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英镑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

英镑危机启示录:在大国综合博弈中,金融领域也是重要的战场,虽然你看不硝烟,但其惨烈的程度并不亚于其他类型的掰手腕。

任何一个故事都讲究背景,就像每一个主角都应该有一个曲折离奇的身世一样,每一出危机的背后,如果你去仔细翻翻,都能找到深刻的原因。而当我们谈及英镑危机的时候,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先从欧洲货币体系开始落笔,更为恰当的做法是从永恒的命题入手:任何有抱负的国家,都有同样的野望:将地球村最漂亮的皇冠---储备货币---纳入囊中。

话说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时候,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一件大事: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一句话概括布雷顿森体系:美元是唯一的核心货币。其他所有国家货币跟美元挂钩,美元只和上帝才能发行的黄金挂钩)。这是自1945年以来,美元地位第一次遭受冲击。如日中天的德国、日本等后起之秀凑在一块儿嘀咕:皇帝轮流坐,明天到我家。

既然美国相对实力衰退,旧货币体系已经彻底垮塌,新体系里最好我们每人都能分一杯羹。考虑到美元的强大,后起之秀们很明智地选择了两大策略:国际上亚欧联手,猛推国际货币篮子来取代美元。地区上各自提出一体化设想,通过区域货币和经济一体化来增强自身实力。

于是乎,SPDR应运而生。这东西的本质其实就一句话,

别搞美元一家独大,国际货币最好用货币篮子,我们几个比较牛的国家都在里面,当然,考虑到各国相对实力会有变化,篮子权重可以调整。咱们争取以后不用单一货币,尽量用货币篮子SPDR好不好?结果大家都知道的,SPDR在和石油美元的竞争中,败北。

于是乎,欧洲货币体系(EMS)诞生。这东西的本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将小舢板们用铁索链接,增强抗风浪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主要欧洲国家的货币都盯住ECU,ECU 是什么东西呢?又是一个货币篮子。1979年诞生的时候包括8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丹麦、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1989年西班牙加入,1990年英国宣布加入从而扩大至10个国家。

想必大家都读过《三国演义》,里面庞统见曹操时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为一排,或五十为一排,首尾用铁环连锁,上铺阔板,休言人可渡,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风浪潮水上下,复何惧哉?”

细想一下,EMS和铁索连船是不是一回事儿?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抗风浪能力不够,一个国家的货币战斗力不够,那就把几个国家的货币通过ECU串联起来。任何两艘船之间,由于ECU的存在,都形成了有浮动联系汇率制度的关系。每两个参与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只能在固定汇率上下的一个窄幅内波动(±2.25%,1992年9月英镑危升期间至±15%)。

当两国货币间的汇率超出这一范围时,两国中央银行必须干预外汇市场,将价格砸回波动区间。

世间的道理返璞归真之后,都是很简单的,比如说收益和风险成正比。铁索连船后稳定性自然大增,但你的风险也体现出来。一旦某一艘船着火,可能将整只舰队拖入深渊。英镑危机的第一把火是从哪里烧起来的我们可以押后再议,为何会有英镑危机则是第一个值得所有后来人去深刻思考的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还是得从英国说起。

英国这个国家很有意思,说起来呢,他有着辉煌的历史,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为其赢得日不落帝国的鼎鼎大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领头羊地位被美国所取代,但是英国和美国的关系一直保持良好。作为北约战壕里的一员,英国向来被视为美国在欧洲最坚定的盟友。历史告诉我们,哪怕再坚定的盟友,在绝对利益面前,都会遭遇考验,英美也不例外。

全球储备货币蛋糕的切分和国际金融市场定价权,无疑可以归入绝对利益的范畴。欧元诞生前,世界储备货币格局就是美元一家独大。欧洲货币体系是欧元的前身,德国人和法国人折腾出这么一个体系是为啥,美国人心里清楚,英国人心里也明白。

1990年,英国正式加入EMS。1992年2月,英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约定各国将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

工作。如果没有1992年9月发生的那场危机,大家一定看不到如今诡异的现象:英国属于欧盟的一部分,但是英镑却依然存在。英镑纳入欧元区的影响,超乎大部分人的想象。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设英镑加入欧元区,那么国际大宗商品的一半定价权将从英镑计价转变为欧元计价。欧元诞生之日,就是大宗商品定价、贸易阶段、国际清算和外汇储备等多领域全面发起阵地争夺战之时。

更可怕的是,一旦英国加入欧元区,英镑退出历史舞台,货币政策将不再由英国人自己说了算,美国还能维持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强大影响力么?进而,美国还能通过英国楔子影响欧洲的内政外交么?

福尔摩斯告诉我们,当一个案件发生后,最大的嫌疑人通常是最大的受益人。英镑危机的最大受益人是索罗斯么?在我看来,索罗斯装进口袋的利润不过区区10亿美元。美国政府却将地缘政治及国际金融权势领域的好处纳入囊中,这些看不见的东东和看得见的10亿美元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因为他们无法用金钱去衡量或者购买。

结论:英镑危机这把火,美国纵火嫌疑最大。接下来,让我们深入细节,去看看点燃到纵火的全过程。

当大家说起英镑危机的时候,一般来说首先想起英国和德国。绝大多数人并不了解,第一艘着火的船只是一个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国家:芬兰。大家如果记忆力足够好的话,应

该还记得芬兰是欧洲货币体系缔造的八个国家之一。那么,芬兰是如何倒下的呢?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没有连续十数年高速发展导致的过热,索罗斯为代表的大鲨鱼们再凶悍,东南亚经济危机也不会将这么多国家拖入深渊;如果没有高福利、低增长导致的债务难以为继背景,兴风作浪的国际热钱能量再大,也无法将欧债危机播撒至意大利这种欧洲第三大国家。欧洲货币体系的缝在哪里呢?欧洲经济冰火两重天。德国统一后,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在巨额赤字的推动下,德国经济连续三年实现高速增长。

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意大利等一大批其他欧洲国家增长缓慢、失业增加。本来呢,经济增速有差距也没啥,经济基本面导致的汇率失衡通常会是一个较为缓慢平和的过程。但是,我们都知道,国际经济还有一个变量叫利率,国际汇率形成机制中有一个关键性变量叫利差。当缓慢平和的基本面差距叠加利差变化的时候,市场就具备了短期大幅波动的可能性。

1992年7月,德国央行无视上次七国首脑会议要求其降息的要求,悍然宣布加息,将贴现率升至8.75%。基本上,所有历史回溯的史料都会言之凿凿地将接下来发生的汇率市场大动荡归咎于德国的不当利率政策。但是呢,如果读者有空的话,大可以去做个简单的历史回溯。看看当经济增速

差和利差同时扩大的时候,是不是无一例外导致了联系汇率制度被击穿。

1945年至1992年那么长的时间里,主要发达国家之间主要沿用联系汇率制度,但类似英镑危机的发达国家外汇市场风潮,发生了几次呢?如果你相信问题的出现都是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叠加的结果,那么欧洲货币系统内生的国别不均衡是硬币的一方面,美国及其华尔街将不均衡放大为外汇市场危机的动机则是硬币的另一方面。

好了,既然所有条件都已具备,英镑已经被狙击枪牢牢锁定,直接开枪攻击英镑好不好呢?答曰,不好。操纵外汇市场和操纵股票市场,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有走通群众路线的人才能掀起惊涛骇浪。

任何一类金融市场,当你试图达到操纵目的的时候,都必须争取不明真相群众资金的支持。历数历史上有名有姓的危机,哪一次最终击垮货币当局的力量不是来自民间?与其上来就攻击英镑,然后孤身一人与英国货币当局死磕,还不如做个战略迂回。

怎么迂回呢?很简单,选择铁索连船中最破烂的那艘船下手,就是芬兰。攻击的方法也简单,卖出芬兰马克,买入德国马克。汇率大幅逆向波动,芬兰央行自然要入市干预,奈何手里的德国马克太少,芬兰第一个很快败下阵来,9月8日芬兰政府怅然宣布芬兰马克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

几十年后,当我们梳理危机脉络的时候,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在这里,危机发展的第一阶段,德国政府犯下第一个严重错误。我不知道如果德国人当年做出正确选择会怎样,但我确知德国人的错误选择构成问题升级的重要推手。

芬兰马克危机期间,当时英法政府就深感问题的严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议降低利率,但德国认为芬兰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法政府的建议。芬兰马克脱钩之后,德国央行行长施莱辛格甚至还在9月11日公开宣布,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正是德国的纵容,令市场开始相信,联系汇率制度遭遇大麻烦了,而实力强大的德国看起来并没有兴趣出来管闲事hold住场面。一时间,仿佛嗅到了血腥味,各路投机者两眼通红地蜂拥而至。一时间,市场普通参与者也开始担忧,本国货币是否还能支持住呢?

第一阶段战役总结:攻击小个子芬兰马克,大获成功,在战斗中,破坏者一方的力量滚雪球般增长起来,已经具备和较大经济体过招的能力。大鲨鱼和小鲨鱼没给欧洲留下喘息的时间,拿出当年党卫军闪击战的精神迅速进入第二段战役。目标:意大利!

9月12日,欧洲货币体系内一直是软货币的意大利里拉告急,汇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中里拉对马克汇率的最大下限。虽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后2次提高银行贴现率,从12%提高到15%,同时还向外汇市场

抛售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缓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贬值,将其比价下调3.5%,而欧洲货币体系的另外10种货币将升值3.5%,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来欧洲货币体系比价的第一次调整。

里拉贬值的效果也仅仅维持了3天,3天后,意大利里拉再现抛售狂潮,马克对里拉的比价再次超过了重新调整后的汇率下浮的界限,在交足学费之后,意大利政府意识到在汹涌的市场浪潮面前,手里的外汇储备耗尽也无法改变局势,只得遗憾宣布里拉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让其自由浮动。

第二阶段战役总结:攻击大个子意大利,大获全胜。拿下意大利的意义在于,至此,全世界人民已经相信,欧洲软货币国家的贬值已经不可阻挡,大鲨鱼和小鲨鱼们成功将海洋生态链最底端规模也最为庞大的小鱼小虾们拉入自己做空战线。

换言之,从第二阶段战役开始,意大利、英国等软货币国家央行的对手盘已经不仅仅局限为大鲨鱼小鲨鱼们,而是整个市场。第二阶段结果浮现的那一刻,整个英镑危机的结果就已经注定。第三阶段,也是宣判阶段,目标:英国!

9月14日,为了应对危机,德国宣布贴现率降低半个百分点,由8.75%降到8.25%,这是德国五年来的第一次降息。按照刻舟求剑的思路来看,德国肯降息,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呢?答曰:此一时,彼一时是也。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

力未成之际,德国降息有可能打消疑虑;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力初成之际,德国降息有可能舒缓疑虑;看空和做空的一方势力大成之际,德国降息只可能引发“黔驴技穷”的鄙视。

9月15日,一场更大的风暴在英国的外汇市场上刮起。就在德国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镑汇率一路下跌,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冲破了三道防线达到1英镑等于2.78马克。英镑的狂跌使英国政府乱了阵脚,于16日清晨宣布提高银行利率2个百分点,几小时后又宣布提高3个百分点,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国央行注入上百亿英镑的资金支持英镑,但也无济于事。16日英镑与马克的比价又由前一天的1英镑等于2.78马克跌至1英镑等于2.64马克,英镑与美元的比价也跌到1英镑等于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机关用尽之后,9月16日晚上,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至此,整个英镑危机缓缓落下帷幕,欧洲一体化进程遭遇第一次重大挫折:芬兰、意大利和英国宣布脱离欧洲货币体系。虽然经过法德的不懈努力,最终将芬兰和意大利重新纳入到欧元的版图。但英国的欧元梦彻底清醒了过来,从此之后,英国人很认命地接受了自己的新角色:美英体系打入欧洲体系的一个楔子。

危机给我们的启发:

1.在大国综合博弈中,金融领域也是重要的战场,虽然你看不硝烟,但其惨烈的程度并不亚于其他类型的掰手腕;

2.金融市场的风暴从酝酿到成型、从成型到全盛需要一个过程。初期不介入,后期也就不用介入了,因为没有人可以战胜整个市场。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

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及三大启示(张昀;5月27日) 文章作者:张昀作者单位:央行上海总部文章出处:《上海证券报》随着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不断蔓延,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问题,已经当前成为全球热门话题。笔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区经济及全球金融稳定和经济复苏有四大不利影响。 第一,影响欧元币值稳定。受希腊等国家面临的主权债务问题影响,欧元汇率从2009年12月起一路下跌,至2010年4月27日,欧元兑美元汇率报收一年来的最低点,较2009年12月初下跌了12.8%。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希腊等国家的债务问题,市场信心难以恢复,会进一步打压欧元汇率。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元已经被希腊等国的债务问题拖入自诞生以来的最困难时期。 第二,拖累欧元区经济发展。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采取的激进财政紧缩政策,可能使其经济重新陷入衰退。根据IMF最新预估,2010年,希腊、西班牙、爱尔兰和葡萄牙四国实际GDP增长率为-2%、-0.4%、-1.5%和0.3%,是欧元区成员国中表现最差的几个国家。目前,尽管主权债务问题集中在希腊一国,但也存在继续扩散至其他欧元区国家的风险,标普公司在4月27日、28日接连降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更是助长了这种恐慌。 第三,延长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作为单一货币区,欧元区内部经济失衡给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制造了障碍,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复苏的步调不一致,使欧央行在实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时很难确定一份适合所有成员的时间表。而希腊和其他一些欧元区国家暴露出来的债务问题,拖累了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步伐,也使欧洲央行可能不得不在更长的时间内把基准利率维持在历史低点。 第四,威胁全球经济金融稳定。IMF在4月20日和21日先后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都表达了对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风险的担忧。IMF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说,短期内的主要风险是,如果不加控制,市场对希腊主权债券流动性和偿还能力的担忧,可能会演变成一次充分的主权债务危机,并形成某种蔓延之势。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年底,全球政府的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到2011年则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问题恶化将影响银行系统并波及其他国家,削弱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 尽管在希腊债务危机初期,由于危机救助机制的缺乏而使危机有加重趋势,但从最新公布的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和欧洲国家领导人的承诺等来看,危机可以限定在少数几个经济规模较小、影响较小的国家,并不会大规模蔓延而使全球经济二次探底,也不会导致欧元区的分崩离析,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的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随后,次贷危机的影响逐渐蔓延,5月到6月,一些西方对冲基金破产;7月次贷问题导致私人股本运转失灵;8月次贷危机扩散至股市,全球主要股市每个交易日股价下跌2%以上的事件经常发生;8月至9月,出现全球性信贷紧缩,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再度激化,金融风暴很快从美国的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美国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9月14日,美国银行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9月16日,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宣布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9月25日,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公司……越来越多的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次贷危机演变成为金融危机,而且越来越失控。更为严重的是,这场危机很快扩展到全球,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部分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陷入衰退,主要金融市场急剧恶化,全球股市遭受重创,多国政府财政赤字增加,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多国就业形势严峻,失业人数不断攀升。时至今日,虽然说全球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但一些国家仍然深受其累。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使国际金融体系遭受到严重的冲击与考验,同时也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直接原因 第一,过度的金融创新。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的证券化,而次贷证券化和次贷证券买卖正是为满足金融家们对尽可能多的高额利润的追求。“两房”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购买到的商业银行及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投资银行再利用所谓的金融工程技术,把这样的债券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序之后,金融交易的链条加长了,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大家关心的是它们更高的投资收益率。于是,美国本土和海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对担保债务权证(CDO)等金融衍生产品疯狂追求,大量金融机构参与其中。美国房地产泡沫的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至全球,最终使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第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货币政策长期以来倾向于宽松状态,低利率在刺激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的同时又导致了储蓄下降和股价上涨,股市财富效应的显现又会再度刺激消费,导致楼市不断上涨。持续走高的房价使得贷款公司放贷的欲望以及各类投资者分享房产增值收益的野心随之增加。于是,以股价和房价互相推动的泡沫逐渐扩大,并且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房产和股票为资产的中产阶层。大批中产阶层的消费模式影响着许多美国民众,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整个美国以透支的方式进行消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民众从金融机构借钱,金融机构再从金融市场借钱,整个美国从全世界借钱。最终,美国进入了一个债务链,上述链条中任何一环的脱节都将导致泡沫破灭、危机爆发。 第三,金融监管的缺失。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也曾对金融体系实行较严格的管理制度,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而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颁布以后,美国实行金融自由化,形成一种介于分业监管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房地产的影响和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和启示 法学083 084772325 滕杰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的次贷危机给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中国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新兴市场之一,而且已经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受到了次贷危机的影响。本文将分析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研究次贷危机给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促进我国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次贷危机房地产影响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于2007年2月份显现,3月份初次爆发,此后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对美国周边市场和全球经济的波及程度也越来越大。这引发了投资者对全面信贷危机的担忧。市场信心受到巨大的冲击,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发生剧烈波动。各国央行被迫采取紧急措施,向市场金融机构注入短期流动资金。政策成效还未完全显现,雷曼兄弟的破产,房地美和房利美被国有化进一步恶化市场信心和紧缩市场流动性。由此次贷危机导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对全球金融和经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对金融体制和经济模式的深刻反思,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道路给予启示。 一、次贷危机的起因 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资产质量下降。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连续13 次降息,至2004 年中期,美国的利率被降至46 年来最低水平,仅为1%,靠低利率政策刺激的美国经济在2004年上半年成功登顶。此时,为了抑制过快的经济增长,美联储又开始逐步调高利率,2004 年中期以后连续17 次上调联邦利率,至2007年8 月利率达到5.25% 水平。①联邦利率的调整产生了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低利率政策大大刺激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投资扩张,使得美国的房价迅速上扬;再加上美国的一些贷款机构实施零首付政策,使得房价越推越高,泡沫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伴随着利率的调升,还款人的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不断下跌的房价又使得相当数量的投资购房者手中的房屋资产急剧缩水。在这两种压力下,还款人不得不放弃房产,拒交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即成为直接的受害者,而持有资产抵押债券的投资者也就成为间接受害者。 次贷危机产生的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体系的缺陷。美国金融体系不断创新的结果是金融链①沈雄伟.美国次贷危机原因及对我国的影响.[J].现代商业.2009/23

欧债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欧债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一、欧债危机发生的背景 次贷危机自2007年8月浮出水面,到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逐渐演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面对危机,世界主要国家联手应对,危机的肇始国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大力的反危机政策,使得美国金融市场逐步开始恢复稳定。经济也呈恢复增长之势,其他各主要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良好的恢复增长势头。 危机之下,中国政府及时做出反应,于2008年底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以及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刺激措施,总体上,4万亿投资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减少失业以及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9年同期增长11.1%。其中一季度增长11.9%,二季度增长10.3%。 然而,2010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突然爆发,并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欧元持续贬值,全球经济形势突然变得扑朔迷离。 二、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1992年2月7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标志着欧盟的成立。欧盟当时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和芬兰,达成了《欧洲联盟条约》。在1992年确立的欧洲经济一体化并向欧元过渡的四项统一标准,因此,欧元成为这¨个国家的单一货币。目前,使用欧元的有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等国家。 欧债危机始于希腊债务危机。因希腊本身的经济水平并不强,为了维持欧元区普遍的薪资和福利水平,希腊采取了国家借贷的做法。如果欧元区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希腊可以用新借贷款偿还旧借贷,以此维持,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不好,欧元区经济增量没有达到预期,希腊的经济更是一塌糊涂,因此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希腊的债务评级不断下降,无法借到新的贷款,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希腊财政部长称,希腊在5月19日之前需要约90亿欧元资金以度过危机。但是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中迟迟达不成一致意见,4月27日标普将希腊主权评级降至“垃圾级”,危机进一步升级。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十年轮回:金融危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网https://www.doczj.com/doc/ee15384576.html,时间:2009-08-25发表评论>> 本书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起笔,从制度及其演进的角度,在历史、宏观、微观三个层面分别考察了亚洲金融危机及当前的危机,建立了对于金融危机的分析框架。通过对两次危机的比较研究,作者深入探讨了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当前危机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所付的代价 现在该是我们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金融危机中吸取重要经验教训的时候了。 亚洲危机是关于国内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思考和全球化的兴起这两种思想之间的冲突。这种思想的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因为世界各国越来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亚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治理体系,事实证明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冲击下是弱不禁风的。 同样,在十多年后,全球性危机突然爆发,因为现今没有一个经济体是“孤岛”。简而言之,它是网络世界中本国的和全球的治理危机。 亚洲危机是亚洲为了进入新阶段而付出的代价,而当前

的这场危机也是世界为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而要付出的代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2007~2008年显然标志着全球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必须提出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这是不是全球资本主义盛极而衰的标志?至少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目前这场危机给“美国梦”画上了问号。 因此亚洲人必须找出自己的发展模式,把“GDP热”(疯狂追求快速增长)弃之如敝屣,寻求更加可持续的发展速度,既提供就业机会,又不破坏环境。 第二个历史性的问题是,如果印度和中国每年都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而G3(美国、欧洲和日本)每年增长率不足2%,那么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相对实力将会显著改变。根据我本人粗略的估算,亚洲在未来十年内会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市场。 第三,亚洲是否准备好扮演这种角色了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去,新兴市场一直依赖发达国家的市场和资金。亚洲之所以不得不把它多余的储蓄投资到西方去,正是因为它自己的金融系统还不足以承担对这些储蓄的配置使命。亚洲的监管结构尚待发展。要在国际货币秩序中有所作为,亚洲的政府官员们既缺乏国际意识,在心理上也准备不足。美欧之间在适当应对和营救努力方面的协调也不足。这说明,要开始考虑全球政策之前,我们还须先加强国内危机的管理和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2007年3月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目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次贷危机是由于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而引起的,又通过大量金融衍生产品把其他金融机构卷入了这次危机,又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到整个世界。中国应当在次贷危机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避免类似的风险。 关键词:次贷危机;影响;传导;启示 1 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为了刺激经济,连续采取了降低利率的措施,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1994年,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年度发行量不过350亿美元,仅占当年贷款发放总额的%,而这一比重在2006年升至20%,次级贷款余额也增至万亿美元,住房私有率高达%。在极低的利率刺激下,大量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市场。许多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高利息和

扩张业务,也介入了次级房贷业务。一些贷款机构甚至推出了“零首付”和“零文件”的贷款方式。贷款人可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只要证明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这就加大了贷款 机构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为了追求风险最小、收益最大化,放贷机构一方面继续大量发放次级贷款,一方面把这些债务进行资产证券化,打包做成各类金融衍生产品,拿到资本市场上去流通,卖给银行、投资公司、对冲基金及保险公司,以控制风险锁定收益。根据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要求,多种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MBS)、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bligation,CDO)等等。至此,由信贷公司、债权打包服务公司、投资银行、投资基金等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利益链条。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前几年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17次提高,由1%提高到%,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这就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形成了次贷危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 内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冉芳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610064) 【摘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而2010开始引人关注的希腊债务危机根源于希腊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同时受制于风云变幻的国际金融市场.希腊危机给欧洲经济乃至正处于复苏阶段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影响,同时也对处于新兴市场国家的中国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 一 ,引言 主权债务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主权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或者向其他国家所借的债务.一旦 这个国家的主权信用出现危机,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 这个国家就面临着主权债务危机.继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以 来,迪拜主权债务危机,希腊主权信用危机接踵而至,使得国际金 融市场动荡不安.2010年新年开始,希腊,一个国土面积约13.2万 平方公里,人口约l100万,2009年GDP约2200亿欧元,占欧盟27 个国家(EuropeanUnion)GDP总额的2%,占l6个欧元区国家的2. 7%的欧洲小国就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探讨债务 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希腊债务危机的概况 2010年初,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乍暖还寒的背景下,发生在欧 元区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给欧洲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深深的阴 影.从2009年12月16日,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将希腊的主权 评级由"A一"下调为"BBB+",到2010年4月27日标普下调希腊

债券评级为垃圾级别,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越演越烈. 2009年1O月希腊新政府上台后发现前任政府严重粉饰该国的 财政赤字,将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6.7%调整为12.7%, 大大超过了欧元区规定的3%水平,为欧元区最高的赤字水平.同 时希腊政府负债存量占GDP比重高达112.6%,也远远超出欧盟制定的60%的警戒线标准.目前希腊政府总负债5050亿美元,2010 年希腊总融资需求约750亿美元,而其官方储备资产规模只有1.6 亿美元,仅能覆盖总外债不到0.1%的水平.希腊政府脆弱的主权 信用引发了市场的怀疑,希腊国债的风险溢价一直徘徊在3%左右, 这使得希腊作为欧元成员国的大部分好处都消失殆尽. 另外,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2009年底,银行业所 持包括民间和公共部门在内的希腊总债务敞口为2360亿欧元. 这是希腊债务违约或者重组对银行带来的损失,而且危机已经使 得希腊银行业的融资途径遭到削减,希腊银行业不得不严重依赖 欧洲央行的货币市场来操作获得资金.一旦主权信用风险集中爆发,金融结构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三,希腊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警惕地方债务问题.1,中国地方债务的现状.正当全球 各国忙着应付后金融危机和潜在的主权债务危机之际,中国正面 临着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有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这 个方向发展.其中,最令人担心的莫过于成为如今欧元区危机的 翻版:急剧膨胀的国债.欧元区的问题是成员国的主权债务,而中 国则是地方政府的问题贷款.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 大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度日已成为公开的秘密,特别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年各地方政府更是纷纷举债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剧增. 据央行年2009年第四季度披露的数据,全国多家地方融资机构,管理总资产万亿元,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达到万亿元,其中2009年地方政府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达到7.38万亿人民币,日益严峻的地方债务

谈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启示的论文

谈次贷危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及启示的论文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在积极应对次贷危机带来影响的同时,应该从次贷危机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地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创新;资本市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影响程度波及全球。美国破产的中小银行有十多家,随着雷曼兄弟面临破产,美林公司即将作价440亿美元出售给美国银行,aig深陷财务危机,再加上此前轰然倒塌的贝尔斯登,美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已经出现松动。而次贷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相反,由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向金融市场蔓延、实体经济辐射的趋势。全球金融体系和经济体系遭遇到了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金融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最终积累的结果,这些制度包括金融监管,创新等。次贷危机的发生,让我们看到,美国做为全球最成熟和发达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面前变得如此脆弱。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处在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仅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在应对次贷危机所带来的影响的同时,应该吸取此次危机的教训,得到启示。使我国金融改革平稳的进行,以确保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次贷危机形成 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权掀起了“新自由主义”潮流,推动金融自由化。年《银行法》废除了q条款,逐步实现利率自由化。1999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新法案的实施结束了已经实行了66年、对金融业进行严格分业管制的《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案》。新法案最大特点是放宽对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限制,允许各金融机构可以跨行业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废除了银行不能直接经营保险、证券业务的禁令,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范围。新法案成对美国的金融体系及国际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金融经营模式的“分业管理”被打破,“混业经营”成为了一种趋势,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允许各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相互渗透,多元化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直接或迂回地夺走了银行业很大一块阵地;再加上银行业本身业务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同业竞争激烈,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使银行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收益来源,改变以存、贷业务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把金融衍生工具视作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0年以来,美国国内的金融创新活动大大增加。2001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后一直到2005年5月,美国短期利率一直处于3%以下。在长时期的低利率环境下,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房地产经济业的发展。美国的房地产业成为了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推动了贷款证券化的迅速发展。 次贷证券的形成是以次级贷款的债权为抵押,整合、分割、编制成一系列的证券化商品,并通过层层分割、再打包、评级、衍生出更多的金融产品。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比一般贷款高2%~3%,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放贷机构不顾替在的风险,发放大量的次级贷款,最终形成巨额的次级证券。美国国内的资产泡沫化现象越演越烈,2005年美国金融相关率为381%,2006年达到401%,金融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所需。美国的巨型金融机构大肆使用创新技术,创造出大量的金融衍生商品,形成了一个远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的金融世界”,如图1所示。 为了抑制经济过热,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美联储2004年开始大幅上调基准利率。截至2006年6月,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与之相对应的是住房抵押贷款的还款压力陡增,违约率的持续上升,相应地,消费者信心丧失,房地产的价格开始大

2012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2012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启示 三、启示 第一、利于进出口相关行业的结构调整;欧债危机的形成不仅会对我国金融业有着明显影响,而且对于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有着不小的影响。但如果从长远角度看,这同 样会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国家一直相对依 赖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逐渐演化成为扩大内需建设,从而有利于国 内产业化经济结构的整体调整。也就是说,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 机所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后,我国政府根据形势采取了一系列缓解经济现状持续走低的时势政策,如投放资金达到了四万亿,在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的就业情况,使居民就业率维持在一个相对 乐观的可控范畴内,保证了社会、经济稳定。但是,这同样使得一些 并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机构陷入了平台期。加之,随着这些本就产能过剩的组织机构再次加大生产规模后,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性问题就更加明显了。而随着欧债危机继金融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不少组织机构的产业 转型。也就是说,随着欧债危机的爆发,我国贸易进出口必然会再次 受到影响,一些企业等相关组织机构为了适应现状,必然会对自身 进行产业结

构调整,进而才能大规模的出现一批收购、兼并性企业,不少中小企业被竞争实力较突出的企业所兼并,进而利于中国出口 行业的整体实力能够提升。 第二、利于国内对债务及相关财政赤字的审视;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审视国内债务问题异常重要。目前,我国政 府在控制财政赤字问题所取得的成果相对突出。如 2009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的 3%以内,并且总债务也控制在了 20%范畴之内, 和国际上的预警指标 60%相比,我国所取得的控制成果是比较喜人 的。但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债务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尤其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负债指标有的高达300%,银监会统计有11万亿的地 方政府负债,国际权威机构认为中国的地方政府负债接近25万亿 甚至更多。为此,负债比率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给各地方政府敲响了警钟,全球金融危机及债务危机也有助于中央、地方政府对内外债务问题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进而为规范政府融资平台、加强金融监管增加了动力。 第三,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 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 第四,扩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

美国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警示与启示

美国经济危机带给中国的警示与启示 -------观《监守自盗》有感 摘要 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啸,以美国开始的多国都接连陷入金融危机,这场危机造成全球股市大跌、大银行倒闭和接踵而至的社会影响。在这场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下滑中,经济损失高达数千亿亿美元,以及数以百万计人失业,甚至丧失家园。而这个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究竟是怎样爆发的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从而导致这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呢?本文将通过政府管制不周,以及金融相关法律缺乏等角度进行讨论,并借此探讨金融行业的监管问题。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会受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联系到中国的国情和长期经济发展变化态势,以及现在的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应给予高度重视,汲取经验和教训。 《监守自盗》这部影片主要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影片通过冰岛债务问题展开,讨论了这场前所未有危机发生原理的影片。华尔街和政府勾结,雇佣知名学者来游说,但是这些导致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能在这场浩劫中安然无事,甚至在金融风暴过后,继续坐收名利。整个纪录片采用了访谈的方式,受访人物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合各类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受访人物都很知名,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诺贝尔经济学家、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和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和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导演将所有访问片段打乱,按五个主题重新组合,包括危机的根源、泡沫、危机的发生、责任和启示。这样的安排使得所有部分的论述都很充分,而非一家之言,集结各方的观点来阐述一个主题,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 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二)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三)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得到的启示 郑惠茹谢颖茵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亚洲许多国家的经济腾飞之时,先后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后出现了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四小虎”。他们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借助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推行出口导向型,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所谓的“东亚模式”帮助了大多数亚洲国家实现工业化起步,吸引了世界关注。然而,这种模式虽然外表看起来激动人心,振兴了本国的民族工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东南亚奇迹”,然而却隐藏着非常大的弊端,比如过分依赖外资,汇率制缺乏弹性、严重结构性问题等,这些都为97年的经济危机埋下伏笔,以至于等到危机真正发生后,让这些亚洲国家一招打回原形,十年的经济增长成果化为泡沫。下面我们将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背景、原因、过程以及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深入揭开这场危机背后的面纱,以及说明中国应该从此次危机中获得的启示。 关键词:东南亚金融危机、亚洲四小虎、固定汇率制、投机家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产生 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导火线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掀起的大量抛售泰铢风潮,导致泰铢贬值,引起周边国家连锁反应式的货币贬值狂潮。实际上,早在那些国际投机家们选中泰国之前,泰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早已显露弊端。首先,泰国不应该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尤其盯住美元,一边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制度汇率,另一边为了解决经常项目逆差,开放资本项目,利用高利率吸引外资流入,这样的做法无疑导致国家外债高筑,市场稳定岌岌可危。1997年的泰国,经济疲软,出口下降,汇率偏高,维持与美元一样固定汇率的泰铢已经严重高估,这让那些聪明的国际投机家从中看到有机可乘。他们采取的方法很简单,利用远期套汇交易借入大量泰铢,然后抛售泰铢换取美元,这样一来泰铢就会贬值,最后再购入打压完的泰铢来完成远期合同。其次,虽然泰国政府不甘示弱,坚守阵地,耗资大量美元来吸纳泰铢,但最后还是无力回天。《货币战争》的作者宋鸿兵在说到“亚洲货币绞杀战”的时候是这样形容泰国的:“泰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死拼阵地战,战略意图完全暴露,战术缺乏灵活性和突然性,最终的失败是必然的。”泰国政府的不当干预手段反被那些国际投资家们利用,他们不断地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把泰国政府最后一丝力气都给消耗殆尽,最终泰国政府不得不于1997年7月2日当天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泰国在这场货币绞杀战中成为第一个牺牲者,并且,泰国的经济危机就像瘟疫一样,迅速蔓延到亚洲各国:7月11日,菲律宾的比索开放与美元的比价,比索贬值;同一天,马来西亚也缴械投降,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改为浮动汇率;8月4日,印尼放弃抵抗,宣布汇率自由浮动;10月16日,中国台湾放弃与国际投机家的厮杀,台币实行自由浮动;11月,韩国经济危机爆发;98年初,国际投机家们卷土重来,再度重创印尼。最后,香港特区与投机家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以香港胜利告终,至此东南亚金融危机才算是告一段落。这场“瘟疫”横扫了东南亚和日韩港台,所到之处,遍地哀鸿,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危机,事实上没有几个发展中国家能经受得住。国际投机家们的疯狂攻击,掠夺东南亚各国十多年来积累的财富,更有很多人把矛头直指索罗斯,马来西亚总统马哈蒂尔指责索罗斯就是“魔鬼”,应该把这样的“魔鬼”绳之于法!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和启示 作者:T ZY S Y —以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为例 【摘要】: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我国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以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视角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美国消费需求、贸易政策以及出口企业的金融环境等不同因素对外贸的影响,并对如何减轻次贷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从而稳定中国的经济增长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次贷危机、对外贸易、影响途径 当前气象学上的“蝴蝶效应”正在全球经济生活中上演,2007年3月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不仅美国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世界经济也受到牵连。全球范围内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不仅在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大的危害,而且伴随着消费者消费需求的萎缩和投资者投资信心的悲观而使实体经济也陷入了萧条之中。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纷纷向市场注入资金,以增加市场流动性,恢复市场信心,但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并没有进一步缓解,其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在增加,目前全球经济损失累计已超过前几次经济危机的总和。加入W T O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期待中国经济能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目前,中国经济受到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我国对外贸易中出口增速明显下降,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一)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次贷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虚拟经济发展过快,不能如实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引发的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其表现形式就是美国房地产十多年的繁荣和大量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尤其是克林顿上台期间,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放松金融管制的法律法规。低利率刺激了房价上涨,再加上美国金融监管的松动,使得大量房贷机构贷款给信用等级差和收入较低的购房者,进一步激发了美国人买房的热情。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的产生,使得金融机构将其打包成一系列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加强信用后再由信用评级机构评级,最终出售给投资者。经过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化,信用等级不断增强,受到各国投资者的欢迎,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资金的流入,进一步加强了虚拟经济的泡沫。在这十多年的繁荣期间,美国房价每年增幅超过10%。“9.11”事件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境地,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国政府采取了继续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连续13次降低利率,至2004年中期,利率从 6.5%一直降到1%,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美联储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买房热情不断升温。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的条件下,各金融机构为了招揽客户,进行信贷规模的扩张,降低住房消费者市场准入标准,让大量的无资格或偿还能力较低的借款者进入住房信贷市场。所以,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有问题购房者的首选,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急剧上升,抵押贷款占全部房贷的比例从以往的不足5%快速跃升到2006年的30%左右。之后,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 5.25%。从2006年6月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房地产价格出现下滑,加上利率连续攀升,增加了次级按揭贷款人的负担,导致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者无力还贷,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产生了大量的房贷违约和银行坏账。其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由此受“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引发了严重的“次贷危机”。 总之美国房地产以及虚拟市场的繁荣景象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虚假繁荣,一旦信用链条中断,美国房地产市场和信贷市场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受到巨大冲击。但究其原因又是由于美国金融监管制度出现漏洞,对于银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张梦辰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07年4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关键词]:金融危机,原因,影响,启示 一、引言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一时间,虚拟经济泡沫破裂,危机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瞬间传导至各国实体经济,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而在经济已经实现全球化的当下,中国作为WTO的一员,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然而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又受到了什么影响?它又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产生原因 要了解金融危机的原因,必须先了解下什么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接着让我们来看看这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其一,信用扩张。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起因于美国的次级房贷,即为谋求更高的利息,增加银行的收入,对信用较低、还款能力差的人群的住房抵押贷款——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美国政府曾提出让一些收入不稳定、信誉等级较次的美国家庭获得自己的住房,因此鼓励投资银行向这类人群发放无抵押和无首付的房屋贷款。这种贷款风险极大,这些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便将这些债务以证券的形式向全球发售,同时为了提高这些证券的信誉,一些大的保险公司也参与进来为其担保。这种金融创新的方式被世界所效仿。其二,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为了缓解网络泡沫破灭、“9·11”恐怖事件的影响和2001年经济衰退,2001年美联邦储连续11次降息,又在随后

2012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2012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当人们还来不及回味这些“精彩瞬间”,2012版的欧债危机大戏即将拉开帷幕。新的一年,欧元区国家和银行将面临巨量债务到期,融资压力史无前例;新的一年,债务危机和银行业危机挤压下的欧洲经济将步履蹒跚,重建市场信心将更加困难;新的一年,欧元和欧元区的命运依然备受关注。 大量债务到期融资难度加大 专家认为,2012年欧元区面临最为紧迫的挑战是如何在国债收益率居高不下、融资难度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偿付即将到期的巨额债务。 国际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欧元区各国政府有1.1万亿欧元(约合1.4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仅第一季度就要偿还2500亿欧元(约合3234亿美元)至3000亿欧元(约合3881亿美元)。这其中,意大利占一半还多,而该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一直处在接近或超过7%的水平,融资压力巨大。如果同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的意大利被巨大的融资压力压垮而不得不求援,那么面对意大利总额高达1.9万亿欧元(约合2.5万亿美元)的债务,欧洲现有救助机制也将爱莫能助。当本月21日欧洲央行宣布向欧元区银行提供4892亿欧元(约合6329亿美元)的三年期贷款时,市场为之一振,法国总统萨科齐甚至公开呼吁银行可以用这些资金购买国债。但被“寄予厚望”

的欧洲银行业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很难真正“两肋插刀”,且不说欧洲央行的这些贷款中约一半是覆盖此前已经发放的一年期贷款。 各扫门前雪导致欧债危机加深 三件看似毫无关联的欧洲事件,勾勒出了2011年的“欧洲故事”。一个关键词贯穿着三个事件的始终,这个词就是“自私”。 英国的“光荣孤立”体现着英国人的精明算计和自私自利。作为欧盟成员国中最大的“非欧元”国家,如果参加了这个“政府间协议”,英国百姓将要为陷入危机的欧元区部分国家承担更多的税负。所以,英国《每日邮报》委托进行的首次有关欧盟修约的民意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支持首相卡梅伦的立场,反对的仅为19%。调查还显示,有近一半英国人赞成退出欧盟,33%的人认为英国应留在欧盟。《镜报》说,对欧盟所有的重要决定,英国没有一次不表示反对。 冯仲平: 欧债危机涉及中美欧博弈 欧债危机的发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可持续”:高福利制度的“不可持续”和欧元区只统一货币而财政各行其是的“不可持续”。 为何会出现高福利制度不可持续的难题呢?一方面是经济长期低迷,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则由于人口老龄化严重,失业人口攀升,福利支出需要不断增大;政府只好举债度日,寅吃卯粮。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纷纷救市,严重的债务问题再也捂不住了。欧元区

1997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

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摘要】1997年,一场汇率危机从泰国刮起,并迅速席卷亚洲,演变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从而使得亚洲经济放缓,部分国家甚至濒临破产的境地。虽然这次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不大,但是间接影响不容低估。本文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分析,说明了亚洲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指出面对危机中国应汲取教训,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金融体系。 【关键词】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启示 1997年7月2日,是世界金融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泰国政府终于被迫宣布取消联系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当天即下跌20%。历史上将这视为上世纪末那场亚洲金融危机开始的标志。 随后,这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相继发生货币贬值、股市暴跌的连锁反应。这不但给地区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冲击和损失,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直到今天,每每回眸那段日子,人们仍心有余悸。特别是在当前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发酵之时,回顾上世纪末那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的经过和教训,显得别有一番意义。 1997年的那场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后呈现出愈来愈严重、愈来愈深入的发展态势。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袭击港币。中国香港政府为保护联系汇率制而提高港元利率。接着,香港和内地深、沪股

市大跌,并引起全球股市一阵跌风。 1997年11月,亚洲金融危机蔓延至东北亚,韩国放弃保护韩元措施,韩元大幅贬值,韩国政府不得不向IMF求援以缓解债务危机,与此同时,日本也处于严重的金融动荡之中。 1998年1月,印尼盾几天内贬值50%。一些国家不能偿付大量到期短债,导致东亚多数国家和地区股市汇市暴跌至近年最低点。 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持受到危机冲击的亚洲国家尽快走出困境,中国向世界作出了一个承诺:保持人民币币值。人民币不贬值,这对保持世界经济稳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公认的一点就是,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 “东亚国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从金融危机重创中反弹,主要归功于一些主要国家如中国和韩国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杜大伟曾经这么说。危机往往不全是坏事,某种程度上它孕育着改革。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不久,我国就宣布实行宏观政策重大转向,其中包括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每年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1997年11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重要性。随后,财政部于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注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补充资本金,并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