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1.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有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和,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是。

设有,专管对外贸易。

2.元代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3.唐代商品经济发达,为商业服务的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周时期

(1)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等。

(2)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

(1)诸侯争霸,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这一时期的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3.秦汉时期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

4.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获得发展。

(3)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邸店、飞钱相继出现。

5.宋元时期

(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代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1)虽然政府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4)“商帮”出现,典型的是徽商、晋商。

【例1】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

A.国家统一 B.政治清明 C.民族融合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变式题1】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知识点二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市的变迁

(1)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地方设市。官府严格管理,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2)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于城市中。“草市”更加普遍,市的经营活动打破限制。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许多大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其次才是商业中心。

(2)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因素,也催生出一批新兴城市一一工商业繁荣。-

【例2】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

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的历史信息是 ( )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变式题2】临安、扬州、登州等城市的兴起,主要是因为 (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

C.“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知识点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西汉时,开通了海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贸易范围扩大,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郑和下西洋进行“贡赐贸易”,之后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例3】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是 ( )

A.市舶使 B.总税务司

C.澎湖巡检司 D.理藩院

【变式题3】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是 ( )

A.扬州 B.泉州 C.明州 D.广州

巩固测试

1.司马迁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并引《周书》的语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

A.以农为本 B.重农轻商

C.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D.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2.宋代城市商业活动与以前朝代相比最大的进步在于 ( )

A.城市中设有商业交易的专门场所

B.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出现了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文化活动

D.白银的广泛使用

3.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赢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其实质是 ( )

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

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人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

4.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山农经济的衰落

C.财税政策的调整

D.弃农经商的盛行

5.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 ( )

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C.地域性商人团体纷纷涌现

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

6.“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7.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

A.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B.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C.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D.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8.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

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

D.唐政府设立了新的商业区

9.北宋初年,假如你到汴京游玩,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 )

A.可在夜市逗留到三更半夜

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

C.白天可到城郊购买瓷器

D.购买商品时使用纸币“交子”

10.明朝初年,以铜钱,纸币办法定货币,严禁民间使用金银,但终无济于事,“民间交易,唯用金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政府政令不畅 B.金银产量增加

C.金银便于携带 D.商品流通发展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北宋到南宋初,为了对商人征税,各地在税务官下设立专栏,对商旅进行严格的盘查。高宗绍兴年间,长江沿岸的税务增加栏头,对商旅进行非法缴租——税务专栏人员下面还有许多打手,“设弓罗箭,如待寇至",商旅一到,他们就大打出手,在正常商税之外另有勒索。材料二南宋之时,不少人已逐步改变了以前人们把工商业称为末业的看法,而认为“士农工商四者皆百姓之本业”,并说这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不可改变的事实。

材料三北宋熙宁年间,岁入缗钱六千万,南宋熙丰年间为六千五百三十缗,略高于北宋。北宋庆历中,每年商税收入为一千九百七十缗,熙丰年间更多一些,约占缗钱的三分之一。

一《简明宋史》请回答:

(1)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3)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认识。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二)秦汉:初步发展,但受到限制 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2、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还不高; 3、汉武帝时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商业衰落 (四)隋唐:进一步发展 1、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 2、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3、城市商业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4、陆上丝路贸易达到顶峰; 5、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五)宋代:空前繁荣 1、商业活动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 市的变迁:宋以前:官府对市的管理严格,“市”“坊”分开,市场交易在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 宋以后:(1)、市、坊界限被打破; (2)、“草市”更加普遍; (3)、经营时间被打破; (4)、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5)、出现四大商业名镇。 2、城市繁荣,经济职能增强;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5、通过海上丝路,对外贸易发达; 6、边境榷场贸易发达; (六)元:空前繁荣 1、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2、泉州:世界第一大港 (七)明清:进一步繁荣 1、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专门的工商业城市; 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比较快; 3、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4、明中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5、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萎缩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商业兴起较早,且不断发展; 2、受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 3、货币、金融发达; 4、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5、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 6、宋元时全面繁荣; 7、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 8、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 9、明清时外贸逐渐萎缩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三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语文

一、单选题 1.《醒世恒言》叙变:明朝浙江淳索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漆油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成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这反映了明朝()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商人身份和地位得到提升 2.2.相传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 A. 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 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 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 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3.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同一朝代的是() ①“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 ②“……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③“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④“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 ①④ 4.《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动画片《麦兜响当当》将其做成了动画,2019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也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宋代都城街市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满目琳琅” B.“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C.“买卖昼夜不觉,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也” 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5.自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用……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汉代儒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 孔子说:我仁; 荀子说:我义; 老子说:我以柔克刚; 庄子说:我顺其自然; 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 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点拨: 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 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 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名师精编作业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名师点睛】 本题关键要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另外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开始、完全、彻底、全部等,题中“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属于措辞不当。 2.“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清朝时期的成就,而且提到的是“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运动是洋务运动,所以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自然经济解题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 3.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迅速发展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二课主要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其中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探讨。第三单元主要介绍自鸦片战争后至抗战结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高中历史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 体自然经济 的概念 自然经济 解体的表 现及原因 自然经济 解体的影 响 演示法、 自主学习 法 认识经济 是立国的 基础,认 识不断发 展变革的 重要性, 关注我国 经济的发 展,唤醒 爱国责任 感。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背景、目 的、人物、 口号 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 因 洋务运动 的评价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时间地 点和条件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原因及 特点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列强侵略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映。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突破以上重点内容。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近代化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及史料来授课; 2.学法:学生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较熟悉,和已学习初中经济史和第一学期政治史,但对经济仍较陌生。鉴于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 3.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后,再点评学生的回答中缺少对经济变动的了解,由此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大表现: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高中语文必修三粤教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含答案

第2课瓦尔登湖(节选) 面对自然万物,置身尘嚣之中,请看:有人陶醉在“人定胜天”的论调之中,有人在百无聊赖地苟生。可是,当你读一读梭罗的美妙文字,感受一下瓦尔登湖的美丽,融身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妙境界之中时,你是否还会如此呢?只见湖水清澈纯净,清可见底;又见梭罗身处美景,悠然自得,既无尘世杂音扰耳,又无世俗杂念烦心,他将自己的一颗真心融于自然,自然滋润他的心灵,平静、自在而坦然。所以,在自然面前,不要以“主人”自居,让我们用真心对待自然,让自己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吧! 美 字 体 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赏美文 走读西湖 来杭州,若不曾去西子湖畔走一走,那将是你此生最大的遗憾;去西湖,若未翻开它的诗书读一读,那将是你一生最美的错过。灵秀西子,人间天堂,美的不单是小桥流水,风花雪月,还有人文历史,故事传说。 走近西湖,一湖传说依旧迷离,一湖风景依然美丽。试看它春如醉,秋如醒,合四时景光,尽显晴姿雨态,夕霭朝晖,雪应霞酣,星初月午,安排着诗酒琴歌,话南渡当年,过去漫牵无限感;悄好这山为迎,水为送,披一蓑风月,遍寻亭榭楼台,名泉秀石,宠柳妍花,狎玩些烟波鱼鸟,算西湖此日,到来俱是有情人。移步西湖,春可披一蓑烟雨,夏可看十里荷花,秋可赏三秋桂子,冬可钓一江寒雪。春夏秋冬,仅凭字里行间想象,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若说西湖美如画,但人间谁能画得出这么美?若说西湖美如诗,而世上又有谁会写得这么绝? 览阅西湖,湖底沉淀着千古的历史,湖中流淌着动情的故事,湖面荡漾着游人的情思。驾一叶轻舟,摇两支橹桨,荡漾在山水流云间,只为品味西子风韵,寻觅烟雨旧梦。行至船头,临风而立。或低吟,或浅唱,怡然自得,任真情流露。或眺望,或凝眸,双目含情任思绪飞扬。自得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灵秀西子,人间天堂,美不胜收。一湖秀美,羡得仙临世间;一水柔情,惹得爱落红尘。行走其间,我最钟爱西子堤柳,她婀娜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如下: 根据上述示意图,我们可知: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洋务运动兴起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又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其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本主题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下图:

由图可知,纵向看,本主题上承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下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看,本主题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分析 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照本宣讲,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变动”。“变动前”即指鸦片战争中国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中”即指自然经济的解体。“变动后”指自然经济解体影响下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我补充了大量相关材料,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原因和表现;知道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辨认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企业;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对民族企业的诱导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艰难环境,对民族资本家在艰难环境中涅槃新生和爱国情怀表示敬意。 四、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难点: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

【教育资料】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试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习专用

1、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的是() A.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B. 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C. 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 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 2、明朝万历年间《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布)商贾贩鬻,近自杭、翕、清、济,远至蓟、辽、山、陕。”嘉靖《江西省大志》记载:“(江西景德镇瓷器)自燕而北,南交趾,东际海,西被蜀,无所不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 B.景德镇制瓷业开始兴起 C.嘉定是世界著名的丝织业中心D.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3、北宋真宗时,益州16家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在市场流通;宋仁宗天圣元年改由政府发行,以铁钱为后备金,流通区域仍限于四川;南宋绍兴三十年“初命临安府印造会子,许于城内外与铜钱并行”,“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下列对该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宋代纸币取代金属货币 B.会子成为了世界上最早发行的纸币 C.长途贩运贸易开始出现 D.纸币从信用凭证到官方法定的过程 4、《宋代商业史研究》中说道:(城市),特别是在秦汉至唐初“市”制存在的时代,工商业被“市”所吸收。因此,城市农村之间分工的基本结构,也与“城郭”、“乡村”这种行政上的区域划分相一致。这材料主要说明了秦汉时期() A. 城市以商业职能为主 B. 城市以政治职能为主 C. 市民价值观念的变化 D. 城市商业限制被打破 5、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 官市组织衰落,终至瓦解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3(第2课时)《凯恩斯革命》作业及答案

第2课时凯恩斯革命 【学习目标】理解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和影响,把握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1.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______________的问题,最终导致资本主义__________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 2.凯恩斯主张采取______________,通过扩大__________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________________的理论体系,它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______________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________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 1.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__________的直接产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必然产物。 2.凯恩斯从人的“____________”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________的措施。 3.凯恩斯经济学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__________________。 4.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________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凯恩斯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__________的。 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角度阐释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政策主张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的措施: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角度阐释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单元 第9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B 2.“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武夷北苑的农民舍本逐末,争相种茶 B.外国经济入侵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 C.各国通商之后,武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解析:武夷地区争相种茶是在各国通商之后,与外国经济入侵有关,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故答案为B。 答案:B 3.某编剧撰写历史剧本《洋务风云》时,下列有关洋务派活动的素材符合史实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办京师同文馆⑤派遣留学生出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洋务运动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为了巩固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因此①②③④⑤都可以作为该历史剧的素材。 答案:D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英法两国航运公司由于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而遭受损失的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来侵略、抑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 答案:A 5.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客观作用。A项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C项以“中体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9课 随堂

第三单元第九课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A)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军事工业出现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D.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故答案为A项。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排除B、C、D三项。 2.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总销售量(万包) 出口量 (占总量%) 内销量 (占总量%) 1840年前 6.4 0.9(14.06%) 5.5(85.94%) 1894年16.02 8.23(51.37%) 7.79(48.63%)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 3.(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李鸿章创办的苏州洋炮局,是江苏近代最早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使用机械设备、制造洋枪洋炮的第一个机械化兵工厂。下列企业与之类型相同的是(C) A.发昌机器厂B.汉阳铁厂 C.江南制造总局D.轮船招商局 [解析]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代表,故A项错误;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B项错误;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著名兵工厂,故C项正确;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故D项错误。 4.张之洞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他对汉阳铁厂选址的主要考虑是(C)

2019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神权下的自我》教案语文

《神权下的自我》教案 博罗县高级中学钟丹红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之人文主义,即形成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反宗教迷信和神学的专制统治并提出资产阶级要求的一个思想体系,是人文精神的复苏、发展。本课的内容在本专题的线索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里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是由信仰走向理性的重要一环。因此本节内容非常重要,是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需要学生重视并理解、把握。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文艺复兴的兴起,掌握“文艺复兴前三杰”、“后三杰”及其代表作, 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过程与方法:基于文艺复兴的原因和结果的学习,以史料为载体,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性 质,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艺复兴,我们能够窥视出中世纪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认同人文主义价值观的精华,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教学难点: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古典文化的简单再现,而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五、教学过程 (一)意大利.印象 初步了解意大利的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并回顾上节课的古希腊先哲的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文艺复兴的背景 展示史料:“在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的,透过它向外看,世界和历史都罩上了一层奇怪的色彩……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 ——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提出问题:材料中“纱幕”指的是什么?这层纱幕为什么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 1、探思想之源——宗教神学束缚下的欧洲 “可以说,古希腊哲学成了基督教神学理论诞生的根基。或说,基督教的神学理论是建筑在古希腊哲学之上的,后包含并蒙蔽了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也随时可以动摇建筑于其上的基督教神学。以前的自然科学、理性哲学等知识被教会人士重新阐释和储藏起来,所以古代世界的知识和思想被用基督教神学进行了重造,或者隐藏。从此大多数人们知道的知识只有基督教的知识。”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提倡禁欲主义,否定人生,否定现实,追求天堂的幸福,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人生是一个苦难的历程,人的罪孽就只有求助于教会,用忏悔、祈祷来求得上帝的恩泽,从罪恶中拯救出来,死后才能进入天堂。上帝主宰一切,人是毫无价值的,是上帝的奴仆,是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神的摆布。” 学生总结得出:中世纪人们的生活特点分别有①压抑人性、②禁欲苦行、③神权至上、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框 《感受文化影响》说课稿 汤阴一中李智英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受文化影响》,我说课的程序是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课反思五个环节。 一、说教材: 1.教材解析: 《感受文化影响》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个框题。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觉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其中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框题继第一课从社会角度看文化后,又从个体角度来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文化影响面面观”,“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三方面内容,新课的讲授既运用巩固了学生所学知识,又为接下来的《文化塑造人生》奠定了基础,所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两个表现及文化影响人的两个特点。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基本的总结概括能力,能通过一个材料总结出相对正确的结论。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3.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重点确定的依据:只有掌握文化对人多方面的影响,才能理解和掌握文化影响人的特点和文化怎样塑造人。同时这也是高考的考点要求。 (2)教学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难点确定的依据:主要在于文化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学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知识没有深刻的认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心智趋于成熟,知识积累增加,思维模式逐渐从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通过对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增强了对文化生活的学习兴趣,但知识储备还比较零散,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要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高二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自我总结反思的能力,并且自主参与能力很强,这就需要在课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多媒体演示法、活动探究法、案例解析法。通过运用多媒体道具和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在学法上,我主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在学法的引导上我采取以下方法:(1)有效阅读,有圈有点:克服学生眼高手低,光听不记的问题;(2)探究化学习:培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课检测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检测题 一、选择题(3×10=30分) 1.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A. 夏商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战国 D. 秦汉时期 2.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D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 D.政府不再重农抑商 3. 右图所示文物,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 北宋 B. 元朝 C. 明朝 D. 清 4. 话剧《立秋》艺术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 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5.《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征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②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④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 ) 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 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7.“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分。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其中“草市”是指() A. 唐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B. 宋代的农村集市 C. 唐代城市中的居住场所 D. 汉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8.右图截取自一幅古代名画,描绘的是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商业繁荣的情形。你认为,这一经济现象最早产生于( D ) A.春秋 B.秦汉 C.唐朝 D.北宋 9.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财富重要来源的是在()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明朝 10. 关于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①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司,专管对外贸易。 ②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③由官府控制,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④明朝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人教版必修三:专题2(第2课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业及答案

第2课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学习目标】深入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明确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理解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培养观察、调查、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经济问题的能力。 一、商品、货币理论 1.商品及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和______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__________和______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的______属性,价值是商品的______属性。 (3)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____________,是由商品的______决定的。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__________,它创造出各种各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自然物质是使用价值的________。 (2)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__________。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______,是价值的______。 3.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内容和意义 (1)__________与__________,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________创立的,它科学地揭示了______的源泉,使____________成为科学,而且为____________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______。 4.商品价值量及其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成反比。 5.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在同样时间里,__________所创造的价值比__________所创造的价值大。 6.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____________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 二、价值规律理论 1.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______________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 受__________的影响,________围绕________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 3.作用 (1)自发地使__________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 (2)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__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____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实现__________________。 4.局限性 (1)会导致__________的浪费。 (2)在私有制条件下,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________的发展。 (3)在私有制条件下,会使______________两极分化。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认为商品和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______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 2.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__________成为科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质教案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而思想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请问: 1、适应春秋战国到秦统治时期:法家“法治”,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2、汉初:道家“无为而治”(原因、措施、结果) 3、大家想想儒家思想自产生到西汉初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 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概念解释? 2、为什么?背景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 汉武帝时期已经进入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是仍然存在几点隐患: ①南北边境不宁 ②王国威胁中央

③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激化。 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汉武帝发掘了一批治国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董仲舒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1、董仲舒的历史地位、生平及贡献(打出幻灯片,利用教材【历史纵横】所给的材料,简单介绍董仲舒其人,让学生从董仲舒的成长历程悟出“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董仲舒是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期,董仲舒得到了“专精于述古”的声誉,当上了“博士”。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 董仲舒的贡献在于他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重要内容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