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设计-汽车 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 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 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汽车 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

编号xxxx-xxxx

汽车设计-

汽车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仪表板横梁设计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仪表板横梁的设计要点。

本规范适用于众泰轿车、SUV等车型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71-2007 色漆和清漆耐中性盐雾性能的测定

GB/T 9279-2007 色漆和清漆划痕试验

GB11552-2009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3 术语和定

3.1 仪表板横梁在车身系统中的布置

仪表板横梁总成安装在驾驶室的前端,主要作用是将仪表板和车身固定起来,同时将转向管柱、安全气囊、线束,电器盒等电器附载件装配固定起来,支撑仪表板总成等负载件的整体刚性,同时正碰实验时对驾驶室起到加强保护的作用。如图1:

图1

3.2 仪表板横梁简要说明

仪表板横梁总成主要零部件如图2:

图2

(1-横梁左侧安装支架,2-横梁右侧安装支架,3-中间固定支架,4-前挡板固定支架,5-转向管柱安装支架,6-管梁,7-手套箱支架,8-PAB 安装支架,9-保险丝盒安装支架,10-CD 机安装支架,11-空调安装支架)

以上是横梁的主要零部件,若要出口欧美,则在正副驾驶侧增加膝盖碰撞吸能支架,其他相关固定支架则根据分布在仪表板系统上的电器件及仪表板自身固定的要求分布。

1

3

4 5

6

9

7

10

车身机舱

仪表板横梁

仪表板装置

前地板中通道

横梁中间管梁本体的材料通常采用20#无缝钢管和Q195焊管,各支架的材料根据支架的厚度来定,如果厚度在1.8mm以内,则选用DC01的材料,如果厚度在1.8mm以上的则选用SPHC的材料;横梁支架冲压成型后通过悬挂点焊和CO2气体保护焊接成品。

4 仪表板横梁主要零件的设计要点

4.1 横梁的设计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a.满足整体刚性(通过CAE分析);

b.支持转向管柱功能,满足NVH要求;

c.支持线束、电器件的固定;

d.支持仪表板装置等塑料件的固定;

e.支持安全气囊的固定,为安全气囊的顺利爆破提供支撑;

f.在满足强度的要求、NVH等试验的要求下最大限度的减轻重量,同时尽可能的将各支架工艺简易。

4.2 横梁管梁本体的设计

管梁有标准管梁和非标准管梁,标准管梁可以直接采购,而非标准管梁需要定制,既增加成本又不易采购,所以尽可能的选择标准管梁;仪表板横梁通常使用的几种管梁外径有:35mm、38mm、42mm、45mm、50mm、54mm、60mm。

管梁按结构分为直管和弯管,直管加工简单,制造公差容易控制,有利于碰撞试验,所以布置的时候尽量采用直管;若因边界条件的限制不能布置成直管,只能按照弯管布置,弯管相对直管需要二次加工,弯管制造公差大,难控制,成本增加。

4.2.1 直管的设计

管梁的中心位置,横梁管梁不能布置在PAB模块的正下方,一般距离管梁为10mm到45mm之间。图3是B01布置的截面图:

PAB

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图3

横梁管梁到方向盘中心的距离越小越好,一般最大不超过460mm,能有效减小方向盘共振。

横梁管梁到转向管柱安装面的距离推荐范围60mm到70mm。

横梁管梁到HVAC的距离要求在15mm以上,与风管之间的距离要求在5mm以上,满足制造公差和装配公差要求。

横梁中心管的上表面要求比HVAC出风口表面要低,满足仪表板安装的方便性,见下图4:

HVAC出风口

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HVAC

图4

横梁中心点的坐标要求X和Z都为整数,降低累积公差。

确定管梁位置后,根据车内空间的大小,确定管梁的长度,管梁壁厚一般为1.5~2.5mm;目前直管设计大多数采用一段粗管梁(转向管柱侧)加一段细管梁焊接而成,这样能提高模态试验要求。

如图5(B01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图6(T22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图7(B11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54

?38

图5(B01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图6(T22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图7(B11仪表板横梁管梁本体)

4.2.2 弯管的设计

管梁弯曲的目的是为了避让干涉,在满足避让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小弯管的角度和弯曲深度,避免在管梁上做复杂的深成型结构,简化工艺。 4.3 固定点的布置

横梁与车身的固定点基本分布在横梁两端、车身前围和前底板中通道上。在横梁两端与车身一般靠近转向管柱一端作为主定位,副驾驶一侧作为副定位,横梁上的主定位一般采用两个定位销或者两个孔(一个圆孔和一个腰形孔),除定位销外,两端至少要4个固定点,固定一般采用M8螺栓,两侧的定位和固定是横梁与车身连接最主要的固定。

中通道支架与前底板之间通过4个M8或者M6螺栓连接。横梁与前围一般用一个或两个M8或M6螺栓连接。如图8横梁与车身固定点的布置:

?54

?38

?54

?38

与车身安装主定位

与车身安装点

与车身安装副定位

与车

身安装点

图8

4.4 横梁左/右两端支架的设计

横梁两端支架在整个仪表板横梁总成中属于核心件,两端支架与车身安装点方向分布为Z向,各通过螺栓固定在车身上,同时两端两个定位销定位在车身上。其中主驾驶侧主定位销定位横梁总成在整车Y方向和Z方向上的偏差,副驾驶侧副定位销定位横梁总成在整车Z方向上的偏差,考虑到焊接变形,横梁上下两个安装过孔一般都是Y向的腰形孔,吸收横梁及整车在Y方向的误差。如图9为公司T22和B01车型的结构:

T22横梁左/右端支架

B01横梁左/右端支架

图9

4.5 横梁中间支架的设计

横梁中通道支架刚性的强弱对仪表横梁做模态试验起着重要作用。横梁中通道两支架固定在前底板中通道钣金上,靠近主驾驶侧的支架刚性设计时比副驾驶侧的支架要强,对支持转向管柱的固定及

提高NVH试验有利。在左右中通道支架之间至少有一到两个支架连起来,提高中控部分的整体刚性,中间支架固定仪表板系统的中控部位,如副仪表板、DVD等电器件。图10为公司B01横梁中间支架设计:

4.6 转向管柱支架的设计

转向管柱是整车中重要的安全件,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会承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外力冲击,这就要求,转向管柱安装支架不但要固定可靠,在结构上还要考虑到转向管柱的NVH特性。转向管柱一般采用2-2.5mm的板材,通过M8螺栓与转向管柱连接,一般采用“盒式”结构,即支架分上下两部分,包住横梁管梁,三者焊接在一起。如图11:

B01横梁转向管柱

T22横梁转向管柱

图11

4.7 横梁前挡板支架的设计

为了降低转向管柱怠速抖动,提高模态试验频率,在横梁前端与车身前围之间增加一个固定支架。如图12:

B01横梁前挡板安装支架

T22横梁前挡板安装支架

图12 横挡板安装支架

横挡板安装支架

前挡板支架固定采用M8螺栓或螺母,由于该处装配误差较大,安装过孔直径应能吸收装配误差,通常过孔直径为14mm-16mm;设计时此处的安装过孔千万不能作为定位孔,避免横梁过定位导致装配困难。

4.8 横梁其他支架的设计

在满足功能和刚性的前提下,各固定支架结构尽可能的简单化,这样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以图13为例,详细说明支架的设计参数及焊接螺母所要求的尺寸,若焊接M6螺母,则支架凸焊螺母孔径L1要求为?7mm;若焊接M8螺母,则支架凸焊螺母孔径L1要求为?9mm。L2为凸焊螺母焊接需要的空间,若凸焊螺母高度低于工件翻边高度H1时,则M6螺母到翻边的距离至少16mm,M8螺母到翻边距离至少为20mm,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若凸焊螺母高度高于工件翻边高度,则不影响,若没有翻边,则不用考虑。正常情况下H1≥3mm,圆角半径R1≥0.5mm,L3的最小距离为8mm。

图13

4.9 横梁支架加强筋的设计

横梁支架是给相关零部件提供一个固定的载体,因此要求支架具有一定的强度,满足碰撞要求和NVH的试验要求,通过设计加强支架;支架加强除了增加料厚外,还有增加翻边、增加折弯次数和增加加强筋等方法。

5 数据冻结校核

横梁数据设计完成后,校核与各周边匹配件的安全间隙是否满足:一般固定件与固定件之间的安全间隙至少要5mm以上,运动件与运动件之间的安全间隙至少要10mm以上;主副定位是否合理可靠;安装孔是否配接正确;孔径定义是否合理等;同时横梁在冻结之前要做CAE分析,在满足要求后冻结。

另外,横梁冻结应与仪表板、线束和电器等匹配件同时冻结,避免仪表板、电器及线束等匹配件的方案更改导致横梁大量设变。

6 横梁要满足的试验

6.1 熔深试验:成品弧焊部位垂直切割后,焊接熔深≥薄板厚度的12%。

6.2 凸焊扭矩试验:凸焊扭矩试验分为破坏性试验和非破坏性试验,非破坏性试验是指用扭力扳手扳螺母或螺栓,M6螺母或螺栓力矩达到16N.M,M8螺母或螺栓力矩达到35N.M时母材不被撕裂;破坏性试验是指用扭力扳手扳螺母或螺栓,M6螺母或螺栓力矩≥25N.M,M8螺母或螺栓力矩达≥60N.M时母材被撕裂。

6.3 盐雾试验(需要电泳的横梁):表面电泳处理按GB/T 1771-2007中3.5.2涂层腐蚀等级定义,氯化钠浓度为50g/L士5g /L,(35±2)℃/144h或96h;电泳后主体表面基本无腐蚀,如尖端、棱边和焊缝等腐蚀面积要求小于总缺陷面积的10%。

6.4 附着力试验:按GB/T 9279-2007中0或1级执行。;

6.5 漆膜厚度:漆膜厚度大于等于12um。

6.6 台架试验:用三万公里路试试验替代。

6.7 材料试验:包括化学试验和性能试验。

6.8 乘用车模态试验:仪表板系统的振动试验要在特定的台架并保持一定的夹紧力的情况下进行,仪表板系统的固有频率要求大于35HZ。

6.9 满足GB11552-2009汽车内部凸出物试验:在碰撞区域内,用模拟器在378N的作用力下,使仪表板发生溃缩,没有尖角或坚硬物体伤害到人。

7 检具方案确认

检具方案包括:三维数据、二维图纸(检测销)和操作指导书,方案确认后,供应商再提交标准版本的书面检具方案双方会签。

总成检具首先要满足检测的功能,其次在满足检测功能的基础上要考虑到工人取装件的操作方便性,同时工件在装取的过程中不能与检具本体干涉。

总成检具上的检测销尺寸应根据双方会签的GD&T图纸上的位置度要求制作。

8 焊接工艺排布

仪表板横梁上的重要件放在后面工序焊接,主要是减少过程工序的焊接变形,比如:中通道左右安装支架、DVD安装支架、手套箱安装支架、前挡板及转向管柱安装支架等放到后面工序焊接。

各冲压件在单件检具上的定位,在焊接夹具上的定位等都应按照各冲压件装车的定位为基准,保持基准一致,减少因基准不统一而导致的累积误差。

9 总成焊接变形的控制措施

仪表板横梁总成多采用复杂的管、板式焊接结构,焊接后变形,直接影响整车装配,因此制造中限制和消除焊接变形非常重要。控制汽车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焊接变形主要从设计和工艺2个方面解决。

影响仪表板横梁总成焊接变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9.1 焊接工艺方法:不同的焊接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温度场,形成热变形也不相同。相比较自动焊比手工焊加热集中,受势区窄,变形较小。

9.1.1 焊接参数(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焊接变形随焊接电流和电压增大而增大,随着焊接速度加快而减小。因此相比较低电压、高电流的自动焊接变形小。

9.1.2 焊缝数量和焊缝高度:焊缝数量越多,焊缝高度越高,焊接变形越大。

9.1.3 焊接方法:连续焊和分段焊的温度场不同,产生的热变形也不同。连续焊变形较大,分段焊变形较小。

9.2 减小焊接变形的设计措施

9.2.1 合理的焊缝尺寸

焊缝尺寸直接关系到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焊接工作量和焊接变形大小,焊缝尺寸大,焊接工作量大,焊接变形也大。因此,在保证仪表板横梁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小焊缝尺寸,在保证焊接质量的前提下,按板厚(管梁壁厚)来选取工艺上允许的最小焊缝尺寸。

9.2.2 合理的焊缝数目

在仪表板横梁总成结构中力求焊缝数量合理,焊缝不宜过分集中,避免焊缝垂直交叉,多采用分段焊接。

9.2.3 合理的焊缝位置

设计仪表板横梁总成时,将焊缝对称于截面中心轴,这样能使焊缝引起的翘曲变形互相抵消。

9.3 焊接变形的矫正

仪表板横梁总成在焊接的过程中,焊接变形是不可避免的,采取有效的设计和工艺措施控制焊接变形,并对超出公差要求的焊接变形进行矫正,达到仪表板横梁总成的功能要求。实际生产中,只有对焊接进行全过程控制,才能更有效控制仪表板横梁总成的焊接变形,达到保证仪表板横梁总成尺寸精度和装配要求的目的。一般来讲,仪表板横梁总成的变形除了过程控制之外,在发货前还要增加矫正工序并且要求百分之百的矫正,矫正应在专用的矫正工装上操作,这样才能保证横梁总成的一致性和合格性。

3 表1-2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

u a max + e e C D ——空 气 阻 力 系 数 , 取 C D =0.9; 一 般 中 重 型 货 车 可 取 0.8~1.0; 轻 型 货 车 或 大 客 车 0.6~0.8;中小型客车 0.4~0.6;轿车 0.3~0.5;赛车 0.2~0.4。 A ——迎风面积, m 2 ,取前轮距 B 1 ×总高 H , A =2.465 ? 3.53 m 2 u a max ——该载货汽车的最高车速, u a max =90km /h 。 将各值带入式 1-1 得: 也可以利用比功率的统计值来确定发动机的功率值: 比功率 = 1000P max m a = fg C D A 3.600ηT 76.14m a ηT u a max 3 (1-2) 求得比功率为 6.311kw 。 因此,通过比功率计算得,该汽车选用发动机的功率 kw 参考日本五十铃、德国奔驰等同类型车型,同时由于该载货汽车要求的最高车速相对较高,因此应 使其比功率相对较大,所选发动机功率应不小于 195.61KW ,初步选择发动机的最大功率为 200 kW ;发 动机最大功率时的转速 n p ,初取 n p =2200r/min 。 1.1.2 发动机最大转矩及其转速的确定 当发动机最大功率和其相应转速确定后,可用下式确定发动机的最大扭矩。 (1-3) 式中 T e max ——发动机最大转矩,N.m ; α ——转矩适应性系数, α = T e max T p T p ——最大功率时的转矩,N.m ; α 的大小标志着当行驶阻力增加时,发动机外特性曲线自动增加转矩的能力, α 可参考同类发动机数值 选取,初取 α =1.05; P max ——发动机最大功率,kW ; n p ——最大功率时的转速,r/min 。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课程设计 (说明书) 课程名称汽车设计课程设计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 6406110 学号 200604061345 姓名刘大慧 指导教师王文竹

目录 1 汽车的总体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1汽车总体设计的特点- - - - - - - - - - - - - - - - - - - - - 1 1.2汽车总体设计的一般顺序- - - - - - - - - - - - - - - - -- - - 1 1.3布置形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1.4轴数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1.5 驱动形式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2 载货汽车主要技术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1汽车载荷质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2整车整备质量的预估-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3汽车总质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1.4汽车轴数和驱动形式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5 2.1.5汽车的轴荷分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2.2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1汽车轴距L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2汽车的前后轮距B1和B2- - - - - - - - - - - - - - - - - - - - - 6 2.2.3汽车前悬Lf和后悬LR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6 2.2.4汽车的外廓尺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2.3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2.3.1汽车动力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7 2.3.2汽车燃油经济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7 2.3.3汽车通过性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8 2.3.4汽车制动性参数的确定 - - - - - - - - - - - - - - - - - - - - 8 3载货汽车主要部件的选择和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发动机的选择与布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1发动机型式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1.2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的选择- - - - - - - - - - - - - - - - - - -- 9

产品设计任务书 编制: 校对: 审核:标准: 批准: XXXX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二○○六年六月)设计任务书编制年月

目录 1 综合概 要.................................................. .................... . (3) 1.1 任务来源和开发目的 (3) 1.2 用途和市场预 测............................................................................... .. (3) 1.3 设计原则........................................................................................... .. (3) 1.4 法律法规........................................................................................... .. (5) 2 技术指 标..................................................... .................... .................... . (9) 3整车成本控 制..................................................... .................... .................... . (12) 4 车型配置 表................................................... .................... .................... . (13) 5 系统特征………………………………………….…....…………...…………….. ...……………..….. .1 6 5.1 动 力............................................................................. .................... .. (16) 5.2 底 盘............................................................................. . (17) 5.3 车 身............................................................................. . (18) 5.4 内外饰 (19) .20……………..……………. ... ...……………………………………….…………………………附件.5 5. 5.6 电子电器 (22) 5.7 安全系统 (24)

XX大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轿车转向系设计 学院:X X 学号:XXXXXXXX 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日期:201X年XX月XX日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 题目:轿车转向系设计 内容: 1.零件图1张 2.课程设计说明书1份 原始资料: 1.整车性能参数 驱动形式4 2前轮 轴距2471mm 轮距前/后1429/1422mm 整备质量1060kg 空载时前轴分配负荷60% 最高车速180km/h 最大爬坡度35% 制动距离(初速30km/h) 5.6m 最小转向直径11m 最大功率/转速74/5800kW/rpm 最大转矩/转速150/4000N·m/rpm 2.对转向系的基本要求 1)汽车转弯行驶时,全部车轮应绕顺时转向中心旋转; 2)操纵轻便,作用于转向盘上的转向力小于200N; 3)转向系的角传动比在15~20之间,正效率在60%以上,逆效率在50%以上;4)转向灵敏; 5)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中应有间隙调整机构; 6)转向系应有能使驾驶员免遭或减轻伤害的防伤装置。

目录 序言 (4) 第一节转向系方案的选择 (4) 一、转向盘 (4) 二、转向轴 (5) 三、转向器 (6) 四、转向梯形 (6) 第二节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基本设计 (7) 一、齿轮齿条转向器的结构选择 (7) 二、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布置形式 (9) 三、设计目标参数及对应转向轮偏角计算 (9) 四、转向器参数选取与计算 (10) 五、齿轮轴结构设计 (12) 六、转向器材料 (13) 第三节齿轮齿条转向器数据校核 (13) 一、齿条强度校核 (13) 二、小齿轮强度校核 (15) 三、齿轮轴的强度校核 (18) 第四节转向梯形机构的设计 (21) 一、转向梯形机构尺寸的初步确定 (21) 二、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横拉杆上断开点的确定 (24) 三、转向传动机构结构元件 (24) 第五节参考文献 (25)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任务 第一组:总布置 总布置各组可用AutoCAD绘制总布置图,各组分图层布置相应总成或规定部分,最终汇总成总布置图。总体组协调各总成的布置。 任务1: 第一、二周:总体参数测绘 ●通过测绘和试验方式得到轮距离、轴距、轮距、前后悬、外廓尺寸、整备质量、总质量、 轴荷分配、最小转弯直径、通过性参数等相关参数。 ●结合各部分布置方案,绘制原车总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总布置图。 第三、四周:总体性能参数计算 ●根据总体参数,计算通过性参数、平顺性参数、制动性参数、动力性参数等。 ●结合各总成的改进方案,绘制改进后的总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总布置图。 任务2: 第一、二周:驾驶舱布置测绘 ●测绘得到座椅、方向盘、制动踏板、油门踏板、驻车制动、仪表或控制开关的布置位置, 对人机进行评价。 ●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驾驶舱布置改进 ●根据测绘和分析结果,按照人机和安全性要求对驾驶舱布置进行改进。 ●绘制改进后的驾驶舱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驾驶舱布置图。 任务3:车身布置 第一、二周:车身布置测绘 ●与车身组一同完成车架、车身上各附件、各总成安装装置等零部件的测绘 ●完成车身总布置图 ●周五9.16提交驾驶舱布置图。 第三、四周:车身布置改进 ●结合车身结构分析结果,完成对车身布置的修改 ●和悬架组合作完成后悬架修改,完成修改后车架的设计 ●绘制改进后的车身布置图 ●周五9.23中期检查过程报告 ●周五9.30提交设计说明书和车身布置图。 任务4: 第一、二周:底盘布置 ●与悬架组合作,测绘前后悬架结构形式,主观评价其性能,完成悬架布置图。

下文是在网易博客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觉得挺好的,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我们国内的内外饰做好,做出高品质! ?核心提示: ?权威调查显示,汽车内部舒适度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新车时考虑的第二大因素,排在车辆外观设计之前,仅次于汽车的 可靠性及耐用程度。对车辆内饰的投入成为在中国市场上本 土和外资品牌整车厂商的一个比拼点。中国汽车内饰设计的 现状如何,与国外相比差距在哪里?发展态势将怎样?我们 为此邀请了业内人士共同探讨,他们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 公司奇瑞内外饰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曹渡先生, J.D.Power中国区总经理梅松林先生,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教 授李彦龙先生,上海世科嘉车辆技术研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弢先生,伟世通亚太区电子产品部产品经理何春华女士。 国内汽车内饰发展现状 盖世汽车网:中国消费者对汽车内饰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近几年的发展状况如何? 梅松林:广义地讲,内饰不止是内饰件。我们的调研发现,现在的车主特别讲究内部空间。鉴于多方面原因考虑(经济性、政策引导还有实用方便性等),他们倾向于购买的车型外面小、里面大。最近这几年,汽车内部空间的重要性上升得非常快。在2004年,仅有4%的车主把车子内部空间放在首要的购车原因,到了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9%。 中国消费者注重外在感观较多的一方面原因,是和中国市场的发展特点相关。中国的消费者大多都是首次购车,对用车经验了解不多,他们在乎价格,外观式样,内饰空间,手感和视觉和谐等这些表象的标杆。对一系列参数、动力性能等方面,不能说不重视,但了解得不多,缺乏判断的能力。 李彦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汽车外观的制造商来说,汽车内饰只是一个缺少重视的后续问题。从私人用车市场开始快速增长起,人们才逐渐开始关注汽车内饰,内饰设计也慢慢开始发展。但迄今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大多数的中国普通消费者还是偏好舒适温馨且实用的内饰设计。至于高科技元素,很多时候是整车厂家被拿来作为市场营销的噱头,当然也有很多高科技元素给消费者带来了便利,尤

汽车设计——钢板弹簧课程设计 专业:车辆工程 教师:R老师 姓名:XXXXXX 学号:200XYYYY 2012 年7 月3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目的、题目和任务 本课程设计是我们在完成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课学习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培养我们应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一次训练,并为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1、课程设计的目的是: (1)进一步熟悉汽车设计理论教学内容; (2)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训练我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题目: 设计载货汽车的纵置钢板弹簧 (1) 纵置钢板弹簧的已知参数 序号弹簧满载载荷静挠度伸直长度U型螺栓中心距有效长度 1 19800N 9.4cm 118cm 6cm 112cm 材料选用60Si2MnA ,弹性模量取E=2.1×105MPa 3、课程设计的任务: (1)由已知参数确定汽车悬架的其他主要参数; (2)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3)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及工作量 根据所学的机械设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以及金属力学性能等课程,完成下述涉及内容: 1.学习汽车悬架设计的基本内容 2.选择、确定汽车悬架的主要参数 3.确定汽车悬架的结构 4.计算悬架总成中主要零件的参数 5.撰写设计说明书 6.绘制悬架总成装配图、零部件图共计1张A0。 设计要求: 1. 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是存档文件,是设计的理论计算依据。说明书的格式如下: (1)统一稿纸,正规书写; (2) 竖订横写,每页右侧画一竖线,留出25mm空白,在此空白内标出该页中所计算的主要数据; (3) 附图要清晰注上必要的符号和文字说明,不得潦草; 2. 说明书的内容及计算说明项目 (1)封面;(2)目录;(3)原始数据及资料;(4)对设计课题的分析;(5)汽车纵置钢板弹簧简图;(6)设计计算;(7)设计小结(设计特点及补充说明,鉴别比较分析,个人体会等);(8)参考文献。 3. 设计图纸 1)装配总图、零件图一张(0#);

西安交通大学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载货汽车汽车动力总成匹配与总体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名称: 指导老师: 日期:2104/12/1

题目: 设计一辆用于长途运输固体物料,载重质量20t 的重型货运汽车。 整车尺寸:11980mm×2465mm×3530mm 轴数:4;驱动型式:8×4;轴距:1950mm+4550mm+1350mm 额定载质量:20000kg 整备质量:11000kg 公路最高行驶速度:90km/h 最大爬坡度:大于30% 设计任务: 1) 查阅相关资料,根据题目特点,进行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 驱动桥、车轮匹配和选型; 2) 进行汽车动力性、经济性估算,实现整车的优化匹配; 3) 绘制车辆总体布置说明图; 4) 编写设计说明书。 本说明书将从整车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传动系各总成的选型、整车性能计算、发动机与传动系部件的确定四部分来介绍本课程设计的设计过程。

1.整车主要目标参数的初步确定 1.1发动机的选择 1.1.1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及转速的确定 汽车的动力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设计要求该载货汽车的最高车速是90km/h ,那么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应该大于等于以该车速行驶时的行驶阻力功率之和,即: )76140 3600( 1 3 max max max a D a a T e u A C u f g m P ?+??≥ η (1-1) 式中 max e P ——发动机最大功率,kW ; T η——传动系效率(包括变速器、传动轴万向节、主减速器的传动效率),参考传动部件传动效 率计算得:95%95%98%96%84.9%T η=???=,各传动部件的传动效率见表1-1; 表1-1传动系统各部件的传动效率 a m ——汽车总质量,a m =31 000kg (整备质量11 000kg,载重20 000kg ); g ——重力加速度,g =9.81m /s 2 ; f ——滚动阻力系数,由试验测得,在车速不大于100km/h 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常数。轮胎结构、 充气压力对滚动阻力系数有较大影响,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见表1-2。取0.012f =。 表1-2良好路面上常用轮胎滚动阻力系数 D C ——空气阻力系数,取D C =0.9;一般中重型货车可取0.8~1.0;轻型货车或大客车0.6~0.8;

汽车内外饰(塑料)产品结 构设计的一般原则及精度 一形状和结构的简化 制品的形状和结构的复杂显然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性,加大了模具制造的难度,最终将影响产品性能的不稳定性和经济成本。而从工艺角度考虑,形状和结构设计得越简单,熔体充模也就越容易,质量就越有保证。 理想的产品简洁化设计应当是:①有利于成型加工;②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原材料;③有利于体现简洁、美观的审美价值;④符合绿色设计的原则。 以下是简化设计的一些建议和提示。 (1) 结构简单,形状对称,避免不规则的几何图形; (2) 避免制件侧孔 和侧壁内表面的凹凸 形状设计,制件侧壁孔 洞和侧壁内表面的凹 凸形状对某些成型工 艺来说是困难的,需要 在制品成型后进行二 次加工。

例如对于注塑件 来说,模具结构 上就要采用比较 复杂的脱模机构 才能对制件进行 脱模。通常,侧向孔要用侧向的分型和 抽芯机构来实现,这无疑会使模具结构 变得复杂。为了避免在模具结构设计上 增加复杂性,可以对这类制品进行设计 上的改进,图5-16所示是避免侧向抽芯 的设计。 (3) 尺寸设计要考虑成型的可能性, 不同的成型工艺对制件的尺寸设计,包 括尺寸大小,尺寸变化会有一定的限制。 二、壁厚均一的设计原则 在确定壁厚尺寸时,壁厚均一是一 个重要原则。该原则主要是从工艺角度以及由工艺导致的质量方面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均匀的壁厚可使制件在成型过程中,熔体流动性均衡,冷却均衡。壁薄部位在冷却收缩上的差异,会产生一定的收缩应力,内应力会导致制件在短期之内或经过一个较长时期之后发生翘曲变形。图5-17是由壁厚不均匀造成制件翘曲变形的一个例子,图5-18是在不均

序号: 汽车理论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汽车动力性计算 班级: 姓名: 学号: 序号: 指导教师: 目录 二.计算步骤 (4) 三.心得体会 (21) 四.参考资料 (21)

一.题目要求 1、 要求: 1) 根据书上所给的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线; 2) 绘制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3) 绘制汽车等速行驶时发动机的负荷率图,画在一张图上(横坐标),格式见图1。 车速u a /(km/h) 负荷(率)U /(%) 图1 等速行驶时各挡发动机负荷(率) 4) 绘制动力特性图; 5) 绘制加速度曲线和加速度倒数曲线; 6) 绘制加速时间曲线,包括原地起步连续换挡加速时间和最高档和次高档加速时间(加速区间(初速度和 末速度)按照国家标准GB/T 12543-2009规定选取,并且在说明书中具体说明选取; 7) 列表表示最高挡和次高挡在20整数倍车速的参数值,格式见表1(注意:要将无意义的部分删除,比如 最高车速只有105km/h ,则120 km/h 对应的状况无意义,需要删除)。 8) 对动力性进行总体评价。

轻型货车的有关数据: i 0=5.94,ηT =0.88 发动机的最低转速m in n =600r/min ,最高转速m ax n =4000r/min 滚动阻力系数 f=0.013; 主减速器传动比 i=5.65 变速器传动比 i (数据见下表) 质心至前轴距离(满载) a=1.947m 质心高 g h =0.9m 二.计算步骤 1 由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绘制功率外特性和转矩外特性曲 线; 通过发动机使用外特性曲线拟合公式: 2 3 4 19.313295.27165.4440.874 3.84451000 100010001000tq n n n n T =-+?-?+?-??????? ? ? ??? ?? ?? 功率: 9550 n Ttq Pe ?= 得程序: n=600:4000; Ttq=-19.313+295.27*(n/1000)-165.44*(n/1000).^2+40.874*(n/1000).^3-3.8445*(n/1000).^4; %求转矩 Pe=Ttq.*n/9550; %求功率 plot(n,Pe) hold on plot(n,Ttq) xlabel('n(r/min)'),ylabel('Pe(Kw)') title('\itPe-n 和Ttq-n') gtext('Pe');gtext('Ttq'); 注:m in n =600r/min ,m ax n =4000r/min

汽车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BJ130驱动桥部分设计验算与校核 姓名: 学号: 专业名称:车辆工程 指导教师: 目录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 二、总体结构设计 (2) 三、主减速器部分设计 (2) 1、主减速器齿轮计算载荷的确定 (2) 2、锥齿轮主要参数选择 (4) 3、主减速器强度计算 (5) 四、差速器部分设计 (6) 1、差速器主参数选择 (6) 2、差速器齿轮强度计算 (7) 五、半轴部分设计 (8) 1、半轴计算转矩Tφ及杆部直径 (8) 2、受最大牵引力时强度计算 (9) 3、制动时强度计算 (9) 4、半轴花键计算 (9) 六、驱动桥壳设计 (10) 1、桥壳的静弯曲应力计算 (10) 2、在不平路面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桥壳强度计算 (11) 3、汽车以最大牵引力行驶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1) 4、汽车紧急制动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2)

5、汽车受最大侧向力时的桥壳强度计算 (12) 七、参考书目 (14) 八、课程设计感想 (15)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题目 《BJ130驱动桥部分设计验算与校核》 2、设计内容及要求 (1)主减速器部分包括:主减速器齿轮的受载情况;锥齿轮主要参数选择;主减速器强度计算;齿轮的弯曲强度、接触强度计算。 (2)差速器:齿轮的主要参数;差速器齿轮强度的校核;行星齿轮齿数和半轴齿轮齿数的确定。 (3)半轴部分强度计算:当受最大牵引力时的强度;制动时强度计算。 (4)驱动桥强度计算:①桥壳的静弯曲应力 ②不平路载下的桥壳强度 ③最大牵引力时的桥壳强度 ④紧急制动时的桥壳强度 ⑤最大侧向力时的桥壳强度 3、主要技术参数 轴距L=2800mm 轴荷分配:满载时前后轴载1340/2735(kg) 发动机最大功率:80ps n:3800-4000n/min 发动机最大转矩17.5kg﹒m n:2200-2500n/min 传动比:i1=7.00; i0=5.833 轮毂总成和制动器总成的总重:g k=274kg

汽车塑料外饰件的设计 二.汽车外饰件简介 汽车外饰件主要指前后保险杠、轮口、进气格栅、散热器面罩、防擦条等通过螺栓和卡扣或双面胶连接在车身上的部件。在车身外部主要起装饰保护作用,及开启等功能。汽车外饰件在车身上主要位置及大致形状见图一。 1.前保险杠,后保险杠,散热器面罩,前后轮口,侧饰条,防擦条,后视镜,进气格栅,背门饰板,车门外开手柄,扰流板,行李箱手柄 三.汽车塑料外饰件设计标准 由于汽车的特殊功能,外饰件设计必须坚持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三化”设计原则,同时满足合理性,先进性,维修方便性,可靠性,经济性,制造工艺性“六性”要求。 3.1产品“三化”设计 根据设计车型将要投放国家地区的不同,设计过程中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当地的法规标准。在造型设计之初产品设计师须学习了解相关法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这主要包括前保险杠上牌照安装孔间距尺寸规定,是否需欲留雾灯安装孔,外部突出物表面圆角及开口尺寸等相关要求。 另外有关散热器面罩迎风面积是否满足发动机,空调制冷要求,需在设计发布前得到相关部门认可。 充分考虑系列化产品的发展,零件安装固定尽量采用统一的螺栓螺母及卡扣等连接件,或通用其他车型的固定件,提高零件通用化程度,保证维修安装的方便性。 3.2材料的确定 3.2.1材料种类确定 塑料的种类繁多,目前汽车上广泛采用的主要是一些TPO,PP,ABS,PA6/PA66。根据汽车外饰件不同的功能,使用工况,大致如下: 汽车外饰件材料一览表

3.2.2材料标准确定 同一类材料执行不同材料标准,其试验项目,成品性能,模具设计均有差异。根据产品将要投放国家地区的不同,汽车材料工程师可确定材料具体执行的标准,或请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相关资料。 现代轿车外饰件一般多为注塑喷漆或皮纹件,喷漆件为保证与车身颜色及漆面质量的一致,在选材时必须考虑喷涂系统。例如北美车身油漆多采用高温烘烤系统,外饰件选材时相应亦须选择可高温烘烤的原料。皮纹件选材时须特别考虑原料的颜色及耐候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市场调研 1.1环保汽车的现状 1.1.1环保汽车概念提出及现状 人们在感叹汽车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认识到汽车污染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于是,汽车环保设计这一汽车设计新概念被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上。绿色汽车市环保型汽车的美称。通常是指那些开发过程无污染,使用健康且安全,不会破坏环境和生态,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产出来的汽车产品。它对汽车生产基地,汽车能源,汽车尾气的要求,对汽车从成产,销售到废品回收的整个过程的要求,以及对环境,生产技术,安全等方面的要求,都有一定的国际标准。目前国际上与绿色汽车相类似的叫法有很多,如称之为“环保汽车”或“清洁汽车”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实质上差别不大,都是要求生产健康无污染的汽车,这是一种既追求保护环境,提高汽车安全性,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的产品。现在市场上的环保汽车主要有以下几个种类: (1)新型柴油车 油车柴油机的热效率高,和汽油机相比,可节省20%~25%的油耗。但多年来,柴油机在许多用户的脑海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如噪音较大,尾气冒黑烟,提速缓慢,冷启动困难等。 近年来,柴油机在设计上有很大改进,例如涡轮增压及中冷技术,共轨式燃油喷射技术,新型废气再循环系统,颗粒物过滤器及其再生技术等的应用,使新型柴油机的性能大大改善,并能满足严格的尾气排放要求。 (2)可变排量发动机 高级小轿车和载重汽车都需装用大功率发动机。此种功率强大的发动机在汽车加速及满负荷爬坡时十分必要。但是,当汽车在平路上等速运动时,并无必要采用此种耗油很大的大排量发动机。因此,研究设计人员开发了一种“可变排量”的发动机即可按要求提供排量使部分汽缸暂时不起作用的发动机。当汽车在某些运转情况下,并不需要所有的汽缸内产生燃烧,发出动力。采用具有迅速反应能力的多功能微处理器,暂时中断或恢复部分汽缸工作能力的过渡过程中并无突然动力下降或行驶不平稳的感觉。 (3)混合动力驱动车 是在车辆上装有一套内燃机,发电机组以及一套蓄电池。发动机组中所用内燃(汽油机或柴油机),较同类型普通汽车上所用发动机的功率小。这一较小功率的内燃机,是在最佳工况(热效率最高,尾气排放污染最小)的条件下等速运转。混合动力驱动车在运行中,能向蓄电池补充电能,因此不用像电动车电瓶车那样,必须停歇在车库(或充电站点)内花很长时间充电。混合动力驱动车辆具有节能,低排放,低噪音等优点,并保持了传统的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续驶里程长的固有特点,混合动力驱动车辆不论在小轿车或是大型车辆(如公共汽车)领域中,均将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看好的市场前景。 (4)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主要以二次电池,燃料电池或太阳能电池为动力,不用汽油,无废气排放污染。作为清洁,节能的新型交通工具,它在行驶过程中无污染,热辐射低,噪音小,不消耗汽油,可应用多种能源,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具有无以

XXXX广场购物中心交通系统设计任务书 编制单位:XXX 编制时间:X年12月29日

1. 项目概况 序号 项目内容 提供或所要材料要求 数量及形式 1.1 项目名称 XXXX 广场 电子版各一份 1.2 项目地址及四至 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4.96公顷。 总建筑面积12.15万平米,其中 地上9.56万平米,地下2.5万平 米。项目含XX 购物中心、地下车 库等功能。本地块东西约××× 米,南北约 ×××米。购物中心 设于用地×(东、西、南、北) 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 ××总平面与道路竖向设计图。 其他未尽事宜详见图纸。 1.3 项目用地面积、规划建筑面积、大商业建筑面积、大商业地上建筑面积 大商业总图、组合平面图、商业 车库平面图、停车库坡道详图; 《交通影响评价报告》 2. 设计依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10) b)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2010、2) c)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JGJ60-99 ) d)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 JGJ50-2001 ) e)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库设计防火规范》 ( GB50067-97 ) f)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 JGJ100-98 ) g)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 ( CJJ15-87 ) h)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67-84 )

i)《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 GB50038-94 ) j)《XX广场地下停车库交通动线规划设计操作指引及审核流程》(2010、4)k)《XX持有物业地下停车库交通设施实施标准》(2010、5) l)《XX广场商业综合体地下停车库导向系统设计规范》(2010、3) m)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n)建筑设计方案相关资料(包括甲方确认的技术经济指标、总图、地下平面图、道路竖向设计图等)已确认的经济技术指标及建造标准。

《商业周刊》中文版:中国的汽车设计 发表时间:2010-7-30 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作者:李茸 [导读]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推动国内企业寻求自主产品设计和研发,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他们只是刚刚起步。出于发展民族工业的考虑,中国政府近年来也着力提倡发展自主品牌。定于今年上半年推出的新版汽车产业政策中,将提出国内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到2015年要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最少50%、自主品牌轿车占40%的明确要求。 陈群一是中国本土企业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大学毕业至今从事汽车设计已17年。即将在4月23日至5月3日举办的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让他跃跃欲试,因为阿尔特计划参展的3款电动车全部由该公司自主正向开发,外观造型由陈群一带队独立完成。 其中一款会以竹子为主题,体现中国的文化内涵。陈群一透露,这款车外形顶部设计借鉴了中国的竹编思路,甚至能隐约看到鸟巢的影子;车内饰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刺绣、书法和竹子元素,座椅看起来像工艺品;车内现代风格的中控台造型还酷似3片竹叶。 对比阿尔特6年前完成第一款汽车设计时的稚嫩,这3款概念车设计上的进步让陈群一感到欣慰:“我们希望展示阿尔特在外观、结构、电池、电机和汽车产业化方案等方面全方位的设计能力,”38岁的陈群一说。2003年,第一代QQ涉嫌抄袭而遭遇诉讼后,奇瑞汽车公司将设计新版微型轿车的工作交给了初创不久的阿尔特。但这款奇瑞斥资人民币上千万、阿尔特耗时一年多开发的QQ6,不仅市场反响低于原版QQ,即便阿尔特的设计人员也承认效果不理想。 与国际大品牌的高端产品相比,阿尔特的参展设计或许依然稚嫩,但该公司作为国内汽车设计这一新兴行业的一员,其成长则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已开始向自主研发迈进。中国汽车市场近10年里爆炸式地成长,年销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随着制造能力快速提高,国内汽车厂商意识到,必须推出自主产品,才能做大做强。同时,突破传统汽车技术的电动车迅速兴起,也给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提供了超越西方的机会。 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加强开发自有知识产权产品的结果,是中国的自主品牌车型数量逐年提高:据国际汽车研究机构J.D. Power统计,2005年自主品牌车型占市场上有销量车型的比例为17%,2006年提高到18%,到2009年已提高到25%。而近两年国内各大车展上,外观绚丽的本土品牌概念车也越来越多。“中国本土汽车厂商设计现代、时尚产品的能力确实有所提高,”市场研究机构TNS Research International北亚区域汽车研究总监克劳斯·鲍尔(Klaus Paur)表示。 自主契机 阿尔特由曾在日本留学和工作10年的内燃机技术工程师宣奇武在2002年9月创立,初衷是借助他在三菱汽车公司工作时积累的经验和人脉,为中国本土汽车厂商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后来,阿尔特顺应市场需求,转做汽车整车及发动机设计,现有稳定的集团客户逾20家,包括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江铃汽车集团、海南马自达、华晨汽车集团和奇瑞汽车等。阿尔特目前有员工逾700人,其中400人是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约70名日本、韩国等地的外国专家。该公司年均开发整车4至5台,2009年收入超过人民币2.6亿元,今年收入目标4亿元。 阿尔特只是悄然兴起的中国本土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中最具实力的之一。国内汽车设计类企业的业务分类庞杂,大多建立时间不长,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尚未被纳入政府、行业协会及研究机构的统计。但综合国内外汽车设计人士的估算,北京和上海两地规模在20人以

汽车毕业论文任务书 一、目的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论文是完成教学计划达到专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项实践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实际各项能力,提高毕业生全面素质。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论文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1、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4、协作配合工作的能力。 二、对毕业学生的要求 1、学生在此期间应定期与指导教师联系,汇报设计进展情况; 2、及时将疑难问题请教指导教师; 3、严禁抄袭,否则毕业设计无成绩; 4、按要求在5月30日前上交论文给指导教师,过期不予答辩; 5、未按要求完成论文的学生不能毕业; 6、要求计算说明书计算准确、文字通顺、书写工整; 7、要求图纸、图面布置合理、正确清晰、符合制图标准及有关规定。 三、相关说明 1、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2、论文书写规、文字通顺、图表清晰、测试数据完整、结论明确,论文后附参考文献名; 3、字数一般不少于4000字; 4、论文正文字体为小四号,用A4纸打印,装订成册。

五、成绩评定办法 参见毕业综合实践(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办法执行。 六、毕业论文的参考课题 可以结合本身工作性质,在提前告知指导教师并得到认可后,可自选题目。也可从以下(一)或(二)课题中任选一个课题: (一)毕业设计及论文的自选参考课题如下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向和标题参考 一、某种车型某个系统(或总成)的结构特点和检修分析,如: 1、帕萨特B5轿车防抱死系统及其检修 2、汽车排放污染的控制技术 3、浅谈捷达轿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4、浅谈桑塔纳轿车制动系统结构与维修 5、谈本田轿车防抱死控制系统结构及其检修

目录 前言 (1) 1 汽车离合器的整体描述 (2) 1.1 离合器的概述 (2) 1.1.1 离合器的基本组成 (2) 1.1.2 离合器的功用和分类 (2) 1.1.3 离合器的设计要求 (2) 1.2 摩擦离合器的组成 (3) 1.3 从动盘的选择 (4) 1.4 压紧弹簧和布置形式的选择 (4) 1.5 膜片弹簧支承形式的选择 (5) 1.6 压盘的驱动形式 (6) 1.7 离合器的通风散热 (6) 2 离合器的主要参数的选择 (7) 2.1 后备系数β (7) 2.2 单位压力p0 (7) 2.3 摩擦系数f、摩擦面数Z和离合器间隙Δt (8) 2.4 摩擦片的尺寸计算及校核 (9) 2.4.1 摩擦片外径D、内径d和厚度b (9) 2.4.2 摩擦片平均摩擦半径p p (10) 2.4.3 离合器的静摩擦力矩p p (10) 2.4.4 摩擦片的校核 (10) 3 离合器主要零件的设计 (12) 3.1 从动盘的设计 (12) 3.1.1 从动片的设计 (12) 3.1.2 从动盘毂的设计 (12) 3.1.3 摩擦片的设计 (13) 3.1.4 波形片的设计 (14)

3.2 离合器盖的总成 (14) 3.2.1 离合器盖的设计 (14) 3.2.2 压盘的设计 (14) 3.2.3 传动片的选择 (16) 3.2.4 支承环 (16) 3.2 分离轴承的总成 (16) 4 膜片弹簧的设计 (17) 4.1 拉式膜片弹簧的结构特点 (17) 4.2膜片弹簧基本参数的选择 (17) 4.3 膜片弹簧的弹性特性 (18) 4.4 膜片弹簧的强度计算 (19) 4.5 膜片弹簧的材料及制造工艺 (21) 5 扭转减振器的设计 (23) 5.1 扭转减振器的概述 (23) 5.2 扭转减振器的参数选择 (23) 5.2.1 扭转减振器的主要参数 (23) 5.2.2 扭转减振器参数的具体选择 (23) 5.3 减振弹簧的设计 (24) 5.3.1 减振弹簧的分布半径 (25) 5.3.2 单个减振弹簧的工作压力 (25) 5.3.3 减振弹簧的尺寸设计 (25) 6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 (27) 6.1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要求 (27) 6.2 离合器操纵机构形式的选择 (27) 6.3 离合器操纵机构的设计计算 (28) 6.3.1 操纵力传动比的计算 (28) 6.3.2 操纵机构踏板行程的计算 (28) 6.3.3 操纵力的计算及校核 (29) 6.3.4 分离离合器所做的功 (29)

汽车设计中常用塑料材料及其合理选择方法 一、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介绍 热塑性塑料 热塑性塑料是指在特定的温度范围内,能反复加热软化和冷却硬化的材料。高聚物由长分子链组成。热塑性高聚物的分子链有线型的或支链的结构。用相对平均分子质量来表征和测定高聚物分子链的长度。分子量越大,固态高聚物的力学强度越好,黏流态高聚物的黏度更高。 聚合物的聚集态结构 表2-2是一些碳链聚合物和杂链聚合物的结构 聚合物内分子链与分子链之间的聚集状态,即聚集态结构,也是聚合物的主要结构参

数。按照分子间的排列状况,可以将固态聚合物的聚集态分为结晶态、无定形态(即非结晶态),结晶态是指线型的和支链型的大分子,能够在三维方向上规则整齐的排列形成晶体结构。具有结晶结构的,或者能形成结晶结构的聚合物称为结晶性聚合物。 与此相反,分子链排列呈无序状态,则定义为无定形态。凡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结晶的称为无定形聚合物。在晶体形成过程中,可能有一部分大分子或大分子链段没有机会结晶,成为聚合物中的无定形部分。结晶部分在聚合物中所占的比例称为结晶度。即便在同一品种的聚合物也因有结构上的差异而影响结晶度。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由于其具有较多的支链,使链的规整性收到破坏,因而结晶度低于线型的高密度聚乙烯。 结晶度和无定形态是两 种不同的聚集状态,因此,导 致性能上的较大差异也是必 然的。 由于分子链在较高温度 下有自由卷曲的倾向,当对其 施加外历时,分子链便会伸 展。许许多多伸展的链沿力的 作用方向进行有序的排列,就 形成了取向态,将已经形成取 向态的聚合物降低温度,使其 冻结,取向结构便会保留于制 品中。 取向态和结晶态都以高 分子的排列有序为特征,所不 同的是,结晶态是三维有序, 并且是在合适的外界条件下 自发生成的;而取向态只是一 维或二维有序。如果作用力来 自于一个方向,则分子链单向 取向。 塑料的物态 聚合物在不同的温度条 件下可处于三种物理状态,即 玻璃态、高弹态和黏流态。大 部分塑料以温室下的玻璃态为特征。所谓玻璃态是指塑料在这一状态下呈刚性,质硬如玻璃受外历时变形很小而且是可逆的。塑料在这一状态下作为刚性材料使用,是合乎逻辑的。

一、行业定义 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中的专业技术服务类(M74)。汽车设计是指根据汽车工程设计原理,结合人们追求外观美学的需求,用CAD、CAE等工程设计软件对汽车进行造型设计、车身工程开发、底盘工程开发、动力系统工程开发、整车集成开发、电子电气工程开发,并对设计的结果数据进行仿真分析,使产品适合设计及工艺要求而进行的产品设计。 汽车设计的内容和分类: 汽车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整车总体设计、总成设计和零件设计。 整车总体设计:整车总体设计又称为整车集成,其任务是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的要求。 总成设计:总成设计是由若干零件、部件、组合件或附件组合装配而成,并具有独立功能的汽车组成部分,如车身、底盘和电气等的设计。 零件设计:零件设计是指对组成汽车零件部分的设计。 二、行业发展历程 国外发展历程 1927年,国外汽车设计可追溯到美国通用汽车成立“色彩艺术部”,总体而言,国外该行业发展较早。目前,国外汽车设计的发展特点:设计风格多样化(消费者偏好各异);研发体系全球化(需要对全球消费者的需求迅速反应);设计服务外包化(提高设计效率,降低成本,更加专注于车型规划、未来研发方向、市场竞争策略等); 国内发展历程 1953-1984 汽车设计起步阶段不具备轿车整车设计开发能力,国内汽车设计主要在汽车制造企业内部进行,没有独立的汽车设计公司 1984-2001 汽车合资公司成立,不重视技术引进,自主设计开发能力缓慢积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独立汽车设计公司 2001至今蓬勃发展期,国家政策鼓励发展自主品牌,经济发展轿车需求激增,出现奇瑞、华晨、比亚迪、吉利等品牌。汽车制造企业内部的设计研发机构难以满足发展需求,独立汽车设计公司快速发展 三、行业规模 2017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67万辆,同比增长3.0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88%,占有率比上年同期提升0.69个百分点。按照每辆车10万元预测,总体销售规模达10000亿元,按照研发费用占营收2%预计,研发投入规模达200亿元。 两大驱动因素:汽车市场空间、研发投入增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