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苏子愀然,正襟危从,而.问客曰:……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娇。

⑤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与中心语,可不译。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1、用作代词。

①用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②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此”、“那”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用作助词。

①作形容词、动词的词尾,相当于“的”、“地”、“着”。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叙述语气相当于“了”或不译。

非死则徙尔。

“夫”作为虚词,可用作代词或助词。

①用作代词。

“夫”作代词常放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前,表近指与远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②表远指,相当于“那”或在“那”后加适当量词。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

2、用作助词。

①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议论或论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不必译出。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②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

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1、用作副词。用在句首,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盖将其自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1、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有时用双音词“是故”、“以故”。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1、用作语气助词。

①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②表示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③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乎! 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2、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1、用作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完结。可译为“……以后”、“已经”、“完全”等,有时“既而”连用,可表示在隔了一段时间后,发生了某事,可译为“不久”。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

既克,公问其故。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

2、用作连词。连接词与词、分句与分句,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者由前一分句的事实引出下一分句的推论。常和“且”、“则”、“又”等词前后呼应。

既来之,则安之。

1、用作无指定代词,充当主语。

①代人时,相当于“没有人”、“没有谁”。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吾所以待侯生备矣,天下莫不闻。

②代物时,相当于“没有什么”。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用作否定副词。

①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

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成仓猝莫知所救。

②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劝诫或禁止,相当于“不要”、“不能”。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用作连词。

①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即旋其角,且角且走。

②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蔫……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且饥死,列以偿,即告太尉。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

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如说“如此(这样),可是……。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那就)”③,也单译为“那么”。

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

君子则不然。

何为其然也?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

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成然之。

1、所用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物”、“所……的情况”等。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生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而予三十年前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表示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另一种表示手段或凭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为”在文言文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窃以为君市义。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④表示动作、作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草木为之含悲……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⑤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伐为“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惟(唯、维)

用作副词

1、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

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

3、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4、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

“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用作语气助词。

①用于句末陈述语气,一般可不译,有的可译为“了”。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②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用于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虽鸡犬不得宁焉!

“焉”在句中,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徐徐焉实狼其中。

2、用作疑问代词。用在句首或句中,相当于“何”、“哪里”。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用作兼词。用在句末,相当于“于是”。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蔫。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小人所好者,利禄也。

2、表示肯定语气的。

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客果有能也。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表示疑问语气的。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4、表示感叹语气的。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于”是介词,总是同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中”、“向”、“到”、“从”、“跟”、“同”、“对”、“对于”、“由于”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敬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拘于时,学于余。

使归就戮于秦……

故燕王欲结于君。

文倦于事,愦于忧。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皆以美于徐公。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等字和它相应。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示后句的承接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于是公子请朱亥。

5、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从这”、“在这”等。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

1、表示感叹语气的。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表示疑问语气的。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表示反问语气的。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④、表示转折关系。用在后一个分句,可译为“可是”、“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死则徙尔。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代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审谛之,短小,黑赤色……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之”代人有时也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我们)”。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①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②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懈……

③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④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呀者用在一个词或短语之间,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译时要省去。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用作疑问副词。

出现在疑问句中,置于动词之前。作状语。相当于“怎么”、“怎样”。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或?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用作疑问代词。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相当于“什么”、“哪里”。

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其故何哉?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王见之,曰:“牛何之?”

责毕收,以何市而返?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问今是何世。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杀一老卒,何甲也?

徐公何能及君也?

3、复音词“何如”、“奈何”、“若何”、“何以”、“如……何”。

①“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今单骑来代之,何如哉?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②“奈何”、“若何”用在疑问句中作谓语,相当于“怎么办”。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天子以生人分公理……且大乱,若何?

③“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何以哉?

④“如……何”,相当于“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1、用作代词。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等。

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事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

王曰:“善”。乃下令……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臣乃敢上璧。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和‘长铗归来’者也”。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

秦王恐其皮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度、反诘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或省去。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果真无马耶?

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

其若是,孰能御之?

1、用作代词。

①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尚书固负若属耶?

更若役,复若赋……

②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2、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等。

王若陷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用来”、“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垣墙周庭,以挡南日。

以勇气闻于诸侯。

策之不以其道。

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作《师说》以贻之。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来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已”当作虚词,可作副词、连词和助词,

1、用作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事情的完成或时间的过去,相当于“已经”。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

②表示两件事之间的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时间、范围等的限度。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风云因而变色。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相如因持璧却立……

候生因谓公子曰……

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者”有时同“似”、“若”等词配合使用,可译为“……一样”、“……似的”。

言之,貌若甚戚者。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文言知识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整理归纳“之”,“而”,“以”,“其”,“为”,“于”的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多变,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一个要点。学生在总复习的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的变化而困惑,头疼。基于这一情况,同时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特设计此课引导学生整理归纳其中最常用的、也是初中阶段重点的虚词的用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归纳文言知识点,为他们今后的文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这堂课我们上一堂文言复习课,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又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xx刿论战》 ②忽啼求之。《伤xx》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送xx之xx。 (三)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3.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4.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xx千里者。《马说.》 5.音节助词。常用在时间词后,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到,往) 2、xx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二、而 (一)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 之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之 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 寡助之至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又数刀毙之《狼》 莫不奇之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 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在河之洲 山之僧智仙也 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2. 者 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指代人,物,事, 宜多应者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 夫 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 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 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4. 其 ①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 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 ②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 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真无马邪道(难道) 5. 而 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 而不知其所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足肤皲裂而不知《送东阳马生序》②修饰连词,相当于“地”, 面山而居 恂恂而起 呼尔而与之 ③顺承连词,可不译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觉而起,起而归 ④表顺承的连词,然,这样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⑤表顺承的连词,就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⑥表顺承的连词,来挟天子而令诸候《隆中对》 ⑦表递进的连词,而且国险而民附《隆中对》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 (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 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何 1、 用作疑问代词 (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 用作副词 (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复音虚词 ( 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 -何以战(《曹刿论战》)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3)表承接。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 4)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5)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 首可也( 《冯婉贞》) 逐而得之( 《促织》) 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 《促织》) 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 7)表结果。可译为“因而” (有时“因” “而”连用) 余亦悔其 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 )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作传?定公十四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逍遥游》) 也”,可译为“为什么” “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什么”,译时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信陵君窃符救赵》 )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教案 教学目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要求: 1.记住这些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完成相关作业。 2.关注例句中重点实词的意义,并翻译例句。 教学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完成虚词“而”“何”“乎”的教学。 1.而ér (1)连词。 ①表并列关系。译为“又”“和”“并且”或不翻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增把玉杯)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击碎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A.青取之于兰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⑤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A.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是不可以的。” B.今行而.无信,则未可亲也。(《荆轲刺王》) 【译文】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王。 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A.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B.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王》) 【译文】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⑦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⑧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也可不译。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和百姓造册登记,封存官库,等待项将军来(处理)。 (2)代词。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爸爸回来,自然会跟你算帐! (3)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虚 词 用法例句常见短语. 之.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 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 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 省去.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 说》). . 以.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 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 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 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3)【介】同,和,跟. (4)【介】比,胜过.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 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 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苛政猛于虎也. 【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 同;②这时,当时;在这, 从这。. 者. (1)【代】……人;……事物;…… 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 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 也】……是……. 乎. (1)【助】吗,呢,哪,吧;啊, 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 对”.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 翁亭记》). . 也. (1)【助】啊,呀,呢,吧,可不 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 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 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 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 或反问)。. 故. (1)【名】原因,缘故.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 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 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其. (1)【代】他(的),她(的),它 (的);他们(的),她们(的),它 们(的). (2)【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3)【副】大概,或许,还是(表 推测).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 序》).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 新课程初中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人教版) 一、为 ㈠动词wéi 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⑥好为《梁父吟》⑦行拂乱其所为 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 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 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 ㈡介词wèi 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②为人谋而不忠乎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 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山峦为晴雪所洗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二、之 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 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 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

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 ㈢代词 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 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 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 三、以 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 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 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④勿以善小而不为⑤不以千里称也 ⑥徒以有先生矣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㈡连词 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 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四、而 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 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②既醉而退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 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

9 文言虚词常见用法及例句

中考常见虚词用法及例句 每天收获小进步,积累起来就是大进步;每天收获小幸福,积攒起来便成大幸福!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如: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 1.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①泉香而酒冽(《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④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杂然而前陈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类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中考八大常用文言虚词归纳全(更新)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归纳 一.之 1.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②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唐雎不辱使命》)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应省去。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①一室之内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内① 二.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②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面山而居(《愚公移山》)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三.以 (一)介词 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 ③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凭借,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 ②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如:①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 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2、虚实兼类现象: 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三、常见的18个虚词用法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文言虚词“其”用法归纳

TAG:文言字词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并且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得多。因此华语网网络东方语言编辑部针对常见虚词,制作了一份文言虚词资料。本文是。(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逻辑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 TAG:文言字词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常考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归纳 一、之(“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二、而(“而”字怍连词,修承并,转递因;复音虚词,罢后会有时。)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 ②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④修饰关系。 ⑤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⑥因果关系。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B“而后”,相当于“然后”。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三、以(“以”字动、介、连,以为认为动,因凭用把介,以致用而连。) 1、用作动词,可译作“以为”“认为”。 2、介词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靠”、“根据”等。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3、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 ③ 有时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或者不译。 四、其(“其”代他(它)那其中的,反问推测或如果。) 1、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②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③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2、副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 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 ② 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大概”“或许”“还是” 3、连词译作“如果” 五、于 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 5、表示原因,由于,因为。

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

常用虚词的意义用法 (一)之 1.代词 (1)吾从而师之.[.他们] (2)徐公来,孰视之. [他] (3)是说也,人常疑之. [它] (4)拔剑撞而破之. [它] (5)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这件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7)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我] (8)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样、种、类)] (9)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那(么、样)] 2.助词 (1)洛阳外天下之.中 [的]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5)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调节音节,不译] (6)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调节音节,不译] (7)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调节音节,不译] 3.动词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到……去] (二)其 1.代词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他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他] (3)樊哙覆其.盾于地 [自己的] (4)而余亦悔其.随之出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自己] (5)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那,这] (6)于乱石中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 2.副词 (1)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或许,大概,可能,表揣测] (2)其.皆出于此乎? [或许,大概,可能,表揣测]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表反诘]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一定,应当表祈使] (5)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还是,应当] 3.连词 (1)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表假设] (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是……还是……,表选择] 4.助词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不译,衬音节] (2)夜如何其.?夜未央[不译,衬音节] (三)而 1.连词 (1)余固笑而.不信 [又或不译,表并列] (2)蟹六跪而.二螯 [不译,表并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并且,而且,表递进]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近几年高考常见文言虚词归纳复习 为今年高考复习准备 依据2011年的高考《考试说明》,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是15个(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结合历年高考题对常见文言虚词作归纳复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②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④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⑤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⑥而今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⑧会其怒,不敢献。 A ③④⑥⑦B.②③⑥⑧C.③⑤⑦⑧D.①④⑤⑧ ①中的“之”是指示代词“这”的意思。②中的“之”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③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代指“璧”。④中的“其”是表揣测的语气词。⑤中的“之”是人称代词,代指“诸侯”。⑥中的“其”是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⑦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亦即前文中的“师”。⑧中的“其”是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意思,即项羽和亚父。正确答案是C项。 2、下列句中的“则”与“则忧其民”中的”则”的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A.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渚河,则在舟中矣。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A项中的“则”处在对举句中,相当于“就”,其意义和用法如题干中的词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的“则”。B项中的“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可是”。C顶中的“则”相当于表转折意味的“原来已经……”。D项中的“则”可译为“就是”。答案是A项。 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题干中的“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因而”。D项中的“以”也是因果连词,与题干中的“以”义同,因而选D项。A、B、C三项中的“以”都是“来”的意思,是顺接连词。 4、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思是() 若堕业者:A.你对正事怠惰B.如果对正事怠惰 从表面看,似乎是在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实际上,本题是在考查虚词“若”。根据文意,全文没有郑善果“堕业”的介绍,倘此处译“若”为“你”,就成了对郑善果“堕业”已成事实的指责,这显然与文意不符。此处的“若”如果解释为“如果”,则是郑善果母亲对儿子的劝诫,且本句并非专指某一人,既可指前文中的“王后、大夫、士妻”,也可指“吾”,因而不能解释为“你”(郑善果)。正确答案是B项。 5、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②永以书抵幕府③以资觞豆之费可乎④毋以此贾祸 1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用法及其举例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实词:文句中表示实际意义、有事理可解的字词,如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亦称为“实字”。 文言虚词:(两个意思)一、夸张不实的文辞。二、语法学上指无具体意义,只能做句法文法结构的工具词,且不能单独成句的词。主要是副词、介词、连接词、助词、叹词等等。 《考试说明》要求中学生了解常驻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哪些算是常见的?共多少个?没有具体阐释。有人对出现在中学课本上的文言虚词作过统计,共240个左右,重复出现10次以上的83个,其中最常用而又必须掌握的有40个,这40个是:之、以、而、也、其、为、于、者、所、与、则、矣、自、乃、然、已、故、乎、亦、如、是、若、将、相、焉、且、请、遂、因、虽、或、夫、及、固、莫、诸、哉、即、耳、既。这40个常用虚词中,又有18个在中学教材中使用频率最高,又有一定难度,应该逐个研究掌握。这18个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而」

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意义归类

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配套练习 一、而 1.连词。 (1)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①:蟹六跪而二螯。例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例①: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例②:图穷而匕首见 (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例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例②:吾恂恂而起。例③徐而察之 (7)表因果:可译为“因而”。例: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恐。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例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3.音节助词。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音虚词”。如:“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已而”、“俄而”一般用来表示时间不久。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①:豫州今欲何至? 例②:大王来何操?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2.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例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例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例: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例: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 又:何以战?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①:儿寒乎?欲食乎? 例②: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 (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例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例②:日食饮得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