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出示课件:第十一课《蜜蜂》)。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回忆: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2、谁来说说法布尔做了一项什么试验?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1、很好,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哪一段是写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

2、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写法布尔是怎样做试验的?

3、那就请同学们读读第二自然段(出示课件: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

4、谁来说说,法布尔的这项试验是怎么做的?

5、为什么要那么麻烦,在每一只小蜜蜂的背上做上记号呢?(为了证实飞回来的蜜蜂是他放出去的。所以在每只蜜蜂的背上都做上了白色的记号。)

6、说得有道理,你们是从哪个句子里知道的?(出示课件:句子)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7、法布尔可真仔细呀!那么除了在放飞的蜜蜂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法布尔还做了些什么呢?(法布尔还把蜜蜂放在纸袋里走了两

里多路呢。法布尔还让自己的女儿在蜂窝旁边等着,这样就可以准确的知道蜜蜂是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8、(出示课件:法布尔为什么要把蜜蜂放在纸袋里呢?)

9、是啊,做试验就得考虑细致周到,这样才科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起去感受法布尔科学的工作态度吧。

三、精读课文,探究结果

1、那么试验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呢?请你们再一次快速默读课文,在课文里找一找。

2、谁找到了?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呢?(

3、

4、5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试验的结果。)(出示课件:3、4、5自然段)

3、那么就请大家再去读读3,4,5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出示课件: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刚才大家课文都读得很认真,而且还进行了思考,现在老师先请三位同学来读读3、4、5三个自然段。

4、现在我们大家来交流一下:试验的结果是怎么样的?(有两只蜜蜂马上就飞回来了,小女儿看了时间,只用了40分钟。)

5、法布尔之所以让自己的小女儿等在蜂窝边,是怕蜜蜂比他先回来,果然有两只蜜蜂比他先到了家。只用了40分钟就飞回了蜂窝,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课件:“没等我……花粉呢”)

6、小女儿非常激动,他盼着早一点把这个消息告诉自己的父亲,小女儿为什么那么高兴呀?(因为有两个蜜蜂飞回了蜂窝,这说明法布尔的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让我们带着高兴的、激动的语气再来读好这个句子吧!

7、第二天,法布尔在检查蜂窝的时候,又发现了什么?(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说明了什么?(又有十五只蜜蜂飞回来了)这样,20只蜜蜂中,17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8、(出示课件:那么蜜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回来的呢?”)(出示课件:放飞时,正好起风了,为了减少阻力,蜜蜂只好飞得很低,这样,就更不能看到遥远的家了,而且对于蜜蜂来说,周围的景物都是陌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有十七只蜜蜂飞回了家。)

9、课文第五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蜜蜂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飞回了家的。谁找到了这个句子,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出示课件:句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五、再思导疑,再激兴趣

1、法布尔通过这个实验,他到底证明了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情景朗读全文),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再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2、同学们刚才默读了课文,还和同桌进行了讨论,谁来说说法布尔通过这个实验,到底证明了些什么呢?

3、法布尔证明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出示课件:你们是怎么知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的

呢?)(出示课件:沿途都是陌生的景物,蜜蜂并不熟悉,它们被闷在纸袋里,还走了两里多路,根本看不到周围的景物,所以他们靠的不同超常的记忆力。)

4、蜜蜂确实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但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那靠的又是什么呢?(蜜蜂能这样飞回来,法布尔还不知道原因,所以说是我们无法解释的本能,但我相信法布尔一定会不断地去研究、观察,解开其中的秘密的。)

5、说得可真好呀,同学们,这篇文章很多句子都写得很好,就让我们再去读读全文,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吧!

6、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找到的句子吧!

六、课后总结

1、谁能说说从今天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呢?

2、是啊,听说的事情并不一定是真的,要自己亲自动手去试试看。课后的资料袋里有一些蜜蜂的资料,大家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当然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你可以在课后在课外书中寻找答案。学到这儿,同学们也许又产生了更多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到书籍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实践和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好吗?

七、作业:

(出示课件: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昆虫奥秘的资料。)

板书设计: 14 蜜蜂

做记号做事严谨

实验

放实事求是

得出结论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类文阅读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战地钟声(节选)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它们对它说: “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这算什么回答啊。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惹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它们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你再试试,来!”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它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可以想象,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那只狗蹲坐着,一声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设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 “练习?练习什么?” “我在练习啼叫,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 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着滚,捧着肚子,竭力忍着不笑出声来。小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蜜蜂第一课时 优质课 教案1

14.蜜蜂 课题 蜜蜂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对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片段的学习是阅读的重点。所以本课在设计上,重点抓住作 者的实验准备阶段,以及实验结论的表述几个部分,通过“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的提出带动全文,深入品味,通过联系上下文、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品析句子等方法深入研读体会,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达到体会人物品质的目的。 学前准备 1.根据法布尔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关于蜜蜂更多的知识;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学习第1、2自然段。 学习重点掌握生字、词语,弄清“我”做实验的原因。 学前准备 1.收集有关蜜蜂的图片、资料。(学生) 2.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学案 达标检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蜜蜂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蜜蜂的资料。 2.课件出示法布尔的图像及简介,引出新课。 1.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如蜜蜂的生活习性、赞美蜜蜂的诗句等。 2.了解法布尔。 1.请你摘抄一些描写蜜蜂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 知。(用时:12分钟) 1.引导学生读课文。 2.出示词语:蜜蜂、辨认、阻力、包括、检查、 准确无误、沿途、陌生。 3.组织学生交流理解 词语的方法。 4.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5.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大意。

三年级下册语文一课一练-第14课《蜜蜂》人教(部编版)(含解析)

部编版最新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蜜蜂》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共6题;共32分) 1.看拼音写词语。 míng tang dìng shíbài fǎng wán jù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比一比,组词语 论________ 辨________ 准________ 组________ 轮________ 辩________ 推________ 阻________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尽管……但……不是……而是……无论……都…… ①蜜蜂________飞到哪里,________可以回到原处。 ②蜜蜂靠的________超常的记忆力,________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③________蜜蜂逆风而飞,离家两公里多路,________它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4.我能根据课文《蜜蜂》内容,给下面的句子排列顺序。 ________我叫小女儿守在蜂窝旁,自己走出二里多,多放飞蜜蜂。 ________我在蜜蜂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 ________蜜蜂四面飞散,我一边沿途观察,一边猜测思考。 ________我在自家花园蜂窝捉了一些蜜蜂,把它们放在纸袋里。 5.按课文《蜜蜂》内容填空。 《蜜蜂》这一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科学态度和________的科学作风。 6.修改病句 ①每天早上去公园锻炼身体。 ②树上结满了许许多多数不清的果子。 ③我们要做到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二、现代文阅读(共3题;共46分) 7.读语段,完成练习。

在回家的路上,我想到它们面临的恶劣环境,心里推测它们一定都找不到回家的方向了。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爱格兰就冲过来,她的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冲着我喊道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 (1)在这段话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她冲着我喊道________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________它们在2点40分的时候到达窝里 ________还带来了满身的花粉________ (2)“我”为什么推测蜜蜂找不到家?“我”的推测对吗? (3)当得知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爱格兰的心情怎样?“我”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4)两只蜜蜂飞回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说明了什么?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下面的这句话,你觉得放到短文的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 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3)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________”在短文中画出。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钱玉珍)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检阅》教学设计 蕲春县漕河镇第一小学钱玉珍 [教材分析] 《检阅》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童年生活”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这篇文章思路清晰,先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背景,然后细致地描述了两个场景:儿童队员准备参加国庆检阅,商量着怎么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国庆那天儿童队员参加检阅的情景。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渗透着要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浅显易懂,但是学生要真正体会“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认真研读第一个场景,学生才能体会出队员们对博莱克的关心、尊重;只有引导学生拓展想象博莱克怎样刻苦训练,学生才能体会出博莱克的自尊,自强。 另外,检阅的场景学生很少或根本没见过,但是对“检阅”的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所以应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是师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坚持以读为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读中品味语言的意蕴,感悟语言与情感的魅力,凸现语文的人文性

与工具性的统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检阅”“棘手”“鸦雀无声”“情不自禁”等词语,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③积累文中优美词句。 2、过程与方法:①在读中体会,感悟人物的内心和情感。②抓住主要问题,理清文章的条理和内容。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比较,辨析词句,体会其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②懂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体会“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理解“检阅” 1、师激情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预习了《检阅》,你们以前看见过检阅的场面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观赏我国国庆节隆重的检阅场面吧!(课件播放:国庆节阅兵) 2、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检阅的场面,你有什么感受?看明白了一支支队伍在接受谁的检阅吗?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在检阅着谁呢?你现在能说说“检阅”是怎么回事吗?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了“检阅”这个词语呢?(联系课件播放的具体情景)那么,你能再联系刚才播放的情景,用上“检阅”说一句话吗?根据学生的发言显示句子,并引导学生读句子。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 不会叫的狗》课文预习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预习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它们对它说: “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这算什么回答啊。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惹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它们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你再试试;来!”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它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可以想象;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那只狗蹲坐着;一声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设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 “练习?练习什么?” “我在练习啼叫;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说完;它又洪亮地喔喔叫起来。 狐狸真想哈哈大笑。它在地上打着滚;捧着肚子;竭力忍着不笑出声来。小狗感到受了委屈;低着头;含着泪水默默走开了。 附近的一只杜鹃看着小狗走过去;很同情它。 “你怎么啦?” “没什么。” “那你为什么这样伤心?” “唉……没什么好说的……因为我不会叫。” “要是就因为这个;那我可以教你。你听我怎么叫;尽可能模仿我。咕咕……咕咕……咕咕……你听明白了吗?” “我觉得很容易。” “容易极了;我从小就会这样叫。你试试!咕咕……咕咕……”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重点及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六、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蜜蜂》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你们了解蜜蜂吗? 生1:我知道蜜蜂能采蜜, 生2:我还知道蜜蜂能传播花粉, 生3:我从课外书上知道了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师:是啊,蜜蜂有很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离开蜂房很远,他照样能飞回来,法国科学家听说蜜蜂有这样的能力,于是,他就想做一项实验来证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法布尔是怎样观察研究蜜蜂的,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自学课文,自学的时候,要读准备生字词语的音,还要把课文读正确。 生自学课文。 师:大家自学得很认真,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些词语是由要认的生字组成的,请大家来读一读?谁愿意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试验,证实,阻力,推测,包括,准确无误,沿途,陌生,超常。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生:在这些词语当中,还有一个词语非常难读,老师想请大家再来读一读。 证实。证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请大家再读一读。 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带有证实和阻力这两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 生自读句子。 师:谁找到了,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证实的句子。 师:谁找到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生1:读带有阻力这个词语的句子。 师:读得非常好,让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生3:我发现这个课文当中有好几个多音字呢 师:你可真仔细呀, 师:请大家赶紧去找一找,这一课中有哪些多音字。 生:闷,几, 生:尽 师:这几个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词语:闷了很久,几乎,尽管 师:读得很好,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带有这三个多音字的句子,把它认真地读一读吗? 我们把刚才自己找到的三句话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带有多音字的三个句子。 师:很好,刚才有一些难读的词语和多音字,我们找到了相关的句子,把它们读正确了。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我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非常好,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都弄明白了吗? 生1:我想问问陌生是什么意思? 生2:陌生的意思就是不熟悉。准备无误是什么意思呢? 师:准确无误是什么意思呢?你能从课文当中找到准备无误这个词语的句子,再去读一读吗?生自读这个句子。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14课《在柏林》解析 知识点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课内问题: 1.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的老兵,在被迫上前线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疯人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特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姑娘的嗤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2.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答:(1)这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截取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深刻地反映了战争这个人类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 (2)意想不到的结局,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3)情节上层层铺垫,为小说的结局蓄势。前文写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老妇人的奇特举动、小姑娘的嗤笑,都是在为出人意料的结局蓄势,到结尾处才揭示出老妇人奇特举动的原因。正是有了前文的蓄势和铺垫,小说的结尾才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 (4)老兵那平静不动声色的叙述里包含了一股巨大的悲愤,但始终没有爆发出来,反而更有感染力。 多音字: 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 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 尽①jìn 尽头。②jǐn 尽管。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②jià放假。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 停顿——继续奇特——普通 寂静——喧闹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 停顿——暂停大概——可能 寂静——平静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第 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基本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感悟三、四自然段,懂得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中的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通过课后的学习,你知道课题中的“我”是谁? 3、引读1、2节。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点击课件,书上插图)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你的脚掌有又大又厚······”小骆驼觉得挺委屈…… 4、问“小红马觉得小骆驼哪些地方长得挺难看的? 板书: 难看脚掌(大厚)。 眼皮(两层)。 背上(肉疙瘩)。 5、追问:正因为小红马说它难看,所以小骆驼觉得挺委屈的。 板书:委屈。 于是,妈妈决定和小骆驼到沙漠中去旅行一次。 二、感受沙漠 1、说到沙漠,你对沙漠了解多少,不妨说给大家听听…… 2、点击课件——沙漠,让我们来看看,沙漠到底是什么样的?自由说。

3、在课文的3、4自然段中,有好多描写沙漠的句子和词语,你能快速读一读后,把它找出来呢? 4、交流,点击课件——沙漠词语。 茫茫的大沙漠 无边无际的沙漠 沙子松散的沙漠 风沙铺天盖地的沙漠 5、读好这些词语。(大、无边无际、风沙铺天盖地) 6、我们说了沙漠,看了沙漠,读了描写沙漠的词语,此时,大沙漠给你一个什么印象?(沙漠广大无边,气候干燥,很少有绿色植物,没有水流,风沙很大,还有沙丘、沙谷,如果人在沙漠里行走,随时有生命危险。) 7、师小结:虽然沙漠里的气候如此干燥,环境这么恶劣,可小骆驼和它的妈妈还是愉快地结束了这次沙漠旅行,而且小骆驼还有了新的想法。 三、精读最后一节,引导质疑 1、点击课件——最后一节。 2、读读这一节,思考一下,你特别想知道什么? 3、交流筛选后点击课件——2个问题。 1)、小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各有什么作用? 2)、小骆驼因为什么事而深感自豪? 四、精读3、4小节,读中感悟 过渡:问题的答案就在3、4下节中,下面我们按小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先读读课文3、4节,然后讨论,找出答案。看那个小组又快又对。 1、分组进行。 2、交流前提示,第一个问题里有三个小问题,你可对其中最感兴趣或最有把握的进行交流。 3、学生交流,随机出示: 驼峰: (1)点击课件:驼峰和文字。 (2)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3)板书: 将背上改成驼峰。 贮存养料。 (4)闪动:贮存养料足够。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检阅》教学设计 后山乡中心完小宋仕红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认识“俱、拄”等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沉默、俱乐部、截肢”等词语。 2、在朗读练习中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想象、朗读和移情体验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体会队员们关注弱势的美好心灵以及残疾儿童的自尊自强积极的人生态度。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这个小伙子真棒”“这些小伙子真棒”的深层含义。初步感受“自尊、自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感知课文 1.欣赏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出示课件: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 介绍背景知识:2009年10月1日,首都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几十万军民参加庆典,中央领导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游行队伍。 提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场面庄严、盛大、隆重,队伍整齐,精神面貌好……)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 (1)引:同学们,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图,是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许多的游行队伍在这一天接受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和亿万群众的检阅。对每一位波兰人来说,这是激动、幸福的时刻。让我们把视线移到这一队正走过主席台的儿童队员身上,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呢?(队伍中有一位拄拐的队员,随机理解“截肢”)。 (2)就在这一队孩子身上,发生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让我们走进课文《检阅》,去用心体会那份感动吧!(出示课题:14、检阅)(理解意思)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自学要求) A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思考:这是一次怎样检阅?有哪些队伍参加了这次检阅? 2.读准生字字音,认读词语: (1)(课件出示)我会认:俱拄伍洪纠 (2)(课件出示)我会读:博莱克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真棒羡慕观众纠正俱乐部主席台鸦雀无声情不自禁(注意颜色不同的字)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东方之珠”》教案及原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东方之 珠”》教案及原文 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是旅游度假的好地方。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香港的海洋公园举世闻名。那里的海洋剧场,经常聚集着许多观赏海豚、海狮精彩表演的游客。在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上,几只海豚和海狮正在表演节目。它们有的顶球,有的钻圈,有的举重,有的嬉水跳跃,游客不时被逗得开怀大笑。 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之一。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2、学习本课生字,学写倾、舒两字。 【教具准备】 1、录音带。 2、投影片。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东方之珠。 (2)释题。 ①东方之珠指哪里?(香港) ②简介香港。

③珠原指珍珠,你见过的珍珠是什么样的? 那么为什么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珍珠呢? (3)感知画面。 (这就是香港,新颖别致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碧波荡漾的海面上行船如梭;景色迷人的沙滩上笑声不断……) 难怪人们称它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初读课文。 课文对这颗东方之珠作了更具体、更精彩的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听录音。 (1)听配乐朗诵后,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香港 (2)自由轻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须,准备读给大家听。 (3)检查初读效果。 ①认读生字词。 ②指名选读,及时矫正。 (板书:沙滩公园街市) 3、细读课文。 (1)师:刚才几位同学读的很好,我们知道有 (板书:沙滩公园街市)但是,东方之珠的魅力,不仅仅是因为它有沙滩、公园、街市,而是因为它有迷人的沙滩,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说出来: 香港有 (香港有迷人的沙滩,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 这句话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就叫总领全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 ②指导朗读。 (听出来了吗?课文首先交待了香港的地理位置特别重要,说她是我国南大门,接着简要介绍那里的、、和多么美啊,多让人自豪啊,一起读读看,是不是有这种感觉)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 蜜蜂 优质课 教案2

14蜜蜂 教学目标: 1.认识“概、减、阻”等9个生字。会写“辨、试、检”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纸袋、大概、减少、阻力、包括、检查、准确无误、沿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实验的过程。 3.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 4.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实验步骤,品味语言表达的准确。教学难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蜜蜂相关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1.教师引述。上堂课我们领略了植物王国的奇妙,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虫世界的奥秘吗? 2.板书课题。今天要探究的对象是蜜蜂。对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吗? 3.把自己从书上或网上查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分享。 4.出示作者法布尔的资料,师生交流。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初读,处理生字。 对于昆虫的了解,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得也很流畅。但是还不知道读课文读的怎么样呢?要想读得正确、流利,首先要把一个个“拦路虎”消灭掉,先自己读一遍课文,把自己的“拦路虎”圈出来。学生自由读文,圈画生字。同位帮忙消灭“拦路虎”。 2.检查生字 试验、证实、阻力、、推测、沿途、尽管、尽力、陌生、准确无误、闷热、纳闷 多种形式检查,单个读,齐读,男、女生接读等。 3.检查句子, 课文中出现了好几个多音字,我们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你注意到了么?先出示三个带有多音字的句子,还需要看看书的同学,马上在课文中找出句子练一练吧,一会儿请自信的孩子来试着读一读。 “那些被闷了好久的蜜蜂向四面飞散,好像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 “尽管它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三、书写汉字相机指导 1.形近字辨析 “蜜”和“蜜”:无论蜜蜂还是蜂蜜都和昆虫有关,不要写成“密”。“辨”和“辩”:用手分辨就是“辨”,言语辩论就是“辩”。“检”和“捡”:用木尺比着检查就是“检”,动手捡起就是“捡”。 2.笔顺讲解 “试”的第四笔是横;“阻”和“陌”的双耳旁是两笔写成的。 3.小组合作给字组词 4.练习书写,师相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浏览课文、梳理内容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不会叫的狗》 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读故事,一边读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想一想:故事的结局可能是什么?|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的缺陷。它们对它说:“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是外来的……” “这算什么回答啊。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惹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它们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

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就很不错了。你再试试,来!”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它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可以想象,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那只狗蹲坐着,一声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这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设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预习及课文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知识点 目录 知识点 (1) 一、多音字 (1) 二、近义词 (1) 三、反义词 (2) 四、理解词语 (2) 五、句子解析 (2) 六、问题归纳 (3) 七、课文分段 (4) 八、课文主题 (4)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两个小姑娘嗤笑由于失去三个儿子而发疯的老妇人,老兵说明原因及后续即将也上战场的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知识点 一、多音字 柏:bó(柏林)bǎi (侧柏)bò(黄柏) 数:shǔ (数一数) shù (数学) 假:jiǎ (不假思索) jià (度假) 二、近义词 虚弱——孱弱沉思——深思停顿——暂停 大概——可能寂静——平静指手画脚——评头论足 不假思索——毫不犹豫 三、反义词 缓慢——迅速健壮——虚弱停顿——继续 奇特——普通寂静——喧闹指手画脚——沉默不语 不假思索——犹豫不决 四、理解词语 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假:凭借;依靠。 嗤笑:讥笑。 神志不清:知觉和理智不清醒。文中形容老妇人因痛失儿子而极度悲伤导致的精神错乱。 大概: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五、句子解析 1.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这一环境描写渲染了战争带来的悲凉气氛,德国弥漫着的失败情绪;也是暗写战争惨烈,战死者众多。下文老兵夫妇的遭遇与这处伏笔照应。 2.“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反复出现的作用是:1. 暗示战争让老妇人失去了三个儿子;2. 表现老妇人内心无法言说的痛苦;3. 形成一个悬念,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3.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寂静”是表象,隐含了人们内心的“动”。车厢里的妇女儿童,哪一个没有丧夫失子或失去父母的苦痛!老兵的话,使他们陷入沉思,引发了他们的共鸣,使他们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知识汇总

第14课 小狗学叫 会认的字 干ɡàn 吗m ǎ 讨t ǎo 厌y àn 发f ā怒n ù 批p ī评p ín ɡ 来l ái 访f ǎn ɡ 担d ān 保b ǎo 压y à根ɡēn 差ch à不bu 多du ō 忍r ěn 着zhe 模m ó仿f ǎn ɡ 百b ǎi 发f ā百b ǎi 中zh òn ɡ 子z ǐ弹d àn 发f ā疯f ēn ɡ 汪w ān ɡ汪w ān ɡ 搞ɡǎo 不b ù清q īn ɡ 一字多音 担 d ān(担保) ma(好吗) 压 y à(压根) d àn(子弹) 尽j ǐn(尽管) d àn(重担) 吗 m á(干吗) y ā(压力) 弹t án(弹性) j ìn(尽力) 中 zh òng (百发百中) 模m ó模型 zh ōng(中间) m ū模样 词语积累 嘶鸣 毛病 缺陷 干吗 讨厌 紧张 发怒 批评 同情 观察 滑稽 索性 逼真 洪亮寻思 失望 蹲坐 圈套 担保 压根 竭力 委屈 附近 模仿 取笑 打猎 瞄准 子弹 诧异 发疯安详 鲜嫩 医治 孤零零 陌生人 差不多 神枪手 哈哈大笑 百发百中 近义词:讨厌——厌恶 紧张——焦虑 批评——指责 洪亮——响亮 失望——灰心 反义词:讨厌——喜欢 紧张——轻松 批评——表扬 洪亮——沙哑 失望——希望 相似词释义:安详——从容不迫;稳重。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如“面容安详”“举止安详”。例句:很少见到像他那样的年轻人,随时随地都那么稳重安详,从容不迫。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含有对长者尊敬和热爱的意味。 例句:祖母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词语归类:含有数字的ABAC 式词语:百发百中 一心一意 十全十美 不知不觉 形容“笑”的四字词语:哈哈大笑 捧腹大笑 哄堂大笑 哑然失笑 眉开眼笑 喜笑颜开 拟声词:哞哞哞 喔喔喔 咕咕咕 汪汪汪 词语搭配:(孤零零)的小狗 (奇怪)的叫声 (很大)的缺陷 (惹人讨厌)的猫 (洪亮)的叫起来 ( 鲜嫩)的青草 (偷偷)地练 (安详)地吃草 一(条)狗 (默默)地走开 (滑稽)的咯咯声 (美味可口)的午餐 一(只)狗 一(种)缺陷 一(只)夜莺 一(片)草地 一(个)猎人 一(个)农民 一(头)小母牛 一(个)国家 一(种)叫声 一(天)早晨 一(只)小公鸡 一(个)圈套 一(只)杜鹃 词语解释1.缺陷:欠缺或不够完备的地方。 例句:我们要想使自己各方面更完美,必须注意弥补自己的缺陷。 2. 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例句:我爱模仿电影里的滑稽动作,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3.索性:表示直截了当;干脆。例句:这个问题我怎么也想不明白,索性不去想了。 4.逼真:极像真的。 例句:他在影片中扮演战斗英雄,演得自然、逼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圈套:使人上当受骗的计策。例句:我们要擦亮眼晴,不要中了网络骗子的圈套。 用“不会……不会……也不会……更不会……”造句 1.上课,我不会喝水,不会吃东西,也不会吵闹,更不会做小动作。 2.我家的布娃娃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也不会画画,更不会弹琴。 3.在校园里,我不会打人,不会乱扱垃圾,也不会大声吵闹,更不会欺负同学。 4.小猫不会像孩子一样说话,不会像孩子一样唱歌,也不会像孩子一样写字,更不会像孩子一样用大脑思考。 作家作品 罗大里,1920年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隐身小托尼历险记》《万岁,萨波尼亚!》《洋葱头历险记》《亚特兰大》《蓝箭》等。 重点难点 故事的三种结局可能是怎样的?说说你的理由。 第一种结局:小狗遇到一头小母牛。在经历了学习小公鸡和杜鹃的叫声后,小狗明白了自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小狗学叫》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小狗 学叫》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小狗学叫》课文原文 从前,有一条不会叫的狗。它不会像狗一样叫,不会像猫一样叫,也不会像牛那样哞哞叫,更不会像马那样嘶鸣。它是一只孤零零的小狗,不知道怎么到了一个没有狗的国家。它并没有发现自己有什么毛病,是别人让它知道不会叫其实是一种很大缺陷,它们对它说:“你怎么不叫?” “我不会我.....我是从外来的......” “你这算什么回答啊。你难道不知道狗是会叫的?” “干吗要叫?” “狗会叫,因为它们是狗。它们对过路的陌生人叫,对令人讨厌的猫叫,对着满月叫。它们高兴的时候叫,紧张的时候叫,发怒的时候也叫。白天叫得多,但晚上也叫。” “也许是这样,可我.....” “可你是怎么啦?你这只狗可真特别,去,去!总有一天你会上新闻的。” 小狗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批评。它不会叫,也不知道怎么才能学会。 “你跟我学。”有一次,一只同情它的小公鸡对它说。那只小公鸡喔喔喔地叫了几声。 “我觉得很难。”小狗对小公鸡说道。 “不难,容易极了。你好好听着,看我的嘴,注意观察,

学我的样子。”“总之,你注意观察我,学我的样子。” 小公鸡又喔喔喔地叫起来。 小狗试着照小公鸡的样子做,但嘴里只发出一种滑稽的“咯咯”声,吓得旁边的小母鸡都逃走了。 “不要紧”,小公鸡说道,“第一次能这样做就很不错了。你再试试,来。”小狗又试了一次,两次,三次,都没能成功。 从此,它天天都练习,从早到晚偷偷地练。有时候,为了更自由,它索性到树林里去练。 一天早晨,当它正在树林里练习,发出的喔喔喔的叫声是那么逼真,那么好听,那么洪亮。一只狐狸听到了,心里寻思着:公鸡终于来找我了。我得去感谢它的来访。狐狸真的去了,还没忘记带上刀叉和餐巾,因为对狐狸来说,没有比小公鸡更美味可口的午餐了。可以想见,当它看见啼叫的是一只狗而不是小公鸡时,该是多么失望啊。那狗蹲坐着,一生又一声地喔喔叫着。 “哎呀,”狐狸说道,“原来是这样,你是给我设了一个圈套啊。” “一个圈套?” “当然啦。你让我以为,是一只公鸡在树林里迷路了,而你却高下圈套想抓我,幸好我发现得及时。” “我向你担保,我压根儿就没想抓你。我只是在这里练习。”“练习?练习什么?” “我练习啼。现在差不多已经学会了,你听我叫得多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