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中班古诗所见教案

【篇一:古诗-所见】

教案(总第课时)

【篇二:古诗所见教案设计】

《所见》教案设计

内容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

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

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学情分析:

一年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

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和兴趣在这个时期占主导

地位。在这首古诗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在

身心愉悦中,在其乐融融中感受诗韵、诗情、诗意,让他们陶醉其间,让他们心旷神怡,感受古诗的朦胧之美,含蓄之美。引导学生

反复诵读,进面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正确识记生字

2、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清代大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袁枚(课件展示图片)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

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随即课件展示画面:牧童骑黄牛

的情景、大树上的蝉、还有蓝天、青山、绿水、红花、青草等)。

然后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猜猜诗人看到了

什么?

生:(学生活动、回答,老师及时评价)

师:同学们想象力丰富、而且说得也很好,语言表达力都很强,大

诗人袁枚和同

学们一样看到了这些情景,并且把他看到的写成了一首诗,叫《所见》。(课件出示课题:《所见》)

生:齐读读题。

师:你知道题目《所见》的意思吗?

生: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二、初读诗歌,识记生字:

师: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那就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一看(古诗

及插图),请同学们听一听(课件mp3)

生:看插图、听mp3

师:听出来了吗?袁枚看见了些什么?

生:他看见了一个小牧童。

生:他还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生:他看见了一片小树林,小牧童骑着黄牛在小树林里唱歌。

师:是呀,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他看到蓝蓝的天、绿

绿的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唱起歌来了。假如是你,你想

不想唱歌?唱什么样的歌?生:想啊!《快乐的小牧童》、《春天

在哪里呀》。

师:你会唱吗?(鼓励学生唱起来)

生:唱??

师:唱的好不好? ??哎呀,多有意思的一首诗呀!现在,同学们来

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不会读的,意思不懂的可要向老朋友——字典请教呀!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了解学习情况。课件展示“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了解学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在认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随机引导,

帮助学生强化认识:

所:(引导: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个字吗?)

闭:(引导:闭上我们的小眼睛。)

立:(引导:立正的立就是这个立。做动作‘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蝉:(引导:学生畅谈后出示蝉的图片,听蝉声,——课件

展示蝉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夏天的时候,他特别怕热,就趴在

树上不停地叫,热呀,热呀!人们也就叫他“知了”。你看,这只蝉

飞呀,飞呀,飞到了大树上。——课件展示)

牧:(引导: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放牛的孩子就叫牧童。)捕:(引导:你捕捉过小动物吗?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

师:现在,我们一定会把这首诗读好的。自由读,齐读古诗。

生:自由朗读古诗??师指导学生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师:指导书写生字。

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入情入境。

课件出示画面(播放音乐):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快乐地唱着歌儿。师:(动情地)你们看,你们听,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像坐在摇篮里,真舒服呀!多快乐呀!小牧

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了密密的树林。我们来读一读这两行诗。(课件出示一、二句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振”“樾”

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查字典,振——振动樾——树荫

师:“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生: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学生自由练读----男生读----齐读)

师: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牧童在干什么?他的心情怎样呢?

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到牧童的自由、快乐、悠闲。

师:你们也都成了快乐的小牧童,那小牧童是怎样骑黄牛的?

生:边说边做动作

师:好神气呀!小朋友们是不是都想骑一骑黄牛呀?那我们一起做

上动作再读这两行诗,看看是什么感觉?每个人的动作可不一样哦!(播放笛子曲:《快乐的小牧童》齐读)

生:??

师:小牧童高高地坐在牛背上,他的歌声那么嘹亮!好听吗?“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课件出示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出示第二句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生:齐读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

生:??

师:“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

生: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师: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生:“闭口”

师:在这里是指什么意思?

生:停止唱歌的意思。

师:除了“闭口”,还有什么做法呢?

生:“立”

师:“立”指什么意思?

生: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师:补充说明,“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

忽然听到蝉叫声。)读诗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

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师:现在,我们再来思考几个问题。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在牛背

上听到了什么呢?

生:听到了蝉叫声

师:看到了什么呢?

生:看见了树上有一只蝉。

师:他想干什么啊?

生:他想把这只蝉捉回家。

师:真聪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因为他眼睛一直看着大树上,大树上有一只蝉,所以我这样想。师:是的,你说的很对,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

的时候,可要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引导孩子在读的时

候入情入境。)(自由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齐读)

师:你们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指名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

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指黑板上“大树”上的“蝉”)

师:哎呀,树太高了,爬不上去呀!怎么办那?快帮小牧童想想办

法呀!生:讨论交流想到的各种方法如踩牛背、爬树等(寓教于乐)师:小牧童终于捉住了这只蝉,你高兴吗?

生:高兴。

师:这只“蝉”就是你的了,你可要好好对待它哟!小朋友们喜不喜

欢这个小牧童?喜欢就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记住记住这个可

爱的小牧童,我们就应该把这首诗背下来!

指导背诵,读出第一句的愉快语气,读出第二句牧童捕蝉的动作神

态变化生: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师:有请哪位同学愿意带上表情和动作来背诵?

生:??

师:哎呀,表演的真不错!下面请同学们集体做动作自由表演背诵。生:??

四、渗透德育,激发诗情

师:同学们,捉到蝉了要好好爱护他呀!今天看来,我们要不要随

便捉小动物啊?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设计意图:教育孩子要爱护小动物。】

师:你们有过保护动物的经历吗?

生:??

师:你们真懂事!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古诗《小儿垂钓》——动画

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古诗的兴趣。】

师:小结:学完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收获?

生:??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3古诗两首

所见牧童乐清.袁枚

黄牛林子蝉捕

教学随想:

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熟悉的,好像就在他们身边。这堂课应做到:第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第三,不要忘记对学生们的及时评价,鼓励他们高涨的学习热情。

【篇三:古诗《所见》教学设计及反思】

13古诗两首

所见(清.袁枚)

教材分析:

《所见》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组“快乐的夏天”中的一

首古诗,这首诗非常的富有童趣: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他听到书上蝉儿地叫声,就想要捕捉书上鸣叫的知

了,于是他马上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了树下。这首诗写出了“意欲捕鸣蝉”的情趣。学习这首古诗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

解,在背诵表演中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熟练识记“牧、所、捕、蝉、闭、立”6个生字,能

准确组词。

2、正确、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的美好意境,体会夏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记生字有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中“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谁来给大家背一首你学过的古诗?

今天有位诗人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叫袁枚,是古代清朝的

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农村的生活,有一天呀,他来到一片树林

边,眼前的情景把他给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他把看到的写成了一

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所见》。

【设计意图: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拉近了学生与古诗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故事就像故事一样有趣。】

板书课题、诗人、朝代,齐读课题。

解释诗题目的意思: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识记“所”——师:生活中我们会在哪里见到这个字?

组词识记:厕所、招待所、一所学校、派出所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请看大屏幕。(幻灯播放)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及概括能力】

2、指名交流看到的。(鼓励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

3、自读古诗,识记生字(自读:读准字音,语速稍慢,读准二、

三声调值)

4、指名读古诗,及时评析,集体再读古诗。

5、逐句指名读,相机识记古诗中的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牧:(儿歌)骑牛写文章,牧童:放牛的孩子

捕:做动作记忆,拓展提手旁的字:捉、抓、拉、推??

蝉:看蝉图听蝉声,明白蝉就是知了——幻灯片播放立:做动作

‘两脚脚尖点地,胳膊伸平’,请生观察“立”字和

身体的相似处头胳膊脚尖

地面

【设计意图:四个字采用了四种不同的识字方法,激发了学生识字

兴趣,且识字过程形象、生动。】

巩固识字:(1)任意指读。(2)小黑板出示词语领读:

所有牧童放牧所以捕鱼

捕蝉关闭闭口一所房子卫生所

6、读出节奏。(幻灯片播放)所见

(清)袁枚

牧童 / 骑黄牛,

歌声 / 振林樾。

意欲 / 捕鸣蝉,

忽然 / 闭口立。

(师示范,生练习读,集体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味。】

三、再读古诗,感悟情境。

1、前两句老师说诗意,请同学们来找找是古诗中的哪两句?

过渡:小牧童坐在黄牛宽厚的背上走来了,他摇呀,晃呀,就

像坐在摇篮里,哇!真舒服呀!小树林里,花儿在笑,风儿在吹,

蝶儿在飞,多美呀!多快乐呀!小牧童忍不住放声歌唱,歌声飞出

密密的树林。

(1)交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理解:振林樾

(3)体会牧童的心情(高兴、舒服、愉快)想象躺在摇篮里的感觉。(4)自由练读、指名朗读、评析、老师示范、集体朗读

2、(播放蝉叫)“嘘!咦?歌声怎么停了?你们看,(出示幻灯

画面:牧童呆呆地站在树下。)小牧童怎么不唱歌了?他为什么不

了呀?”

3、你为什么这样想啊?他怎么知道树上有蝉?(从诗中哪个

词你知道的?)交流牧童的表情?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观图的能力,体会人物的心里活动。】

4、指名交流:意欲:心里想要捕:捉鸣蝉:鸣叫的知了

5、交流牧童的表情并引导体会牧童的心里:兴奋高兴(喜欢蝉,

想捉回家)害怕(怕惊动蝉,蝉吓跑了怎么办)

6、师小结引导: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咱们读这两句的时候,可

小点声,千万别把蝉给吓跑了!”

(集体朗读、指名比赛评比、男女生比赛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在读的时候入情入境。】

7、带着对古诗的理解,集体朗读古诗。

8、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吗?从哪知道的?

四、指导背诵古诗

1、一边做动作,一边想着古诗中的故事背诵。

【设计意图: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助于背诵。】

2、展示背诵(指名背诵:带上表情和动作,把自己当成牧童)

3、集体做动作表演背诵。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说说,小牧童捉到蝉了吗?

2、同学们说捉住了,怎么捉住的?来,谁到讲台上来试一试,看看小牧童是怎么捉住这只“蝉”的?(黑板上贴上蝉的图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