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设计图说明

隧道设计图说明

隧道设计图说明
隧道设计图说明

说明

一、设计依据

1、关于十堰至漫川关(鄂陕界)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的函(交函规划?2003?275号);

2、交通部“关于银川至武汉公路陕鄂接线方案的函”规公便〖2002〗第52号;

3、陕西省、湖北省交通厅“关于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川-西安-武汉线陕鄂界高速公路建设有关问题的协议书”2003年5月22日;

4、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银川西安武汉公路大通道十堰至漫川关段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5、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的《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文物规划报告》;

6、中交二院编制的湖北省十堰至漫川关段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初步设计文件;

7、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以及总体组下发的其他有关文件;

8、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省内预审会专家意见;

9、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详测详勘验收会专家意见;

二、技术标准及采用规范

2.1 技术标准

隧道净宽: 0.75+0.25+0.5+2*3.75+0.5+0.25=9.75m

隧道净高: 5.0m

计算行车速度: 80km/h

2.2 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001-97)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90)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J026-90)

《锚杆喷射混凝土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 108-87)

三、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西部开发省际公路通道银武线湖北十堰至漫川关高速公路初步设计省内预审初审会专家意见》中关于隧道方面的有8条意见,与7~11合同段有关的执行情况如下:

1、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全线统一对于长度小于500m的隧道采用沥青复合式路面。

2、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全线将土门一号、二号联拱隧道、李师关联拱隧道、花园联拱隧道、梯子沟联拱隧道改为小间距隧道,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减小了施工难度。同时对于必须采用连拱形式的隧道采用夹心式连拱结构形式,基本解决了连拱隧道渗漏水的问题。

3、施工图阶段在充分利用初勘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各隧道针对性的布设了详勘钻孔。

4、由于本项目所在区域的地形条件异常复杂,按照省内预审专家意见,在施工图阶段针对各隧道洞口具体地形地质条件,认真比选确定隧道的洞门和进洞方案。

5、根据省内预审专家意见,隧道施工图阶段采用了断面经济,结构受力合理的衬砌支护形式。

6、施工图阶段对原初步设计防排水设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采用洞周洁净水和洞内污染水分排的方案,具有环保、经济、可靠的优点。

7、隧道挖方的调配和弃碴场设计在施工图阶段全线统一考虑。

8、施工图阶段针对各隧道具体情况都补充了相关的施工设计。

四、隧道概况

云岭隧道为一座上、下行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特长隧道,位于郧西县上津镇丁家湾村境内,隧道左线起讫桩号为ZK104+765~ZK106+920,全长2155m,右线起讫桩号为YK104+765~YK106+925,全长2160m。隧道左线平面线型进口段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1240m,其后接缓和曲线,A=480,隧道中间段为直线,其后接缓和曲线,A=480,出口段为圆曲线,曲线半径R=1240m,隧道右线平面线形与左线相同。隧道纵面线型左线为+2.0%和-1.65%的单向坡,右线为+2.5%和-1.75%的人字坡。隧道最大埋深约260m,隧道进口为端墙式洞门,隧道出口为削竹式洞门。

五、隧道地质

5.1 地形地貌

隧道区地貌属构造剥蚀中~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差约350米。隧道所经地段标高在450-760米之间,山体顶部及山脊呈浑圆状。沿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局部由于较强烈的切割而显陡峭。区内冲沟多呈东西向发育,沟谷较陡,冲沟内多为第四系残坡积堆积物。进口段右侧为两山间的冲沟,其自然坡度25°-35°;出口段坡度较陡,坡度为45°-50°,坡地植被发育。

5.2 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区域在大地构造上属于秦岭褶皱系中的三级构造单元武当复背斜内,次级构造单元为武当复背

斜北部的郧西倒转复式背斜西北部倾伏端。在K106+300m 为一小向斜。两郧断裂由一系列平行断层组成,平面上多次分支复合,该断裂呈北西向,断面总体倾向北东,倾角40°~75°。西始陕西省漫川关,东延经湖北省郧西、郧县至丹江口,然后伏于南襄盆地。受两郧断裂的影响,岩层扭曲褶皱明显,岩体产状变化较大,总体产状起始段倾向北西,隧道出口段倾向西,倾角38°-72°。受两郧断裂的影响,本路段节理较为发育,在K104+600-K105+700m 右侧的上津组的炭质千枚岩被挤压后,形成的破碎带宽度可达百米以上。局部可见断面的水平擦痕和阶步构造。断层产状为38°∠55°,地层略有平移,表现为北盘东错,南盘西移特点,错移距离一般可达数百米,表明两郧断裂在线路区为平移逆断层。

根据地层形成的时代、成因及物理力学性质,隧道穿越的地层主要有:第四系(Q )覆盖层,白垩系

跑马岗组(p K 2)、泥盆系中统(2D )、奥陶系蛮子营组(

m

O 32-)及志留系上津组(

s

S )。

各层具体工程地质特征描述如下: ⑴ 第四系(Q )覆盖层:

填筑土(me

Q )(地层代号Ⅰ-1)

杂色,由卵石、粘性土、植物根等组成,稍湿,松散。层厚0.60-2.80m ,平均厚度1.73m 。主要

分布于郧漫公路两侧。

含碎石亚粘土(h

Q )(地层代号Ⅰ-2)

褐黄色,碎石具棱角状,粒径约20-50mm,含量约10-30%, 稍湿,硬塑状,层厚约2.50m 。上部为

耕植土,厚度约0.3-0.5m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段。推荐承载力

]

[0σ=270kPa 。

碎石土(h

Q )(地层代号Ⅰ-3)

黄褐色,碎石成份主要为千枚岩、石英岩,粒径一般30-100mm,最大粒径大于200mm,亚粘土含量

10%-35%,饱和,中密状态。层厚约3.10-20.80m ,平均厚度11.95m 。分布于隧道中后部。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平均值

5

.63N 为8.71击。推荐承载力

]

[0σ=450kPa 。

⑵ 泥盆系中统(2D ): 弱风化灰岩(地层代号Ⅲh-3)

灰~浅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钙质-泥质胶结,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一般发育,

岩芯长度5-20cm,采取率70-80%,RQD 值为20-50%,岩层倾向50度左右,倾角50度,层厚约8.50-30.20m ,平均厚度19.35m 。推荐承载力

]

[0σ=1500kPa 。

微风化灰岩(地层代号Ⅲh-4)

灰~浅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钙质-泥质胶结,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裂隙发育,岩芯长

度8-40cm,采取率80-90%,RQD 值为50-70%,岩层倾向50度左右,倾角50度,揭露层厚约8.50-30.20m ,平均厚度19.35m 。推荐承载力

]

[0σ=2000kPa 。

⑶ 志留系上津组(

s

S ):

弱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Ⅳq-3)

深灰-灰黑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含炭量较高,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裂隙较发育,

钻探进尺较慢,岩芯长度1-8cm,采取率60-70%,岩层倾向30度左右,倾角50度,揭露层厚约16.00-159.30m ,平均厚度65.37m 。推荐承载力

]

[0σ=1200kPa 。

⑷ 奥陶系石翁子组(

m

O 32-)

强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Ⅴq-2)

灰黑-灰绿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岩芯破碎,呈半岩半土状,

钻探取芯困难,层厚约7.00-11.40m ,平均厚度9.20m 。推荐承载力

]

[0σ=400kPa 。

弱风化千枚岩(地层代号Ⅴq-3)

深灰-灰黑色,主要矿物成份为云母、长石等,变余泥质结构,千枚状构造,裂隙较发育,岩芯长度

4-20cm,采取率70-80%,RQD 值为0-30%,岩层倾向一般在17-27度之间,倾角45-58度,揭露层厚约24.70-53.10m ,平均厚度48.90m 。推荐承载力

]

[0σ=1200kPa 。

5.3 水文地质条件

隧道区右侧冲沟内有小股面流通过,流量2-3L/s ,距隧道中线约50m ,对隧道开挖有影响。地下水

以基岩裂隙水和碳酸岩溶水为主,分别赋存于泥岩、千枚岩裂隙和灰岩岩溶中,且埋藏较深,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就近向西河排泄。隧道区岩性为泥岩、千枚岩和灰岩,弱风化千枚岩渗透系数

0.009235-0.00115m/d ,无相对隔水层和含水层,因此水量贫乏。隧道开挖过程中,地下水的运动方式主要为滴水及线流,雨季局部区域有可能形成面流,地下水对隧道的施工及运行在雨季时有一定的影响。据对该线路段所取地下水及地表水(西河水)水样分析结果,隧道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但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5.4 不良地质现象

隧道区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在隧道进口滑坡、两郧断裂及隧道开挖时有害气体的影响。

隧道进口有一滑坡,其形态呈圈椅状,前缘和两边沟界明显,南北长250m,东西宽100m,平均厚度22m,为大型古滑坡。滑坡体为含碎石亚粘土、碎石土、强风化千枚岩,滑面为强-弱风化间的接触面。第四系含碎石亚粘土、碎石土,结构松散;滑坡区地形起伏,沟谷纵横,有一沟谷内常有地表面流通过;斜坡上有宽度2-15m的平台,大多种植黄姜,这些都有利于地表水下渗,下伏基岩为相对隔水层,强风化千枚岩遇水易软化,在接触面处形成饱和软化带,滑体与滑床间的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当土体的下滑力超过接触面处的抗滑力时,在其前沿临近西河的临空面处必然产生自坡脚向上的牵引式滑坡,主滑方向为南南东向。郧漫公路穿过滑坡体的中下部,在修筑公路时对滑坡体的开挖后形成的小临空面未进行支护,临空面上已有新的滑移变形,产生了许多的裂缝,目前滑坡有进一步的滑动趋势。受两郧断裂的影响,局部地段的岩层较为破碎,隧道开挖时,局部岩石脱落,应采取局部衬砌和挂网支护。

5.5 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划》(GB50011-2001),湖北省郧西县抗震设防烈度属六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a=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拟建隧道建议按地震烈度七度进行设防。隧道区属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貌单元。全路段主要断裂构造为两郧断裂,近期未发现新构造运动。

六、隧道设计

6.1 净空断面

本隧道为上下线分离的四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净宽9.75m,净高5.0m,经综合分析比较,采用三心圆曲墙式衬砌,在隧道内侧(左侧)检修道下设臵一个尺寸为60*40cm的电缆沟及Φ20cm的圆形排水边沟,外侧(右侧)设一60*50cm的电缆沟以及Φ20cm的圆形排水边沟。隧道内任何设备均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6.2 洞门及明洞衬砌设计

结合本隧道进出口实际地形、地质情况,隧道进口采用端墙式洞门,明洞顶采用方格网植草绿化防护,周围边仰坡采用锚喷防护和砼预制块衬砌拱植草防护,隧道出口左右线洞门采用削竹式洞门,隧道出口成洞面边坡及仰坡防护和明洞顶防护形式与进口一致。在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应注意从上到下,边开挖边防护,严禁放大炮,以防对边坡的深层产生松动破坏。

为了保证洞口边仰坡在施工和使用期间的稳定,隧道进出口均设臵了一段明洞,要求明洞衬砌在洞口开挖完成后应尽快施作,在达到设计强度后及时回填。明洞衬砌采用60cm厚C25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填土横坡小于20%时,填土厚度可达到5.0米。在进行结构计算时,设计荷载考虑回填土荷载、结构自重荷载、坡顶滚石冲击荷载及施工荷载,仰拱及采用浆砌片石回填的边墙部分考虑地基弹性抗力。明洞应严格按图施工,要求边墙部浆砌片石回填密实,顶部回填土应对称回填,不容许超过设计回填厚度及设计回填土横坡,以保证结构工作条件与结构设计模式的吻合。在进行明洞开挖过程中,当发现地形、地质条件与设计值相差太大时应及时报告,以便作出合理的处理对策。

明洞基础要求地基承载能力要求大于300Kpa,如果达不到上述要求应考虑适当加固边墙及中隔墙基础。只有在施作明洞仰拱(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两侧及拱部土体回填。

6.3 复合衬砌设计

根据隧道埋深及围岩类别的不同,本隧道共设计了10种复合衬砌形式:

明洞衬砌: S1

复合衬砌: S2a、S2b、S3a、S3b、S4、S5、STa、STb、STc

明洞衬砌用于进出口明挖段,采用25#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进行结构计算时,设计荷载考虑回填土荷载、结构自重及施工荷载,仰拱及采用浆砌片石回填的边墙部分考虑地基弹性抗力。在进行明洞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图施工,边墙部浆砌片石回填密实,顶部回填土应对称回填,不容许超过设计回填厚度及设计回填土横坡,以保证结构工作条件与结构设计模式的吻合。当发现地质条件与设计值相差太大时应及时反映,以便作出合理的处理对策。

复合式衬砌参数是首先根据围岩类别、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及埋臵深度、结构跨度及施工方法等以工程类比拟定,然后应用有限元综合程序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定性的掌握围岩及结构的应力发展与变形破坏过程,进一步调整支护参数,最后采用荷载-结构-弹性抗力计算模式,应用我院“隧道结构计算程序”进行结构进行内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为了与结构设计模式相适应,要求二次衬砌采用先墙后拱法施工,现场模筑。

初期支护:对于Ⅱ~Ⅲ围岩由工字钢拱架(或钢筋格栅),径向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组成,而对于Ⅳ~Ⅴ则由径向锚杆,钢筋网及喷射混凝土组成。工字钢拱架具有刚度大,发挥作用快的特点,这一点对于岩体自稳能力差,跨度大的隧道特别重要。每榀工字钢钢拱架之间用Φ22的钢筋连接,并与径向锚杆及钢筋网焊为一体,与围岩密贴,形成承载结构。应该注意的是当地应力较大,围岩很差,导致周边位移量很大时,初期支护应在环向设臵伸缩缝,以控制作用在初期支护之上的变形荷载。

二次衬砌:对于隧道洞口段的Ⅱ~Ⅲ类浅埋围岩地段,由于岩体风化严重,节理发育、自稳时间较短,洞室开挖跨度较大,二次衬砌按承担上部土压力覆土荷载计算需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次衬砌要求紧跟开挖面。对于Ⅳ~Ⅴ类深埋围岩地段,由于该段岩体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稳定的承载拱,因此结构按承担部分土压力覆土荷载计算可采用C25素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仍必须注意初期

支护的变形与稳定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合理确定二次衬砌的施作时间,尽可能发挥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

6.4 辅助施工设计

本隧道为分离式两车道隧道,隧道采用的辅助施工措施主要有如下几项:超前长管棚、超前小导管、超前锚杆。

①超前长管棚:设臵于隧道进口,管棚入土深度为16m。管棚钢管均采用Φ108*6mm热轧无缝钢管, 环向间距50cm,接头用长15cm的丝扣直接对口连接。当长管棚钢管已深入微风化岩层时可以适当缩短长管棚长度。钢管设臵于衬砌拱部,管心与衬砌设计外轮廓线间距大于30cm,平行路面中线布臵。要求钢管偏离设计位臵的施工误差不大于20cm,沿隧道纵向同一横断面内接头数不大于50%,相邻钢管接头数至少须错开1.0m。为增强钢管的刚度,注浆完成后管内应以30号水泥沙浆填充。为了保证钻孔方向,在明洞衬砌外设80cm厚C25钢架砼套拱,套拱纵向长2.0m。考虑钻进中的下垂,钻孔方向应较钢管设计方向上偏1度。钻孔位臵,方向均应用测量仪器测定。在钻进过程中也必须用测斜仪测定钢管偏斜度,发现偏斜有可能超限,应及时纠正,以免影响开挖和支护。

②超前小导管:设臵在隧道出口段无长管棚支护的Ⅱ~Ⅲ类围岩地段,采用外径42mm,壁厚3.5mm,长350cm的热扎无缝钢管, 在钢管距尾端1米范围外钻Φ6mm压浆孔。钢管环向间距约40cm,外插角控制在10~15度左右,尾端支撑于钢架上,也可焊接于系统锚杆的尾端,每排小导管纵向至少需搭接1.0m。

③超前锚杆设臵在Ⅲ~Ⅳ围岩地段。锚杆采用直径22mm,长350cm的20MnSiΦ22钢筋,环向间距约40cm。实际施作时锚杆方向应根据岩体结构面产状确定,以尽量使锚杆穿透更多的结构面为原则,外插角可采用5~15度不等。采用早强砂浆作为粘接材料,每排锚杆的纵向搭接长度也要求不小于1.0m。

④加固注浆:分长管棚注浆和周边加固注浆,主要用在Ⅱ~Ⅲ类围岩地段,以通过注浆提高围岩自身承载能力,提高岩体对结构的弹性抗力,改善结构受力条件。长管棚注浆是利用洞口长管棚先行敷设的钢花管进行;周边加固注浆是利用Φ25系统锚杆进行。

注浆宜采用单液注浆,不仅可简化工艺,降低造价,而且固结强度高,因此注浆前均应进行单液注浆实验,单液注浆以水泥为主,添加5%的水玻璃(重量比),如单液注浆效果好,能达到固结围岩的目的,全隧道均可用单液注浆方案,如可灌性差,再进行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实验。双液注浆参数应在本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验按实际情况调整。

注浆一般按单管达到设计注浆量作为注浆结束的标准。当注浆压力达到设计终压10分钟后,进浆量仍达不到设计注浆量时,也可结束注浆。注浆作业中应认真作好记录,随时分析和改进作业,并注意观察初期支护和工作面状态,保证安全。

复合衬砌各类支护参数如下表:

七、结构计算与围岩稳定分析

7.1 结构内力计算

根据本隧道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对Ⅱ类、Ⅲ类围岩地段复合衬砌,按照荷载-结构-弹性抗力模式进行内力分析与强度较核。

围岩压力的性质、大小和分布对隧道衬砌的结构设计影响很大,同时对施工方式的选择也很重要。对于Ⅱ类围岩地段当隧道埋深小于12米时因埋深较小,为安全考虑,忽略滑动面上的阻力,按上覆土柱的全部重力计算荷载。当埋深为12~30米时按浅埋隧道破裂面理论计算覆土荷载。当埋深大于30米时,按

规范推荐的深埋隧道公式计算荷载。对于Ⅲ类围岩地段当隧道埋深小于6米时因埋深小,为安全考虑,忽略滑动面上的阻力,按上覆土柱的全部重力计算荷载。当埋深为6~15米时按浅埋隧道破裂面理论计算覆土荷载。当埋深大于15米时,按深埋隧道规范推荐的公式计算荷载。对于存在地形偏压的浅埋段围岩压力,在浅埋Ⅱ类围岩地段按照地形引起的偏压计算。

对于Ⅱ类及Ⅲ类围岩地段的复合式衬砌结构设计和施工是按照新奥法原理,在设计上充分利用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将初期支护与围岩紧密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挥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和自稳能力,把支护作为加固和稳定围岩的手段。衬砌分两次完成,利用锚杆、喷射混凝土、钢拱架、钢筋网作为初期支护手段,与围岩共同组成复合的承载结构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弛。在完成初期支护后,围岩的变形基本受到控制。二次衬砌采用素混凝土结构,局部地质条件较差地段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以满足结构的使用要求和结构上的安全储备。

7.2 围岩稳定分析

本隧道最大埋臵深度约344米,一般埋深约200~300米。根据本隧道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对Ⅲ类偏好及Ⅳ类围岩地段复合衬砌,应用平面应力-应变有限元程序,采用二维平面应变单元和适合岩土材料的强度理论评价方法,分阶段模拟施工开挖过程,给出相应的应力释放率,计算各阶段受力工况,从而提出一套合理的施工开挖步骤和施工方式,并对围岩稳定性的可靠度作出评价。

计算范围取开挖区4倍洞径范围作为有限元分析区域,左右边界为水平约束,上边界为自由状态,下边界为竖向约束,区域中围岩按理想的单一介质取值,假定洞室处于埋臵深度约200~300m的高地应力状态。

计算判定准则:围岩的屈服条件以基于Mohr—Columb强度理论准则的破坏接近度反映,锚杆的应力值应满足设计抗拉强度。钢纤维喷射混凝土安全度判定根据其轴力和弯矩,计算出主应力,要求其应力值在一定的安全系数的情况下,满足其最小和最大弯曲拉、压应力

计算结果表明,施工步骤是合理的,按设计的支护参数,围岩是稳定的,结构是安全的。

八、隧道防排水设计

隧道防排水遵循“以排为主,防排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争取隧道建成后达到洞内基本干燥的要求,保证结构和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

①防水措施:在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敷设一层EVA/ECB共挤复合土工布防水板,作为第一道防水措施;拱部及边墙二次衬砌采用不低于S8的防水混凝土,作为第二道防水措施。

防水板敷设应从边墙下部设臵引水管处至拱部到中墙顶部连续施作,全隧道满铺。可用钢钉或其他方法固定,固定处应补强。施工时要注意保护防水板的完整性。

二次衬砌变形缝、纵向施工缝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止水,环向施工缝、用带注浆管橡胶膨胀止水条止水。

②排水措施:为了有效地排除二次衬砌背后积水,消除二次衬砌背后的静水压力,在初期支护与防水板之间背后按10m的纵向间距设臵HC-3.5半圆软式透水管,透水管内的水通过设在衬砌底部和中隔墙两侧的软式排水管直接引入路面下两侧的排水盲沟排出洞外。在洞内路面外侧设臵了预制边水沟以排除衬砌后围岩渗水和路面积水,边沟纵坡与隧道纵坡一致,对于有超高的路面段根据路面超高情况设臵边水沟。

③洞内路基排水:为了防止路面底层地下水上升到路面影响行车安全,在路面两侧设臵全隧道连通的纵向排水盲沟,在路面下有仰拱地段在施工缝和变形缝处设臵一处横向排水盲沟,在无仰拱地段每10米设臵一处横向排水管,在地下水丰富地段可适当减小其间距。横向排水盲沟与两侧纵向排水盲沟连通,纵向排水盲沟与出口边沟沉砂井连通。纵向排水管采用HDPE双壁打孔波纹管,横向排水盲沟采用MF7塑料盲沟。

九、行人、行车横洞

本隧道按照规范及安全要求设臵了4处行人横洞、3处行车横洞。行车横洞间距为400~500米,行人横洞间距为200~300米,行人横洞净空:2.2米(宽)*2.2米(高);行车横洞净空:4.0米(宽)*4.5米(高)。

行人横洞位臵:

⑴ZK105+050~YK105+027

⑵ZK105+550~YK105+527

⑶ZK106+050~YK106+027

⑷Zk106+600~YK106+582

行车横洞位臵:

⑴ZK105+300~YK105+260

⑵ZK105+780~YK105+740

⑶ZK106+300~YK106+260

横洞应尽可能设臵围岩较好地段,当实际地质情况有变化时,可适当调整横洞位臵。横洞与主隧道连接处施工时,应注意施工方法,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

十、监控量测设计

由于岩土工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一般需要根据施工过程中洞内外地质调查、洞内观察、现场监控量测及岩土物理力学实验等施工反馈信息,进一步分析确定围岩的物理力学参数,以最终确定和修改隧道施工方法和支护方式。本隧道支护结构应用新奥法原理采用复合衬砌,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现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的全面、系统信息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支护参数,通过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对围岩-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进行监控和预测,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以确保洞室周边岩体的稳定以及支护结构的安全。

根据本隧道的实际情况,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有洞口浅埋地段地表下沉观测、洞室周边位移变形监控量测以及日常观察与施工调查。

在Ⅱ类围岩地段,当隧道埋臵深度小于30米时属于浅埋隧道,在Ⅲ类围岩地段,当隧道埋臵深度小于15米时属于浅埋隧道,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按要求进行地表变形观测,观测断面纵向间距约20~30米,每端洞口至少设臵一个观测断面。在观测前注意仪器校正、观测点及基点的设臵工作,在观测过程中注意作好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工作,为下部洞室施工提供咨询意见。

在进行洞室开挖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洞室周边位移变形监控量测,每次爆破施工后应进行掌子面地质及支护状态的观察。洞室周边位移量测断面在Ⅱ类围岩地段纵向间距10~15米左右应设臵一处,在Ⅲ类围岩地段纵向间距15~20米左右设臵一处,在Ⅳ类围岩地段纵向间距20~30米左右设臵一处,在Ⅴ类围岩地段纵向间距30~50米左右设臵一处,在围岩分类比较零碎的地段每一类围岩段至少要设臵一处监测断面。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隧道地质特点和结构形式,结合现场管理各方的研究需要,选择一些特殊监控量测项目对隧道进行深入研究,如:围岩内部位移量测、锚杆内力量测、钢支撑内力量测、喷射混凝土应力量测以及二次衬砌应力量测等等。由于这些监控量测项目技术含量高,初始投入大,进行时间长,其目的主要是对隧道施工方法和设计参数作更深入的研究,为后续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意见,且一般要求多方面合作才行,因此,尽管设计上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内容和方法,但是对其实施与否不作强制性要求。建议建设方选择有代表性的地质地段和代表性衬砌类型设立选测项目,进行隧道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研究,以提高本项目的技术水平。

由于测量设计工期较短,同时考虑到本隧道埋臵深度不大,区域构造活动较少,一般不会出现高地应力现象,因此本隧道没有进行地应力量测。建议施工期间在洞内选择适当位臵进行洞室周边地应力量测,以便为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十一、隧道施工

11.1施工方法

在进行洞口段开挖施工前必须施作好洞顶截水沟,防止地表水体渗入开挖面影响明洞边坡和成洞面的稳定;在进行挖过程中,边坡防护必须与边坡开挖同步进行,开挖到成洞面附近时要求预留核心土体,待洞口长管棚施工完成后再开挖进洞。洞口地质较差,应尽量避开雨季施工,明洞衬砌完成后应及时回填。

隧道施工开挖总体上要求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部采用预裂爆破,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周边岩体的完整性,同时减少超挖量,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在Ⅱ类围岩地段要求采用超短台阶法施工,台阶长度控制在5~10米,保证初期支护及时落底封闭,以确保初期支护的承载能力。由于二次衬砌是按主要的承载结构设计,因此二次衬砌应紧跟开挖面:在初期支护落底后应及时施作二次衬砌仰拱和仰拱回填层,然后施作二次衬砌。在Ⅲ类围岩地段要求采用短台阶法施工,台阶长度控制在10~15米,注意上半断面及基础锁脚锚杆的施工质量。由于二次衬砌是按承受少量荷载进行设计,因此二次衬砌的施作可滞后开挖面20~30米,在初期支护基本稳定后施作,但是二次衬砌仰拱和仰拱回填层应紧跟初期支护。在Ⅳ类围岩地段推荐采用台阶法施工,当机械化程度较高,各道施工工序能及时完成时,也可以采用全断面法施工。Ⅳ类围岩地段必须确保系统锚杆的施工质量。在Ⅴ类及其以上围岩地段推荐采用全断面法施工。

根据结构受力要求,沿隧道纵向在地质变化处以及衬砌类型变化处应设臵沉降缝,边墙、拱部及仰拱均应断开。

11.2施工注意事项

(1)洞口施工应注意边坡修整圆顺,铺砌整齐。洞门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施工,以达到设计效果。

(2)对于洞口浅埋及Ⅱ类围岩地段应尽快及时施作二次衬砌,二次衬砌施作时间严格紧跟初期支护,以保证初期支护安全,发挥二次衬砌的承载能力。

(3)复合衬砌施工应认真执行新奥法原则,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加强监测,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围岩的扰动,尽量发挥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当发现初期支护承载能力不够时,除应及时加强初期支护外,也可修改二次衬砌支护参数后提前施作二次衬砌。

(4)施工中应注意钢拱架及钢筋网与围岩的密贴,二次衬砌施作完成后应检查其背后与喷砼层之间的空隙。一旦发现,应及时回填。

(5)铺设防水卷材前应裁除出露的锚杆端部,修整喷砼表面过大的凹凸不平处,以防刺破防水卷材,铺设过程中应注意防水卷材搭接良好。

(6)本设计图册未含隧道内通风、照明、监控及供配电工程,施工时应注意相关部分的预留洞室及预埋件的位臵。

(7)隧道施工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行文明施工,提高机械化水平,尽量减少对隧道附近环境的破坏。

十二、建筑材料

(1) 明洞衬砌采用C25钢筋混凝土,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采用C20喷射混凝土,二次衬砌采用C25混凝土,仰拱回填采用C10混凝土。

(2) 直径D<12mm的钢筋采用Ⅰ级钢筋,直径D≥12mm的钢筋及锚杆采用Ⅱ级钢筋;钢拱架采用18型工字钢;超前钢管及长管棚采用热扎无缝钢管。

(3) 在S2a、S2b、STa衬砌段采用Φ25中空注浆锚杆,锚杆杆体外径25mm,壁厚5mm,杆体材料强度达到500MPa,单根杆体抗拉强度达150KN。

(4) S4、S5衬砌段采用药卷锚杆。

(5) 复合防水层采用1mm厚EVA/ECB共挤防窜流防水板表面复合一层300g/m2的无纺布。衬砌混凝土拱部、边墙及基础要求添加RH-5复合式防水剂。

⑹隧道混凝土路面面层的数量不计入本隧道工程数量。

十三、隧道消防

13.1 设计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及交通部“关于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若干问题的通知”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建筑灭火器配臵设计规范》(GBJ140—90)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J9-87)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10-89)

《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J69-84)

《矩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96S828)

《钢筋混凝土清水池附属设构配件图》(96S821)

《水池通气管、吸水喇叭管及支架》(90S319)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

《工业自动化通用技术要求》(ZBN04 009-88)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13.2 消防设施

根据本隧道消防设备设臵规模的要求,隧道消防系统设计由隧道内消防系统和隧道外供水系统组成。

13.2.1 隧道内消防系统

隧道内消防系统由化学灭火器、消火栓、给水栓和消防供水干管组成。

⑴防火分区的划分

从隧道结构考虑,隧道内设臵的灭火器均可直线到达火灾地点,此时使用手提式灭火器的最大行动距离应为25m,在考虑到消火栓的水带长度一般为25m,因此防火分区定为50m。

⑵灭火器的设臵

隧道内火灾一般以油类火灾为主,选用MF型干粉灭火器,每个分区内应配臵3个MF8型8kg干粉灭火器。灭火器与消火栓同设一个洞室,设在隧道外侧检修道边的消火栓洞室内,设臵间距50m。

⑶消火栓的设臵

每个防火分区设一个消火栓,消火栓洞室设臵于行车方向右侧,间距50m,与灭火器洞室对向排列。消火栓洞室内设SN65型消火栓1个、DN65水龙带25m两根,QZG19型水枪2个。这可确保在防火分区内的一个火灾点,至少有两个水枪可同时灭火。为加强扑灭油类火灾的能力,洞室内还设臵环保型水成膜泡沫(低泡)灭火装臵1套,泡沫浓度为3%,装臵喷射时间大于30min,装臵包括:30L泡沫液罐、比例混合器、25m软管卷盘、泡沫喷枪等,当装臵内泡沫液用完后,喷枪可继续喷水灭火。软管卷盘适于没有经过消防专门训练人员(如驾驶员)使用,水龙带适于专业消防队员使用。

⑷给水栓的设臵

给水栓设臵在隧道洞口外,以及隧道行人横洞洞口对面,供消防车取水之用,以便配合专业消防队扑救较大的火灾。

⑸消防干管的设臵

隧道内干管采用DN150 无缝钢管,隧道左、右线两管在行人横洞处相互连接,形成环状管网。消防干管连接各消火栓,为消火栓供水。当消火栓出口压力超过0.5MPa时应设臵减压孔板。

13.2.2 隧道外供水系统

隧道外供水系统由取水设施、集水池、泵站、蓄水池和供水管网组成。本隧道消防水源来自进口附近的山间溪流。取水设施由滚水坝、沉砂井等组成。沉砂井设臵在滚水坝的下方,再下方设一座300m3集水池,集水池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放空管、溢流管、通气管,在集水池进出口处应设臵格棚以防止浮流物阻塞管道,集水池旁设泵房一座,泵房内设离心式清水泵2台,一主一备。系统设一座300m3矩形蓄水池,池底的标高能使隧道消防管网有不小于0.4MPa的压力,蓄水池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放空管、溢流管、通气管。

泵房主用水泵由蓄水池水位高低自动控制启动向蓄水池供水,备用水泵手动控制,蓄水池水位传感器的控制电缆随DN100进水管道布臵。

隧道外消防管道采用 DN150 承插式A级给水内外加厚铸铁管,青铅封口,管道埋设深度为1米左右,适当设臵柔性套管以保证热胀冷缩对管网产生的不利影响,管道经除锈后刷环氧煤沥青底漆一道及面漆两道进行防腐,管道需进行保温处理。系统工作压力不小于0.4MPa 。

13.2.3 集水池、蓄水池

供水系统的集水池、蓄水池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效容积300m3。

(一)使用条件

1、抗震烈度:7度

2、覆土条件:池顶覆土厚500mm

3、地下水位:地下水位允许高出集水池底板面上1.4m

4、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 ≥ 100 kPa

(二)材料

1、工艺管道

(1)钢制管件、管道支架等均先刷底漆一道,再刷防锈漆二道(无毒)

(2)铸铁直管及管件规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灰口铸铁管件》(GB3420-82)采用。

(3)承插铸铁管道采用石棉水泥接口。

2、混凝土

(1)垫层为C10。池体为C25。

(2)池体抗渗标号S6。

3、钢筋:直径≤10 时用Ⅰ级钢筋;直径> 10 时用Ⅱ级钢筋。

4、钢梯、预埋件采用Q235(原A3钢)。

5、粉刷

(1)水池内壁、顶板底面和底版顶面,用1:2防水水泥砂浆抹面,厚20mm。

(2)水池外壁、支柱和其它表面用1:2水泥砂浆抹面,厚15mm。

(三)本图内检修孔、集水池、铁梯、穿墙管、穿墙管加固、水管吊架、通风孔等均另见标准图《钢筋混凝土清水池附属设构配件图》(96S821)、《钢制管道零件》(S311)、《水池通气管、吸水喇叭管及支架》(90S319)。

(四)施工制作要求

1、本图尺寸均以毫米为单位,标高以米为单位。

2、施工期间注意基坑排水,防止水池上浮。

3、水池土建完成后,覆土回填工作应沿水池四周及池顶分层均匀回填,防止超填。顶板表面覆土时要避免大力夯打。对于设臵在地下水区的水池应在试水合格后立即回填,先填池顶土,后填四周土。

4、当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值时,应采取措施处理并报设计单位同意。

5、水池抹面之前先做充水试验,充水分三次,每次充水三分之一深,每次充水结束稳定二天,观察和测定渗漏情况,扣除管道的渗漏因素,24小时渗漏率应小于1/1000,根据观察到的渗漏,视具体情况修补。

6、冬季施工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7、水池施工、安装及验收详见《矩形钢筋混凝土清水池》(96S828),并应遵照现行建筑施工验收规范进行。

8、在洪水汛期,应保证水池水位不低于2/3水位高度。

13.2.4 消防水泵

(1)系统的加压水泵设在隧道外的泵房内,泵房内设水泵启动控制设备。

(2)消防系统与监控系统的联动控制

手动控制:通过监控计算机或起动柜直接控制消防泵启、停。

自动控制:当蓄水池水位降至低限时、或超过高限时启、停消防泵。

另在监控主机显示屏上设消防泵返回信号显示,在消防泵电气控制箱中分别提供运行、故障返回信号的常开触点,当水泵运行或故障时闭合。

3、房建

泵房详见相关设计图。

三河隧道设计规划介绍

,. 三河隧道设计说明一、概况 (一)设计依据及总体设计原则 1、设计依据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 D40-2002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108-200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2年)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年)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隧道设计速度:100km/h 设计交通量:48604辆/日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0.75+0.5+2×3.75+1.0+1.0,净高5.0m 隧道防水等级:一级,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小于S8 3、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以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进行设计,并遵循了以下原则: (1)充分考虑了隧道自身的结构特征以及施工方案,综合分析了隧址区地形、地貌、地物、地质、水文、气象、环境等因素。 (2)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与洞口景观设计,坚持环保优先,使洞门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3)隧道设计遵循“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将动态跟踪设计引入本项目隧道工程设计中。(4)隧道按“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美观”的原则,按新奥法原理,结合隧道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并考虑隧道的营运管理,力求总体安全、经济。 (二)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1、施工图设计时,应根据《初步设计评审意见》的要求,进一步结合隧道详勘资料,做好隧道结构设计,避免因地质勘察深度不足而造成工程设计变更、安全事故和工程浪费等。根据沿线地形、地质、路线走向、通风照明等情况优化隧道平纵面线形,合理确定洞口位置和隧道轴线,优化洞门设计。施工时应建立超前监测、完善预报及应急方案,以保证隧道施工、营运的安全。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书最终版备课讲稿

隧道窑课程设计说明 书最终版

《无机非金属材料》 课程设计 学生姓名: 学号: 181000435 专业班级:材料10级(4)班 指导教师: 二○一三年九月四日

目录 一、前言..................................................... - 1 - 二、设计任务和原始数据........................................ - 2 - 2.1设计任务................................................ - 2 - 2.2课程设计原始数据........................................ - 2 - 三、窑体主要尺寸的确定........................................ - 3 - 3.1隧道窑容积的计算........................................ - 3 - 3.2隧道窑内高、内宽、长度及各带长度计算.................... - 3 - 四、工作系统的安排............................................ - 5 - 4.1预热带工作系统.......................................... - 5 - 4.2烧成带工作系统.......................................... - 5 - 4.3冷却带工作系统.......................................... - 6 - 五、窑体材料以及厚度的确定.................................... - 7 - 六、燃料燃烧计算.............................................. - 8 - 6.1燃烧所需空气量计算...................................... - 8 - 6.2燃烧产生烟气量计算...................................... - 8 - 6.3燃烧温度计算............................................ - 8 - 七、预热带和烧成带热平衡计算................................. - 10 - 7.1热平衡计算基准及范围................................... - 10 - 7.2预热、烧成带热收入项目:............................... - 10 - 7.3预热、烧成带热支出项目: ................................ - 13 - 7.4预热、烧成带平衡热计算................................. - 14 - 7.5预热、烧成带热平衡表................................... - 14 - 八、冷却带热平衡计算......................................... - 15 - 8.1冷却带热收入项目:..................................... - 15 - 8.2冷却带热支出项目:..................................... - 15 - 8.4冷却带热平衡表......................................... - 17 - 九、选用烧嘴及燃烧室计算..................................... - 17 - 十、排烟系统的计算及排烟机的选型 ............................. - 18 - 10.1排烟系统的设计........................................ - 18 - 10.2 阻力计算............................................. - 19 - 10.3 风机选型............................................. - 21 - 十一、结束语................................................. - 23 - 十二、参考文献............................................... - 23 -

建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建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一、设计依据 1、方已审核通过的建筑设计方案。 2、甲方来往的书信,传真等文件。 3、国家现行建筑设计的有关规范、标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2005 版) 《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 (JGJ67-2006 )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 GB50067-97.2003 年版) 《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 (JGJ100-98 ) 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 )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3 )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等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丽园公司4 号楼6、抗震设防烈度:七级 2、建设地点:长葛市创业园死号地7 、建筑耐久年限:一级五十年 3、建设单位:长葛市电力公司8、主要结构类型:框架剪力墙结构 4、使用功能:办公、会议

5、建筑类别及耐火等级:一类高层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 三、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四、总平面

1、本工程设计标高士0.000相当于黄河高程标高83.7M,室内外高 差0.900M。 2、建筑定位放线,土方工程、管道布置、道路、广场、绿化等均按总平面图施工。注意各工种之间的配合,注意现有城市及小区的各种管线的走向与位置,避免现有管道造成损坏。 五、建筑注意构造做法要求 (一)防水 所以防水工程均应按《中南地区通用建筑标准设计—建筑配件图集》设防施工。凡防水材料均应采用非焦油型,凡卷材不宜采用热熔法施工,而宜采用冷粘贴工艺施工。所以上下水管、电缆等穿越地下室外墙时应埋设防水钢套管(相见大样图)施工时应与各设备专业工程图纸紧密结合。 凡图注明使用防水砂浆者,均为1:2水泥砂浆内掺水泥重量的5%无机铝盐防水剂(BS1). 各防水材料、隔热材料要求采用优质产品,施工时应严格遵守有关生产厂家规定的施工技术要求。 对后浇带、施工缝、穿墙管道、预埋件、预留连接口等薄弱环节、易漏部位,应精心施工、确保整体防水层的连续性,卷材防水层应全面封闭,并高出室内地面标高150mm。 必须有专业公司对特殊部位防水构造作深化设计,经设计院认可后, 由专业施工队施工,并负责保证质量。 1、屋面防水 屋面防水等级H级;做法详见“建施-2 ”、“建筑构造统一做法表”。防水层次:

最新编制下穿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下穿隧道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概述 (一)工程简况 xxxxxx位于xxxx中心商业街。周边规划主要为商业及写字楼,西侧为海滨购物中心、海洋馆、皇冠假日酒店、数码城以及规划商业区,东侧规划为商业及居住区。xxxxxx改造工程以下穿隧道、停车场及休闲娱乐广场为主体,与xxxxxx两侧的商圈紧密结合,该项目的建成在缓解了园区内主干道交通压力的同时,也便捷了港民的出行,形成了园区内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xxxxxx包括负一层下穿隧道、地面停车场、二层休闲广场三个部分。 本图为其中负一层下穿隧道的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依据 1、提供的地形图及道路的选址红线图; 2、桥梁相关设计规范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 3)《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4)《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5)《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6)《公路隧道设计细则》(JTG/T D70-2010)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8)《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9)《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10)《公路钢筋砼及预应力砼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 11)《公路工程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2)《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13)《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 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版) 1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16)《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1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9)《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CJJ 69-95) 20)《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6-2011) 其它相关专业规范及有关技术标准二、下穿隧道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设计车速:20km/h; 2、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 3、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 4、结构安全等级: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取1.0; 5、隧道净空:≥5.2m 6、纵坡:i 1 =-8%,i 2 =-1%,i 3 =0.503%,i 4 =8%; 7、横坡:行车道设1.5%横坡,人行道和加宽车道设反向1.5%横坡; 8、地下构筑物抗浮安全系数:Kf>1.05; 9、防水等级:二级防水; 10、抗渗等级:P8; 11、耐久性设计:《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表4.3.1执行; 12、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三、地质资料 (一)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xxx,场地地形开阔、平坦,实测各勘探点地面标高为507.62~510.33m,相对高差2.71m。场地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 (二)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桥位区工程地质钻探情况表明:桥位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出露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全新统冲积、冲洪积层粉土及卵石层组成(Q4al+p1)。各类岩土的特征及构成分述如下: 1、杂填土(Q4ml):分布于桥位区的所有孔中;由原筑路路基土、填筑土及少量耕植土构成。以深褐色为主、松散~稍密、稍湿。 2、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1) 卵石土:广泛分布于桥位区场地内。呈色杂,松散~密实,稍湿~饱和。以花岗岩、石英岩、闪长岩等硬质岩石为主,呈中等风化状态;磨圆度好,呈圆~亚圆形;级配较好,粒径以20~80mm为主,最大可达200mm;充填物以细砂、中砂、砾砂为主。根据钻探揭露及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测试结果,依据《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可分为以下四个亚层: ①松散卵石:卵石含量50~55%,排列十分混乱,绝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为2~4击(修正后)。在场地内呈层状或透镜体分布,偶夹薄层细砂透镜体。 ②稍密卵石:卵石含量55~60%,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N120击数为4~7击(修正后)。呈透镜体分布或层状分布。

隧道设计说明.doc

高整公路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A合同段)第五篇隧道 SⅤ-1 A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 1 说明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1.1 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1.1.1 设计依据: 1)勘察设计合同及相关批复文件 《高整公路公路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文件》(第三合同); A省交通厅桂交基建函[2010]564号文《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的要求; A省环境保护文件《关于高整公路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桂环管字(2009)268号。 1.1.2 执行的交通部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 ⑴《公路工程技术指标》(JTG B01—2003); ⑵《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⑶《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⑷《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 (JTG/T D71-2004); ⑸《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 026.1—1999); ⑹《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⑺《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⑻《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⑼《公路隧道施工技术细则》(JTG/T F60—2009); 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⑾《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⑿《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⒀《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2003); ⒁《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⒂《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⒃《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D63—2007); ⒄《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TJG D50-2006; ⒅《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⒆《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 (JTG/T B05-2004); ⒇《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 B03-2006)。1.1.3 技术标准 ⑴ 隧道设计行车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m; ⑵ 隧道设计为高速公路双洞单向交通行车两车道分离式隧道; ⑶ 隧道长度超过100米,设置照明;若L·N≥2×106设置机械通风,否则自然通风; ⑷ 隧道设计交通量:2033年交通量32562辆/日(小车); ⑸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75m 净高5m ⑹ CO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 δco=300ppm(20min) ⑺ 烟雾设计浓度正常行驶时K=0.0065m-1

完整版(施工图设计说明)

XX市XX城XX路南半幅16m宽道路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部分) 1、工程概况 1.1工程规模、建设范围 XX市XX城XX路按照XX城城区路网规划总体要求,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40米,道路区域为填海区,填海造城一期工程海堤填筑刚合拢,现在已形成16m宽的道路路胚,原路基范围内未进行地基处理,直接吹沙填筑,高度有4m~5m左右。为了加快XX城内部城区建设,根据建设单位要求,XX路近期先实施16m,远期按照40m道路红线宽度修建。本次设计XX市XX城XX路南半幅16m宽道路工程起点位于XX市XX路与XX路交叉口处(K0+30.234),道路沿海堤前进,终点位于XX桥(K4+578.114),本次修建长度全长4.547公里。 1.2工程自然条件情况 1.2.1地形地貌 本线路位于XX市将新建的XX城城区内,道路总体走向为由东向西方向。XX 市XX城将在围海填筑基础上形成城市,现已完成海堤填筑,整个地形比较平缓。 1.2.2水文条件 本工程沿线无大河流,路线受海洋潮汐影响较大。 1.2.3工程地质 本工程沿线地质主要是填海区,而且是在刚填筑的堤坝上,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主要是刚完成堤坝填筑,路基不够稳定,沉降影响较大。1.4 设计内容及文件组成 根据签定的设计合同,我院承担该项目的设计内容为:道路、排水、管线综合等。 2、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2.1.1道路设计合同 2.1.2建设单位提供XX市XX城海堤填筑施工图 2.1.3XX市XX城区域路网规划――总平面图 2.2采用规范 2.2.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2.2.2《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 2.2.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D30-2004) 2.2.4《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 2.2.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2.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3、道路工程设计 3.1设计原则 3.1.1服从现状区内现状用地规划,满足各条道路规划红线的要求,保证道路实现其交通、景观、艺术功能,维护区内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可持续性。 3.1.2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 3.1.3根据地形与地块功能分区,道路竖向设计与周边地块开发有机结合。 3.2主要设计标准

隧道通风施工图设计说明

隧道通风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重庆三环高速公路铜梁至永川段(以下简称本项目)位于重庆市铜梁县、大足县、永川区境内。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是《重庆市高速公路网规划》(2003~2020)“三环、十射、三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重庆市周边区县的重要公路通道,有着环接重庆市各条对外高速公路的重要作用。三环高速公路连接了重庆主城区周边的长寿、合川、铜梁、永川、涪陵等11 个区县市,路线全长约500km,本项目“铜梁至永川段”即为其中的重要路段之一。 本项目起自铜梁县城(K0+000)接铜合路起点,与铜龙路北侧并行,于K28+400处跨铜龙二级公路,后沿玉龙山前西行至龙水镇,折向南穿越玉龙山,至终点双石接拟建的永川至江津高速公路。路线全长62.540km。本项目设隧道一座。隧道具体见下表: 二、设计标准和依据 1)《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3)《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4)《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JTG/T D71-2004)。 5)《重庆市高速公路隧道运营通风照明供配电消防系统设计指导意见》 三、设计原则 1)正常交通:通风系统能稀释并排出隧道内废气(以CO、VI为代表)达到卫生标准 2)火灾事故:通风系统具有排烟功能,并能控制烟雾和热量的扩散。 3)系统设计:考虑通风节能,可根据交通量、车辆类型、车速进行通风控制降低运营成本。 4)环境保护: 废气排放和通风设备运行噪声满足环境质量要求。 四、设计范围和设计界面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3.2.1的规定,本工程的玉龙山隧道需要设置机械通风。 1)与隧道供配电系统的设计界面: 从配电柜出线端子之后的所有低压线缆、控制箱、通风设备由通风专业完成。 2)与主体工程的界面: (1)洞内预埋管、电缆沟 与本工程有关的隧道内预留预埋管道、电缆沟等均由土建完成并管内穿引线铁丝,电缆的敷设、采购及安装等由通风系统完成。 (2)洞外管道 与本工程有关的隧道洞口管道、人孔、横穿过路钢管、手孔,从洞口人(手)孔至变电所的管线衔接管道,均由土建完成。 隧道变电所至隧道洞口的管线预留预埋由土建负责实施。 3)与隧道监控专业的界面 隧道监控系统与通风系统界面划分在风机配电(控制)柜低压供电回路的交流接触器的输出触点处。监控系统对每台风机有正转、反转、停机控制,由监控系统负责设计相应继电器至变电所风机低压配电柜交流接触器端子装置的连接线缆。通风系统应向监控系统提供每台风机的运行状态(正转、反转、停机)、自动手动状态、故障信号显示等,监控系统负责采集此类信号。通风系统提供的控制及检测信号与监控系统的连接线缆由监控系统负责设计。通风专业应向隧道监控专业提供控制接口类型、位置等内容。

中南大学隧道工程课程设计

铁路山岭隧道课程设计指示书 . 隧道教研室. (注:可供公路隧道设计者参考,基本方法一样。) 一、原始资料 (一)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沙口坳隧道穿越地段岩层为石灰岩,地下水不发育。其地貌为一丘陵区,海拔约为150米。(详细地质资料示于隧道地质纵断面图中)。 (二) 线路条件 本隧道系Ⅰ级干线改造工程,单线电力(或非电力)牵引,远期最高行车速度为160公里/小时,外轨最大超高值为15厘米,线路上部构造为次重型,碎石道床,内轨顶面标高与路基面标高之间的高差为Δ=70厘米,线路坡度及平、纵面见附图,洞门外路堑底宽度约为11米,洞口附近内轨顶面标高: 进口:52.00米出口:50.00米 (三) 施工条件 具有一般常用的施工机具及设备, 交通方便, 原材料供应正常, 工期不受控制。附:(1) 1:500的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二张; (2) 隧道地质纵断面图(附有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一) 确定隧道进、出口洞门位置,定出隧道长度; (二) 在1:500的地形平面图上绘制隧道进口、出口边坡及仰坡开挖线; (三) 确定洞身支护结构类型及相应长度,并绘制Ⅳ类围岩地段复合式衬砌横断面图一张(比例1:50); (四) 布置避车洞位置; (五) 按所给定的地质资料及技术条件选择适当的施工方法,并绘制施工方案横断面

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六) 将设计选定的有关数据分别填入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的相应栏中,并写出设计说明书一份。 三、应完成的设计文件 所有的图纸均应按工程制图要求绘制,应有图框和图标。最后交出设计文件及图纸如下: (一) 标明了洞门位置及边、仰坡开挖线的1:500洞口附近地形平面图两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进口洞门位置布置图”和“沙口坳隧道出口洞门位置布置图”; (二) 参照标准图绘制的1:50衬砌横断面图一张,图名为“Ⅳ类围岩衬砌结构图”; (三) 隧道纵断面总布置图一张,图名为“沙口坳隧道纵断面布置图”; (四) 设计说明书一份,主要内容有: 1.原始资料 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②线路条件; ③施工条件等。 2.设计任务及要求 3.设计步骤 ①确定洞口位置及绘制边仰坡开挖线的过程 应列出有关参数如b、c、d等值的计算,详细表述清楚各开挖面的开挖过程; ②洞门及洞身支护结构的选择,标明各分段里程、不同加宽的里程; ③大小避车洞的布置; ④施工方案比选: 包括施工方法的横断面分块图及纵断面工序展开图。 四、设计步骤 (一) 隧道洞门位置的确定 洞门位置的确定与洞门结构形式、边仰坡开挖方式、洞口附近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有关。通常采用先在1:500的洞口地形平面图上用作图法初步确定洞门位置, 然后在实地加以核对和修正。 为了保证施工及运营的安全, 《隧规》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隧道宜早进洞,

隧道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____隧道工程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严若明 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傅鹤林 _________ 学院____土木工程学院_____ 专业班级____土木0902班______ 2012年9月

一、原始资料 (1)设计标准: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km/h。 (2)地形条件:区域海拔高度50~160米,具体见地形图 (3)地质条件:隧址区主要分布页岩、大理岩、闪长岩及第四系地层,地下水发育水平一般,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具体见地质纵断面图。 (4)线形条件:本线路受工程总体控制,路线平、纵线形已经确定,具体见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 二、设计任务及要求 (1)参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根据任务书给定的技术标准,确定隧道建筑限界,设计隧道内轮廓线。 (2)确定隧道四个洞口的位置,绘制在隧道地质平面图上,并进行其中一个隧道洞门的结构设计。 (3)确定隧道内各级支护衬砌结构类型和长度,并填入隧道纵断面图中,绘制隧道Ⅴ级或Ⅳ级围岩复合式衬砌横断面设计图。 (4)*采用ANSYS软件及给定命令流,计算衬砌结构内力,验算衬砌结构的安全系数。(选作) (5)根据需要在平面图中布设人行或车行横洞。 三、提交的成果 (1)设计说明书1份; (2)隧道地质平面图1张(修改完善); (3)隧道纵断面图1张(修改完善); (4)隧道建筑限界和内轮廓线设计图1张; (5)隧道复合式衬砌设计图1张。 (6)隧道衬砌结构计算书1套。 四、隧道洞门设计 (一)隧道建筑限界 隧道建筑限界采用《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及《JTG-T D71-2004. 公路隧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S].》推荐的方法,采用高速公路分离式隧道,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00km/h一级公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定稿)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述 1.1工程位置及建设意义 硅谷大街拓宽改造工程位于范家屯镇的东南部,为范家屯镇与长春市区联系的主要通道。该工程的建设将更近一步的推动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沿线开发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1.2设计主要内容及工程规模 本次设计研究范围为道路工程、桥梁工程、排水工程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 工程起点桩号K0+600,终点桩号K4+360,全长3760m。 主要工程项目如下: 道路:包含K0+600—K4+360段的道路工程、路内排水工程、土方工程。 道路标准横断为双幅路形式:中央分隔带8米,行车道16米×2,路肩0.5米×2。道路的右幅利用原有道路,本次设计只包括中中央分隔带和左幅路及左侧路肩。 排水管线:道路左侧新建雨水管线共3572.5米。 桥梁:新建2座中桥,K1+411中桥为4孔16米,K4+313.08中桥为3孔16米,桥右幅为原有桥梁,本次只设计包含左幅。 本次施工图设计内容包括:1、道路平面、横断面设计;2、道路纵断面设计;3、路基、路面设计;4、排水设计;5、桥梁工程设计;6、附属工程设计。 2、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2.1设计依据 1、本设计委托单位:公主岭市范家屯镇人民政府。 2、道路工程中线规划坐标及横断 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GJJ37-2012)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5、《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6、《给排水标准图集》(2006年版) 7、《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CJTGD50-2006) 8、《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9、《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50162-92) 10、《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11、《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建设部 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13、《范家屯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20)》 14、《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 15、《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 2.2施工及验收规范、标准 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一及脸收规范》(GB50268-2008) 3、《给水排水构筑物施工及验收规范》(G850141-2008) 2.3主要技术标准 2.3.1、道路工程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I级 (2)设计车速: 60Km/h (3)荷载标准: 双轮组单轴载BZZ-100 (4)结构设计年限: 15年 (5)路面结构:沥青混凝土路面 (6)最大纵坡:1.958% (7)最小纵坡:0.014% (8)最小坡长:220米 (9)最小凸曲线半径:6000米 (10最小凹曲线半径:7700米 (11)最小竖曲线长度:68.6米

公路隧道毕业设计图纸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设计文件设计题目:天台山公路隧道设计 专 业:土木工程(岩土)班 级: 11-3 班 学生姓名:臧浩然学号:20117181 指导教师:刘振平院长: 武鹤 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二〇一五年六月

目 录 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 设计总说明 I 共2页 上行先平纵缩图 S1-1 共5页 下行线平纵缩图 S1-2 隧道平面布置图(一) S1-3 隧道平面布置图(二) S1-4 隧道平面布置图(三) S1-5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缩图 S2 共1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3-1 共3页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3-2 隧道上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3-3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缩图 S4 共1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一) S5-1 共3页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二) S5-2 隧道下行线纵断面布置图(三) S5-3 Ⅲ级围岩隧道标准横断面图 S6 共1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7-1 共2页 Ⅲ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7-2 Ⅲ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8 共1页 Ⅳ、Ⅴ级围岩标准横断面图 S9 共1页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1 共4页 图 表 名 称 图 号 备 注 Ⅳ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二) S10-2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3 Ⅴ级围岩衬砌配筋图(一) S10-4 共4页 Ⅳ、Ⅴ级围岩支护与衬砌构造图 S11 共1页 标准横断面图 S12 共1页 紧急停车带横断面和平面图 S13 共1页 人、车横向通道横断面图 S14 共1页 翼墙式洞门立面图 S15 共1页 翼墙式洞门侧面图 S16 共1页 翼墙式洞门平面图 S17 共1页 射流机安装位置图 S18 共1页 射流机平面布置图 S19 共1页 照明灯具安装位置图 S20 共1页 照明灯具平面布置图 S21 共1页 Ⅲ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2 共1页 Ⅳ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3 共1页 Ⅴ级围岩施工方案图 S24 共1页

施 工 图 设 计 总 说 明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Ⅰ设计说明 一. 工程概况 项目名称:日溪乡党洋村畲族文化公园 二. 设计依据 1. 现行国家颁布有关工程建设的各类规范、规定与标准。 2. 业主提供的基地现场有关现状基础资料。 3. 业主认可的方案设计有关文件(其中包括业主反馈信息、方案设计与扩初设计评审会意见)。 三. 设计范围 园林景观设计 四. 设计深度 1. 参照“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的规定”中建筑施工图设计深度的要求。 2. 本设计单位内部技术管理条例中有关规范要求。 五. 一般说明 1. 本工程设计除注明者外,标高采用绝对标高(业主提供),坐标采用何种坐标系,均与标高一致为业主所提供的数据;图纸中所标的尺寸均以毫米(mm)为单位,标高以米(m)为单位。 2. 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设计所指距地高度均指距离完成面高度。 3. 本工程铺装地面的排水坡度应设在1%左右,若出于景观需要,可将排水坡度设定在2%~3%在的范围;景观道路的路面横坡坡度设定在1%~2%,最小纵坡度设定在0.5%以上,以确保路面排水畅通。 4. 所有地面工程、墙体工程及综合工程中的驳岸与景石布景工程,应在主体工程、地下管线完工后,方可进行施工。 5. 特殊工艺如雕塑、喷泉、艺术假山、钢及膜结构等等,其详细施工图纸与施工安装应由专业队伍负责,但须同时向设计单位提供相关的施工图纸,并由专业队伍派人员赴现场施工或配合土建施工。 6. 各种施工安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部门标准及各项施工验收规范的规定,并与结构、水电、绿化等专业施工图纸密合切地配合。 (二). 图例 本工程设计图纸中总平面图、分区图、铺装平面图、植物配置图、景观灯具及城市家具布置图均示有图例说明。 六. 土建说明 (一). 材料要求 1. 结构材料 1) 混凝土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采用C20,垫层(在钢筋结构下)为C15;钢筋混凝土若用在景观道路与铺地上,预制的为C20,现浇的为C25;若用在构筑物、园建小品及水池等等上,预制的为C15,现浇的为C20~25;钢筋采用HPB235,应符合国家标准有关规定。 2) 砖砌体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所用的砌体均为MU10非粘土砖,规格为240×115×53mm,M5砌筑砂浆;如果墙体厚度为1/4标准砖,则采用1:2.5水泥砂浆砌筑;用于基础及承重砌块不得使用轻集料混凝土砌块。 3) 金属件材料:除图纸中注明者外,本工程所用的圆钢、方钢、钢管、型钢、钢板等均采用Q235--AF钢;不锈钢材应符合国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焊接及焊接材料也应符合国标中的有关技术规定,焊缝应满焊并保持焊缝均匀,无裂缝、过烧现象,外露处应挫平、磨光;焊条用E43系列,焊缝高度6mm,钢与不锈钢之间的焊接采用不锈钢焊条;各金属构件表面应光滑平直、无毛

史家山隧道施工图设计doc史家山隧道

史家山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本次隧道及接线是依据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和部颁有关规范进行的。按照审查意见,对隧道内的纵断面、隧道净空及人行道等在初步设计的基础上作了合适调整,并根据提供的地质资料,对隧道的衬砌结构进行了完善补充。 二.主要技术标准 1.设计车速 隧道几何线形与净空及接线部分按设计车速60Km/h设计,隧道照明设计则按设计车速80Km/h进行设计。 2.隧道净空 依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确定如下: 行车道宽2 x 3.5m 路缘带宽2 x 0.5m 人行道(检修道)宽2 x 1.0 m 隧道总宽度为10.25m,建筑限界净高5.0m,检修道净高2.5m。 三.工程概况 1.工程规模 本工程路线起点(K0+000)位于象山县丹城镇殡仪馆前的交叉路口,与象山县丹城镇规划中的立交相连接。为满足立交接线的需要,本工程的起点设计标高在原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抬高了6米。接线全长为783.84米,隧道(K0+418~K1+329)长911米。它与目前的嘭姆岭隧道一起构成连接线的上下行线,靠丹城一侧为本工程隧道进口。地形、地貌繁复。在进、出口段覆盖层较厚,隧道进口段地势低,地面起伏大

2.自然地理 史家山隧道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寒冷,热量充塞,雨量充塞,最高温度达38.7℃,最低温度曾达-8.8℃,年平衡气温为16.03℃。年平衡降雨量1500mm,降水多集中在3-7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两期,年平衡湿度为80%左右,该地区风向季节性变化明明,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变化不定,年平衡风速5米/秒,最大风速出现在台风期。 3.区域地质概况 史家山隧道位于丹城镇西侧,本隧道轴线从龙角山和彭姆岭间穿过。隧道设计全长911米,隧道经过的山体,大多坡积物覆盖,厚度大凡在15米以内,局部基岩裸露。穿过两种例外的岩性地区,进口段为闪长岩,长约280米;出口段为金玻屑凝灰岩,长约630米。接触带在桩号K0+700附近, K0+418~K0+455段,地表覆盖洪坡积层厚5~7米。隧道底为强风化石英闪长岩,为Ⅱ类围岩区。K0+455~K0+480段洞身为全~强风化岩,属Ⅲ类围岩区。其间三条断裂带,一条接触带K1+270~K1+310段,洞身位于强风化岩,洞底为微风化岩,属Ⅲ类围岩区,K1+310~K1+329段,洞身位于强风化岩区,属Ⅱ类围岩区。 隧道范围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纪松散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随降雨变化,地下水位则随季节变化。四.衬砌结构设计 根据地质情况和隧道断面几何要素,大凡地段隧道开挖,衬砌设计和施工采用新奥法,利用围岩自身支护能力,使围岩本身形成支承环。隧道施工作业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根据例外的岩石情况选用例外的方法进行开挖;第二步:第一次衬砌,工序为一次喷混凝土厚5厘米、打锚杆;必要时设金属网或立钢拱架。二次喷砼3厘米。第三步:构筑防排水层。第四步,二次衬砌(砼衬砌)。第三、四步需待第二步完成后,经现场测量,当围岩变位趋于安定后才能开始。衬砌结构设计有五种类型:A:锚杆长250厘米,间距80厘米,喷砼厚8厘米,模筑砼厚40厘米。适用于Ⅲ~Ⅳ类围岩。

建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1

建筑施工图设计总说明 一、施工图设计编制依据 1、依据性文件 1)主管机关认可的建筑方案设计图 2、主要相关设计规范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52-2005 2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JGJ36-2005 3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4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10 5 《房屋建筑学》教材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淮安某高校学生宿舍楼 2、建设地点:淮安 3、建筑层数:5层 4、建筑高度:18.00米。 5、建筑面积: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 6、设计使用年限:50年 7、防火设计耐火等级:二级。 8、屋面防水等级:11级 9、抗震设防烈度:8 度 10、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三、设计标高、坐标及图纸标注 1、本项目平面定位及±0.000标高相对于绝对标高值详位置图。 2、图中尺寸单位,除标高及总平面以米为单位外,其他均以毫米为单位。 3、平面图中凡未注明门窗洞口尺寸者,可视图示按剧中或一侧墙面200 。 4、专业代号:总图-总;建筑-建;结构-结;给水排水-水;采暖-暖; 通风-风;电气-电; 5、墙体预留洞、槽表示方法: 洞:(专业代号)宽×高槽:专业代号)宽×高×深圆洞:(专业代号)直径⊙洞底距楼地面高度槽底距楼地面高度洞中心距楼地面高度 建筑施工图设计说明 四、其它: (1)内外高差为600mm。 (2)有组织外排水,屋面可以考虑上人。 一、设计依据 1、计委批准文号:昌发改复[2005]69号 2、规划许可证编号:2005 昌规建字0043号 3、设计合同书编号:2005—016号

4、地质勘探报告编号:2005—046号 5、我国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 -200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2006);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11 -602 -2006 ); 《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 -2005 ); 二、项目概况 1、建筑名称: 2、建设单位: 3、建设地点:淮安市某高校 4、建筑面积:3704m2(含阳台面积)该面积数值仅作为参考。 5、檐口高度:12.85米 6、结构形式:砖混结构。 7、使用功能:办公楼 8、耐火等级:二级 9、设计使用年限:50年 10、相对高程:±0.00米,相当于绝对高程,见总平面图 11、平面所注尺寸以毫米为单位,所注标高以米为单位。 总平面图中所注尺寸以米为单位。 三、墙体工程 1、墙体的基础部分见结施; 2、墙体±0.000以上采用240厚页岩实心砖,M10混合砂浆砌筑,±0.000以下采用MU15页岩砖实心砖,M10水泥砂浆砌筑。 3、墙体外保温层采用60厚粘贴聚笨板保温层。见图集:88J2—9∶5页外墙51M2⑩ 楼梯间墙体内保温层采用20厚胶粉聚苯颗粒保温。 墙身防潮层:在室内地坪下约60处做20厚1∶2水泥砂浆内加3%—5%防水剂的 墙身防潮层(在此标高为钢筋混凝土构造,或下为砌石构造时可不做),当室内地坪变化处防潮层应在高低关埋土一侧墙身做20厚1∶2水泥 砂浆防潮层,如埋土侧为室外,还应刷1.5厚聚酯防水涂料(或其它防潮材料); 4、女儿墙为240厚页岩实心砖,60厚砼压顶,做法:88J14—2—W8—2 5、墙体留洞及封堵 А.钢筋混凝土墙上的留洞过梁见结施和设备图; В.砌筑墙体预留洞过梁见结施说明; C .预留洞的封堵:砌筑墙留洞待管道设备安装完毕后,用C15豆石混凝土填实; 变形缝处双墙留洞的封堵,应在双墙分别增设套管,套管与穿墙管之间嵌堵嵌缝油膏,防火墙上留洞的封堵为不燃烧材料堵塞密实。 6、几点特殊技术要求: A.加气混凝土(条板隔墙)涂塑耐玻纤网格布粘贴部位做法参照88J2—3B1~B10页) B.所有管道井、风道井,管道安装完毕后,在楼板处用后浇板作防火分隔。 四、屋面工程 1、本工程的屋面防水等级为Ⅲ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为10年,设防做法为:〈88J1—1〉Ⅲ4 2、屋面做法及屋面节点索引、露台、雨篷等见各层平面图及有关详图;

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金竹湾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 1 工程概况 同茂大道悦来段为服务性主干道,起于滨江大道北段,向东与会展大道北段平交后、以隧道(即金竹湾隧道)方式下穿会展中心东侧山体后接金山大道连接线。 金竹湾隧道是同茂大道悦来段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50km/h,隧道由1#和2#隧道两段组成。1#隧道西洞口两洞间距约11m,2#隧道东洞口两洞间距约31m,其余位置间距约18m,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属于小净距隧道,隧道按小净距隧道设计。 1#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130,止于ZK0+809,长679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125,止于YK0+805,长680m。2#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ZK0+895,止于ZK1+416,长521m;右线起点里程桩号YK0+917,止于YK1+420,长503m。 隧道左线在ZK0+436.211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ZK0+666.924下穿规划2号路,在ZK0+984.721处下规划穿金山大道;隧道右线在YK0+434.460处下穿规划4号路,在YK0+654.150下穿规划2号路,在YK0+975.742处下穿规划金山大道。 由于在1#隧道西洞口附近规划有杨柳变电站,2#隧道东洞口附近规划有悦来变电站,需敷设电力走廊以满足供电需求。因此,1#隧道左线隧道在ZK0+130~ZK0+809段拟与电力隧道共建。 本次施工图共分五册,本册为第五册《同茂大道悦来段工程》中的第二分册《隧道土建工程》。主要包含1#和2#隧道土建设计及电力隧道土建设计。电力隧道设计范围为与1号隧道共建段及1号隧道出洞口至金山大道电力隧道单独建设段。 2 设计依据、执行规范、设计标准及原则,初设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 2.1 设计依据 1) 建设单位与我公司签订的设计合同 【工程编号09168D】 2)《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7.5】3)《重庆市主城区大竹林礼嘉组团C、D标准分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重庆规划展览馆规划研究中心】4) 金竹湾隧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重庆市勘测院 2010.11】5)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件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6)方案设计文件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7) 《重庆市规划局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道路工程方案研究会议纪要》 【重庆市规划局业务会议纪要市政字[2010]165号】8) 初步设计文件 【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9)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同茂大道悦来段道路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 10)重庆电力设计院关于渝北区悦来新城路网工程——同茂大道悦来段金竹湾隧道工程的复函; 11) 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2.2 执行规范 ①《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 ②《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③《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 ④《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⑤《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⑦《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 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⑩《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2.3设计标准 ①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I级; ②设计行车速度:50km/h; ③设计纵坡:隧道最大纵坡2.5%,最小纵坡-0.5%; ④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Ⅵ度,采取Ⅶ构造措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