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副词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副词

五、副詞
副詞是對動作行爲或者某種性質狀態進行修飾限制的一類詞。它可以限制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程度、範圍、時間等意義。
一、副詞的來源
副詞絕大部分是從動詞、形容詞、名詞、代詞等演化而來的。由於副詞表示的意義比動詞、形容詞、名詞等要虛一些,所以從動詞、形容詞、名詞等向副詞演化的過程是一種虛化過程。如:
“向”,作動詞時有接近的意義,後面可以接表示時間的賓語。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夕長風起,寒雲沒西山。(陶潛《歲暮和張常侍》)
當表示接近意義的動詞“向”出現在動詞或者形容詞等謂語前時,便虛化爲副詞,表示將近的意思。例:
清明前夜炊飯,雞向鳴下熟飯於甕中,以向滿爲限。(賈思勰《齊民要術》)
又表示將要的意思,例:
木欣欣以向榮,泉水涓涓而始流。(陶潛《歸去來兮辭》)
再如:信,作爲形容詞,是言語真實的意思。例:
子以爲我爲不信,我爲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戰國策·楚策》)
後來虛化爲副詞,是確實、的確的意思。例:
大王信行臣之言。(《戰國策·秦策》)
二、副詞的語法功能
副詞的基本語法功能是作句子的狀語,但有些謂語性的副詞有時也可以作謂語或者補語。作謂語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在一般的陳述句或者疑問句中作謂語,例: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湯問》)
另一種是在對話中或者複句中單獨成句,例:
公聞其期,曰“可矣。”(《左傳·隱公元年》)
副詞作補語的情況例如:
可謂富貴極矣!(《史記·李斯列傳》)
三、副詞的分類
有關副詞的分類各家說法不一,本書採取常見的分法,將副詞按照其用法分爲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和謙敬副詞六類。下面我們分別予以介紹: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性質狀態、數量多少的程度,按照其所表達的意義可以分爲三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最、至、極、絕(表示最高度)∕大(十分、很)∕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殊、特、尤(特別、非常)∕甚∕良
“最、至、極、絕”等幾個副詞可以表示最高度。例: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戰國策·趙策》)
卓王孫大怒曰:“女至不才,我不忍殺,不分一錢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爲神速。(沈括《夢溪筆談》)
秦女絕美,王可自取,而更爲太子取婦。(《史記·伍子胥列傳》)
“大”表示程度深,可以翻譯爲“很、十分、大大地

”等意思,例: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晁錯《削藩傳》)
太,表示超過一定限度,即“過分”的意思。例: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匆。(杜甫《新婚別》)
“殊、特、尤”可以理解爲“特別、非常”的意思。例: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曹操《求賢令》)
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歐陽修《醉翁亭記》)
“良”作爲副詞,在漢代主要與“久”連用,“良久”就是“很久”的意思。例:
廣數自請行,天子以爲老,弗許,良久乃許之。(《史記·李將軍列傳》)
六朝以後,良可以修是其他詞語,有“的確”的意思。例:
清榮俊茂,良多趣味。(酈道元《水經注》)
諸將以爲趙氏孤兒良已死,皆喜。(《史記·趙世家》)
“甚”在六朝以前,既可以作狀語,又可以作謂語、主語,是一個形容詞。例:
甚於婦人。(《戰國策·趙策》)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
苛政暴吏,甚於虎也。(王充《論衡》)
六朝以後,“甚”在接近於口語的文獻中,才專作狀語。例:
好讀書,不求甚解。(陶潛《五柳先生傳》)
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這一類的副詞主要有“少、略、微、稍、頗”等,他們都有“稍微、略微”的意思。先秦表示這類意義一般用“少”,漢代以後才用“略、微、頗”,唐宋以後“稍”才由表示“逐漸”意義的時間副詞分化出程度副詞的用法。例:
太后之色少解。(《戰國策·趙策》)
戰少利,陳餘複請兵。(《史記·項羽本紀》)
請略陳固陋。(司馬遷《報任安書》)
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史記·項羽本紀》)
莽色厲而言方,欲有所爲,微見風采,黨與承其指意而顯奏之。(《漢書·王莽傳》)
“稍”起初多爲“逐漸”意思,爲情態副詞。例:
項羽乃疑範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史記·項羽本紀》
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後來才由“稍微”的意思。例:
今將就試,宜稍溫習也。(魏泰《東軒筆錄》)
余稍爲修葺,使不上漏。(歸有光《項脊軒志》)
“頗”在古代有兩種意思:一是程度高,略近於今天的“很、甚、相當地”等。例:
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俗。(《漢書·張騫傳》)
李翰以文章自名,爲此傳頗詳密。(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一是程度低,爲“稍微、略微”等意思,例:
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鼈,其尤深

者觀蛟龍。(王充《論衡》)
余雖不合於俗,亦頗以文墨自慰。(柳宗元《愚溪詩序》)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這類副詞一般用在形容詞或者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前而起修飾作用。有“更、加、愈、益、彌、滋”等詞,意思相當於“更加、越”等。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荀子《勸學》)
鄰國之民不加少,而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先進》)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王安石《孤桐》)
以虧人逾多,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墨子·非攻》)
日思高其位,大其祿,而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傳》)

(二)範圍副詞
範圍副詞用來表示動作行爲施加者的範圍、動作行爲所涉及的範圍或者事物的數量範圍。按照其意義可分爲兩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這一類副詞主要由“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等。例:
是故有天下七十二聖,其法皆不同。(《呂氏春秋·察今》)
失期,法皆斬。(《史記·陳涉世家》)
其妻子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
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孟子·梁惠王下》)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使吏召諸民當償者,悉來合券。(《戰國策·齊策》)
其人一一爲具言所聞。(陶潛《桃花源記》)
於是天月明淨,都無纖翳。(《世說新語·言語》)
“率”表示總括,意思相當於“大都、大致”。例:
至於梁陳間,率不過嘲風月、弄花草而已。(白居易《與元九書》)
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漢書·藝文志序》)
“凡”意義有二,一是用在整個句子前面表示規律性的歸納,意思是“凡是、大凡”。例:
固凡同類者,舉相似也。(《孟子·告子上》)
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商君書·壹言》)
二是用在數詞前面表示總括事物的數量或動作的數量,相當於“總共、共”例:
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爲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二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司馬遷《報任安書》)
陳勝王,凡六月。(《史記·陳涉世家》)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這類副詞有“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裁”等,都有“只有、僅僅”等意思。尤其是“但、特、只、直、止、第、獨、徒”等詞古音相近,意義也相近。例: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濺濺。(《木蘭辭》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

九州同。(陸遊《示兒》)
然則人之所以爲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此特匹夫之勇也。(《史記·淮陰侯列傳》)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君第重射,吾能令君勝。(《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欲與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爾有母遺,繄我獨無。(《左傳·隱公元年》)
不唯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左傳·隱公十一年》)
寡人蠻夷僻處,雖大男子,裁如嬰兒。(《史記·張儀列傳》)
“僅”在古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言其多,意思是“接近、幾乎、差不多”。例:
凡枉贈答詩僅百篇。(白居易《與元九書》)
後居南海,僅四十年。(李朝威《柳毅傳》)
二言其少,意思是“只、才、剛剛”等。例:
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戰國策·齊策》)
齊王遁而走莒,僅以身免。(《史記·樂毅列傳》)

(三)時間副詞
時間副詞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表示情況出現和動作進行的時間。按照其時態可以分爲五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已然語氣。主要有“鄉、向、既、已、業、嘗、曾”等。
“鄉、向”主要表示過去較早的時間,即先前、從前。例:
向吾見若眉睫之間,吾固以得汝矣。(《莊子·庚桑楚》)
也可以表示過去較近的時間,即剛才。例: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論語·顔淵》)
“既、已、業”等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已經完成,相當於已經。往往表示兩事並列,前事完結以後,又出現另一事實或情況。例:
即克,公問其故。(《左傳·莊公十年》)
良業爲取履,因長跪履之。(《史記·留侯列傳》)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記·陳涉世家》)
“嘗、曾”主要表示過去作過某事,先秦只用“嘗”,例:
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杞上。(《史記·留侯列傳》)
“曾”在先秦漢語中主要表示加強不相信的語氣,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詩經·衛風·河廣》)
以君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湯問》)
老臣病族,曾不能疾走。(《戰國策·趙策》)
“曾”表示“曾經”主要出現在漢代以後,例:
孟嘗君曾待客夜食。(《史記·孟嘗君列傳》)
梁王由是怨盎,曾使人刺盎。(《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然語氣。主要有“方、正、適

、會”等。
“方”一般只用在動詞性的詞語前。例:
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魚肉,何辭爲?(《史記·項羽本紀》)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戰國策·燕策》)
“適、會”可以用於動詞性詞語前,也可以用在主語前。例:
此時魯仲連適遊趙。(《戰國策·趙策》)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史記·商君列傳》)
“正”的用法語現代漢語一致。例: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辛棄疾《摸魚兒》)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將然語氣。可以翻譯爲將要、快要、就要等意思,主要有“行、且、將、垂”等。例: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史記·李將軍列傳》)
南方老人用龜支床足,行二十餘歲。(《史記·龜策列傳》)
田園將蕪胡不歸?(陶潛《歸去來兮辭》)
乘累捷之勢,擊垂亡之國,何患不克?(《資治通鑒·肥水之戰》)
巨是凡人,偏在遠方,行將爲人所並。(《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七》)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長短。表示持續時間長的有“長、久、永、素、常”等,有“平素、永遠”等意義;例:
李廣素愛人,士卒多爲用者。(《史記·陳涉世家》)
鄴三老、廷掾,常歲暮賦斂百姓。(《史記·滑稽列傳》)
吾亦欲東耳,安能鬱鬱久居於此乎?(《漢書·韓信傳》)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杜甫《蜀相》)
匪報也,永以爲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表示持續時間短的有“俄、暫、姑、尋、旋”等,有“不久、立即、暫且”等意義。例: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駕鶴上漢,參鸞騰天;暫遊萬里,少別千年。(江淹《別賦》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歸往,未果,尋病終。(陶潛《桃花源記》)
淄川王美人懷子而不乳,來召臣意。臣意往,飲以莨蕩藥一撮,以酒飲之,旋乳。(《史記·扁鵲蒼公列傳》)
余姑翦滅此而朝食。(《左傳·成公二年》)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開始與最末階段。表示開始的主要有“始、甫”等,例:
其始播百穀。(《詩經·豳風·七月》)
虹始見,萍始生。(《淮南子·時則》
遙襟甫暢,逸興遄飛。(王勃《滕王閣序》)
表示結尾的主要有“竟、卒、終”等,例:
陳涉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

。(《史記·陳涉世家》)
卒成帝業。(《史記·李斯列傳》)
騰蛇乘霧,終爲土灰。(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這一類副詞主要表示行爲動作的頻數或行爲動作重復出現。表示頻數的主要有“數、屢、累、亟、驟”等,意義相當於現在的“多次、屢次”。例:
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史記·陳涉世家》)
官兵加討,屢爲所敗。(《舊唐書·黃巢傳》)
太祖累書呼,又敕郡縣發遣。(《三國志·華佗傳》)
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
宣子驟諫,公患之。(《左傳·宣公二年》)
表示重復出現的主要有“重、複、又、再”等,例: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再遊玄都觀》)
“複”多用於行爲動作再次進行。例:
晉侯複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再”古代漢語中表示“第二次”的意思。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

(四)情態副詞
表示動作行爲進行的方式、速度或者表示一定的情態、語氣。根據情況可分爲三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這一類副詞常見的有“俱、並”(表示幾個施動者一起做某市)、“間、微、竊”(表示秘密的、暗中做某事)、“故”(表示故意做某事)、“固”(表示堅決做某事)。例:
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史記·項羽本紀》)
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良亡,間行歸漢王。(《史記·留侯世家》)
齊使以爲奇,竊載與之齊。(《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侯生下見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客語。(《史記·信陵君列傳》)
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戰國策·齊策》)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這類副詞主要有“趣、亟、疾、速、遽、遄”(表示快速)、“漸、浸、稍”(表示逐漸進行)、“卒、猝、忽、溘、乍、暴、頓”(表示倉促、突兀)。(按:有的教材把這類副詞看成時間副詞,也有的教材把“暫、旋”等副詞視爲情態副詞,表示動作行爲的速度。)例:
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史記·項羽本紀》)
五萬兵難卒合。(《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蒲松齡《狼》)
人而無止,胡不遄死。(《詩經·衛風·相鼠》)
我問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左傳·襄公三十三年》)
3、表示一定的語氣(按:有的教材將

這類副詞稱作語氣副詞。)
按照所表達的語氣可分爲五類:
A、表確認語氣
主要用於判斷句或表示說理的敍述句,表示確認語氣。主要有“乃、即、必、定、誠、信、果”等。例: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齊策》)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記·項羽本紀》)
子皙信美矣。(《左傳·昭公元年》)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也,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禮記·中庸》)
B、表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主要有“其、蓋、殆”等,意思相當於“大概、恐怕”。例:
“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左傳·宣公二年》
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殆有甚矣。(《孟子·梁惠王上》)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主要有“曾”,多與“不”連用,表示不相信或出自意外或加強否定的疑問語氣。例: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其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湯問》)
D、表示祈使語氣
主要是“其”,本來是表示委婉、測度語氣的詞,測度即含有不確定的成分,用於祈使句,就帶有了希望、請求、勸勉的語氣。例:
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僖公四年》)
吾子其無廢先王之功。(《左傳·隱公三年》)
E、表示反詰語氣
這類副詞主要表示反問語氣,有“其、豈、庸、巨(詎)、寧”等詞,意義相當於“難道、哪里、怎麽”。例:
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左傳·僖公四年》)
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隱公元年》)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韓愈《師說》)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詎能入乎?(《漢書·高帝紀》)

(六)謙敬副詞
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和自謙,多由動詞、形容詞虛化而來。可分爲兩類:
1、表示自謙
通過對自己的謙卑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主要有“敢、竊、忝、猥”等。例:
敢問何謂也?(《左傳·隱公元年》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李斯《諫逐客疏》)
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廟最宜稱。(《漢書·文帝紀》)
2、表示尊敬
這類副詞主要是表示對別人的尊敬。有“請、敬、謹、幸、惠、辱”等。例:
王好戰,請以戰喻。(《孟子·梁惠王上》)
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戰國策·趙策》)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史記·項羽本紀》)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

?(《戰國策·秦策》)
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左傳·僖公四年》)
除以上所述的副詞之外,還有兩個副詞的用法比較特殊,我們稱之爲指示性的副詞。他們是“相”和“見”,都可以用在及物動詞前作狀語,並且其後不跟賓語。下面簡單予以說明:
相,本位相互之意,爲互指,其主語往往不是單一的,表示雙方施行同一動作行爲,又同時受到對方的支配或影響。後來由雙方的行爲變成其中一方發出行爲,另外一方只是接受。“相”指動作行爲的受事者,而不含施事者。例:
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始吾與公爲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時時爲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
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孔雀東南飛》)
“見”原來爲助動詞,用於動詞前,表示主語是動作行爲的受事者,爲晉南北朝時又演變爲副詞,用於及物動詞前,表示對他人所發動作的接受,有指代賓語的作用,可譯爲“我”或“自己”。例:
凡舉事,無爲親厚者所痛,而爲見仇者所快。(朱浮《爲幽州牧與彭寵書》
家屬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陶潛《歸去來兮辭序》
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附:古代漢語常用副詞簡表

類別 意義 例詞
程度副詞 1、表示程度之高、之深 最、至、極、絕∕大、太∕殊、特、尤∕甚∕良
2、表示程度低或輕微 少、略、微、稍、頗
3、表示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加深、加重 更、加、愈、益、彌、滋
範圍副詞 1、表示總括,包括無遺(全部)或很少例外 皆、盡、畢、悉、舉、咸、具、凡、都、共、率
2、表示範圍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 但、特、只、直、止、第、獨、徒、僅、唯
時間副詞 1、表示已然(行爲動作發生在過去的時間裏) 鄉、向、既、已、業、嘗、曾
2、表示正然(行爲動作正在進行或正在實現) 方、正、適、會
3、表示將然(行爲動作將要進行或將要實現) 行、且、將、垂
4、表示行爲動作持續時間的久暫 長、久、永、素、常∕俄、暫、姑、尋、旋
5、表示行爲動作的開始與結尾 始、甫∕竟、卒、終
6、表示頻率(行爲動作重復出現) 數、屢、累、亟、驟∕重、複、又、亦、再
情態副詞 1、表示行爲動作進行的方式 俱、

並∕間、微、竊∕故∕固
2、表示行爲動作的速度 趣、亟、疾、速、遽、遄∕漸、浸、稍∕卒、猝、忽、溘、乍、暴、頓
3、表示一定的語氣 A、表示確認語氣 乃、即、必、定、誠、信、果
B、表示推測、商榷或議論語氣 其、蓋、殆
C、表示不相信的語氣 曾
D、表示祈使語氣 其
E、表示反詰語氣 其、豈、庸、巨、寧
否定副詞 1、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弗、未、莫、罔、亡(無)、無、微、非、匪、否
2、表示禁阻性的否定 無、勿、毋、莫、休
謙敬副詞 1、表示自謙 敢、竊、忝、猥
2、表示尊敬 請、敬、謹、幸、惠、辱
指示性副詞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爲 相
表示動作行爲的承受者 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