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论文

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论文

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论文
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论文

中国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美林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有效地遏制人口的增长,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赢得了时间和资源。但随之相关的问题也产生,失独老人越来越多了,这些为国家做出了贡献的光荣父母而今却处于生活上无人照料,经济上丧失支援,精神上痛苦不堪的生存的状态。现今,在法律上却没对这些失独老人的权益进行保障,现存的养老模式不能为其提供养老服务,经济上国家没能给予支持,精神上的痛苦没能解决。年迈的失独老人被救助的渴望加大,解决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刻不容缓。为此我们从法律的修改,政府政策的完善和资金的支持,社会组织的帮助,失独老人的自救等方面解决失独老人养老困难,给失独老人一个安享的晚年。【关键词】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分析;对策

一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一)失独老人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失独老人是:遵照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只生育一个子女,而子女由于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疾病而不幸死亡,由于年龄、精神方面或者其他原因不能或愿再生育的父母所组成的群体。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估算,截止2011年,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也有1.9亿人。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口疾病年死亡率为40人、10万人。由此估计,我国每年15-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带来的是每年约7.6万个适度家庭。《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由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2000万失独老人老无所依。这门庞大的数据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困境加剧了新的困境。这些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是政府需要解决的也是必须解决的困难,给失独老人一个安顿的晚年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责任。

(三)农村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允许农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在计划生育只生一个好的号召下,许多农村父母坚持只生育一个孩子。现今,农村失独家庭的数量也不容小觑。著名人口学家穆光宗教授指出“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曾经有过孩子但现在无后的家庭有57万之多,考虑到1991年以前我国农村极少有独生子女和2000年以后每年出生人口的下降,那么现在我国农村地区这类失独家庭应在120万以上。对于农村失独老人的生活我们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解。

1、物质方面

农村失独老人的物质生活及其困难,这些失独老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年迈的他们仍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土地上给予的微波收入便不能满足他们正常生活的需要。年迈的他们体弱多病看病吃药已是家常便饭了,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虽可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可保障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做不到面面俱到,没有什么稳定收入的他们还要支付这样一笔医疗费用对于他们无疑是雪上加霜。还有一部分失独老人的孩子是因为疾病治疗无果而去世的,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债台高柱甚至倾家荡产,背负着经济沉重的负担。而已成年子女这一家庭支柱的散失更直接导致反哺终止和经济供养散失,更使得失独家庭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2、基本生活

失独老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但是大部分年迈的失独老人是需要被照顾的,他们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经历了文革和饥荒之苦,身体状况大都不好,老年又是疾病的高发区。身体每况越下的他们需要有人对他们生活起居有进行照顾。

3、养老机构

4、精神方面

对于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丧子是无语伦比的打击。在中国受传统礼仪伦理的影响,中国人很是注重孝道,在中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农村这一思想根深蒂固扎根在人们的心中。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失去唯一的孩子,相当于断子绝孙,这在农村人的认知里,这是要做了伤天害理的大事老天才会这样惩罚他们的。自责和恐惧会一直纠缠着他们,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每天都生活在自责痛苦的深渊里。他们不愿意与邻居交流,看到别人的孩子无疑勾起他们心底的疤痕。而在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除了和邻居朋友聊聊天、看看电视,心里敏感的他们不与人交流,断了与外界的联系,就只有每天的自我折磨了和痛苦的回忆了。

(四)城市失独老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

在上个世纪,城市人口之能生育一个孩子,伴随部分孩子的死亡,让我们看看这些失独老人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他们存在的困难。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养老和精神支柱,费孝通认为,在核心家庭中,孩子在家庭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结构稳定的基础,孩子不但给父母创造一个共同的工作,一个共同的希望,一片前途。因此失独家庭的大量出现极大地弱化了家庭基本功能的实现,失独老人在承受了“白发送黑发人”的悲痛之后,不得不面对巨大心理创伤后的经济问题、精神伤害、养老问题、以及疾病问题。

1、物质方面

失独老人退休后收入极低,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有些父母当初为了救治孩子已经是倾尽所有甚至负债累累,但仍然没能挽救孩子的生命,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血脉生命的传承,更是生活的依靠和最基本的生存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老年研究所所长杜鹏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到2010年,我国老年人中,有24.1主要经济来源为离退休养老金,40.7%老人依然依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另外,3.9%的老人以低保为主要收入来源。老年人还要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疾病的折磨,老年人本就是疾病的高发人群,对于失独老人来说丧子之通的精神压抑以及消极绝望的生活态度更增加他们疾病的发生率。这些60岁以上的失独老人,会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的他们还要为高额的医疗费用困扰。这些经济上的困难和身体上折磨让这些本就是痛苦的失独老人头上笼罩一层乌云。

2、日常生活的困境

失独又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还面临基本生活的困境。有的失独老人因病因老病因老等原因生活处于半自理状态,甚至长期卧病在床失去自理能力。大部分失独老人夫妻健在时还可以相互照顾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但如果丧偶或离异,再加上步入高龄,生活的困难更是逐渐加剧,变得难以料理,甚至陷入困境。很多失独老人发出了这样的忧虑:“现在我们身体状况还可以,生活还能够自理,但是5年10年后,谁又能来照顾我们呢?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成为失独老人最关注的问题。

3、养老机构

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急速发展阶段在未富先老的困境下如何养老是困扰当下中国的难题。从主观意愿来看,老年人居家养老占据主流,但对于失独老人来说这显然是不现实。然而现行养老机构无法满足失独老人,失独老人无养老院接受,机构养老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句空话失独老人的养老又陷入困境。

4、精神创伤

对于所有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丧子之痛是无与伦比的精神伤害。很多失独老人从此意志消沉,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甚至濒临崩溃。当别的老人在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时,他们却只能靠回忆度日,而回忆只能加剧痛苦。失独者这样隐秘的内心世界多半不会主动向社会开启。湖北有一个失独父亲,是位高官,白天他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晚上回到家里,她却成了另外一个人,整夜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入睡,口中呢喃着“孩子,让爸爸抱抱你,”他就这样睡在地板上将近8年。还有一些失独父母会辞去工作或提前退休,尽量避免与周围人来往,由于无法走出内心的阴影,逐渐变得孤僻、绝望。精神的创伤,折磨着这些失独老人。该如何抚平他们精神的创伤,保障其“老有所乐”应引起社会的重视。让他们有一个快乐安详的晚年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而且还是全社会的责任。

二、失独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物质困难的原因

1、失独老人救助法的不完善

国家法律层面对失独老人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权利与义务对等是法律的基本原则,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计划生育规定了人民应履行的义务,只生育一个孩子,他们为国家控制人口增长实现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贡献,而今他们因独生子女离世而陷入人生困境,按照义务与权力对等的原则,公民具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相对应的,他们理当享有获得国家保障救济或者补偿的权利,为失读者提供保障救济特别是物质保障。但我国在对失独老人的保障救济却是一片盲区。这些失独老人便没有享受到该有的权利。

从我国对失独老人保障的相关法律进程来看,法律还不够健,需要进一步完善。2001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27条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必要的帮助”的标注如何掌握、有哪些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如何实施,均缺乏详尽的规定和操作细则,如此太过笼统语焉不详的规定,既不具可操作性,也因弹性过大而缺少强制性,成为难以实施的社会政策。

2007年8月,按照国家计生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地方性法规,我国在各省市试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2008年开始在全国推行,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对独生子女伤、病残或死未为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满49周岁后,按规定条件,有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一定额度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具体而言该制度扶助的对象是:“1、1993年1月1日以后出生。2、女方年满49周岁。3、只生育一个子女或合法收养一个子女。4、现无存活子女或独生子女被依法鉴定为残疾(伤病残达到三级以上)。符合上述条件的对象,由政府发放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金....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或死亡而女方未达到49周岁的家庭,由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为其提供精神抚慰、经济救助和医学咨询指导等服务,帮助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实现再生育。”其扶助标准为:“独生子女死亡后为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独生子女伤、病残后为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或子女康复为止”。

地方政府补助随意性极大,对“失独家庭”补助标准不统一甚至缺乏补助,财政支持力度匮乏,缺乏制度上的保障。对于城市失独老人和农村失独老人的救助标准没有一个平衡的标尺,另外,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不断的上涨,这些补助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2014年两会期间,若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提出了关于提高独生子女和失独家庭待遇的建议;

全国人民代表郭新志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失独保障制度。两会中的相关提案,体现了我国失独家庭问题中建议,应完善失去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最终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从我国的法律以及相关政策来看,失独老人的权利保障并没有被纳上日程。失独老人的的救助金在法律上并没有一个明文的规定。更没有对我国政府的对失独老人的应履行的职能有所要求。失独老人的保障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在执行上随意性太大对未能得到落实。在法律存在太大的漏洞。

2、我国现行的政策的制约

我国实行养老保险的双轨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缴纳或缴纳少额养老保险,享有全额退休养老保险金;企业工作人员缴纳较高比例养老保险,退休后获得少额的养老金。但,我国全体社会主体为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失独老人大多也是非机关事业单位中退休或接间退休的人员,是中低收入人群,其收入来源主要是数额较少的退休养老金。现行的双轨制是机关是单位占用社会公共资源为其在职人员提高额养老金,这种不公平严重侵犯开企业职工的利益,更是损害当下企业职工中的失独老人的养老权益。

在农村我国实行了新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其参保范围是年满l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即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都有可能成为新农保制度的覆盖人群。新农保的政策还规定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 ,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但是新农保的给付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于那些未满60周月的失独老人,本就是为生活奔波劳累的他们还要支付一笔养老金,对于本就困难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年满60周岁的失独老人可以直接享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可是在物价同经济一样快速发展的今天,55元仅仅可以买到10kg的大米。更谈何保障其生活,这些养老金并不能解决失独老人的经济上的困难。农村失独老人在经济依然很困难。

我国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大,失独老人多,扶助资金投入少,地方差距大,那些微薄的救助金并不能解决他们的困难,失独老人在经济上依然是孤立无援。他们的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经济困难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大山。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来说,物质需求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当生存的需要都无法满足的时候,其他的需要都是空中楼阁。

3、养老机构的不健全和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民间社会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对于失独老人来说家庭养老不现实。政府养老,绝大多数是向失独老人提供经济上的补助,这些失独老人的生活依然属于无人照料的情况。机构养老是指有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生活照料的养老模式。姚金丹认为,作为社会养老机构,我国大多数社会福利院主要接收“三无人员”(无住所、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收入)和弃婴为主,只在床位空余的情况下,才接受个别老人的自费入院。对于失独老人,他们并非“三无老人”,目前甚至很多营利性养老院都难接收无亲无故的失独老人,特殊的身份让失独老人面临老无所养的境地。同时,吕联先生也认为入住养老机构都需要子女在担保书上签字,确保养老机构在老年人出现意外、或者当老年人的住院费用等支出超出他们支付给养老院的钱数时,养老院可以减少风险。由于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涉及诸多的经济问题,亲属或关系密切的人不愿意承担担保责任,再加上街道或单位缺乏担保书签字问题,因此对于失独老人入住养老院的资格好人条件。城市失独老人虽有养老机构却无法入住。对于农村失独老人来说,机构养老是没有条件的。在我国城乡差距本就是大,落后的农村经济条件有限,公共基础设施不健全,根本没有设立专门的养老院。对于农村的失独老人来讲机构养老并不可行。

民间社会组织养老是由民间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民间社会组织是指除政府和企业以外的向社会提供某个领域公共服务的各类组织。在“小政府大社会“治理模式的引导下,作为多元治理主体之一,民间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养老服务中的重要性逐步凸

显:满足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养老服务的完善、推动全社会积极关注社会养老服务问题。民间社会组织的养老模式为养老院模式注入了新兴的血液,他们能满足老年人的多元需求,满足他们的归属感。这很适合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为失独老人提供合理的养老模式。但是在我国,民间社会组织起步较晚,存在诸多问题:官民二重性、资金依赖政府拨款。另外我国民间社会组织数量较少、规模小、物质条件缺乏等原因,不能大规模的存在为失独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在我国,现行的几种养老模式都无法为失独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失独老人的养老依然无法解决。特别是农村失独老人,受当地经济条件限制,养老机构无法在此安家落户。为此,农村失独老人养老困境更是提上一个高度。

精神创伤的原因

情绪的无法疏导。失独老人在失去独生子女后精神崩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悲伤的情绪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他们不愿意相信孩子死亡这个事实。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会,这样使他们觉得人还活着,这些情绪关系到失独老人的身心健康,如果想要他们得到正常的抒发,就需要进行专业的悲伤辅导。然而,在中国;悲伤辅导仍然是一个较为崭新的领域,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更不用说使用他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时,在传统观念看来,悲伤情绪只是个人的事情,或者说只是相关几个人的事情。这使得失独老人在经历开丧子之通后,要一个人默默地忍受悲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失独老人很难从悲伤中解脱,也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煎熬。这样,悲伤情绪无法正常抒发,不仅影响失独老人的正常生活,还使得失独老人很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失独老人自身的心理问题。我国是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古国,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印制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重要的存在,而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父母都围绕着中心轴在打转。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家庭是心灵的归属地,爱的港湾,孩子是那只停靠的船只。有家有孩子才是圆满的存在,家庭是养老的场所,家庭生活是老年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他们享受孩子围绕膝下天伦之乐,可是却在步入往年生活之际,孩子的逝世,使得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生活产生了不确定和迷惑感,失去生活的信心。离去这个对于他们来说的生命重心,他们甚至质疑,他们存在的意义。我曾见到过这些失独老人他们不愿与外界交流,他们的精神很敏锐,他们怕提到孩子任何话题,甚至逃避人群多的地方。失独老人再给自己贴上标签,他们认为自己跟别人是不一样的,在农村有些失独老人甚至认为他们是被“诅咒”的,是不祥之人,孩子的离去是上天的惩罚。在高度的精神紧绷中,他们失去自我,失去生命的活力,变的无所谓。精神的压力和悲伤的情绪,使他们难以从自己的情感世界恢复过来。

非政府组织自身能力不足。我国非政府组织对失独老人的帮助大多以物资为主,在心理援助上有所欠缺。目前对失独群体进行救助的非政府组织数量逐渐增多,但大多都只看到了失独群体在物资上的匮乏。即使他们知道要对失独老人提供心理上的救助的,但会苦于没有专业人才,不能为失独老人提供系统的心理救助。我国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建设不足,导致内在组织的不完善。同时,国内专门针对失独群体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较少。另外在我国,政府部门对非政府组织的重视与扶持不足社会的爱心和志愿人士虽有心帮助,但是失独老人的服务刚刚起步,政府和志愿团队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志愿者志愿无门。

政府扶持不足面对失独老人,政府往往想到的只是提供一定物质扶持且不能满足失独老人的物质需求。这些仅仅是保证失独老人的基本生活,对于失独老人更深层次的精神世界、情感需求关注的较少。这使得失独老人在情感精神上的需求无法诉说,精神的压力没法排解,使他们背上沉重的感情包袱。他们对自己否定,更加不愿与外界交流。

三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相应法律法规,构建制度化保障

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积极实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如应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规定进行修改,修改内容为“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在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政府应当承担失独老人的养老责任,提供专门的养老机构和经济支持,依靠地方征收的社会抚养费设立专门基金发展失独老人养老事业。”严格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才能保障我国建立健全完善的养老体制,才能保障失独老人的权利,维护失独老人的权利,维护失独老人的养老权益。完善立法规定:地方政府应负责购买独生子女意外伤残险、失独老人大病保险、住院补贴保险等相关保险,作为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和失独老人养老的保障,这也是《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立法理念之体现。

(二) 提高社会保险金额、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设立专门基金

实现城市养老保险单轨制,完善农村养老,提高社会保险金额。城市养老保险双轨制严重损害了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中失独老人的晚年生存权,侵犯了其养老权利。实行养老保险单轨制、全面提升社会整体养老保险待遇先河十分必要可行。只有机关事业单位一同自上而下进行养老保险单轨制改革,才能实现统一的养老保险金额,在经济上为失独老人养老提供物质保障。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养老问题,我们应该对相关的政策加以完善,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建设,扩大覆盖范围,增强救助幅度,才能更好地维护农村失独老人经济权益和养老权益。专门设立失独老人养老基金,提高失独家庭风险补偿标准。“失独老人专项基金”可以发展失独老人养老事业,在经济上保障失独老人,让失独老人基本的生活有一个保障,给失独老人一个安享的晚年,维护其养老权益。提高失独家庭风险补偿标准,中央和地方政府应根据物价指数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动态的补贴标准,并在全国统一准则使其制度化,制定严格的基金使用制度和监管机制,实现专款专用,帮助失独老人解决经济困难,真正维护失独老人养老权益。为失独老人建立专门的城乡一体化的专门活动空间和养老机构,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失独老人的照顾。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和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我们应为失独老人提供完善的保健、医疗、紧急救助等社区救护服务,定期上门为他们进行身体检查;对于身体长期不适的老人,应建立社区应急救护系统,以及及时发现病情,进行防治。国家政府还可以为失独老人提供各项保险措施,如北京市已经开始“暖心计划”,将在未来三年为每位失独老人购买涵盖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健康险等险各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这也为我国各地失独老人救助提供了一个模板,让各地对失独老人的救助有一个借鉴。

完善机构养老,发展适应失独老人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对于其他的养老方式来说,机构养老可以提供更为及时和全面的养老服务。大部分的失独老人更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因此,我们认为养老机构对于失独老人应降低门槛,实行失独老人优先入住并由计生部门协调解决入住手续问题,或是由失独老人所在村(居)委会担任临时监护人,为其入住养老院提供担保。另外针对农村失独老人,应就当地的情况建立专门的养老院,由村委安排他们的入住手续,让他们免费入住。

发展适应失独老人新型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的模式,以家庭养老为核心,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失独老人提供一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方式,让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优劣互补。二是“家庭养老+以房养老”的模式。以房养老是指房屋产权所有者将房屋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依据房屋估值定期给房主发放固定养老金直至去世,然后金融机构出售其抵押房屋来偿还贷款本息的新兴养老方式。随着独生子女的变故,特别是独生子女死亡,使得家庭中以房产为主的财产的继承出现了空缺,因此以房产等财产进行“倒按揭”的养老模式甚为可取。家庭养老与以房养老的相结合的模式,对化解失独老人经济供养不足风险具有现实意义。

(三)失独老人的精神创伤的治愈

加强悲伤辅导。加强专业社会工作者对失独老人的悲伤辅导。帮助失独老人强化死亡的真实感;鼓励他们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帮助他们适度处理依附情结,渐进式的处理悲伤情绪。让他们把悲伤的情绪已恰当的方式宣泄出来,减少痛苦,缓解精神压力。

主流媒体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正面引导,剔除传统糟粕文化的影响,为失独老人树立一个真实的形象,也为失独老人扫除心理阴霾。同时失独老人应面对现实,学会调适心理状态,消除社会角色简单的冲突,合理安排生活,发展业余爱好,协调人际关系,更具生活变化调整期望值,改善心理状态。学会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受新信息,保持自身社会化,培养兴趣爱好,多参与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年生活,摆脱失落感和孤独感。

通过网络,建立失读者联盟。对于失独老人来说,相同经历的人会更容易沟通和交流。目前在我国各地区,失独者自发组建了很多QQ群如“星星苑”“失独家庭”等等,在这里相同遭遇的他们可以敞开心扉,抒发各自的感受。甚至会定期的举行聚会,大家相互倾述,解决遇到的困难。正如其中一个群公告所写的那样,本QQ群存在的目的是让相同命运的人“跨越苦难,重塑人生同病相怜,抱团取暖”。

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自身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非政府机制应认识到自身组织机构的不足,大理完善组织建设。其次,完善救助机制,从物资救助为主转向提供心理救助,了解失独老人的内心需求以及他们的意愿,切实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对于政府组织来说,除了增加对失独老人的救助金,提供物质需求,需要关注失独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通过文化活动等来缓解失独老人的悲伤,满足社交的需要,让他们融入社会。

谢谢老师!

失能老人现状调查资料

哈尔滨新闻网记者李玥刘旭 除呼吸外,几乎一切都得依赖于别人,甚至连“上厕所、擦身”这些最隐私、最基本的事情都无法自理……据统计,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共有142.6万,其中失能老人近23万。对于这些“失能老人”,“老有所依”是他们最大的渴望。然而,由于床位紧缺、没有专业护理人员,目前仅有千分之四即900多名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能进养老院享受照顾和护理,更多的老人还是“窝”在家里。不但老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子女也无法安心工作。 23万失能老人“窝”在家 对于三年前患上了脑梗塞的高云静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儿子下班后,帮她擦身翻身了,这样身体上的放松和舒服,让瘫痪在床的她嘴角能绽放出一丝微笑。老伴张昌82岁了,去年做了一次大手术,元气还没完全恢复。虽然儿子每天下班后都来探望2个多小时,家里也请了保姆,但每天给高大娘喂饭、换尿布的活,还是张大爷亲自来完成。 两位老人的背后,是一组日益庞大的数字:全市近23万失能老人“蜗居”在家,缺乏专门的护理,晒太阳、吃适合身体需要的饭菜、唠嗑、按摩、擦洗身体,这些需求对老人们来说几乎成了奢望。而长期照顾失能老人,也让家人感到筋疲力尽。 专业护理人员很紧缺 翻开市第一福利院的预约登记簿,“排队”等候失能区床位的老人足有五六百人。该院院长杨荣霞说,目前院里共有失能老人150多名,占入住老人的三成,导致这么多人排队等候床位的原因,地方不够倒是其次,关键是缺少专业的护理人员。现在院里的护理员一般是“一对五”或“一对七”。我市目前没有专门的机构培训失能老人护理人员,而且这样的苦活脏活很少有人乐意干,每次招完人后,福利院都要聘请医院的护士和按摩师对他们进行培训。 记者了解到,目前,邦尼、比家好两家连锁管理机构整合的60家小型养老院中,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共有500余人,约占入住老年人总数的五成。其中,“比家好”收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中,需要打氧气、插导尿管的“重患”不在少数。500张新床位10月投用 据了解,对失能老人的护理包括日常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专业性较强,涉及预防、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等多

社会组织养老服务论文

社会组织养老服务论文 一、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现状 “居家养老”概念最先由西方国家提出。在国外,居家养老服务一般 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在合适环境中养老”的理论,英国更是较早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国家。之后,各国纷纷效仿,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老年人社区照顾 服务已走向成熟3。国内相关居家养老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前学者们还没有对居家养老的涵义作出明确的、一致的解释,但绝 绝大多数学者赞同居家养老是一种社会服务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现代 养老方式这个观点,即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 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4。2008年全国 老龄办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将居家养 老定义为: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 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方式。 孟艳春(2010)认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 服务网络为外围,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也被称之为“没有 围墙的养老院”5;杜少英(2013)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就是老人以家 庭为核心,社区为辐射点,政府和社会提供制度政策和资金的保障, 为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6。综上所述,所谓“居家养老”能够理解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 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的 养老模式,养老功能的全方位性、养老资源的多元性、养老体系的多 层次性、养老体系的开放性和优势互补性是该模式的四个主要特征7。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是把社区养老延伸到家 庭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更进一步说,居家养老就是综合使用社会 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是融合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市场、 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多元养老服务。 二、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价值功能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2年10月25日 来源:《人民论坛》(2013年第5期) 作者:宋强玲(广西科技大学(筹)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失独家庭的现状 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失独家庭往往容易丧失对生活的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目前,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正是这样一群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却面临着突然的变故,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最难以愈合的伤痕。许多父母因为失去了“孩子的父母”这一角色,即使地位崇高、生活富足,却始终无法真正释怀。失独老人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他们害怕刺激、孤独,将来无人送终,可谓悲痛欲绝、痛不欲生,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缺乏有力、有效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全国人大代表赵超在调查中发现,独生子女伤残的家庭因医疗而返贫的比例高达50%。而现行的计划生育特别扶助政策在这方面的救助力度非常有限。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随后,各地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200~300元的扶助金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 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机制。首先是物质帮助。有些失独者面临严峻的生活挑战,应该得到制度性的帮助。国家层面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表示,失独问题不解决是对人民不负责任,也是对计生工作的不负责任。让失独者不孤独,考量着国家文明和国家责任。顶层设计和底层自觉互动,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失独”已经不仅仅是哪一项政策的问题,而是个社会问题。整个社会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才能让这个悲伤的群体走出阴霾,重获阳光。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 服务研究 蒋玲玲熊吉峰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摘要】未富先老的国情下,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养老问题已然成为困扰亿万家庭和社会的难题,特别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本文首先对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居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最后通过分析居家养老在农村推行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推行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政策建议 2011年3月,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为3300万,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0%。长久以来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的缺位,使得农村不仅没有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面向失能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也还是空白,失能老人的养老与长期照料都只能依靠家庭和子女。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差,成为失能老人的重灾区。怎样才能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与照护问题,使失能老人体面而有尊严地度过余生,已经成为时下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一、贫困地区农村失能老人的养老现状 从国内外的经验与实践看,农村失能老人可能获得的养老服务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家庭照料,由家庭成员提供感情支持、日常生活照料、个人护理等。二是机构照料,由养老院提供卫生健康、日常护理、生活照料、社会参与等。三是社区照料,由社区提供包括家政服务、日间照料中心、家庭健康护理等。 多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城市化的进行,家庭日益小型化,空巢化,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面临巨大的挑战。子女不在老人身边的,老人得不到家庭的照顾;子女在老人身边的,也因为忙于生计,疏于对老人的照料。加之完全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料护理有较高的专业化要求,更使得子女有心无力,家庭养老难以为继。 机构养老是国家与社会分担养老责任的体现,但是由于目前农村地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因素,机构养老的运行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养护需求。相当多的养老院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只接收健康能够自理的老人。一些老人一旦丧失了生活能力,就被扫地出门。虽然有些民办养老机构不以失能作为限入条件,但是出于成本与收益考虑,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综上所述,当前在贫困农村,以家庭养老模式为主体的养老结构难以为继。由于财政资金有限和子女过重的养老负担,政府的大包大揽和家庭的单方面照顾都是不可取的。对于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不能一味依靠家庭的养护或者国家的扶助,应建立一个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国家为支撑,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社会化的长期照料体系,即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体系。 二、居家养老模式 (一)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性 失能老人的居家养老与照护,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以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一模式坚持的“养老不离家的原则”深受老年人欢迎,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获得了成功试点。实践表明,居家养老是人们基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而做出的新的养老选择,能有效凝聚社会力量和资源,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尤其是对失能老人而言,可以让行动不便和饱受疾病困扰的老年人,享受护理人员的上门服务。居家养老模式在国内某些地区的成功试点既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又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宣传作用,为我们将其推广到贫困农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贫困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困境 与城市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相比,农村失能老人具有更大的困境,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照料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资源供给缺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在一些大城市进行的有声有色,各方面的配套设施和支持力度都比较到位,但由于贫困农村地区长久以来的资源短缺,政策缺位,资金不足等造成老年市场供给和设施缺乏,基础很薄弱,难度很大。长久以来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的缺失,使得农村中长期照料服务的制度安排几乎是空白。现有社区服务没有提供长期照料服务的意识和功能,失能老年人大多完全依靠家庭,难以获得社会支持,子女在经济上和精力上都已不堪重负。 2.服务内容比较单一。居家养老服务尚处在试点阶段,现有的服务内容大多以家政服务为主,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还远远不足,难以满足失能老年人全方位的服务需求。 3.专业护理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大体需要1000万人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而我国现有的养老护理员仅有30万人左右,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0万人,供需严重脱节,失能老人难以享受到专业的养护服务,这是数量方 政经视点 33 企业导报2011年第16期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精选、

老年人养老服务论文 一、社会养老服务面临“三大转变” (一)服务方式上从家庭养老、福利服务向福利经营和市场经营相结合的转变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是多子女共同生活居住,子女照料是最主要方式,随着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转型,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四二一”代系结构渐趋普遍化。根据相关部门统计和预测,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约1.5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37%,今后还将继续增加。老年人家庭呈现空巢化和独居化趋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失去了可靠的物质基础和人力基础支撑,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很多家庭难以为继[4]。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415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5100万人[3]。近10年来,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增加了近一倍,目前超过2000万,据测算,到2020年、2050年将分别超过3000万和9000万,占老年人口的12.37%和21.7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人均寿命延长,重度老龄化的趋势日益明显[6]。2010年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实际空巢率为74.96%,农村实际空巢率为59.56%,和2006年相比,分别上升0.97个百分点和4.07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独居老人户和只有一对老年夫妇的一代纯老家庭户分别占老年人家庭户的67.37%和55.81%。[7]为减轻子女压力,有稳定收入的老年人倾向于用社会化方式,享受专业、优质的养老服务,改善老年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开始从封闭的供养救济型向开放的自费寄养型转变。尤其对医疗护理与康复服务、日常维护、日间托养、心理咨询等项目有强烈需求,如浙江省即将迎来独生子女父母需要社会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的最迫切时期。 (二)服务运作上从政府管办为主向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是近4个劳动力养1个老年人[8]。大多

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需求

失独老人的现状及需求 摘要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老人”成为近几年社会上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散落在乡村、城市,很多人还处在社会的底层。一些失独老人开始走进寺院,一边在寺院的安养院养老,一边借由宗教的力量求得内心的解脱,这也是他们不得以的选择。面对如此大的失独人群,仅依靠零星的寺院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应以政府供养为主,运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 关键词 失独老人寺院养老精神心理危机返贫政府回应 1.研究背景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总人口规模约为13.7亿,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地区约13.4亿,老年人口达1.78亿。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快,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大背景下,养老本身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也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失独老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的困难不仅有养老问题,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痛苦,社会应更多的给予这一群体关怀并运用各方力量共同帮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失独老人界定 失独老人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群体,或许由于通过字面就很容易理解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定义,以下是笔者尝试着下的定义:失独老人即指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这里的老人可以是一对夫妇,也可以是独身老人。失去的形式多为独生子女死亡。 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30余年,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近年来“失独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开始出现并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注意,计划生育的负面作用和如何应对引

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失独家庭是我国特有的一个群体,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家庭失去了儿女就会导致一个家庭后继无人。所以失去子女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所以失独家庭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我国失独家庭往往却被人遗忘在了角落,导致了失独家庭的问题愈加的严重。而社会工作中的小组工作对于失独家庭中问题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转机,有效地对失独家庭开展社会工作会大大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帮助失独父母重获新生,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失独家庭小组工作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与问题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已失去再生育能力。 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也显示,中国现有独生子女2.18亿,15—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至少为40人/10万人,每年的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有7.6万人,由此带来的是每年增加7.6万个失独家庭。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老年人口内部变动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首先是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从2012年的0.22亿人上升到2013年的0.23亿人,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将持续到2025年。其次是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从2012年的360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3750万人。 根据致公党发布的调查报告,目前我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

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

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 电视剧是反映现实的一个重要渠道,养老剧《老有所依》的热映更是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养老问题尤其是如何让老人安享有质量有尊严的晚年,对我国这个人口众多且又“未富先老”的国家尤为迫切。尤其是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包含了多少家庭的辛酸和无奈。 剧中吕希的母亲因病失能,吕希和江木兰忙于工作和照顾孩子没有时间看护吕母,养老院又不接收这类老人,无奈之下只好请保姆来伺候老人,没想到保姆虐待老人虽然最后发觉,也让吕母受了不少罪。吕希要兼顾工作、照顾孩子、照顾母亲三者,结果身心俱疲,工作也不能正常开展只得辞职。失落的吕希回家后又发现母亲吐血,吕希要送母亲去医院,母亲却不肯去让吕希放她走,她再也不想遭受病痛的折磨,无论如何也不肯去医院。一位慈母就这样去世。 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也面临着这样的情况,子女无法再照护老人、照顾孩子和工作之间找到平衡,有的子女无奈之下只能辞职回家照顾老人,想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又发现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大部分养老院不具备接收失能老人的能力,护理人员和配套设施跟不上,而条件好一些的养老院费用又难以承受,结果老人只能在家中“凑合”,这也就不难理解剧中吕希的母亲为何想让吕希“放她走了”。如何既能够减轻家庭的负担又能够让失能老人有尊严的活着呢? 石家庄中乔医院养老院秉承“替儿女尽孝,为家庭分忧”的办院理念,以“医养融合”为办院模式,成功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让他们有尊严的安享晚年。

中乔与其他养老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医养融合”模式上,医院+养老院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失能老人医疗照护的问题,中乔有一支由多名省内著名专家组成医疗团队,还有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检验师、主治医师、放射医师等十余人,护师、护士近二十人,强大的专家医疗团队和护理团队,随时为老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入住中乔的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除了包括打水、喂饭、翻身、大小便、洗澡、喂药等全方位服务外,还有包括行走、语言、记忆、心理疏导等康复治疗服务,让入住失能老人享受周到细致的医疗、生活全方位服务。真正让失能老人能够安享晚年! 石家庄中乔养老院地址:石家庄中乔养老院位于石家庄市桥西区南二环180号付5号,南二环与红旗大街交口东行200米路北,紧邻二环路绿化带,东临民心河,北靠河北师大汇华学院,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乘车路线:乘2环1路,快13路,302路,347路到南二环滨河街口下车即到;乘13路,2环2路,48路,70路到南二环红旗街口东行200米即到。 石家庄市区内电话预约免费接送,免费咨询热线:400-6687-663。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在中国的养老大潮中,有这样一些家庭,由于疾病或灾祸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在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但是对于数量庞大的失独家庭来说,他们如何安度晚年自然就成了一个越发凸显的社会问题。本文将从失独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原因和解决途径几方面来对此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困境途径 一、引言 21世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年,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面对着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在这个养老大潮中,我国存在着这样一个规模可观的特殊群体:他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然而,疾病或意外又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这一群体被称为“失独者”,他们的家庭就是“失独家庭”①。在中国失独家庭有多少?目前还没有权威部门对他们进行过详细的数据统计,但是按照已有数据,有些机构做了样本统计:目前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有1.9亿人,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因此每年约产生7.6万个失独家庭,按此统计,目前中国的失独家庭至少已超百万。失独的家庭变故不仅打破了他们正常的家庭结构更使家庭功能变得残缺不全,这些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精神无依的折磨和生活无靠的压力。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社会都要关注这一特殊群体,除给予生活支持外,还要给予他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使他们养老有所保障,安享晚年。 二、失独家庭面临的养老困境及原因 失独父母大多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赶上年代首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人到中年遭遇独子夭折。调查发现,这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光荣一代”,除了丧失爱子的孤苦外,①杨宏伟,汪闻涛. 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重庆社会科学,2012(11):21

居家养老论文

题目: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综述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优点应运而生,并代表了中国养老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责任分担的价值理念,多层次发展、配套性支持的设计原则,以及整合资源、拓宽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保障 从世界范围来看,提供养老服务的社区照顾模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被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所借鉴,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良方。养老方式正逐渐从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一些国家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其中英国为9515%,美国为9613%,日本为9816%,菲律宾为83%,越南为94%,印尼为84%,马来西亚为88%[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同时也为适应/社会福利社会化0改革,社区居家养老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起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定义 所谓居家养老,就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它是由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在经历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之后,于近年提出的又一种养老模式。在我国,家庭历来是老年人养老的一个主要载体。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传统的家庭养老已面临一系列新问题。首先,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降临我国。据我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1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并以每年平均312%的速度递增。尤为突出的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已经达到1300万,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接近14%,并以年均514%的速度递增。据人口学家预测,到本世纪中叶, 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4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25%; 80岁及以上人口达1114亿,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3416%。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带来老年人健康余年的减少,护理周期的延长,生活不能自理或只能半自理老人数量的增加。其次,居民的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

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养老问题研究 一. 1.我国失独家庭的现状 1. 失独群体的数量规模 虽然近年来失独现象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仍没有权威机构对失独群体的具体数量规模进行准确调查,根据人口普查等相关统计资料,有些学者对我国失独群体的数量、增长速度、发展趋势进行了推断。中国社科院人口学者王广州在2013年3月1日北京大学举行的中国人口政策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我国失独家庭在2010年已达百万,而且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不变的情况下,预计到2050年累计死亡10岁及以上独生子女总人数将过千万。人口学专家易富贤认为“即便不计算2010年后新增独生子女家庭和死亡孩子数量,到2035年也会有1000万…失独家庭?”。主流观点认为“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这样的发展态势,使得失独已不再是个人和家庭问题,已经上升为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成为备受当前国内专家学者关注的新课题,成为我们党和各级政府亟待正视和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 2. 失独群体的健康状况 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其中最大的风险莫过于独生子女的死亡,独生子女的失去就意味着完整的、稳定的三角形家庭结构的缺损和瓦解。幸福生活的崩溃和毁灭,痛苦生活的开始和延续,对失独群体来说,不仅仅是外部生活的翻天覆地,还有内心世界的动荡不已。符号互动论认为,当自我概念或身份能够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肯定时,人们将体验到积极的情感;反之,自我概念或身份不能得到证明时,将会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失独群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和通常的地域范围内体验到的基本上都是消极情感。对过去,有遗憾、有怀念、有自责、有悔恨;对现实,有悲伤、有痛苦、有宿命感、有阴郁、有焦虑、有逃避、有破罐子破摔、有自残自杀;对未来,有恐惧、有失望、有绝望。同时,因独生子女的离去而引发的身体病变、经济贫困、夫妻关系紧张、未来的空巢生活压力等更让失独父母不堪承受。调查中发现,失独父母更害怕生病,怕“付不起医疗费”,怕“无人陪护”,怕“手术无人签字”,几乎所有的“失独者”都认为“不怕死,就怕老、就怕病”。对亲情缺失的悲痛、对现实生活的无助和焦虑及对老来无依的恐惧等复杂的心理情绪使失独父母长时期走不出失去子女的阴影,严重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绝大部分的失独者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出现自闭、恐惧、噩梦、愤怒、内疚、焦虑、失眠、失忆、精神错乱

2014江西三支一扶考试热点:养老问题-2014江西江西三支一扶考试

【背景链接】 我国首次“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显示,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有3300万,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占在家庭居住老人口的6.4%。预计到2015年,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将达40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口将超过1200万人。作为世界上失能老人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面临的照护服务压力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家庭负担过于沉重、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孤独的晚年生活往往使他们了无生趣,甚至濒临绝望。按,失能老人的照料护理已成为非常急迫的问题。 【标准表述】 [原因分析]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原因在于上世纪前半叶长期战乱之后人口爆发性增长,主要是建国初期的生育潮为以后的老年人口的峰值奠定了基础。1980年代开始全国严格执行计划生育,降低了出生人口数量,但客观上家庭抚养老人的意愿也随之有所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弱化的同时,子女照顾老人的能力也就相对弱化。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子女成家之后,要同时照顾4个老人和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这样的情况已属普遍。 更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社会的老龄化同时就是高龄化,全国期望寿命平均超过70岁,发达地区接近或者超过80岁,高龄人口的增加直接造成失能老人的增加,进一步扩大了家庭抚养能力与老人被抚养需求之间本就难以弥合的缺口。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加剧,空巢老人日益增多,而失能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已成为急需重点赡养的对象。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失能老人群体,实际上已演变为一大社会难题,如何有效破解,显然不能依靠单一载体,而需要多管齐下,构建立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一,道德网络的构建。无论是子女不尽赡养义务,还是养老院不接收失能老人,很大程度上都归咎于道德教育的缺失。在市场经济时代,一切以经济利益为重,物质文化的丰富,必然导致精神文明的失落,以至于道德教育被日渐忽略。这就需要在全社会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建设,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各行各业,让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撒满道德的阳光,以此弘扬“孝敬长辈”、“敬老爱老”等中华传统美德,从思想观念上灌输道德的血液,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赡养老人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中公教育版权 第二,法律网络的构建。赡养、关爱失能老人,仅有道德网络的构建还远远不够,道德更多的是基于倡导和自律,不可避免地产生可做可不做的行为。这就需要法律层面的强大支撑,子女赡养父母天经地义,养老院接收失能老也在

失独老人小组计划书

关爱失独老人小组计划书 一、理论构建 以小组形式开展本次活动,最主要是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社会重建理论、活动理论等为此次小组的组员服务。 (一)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 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 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此次的组员主要是失独老人,他们因为情况特殊,所以, 不免因为各种因素导致问题出现,就需要社会工作者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 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让失独老人走出阴霾, 重新面对新生活。 (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 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决定,增强 老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失独老人因为之女的离开,精神上受到了打击,对生 活不免失去信心,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重建理论,帮助老人走出忧伤,重 拾对生活的信心。 (三)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 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二、活动背景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传统的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老人”成为近几年社会上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散落在乡村、城市,很多人还处在社会的底层。面对如此大的失独人群,仅依靠零星的养老院来解决他们的养老和心理建设问题,显然是不现实的。应以政府供养为主,运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因此,我们应尽我们的绵薄之力,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给他们欢乐,给他们祝福,陪伴他们去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三、小组名称 ,关爱失独老人,与爱同行 四、小组目标 1.让失独老人走出失去子女的悲伤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让老人走出家庭,多参与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生活。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

电视节目《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内容整理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一):空寂的家 当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候,养老难题仍然困扰着许多人。本视频通过描述78岁的无儿无女的马洪娥老人和84岁的王博文老人让人看了揪心的空巢生活,可以看出空巢老人面临仅靠低保生活,重病无钱医治,想住养老院但支付不起高额费用,精神上空虚孤独等问题。两位老人的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缩影,调查显示有许多空巢老人在家生病、死亡未被及时发现。根据民政部的数据,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2010年,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有4150万人,到“十二五”期末将超过510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近1/4。其实,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国都存在许多空巢老人,独守枯灯、晚景凄凉,几乎成了空巢老人的集体写照,而且,他们中间很多人还不得不面对身体差、收入低带来的困境,以瓦列金娜(俄国)和马利奥斯(希腊)的生活为例。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且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正在以每年超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2020年达到2.43亿,几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而根据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18年后每二十位中国人中就有一位空巢老人。空巢老人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的今天也许就是我们的明天,善待他们也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 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二):九旬“保姆”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到了2011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又增加

到了1.85亿。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成为我国老龄化趋势的重要特征。 本视频描述了北京的一个特殊家庭,说它特殊,是因为在这个家里,承担养老重任的居然是位92岁的老人王成珍老人,他照顾52岁自小卧床的智障儿子王致昌和84岁坐轮椅的老伴丁秀英。老人说,子女们有的一两周来看他们,有的一两个月来一次,有的几乎都不来探望。王爷爷请不起保姆,希望乐龄合作社的养老机构每天提供几个小时上门服务,帮助做家务和病人的护理,但是,今年该机构的人手很紧张,上门服务也来得很少了。而王爷爷又支付不起养老院的费用,继续照顾儿子和老伴。 王艳蕊是乐龄合作社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在社区做托老所和上门的服务,王艳蕊说,该社区养老机构捉襟见肘,存在亏损。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在入住养老机构意愿方面,城镇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只占11.3%,很多老人都希望能在熟悉的社区和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而与此同时,失能老人,也就是无法自理的老人,数量在不断攀升,201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年人1080万人。如何让这些失能老人在不入住养老机构的情况下健康地养老,就成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职责。王艳蕊说,乐龄就是要帮社区里的老人实现不离开家养老的愿望。 节目里我们看到,92岁的王成珍在耄耋之年还要照顾84岁的老伴和52岁的儿子,这样的错位相信每个人看了都会震惊。而更让人无奈的一个现实是,热心养老事业的王艳蕊,十分同情这个家庭的处境,可她也无力提供更多的帮助。王

社区养老 论文 10篇

社区养老论文10篇 【篇一】 [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养老已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发展方向、制约因素等进行梳理,并分析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老龄化;研究综述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

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性服务;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

居家养老服务论文2篇

居家养老服务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社区养老服务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的养老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服务职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存有以下问题: (一)社区服务设施配备不足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项调查表明,城市地区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6%,农村地区老年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占15.2%。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无力满足社会需求。目前,我国社区普遍存有的一个问题就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实用性较差,在硬件方面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活动需求,这在一定水准上制约了服务工作的开展。 (二)社区服务容单一无趣社区服务提供的服务容一般有健身室或健身小径,一般的生活起居以及文化娱乐等基础性服务。而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科技的持续进步,老年人对生活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容单一的服务不能激起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服务的向往。 (三)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较低目前,在社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多是下岗、失业人员,或是不具备文化素养的半文盲人员,他们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不清,缺乏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缺乏服务的经验,因而,难以开展专业化的服务,更不能满足老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 (四)社区服务资金运转受限很多民办养老机构向记者反映,作为民办福利机构,虽然国家政策表示要给予支持,但目前基层政府和部门管得多,服务得少。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来源有限,政府缺乏统领性作用。社区养老服务本身具有福利特性,各方面政府应该给予适当补贴,不过到目前为止,经费来源不固定,补贴明显低于标准。

二、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社区设施,保障社区居家养老老有所养根据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应该建立相对应的活动设施,比如特色食堂、理发造型室、洗衣熨衣间、琴棋书画室、健康养生吧、聊吧、阅览室,健身房等。这些设施的建立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情感宣泄、愉悦身心之处,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实行城乡两种养老模式,各有归属从老有所为出发,在社区开展城镇养老模式和乡村养老模式,让老人们自己选择生活方式。在城镇养老模式中,开设老年大学课堂,学习插画、绘画、写字、服装鉴赏、茶艺等课程。同时开设网络课程,教老年人如何通过网络发电子,和儿女视频聊天等。还可以根据老年人退休前的情况,在社区开展仿真的模拟课堂,使老人们丢掉退休的失落感、找回以前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乡村的养老模式中,利用社区的空地,让老人种些花草、蔬菜,养一些小动物,让老年人保持和以前一样的居住方式和生活习惯,让他们有安全感、归属感。 (三)开展特色服务,保证社区居家养老有的放矢1.开展社区老人便利服务。主要是实行专线服务、上门服务,只要社区老人有需求,只需要拨打快捷,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社区服务人员就会赶到“接单”。这是一种既便捷又高效的服务。2.开展社区医疗保健服务。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情况及生理特点,开设体检中心、保健中心,康复中心等医疗保障机构定期为老年人检查身体,并随时为生病的老人进行身体治疗,并实行一个服务人员“跟踪”几个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对子服务”。3.开展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服务。为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在社区多开展群众性活动,如球类比赛、棋类比赛、读书俱乐部、聊天俱乐部等。这些娱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的老有所乐。 (四)结合社区就业,建立专业化服务队伍在招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时,应该招收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的人员,这样,面对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服务才能做得更加得心应手。另外,可以将招聘与社区

失独老人心理问题

失独老人 失独老人:因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离世,这样的家庭被称为“失独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称为失独老人。 由于情感方面的受伤,很多失独老人并不愿意入住现有的养老机构,他们喜欢抱团取暖,希望有专门的失独者养老机构。失独者在一起生活,他们彼此心里才会消除芥蒂,但是具体怎么组织实施需要真丰富的探索与磨合。”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苗霞说,如果把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研究好,解决好,对于中国的全民养老就有开拓意义。 经历了“白发热送黑发人”的悲楚,失独老人要重获生活希望,最关键的还是要走出自己的记忆阴影,所以相对于物质帮扶,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但是,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治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 失独者很有可能遭受到社会歧视,,特别在农村地区,“失独妈妈”甚至会被冠上“克子”“克夫”的迷信帽子。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失独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无疑增加了精神救助工作的复杂性,所以在,在对失独者进行精神救助钱,怎么保证救助工作科学有效就更显重要。 很多失独者不愿意再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非常脆弱与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所以要对失独者的心理进行研究,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 自闭,失独QQ聊天群,我们处理倾诉对子女的爱和思念之外,大多时候还担心老无所养的明天。 “失去孩子的那种伤心,绝望,愧疚等负面情绪,像蛀虫一样在吞噬着我们原本健康的身体,随之而来的是癌症,心脑血管,精神抑郁等重大疾病。”王雪说,我们这些人,100%患有不同程度上的身体,心理各类疾病。 这半个馒头是儿子最后的生活迹象,以后再也没有了。我要留着。 无处安放的余生,如何养老成为最大的心病,死后的安葬问题也让他们揪心。 失独=离婚? 中国妇女基金会发起了失独母亲关爱计划,2015年,在北京建立失独母亲社区帮扶站15所,今年将达到36所,由专业人员为“失独母亲提供影月理疗,心理咨询等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