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答案解析)

第4节免疫调节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2.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B”,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液转移到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例如,白细胞介素—2 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虽然始终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由于人体免疫防线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

2.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知识点三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有关抗原和抗体

(1)抗原???????

概念: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病原体、花粉、癌变细胞等

特点????? 具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包

括细菌、病毒、花粉、癌变细胞等

具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通常大于10 000具特异性:抗原物质表面具有某些特定的

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抗体?????

概念: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免疫

功能的球蛋白

本质:球蛋白分布:主要在血清中,其次在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也有

机能: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两者的关系 ①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比如产生抗体或效应T 细胞,能和抗体或效应T 细胞发生特异性

结合。

②抗原可以来自体外,也可来自体内(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抗原最重要的特点是特异性,即能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 细胞并与之特异性结合。

③任何抗原都必须经抗体的作用才能最终被消灭。 2.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过程

两者共同构成特异性免疫主体。各自的作用独特,但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抗原,细胞免疫的作用对象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两者都具有三个连续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3.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初次免疫是指抗原第一次侵入时,B细胞(或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由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作出的应答反应。二次免疫是指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由记忆细胞作出的更快、更强的应答反应,即很快产生新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浆细胞再次产生大量抗体来消灭抗原。二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为患之前将其消灭。所以,一般情况下成人比幼儿患传染病机率低。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如下表)

5.

机体的免疫功能受到神经—体液的调节,对免疫系统起着促进或抑制作用。例如,胸腺激素是T细胞成熟分化不可缺少的因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对免疫有明显的影响。垂体能通过生长激素的作用促进免疫系统的增生,促进吞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而增强免疫反应;垂体还能通过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来抑制吞噬细胞的功能与T细胞、B细胞的活性,使免疫反应减弱。此外,人的精神状态,如过度兴奋或抑制等对免疫反应均有影响。实验证明,周围神经的活动对抗体的调节和吞噬作用也有影响,如有人发现针刺足三里(穴位名)可以促进吞噬作用。

知识点四免疫的两重性及分类

免疫反应具有两重性,它可以对人体产生有利或有害两种结果。根据免疫反应的不同结果,可以将免疫反应分为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两类。

(1)正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能对非己的抗原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排斥异物,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例如,机体通过正常免疫反应抵御病原体的感染,清除变异细胞,抑制肿瘤的发生或转移等。

(2)异常免疫反应是指机体的免疫功能失调,免疫反应过强或过弱,对自身造成损伤。例如,免疫反应过强时,常会发生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以及因某些原因不能识别自我而造成的自身免疫病;免疫反应过弱时,常常发生反复感染、免疫缺陷症,或因免疫监视功能差而容易发生肿瘤,这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免疫功能失调有免疫功能过强和过弱两类,免疫功能过强则引发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弱则分为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统称免疫缺陷病。

知识点五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功能过强引起的疾病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②过敏原:能导致机体发生过敏反应的抗原称为过敏原,如青霉素、花粉、牛奶、海鲜等。

③过敏反应的过程

④过敏反应的特点

a.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⑤由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和由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的比较如下

2.

(1)概念: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

(2)发病机理: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人体的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病原体则乘虚而入。人体感染HIV后,经过2~10年的潜伏期,可发展成艾滋病。艾滋病患者一般在两年内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4)预防的主要措施

①洁身自爱,不与配偶以外的第三者发生性关系;②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③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④医疗时使用的注射器及检查和治疗器械必须要经过严格消毒;⑤需要输入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知识点六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免疫预防是指通过预防接种,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人的免疫力的措施,如接种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免疫预防是使人类免受某些传染病折磨的有效措施,但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接种疫苗是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这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2.免疫治疗

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或某些药物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抗原检测

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4.器官移植

医学上把用正常的器官置换丧失功能的器官,以重建其生理功能的技术叫做器官移植。

(1)面临的免疫学问题:免疫排斥反应

(2)解决的途径

①使用免疫抑制剂,抑制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②选用与受体组织相溶性抗原(HLA)比较接近的供体器官。

【例1】T细胞和B细胞存在位置表达最完整的是()

①淋巴结②脾③扁桃体④血液⑤淋巴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答案 A

解析淋巴结、脾和扁桃体属于免疫器官,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淋巴细胞存在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因此A项最全面。

【例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答案 D

解析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其物质基础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其特点是作用范围广,作出反应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构成的第三道防线,其特点是作出反应慢、针对性强。

【例3】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抗原只有突破前两道防线,才会引起特异性免疫

B.抗原能与抗体或浆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 D

解析有的抗原需经过吞噬细胞的处理,有的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而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与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体现了免疫的特异性。机体有时在免疫时会把自身正常的组织细胞误认为抗原引起免疫疾病。

【例4】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再次接受同一种抗原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答案 C

解析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后,可使靶细胞裂解,将抗原释放出来,然后与体液中的抗体结合,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彻底消灭,而非直接杀灭抗原,所以C项错误。

【例5】下列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

C.有免疫反应的是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

D.效应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

答案 D

解析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等中枢免疫器官分化并发育成熟,然后转移到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场所定居,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例6】下列属于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的分别是()

A.注射胸腺素,口服抗体

B.注射卡介苗,输入抗体

C.注射麻疹疫苗,口服球蛋白

D.移植胸腺,输入淋巴因子

答案 B

解析注射卡介苗、麻疹疫苗属于免疫预防;输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物质属于免疫治疗;移植胸

腺属于器官移植。

1.提示: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提示:不能。

3.提示: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使人产生疾病。

1.提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提示: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提示:约9年。从艾滋病的蔓延范围广,蔓延速度快,具传染性和不易治愈等方面谈防治艾滋病的紧迫性。

提示: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

1.提示: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

2.提示: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

3.提示:不能。例如,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要唤醒更多人潜藏于心灵深处的爱心。

一、基础题

1. 2.D

3.因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杀死的是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当T细胞被杀死之后,免疫系统就处于瘫痪状态,因而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

4.提示:牛痘疫苗中含有少量经过人工处理的无毒天花病毒。接种牛痘后,婴儿体内经过一定阶段,B 细胞开始分化,小部分形成记忆B细胞,该细胞具有记忆和分化的功能。所以,当再遇到天花病毒侵染时,便能将其杀灭。

二、拓展题

提示:建立骨髓库或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意义。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现在很多疾病,尤其是白血病惟一的有效治疗手段。我国约有400多万患者等待着造血干细胞移植。全国每年新增白血病患者4万人,而且主要发病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50%以上是儿童。我国现在20岁左右的青年、少年及儿童中独生子女多,这就意味着很难在有亲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中找到造血干细胞供者,而在非血缘关系者中具有相同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能够实施骨髓移植的概率只有1/1 0000~1/5 000,甚至更小(如果供者与受者的HLA不同,便会产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只有尽快使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扩充到10万份以上,才可以初步适应临床的需要。成立志愿捐献者资

料库就成为挽救患者的惟一途径。

1.(根据个人理解作答)

2.以下行为有可能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 的体液:

(2)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7)输入含有HIV 的血液;(10)与艾滋病病人共

用剃须刀。

以下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不接触含有HIV 的体液:(1)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6)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

一、概念检测 1.填空

(1)下降 骨骼肌收缩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下丘脑 肾上腺 胰岛 甲状腺 (2)脑干 (3)异物 (4)过敏 过敏原 灰尘 2.选择 (1)C (2)D 3.画概念图

(1)a 神经元、b 传入神经元、c 传出神经元、d 神经元、e 效应器。

(2)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

?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二、知识迁移 1.D 2.D 三、技能应用

提示:红色曲线是糖尿病患者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变化剧烈。 四、思维拓展

提示: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引导学生做发散性的思维。

电脑最基本的构成是处理器、内存和总线结构,它最基本的行为是对从外部输入或接收的信息指令作出反应。人脑的功能单元是神经元,在电脑中则是硅晶体管。一个晶体管就是一个快速打开和关闭的开关,它在与它相连的电路中产生电脉冲,这就产生了电脑存储和调用数据的语言。人脑基本上是一个平行机,而现在的电脑大都是串行的。最大的电脑记忆容量是1012个字节,人脑的记忆容量的字节数则大约为10后面跟8432个零。电脑经历了几代的变革,计算速度和存储能力不断提高,所以在它的工具功能上,人脑自愧不如,如人的脑神经传递信息是毫秒数量级,而计算机为纳秒,比人快了100万倍。但电脑仍存在很大弱点,那就是它本身没有

思维能力,不具备人所具有的智力,它只能依照预定的程序运行。

1.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侵染时,体内的吞噬细胞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

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

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

答案 A

解析吞噬细胞的作用是将病原体吞噬、消化并清除,发挥的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2.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效应阶段的是()

A.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消灭病原体,防止对机体的侵袭

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使抗原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C.T细胞将经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后的抗原呈递给B细胞

D.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答案 B

解析A项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C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D项属于特异性免疫的反应阶段。

3.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B.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上

答案 B

解析过敏反应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过敏反应可发生在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多种器官或组织中。

4.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答案 B

解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者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所以A、C、D错误。

5.接种预防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

A.接种预防能消灭体内的细菌

B.接种预防能增强人的抵抗力

C.接种预防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

D.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答案 D

解析预防接种能预防疾病的原理是疫苗接种到健康人的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力。

6.回答下列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与抗原结合时,该细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反应而脱落,这是________细胞所起的作用。

(3)下图表示将抗原注射于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蛋白质或糖蛋白B浆

(2)排异(排斥)T(3)C B第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或反应快,产生的抗体多)记忆 D

解析(1)A由定义知抗原的化学成分多为蛋白质或糖蛋白。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制造抗体。

(2)鼠的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排斥“异己”,因而鼠对不同于自己品系的皮肤会产生免疫反应,这里的免疫是细胞免疫,是T细胞发挥的作用。

(3)兔子在第一次接受抗原X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使抗体的数量增加)和记忆细胞。当抗原X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会大量且迅速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更强的免疫效应,因此曲线B表示兔子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曲线C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若在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血液中X的抗体含量会一直降低,出现曲线D所示的变化。

讲练学案部分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关于人体三道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吞噬细胞在三道防线中都能发挥作用

B.第三道防线的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C.感染发生时,病原体已经突破了两道防线

D.第二道防线的杀菌物质指的是抗体

答案 B

解析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组成,它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由免疫器官(如骨髓、脾、胸腺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等)构成,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

2.现有一幼鼠,先天无胸腺,理论上此鼠的免疫状况是()

A.有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

B.丧失一切免疫能力

C.有全部的体液免疫能力

D.保留部分体液免疫能力

答案 D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两种免疫的关系。幼鼠先天无胸腺,说明没有任何T细胞。T细胞是幼鼠细胞免疫必不可少的免疫细胞,因此,幼鼠丧失全部的细胞免疫能力。而体液免疫中,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呈递的途径也因T细胞的不存在而路径不通,这样就只剩下了少数抗原对B细胞的直接刺激。因此只保留了部分的体液免疫能力。

知识点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3.下图为人的体液免疫图解,请分析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①~⑤均能识别抗原

B.细胞⑤为靶细胞

C.细胞③为B细胞

D.阶段Ⅳ、Ⅴ为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

答案 C

解析根据体液免疫知识,细胞①为吞噬细胞,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③为B细胞,细胞④为记忆细胞,细胞⑤为浆细胞。吞噬细胞和B细胞等能识别抗原;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Ⅰ、Ⅱ、Ⅲ为感应阶段,Ⅳ、Ⅴ为反应阶段,Ⅵ、Ⅶ为效应阶段。

4.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B.抗体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C.在特异性免疫反应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D.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特异性免疫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A错误;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B错误;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知识点三、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

5.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区别是()

A.产生的细胞不同B.化学成分不同

C.作用的方式不同D.作用的结果不同

答案 D

解析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都是浆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都是球蛋白,二者都能识别抗原,但过敏反应中的抗体附着在某些细胞膜的表面,当机体感染了相同的抗原后,这些细胞释放组织胺产生过敏反应,而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使抗原失去致病能力。

知识点四、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

6.人体受到某种抗原刺激后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的第二次刺激后()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答案 A

解析二次免疫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细胞周期变短。

知识点五、免疫失调与二次免疫反应

7.请根据免疫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入侵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B.抗体

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

(3)B细胞和T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

(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_______细胞;释放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_______细胞。

(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作“异己”时,便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有()

A.乙肝B.流感

C.艾滋病D.系统性红斑狼疮

答案(1)C(2)A(3)受体(抗原识别受体)(4)氨基酸序列(Y型结构的两臂末端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差异)

(5)吞噬效应T浆(6)D

解析根据第二次免疫比第一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浓度高,可以确定为C项。免疫分为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人工主动免疫是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预防针”。疫苗是把致病微生物用各种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人工处理使其丧失或大幅度降低致病性,或从自然界找来和致病微生物相同种类但没有或致病力很弱的微生物制成的疫苗,因

而有死疫苗和活疫苗之分。细胞识别是依靠细胞表面的受体,其成分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当抗原侵入宿主细胞时,细胞免疫才开始发挥作用

B.浆细胞的产生,需要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每个浆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异性抗体

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答案 C

解析体液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感染免疫中与细胞免疫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免疫作用。一般病原体是含有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复合体,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刺激机体不同的免疫活性细胞,因而常能同时形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但不同的病原体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常以一种方式为主。例如,细菌外毒素需有特异的抗毒素与之中和,故以体液免疫为主;结核杆菌是胞内寄生菌,抗体不能进入与之作用,需依赖细胞免疫将其杀灭;而在病毒感染中,体液免疫可阻止病毒的血液扩散,但要彻底消灭病毒需依赖细胞免疫。

2.下列有关抗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体内的抗体包括抗毒素、干扰素等,它能与抗原物质发生特异性的反应

B.抗体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少部分是RNA

C.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又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D.人体内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在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也有

答案 D

解析干扰素不属于抗体;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与外分泌液中。

3.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细胞、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答案 D

解析细胞Ⅲ是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在体液免疫的感应阶段,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分子;过程⑦是通过记忆细胞产生的免疫过程,速度快、免疫效应更强;细胞Ⅱ是记忆细胞。

4.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

B.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由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共同作用于抗原

C.过敏反应是因为记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抗体与抗原结合造成的

D.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需要有特异性抗毒素与它结合,才能使它丧失毒性

答案 D

解析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由效应T细胞作用于靶细胞,淋巴因子不能直接作用于抗原,其作用是促进免疫细胞的功能;记忆细胞不能产生抗体;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

人体产生特异性抗毒素与它结合,能使它丧失毒性。

5.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答案 D

解析进入机体细胞内的病菌会引起机体的细胞免疫,即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使其破裂后,再由抗体消灭。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免疫的是()

A.注射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B.麻疹病毒抗体消灭麻疹病毒

C.白细胞消灭侵入人体的病毒

D.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答案 A

解析注射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是外源的抗菌素直接消灭病原体,不属于免疫;脾脏中的吞噬细胞吞噬病毒、白细胞消灭侵入人体的病毒,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麻疹病毒抗体消灭麻疹病毒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体液免疫。

7.下列各种表现,仅仅属于体液免疫的是()

A.发生免疫反应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

B.纤毛摆动把黏附的细菌以痰的形式排出体外

C.靶细胞裂解死亡

D.吞噬细胞处理病菌

答案 A

解析题中B项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靶细胞裂解死亡是由于效应T细胞与其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中的溶酶体酶,导致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的结果,属于细胞免疫。吞噬细胞处理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8.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D.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疫苗后不再患百日咳

答案 D

解析如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已有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而这种抗体具有特异性,即该抗体只对麻疹病毒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不起作用。接种卡介苗、吃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注射百日咳疫苗也是特异性免疫。而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皮肤的屏障作用和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无特异性,即对所有病原体都有

免疫作用,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9.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

A.病原体B.抗原性物质

C.抗体D.自身物质

答案 B

解析在清除自身的损伤细胞的免疫过程中,损伤细胞不属于病原体。病原体是指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能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损伤细胞也不属于抗体。因为抗体是指病原体等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等的特殊蛋白质;损伤细胞虽然是体内的自身物质,但它已不是正常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不仅能抵抗侵入体内的病原体,还能识别自身的异常细胞(老死或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把它视为病原体类物质,即抗原性物质,并且将其清除。

10.(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发病;(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它们依次属于()

①过敏反应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

A.②③①B.①③②

C.①②③D.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由抗体对自身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可以判断为机体自身免疫病;由免疫功能异常,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可以判断为免疫缺陷;由吃海鲜引起严重腹泻可判断该情况属于对食物的过敏反应。

二、非选择题

11.下图表示人体内各类血细胞生成的途径。a~f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①~⑥表示有关过程。

(1)造血干细胞形成各种血细胞,需要经历细胞的_________和_________过程。成熟红细胞失去全能性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类血细胞均来自于造血干细胞,但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f代表的细胞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需要抗原刺激才能发生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数字)。

答案(1)增殖(分裂)分化没有细胞核(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记忆T细胞⑤和⑥

解析(1)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细胞数目增多和结构、功能出现差异的必需过程。细胞核的全能性决定细胞的全能性,人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因此没有全能性;(2)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差

异;(3)当c(d)受到抗原刺激时,细胞增殖分化成记忆细胞e(f)和浆细胞(效应T细胞)。

12.初生牛犊自身免疫力低,必须到4周龄以后,才开始具备自身特异性免疫。然而,初生牛犊能够通过初乳从母体获得这种免疫力。所谓初乳,即母牛分娩后5~7天内所产生的乳,与常乳比较其特点主要是:①免疫球蛋白比常乳高20~25倍。②初乳中含有四种蛋白酶抑制素,可保护免疫球蛋白不被消化而直接吸收。试回答如下问题:

(1)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学中又被称为________,它们在机体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生牛犊要到4周龄以后才具备产生免疫球蛋白的能力,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是由母牛的______细胞中的________(细胞器)合成,并由

________(细胞器)加工分泌。合成它的原料是__________,其结构通式为____________。

(4)初乳中若不存在蛋白酶抑制素,进入消化道中的免疫球蛋白会被__________分解成

__________。

(5)初生牛犊通过牛初乳能获得来自母体的天然被动免疫;长大到1~2岁龄的小牛则要经过肌肉或皮下注射口蹄疫弱毒疫苗才可以预防口蹄疫的发生,由后一种方式获得的是人工自动免疫。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者的免疫球蛋白来自__________________。

(6)极少数人服用初乳后出现过敏反应,此时的初乳被称为________。这种过敏反应发生在______(初次/再次)服用初乳时。

答案(1)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病原微生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以使抗原被及时清除(2)机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需要一定的时间

(3)浆核糖体高尔基体氨基酸CHNH2RCOOH

(4)蛋白酶多肽(5)自身以外生物的合成自身浆细胞的合成(6)过敏原再次

解析初生牛犊要自己产生免疫球蛋白,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机体由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形成能够产生抗体的浆细胞的过程;免疫球蛋白作为一种分泌蛋白,由核糖体合成、高尔基体分泌;初乳中的蛋白酶抑制素可防止免疫球蛋白被消化掉;这种来自母乳的免疫是有局限的,要预防口蹄疫则需要人工自动免疫,即在弱毒疫苗刺激下自己合成抗体;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章末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活动的是()

A.由于气温高而出汗

B.由于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

C.在强光下瞳孔缩小

D.草履虫从盐溶液处游向清水

答案 D

解析高温对皮肤是一种刺激,皮肤内有温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由传入神经纤维传给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再由传出神经纤维传给汗腺(效应器),可见出汗是对气温高的一种应答活动,是通过反射弧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气温低皮肤血管收缩是血管对低温的一种应答活动,皮肤内有冷觉感受器,效应器是血管。在强光下瞳孔缩小是瞳孔反射。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它对盐溶液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一种应激性,不属于反射活动。

2.某人不小心从高处摔下,到医院检查,下列与确定此人神经中枢是否受损无关的检查是()

A.针刺双脚观察是否有反应

B.检查血细胞的数量是否有变化

C.检查膝跳反射是否正常

D.要求此人复述医生的一段话

答案 B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以通过测定反射能否进行,从而确定反射弧的完整性,其中的神经中枢包括低级神经中枢(如脊髓)和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检查血细胞的数量可测定炎症或其他血液病等。

3.某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①大脑皮层②小脑③下丘脑④脑干⑤脊髓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 D

解析神经系统一方面控制与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通过大脑皮层可以掌握方向和运动节奏,小脑参与维持平衡,下丘脑参与多种稳态调节,脑干参与呼吸调节,从脊髓发出的运动神经纤维,直接支配肌肉。

4.有一位病人能够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也就是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此人是由于大脑皮层的哪个部位受到损伤()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C

解析本题中的病人大脑皮层受损后的症状,与S区受损后的症状相同,因此可以确定此人大脑皮层受损

的部位是S区。

5.止痛药(如“杜冷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是()

A.细胞体B.轴突

C.突触间隙D.树突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问题,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叫突触,其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突触小体,突触小泡接受传来的兴奋,产生递质,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说明止痛药主要是阻断神经递质由突触间隙向突触后膜的传递。

6.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A.大脑皮层B.垂体

C.下丘脑D.脊髓

答案 C

解析下丘脑中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

7.一个人的手掌触到裸露电线(110V)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后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

D.前一种反射中枢在大脑,后一种反射中枢在脊髓

答案 C

解析首先要依据反射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建立的来判断反射的类型。该人第一次接触电线时握紧电线属于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再次看到裸露电线把手缩回属于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

8.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

A.分解代谢增强B.生长发育加快

C.自由活动减少D.食欲增强

答案 C

解析甲状腺能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功能是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促进产热,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所以,体内缺乏甲状腺激素的大白鼠将表现为自由活动减少。

9.下列关于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胰岛细胞产生的激素均能降低血糖含量

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协同调节血糖平衡

C.细胞内葡萄糖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可导致血糖持续升高

D.糖尿病是由于经常摄入过量的糖所引起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汇编(精编图文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 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 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 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 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 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 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 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 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 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sport))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 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完整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 60 分) 1. 在右侧照光的情况下,对燕麦胚芽鞘进行处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注:云母片不透水) A.直立向上生长的是① B.弯向光源生长的是②④ C.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⑤ D.将④放在匀速转盘上,会弯向光源生长 2.下列各项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①生产无籽西瓜②生产无籽番茄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⑤枝条扦插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⑤ D.②③④ 3. 把成熟的苹果和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这是由于苹果释放出了 A.乙烯 B.脱落酸 C.芳香族化合物 D.赤霉素 4.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植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下图表示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分析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的除草浓度是

A.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c点浓度 B.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b点浓度 C.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 a点浓度 D.双子叶杂草单子叶植物 c点浓度 5.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6. 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受刺激时,瞬间膜内外电位为内负外正 B.兴奋在①②处传导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 C.刺激③处,①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刺激A或③处均可使E产生反应 7. 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 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 A.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B.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C.抑制了突触前神经元中线粒体的功能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8. 下列有关动物和人血糖平衡的调节,正确的是 A.人体内血糖的平衡是由体液调节来完成的 B.糖尿病患者表现出的“三多一少”症状都和血糖不能正常利用有关 C.肝糖元和肌糖元对升高血糖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D.低血糖下,最先影响到的是人的肌肉组织 9.下列哪种激素可影响婴幼儿脑的发育 A.性激素B.胰岛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10.给正常生活的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出现休克现象,要使其及 时复苏可适量注射 A.甲状腺激素 B. 葡萄糖液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试题及详细答案解释及答题卡

第二章综合检测题 姓名:座位号:总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轴突末端可释放神经递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通过突触传向下一个神经元细胞 B.反射过程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目 C.兴奋沿神经纤维向前传导时,膜外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D.某人大脑受伤,不能说话但能听懂别人的话,能写字能看书看报,其受损部位是语言中枢的S 区 2.用体重、性别等均相同的三组实验 用狗进行以下实验:将含有放射性碘 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组狗的体 内,然后定时检测狗体内血液中的放 射量。4d后,向a组狗体内注射无放 射性的甲状腺激素,向b组狗体内注 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向c组 狗体内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对实验结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a是由于甲状腺功能受到抑制 B.c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是由于促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 D.如果给狗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则实验狗的血液中放射量与a相同 3.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 ) 4.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 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如图为皮质醇分泌的 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 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 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 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

逐渐恢复 5.下列有关生理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被阉割动物血液中的促性腺激素含量将降低 B.叩击膝盖下的韧带,小腿前踢过程中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 D.寒冷刺激皮肤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是条 件反射 6.某些麻醉剂是一种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 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 ) 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 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 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 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 7.下图表示人体和人体细胞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信息传递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该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则a表示感受器,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效应器,且其中的信息均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a传到c B.如果该图中a为下丘脑,b为垂体,c为甲状腺,则c分泌的激素过多对于a分泌d、b分泌e 均具有抑制作用 C.如果该图表示细胞中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则d过程只发生在细胞核中 D.如果该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的膜(即突触前膜),b为递质,c为突触后膜,则发生在a中的信号转换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8.设人在20℃的环境中产热速率为a1,散热速率为b1,进入0℃环境20 min后的产热速率为a2,散热速率为b2。以下有关产热速率与散热速率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1=b1,a2=b2 B.a2b1,a2>b2 D.A、B两项均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67分)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高中生物必修三会考高考必备知识点大全

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膜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 巴管壁 淋巴 循环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体液 (约占1/3) 体液之间的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图示如下:淋巴 注意:(1)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 (2)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 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3)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3.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

(1) 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 白质的含量有关。 (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3.神经中枢:高级神经中枢——大脑 低级神经中枢——脊髓

1.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时(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2.神经元之间 单向传递:传递方向: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单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 7.突触的结构如下图: 轴突 神经末梢 细胞体 树突 6.兴奋传递 4反射弧示意图如右图所示: 5.神经元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注意:蛋白质类的激素药物不能口服,只能注射(因蛋白质在消化道中会被消化成小分子从而失去药效。);而氨基酸和固醇类即可口服也可注射。 2.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1)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 如:促进新陈代谢,促进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 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2)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前者降血糖,后者升血糖。 3.血糖平衡的调节: 正常人体血糖范围(0.8—1.2g/L) 左边箭头表示:在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下的升血糖过程; 右边箭头表示:在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作用下的降血糖过程。 注意: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血糖,而肌糖原不能分解为血糖,肌糖原只能供肌肉细胞利用。 4.激素调节方式: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如右图) 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从而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 进一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习题

高一生物周练习(3.5) 1.右图表示具有生物活性的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神经末梢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类似于突触,称“神经-肌接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肌接头”处 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B. 电刺激①处,肌肉会收缩,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会偏转 C. 电刺激②处,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计会记录到电位变化 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2.关于细胞内外K + 、Na + 和Cl - 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Na + 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 人体血浆中K + 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 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 + 外流 D. Na + 和Cl -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 .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 .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 .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这说明 ( ) A .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 B .排尿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C .下丘脑可以产生抗利尿激素 D .渗透压感受器位于大脑皮层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给A 点以一定的 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 .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右图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 ) A. 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 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 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7.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上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8.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 A .图中兴奋部位是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A→B D .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方向一致 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元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能传导兴奋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神经纤维兴奋部位的膜电位是外正内负 D.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实现的 10.下列物质中,在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抗体 B.糖原 C.胰岛素 D.氨基酸 11.下图表示神经元的一种联系,与此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刺激a 处,会导致b 处连续兴奋或抑制,c 处也发 生电位变化 B.刺激b 处,不会引起a 和c 处发生电位变化 C.刺激c 处,a 和b 处都会发生兴奋 D.刺激a 处,b 、c 同时产生兴奋或抑制 1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时,突触小泡会释放传递信息的物质,该物质是:( ) A .神经递质 B .CO2 C .Na+ D .O2 13.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 .电信号→电信号 B .电信号→化学信号 电信号 C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 .化学信号→电信号 化学信号 14. 同学正在跑步,参与调节这一过程的神经结构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脊髓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神经纤维 灵敏电流计 腓 肠肌 ① ②

人教版必修三 免疫调节 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屏幕展示两幅有关艾滋病的图片 教师提出问题:图中展示的正是目前肆虐全球的疾病艾滋病,对于艾滋病大家应该不会陌生,谁能说一下你对于艾滋病有哪些了解? 生:略,(对于所答给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艾滋病的致病机理,大家请注意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的什么细胞? 生:T细胞 为什么攻击这种细胞后人体的免疫功能会全部丧失?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先来学习人体的免疫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大家看课本35页,并完成导学提纲中的前3个问题,给你2分钟时间 (学生看书,填提纲,同时教师板书) 大家抬头看大屏幕,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我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个问题是:你认为T细胞和B细胞是因何而得名的? 生:略 师: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正如他所说的是根据成熟的场所来命名的。第二个问题是:这些免疫细胞是在哪个免疫器官中生成的? 生:略(学生可能会答错,提醒大家看T细胞是迁移到胸腺成熟,说明不是在这里生成)师:所有的这些免疫细胞都是在骨髓处生成,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的。有关免疫系统组成,我们就先说这么多,我们来做一个练习(屏幕呈现) 想出答案的请举手,(如果没有人举手要鼓励大家,我相信在座各位都是很优秀的,请大胆举起你的手,)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保卫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的呢?因为由它们组成了人体的三道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高中生物必修三综合测试卷

高二期末测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1.下列现象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范畴的是( ) A. 通过肝脏可增加或减少血糖含量 B. 通过肺可按一定速率呼出CO2和吸入O2 C. 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 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2.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B.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D.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3.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氧气、抗体、神经递质、胰蛋白酶都出现在细胞外液中 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C.寒冷时出现寒颤是稳态失调的表现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4.下列关于动物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葡萄糖、生长激素、抗体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若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D.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乳酸,血浆pH显著下降 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 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 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6.下图是突触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④⑤共同构成突触 B.①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 C.③作用于④,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D.由于③只能由②释放作用于④,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 7. 根据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doc资料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免疫调节(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四校联考)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剖腹产的小鼠幼崽只拥有较低数量的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此细胞类型在防止反应性免疫细胞对来自机体本身、饮食分子和无害肠道细菌的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淋巴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吞噬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记忆细胞起作用时均具有特异性 C.无害肠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D.自然分娩婴儿可能比剖腹产婴儿出生时遇到更多的抗原刺激 2.(2019·南通一模)为预防甲肝的发生,我国目前接种的是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 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抗原 B.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T细胞特异性识别疫苗后直接攻击靶细胞 D.疫苗在人体细胞内增殖,维持较长的免疫时间 3.(2019·海南卷,14)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4.登革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产生的主要免疫反应如图所示,患者初次感染14天后可在体内检测到G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浆细胞受到登革病毒的直接刺激后,可产生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受病毒刺激产生的M抗体对患者的康复是不利的 C.若再次感染登革病毒,患者机体内大量产生G抗体的时间应少于14天 D.据图可知登革热患者康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5.(2019·江苏七市三模)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B.细胞乙、己是记忆细胞,细胞中DNA、RNA种类相同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6.(2019·盐城三模)(多选)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5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HIV可能通过与CCR5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H2O2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是,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3、大量的组织液积累在细胞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①毛细血管管壁破损;②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③淋巴管阻塞;④花粉等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⑤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 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②③④ C、只有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 4.手不小心摸到滚烫的水壶,缩手反射发生与感觉疼痛的时间是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反射B.感到疼痛并同时缩手 C.先缩手反射,后感觉疼痛D.依个体不同而不同 5.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 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 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 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6.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7.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饭后血糖升高时,人体可以通过“内外刺激→A→C→D”途径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