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完整版)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完整版)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完整版)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群落的概念。

2.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

3.说出丰富度的概念。

4.举例说明种间关系。

5.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6.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能自己确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制订与实施计划,能熟练运用观察与分类的方法,能选择新颖的、有效的观察思路,能对观察结果作独特的、新颖的分析和解释,并完成一份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

发展要求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基础训练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3.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虫及细菌等全部生物5.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6.在自然情况下,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则动物的种群也越多。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三)种间关系

7.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

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

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8.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A.虎和野猪 B.草鱼和鲤鱼 C.长颈鹿和鸵鸟 D.水稻和稗草9.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草原上的蝗虫与羊②鸬鹚与鱼③大豆与根瘤

④噬菌体与细菌⑤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10.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

于。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1.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1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

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

水平结构

1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包括()

A.光照强度 B.土壤类型 C.温度大小 D.种群的年龄结构14.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 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

的 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生物群落的这种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_。

A.生存竞争 B.占据空间 C.资源利用 D.生物进化

15.不同海拔高度的植物类型不同。某一座山的海拔2042米,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林,800至1300米为针阔混交林,1300至1600米为针叶林,1600至1800米为灌木林,1800米以上为草甸。植物的这种分带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吗?

16.请完成下列有关的概念图: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7.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18.土壤动物能够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某实验小组挖取校园中的花园土壤及化工厂厂区排污口附近的土壤,分别调查其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并进行对照。你的预计结果是。

19.右图表示从南极(90oS)经过赤道(0o)到北极(90oN)纬度梯度上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物种的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

,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与

有关。

(2)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

是。

能力提升

20.生物群落的特点有()

①有一定的分层结构②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③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

④最底层是草本植物⑤高层是木本植物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

21.以下三图分别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22.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右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A.在Ⅰ期间,若针对害虫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会

增加得更快

B.在Ⅱ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Ⅱ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Ⅲ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23.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中均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且各池蝌蚪总数

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2)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增长很快,有可能是J型增长吗?为什么?

(3)随着水螈的增多,三种被捕食蝌蚪的总数量,其中

锄足蟾蜍蝌蚪数

量,这最可能是因为

,由此,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随着水螈的增多,雨蛙蝌蚪的数量不降反升,这是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D 2.D 3.群落种群 4.D 5.A 6.群落中植物种群越多,就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不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所以

该群落中动物的种群也会较多 7.B 8.D 9.①竞争②

捕食③互利共生④寄生⑤竞争 10.(1)捕食(2)乙种

群(或捕食者)数量的增加(3)1年(4)不

会 11.A 12.C 13.D

14.光照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C 15.这种分带由地形的影响(不同的水平距离上有不同的海拔高度),造成的温度和湿度等

的差异,引起植物有不同的分布,因此属于水平结构 16.①物

种(或种群)②捕食③竞争④互利共生⑤垂直结构⑥水平结构 17.A 18.花园土中的小动物类群更丰富 19.(1)逐

渐增多温度

(2)逐渐减少 20.B 21.D 22.C 23.(1)它们

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彼此是竞争关系(2)不可能是J型增长。因为锄足蟾蝌蚪生活在有限的空间和食物条件下,还有其它蝌蚪与锄

足蟾蝌蚪竞争。(3)逐渐减少减少最显著水螈最喜欢捕

食的是锄足蟾蝌蚪(4)由于水螈更多捕食锄足蟾蝌蚪及蟾蜍蝌蚪,使得雨蛙蝌蚪较多生存下来,比例上升

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习目标: 1、简述生物群落的概念含义。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常见的种间关系。 4、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5、举例说出群落的主要类型。 6、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含义。 课前导学: 一、生物群落的概念:生态学上同一内、占据一定_____________的相互之间 有或联系的各种____________的集合。 二、物种丰富度: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数目的多少。 三、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1、互利共生: ____ 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 ____ 相互 ____ 。如:豆科植物和___________;人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菌。 2、竞争: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 __________而产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如:牛和羊,稻田里的水稻和____________。 3、捕食:一种生物________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如:羊吃 ___,狼吃鹿。 4、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利用的物质为 ___并对宿主造成 _____的现象。(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如:植物和菟丝子;噬菌体和病毒;绦虫和猪。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群落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垂直结构 ⑴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的现象。 ⑵分层 Ⅰ.森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植物的分层通常与 ___ ___有关。 Ⅱ.栖息在森林中的鸟类与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它们的分层主要与___ _______有关。 2、水平结构 ⑴水平结构的概念:群落水平结构是指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____ 或_________。它是 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引起。 ⑵水平结构的特征: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 ⑶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 ___ ___ _中,在时间、空间上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 ___ ___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一般说生态位相互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___ 。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导致出生率的下降,达到控制福寿螺数量的目的。 答案:(1)捕食 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增长) (2)天敌 “J” 样方 (3)①6月中旬~7月中旬 成年(生殖期) ②出生率基本为零(出生率非常低) ③中华鳖对控制福寿螺种群数量十分明显 9. (10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__m 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 1、n 2、n 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株/m 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 答案:(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可) 样方法 ②物种 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 0 ③(n 1+n 2+n 3)3S 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10.)(9分)用一定量的培养液在适宜条 件下培养酵母菌,将其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绘制如下图1,a 表示每3 h 更换一次培养液的培养曲线,b 表示不更换培养液的一段时间内的培养曲线。 图1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高中生物优秀教案种群 【篇一: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种群的特征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考纲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 (二)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结构 (学生活动)研读课本,小组讨论并展示所绘关系图。(总结归纳)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1、特征描述: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特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够预测种群 变化趋势的特征是年龄组成,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 征是性别比例。 2、关系图: 【篇二:高中生物教案种群的特征】 第1节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 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述和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 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 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 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 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 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 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

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汇报课)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高二生物组佘雯 一、教材分析 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丰富度的概念; 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 1)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 2)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

高二生物 群落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群落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指()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下列有关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群落中的各种物种对整个群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B.优势种对群落中的其他个体的生存和生长有很大影响 C.优势种个体数量多、竞争有优势,在群落中可永久占有不变的优势 D.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主要指标是物种的丰度 3、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A.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B.马尾松林中的马尾松有高有矮 C.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D.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4、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 A.种群的密度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D.群落的水平结构 5、某片成熟竹林里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从群落的空间结构来看,这个竹林在垂直方向上() A.无分层现象B.分层不明显C.有分层现象D.分层未开始 6、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比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A.光照强度较弱B.植物种类少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7、下列各种群落类型中,生物种类最为丰富的是() A.草原B.森林C.荒漠D.苔原 8、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9、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从上到下生长着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苔藓等植物,同时林下随着透光度的不同,在不同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些现象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优势种D.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1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和食物B.温度和光照C.湿度和温度D.光照和食物 11、海洋水域的上层以绿藻生长为多,中层以褐藻生长为多,下层以红藻生长为多。这种分布主要决定因素是() A.不同水层温度不同B.不同水层含氧量不同 C.不同水层的pH值不同D.不同波长的光对水的穿透能力不同 12、如图所示,曲线1和曲线2代表种群1和种群2的耐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概念 群落的种类组成 群落的结构 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 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群落的性质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 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 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 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 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外貌;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形成群落环境;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定的动态特征; 一定的分布范围; 群落的边界特征; 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但是对于 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 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群落 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 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 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 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 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 派绝然对立的观点, 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 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 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 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 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 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 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一)机体论观点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 (群落演替过程类似于一个有机体的生 活史) Braun—blanquet和Nichols以及 Warming (将植物群落比拟为一个种) 英国生态学家A.C.Tansley (种群生存的独立性与依赖性) (二)个体论学派 个体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H.A.Gleason 前苏联的R.G.Ramensky和美国的 R.H.Whittaker均持类似观点 个体论学派反对将群落比拟为有机体的 依据是:如果将植物群落看成是一个有 机体,那么它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这 很大的差异, (三)折衷观点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两派学者都未能包 括全部真理,并提出目前已经到了停止 争论的时刻了,这些学者认为,现实的 自然群落可能处于自个体论所认为的到 机体论所认为的连续谱中的任何一点, 或称Gleason-Clements轴的任何一点。 第二节群落的种类组成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析技 术的基础 种间关联 一、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种类组成 调查 种类组成对于群落性质研究的意义 种类组成的调查方法(最小面积法) 所谓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 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如果 抽样面积太大,会花费很大的财力、人 力和时间等。如果抽样面积太小,则不 可能完全反应组成群落的物种情况,通 常以绘制种—面积曲线来确定最小面积 的大小。 群落最小面积……巢式样方法 具体做法是,逐渐扩大样方面积,随着 样方面积的增大,样方内植物种类也在 增加,但当物种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曲 线则有明显变缓的趋势,通常把曲线陡 度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为最小 面积(如前图所示) 通常,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 面积越大,最小面积如我国西双版纳的 热带雨林为2500m2,北方针叶林为 400m2,落叶阔叶林为100m2,草原灌 丛为25-100m2,草原为1-4m2。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群落成员型划 分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稀见种 专题:群落类型单优群落 共优群落 多优群落 混优群落 寡优群落 优势种和建群种的区别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是近代群落分 析技术的基础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一)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1. 多度(Drude多度等级) 2. 密度(密度与分布格局,相对密度, 密度比) 3. 盖度[基盖度(草原/森林)、相对盖 度,盖度比,郁闭度】 4. 频度(Raunkiaer频度定律) 5. 高度 6. 重量(生物量/现存量) 7. 体积(森林材积)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 2. 重要值 3. 综合优势比 三、种间关联 (一)关联性质 (二)关联计算及表示 (三)关联分析与群落性质 (一)关联性质 正关联

高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练习题(有答案)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群落的概念。 2.描述群落的物种组成。 3.说出丰富度的概念。 4.举例说明种间关系。 5.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6.探究活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要求能自己确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并制订与实施计划,能熟练运用观察与分类的方法,能选择新颖的、有效的观察思路,能对观察结果作独特的、新颖的分析和解释,并完成一份符合论文规范的研究报告。 发展要求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基础训练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在一片森林里,群落是指该区域内() A.所有的树木 B.所有的动物和植物 C.所有的生物与无机环境 D.所有的生物 2.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 B.所有植物 C.所有动物 D.落叶和土壤 3.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4.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片草地上蝗虫的全部幼虫和成虫 B.一块朽木上的蘑菇、木耳等全部真菌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水生昆虫及细菌等全部生物5.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 B.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群落中生物个体的数目 D.群落中物种的数目 6.在自然情况下,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则动物的种群也越多。

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 (三)种间关系 7.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当蝙蝠蛾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 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部而变为菌核,虫体 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表皮;至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头、口部长出子座,形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为()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8.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一组是() A.虎和野猪 B.草鱼和鲤鱼 C.长颈鹿和鸵鸟 D.水稻和稗草9.分析下列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①草原上的蝗虫与羊②鸬鹚与鱼③大豆与根瘤 菌 ④噬菌体与细菌⑤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10.对某一群落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后得到下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是。 (2)在3、4月份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很可能是由 于。 (3)种群数量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4)自然界中物种间捕食会导致被捕食者种群的消亡吗<。(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1.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有分层现象,草原上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12.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 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的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 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

高中生物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分析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存在的种群必须有一定时空限制(种群的时空界限随研究工作方便性划分) (3)两个方面:宏观: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微观: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辨析】种群、个体、物种 (1)种群所具有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特征是个体所不具备的,个体只能由出生、死亡、年龄、性别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同一种群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种群密度(最基本数量特征):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表示方法:种群密度=种群的个体数量/面积或体积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别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有差异。 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 应用:农林害虫的监测、预报;渔业捕捞强度的确定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含义:出生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意义: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含义:一个种群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 【学科交叉】中国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城市人口增长:迁入率>迁出率 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 (四)年龄组成: 含义: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1.处于生殖前年龄的个体称为幼年个体(幼体);处于生殖年龄的个体称为成年个体;处于生殖后年龄的个体称为老年个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讲课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生物群落的构成》教案(1)

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 了解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对土壤动物丰富度统计的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会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学生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实地探究,收集所需要的数据,并能够运用数理方法分析和整理数据,然后相互交流体会。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常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能单独生活,它必然要与周围同种的很多个体生活在一起——这就是种群。在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有数百万种之多,一个种群能够单独生存于世吗?它与周围的其他种群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这些生物如果在一起,又构成了怎样的一个群体? 进行新课 (一)生物群落 课件:一个池塘生态系统图片 思考并讨论:①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②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会出现什么变化? 交流并总结:池塘中有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他们之间有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精讲点拨: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生物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B.无菌培养基被污染后长出的许多菌落 C.亚马孙河谷的热带雨林 D.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和虾 学生总结:群落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完整版)高二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题.doc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要求能概述数学建模的一般过程, 能利用实验结果建 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数学模型。 3.举例说明环境容纳量的概念。 发展要求 1.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基础训练 (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12.5—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假如在 现有温度、 湿度等环境条件下, 大肠杆菌每小时可分裂 3 次,则 一 昼 夜 后 , 由 一 个 细 菌 分 裂 产 生 的 后 代 数 量 是 ( ) A. 23×24 B . × ×. 3 × D . × 24 3 2 4 2C 2 24 3 2 (二)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 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 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 年的 增 长率 λ =1.3 保 持 不变 , 则第 三年该 种 群数量 为 ( ) A. 1.3 N 0 B . 0 . 0 D . 5.29 N 0 1.69 N C 2.3 N

3.下列各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J”型增长的是 () A.当只有食物条件受到限制时 B.当只有捕猎者不存在时 C.当环境一开始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 4.近年来,由于太湖富营养化趋于严重,常常发生大面积的蓝藻爆发式生长,使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日益受到威胁。蓝藻在这段时期内的数量变动属于种群的() A.“J”型增长 B.“S”型增长 C.直线型增长 D.无规律增长(三)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5.当食草动物从超载的天然草场上移走后一段时间内,该草场上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A.植物量增加 B.植物量减少 C.植物量始终保持稳定不变 D.植物量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6.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一个固定大小 的铁丝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 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的变化,应近似于右图中的 ()A.曲线AB.曲线 B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为了不断提高大家的综合学习能力,查字典生物网小编为大家提供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群和群落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种群特征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①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②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互利共生(如图甲):根瘤菌、大肠杆菌等捕食(如图乙) 7、种间关系竞争(如图丙):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 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寄生:蛔虫,绦虫、虱子蚤

8、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总结】以上就是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种群和群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群落的构成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 【学习目标】1、了解群落的概 2、掌握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区别和联系 3、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了解生态位的概念及与生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 【重点】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的 【难点:】生态位 脑激素、蜕皮激素、保幼激素三者的关 【自主学习】(一)群落中生物的种间关系 1、群落:生态学上把在同一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相互之间有___________联系的生物______的集合。群落是由某一地区所有的_________组成。 2、物种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中_________数目的多少。 3、物种丰富度用物种丰富度指数来表示,计算公式: D=S/lnA=(S—1)/lnN 式中D表示物种丰富度指数,S表示物种数,A表示 样地面积,N表示总个体数 4、生物群落中种间关系: a)互利共生:指两个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如豆科植物与人与肠道中的------------------------ b)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区域的生物争夺同一资源而产 生的相互妨碍作用的现象。如草履虫的关系水稻与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竞争强度因亲缘关系的远近、生活习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c)捕食是指一种生物另一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如肉食和植食行为都是捕食关系。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种群个体数量变动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反馈关系d寄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的为营养并对宿主__的现象。 如:绦虫与噬菌体与兔丝子与大豆 5、常用的对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的估测指标有: 极多、很多、尚多、少、稀少、个别。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结构的概念 2、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是指,如在生物群落中植物有高到底依次分为等层次。生物群落中动物分层也很普遍,主要是由于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有关。 3、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 由于等因素,陆地群落水平结构很少 呈现的状况。 4、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中,在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一般地说,生态位互相重叠的生物种群之间,竞争的结果,可能使其中一个物种趋于,但更可能的结果是生态位相似的物种,通过生态位发生了分化,从而减少或排除了物种间的,使它们共存下来。 是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的基础。 5、群落结构的形成是的结果,是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基础,提高了生物利用。 【归纳小结】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习题

作业三种群和群落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1.下图为在一密封环境中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T1后持续通入无菌空气,酵母菌种群数量将持续上升 B.T2时对应的酵母菌数量为该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 C.T2后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与葡萄糖浓度迅速下降有关 D.此实验结果证明酵母菌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产生CO2 解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大量消耗外,还有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等原因。 答案:C 2.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 B.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C.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 D.K值是固定的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过程中,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K值。“J”型增长是理想的条件下发生的,因此没有K值。 答案:D 3.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解析: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之一;群落演替的总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总量(能量)增加、稳定性增强的方向发展,只要此地的自然环境允许,是可能演替成森林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场所,所以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高二生物种群的特征练习题(有答案)

第1节种群的特征 学习要求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 3.探究活动“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要求能根据探究的问题制订与实施计划,学会用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随机取样方法。 发展要求分析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基础训练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 B.一个公园里的草坪 C.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 D.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 2.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 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 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 数 3.一只0.3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9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4.在一般情况下,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用取样调查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法;调查华南兔的密度适宜采用法;调查环毛蚓的密度则可采用法。 5.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志环的为15只。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据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约有麻雀 __________只。 (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 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 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7.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2020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七市三模)科研人员调查了白天气温与八角金盘花丛中昆虫数、昆虫体温的关系,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八角金盘和各种昆虫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花丛中昆虫的种类和数量 C.气温属于物理信息,可影响昆虫的代谢水平和活动频率 D.昆虫体温和气温差异越大,飞到花丛中的昆虫数越多 2.(2019·镇江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3.(2019·南师附中模拟)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盗蜜,其身体不接触到花的柱头。据此作出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密林熊蜂不给角蒿传粉,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C.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D.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4.(2019·江苏卷,15)我国生物多样性较低的西部沙漠地区生长着一种叶退化的药用植物锁阳,该植物依附在另一种植物小果白刺的根部生长,从其根部获取营养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锁阳与小果白刺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B.该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C.种植小果白刺等沙生植物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锁阳因长期干旱定向产生了适应环境的突变,并被保留下来 5.(2019·无锡梅村中学模拟)(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6.(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教案(高三生物)

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