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融让梨的反思

孔融让梨的反思

孔融让梨的反思
孔融让梨的反思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考试中,上海一名小学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个题目时,答了“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大大的叉。“这道题也没固定答案啊,凭什么说真话就错了呢?”这位小朋友的家长“一怒之下”把考题晒上微博,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还能听到孩子的心声,其实真的很庆幸!这名学生说,4岁的孔融不会这样做,才这样写答案,并坚信没有答错。许多网友认为,“言之有理”就算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更不能算错。现在舆论的矛头几乎都指向了老师,似乎“打了大大的叉”的老师就是冥顽不化,就是墨守成规,就是扼杀天才。客观而论,这样指责老师过于苛刻,毕竟这是一场考试,既然是考试,就得对试卷的对错作出评判。有网友说,“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这是道德考题,怎能够出现在语文试题里?按照这个逻辑,语文根本没法考试了,因为所有题目都可能跟道德扯上关联。

其实争论让或不让,已经超出考题和学生答题的本身,是因为争论本身及人们对教育方法、价值观和道德认识都有分歧。一些人认为要让梨,则是坚持教育不仅要授业,还要传道,要塑造人,让孩子成为思想和观念正统的人,打造为众人所接受和欢迎的价值观;一些人认为“不让梨”有理,则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和尊重事实,并对这种把道德强加给学生的教育方法不以为然。到底谁是谁非呢?其实,不管是考题本身,还是道德争论,都没有标准答案,甚至这是一种观念争论陷阱。就道德而言,“让梨”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值得尊敬、鼓励和赞赏;而且,学生回答“不让梨”的诚实也是值得肯定的。事实上,孩子暂时不懂谦让也不是一种恶,这个答案未必就证明孩子是自私的人。更不应因此而引发孩子不敬老的道德忧虑,孩子不说假话,究竟关乎什么样的道德问题,也无法定论。“让梨”与“不让梨”的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道德悖论”:到底是“敬老”对,还是“诚实”对,把学生置于一种两难选择的境地,但让孩子违心地说“道德假话”,肯定不是教育的目的。

“文以载道”是我们的传统,它能源远流长几千年,自有其合理性。“孔融让梨”的故事每个在国内接受过教育的人几乎都曾经读到过,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小故事意在教育孩子们能在小小年纪就学会谦让,拥有帮助他人的无私品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只能是一种倡导和教育,即使在教育理念最为宽松的美国,其小学课本里也不乏类似的道德灌输。但这“梨”最终让还是不让,那得是拥有这个梨子的小朋友自己说了算,不能是旁边的大人说了算。同样的道理,对于“孔融让梨你会让梨吗”这样的问题,同样也得是学生的自己主观意愿说了算,而不是老师手里的标准答案说了算。

从这个角度说,阅卷老师对“孔融让梨我不让”打上叉,是在执行其教育任务。要说欠缺,该老师缺的是一份智慧,他只知执行教学大纲,而忘了老师除了判断学生答题对错,更在于教化,引导孩子心智成熟。

所以,如果是有经验的老师,他应该会采取更有技巧的办法,在表扬小学生说出心里话的同时,也委婉提醒:如果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梨,把一个快乐变成两个快乐,岂不是更好?

这个小学生很诚实,他听从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且真实的表达了自己想法——不想让梨。

说到老师的打分,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还是几十年前的“标准答案”式的教育,学生所回答的任何问题,老师手里基本都掌握着标准答案,甚至就连思想品质方面的故事,老师在考察学生问题时都会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来判断对

错,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有些死板了呢。不过,站在老师的立场想一想,这种答案不打叉,难不成要打勾吗?“孔融让梨”的课文可不是白学的,通过打叉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教导懵懂的学生习得谦让美德,无论如何也不为过呀。

问题在这里形成了死结:老师怎么判似乎都不对。看来,这道题不仅是考倒了学生,也考倒了老师,而问题的根子其实正在题目本身。

作为出题者的大人,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会以孔融为榜样,答出预先设定的答案,可是心智尚不成熟的小朋友,哪里猜得到出题人的想法?出题者和答题者,在思维模式上完全不是一个套路,但出题人却硬生生地要将孩子的思想纳入既定的框架,引发矛盾不可避免。

事实上,这也正是目前应试教育存在重大缺陷的一个缩影:单一的评价体系,对“正确答案”的过分追求,让孩子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创新思维的动力。

当前的语文教育,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本内容与现实社会的实际相脱节,学生在课本上感受的是一种价值观和处世方式,但在社会上,却不得不面对另一种难以说清的价值观和人际处理,这样的反差彻底撕裂了一些学生对传统道德品质的认知,甚至他们会不自觉的学会了撒谎,也像成人一样,在标准答案面前当好学生,即使这不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声音,但为了分数和老师的肯定,甘愿撒谎。

不得不说在大一统的道德教育标准面前,任何的个性声音和想法都是被视作另类的,“孔融让梨我不让”在成人社会具有一定的可讨论空间,在小学教育中虽然我们倡导正向教育,但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小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这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想法,即使这个想法暂时可能不会有道德标杆意义,但起码做到了诚实,而我们现在最缺的,除了道德,恐怕就是诚实的品质了。

“孔融让梨我不让”,这一反常态观点,且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口,令人惊讶。这不是恶搞,也不是炒作,而是一个孩子真实想法的表达。老师在讲授“孔融让梨”的课文时,肯定做了详细的解释和正面道德精神的引导,而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为什么会怀疑老师的“引导”,同时反过来坚定不移地认为“4岁的孔融不会让梨”呢?

有网友将之称为独特的独立判断力,是孩子们对事物的质疑。只不过,“孔融让梨我不让”从始至终都与质疑无关,反倒更像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其实与其说“孔融让梨我不让”基于教育叛逆,不如说是现实价值和成人价值观对于孩子的渗透力量无比强大——无论是身边的成人行为活教材,还是各种“不需要让梨”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之下才导致了这般的认知逻辑——“孔融让梨我不让”的真诚更发人深省。

现在我们回到孔融让梨的故事上。(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母亲叫孔融把寿台上的酢梨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的一份,唯独给自已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就回答说: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其实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语文教材将其选入,初衷在识文断句之外,还含有教化的意思。教材这样编写,无可厚非;但考题的制作者,究竟要考什么呢?从老师的判定结果来看,标准答案应该不是这位小学生所答。只能答“让梨”吗?

这语文课岂不成了政治课?

一道毫无技巧可言的试题,竟让老师、孩子、家长、旁观者同时陷入逻辑上的悖论。如何既保护孩子“不让梨”的真诚,又让孩子习得“让梨”的社会礼仪,还真是个两难的问题,它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形成合力,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心思和努力。

之前,谈论类似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这么积极,因为很多人会认为这只是一道题而已,不必较真。而实践证明,这样的争论越多,对于民众走出误区是极为有益的,这不仅是一道题,背后的是非争论,才是题目意义所在。

民众看到“孔融让梨”的故事,都会为孔融的谦让所折服,也希望培养

出来的孩子能有这种美德。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是孔融,

如果孩子都成孔融,懂得谦让,这样的故事就没有意义,正是因为现实缺少,

我们才会心向往之。然而,民众却在这样的误区里“沦陷”,这样的德育也

逐渐变味。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儒家“谦让”和“孝悌”思想盛行的时代产生的美谈,但这是特定时空的美德。现在思想多元化,但民众的固定思维没有改变,

认为孩子仍然应该做出“孔融让梨我也让”的回答,岂不知这样的答案可能

有更大的隐患,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更糟。

老师将美好的期盼倾注于题目中,暂且不论这道题有没有正确答案,单

从这样的判分,就是一种错误的引导。试想,如果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

为了获得较高的分数,他是否会改变初衷,而所谓的聪明“孩子”,又是否

是真的有这种美德,还是为了获得分数。如果继续用这样的分数杠杆来进行

所谓的德育,而孩子们根本不理解“让梨”的美德,只是为了得分。那么,

这样的德育只会培养出更多的“伪君子”。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德育中,都学会了如何获得更大的梨。有的父母会

告诉孩子,你要拿小梨,把大梨让给别人。如果孩子还是要大梨,父母就会“教训”孩子,而如果孩子拿了小梨,父母就会很开心,然后会“奖赏”孩

子更大的梨。试问,这样的德育是在教孩子美德,还是在让他们学会欺骗和

心机。

其实,父母和老师都走入德育的误区,以为孩子做出了所谓的正确的选择,就是德育的成功,而根本不去想孩子都想了什么。孩子是为了获得更多

的奖赏而“谦让”,还是真的受美德的内驱力去谦让,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但现实中,一部分人都只会看结果,而习惯性忽视细节,于是,就会出

现德育“片面化”“形式化”的局面,这样的德育是失败的,可能会毁掉孩子。

“孔融让梨我不让”或许才是孩子的心声,才是真实的想法。否则孩子

们都是孔融了,美德充满人间,又岂会出现那么多缺德的行为。对于孩子们

的选择,老师应该多问问他们的思想过程,而不仅仅是将分数作为“诱惑”,

让孩子学会虚伪。

“孔融让梨我也让”是一种美德,社会需要这样的美德,但切不可“急躁”,更不能单纯地以为一道题就能判断出谁是美德谁是缺德。德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人的一生。老师要想让学生学会“谦让”,就必须承受孩子的“不谦让”,然后通过德育让孩子拥有这种美德,这才是正确的德育之道。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蜗牛搬家 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已经上了许多语言课,但是《蜗牛搬家》这节语言课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即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分段倾听故事,理解每一段故事的内容,; 2. 学说故事中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 3. 讨论:小蜗牛的做法对吗?怎样才是勇敢的孩子等等; 4.完整欣赏故事。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很容易把握,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第一、故事采用先分段再完整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二、在第二个环节中要求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这大大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让课堂气气氛变得很活跃; 第三、可能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我在延伸活动中加入了 一个游戏表演的环节,请小朋友来扮演蜗牛、蜜蜂、蝴蝶、青蛙,练习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发现小朋友很愿意上来表演,而且表演的非常好。 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 细节描写:小朋友你们,你们听过《蜗牛搬家》的故事了吗?没有,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蜗牛是一只怎样的蜗牛呀?它为什么要搬家呀?想!好,现在老师把《蜗牛搬家》故事讲给你们听。 评价分析:我觉得本节课,在环节的设计上还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的设计也是比较恰当的。第一环节我出示蜗牛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故事题目《蜗牛搬家》,因为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很快的吸引过来了。然后分段理解故事内容。我把第二环节作为重点,学说故事中的对话,不仅丰富了“细皮嫩肉、天潮地滑”两个比较有难度的新词,滑促进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我是以提问后,幼儿个别回答,再到分组角色集体学说对话,一遍又一遍的进行练习,主要运用了讲述法和练习法,在集体教学中注重个别差异。第三环节是一个经验迁移的环节,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蜗牛没搬成家是因为害怕困难,从而教育幼儿要做勇敢的、不怕困难的好孩子,坚持天天上幼儿园,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第四环节,进行完整地倾听故事,学说故事中的对话。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练习,所以这里我采用的是集体学说对话的形式。我觉得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材料的设计上,指偶过多了,每人一个,不仅没有起到吸引幼儿的作用,还分散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们都在玩指偶了,心思都在玩上了,没有幼儿跟着老师学说对话,所以,指偶每个角色一个就够了,请个别幼儿上来拿指偶,教师可以引导所以的幼儿一起学说对话,所以,指偶每个角色一个就够了,请个别幼儿上来拿指偶, 教师可以引导所以的幼儿一起学说对话,不仅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还起到了激励的作用,谁认真学说对话就有机会上来手拿指偶。所以教具的设计数量要正确是非常重要的。

最新(三字经)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三字经《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四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

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300字7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300字1 今天,当我再一次翻开《孔融让梨》时,我的心在震撼。“谦让”,一个简单的词,却有着多么丰富的涵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东汉末年有一位叫孔融的文学家,有五个哥哥和一个弟弟。 孔融四岁时,妈妈买了几个梨子回来,父亲让孔融先挑。可是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父亲见了,感到很纳闷,就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道“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弟弟不是比你还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是哥哥,所以弟弟要吃大的。”听了孔融的话,大家都夸他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 看完全文,我自惭形秽。孔融四岁时就知道谦让,而我呢?我已经上五年级了,可是我从来没有真正的谦让过。今天,我终于感悟,谦让是多么的伟大啊! 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300字2 小时候,妈妈带我到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一个可爱的小妹妹,我们在玩耍时总是争抢同一个玩具,争不到还哭呢。这时候,妈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故事是说很久以前孔融一家人吃梨。盘中的梨有大有小,哥哥让弟弟先拿,弟弟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看见了,心里很高兴,但仍故意问孔融“为什么不拿大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可是我又比小弟弟大,作为哥哥,我更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呀。” 妈妈告诉我说,故事中的孔融只有4岁呢。可他这么小就知道将好的东西要和别人分享,这样自己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听完故事,我和妹妹再也不争抢,而是互相谦让,有时还一起玩,玩得开心极啦! 孔融让梨读后感范文300字3 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使我有些感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 孔融四岁那年,父亲的一位朋友从远方来看他,并带来了一袋梨头。父亲让孔融去分梨,因为父亲十分疼爱这个小儿子,他是想让孔融先挑大梨吃,小孔融接过梨把最大的梨给了客人,然后挑了两个个大的梨给了父母,再把个稍大一点的一个个给了哥哥和弟弟,最后把最小的梨给了自己。客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分?孔融说“您是客人,最大的梨应该给您,我是最小的,最小的梨应该给我。”客人又问他“弟弟不是比你小吗?你应该给他最小的。”孔融说“我是哥哥,大的应该

读后感-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今天晚上,我读了《孔融让梨》这本书。 这个故事说一位叫孔融的小朋友,家里有五个哥哥,有一个小弟弟,有一天,他们摘了一筐梨子,然后大家商量怎么分,父亲让孔融来分,孔融挑了一个最大最大的梨子给了小弟弟,挑了一个最小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其余的给五个哥哥分了。我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光想着自己,不想到别人,这样就会变成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们要懂得谦让!时间:2013.7.25分享人:妈妈 篇二:名人故事《孔融让梨》读后感 名人故事《孔融让梨》读后感 这个寒假,陪着爸爸妈妈、外公外婆,我过的简单而充实。没有了上学期间的忙碌,闲下来,爸爸给我买了几本名人故事图书,每天看一篇文章,不认识的汉子就读拼音,再有妈妈给我讲解含义,虽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倒也能读懂大概。 其中一篇文章《孔融让梨》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这个故事简单易懂,而且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已经给我们讲过了,当时只是当一个故事听,现在,我上了一年级,可以认识字了,自己在书本中读出来,在心中回想一遍,明白了更多的道理。 孔融那么小的年纪就知道主动让大的梨子给长辈吃,同样,我们在家

里要孝敬长辈,在要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 篇三:与孩子共读孔融让梨有感 与孩子共读孔融让梨有感 马艺在上月亮班的时候就养成了每天放学后必阅读的习惯,我们总是捧着学校发的各类故事书和孩子一起畅游在书香中。我们比较重视孩子的经典国学,培养孩子高尚的品质,是从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的。同时作为父母的我们也要身为示范,自己身正才能教人。 马艺在听她爸爸妈妈讲故事的时候,她稚嫩的眼神中常常流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们就会不厌其烦的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解释给她听,直到她露出满意的笑容。有次去浙江图书馆的时候,碰巧楼下正在卖书,我们给她买了图文并茂的古代儿童品德故事书——《孔融让梨》、《陆绩怀桔》等。其中《孔融让梨》就是一则比较经典的故事。故事大致讲的是,汉代人孔融在四岁时,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弟弟吃,这种懂的谦让,尊敬兄长爱护幼小的道理,需要从小就给小孩子教育,特别是在这个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社会里尤其重要。昨晚,我问马艺:家里有四个大小不一的苹果怎么分?马艺回答:最大的给奶奶,最小的留给我。再问:在你面前有三个石榴怎么分?马艺回答:最大的给奶奶,中间的那个给爸爸,小的给妈妈。我可以吃家里的其它水果。 历史上四岁的小孔融让梨,体现的是懂礼节,现在多的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独苗一根,很多时候已经很难让他们体会到这个让的精神,所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晓天中心校五年级秦子衿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读完,我大有感触。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孔融让梨》。 这篇小故事主要写了东汉末年鲁国一个叫孔融的四岁孩子让梨给兄长的故事。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铭记于心。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再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想:四岁的孔融,都如此的懂礼貌,懂得谦让的礼仪,那我们小学生不是更应该懂礼貌,懂得谦让吗?看看这个故事,看看四岁的孔融,再看看我自己,真是自叹不如! 以前在家吃饭时,我总是任着自己的性子,只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吃,从来不管爸爸妈妈喜不喜欢吃,有没有吃。吃完后,也总是嘴一擦,碗一放,抽身就走,从来没有跟爸爸妈妈礼貌地打个招呼。现在想想,我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羞愧呀!再想想孔融,四岁的孔融,十岁的我更是自愧不如! 读了这个小故事后,我便决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懂礼貌,懂谦让的好孩子。平时,在日常行为上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这样的品质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200字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200字孔融是我国教育家孔子的第二十代嗣孙,他生活在东汉末年。孔融从小聪明好学,并且懂得谦让有礼。长大后,他成了文学家,是文明史上著名的建安才子之一。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老六。有一次,全家围在一起品尝邻居送来的梨,母亲拿了一个最大的梨给孔融,孔融没有接受,还从盘里一个最小的梨,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哥哥年纪大应该吃大的。”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师长,友爱谦让的美德,是每个人应该懂得的。我一定要向孔融后学习,做一个谦让有礼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200字小故事《孔融让梨》我读了四遍,孔融四岁能把大梨让给小弟弟,开始我有点不服气,我也能做到;可是,把大梨让给大哥哥,我可能做不到。过年在外婆家,我与堂哥、表哥他们在一起时,常常争大东西、好东西吃。 爸爸、妈妈告诉我:尊老爱幼是做人的美德,对大人、老人要尊重,对小孩要爱护和谦让。读了《孔融让梨》后,我觉得爸爸、妈妈讲得有道理。妈妈八十多了,以后,爸爸、妈妈有好东西买给我吃,我一定先给奶奶吃。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200字我看了一本好书,其实我已经看了三遍了,这本书是《孔融让梨》对我影响深刻。 我喜欢孔融,他把最大的梨让给了自己的父母亲,却把最小的梨吃了。我觉得孔融尊敬长辈又很懂事,值得我们赞扬和夸奖,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最好的书中的几分之一,我看过的最好的书还有很多很多呢!我知道了这本书中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到理,就是:要尊敬长辈、懂礼貌。我喜欢这本书,它是让我懂得道理的大宝库。 编辑推荐:更多读后感范文进入读后感大全:http:///duhougan/更多读书笔记范文进入读书笔记大全:http:///dushubiji/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1/ 1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我兴致勃勃地读了《孔融让梨》一章节,让我深受启发。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孔融在六岁那年,他的妈妈买回来了一些大大的、甜津津的、水淋淋的黄梨,洗得一干二净后,让孔融来分发给他的五个哥哥和他的姐妹们,而却留下了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妈妈十分不明白:’孔融,你为什么留下一个最小的黄梨给自己,小的不好吃,大的好吃极了。’孔融笑了一笑说:’老师说过,要尊老爱幼,所以大的你们吃吧!’妈妈听后,连忙点了点头,说:’你是一个礼让的好孩子。’ 孔融小小年纪就知道尊老爱幼,把好的东西让给别人,令我万分敬佩。现在有不少小孩子被父母称为心肝宝贝,十分地溺爱,所以孩子们把懂礼貌这三个字忘记得一干二净,认为自己吃的、穿的是最好的,只以我为中心。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也有不足的地方。一次,在过年的时候,我明知妈妈刚下班回家,已经口干舌燥了;虽然家中还有一瓶果汁,但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果汁就一饮而尽了,完全不理爸爸、妈妈,喝完还要他们再去买。想想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不由惭愧了。 这个故事,使我深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希望,像我一样的孩子们能改正自己自私的缺点,多向孔融学习。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晓天中心校五年级秦子衿 今天,我读了一本名叫《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书。读完,我大有感触。书中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孔融让梨》。 这篇小故事主要写了东汉末年鲁国一个叫孔融的四岁孩子让梨给兄长的故事。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铭记于心。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再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读完这个故事,我心想:四岁的孔融,都如此的懂礼貌,懂得谦让的礼仪,那我们小学生不是更应该懂礼貌,懂得谦让吗?看看这个故事,看看四岁的孔融,再看看我自己,真是自叹不如! 以前在家吃饭时,我总是任着自己的性子,只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吃,从来不管爸爸妈妈喜不喜欢吃,有没有吃。吃完后,也总是嘴一擦,碗一放,抽身就走,从来没有跟爸爸妈妈礼貌地打个招呼。现在想想,我的行为是多么的让人羞愧呀!再想想孔融,四岁的孔融,十岁的我更是自愧不如! 读了这个小故事后,我便决定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懂礼貌,懂谦让的好孩子。平时,在日常行为上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我相信,这样的品质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 3篇 第一篇: 今天,我读了一篇故事,名叫《孔融让梨》,我读后很有感触。这个故事说的是: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非常聪明,也很懂事。在他四岁时,有一次,爸爸拿回来一袋梨,给孩子们吃。爸爸让孔融来分梨,孔融把最大的给了爷爷奶奶,把比较大的给爸爸妈妈,把其他的给了哥哥弟弟,而把最小的给了自己。大家都夸他懂事。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活动反思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活动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蜗牛搬家 一个学期下来,虽然已经上了许多语言课,但是《蜗牛搬家》这节语言课给我的印象却最深刻。这节语言课要求达到两个活动目标,即 1.理解故事内容,学说故事中蜗牛与朋友的对话; 2.知道蜗牛因为害怕困难所以搬家没有成功,萌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把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分段倾听故事,理解每一段故事的内容,; 2.学说故事中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 3.讨论:小蜗牛的做法对吗?怎样才是勇敢的孩子等等; 4.完整欣赏故事。整个教学活动下来,我觉得故事的内容很独特,里面的对话工整、有序,阐述的道理明显、易懂,整个环节很容易把握,同时也带给我一些启示。

第一、故事采用先分段再完整欣赏的方式,有利于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第二、在第二个环节中要求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蜗牛与蜜蜂、蝴蝶、青蛙的对话,这大大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让课堂气气氛变得很活跃; 第三、可能受到幼儿情绪的影响,我在延伸活动中加入了 一个游戏表演的环节,请小朋友来扮演蜗牛、蜜蜂、蝴蝶、青蛙,练习他们之间的对话,我发现小朋友很愿意上来表演,而且表演的非常好。 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相信:只要自谁认真学说对话就有机会上来手拿指偶。所以教具的设计数量要正确是非常重要的。所思所悟:通过《蜗牛搬家》这节课,我对中班的语言课教学稍稍找到了一些方式方法,让宝宝们更开心的去接受了知识,相信:只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所突破与长进的,学会打破自己的固有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身份位置,关注幼儿的内心世界,实际教学中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 《孔融让梨》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孔融让梨》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叫孔融的小男孩,他在四岁的时候,能够主动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和弟弟,而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己吃。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自己,什么都想要最好的,很少想到别人,有的时候也不愿意分享,这是不对的。特别是我现在有了小妹妹,应该把好的留给她。妈妈说,我应该向孔融学习,尊敬师长,尊老爱幼,礼貌让人,学会分享和谦让,做一个有美德、懂礼貌的好孩子。 《孔融让梨》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叫《孔融让梨》。里面说:一天,孔融的父亲买了一些梨回家。父亲给孔融挑了一个最大的梨给他,孔融却摇摇头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大的就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读了这个故事,我非常吃惊。我们现在大多数的孩子,在有东西吃的时候,总是为自己挑选好的、大的,很少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甚至有些孩子为了争抢,打起架来。而孔融那么小,就懂得谦虚礼让,为他人着想,真让我自叹不如。这个故事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好例子。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谦虚礼让,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也是现在的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以后,我一定要做一

个谦虚礼让的好孩子,为他人着想,与他人分享快乐。 《孔融让梨》读后感3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谦让,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让大家吃,结果哥哥姐姐都来抢梨吃,孔融却没有动,因此爸爸让他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梨给爸爸妈妈,然后把稍微小一点的给哥哥姐姐们,留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爸爸问:“你为什么只吃小的梨子,而把大的梨子给我们呢?”孔融说:“我是年龄最小的,应该吃小的梨子,而大的梨子,应该给你们吃。” 一次,爸爸带着孔融和弟弟一起去郊外玩,走着走着,他们都渴了,于是爸爸就去买了一兜梨子让他们吃,这次爸爸还让孔融分梨子,心想:这次孔融要吃大梨子了吧。谁知,孔融挑了两个大梨子,分别给了爸爸和弟弟,而给自己挑了一个小梨子。爸爸问:“这次你比弟弟大,为什么你给弟弟一个大梨子,而自己吃了一个小梨子呢?”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让他吃大梨子。我比弟弟大,应该吃小梨子。”爸爸说:“孔融哟,真是一个好孩子哦!” 我们要向孔融学习,做一个谦让、谦虚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4 中国自古以来,就传承着礼让兄弟姐妹的美德。 一天,我在读《三字经》,当读到“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时,发现这个章节里,有一段关于“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在春秋鲁国,一位名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500字(20210218115208)

孔融让梨的读后感500 字中国,素来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文明礼仪都代表着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恐怕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 就是这个故事更加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孔融让梨》讲述了孔融四岁时,他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大家让孔融先挑,他挑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身边的大人觉得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梨。他说:“跟哥哥们比,我年纪比较小,理应吃最小的梨; 跟弟弟们比,我的年纪比弟弟大,应该把大梨留给弟弟。”大人们听了赞赏不已。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少年儿童谦虚礼让、尊老爱幼的典范。回顾儿童时代,那时的我总是把好吃的居为己有,脸上还时不时地露出一副警惕的神情,现在回想起来既觉得我很惭愧,又觉得很好笑,再看看孔融,他那么小的年纪竟已明白了并做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真了不起。”我不禁在心中由衷地赞叹。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有孝心的人。 我曾在《吃西瓜》这篇文章中遇到了这样的人。在文中,“我”为了让爸爸妈妈奶奶吃上最甜的西瓜,不再像往常一样把甜的西瓜留给我,而自己吃不甜的西瓜。于是就做好了记号,但后来因为拿了一块其实并不甜但却很大的西瓜而遭到了父母的误解。 最后“我”虽然受到了误会,但是父母和奶奶都吃到了 甜滋滋的西瓜。“我”的心里也像吃了蜜一样甜。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深受感动,感触到了那份最温暖的亲情。尊老爱幼是中国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文明礼仪。作为21 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将这份文明礼仪继续传承下去,以最好的姿态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人的

文明礼仪。让“礼仪之邦” 这个美誉永远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读过数也数不尽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在我的记忆里印象十分深刻,你想知道是哪个故事吗? 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呢?那么让我给你细细道来吧…… 我最最喜欢的故事是>,>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孔融家有七兄弟,他排行老六,一天,朋友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全都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孔融便选最小的梨,把最大的梨让给兄长吃。人们都觉得十分奇怪。都纷纷问他为什么不拿大梨吃,他却回答说:“哥哥年龄大,应吃大梨,我年龄小,当然应该是吃小梨 哦! ”“孔融让梨”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 当我读完>这个故事后,一股对孔融的敬佩之情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孔融尊敬兄长的品质值得我学习,他的虚心谦让令我钦佩,他在一大筐梨中选了一个小梨! 在他可以选大 梨的情况下,他却毅然选择了小梨……从他身上我学会了谦让,。知道了与人分享是一种快乐的事。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不能自私自利,更不能自己只为自己着想,而是要 懂得虚心谦让……只有这样子别人才会和你交上真正的朋 友! 是啊,谦让是我们交好朋友的最好的方法。有一次,我家来了一个小客人,他是我的小侄子,他刚进门,我们俩人便玩耍起了,他问我说:“我们来玩你的玩具吧! ”我说:“好吧! 可我的玩具可没有什么好玩的呢?”“那儿,那儿不是有现成的吗?”他一边说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4篇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一:小班语言教学反思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上阿文的小毯子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其实现在来看,其实一般讲第一遍的时候,以不用直观的教具为宜,因为直观的教具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不利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小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像中大班的那样以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在上阿文的小毯子时,提了一个教不医回答的问题,我说:阿文在午睡的时候悄悄的对小毯子说了什么?对于提出的问题发现幼儿没有一个答的出来,因为问的句子什么意思其实幼儿都还没听明白,以至于幼儿都不知道。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师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该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助幼儿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能力。 小班语言教学反思二:小班语言教学反思(437字)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正确发展语言。对于小班的幼儿教学来说,应以教师讲述故事为主要部分。 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得清楚,节奏要比平时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幼儿语言的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而是要讲多遍,而且要注意方式的变换,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倾听的积极性。我在讲《鸭妈妈找蛋》的时候,在讲第一遍就直接用上了教具,当时已经发现有的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在挂图上了,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讲述第二、三遍的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于在讲述第三遍的过程中

《孔融让梨》读后感四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四篇 引导语:《孔融让梨》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而有关《孔融让梨》读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迎阅读! 我最喜欢的就是《中华美德故事》这本书。《孔融让梨》这篇故事让我深深得忘不了。 有一天,孔融的爸爸叫孩子们一起来吃梨,别的孩子都跑到梨旁边,就是最小的孔融坐在椅子上没动。爸爸让最小的孔融先拿梨,孔融拿了一个最小的梨。爸爸问你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孔融说:“要谦让。”所有在争梨的兄弟们都脸红了,他们都觉得很惭愧。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要互相谦让,你让着别人,别人才能尊重你。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中华的传统美德才能走出正确的人生道路,使我们成长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在这篇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孔融让梨的事情。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的哥哥姐姐都已经上学了,当时他只有四岁,还不到上学的年龄,他就吵着要上学。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好让他和哥哥姐姐一起去上学。 最让我感动的是:一天,他们放学回来发现桌子上面有一盘梨,当时有六个孩子,他们又饥又渴,就一拥而上,开始抢梨,只有孔融在一旁没有上前去抢。他父亲看见了非常不满意,就让已拿到梨的孩子把梨放回盘子里,让孔融分梨。于是孔融先把最大的两个梨拿出来,一个给了父亲,一个留给母亲。然后又依次分给了哥哥、姐姐,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最小的梨留给自己。

看看古人孔融,再看看现代的我们,真是感到非常惭愧。我们生活在2000年代,什么好的东西都有,不缺吃不缺穿,还挑肥拣瘦。读完了这篇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我要向孔融学习,树立高尚的品德,尊敬长辈、努力学习。 孔融让梨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我也早就听过,但以前太小,只是听一遍就过了,现在长大了,回想一下,还是有不少感悟。 在文中,年仅四岁孔融就懂得让梨,别看这个小小的举动,更能显现出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连四岁的孔融都懂得让梨,当时的中国成为“文明礼仪之邦”也就不足为奇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虽然科技发达,但“文明礼仪之邦”的称号早已荡然无存,在一次学校组织韩国考察的活动中,校长和学生在经过一个地方时,看见一块牌子上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这让大家都很生气,于是去找来了当地的负责人,负责人告诉他们,因为韩国人很少随随地吐痰,大部分吐痰的都是中国人。还有一件事,也让中国人抬不起头,在某个小学举行完升旗典礼后,整个升旗的地方成了垃圾的“海洋”,到处是果皮纸屑,让人不堪入目,而在日本,几千人在开完会后,整个场内没有一点垃圾,引人注目,这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所以文明礼仪是中国要面对的一大难体,所以08奥运会有一句话: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我们应该深深体会这句话,我就体会到了党对我们的希望很大,所以我门都应该讲文明。 让我们一起努力,再度成为文明礼仪之邦吧!

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

孔融让梨读后感100字 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字(通用11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精心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读后感范文100字(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孔融让梨》。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又说,我是哥哥,应该让着弟弟,所以把大的梨留给哥哥弟弟吃。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亲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大梨给哥哥呀?”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父亲又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给了弟弟,父亲又问他:“你为什么要给弟弟呀?”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以前,妈妈买了好吃的,我觉得大的好的理所应当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东西争得面红耳赤。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大家一定听说过《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吧!自从我听说过这个故事之后,就有点眼馋,我就在家里上翻翻下找找,终于找到了这个故事。于是,我把这故事认认真真的品读了一下。 这个故事讲了四岁的小孔融在家排名第六,有一次孔融一家在吃梨,他把大梨依次分给了兄长们,而自己则吃最小的梨。我读后十分感动,小小的孔融居然有那么大的孝心,更何况我们比他大很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反思-教案-反思 大班语言活动教案反思-教案-反思1 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 作为教师,对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只讲一遍的而要讲多遍,都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幼儿倾听的积极性。而我在讲《水果屋》的时候,我在讲述第一遍时就直接用上教具,已经发现有幼儿开始把注意集中在挂图上,对故事的倾听兴趣不高,在给幼儿第二,三遍讲述过程中还是简单的用了挂图的形式,没变换方式,以至在讲述第二遍的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更加不集中,甚至有的幼儿开始互相说话,因此整个活动来看效果不明显。 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而我没考虑到小班的水平,其实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己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接受、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该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 上周,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我在工作允许的时间内,尽量前往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比

我丰富许多,在听课过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教学反思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感受并吸纳各位教师的长处。 我在选材上曾经考虑过音乐欣赏,题材与音乐都已找到,之所以没有用,不是因为害怕尝试,因为对我来讲,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语言,我都一样属于尝试,以前都没教过。 现在我言归正传来谈谈我这节课吧。这节课我选择的是有趣的圆,它在教参中的目标要求1)是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2)是让他们学说”圆变成了什么”我在设计这次活动时将目标的第二条改为让幼儿为他所变得东西注入语言。这条我也想到会有些难度,但我认为幼儿的思维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应该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我很喜欢有些教师上课的活跃气氛与动静交替的教学设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游戏,第一次的拍手游戏作为引出,最后的圆圈操作为结束,开始由于紧张差点忘了台词,中间愣了几秒钟。接下来的过程我运用了教参的第一个环节,教师来变圆,然后再请幼儿来变。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个大的毛病,幼儿都跟着我变的在说,,可以说我先出示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如果有下一次,我会先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先去想去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给他们。

孔融让梨文言文读后感五篇

孔融让梨文言文读后感五篇 读书使人成长,读书可以丰富精神,充实生活。读书的美妙无法用言语完美的诠释。如果,有闲暇时间,请放下手机、游戏,多读一些好书吧下面是为大家准备以下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孔融让梨读后感一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讲了孔融为家人让梨,自己吃小的,给人家吃大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让我知道了要团结友爱,尊敬长辈。 我的同桌王泽亮有个双胞胎哥哥叫王泽阳,他们在和父母吃早饭时,早饭不多,最后还剩一个生煎,父母要他们两兄弟吃,他们互相推辞后,最后给了父母。这样的家庭气氛,多让人感动呀,这两兄弟不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孔融吗?他们尊敬长辈,因为父母要去工作,体力消耗大,容易饥饿。 我很喜欢看寓言故事,最近看了一个故事:有两只小羊,过独木桥,谁也不让谁,还互相斗殴,最终谁也没有好果子吃,纷纷落入水中。这个故事与《孔融让梨》形成了对比,孔融为家人让梨的孝心让后人们一直流传至今,广为流颂,而这两只小羊过

独木桥的故事,虽也被人们流传,但是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反面教材,人们经常用这个故事来讽刺那些不懂谦让的人。 在生活中,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父母每次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小时候我将这些含“爱”的食物囫囵吞枣的吃进肚里,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而现在,有时还是这样,认为父母就是应该给我的。可是,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实在是太羞愧难当了。从此之后,父母得我的食物,我也会让给父母。而且还感到,互相谦让,还能增加生活气氛,增强亲密感,其乐融融。 我们都应该让长辈与亲人得到快乐,自己随后。“百善孝为先”是中华人民的传统美德。人人都应该明白。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从点滴起,感恩父母,感恩长辈! 孔融让梨读后感二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看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没读懂意思。今天,我终于把这个故事深一层的意思读懂了。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在他四岁时,就已经很有教养了。一天,邻居给孔融家送来了一盘梨,孔融的兄弟姐妹们一哄而上,争抢那些又大又好的梨子。但孔融却站在一旁,没有去抢。这里写出了孔融很懂事,会谦让兄弟姐妹,让他们先挑选,自己才拿剩下来的吃。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400字范例

孔融让梨读书笔记400字范例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孔融让梨读后感1 读孔融让梨的故事有感相信大家都听过或看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四岁的孔融在吃梨的时候挑了一个最小的梨给自己吃,大的留给五个哥哥和一个小弟弟。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应该把大的让给弟弟吃。爸爸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自私,要大方。 还告诉我们做事要先别人,后自己。俗话说“先人后己”就是这个道理。故事中,孔融的一举一动,再加上他那惊人巧妙的回答,显得他格外的懂事、礼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这个故事很短,但它把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描写得非常细致,好像我就是一个旁观者一样。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可见他是多么懂事啊!我们也要懂得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所以,请永远记住孔融,记住《孔融让梨》这个故事。 孔融让梨读后感2 孔融让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讲述了:有一天,孔融的父亲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就把大梨给了哥哥,父亲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大梨给哥哥呀?”孔融说:“哥哥比我大,应该吃大的。”父亲又给了孔融一个大梨,孔融给了弟弟,父亲又问他:“你为什么要

给弟弟呀?”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 以前,妈妈买了好吃的,我觉得大的好的理所应当就是我的,我和哥哥也经常因为一些小东西争得面红耳赤。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谦让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学习它,但不能凡事都谦让。比如:学习上我们要你追我赶,相互比拼,这样我们才能共同进步。 孔融让梨读后感3 故事里面讲的是,孔融家有七人,孔融排行第六。他四岁一天,邻居家送来一筐梨,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们。大家都好奇的问他,你为什么挑小梨吃,而不挑大梨吃呢?孔融回答,哥哥们比我大,应该吃大梨,我是小弟弟,应该吃小的啦。大人们听了都称赞孔融是个懂事谦让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并不是叫我们让一个梨,而是教我们怎样做人。我们应该学会谦让,要多关心别人,不要光想着自己。我决心以后要做一个像孔融一样有谦让精神的,有爱心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4 今天,我做完作业后,闲得无聊,便拿起《美德故事》读了起来。不一会儿,《孔融让梨》这篇文章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篇文章赢记叙了孔融从小就尊敬兄长的美德,赞扬了孔融是个好孩子。 这个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孔融兄弟七个,他排行第六。有一次,全家人围座在一起品尝邻居送来的梨。母亲从中挑选了一个的梨,

小班语言活动课后反思

小班语言活动课后反思:水果谜语 文章来源:未知文章作者:永远的小丫推荐给朋友收藏本页 在《水果谜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在教学活动中我准备了三个谜语,在猜第一个时,“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猜一种水果的名字,一开始幼儿能有兴趣的乱猜,不是水果的也猜了进去,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也进行了引导而在与幼儿一起分析谜面的时候,发现多是我在讲,给我的感觉是幼儿听不懂,而且兴趣也没一开始好了,因此我也急于把答案说了出来。而在猜第二个谜语时,“兄弟几个真和气,天天并肩在一起,少时喜欢穿绿衣,老来都穿黄衣裳。”听完谜面后,发现幼儿不是很积极的参与其中,幼儿的表现还是不会猜谜语,但是我还是鼓励幼儿大胆的讲述自己的答案。可是还是没有我预想的那样。因此再一次的对谜面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出示了准备好的实物,边讲边让幼儿观察,发现幼儿对实物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我也发现幼儿还是不会猜谜,兴趣没有故事的高。 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也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小班的幼儿对猜谜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他们还不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谜底应是幼儿熟悉的,谜面描述事物特征是明显而生动的,用的比喻应和谜底实物相似的。再次,教给幼儿解谜技巧,即让幼儿仔细听谜面所描述事物的主要特征,然后要求他们对每一句描述应引起联想与分析,从事物特点上去猜。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猜谜活动之前,对于小班的幼儿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幼儿所熟悉的水果,而且要形象,这样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当然猜谜不是一天二天就能学会的,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我也将在延伸活动中,饭后散步时以及教学活动开展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猜谜的游戏,相信,猜谜会让我们的孩子们愈来愈聪明!

孔融让梨读后感20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20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20篇 孔融让梨读后感(一): 今日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孔融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在家孔融孝敬长辈,尊重兄长,讲究礼让。孔融四岁那年,一位客人带来一筐梨子,父母叫孔融给他们弟兄几个分梨。 孔融把又大又好的梨分给了几个哥哥,将最小的留给了自我。家人不解,孔融就说:”哥哥年龄比我大,应当吃大的,我是弟弟,应当吃小的。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要从小尊重长辈,团结同学,有爱他人,仅有这样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 孔融让梨读后感(二):

可能是受天气的影响,今日午睡我感到睡意全无。其他同学也一样,叽叽喳喳,吵吵闹闹。我想,教室里这么大的动静,必须会引起值日教师的注意。 ”咚、咚、咚”二楼走廊上传来教师的脚步声。我赶紧伏在桌面装睡。之后,教师迅速走进教室,把几个玩糊涂了的同学逮个正着。教师批评并警告他们不许再闹。 教室里最终安静下来。越是安静越是没有睡意。我便找出一本书,随手翻看。我被书中《孔融让梨》的故事吸引住了。 孔融四岁的时候,爸爸拿了一些梨子回家,叫孔融与几个哥哥分着吃,孔融把大梨子分给别人,自我留下最小的梨子。爸爸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孔融说,我在全家是最小的,应当吃最小的梨子。之后,爸爸带着孔融去亲戚家玩,亲戚家有两个小表弟。爸爸又拿出三个梨子叫孔融和表弟三人分吃,孔融仍然把最小的梨子留给自我。爸爸问他:”上次在家里你是最小的,所以你拿最小的梨子;这次你在三个孩子当

中是最大的,为什么也拿最小的梨子呢?”孔融说:”做表哥的照顾年幼的小表弟是理所当然的事。”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十分脸红。 回想去年暑假,舅舅家孩子--我的小表弟到我家来玩。妈妈拿出我最喜欢吃的荔枝招待小表弟。谁知小表弟一边剥一边吃,一口一个,不一会就把荔枝吃光了。 我看到垃圾篓子里都是荔枝壳儿,心里生闷气。小表弟喊我一齐去玩,我也不理他;我一个人跑到楼上书房里关起门来假装看书。妈妈喊我,我也假装没听见。 爸爸回家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爸爸不留情面狠狠地批评了我。我哪里理解爸爸这么严厉的批评呢?我一鼓作气跑到屋后桑叶地里躲起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