 C 、经验论的错误 D 、唯理论的错误 【正确答案是】:C 5. 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 、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想目的定是非 【正确答案是】:D 6. 社会意识是 ( A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 C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D 、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

【正确答案是】:C 7.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 A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 、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 【正确答案是】:A 8. 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础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 A 、排斥了主体选择的作用 B 、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不矛盾 C 、把历史的发展看作自发的过程 D 、否认人的思想动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正确答案是】:B 9. 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 、唯一形式 B 、辅助形式 C 、必要形式 D 、基本形式 【正确答案是】:D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作业

交卷时间:2018-02-13 10:27:58 一、单选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 手中 D.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 得分:5 知识点: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C.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商品的二因素是()。 A.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B. 使用价值和价值 C. 生产和消费

D.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实现要靠()。 A.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C.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货币的本质是()。 A. 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B.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 价值的表现形式 D. 流通手段 得分:5 知识点: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B.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二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科你学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由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体征。 4.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6.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基本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7.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个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的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8.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价值更大。 9.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化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个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2. 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者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13.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运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14.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16.共产主义:它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它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她是在这一科学理论知道下,以建立这种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用,即共产主义的实践。 1.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与动物区别的基本标志。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性质和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制约着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动因与后果? A.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B.因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2011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中,请选出最符合题意的1项,并将代表正确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干的括号内。1×20=20分) 1.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C.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价值论 D.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 4.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 ) A.物质范畴 B. 实践范畴 C.运动范畴 D.意识范畴 5.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6.“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7.我国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的这段话说明了() A.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规律的平等性 C.规律是可以认识的 D.规律的能动作用 8、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 A.实验和工业 B.人的经验 C.科学理论 D.逻辑证明 9、“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0、一切真知都发源于() A.直接经验 B.间接经验 C.客观事物 D.人的意识 11、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是否() A.被大多数人承认 B.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7-09-01 10:11:2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反映论的观点 ? B. 可知论的观点 ? C. 实践的观点 ? D. 辩证法的观点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B. 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 C. 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D.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1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 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 B. 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C.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1.2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展开解析

解析 4. (5分) ? A.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 B. 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 C.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 D. 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2.1.3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 B. 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 C. 对人们有用的观点或者理论 ? D.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真理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正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的各门具体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思想,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读某个现实问题,要遵循三步走原则,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就是说第一步,认清这个现实问题的真实情况和本质属性;第二步,分析这个现实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第三步,找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的方法。 本文试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从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规律的特殊性和量变质变规律的普遍性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学习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与工作实践

目前, 高等工程院校均开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现时代精神之精华。工程院校的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特别是掌握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世界, 有助于正确分析和理解工程中的各种复杂问题, 提高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不仅使我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也让我学到了理论知识,更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等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就简单分析其对我学习、工作的影响。 我是一名业余大学的学生,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我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不是停滞不前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利用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发展着,完备者,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我们的学习也在与时俱进,正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着我们,让我们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知识让我们学习,指导着我们的学习。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在我们是十二年寒窗苦读中,我们就是在慢慢积累着,等待着量变产生质变,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我们时刻要求自己认真学习,为的就是高考,希望我们的质变能够引起量变,对待学习,我们要学会坚持,不松懈,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面对学习,好为将来的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马克思主义再次能够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指导。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给人智慧,使人智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学习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所谓“授人以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武装我们头脑可以增强我们分析过去、改造未来的能力,独立地处理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所讲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性,联系与发展,唯物辩证法等都对我们的生活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以这些理论作前提,来进行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可以避免走弯路、犯错误。比如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没有第一类永动机,为什么诸亮的木牛流马是不可能存在的,为什么武侠小说中的力是不可能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培养我们思维创新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部分都在启迪着人们在科学认识活动中探索未知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告诫人们在理论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从主观臆断的想当然出发,就要从物质第一性出发,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辩证法部分为人们的思维创新提供了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在思维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矛盾分析方法,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及其特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认识论部分,为思维创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认识的主体。要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和思维创新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