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学习知识习得研究》期末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

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

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

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

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

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8.80年代后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受到哪些学科的影响?在这些学科的影响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了哪些研究视角?

答: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学影响。形成了语言学视角、社会语言学视角、认知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

9.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与90年代前的汉语习得研究有哪些不同?

答:90年代前汉语习得研究集中在偏误分析、中介语和习得过程研究三方面;90年代后除了拓展和深入以上三方面研究外,还开发出一些重要的新领域,比如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汉语认知研究等,此外,海外汉语习得研究也是90年代后汉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90年代后的汉语习得研究(包括海外汉语习得研究)都涉及了哪些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

11.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12.“强势说”和“弱势说”有什么不同?

答:最大差别是目标不同。“强势说”强调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认为母语干扰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甚至是唯一原因;“弱势说”的

目的是在偏误出现后通过对比来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

13.对比分析关于划分难度等级的理论假设是什么?

答:差异的大小对应不同的习得难度,差异越大难度越大,反之亦然。

14.对比分析有哪些局限?

答:(1)对比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核心思想“刺激—反应”

理论将人的语言习得等同于动物通过刺激形成反应的机械学习过程,忽视了人作为语言获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2)对比分析的语言学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强调对不同语言范畴进行科学描写的重要性,但语言间的差异太大,如果进行比较的语言系统之间根本不存在共同的语言范畴,那么基于表层结构的描写和对比往往就没什么意义。

(3)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等同于语言习得的“难度”是不合逻辑的。“差异”属于语言学问题,“难度”是心理学问题。

(4)对比分析的理论假设——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母语负迁移,受到来自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挑战和质疑。

(5)对比分析对学习者语言习得难点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

15.偏误分析是如何产生的?

答:Corder(1967)

16.偏误分析包括哪几个步骤?

答:收集资料、鉴别偏误、描写偏误、解释偏误、评估偏误。

17.偏误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有哪些?

答:(1)意义:

第一,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第二,证明了语际偏误,即母语迁移,不是造成偏误的唯一原因;

第三,提出了一套系统地描写和分析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程序和方法,为偏误分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局限:

在研究方法上,偏误分析资料的收集常常不是在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中获得,而是通过测试取得,不能准确地反映学习者的习得情况;

在研究范围上,偏误分析有四个问题:

第一,只考察学习者的偏误,而忽视学习者语言系统中正确的部分,对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了解不完整;

第二,纵向研究少,多是横向研究和静态分析,很难看到学习者在不同阶段出现的偏误,不能了解学习者习得过程的全貌;

第三,研究发现,学习者对于觉得困难的语言项目会采取回避策略,由于偏误分析关注的是偏误,因此无法采集到被回避的语言项目的使用情况;

第四,偏误分析的五个步骤都还存在问题。

18.什么是早期的中介语理论?

答:Selinker等学者提出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理论假设。

19.如何看待中介语理论与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之间的关系?

答: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由此可见,从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对比分析、偏误分析以及早期中介语理论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0.Corder,Nemser的中介语理论与Selinker的中介语理论有何异同?

答:Corder(1967,1971)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或“过渡方言”。“过渡能力”指学习者现时的心理规则系统,“过渡方言”强调的是学习者心理规则系统的动态性。Nemser提出并采用“近似系统”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指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但是以目的语为参照,是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Selinker给“中介语”的定义是:“可以用作从语言学上描写的数据,即可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我们认为,这种语言行为是高度结构化的。在语言迁移的综合研究中,在我看来,我们不得不承认中介语的存在,而且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虽然名称不同,但三位学者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置于研究的核心地位。

21.Selinker是如何描述中介语产生的过程的?

答:Selinker认为大部分(95%)成年第二语言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他把这种认知结构称为“潜在心理结构”,只有少数(5%)成年学习者能够通过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来获得第二语言能力。通过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学习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可以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换成目的语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而通过激活“潜在心理结构”获得的语言能力是不完整的。

22.如何理解Selinker提出的“潜在心理结构”?

答:“潜在心理结构”可以用五个“中心过程”来描述: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的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23.举例说明僵化现象。

答:例如学习者中-ed表示所有英语动词过去时。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 in Foreign Languge Learning)指的是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难以进一步系统掌握所学语言的现象.著名语言学家塞林克(Larry Selinker)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指出:“在

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非常有可能会在某一阶段出现”.实践证明.塞林克先生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外语学习上所花的时间不少,但进步甚微,处于一种学习高原(Rest at a plateau).有些语言点,语法规则,无论老师怎么讲解,无论采取什么措施,总有一部分学生似懂非懂,更确切地说是一听就懂,一用就错,而且是一错再错.

24.早期中介语理论的基本假设有哪些?

答:(1)中介语具有独立性;

(2)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

(3)中介语具有系统性;

(4)中介语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

(5)关于“僵化”产生的生理机制;

(6)关于学习者的策略。

25.基于中介语理论的研究与关于中介语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答:(1)研究对象扩大。Selinker(1972)的中介语假设是针对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儿童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同样存在僵化现象。

(2)关于中介语本质的讨论。早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是可观察到的语言系统。后期中介语理论认为中介语系统是“抽象的语言规则系统”,它“是学习者理解和生成第二语言的基础”,这种抽闲的语言规则系统构成了学习者的“心理语法”,而中介语指的就是这种“心理语法”。

(3)关于中介语可变异性研究。这点Selinker1972年的假设中没有涉及。

(4)关于僵化是否不可避免以及僵化的成因的讨论。Selinker认为僵化对大部分(95%)的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产生僵化是因为其激活的是“潜在的心理结构”。后期的研究者们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对于僵化的成因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5)关于语言迁移以及学习策略的研究。后来的研究者发现母语迁移具有选择性,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由间接向直接转变。

(6)研究领域扩张。由语音、形态、句法、词汇等层面扩张到语用层面。

26.你怎样看待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的关系?

答:有的学者(鲁健骥,1983)认为三者是继承发展的关系。我认为由于三者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各不相同,因而不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早期中介语理论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看成一种不同于其母语和目的语的、独立的、完整的语言系统,并且将其至于研究的核心地位,而对比分析没有把学习者的语言看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偏误分析虽然对这一点有所认识,但对学习者语言系统独立性的认识没有达到早期中介语理论的水平。这一差异导致了早期中介语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前两者的区别:首先,早期中介语研究并不排斥对比,然而其对比是建立在三种语言系统对比的框架上的,这和对比分析有很大不同;另一方面,早期中介语研究也不排斥把偏误分析作为一种描写和分析的

工具,但其分析手段并不仅限于偏误分析。因而不能简单地认为三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7.如何理解中介语语用学的定义?

答: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中介语语用学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来理解:作为第二语言运用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参考非母语者如何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研究非母语者如何发展他们理解和产出目的语行为的能力。“狭义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的是非母语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的理解和表达,以及与第二语言言语行为相关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

28.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

答: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语用语言能力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社会语言能力指人们对言语交际中使用的交际语言的了解、掌握和运用。

29.什么是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

答:语用语言层面关注的是一种语言当中形式和功能的映射问题,即哪些语言材料可以用来实施特定的语言行为,语用语言包括规约性手段和规约性形式。社会语用层面研究的是某一特定语言文化社团的成员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实施和解释特定的语言行为,研究的是得体性的问题,包括关于交际行为和权势、社会距离以及强加度之间的知识,关于交际双方权利义务、禁忌以及规约性行为的知识。

30.什么是语用迁移?

答:语用迁移指的是学习者所具有的语用知识对第二语言语用信息的理解、产出以及学习所施加的影响,这种语用知识指的是与第二语言以外的语言和文化相关联的语用知识。

31.行为主义和心灵主义在看待语言习得方面有何不同?

答: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语言学习过程就是人们的行为形成过程。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习惯的养成,是对外界刺激不断作出反应的结果。因此,外在环境因素是语言学习的关键所在。与此相反,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则从人的大脑本身去寻找语言习得的答案,认为语言习得是在人类与生俱有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由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来的。在这过程中学习者是参与的、主动地、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对语言习得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32.什么是“语言习得机制”?有哪些特点?

答: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事先存在于人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答:Brown(1973)挑选了14个英语语素,对3名英语儿童的长期自发性话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结果发现,3名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顺序非常接近。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1973)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Brown挑选的14个英语语素的情况,根据语素使用的准确程度得分来排列语素顺序。结果发现,语素使用的准确度顺序与Brown的语素习得顺序相似。这说明,儿童习得英语中的某些语素存在一定顺序。

3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一是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二是学习者习得多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次序。

35.语素习得研究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答:尽管语素习得顺序受到了一定批评,但反复的实证研究还是表明,在儿童、成人的第一或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某些语言结构的习得却是有序可循。但这种顺序不是一成不变,它会受到学习者母语、个体差异等的影响。

36.句法结构习得研究得出了那些结论?

答:学习者在获得某个或某些语言项目时,会使用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结构。通过这些过渡形式和结构,学习者逐渐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目的语规则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发展阶段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同阶段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第二语言学习者也要重新组合先前已经掌握的语言规则,并逐步学习新规则。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新旧语言形式并存的现象。此外,学习者的母语、个体差异等因素,也会导致习得过程产生一定的波动性。

37.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得出了哪些结论?

答:(1)孙德坤《“了”的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学习者习得汉语“了”会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二是“了2”出现;三是“了1”出现,并与“是……的”结构混淆;四是“了1”“了2”与“过”等结构混淆。

(2)温晓虹《主题突出与汉语存在句的习得》研究表明,最常用的存在句式大量地出现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述题结构是汉语存在句的中介语中的一个明显特征,且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习得了汉语中最典型的主述题结构。

(3)王建勤《“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研究表明:①“不”和“没”构成的否定结构的习得过程呈现一定的顺序性,这种顺序性与否定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不”和“没”否定结构的习得经历了“发生期”、“高涨期”、“稳定期”三个阶段。②与“不”和“没”共现的谓词和助动词的习得过程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从聚合阶段到爆发的一个过程。③“不”和“没”的习得呈扩散状,揭示了习得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即规则互相渗透的特征。

(4)王建勤《表差异比较的否定结构的习得》研究表明,学习者在习得汉语否定结构时,大量使用“和/跟……不一样”,其使用频率高于汉语母语者。研究者发现了表差异比较否定结构的分化过程。

(5)杨素英、黄月圆、孙德金《体标记的习得》考察了“了”“着”“过”的习得过程,研究表明,汉语体标记的习得会受到体标记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及其出现的句法结构的影响。体标记不可能是独立习得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是句子结构与动词情状类型。

(6)施家伟《22类现代汉语单句句式的习得顺序》研究表明,外国学生习得22类

现代汉语句式表现出一定的顺序;用三种统计方法得出的顺序一致;不同母语背景、性别的留学生在习得顺序上也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自然顺序变体理论假说”。

(7)杨德峰《趋向补语的习得顺序》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虽然成果有限,但在引进外国理论、研究方法等方面已经作出了一定的尝试。研究对象从一开始的不加区分,到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再到日本、韩国。泰国的学习者,直至使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形成了研究对象细化、研究规模扩大的趋势,使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外推行更强。从所研究的语言项目上看,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宽和加深。但是多数的研究解释性不强,多以得出习得顺序为研究终点,因此,理论建树还有待提升。

3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中,主要存在哪些争议?

答:母语迁移;“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39.关于母语迁移有哪三种不同观点?存在哪些争议?

答:20C50-60y,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学习难度,即“差异=难度”,差异越大,难度就越大。20C60-70y,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语言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也并非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至少母语迁移不是影响第二语言发展的唯一因素。70-80y,前两种观点并非水火不相容,迁移不再指母语对目标语的机械迁移,而被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认知过程。

尽管仍有人坚持认为语言迁移无关紧要,但许多人则认为这是一个解释语言习得时必须考虑的重要现象。现在,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迁移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迁移的条件是什么,它如何与其他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

40.习得的正确顺序与习得的先后顺序两者之间能否画等号?

答:不能。将“正确顺序”等同于“习得顺序”的研究方法缺乏理论根据。纵向的个案研究也表明,儿童在刚开始习得第二语言时,就会通过强记和模仿正确的语言形式来进行交际。另外,语素习得顺序的调查手段不太可靠,因此其理论假设不能令人信服。

41.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答:目前还没有定论。赞成第一语言习得顺序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学者,大都以语言习得机制的普遍性作为理论依据,认为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受相同的心理过程支配。反对第一语言习得顺序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学者,则强调第一语言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认知能力、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蒋祖康(1999)分析了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差别:

(1)正常儿童都能习得母语,只有一小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等够成功地获得目的语。

(2)学习者的母语知识肯定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认知机制有别于母语习得者。

(4)母语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环境不同。

(5)有些研究者认为,母语习得以来学习者大脑中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而第二语言习得无法或只能部分借助语言习得机制。

(6)两者在学习动力和情感状态方面存在差异。

我认为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别,不能把二者的习得顺序简单地等同起来。

42.如何区分“习得”和“学习”这两个概念?

答:“习得”和“学习”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经历的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即“下意识的语言习得”和“有意识的语言习得”。

43.怎样才能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答:输入的语言难度要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能力。如果学习者现有水平为“i”,那么语言输入应有一个小的跳跃,即“i+1”,“1”表示稍稍高出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大量接触“i+1”水平的语言材料,他们便会在理解信息的同时,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44.情感因素是怎样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答:由于学习者在学习动机、态度和信心等情感方面的强度不同,因而形成了强弱不同的心理障碍。这种情感障碍对“可理解输入”起着过滤作用,从而影响“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克拉申认为,学习者动力越大,自信心越强,焦虑感越底,对语言输入的过滤就越少,从而获得的输入就越多,二语学习的成绩也就越好。相反,当学习者没有动机,缺少自信心,或心情焦虑,有防范心态,其心理屏障会增强,对“可理解输入”的吸收就越少,二语习得的效果就越差。

45.可理解输入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可理解输入越多,二语越流利。可理解输入的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

46.为什么说可理解输入有助于第二语言习得?

答: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习得没有作用。可理解输入才能被学习者吸收和消化,才能逐步加快学习语言的进程。

47.语言监控在语言学习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学习者用母语表达时,可以脱口而出,不假思索,但是用第二语言表达时,人们经常会不自觉地留意自己的语言是否正确。这种“注意”或“留心”其实就是“监控”的过程。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语言输出之前、语言输出期间或语言输出之后。

48.什么是“可理解性语言输入”?

答:按照克拉申的说法,任何促成习得的输入一定是可理解的,因此可理解输入就是任何可促成习得的输入,但这是一个循环论证。

49.你如何看待情感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答:克拉申用情感过滤假说来解释成功和失败的二语习得,这中间有一个矛盾。在其模式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语言习得机制在自然的第一语言习得重视独立的,所有儿童可以学会

母语。可是到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态度却起了特定作用。至于学习态度是如何影响“习得”的却难以明确,情感过滤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阻碍语言输入进入习得机制,学习动机不高的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输入是如何被过滤的,这一系列的问题克拉申都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50.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

答:语言变异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非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5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有哪些特点?

答: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洗过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

52.请举例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主要研究范式及其代表人物。

答:

53.什么是系统变异?

答:系统变异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它包括“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心理语言语境”三个方面引起的变异。

54.为什么“区分任务和任务要求很必要”?

答:因为不同任务对知识系统的不同要求、任务的功能性需求都会影响学习者的语体变换。

55.所有第二语言特征的变异都可用“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来解释吗?

答:不是。“中介语风格连续体”理论认为语体变换是由心理语言机制即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造成的,注意的程度不同,学习者言语输出的语体风格会发生相应变化。但是后来的研究证明较强社会价值的上位规则、所掌握的知识类型以及不同任务对知识系统的不同要求、目的与特征的难度、任务的功能性需求、学习者的母语、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心理过程以及情景语境的区别性特征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学习者的语体变换。比如,严彦(2006)在考察美国学生习得普通话第三声声调变异的过程中发现,美国学生的第三声声调变异受到了情景语境的影响,但与Tarone的“中介与风格连续统”假设恰好相反,即美国学生在句子中发第三声好于在双音节词中发第三声,在双音节词中发第三声好于在单字中发第三声。

56.什么是自由变异?请举例说明。

答: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例如:Ellis(1985a)通过纵向考察发现,一个葡萄牙男孩,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境下用两种英语否定方式(Don’t look my card 和 No look my card)来表达同一个意思。

57.什么是“分类规则”?这种描写方法有何局限?

答:X Y/____A

在这个规则中,X表示分类变量,Y表示在特定语体中的变体,A则表示语境或语体。

局限: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描写方法,而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实际上并不完全是简单的分类变化。

58.什么是“量变规则”?这种描写方法与“分类规则”有什么不同?

答:Y(变体)0.6——语境/语体A(随便体)

Z(变体)0.4——语境/语体A

X(变量)

Y(变体)0.9——语境/语体B(严谨体)

Z(变体)0.1——语境/语体B

这一规则的含义是,在语境/语体A中(随便体),X作为考察和描写的变量,其变体Y 出现的概率为60%,X的变体Z出现的概率为40%;在语境/语体B中(严谨体),X的变体Y 出现的概率为90%,X的变体Z出现的概率为10%。

分类规则的描写方法是非此即彼的,而变量规则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

59.为什么说“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

答:“扩散模式”是用来描写和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中的自由变异现象的理论模式和描写方法。最早利用扩散模式对自由变异进行理论探索的是Gatbonton,按照她的扩散模式,在第二语言发展过程中有两个主要阶段,即“习得阶段”和“替代阶段”。在“习得阶段”,学习者习得目的语中某个变项的正确变体,并在所有的语境中都使用这个变体,同时也使用该变项的不正确变体;到了“替代阶段”,正确变体逐步取代不正确变体,自由变异消失。通过这种描写方法可以清楚地描写和阐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的自由变异现象。因此,扩散模式既是一种描写方法也是一种理论阐释模式。

60.学者们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的研究价值有什么不同看法?

答:有人主张有人反对。主张语言变异研究的学者认为,任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必须对学习者的“能力”即运用特定规则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对是否合语法的语言知识做出解释。反对语言变异研究的学者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特征属于例外,不是学习者语言系统中的规则。

61.为什么语言变异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

答:语言变异研究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产出的影响,如学习者在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对谁说的、怎样说的,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习者的语言变异。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语料收集、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观察和解释,乃至研究设计都要考虑这些因素。这是语言变异研究的重要特点。

62.文化适应模式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答: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

63.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那些因素构成?他们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有什么关系?

答:社会距离的构成因素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心理距离的构成因素及其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64.文化适应理论有哪些问题?

答:第一,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现有研究对文化适应程度的测量大部分是通过量表,但是制定一个能有效考察12项因素的量表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心理的测量。

第二,对习得水平的测量。

第三,文化适应程度与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关系的动态性。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在学习者不断适应目的语的群体文化的过程中,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存在变化,文化适应程度

与习得水平的关系也是动态的,而目前的研究都是在公示层面上的考察,不能全面反映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被试数量。

第五,文化适应模式与语言习得水平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65.社会文化理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答:“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语言”、“活动理论”

66.社会文化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哪些应用?

答:(一)“支架”学习法和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内的语言知识可以在互动中利用“支架”学习法激活。Aljaafresh and Lantolf(1994)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研究的被试是一位成年英语学习者。学习者每周和老师面对面纠正英文作文中的错误,在纠正的过程中,老师使用了“支架”教学法。

(二)个体话语和内在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这方面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个体话语是否存在;个体话语能否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从而促进任务的完成;个体话语能否转化为内在语言。

(三)活动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活动具有个体性,即便任务相同,学习者也会因为目标和动机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不同的活动。Coughlan and Duff(1994)请5位被试用语言描述同一张照片,5位被试的描述各不相同,影响因素包括学习者对交谈者的了解、交谈者的反馈、学习者认为的描述时间的长短等。所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认为,在使用活动理论对互动进行解释时,必须考虑学习者的主观因素。

67.第二语言习得中有关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

答:(1)研究范围比较小;

(2)研究很多都是在课堂中进行,不能反映自然状态中的习得状况

(3)研究的时间比较短,缺乏长时间的纵向研究

(4)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语言习得速度等方面的问题,社会文化理论几乎没有提及。

68.把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从学科交叉来讲,社会文化理论原本是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被引入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拓宽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视野。

其次,从社会文化理论的内容来看,社会文化理论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观点:(1)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具有调节个人行为和调节与他人关系的作用,人类的高级认知功能也是在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中通过语言的调节形成的;(2)对于习得过程的解释,社会文化理论不同于行文主义倡导的新习惯的形成,也不同于心灵学派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与参数理论,而是关注学习的社会属性,将习得看做学习者通过社会互动,将外在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实现对语言自我调控的过程,把学习者、社会、语言联系在一起。

最后,从语言习得的实践过程看,最近发展区、活动理论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确实起到了促进学习者习得进程的作用。

https://www.doczj.com/doc/ec7641144.html,mbert的社会心理模式由那几个要素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学习者的社会身份自我认定是社会心理模式的核心,它把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和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总体情况联系在一起。Lambert曾指出,当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熟练程度提高时,他们会改变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定,向目的语群体靠拢,学习者将同时具备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能力,即附加式双语能力;反之,在学习者具备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母语能力受到削弱,即消减式双语能力。

70.Gardner的社会教育模式由哪些方面、哪些因素构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社会环境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习得环境习得结果

融合型动机

Gardner对上图的主要解释包括:(1)学习者成长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决定他们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与目的语文化相融合;(2)对目的语文化的态度和认同共同决定学习者的动机;(3)语言学能和动机彼此独立,其中动机在正式的学习环境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中都很重要;语言学能在正式的学习环境中作用更大;(4)动机和语言学能决定学习者在不同习得环境中的表现,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效果;(5)习得结果分为两种,语言习得结果和非语言习得结果。

71.Giles和Byrne“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哪些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什么样的情况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

答:族群间模式提出了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因素:(1)学习者是否觉得自己处在被外界隔离的群体中;(2)在学习者对其母语群体和目的语群体进行比较时,结果是否会带来不舒服的感觉;(3)学习者母语群体的地位;(4)学习者的母语群体是否在语言和文化上被

外界隔离;(5)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看法。

族群间模式的五个因素分析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情况是:学习者不觉得自己的群体被外界隔离,母语和目的语群体的比较没有给学习者带来不舒服的感觉,学习者母语群体的地位低于目的语群体,学习者母语群体在现实中没有被外界隔离,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持正面态度。

72.“语言输入”和“互动”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答:首先,“语言输入”和“互动”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输入环境。“语言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单向的语音信息;“互动”指双向的语言沟通和交流。其次,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比如,儿语、母亲语言、保姆语言、儿向语言、外国人话语、教师语言等。

73.“外国人话语”和“教师话语”有什么特点?

答:语素较慢、所用词汇和句子结构较简单。

74.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的本质的?

答:(1)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学习者通过对语言刺激的模仿,如语言结构或语言模式的模仿,便可形成固定的言语行为模式;

(2)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3)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习得的目的。

总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外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

75.心灵学派是怎样看待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机制的关系的?

答:语言输入,在心灵学派看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他们认为,学习者,特别是儿童,不可能接触到所有的语言现象,更何况有些语言特征是隐形特征,有些现象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很少出现。到那时学习者可以造出以前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句子。这说明,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即学习者具有一种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这种机制是语言习得决定因素。心灵学派把内在的习得机制看做是语言习得决定因素,而语言输入环境仅仅是语言习得发生的次要因素。

76.“互动理论”对语言输入与习得机制的看法与心灵学派有何不同?

答:互动论包括两个不同理论:一是以认知心理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二是“社会互动理论”。认知互动理论不单单强调语言输入环境的重要性,也不仅仅强调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的重要性,而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该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内在加工机制与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社会互动理论则强调语言互动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通过互动,可以凸显某些语言现象,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心灵学派把内在的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因素,而语言输入环境仅仅是语言习得发生的次要因素。

77.语言输入假设、互动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各有哪些局限?

答:语言输入假设强调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发生发展的基本动因,但他没有说明怎样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互动假设的研究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互动调整对第二语言习得发展的影响;swain的假设指出了语言输入假设的局限,强调语言产出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是否完全得益于语言输出这一因素,目前还很难证实。有学者提出应该关注学习者语言输出的心理过程和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78.母语者与外国人交流时,通常采取哪些方法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什么?

答: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张、替换或重置等。

目的:进行意义的沟通,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79.根据你与外国人交流的经历,你觉得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调整能够促进双双方有效的交流吗?

答:是的。要做到高效的意义沟通,常常需要调整自己的语速、用词和句子结构。80.为什么说“互动调整”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答:Michael long检验其“互动调整”假设的研究表明,当母语者—非母语者交际遇到困难时,双方更多地采取诸如重复、确认、理解检查、请求澄清等话语策略。特别是母语者为了解决交际困难会采取这些策略与非母语者进行意义的沟通,而不是通过教语法来解决问题。意义沟通在帮助学习者获得可理解输入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互动调整正是基于意义沟通的。

81.Pica,Loshky,Mackey三项研究的实验设计有何不同?其结论有何不同?

答:Pica的研究根据输入调整方式的不同将被试分为两组,这两组被试通过控制试验任务来控制语言形式调整和互动调整,结果表明互动组好于语言形式调整组,即互动调整更有利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Loshky除了研究语言形式调整和互动调整是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之外,还试图研究互动调整是都有助于语言习得,实验设计中加进了参照组,此外还增加了被试习得水平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围绕意义的互动有助于语言的理解。这一结果与Pica的研究结果相同,但是,词汇再认和语法判断的前测和后测结果表明,可理解输入与语言习得之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Mackey的实验在悉尼一所私立英语学校选择了34名来自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作为被试。被试被分为五组,一个控制组,其他四个实验组由两组参与互动组和两组不参与互动组构成。前者,在语言水平上不同,一组为初级,一组为中级;后者,一组看到和听到的文本未经调整,另一组听到的文本是经过调整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通过问答完成四项交际任务。研究表明,互动调整有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参与互动和意义沟通越主动越有助于其语言水平的提高。

82.Swain提出“语言输出假设”的理由是什么?她的假设得到相关实验研究的证明了吗?

答:Swain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Ellis and He的实验表明,至少在词汇层面,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得到证实。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表达,因而产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Nobuyoshi and Ellis和Izumi以及Izumi and Bigelow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发展是否完全得益于语言输出这一因素,目前还很难证实。

83.为什么心灵学派不赞成语言可以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习得的观点?

答:一方面,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如果学习者没有与生俱来的习得机制,单靠语言输入是学不会语言的;另一方面,外在的语言输入为学习者提供的仅仅是关于目的与结构规则的“正面证据”,缺少“反面证据”。学习者在缺少语言规则的反面证据的情况下,无法发现语言规则的限制。

84.Michael long 1996年为什么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修订后的互动假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有学者认为,“重述”这种负反馈方式是否能够促进语言习得,目前还难下定论。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学习者是否注意到或在多大程度上注意到了母语者以“重述”等方式提供的反馈。因此,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自我意识和注意程度就成为连接互动环境与语言习得二者之间的关键因素。因此1996年Michael long 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提出了互动、注意与语言习得之间的接口问题。

基本观点:互动环境是通过选择性注意和学习者发展中的第二语言加工能力来促进第二

语言习得的。这些资源结合在一起成为意义沟通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

85.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研究有什么不同?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导向上的变化有什么意义?

答:后期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的理论导向与前期的不同:一是学者们不再仅仅从语言输入角度而是从语言输出角度来考察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二是从学习者内在的心里加工机制来考察语言环境对语言习得影响。

意义: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实验证明语言输出促使学习者进行更为准确的表达,因而产出任务有助于语言习得; 1996年Michael Long对其互动假设重新进行表述,提出互动、注意与语言习得之间的接口问题。这一假设强调语言输入形式、互动环境与学习者内在因素的结合,试图从外在互动环境和学习者内在因素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些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86.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什么?

答:(1)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积极的互动和沟通,至少在完成较为宽泛的任务时可以促进双方的理解;

(2)无论是基于语言形式的调整还是互动调整的意义沟通,都能够为学习者不断提供“注意”语言形式的机会,提供正面的或反面的反馈;

(3)参与意义沟通的非母语者能够注意、吸纳和运用母语者提供的语言结构;

(4)在某些情况下,学习者接受与某些特定的目的语结构相关的负反馈,在这些相关结构的测试中就会具有明显的习得优势。

87.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在理论上的局限是什么?

答: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试图从语言输入和互动的外在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作出解释,但是,如果不涉及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便无法对这一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尽管Long在后期的互动假设中已经意识到学习者内在的语言加工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提出具有一定预测力和解释力的系统理论。另外,“注意”作为连接语言输入和语言习得发展的接口,仅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吸纳和内化语言规则的前提和可能,之于学习者是怎样将可理解输入内化为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的,这些加工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对核心语法的习得是否有帮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这些涉及习得机制的重要理论问题,基于互动假设的研究鲜有涉及。

88.如何理解普遍语法的生物遗传属性?

答: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先天的、是一种生物遗传属性,人类只要具备这些基本原则和特性,语言习得就会自然发生。

89.管辖约束理论与最简方案对普遍语法的定义和阐述有何不同?

答:80年代,管约论的核心概念是“原则”和“参数”,乔姆斯基认为,所有的人类都传承了一套普遍的原则和参数。这些原则和参数构成了人类语言可能具有的形态。因此。人类所有的语言都是有着两种成分构成的,从而也构成了普遍语法的核心部分。

90年代,最简方案中有关原则与参数的基本思想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乔姆斯基提出了人类语言的核心是“词库”的观点。“词库”由两部分构成,即“词汇语类”和“功能语类”。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功能特征来描述的,这些功能特征形成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表层结构的差异。

90. 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普遍语法的原则和参数。

答:(1)普遍语法中的原则——以结构依存原则为例。

结构依存原则认为,语言是以这样一种方式构成的,即主要由句子中的词、语素等成分组成的“结构关系”构成的。一个句子可以切分为短语,短语还可以切分为词或语素。但是句子不是词、语素或短语的简单的线性排列。词与词之间、短语与短语之间存在着层级关系。

比如:“那个孩子画了一只大象。”可以通过树形结构的层级关系做出如下描述:

句子

NP VP

指示词名词 V NP

那个孩子画(了)指示词名词

一只大象

乔姆斯基认为,这种结构关系不是某种或某些语言的特定关系,而是所有语言都遵循的结构关系。因此,这条结构关系构成了普遍语法的一条普遍原则。

(2)普遍语法中的参数——以“中心语参数”为例。

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提出了“X阶标理论”。按照这一理论,语言中所有的短语都是一种向心结构,都有一个“中心语”。这个“中心语”与其“补足语”共同组成短语结构。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语言。然而,在不同类型的语言中,中心语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语言是“中心语前置”,如英语;有的语言是“中心语后置”,如日语。中心语位置的变化就构成了短语结构中的“中心语参数”。比如:

a.(the)girl with blue trousers

b. hit the girl

例句a是名词短语,因此“girl”是中心语,位于补足语“with blue trousers”的左侧。例句b是动词短语,动词“hit”是中心语,位于补足语“the girl”的左侧;

c. E wa kabe ni kakatte imasu

picture wall on is hanging

例句c动词中心语“kakatte imasu”在补足语“kabe ni”的右侧,介词短语“kabe ni”中的中心语“ni”位于补足语“kabe”的右侧。

91.最简方案中式怎样定语功能语类的?

答:“功能语类”包括指示词、助词以及抽象的语法特征,如时态、主谓一致性等形态特征。在最简方案中,普遍语法的“参数”属于“词库”范畴,包括在“功能语类”中。参数的变化是通过功能特征来描述的,这些功能特征形成不同语言之间在表层结构上的差异,如语序、形态上的差异。

92.什么是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第二语言习得面临的逻辑问题是什么?

答:儿童的语言能力是不可能通过所接触的有限的语言输入获得的。换句话说,儿童如果没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的帮助,是不可能在贫乏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发现目的语规则的。由于语言输入的贫乏,儿童只能借助于普遍语法来获得母语的语言能力。儿童在认知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很难掌握抽象的概念,而语言对儿童来说是最为抽象的知识,如果没有天赋的普遍语法这种生物遗传属性,儿童是学不会语言的。这就是所谓语言习得逻辑问题。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Cook(1988:176)认为,与儿童母语习得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第二语言知识是不会从语言输入中获得的,因此,一定是在大脑里已经存在了。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儿童母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所面临的的语言习得逻辑问题有很大不同。Schachater(1988)认为,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用目的语流利地交际,但是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语法规则。她甚至怀疑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能够达到母语者的那种稳定状态。Schachater的观点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与母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二者所面临的“逻辑问题”是根本不同的。这些不同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如何看待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93.你认为普遍语法是可及还是不可及的抑或部分可及?理由是什么?

答:部分可及,即学习者可能会通达普遍语法的原则,但是可能不会习得所有的参数。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期末测试卷-(2108年秋)

期末测试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听力部分(30分) 一、听录音,根据你所听到的内容为下列图片排序。(5分) () () () () () 二、听录音,判断下列图片与你所听到的内容是(T)否(F)相符。(5分) 1. 2. 3. 4. 5. () () () () () 三、听录音,根据你所听到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应答语。(10分) () 1. A. Yes, I do. B. Yes, I am. C. Yes, I can. () 2. A. It's warm. B. It's hot. C. It's cold. () 3. A. He's reading a book. B. I'm writing an e-mail. C. She's writing a letter. () 4. A. Happy birthday to you. B. Sorry. C. Thank you. () 5. A. I am swimming. B. It's flying. C. He is climbing. 四、听录音,根据你所听到的内容选出正确的答案。(10分) () 1. What does Mike often do on Saturdays? A. He often does his homework. B. He often cleans his house. C. He often plays basketball. () 2. Why does Jimmy like summer? A. Because he can swim. B. Because he can catch fish. C. Because he can have a trip.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修订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血 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马原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其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或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事件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理论品质;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理论、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 1、哲学基本问题 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全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概念及意义 答: 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3、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答: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发展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要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 一.古诗词积累(6分) 1.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高洁、坚贞的诗句是,。 2.田家少闲月,。夜来西风起,。(《观刈麦》) 3.苏轼《密州出猎》中借典故表达自己立功报国的愿望的句子是:,。 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作者壮志难酬的句子(主旨句)是: ,。 5.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李清照《醉花阴) 6.在联想集团处于经营困境时,“联想之父”柳传志再度出山担任集团董事长,真可谓。”(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空。)二.语言基础与语文实践活动.(20分) 7.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风骚(sāo )田圃(pǔ)亵渎(xiě)陨落 (yǔn ) B.灵柩(jiù)凌驾(líng)睿智(huò)恪尽职守(kè) C.枘凿(nà)扶掖(yè)迂词(yú) 廓然无累(kuò) D.繁衍(yǎn )惘然(wǎng)栈桥(zhàn)怒不可遏(è) 8.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 A.今年的贺岁片:《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等,已在各大城市隆重上映。 B.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C.“谢谢你的帮助,”李老师微笑着说:“车快来了吧?”。 D.互联网所链接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字符号,还包括图像、声音、动画、电影等多媒体信息。 9. .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2分)() A.硅谷的创始者之一肖克利与他八个学生意见不和,八位年轻人毅然与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分道扬镳,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成立了柴德费尔德公司。 B.2010年,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正式启动,老百姓“看得起病”的愿望终于可以如愿以偿。 C.南通借助上海世博会平台,大力推广展示各方面成就的举措初获成效,各省市的旅游者纷至沓来。 D.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昨日发表文章称,随着楼市和股市的强劲反弹,结构性泡沫浮现的风险也与日俱增。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他是一个有缺点但对生活无比热爱的人,这比对生活失掉信心的人更为可爱。 B、和他十年前离乡时一样,依然是孑然一身,两手空空。 C、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中国古代绘画非常丰富,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D、人们清醒过来后,发现他们已倒在血泊中,一发弹片正中咽喉部。 11.下列短语归类有错的一项是:()(2分) A. 并列:听说读写思想感情光荣而艰巨轻松愉快 B. 偏正:新的语法大操场上跟我们学非常激动 C. 动宾:复习短语洗热水擦干净送我一首小诗 D. 后补:热起来做下去疼得发紫读两遍摆整齐 12.在三年的名著阅读中,我们接触了许多智者和英雄,他们的人格、智慧给我们以启迪。

初三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英语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初三英语上册期末试卷 听力理解(共30分) 一、听对话,从下面各题所给的A、B、C三幅图片中选择与对话内容相符的图片。每段对话你将听两遍。(共5分,每小题1分) 二、听对话或独白,根据对话或独白的内容,从下面各题所给的 A、B、C三个选项中选择 最佳选项。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共15分,每小题1.5分) 请听一段对话,完成第6至第7小题。 6. Where is Betty going? A. To the park. B. To the zoo. C. To the museum. 7. How is the weather? A. It’s rainy. B. It’s snowy. C. It’s windy. 请听一段对话,完成第8至第9小题。 8. What does Peter’s grandma like? A. Art. B. Music. C. History. 9. What will Peter get for his grandma? A. A CD. B. A book. C. A mobile phone. 请听一段对话,完成第10至第11小题。 10. Why didn’t Amy go to school yesterday? A. Because she had a cold.

B. Because she hurt her arm. C. Because she went to West Hill. 11. When will the bus leave for the trip? A. At 7:00. B. At 7:30. C. At 8:00. 请听一段对话,完成第12至第13小题。 12. What does the man do? A. A doctor. B. A reporter. C. A sportsman. 13. What does the man think of talk shows? A. Interesting. B. Exciting. C. Boring. 请听一段独白,完成第14至第15小题。 14.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peech? A. We should do more work than we can. B. Interests may help us do volunteer work. C. The frist volunteer work must be perfect. 15. What is the speech mainly about? A. Reasons for being a volunteer. B. Purposes of being a volunteer. C. Suggestions for being a volunteer. 三、听对话,记录关键信息。本段对话你将听两遍。(共10分,每小题2分) 请根据所听到的对话内容和提示词语,将所缺的关键信息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马原期末重点简答论述(简背版)

第二章 (2) 4[简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2) 4[简3]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2) 5[简4]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 (2) 5[论1]怎样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5[论2]如何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 第三章 (3) 5[简2]怎样认识发展及其实质 (3) 4[简3]怎样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3) 第四章 (3) 5[简2]试述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4[论1]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论述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4) 4 [论2]运用辩证的否定观阐明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的正确方针 (4) 第五章 (4) 5[简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4) 5[简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 第六章 (5) 5[简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 5[简5]简述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5) 5[论1]请结合马克思主义论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丁肇中的科学体会的认识。 (5) 5[论3]论述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 (5) 第七章 (6) 4[简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6) 4[简2]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6) 3[简4]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及其内容是什么? (6) 第八章(测试1) (6) 3[简2]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分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6) 3[论1]如何理解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7) 4[论3]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7) 第八章(测试2) (7) 4[简3]金融寡头及金融寡头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8) 4[简4]为什么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8) 3[简5]简述列宁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及其实质的认识。 (8) 4[简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8) 3[论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原因、积极作用和实质。 (8) 第九章 (9) 4[简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9) 3[简2]简述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9) 4[简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9) 第十章 (10) 4[简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0) 4[简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10) 2[简5]怎样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及其关系? (10)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检测试卷附答案 A卷(10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积累(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汲.取(jí) 阴晦.(huǐ) 徒跣.(xiǎn) 孜孜 ..不倦(zīzī) B、愕.然(è) 滞.碍(zhì) 缟.素(gǎo) 咨诹.善道(zōu) C、惘.然(wǎng) 拮据.(jū) 牡蛎.(lì) 舴.艋舟(zhà) D、发窘.(jiǒng) 恣睢 ..(zìsuì) 鸿鹄.(hú) 一抔.黄土(bēi)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弥足珍贵涕泗横流精血诚聚万罐家私 B、媚上欺下无与伦比怒不可恶狗血喷头 C、饱食终日登峰造极恃才放旷刻骨铭心 D、郑重其是袖手旁观高谈阔论面面相觑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2分) A、妄自菲薄 ....,能使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助于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 B、就冲着你三顾茅庐 ....的这番情意,明天的宴会我是去定了。 C、唐雎这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独立人格和自强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一 直熠熠生辉。 .....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的鸿鹄之志 ....。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比喻,表现了水多、柔的特点。) B、四月的风慢慢地吹着,像用蒲公英的绒线球挠着你的脸,像展开柳丝的枝条,搂着你的脖子,然后在你的面前,打开一瓶淡淡的蜜酒。(运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地写了的春天的温柔、甜美。) C、身居斗室,即知天下事;足不出户,饱览各地风光。谁说多看电视有害无益?(运用对比和设问,说明了多看电视有好处。) D、标题为文章之冠。读书作文不可不正冠,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形象”。(运用比喻,说明了文章标题的重要。) 5.依次填入下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 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有秋的,更有冬的。 A、泼辣蕴蓄丰硕 B、丰硕蕴蓄泼辣 C、蕴蓄泼辣丰硕 D、泼辣丰硕蕴蓄

人教版初三英语上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精修版)

人教版英语精品资料(精修版) 腾五中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初三英语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 第一部分听力(共四节,满分25分) 第一节听句子,选出与句子内容相关的图画,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题前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第二节听句子,选出与所听句子内容相符的正确答语,并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题前括号内。每个句子听两遍。(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6. A. Father Christmas. B. Last week C. With my family. ()7. A. Why not? B. He isn't ten. C. Yes, I did. ()8. A. Steel. B. In America. C. $34. ()9. A. Yeah. He's creative. B. On the table. C. It is mine. ()10. A. In ten years. B. We can make a plan first. C. I want to be a doctor. 第三节听对话,选出能回答问题的正确选项,并将其字母代号填入题前括号内。每段对话听两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听第一段对话,回答第11—12小题。 ()11. What is the white blouse made of?. A. Cotton. B. Silk. C. Wool. ()12. How much is the blue blouse? A. 200 yuan. B.175 yuan. C. 75 yuan. 听第二段对话,回答第13—14小题。 ()13. How soon will the speakers leave their school? A. In one month. B. In two months. C. In three months. ()14. Where does Lucy want to work in the future? A. In a hotel. B. In a hospital. C. In a school. 听第三段对话,回答第15—17小题。 ()15. What will the speakers do on Sunday?. A. Go to a park. B. Go to a zoo. C. Go swimming. ()16. What will the weather be like? A. Cool. B. Hot. C. Warm. ()17. When will the speakers meet on Sunday? A. At 8:00 am. B. At 9:00 am. C. At 10:00 am. 听第四段对话,回答第18—20小题。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初三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06-07年度汕头市九年级语文(上)期末试卷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qi e ____ 意禾廿x u ______ ti cn ________ 静ji e__________ 据 2、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一筹莫展物竟天择鞭辟入里肖声匿迹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浮想联篇登峰造极周而复始明眸善籁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3)、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使至塞上》、 (4)、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 , 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均《与朱元思书》、 (6)、且壮士不死即已,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迁《陈涉世家》、(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8)_________________ ,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___ 《凉州词》) (9、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惠崇《春江晚景》) (10)________________ ,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______________ 》) 4、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3分) 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有关内容,写出第三个同学的回答。(3分)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玫瑰的有关知识。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个同学回答:“虽然花儿美,但是刺扎人,我要远离它!”

人教版初三英语上册期末测试卷

II.读音选词根据所给句意和音标,从每题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个最佳答案。(5分) 21.You speak too ________ / fa:st /. I can‘t follow you. A. face B. fast C. flag D. fled 22.Kate was sad because of her mother‘s_______________/ deθ / A .dead B. deal C. death D. dad 23. What he said mad all of us _____________ / t?i? /up. A.chef B. cheer C. chew D. chop 24. The river is very ________/di:p/. It‘s dangerous to swim in it. A. deaf B. drop C. duty D. deep 25 The government will _____________ / i'st?bli∫ /more children‘s home. A. exactly B. exhausted C. escape D. establish Ⅲ.选择填空从每题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30分) 26 . Let's go camping.-That's _____ good idea. A. a B. the C. an D./ 27.--Is this your pen? --No, it‘s not _____. It‘s Elsa‘s. A. I B. me C. my D. mine 28 . Many tourists came to Jinan for the 10th Art Festival _____ October. A. on B.in C. to D. at 29.-- _____ is your favorite sportsman? --It‘s hard to say. Well, I like Lin Shuhao very much. A. How B. When C. Who D. What 30.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Peaceful music. It makes me feel _____. A. tense B. sad C. tired D. relaxed 31. –_____ aircraftcarriers (航空母舰) does China own? --Only one at present. A. How much B. How long C. How many D. How 32. The old lady donated much money to the poor students, _____ she is not rich. A. though B . but C. so D. because 33. Which sign tells you to run away from the fire?

最新版精编2019年《生理学》大学期末完整考试题库300题(含答案)

2019年最新大学《生理学》题库300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正常成年人,肾小球滤过率约为:C A.75ml/min B.100m1/min C.125ml/min D.150m1/min E.175m1/min 2.近曲小管重吸收的特点是:B A.低渗性重吸收 B. 等渗性重吸收 C.高渗性重吸收 D. Na+的重吸收是被动的 E.重吸收80%的葡萄糖; 3.葡萄糖重吸收的部位仅限于:A A.近曲小管 B.髓襻升支 C. 髓襻降支 D.远曲小管 E. 集合管 4.正常情况下不能通过滤过膜的物质是:C A.Na+、K+ B.氨基酸 C.血浆白蛋白 D.甘露醇 E.葡萄糖 5.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减少:E A. 动脉血压降至10.6kPa以下 B.肾小球血浆流量减少 C.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 D. 肾小囊内压力升高 E. 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 6.下列哪种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将增加,D A.高血压、收缩压达170mmHg时 B.交感神经兴奋,入球小动脉收缩时

C.大量摄入含NaCI多的食物 D. 严重营养不良 E.糖尿病血糖浓度为180mg/100ml时 7.各段肾小管对Na+重吸收量最大的部位是:A A.近曲小管 B.远曲小管 C. 髓襻升段 D.髓襻降段 E.集合管 8.引起抗利尿素分泌增多的因素不包括:D A.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B.机体失水过多 C.循环血量减少 D.循环血量增加 E.血压降低时 9.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使血浆滤出的动力是:E A.全身动脉压 B.肾动脉压 C.人球动脉压 D. 出球小动脉压 E.肾小球毛细血管压 10.不能重吸收Na+的是:E A.近曲小管 B.集合管 C. 远曲小管 D. 髓襻升支细段 E.髓襻降支细段 11.原尿的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D A. 水的含量 B. Na+的含量 C.葡萄糖的含量 D. 蛋白质的含量 E.尿素含量 12.用下列哪种物质能准确地测出肾小球滤过率:B A.肌酐 B.菊粉 C. 果糖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Ⅰ、名词解释(35个中任意抽5个) 一、阈强度:是在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作用下,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二、环境:细胞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正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同的反馈,称为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 四、负反馈:凡是反馈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作用性质相反的反馈,称为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五、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蛋白的帮助,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方式。 六、被动转运:指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形式,转运不需要细胞代提供能量,其动力为细胞膜两侧存在的浓度差(或电位差)。 七、主动转运: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小分子物质或离子从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逆浓度差)转运的方式。 八、极化:细胞在安静时,保持稳定的膜电位为负,膜外为正的状态。 九、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十、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暴发的一次迅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十一、阈电位:对神经细胞和骨骼肌而言,造成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十二、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容积与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十三、血型:根据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将血液分为若干型。 十四、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十五、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十六、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收缩射出到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输出量为5L/分。 十七、搏出量:一侧心室每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 十八、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安静状态健康成人的射血分数为55-65%。 十九、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指数为3.0-3.5L/分×平方米。 二十、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正常成人约4-12cmH2O。 二十一、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十二、肺活量:指用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最大的量。正常成人男性约为3.5升女性约为2.5升。 二十三、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被加工、分解的过程。 二十四、吸收:指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二十五、能量代:生物体物质代过程中所伴随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的过程。 二十六、基础代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

九年级语文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1. 在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3分) 2009年3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马未都,在河南记者面前侃.()侃而谈:大家来到河南新郑,祭拜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是对自己文化的尊重。缅.()怀先人、认祖归宗是我们必须做的一门功课。 2.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一气呵成浩瀚无垠天仑之乐万恶不郝 B、贻然自得吹毛求疵通霄达旦一泄千里 C、望眼欲穿按部就班鳞次栉比引项受戮 D、断壁残垣隐姓埋名遮天蔽日乐此不疲 3. 下面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①网络暴力、色情、赌博等不良信息与服务,被称为“网络毒品”。②有些网民的辨别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污染”对象,被沦为“电子鸦片吸食者”。③许多网民和青少年染上了“网络成瘾症”,在网络上毫无节制地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对其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损害。④“网毒猛于虎”,并非是危言耸听。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4. 根据课文按要求填空.(8分) (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运用比喻写出了边塞天气的奇寒;“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巧用夸张表达了对家人思念;“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妙用拟人赞扬了无私的奉献精神。可见,修辞的运用能使诗句更加灵动、隽永。 (2)_______________,左右流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诗经》) (4)酒在古诗词中很常见,诗人往往借酒抒发情感:范仲淹“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表达了忧国思乡之情;苏轼的“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抒发了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情;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 ____________”表达了喜悦之情; 5.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5分): 据《河南日报》记者王大庆报道:继在台北市中山纪念馆成功演出之后,2009年12月18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上册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第一卷听力部分(25分) 一、听对话,选出与其内容相符的图片。(每小题1分,共5分) ()1. A. B. C. ()2. A. B. C. ()3. A. B. C. ()4. A. B. C. ()5. A. B. C. 二、听对话,选择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 听第1段对话,回答第6、7小题。 ()6. What does Paul have trouble with? A. Grammar. B. Writing. C. Pronunciation. ()7. What does Mrs. Brown advise Paul to do? A. Listen to English songs. B. Practice speaking. C. Read the textbook. 听第2段对话,回答第8、9小题。 ()8. What is the man looking for? A. A bank. B. A restaurant. C. A clothes store. ()9. What would the man like?

A. Hamburgers. B. Trousers. C. Vegetables. 听第3段对话,回答第10、11小题。 ()10. How long has it been since they last saw their primary school classmates? A. Two years. B. Three years. C. Four years. ()11. What did Bill use to be like? A. He was active. B. He was naughty. C. He was quiet. 听第4段材料,回答第12、13、14小题。 ()12. What color is the wallet? A. Black. B. Red. C. White. ()13. What's in the wallet? A. A name card. B. An ID card. C. A bank card. ()14. Whose could the wallet be? A. Tom's. B. Mary's. C. Cindy's. 听第5段材料,回答第15、16、17小题。 ()15. How many shirts did the boy buy from Cool's Clothes Store? A. Three. B. Four. C. Five. ()16. How much is the shirt? A. 19 dollars. B. 29 dollars. C. 9 dollars. ()17.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 A. Cotton. B. Chemical materials. C. Nylon.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18、19、20小题。 ()18. Who is Cindy going to visit? A. Her parents. B. Her cousin. C. Her aunt. ()19. How is the weather there? A. Cold. B. Rainy. C. Nice. ()20. When will Cindy start? A. On February 8th. B. On February 18th. C. On February 28th. 三、听短文,选择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5分) ()21. Where do the writer and her parents spend their holida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