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

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及就业技能需求报告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张翼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国未来劳动力供给趋势的分析说明,在劳动力人口供给压力减轻过程中,计划生育导致的少子化,使家庭更易于集中资金投资于子女的教育。这与中国大学的扩招一起,在提升人口素质的同时,也分流了劳动力的供给渠道,也加速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和第三产业、从国有单位向非国有单位、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的转移。在这个转移过程中,市场对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为旺盛。但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弹性不足。如果大学生的供给增速长期快于社会转型与产业技术的升级增速,那么,中国的结构性失业会长期持续。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就业

一、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趋势

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以及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为分析未来劳动力人口趋势提供一个基础数据。就现有数据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导致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底部出现收缩态势,直接造成了现今劳动力人口供给额的收缩。从表1可以看出,0-14岁少儿人口已经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所占比重的40.69%下降到2006年所占比重的17.88%——足足下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而15-64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则由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所占比重的55.75%上升到了2007所占比重的72.78%。从理论上说,目前中国人口结构正处于人口红利期。但必须要关注少儿人口的持续性紧缩可能导致中国劳动力人口逐渐降低。事实上,最近一段时期,中国每年新增加的劳动力人口,已经处于逐渐降低的态势之中。

表1 《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历史变化》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3页

根据表2中人口预测的结果可以看出,“十一五”计划的最后几年,每年增加600多万;“十二五”时期,平均每年增加300多万。到“十三五”时期,劳动力人口的年度增加额会由现在的净增长转入负增长。中国新增劳动力人口数量不断降低。同时,中国劳动力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将缓慢降低。

表2 《15-64岁劳动力人口的增减趋势》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3页

尽管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圈影响,具有“多子多福”的传统意识,但从同样具有儒家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的人口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伴随一个人口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人口的缩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即使实施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难以在短期逆转。

正因为如此,中国未来的促进就业政策,一方面应该审视经济波动对失业的影响,另外一方面也应该深刻领会“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指导意义,在产业结构的升级过

程中,通过提升劳动力人口的素质,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繁荣。那种视农村人口为城市发展劳动力蓄水池的想法,会在劳动力人口净增加额的缩减中,越来越趋于破产。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组装低附加价值商品的那种思路,已经被沿海各省的产业升级战略所否定。因为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对限制和降低人口生育率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强化计划生育政策并力图继续降低生育率的想法,也需要逐渐改变。

二、教育分流与新增劳动力的供给结构

教育的管道作用,就是将劳动力人口在就业前就分流为不同的层次。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第三次生育小高峰时期的人口,在90年代形成了小学招生人数的高峰。6年后,又形成了初中招生人数的高峰,并同样带来了高中招生人数的高峰。但高峰过后却是回落。在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伴随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的迅速降低,义务教育的招生规模就开始下跌。由此可见,计划生育及市场经济带来的生育约束会改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结构。

图1 《2003年-2007年中国各类教育招生人数》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4页

劳动力供给结构得以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在迅速上升。这种上升趋势在最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已经从2003年的382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566万人,继之又在2008年超过600万人。

劳动力供给结构得以改变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伴随高等教育的扩张,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也从2003年的516万人,上升到2007年的810万人,提前实现了教育部的规划目标;并将在2010年达到800万,与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持平1。

在中国劳动力人口受教育年数提高的同时,也开始形成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的教育分流渠道。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递增,会直接导致新增劳动力大中专以上毕业生数量和比重的迅速上升。初中文化程度者仍然占据较大比重,但职业高中人数和技校招生人数的稳定,将极大缩减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的供给。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过程中,会使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趋势更为明显。于是,中国在未来几年,高中以上人力资本劳动力的供给将迅速增加。

图2 《2006年和2007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中毕业生的数量估算》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5页

从图2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初中毕业生的可能就业人数,就已经从2005年的667万,下降到2007年的420万,每年下降人数达100多万人。因此,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设计劳动生产线的企业,将会在未来面临更多的招工困难。

虽然职业高中的招生规模有所扩展,但技工学校招生规模的增长速度却极其有限。在2000年之后的“技工荒”影响下,国家力促技工学校的发展,但家长及考生却更加看重普通高中并力图投资子女上大学,这进一步限制了技工学校招生数量的提高。再加上技工学校隶属于当地劳动部门管理,而职业高中等受教育部门管理。教育部门为完成职业高中的招生任务,一定程度上动员了更多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了职高,也抑制了技工学校的招生扩张。

表3 《中国技工学校招生情况》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7页

1 参见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表3表明,在1995年,由于国家统包分配,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相对较高。但在2000年之后,改为毕业市场就业制,则技工学校的招生人数就跌落到50.4万人。这直接导致了2001年到2004年毕业人数的极度缩减,每年毕业人数都在50万以下。伴随2004年之后招生数量的增加,技工学校的毕业人数才有所上升。但由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相对扩大,初中毕业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进入了普通高

中,故技工学校毕业人数仍不足100万人。

技工学校的劳动力供给人数的增长相对较小,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技工短缺状况。为提高企业的生产技能,一个可资使用的办法,就是在现有劳动力存量中进行职业培训。应该说,在“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加强了职业教育后,最明显的收效是职业教育招生量的大增。但正如前面的分析所展示的那样,隶属于劳动部门的技工学校的招生量的扩张仍然有限。但职业高中和普通中专的毕业生人数,却有了长足的增长。这种增长直接影响了近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图3 《2006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构成》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7页

图3详细报告了2006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占了51%的比重。在这些失业人员中,有大约1100万左右属于“上年结转失业”人员;其中的很多人长期难以就业。但高等学校毕业生和中职学校毕业生却达到了24%,占将近1/4。

在教育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继续扩招中,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人数在新增就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会更加趋高。2007年的数据就表明,职业高中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了191万人,普通中专的毕业人数达到了202万人,两者相加已经达到393万人。但需要注意的是,2007年这两个教育的招生量更高,普通中专的招生量已经达到了297万人,职业高中的招生量已经达到了302万人,两者相加竟然将近600万人2。这就预示着,大约在2010年左右,就会有将近600万接受过职业教育的中职应届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再加上将近160万的技校生,以及不能正常升入高等教育而进入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即在201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将会新增加将近1000万接受过中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口。如果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继续稳定在600万左右,那么,中国新增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会有可观的提升,同时也会增加新的就业压力。

高人力资本劳动力的高量供给,不但不意味着该群体就业率和再就业率的提高,反而会酿制更高的待业率或失业率。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实践表明,劳动者的素质越高,其对工作的“对口”要求就越高,否则,学非所用,会极大地浪费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源。

表4《按学历分的城镇失业人员寻找工作方式构成》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9页

表4为我们详细报告了这种情况:因为“料理家务”而自动失业的人员,主要集中在“未上过学”、“小学”和“初中”学历组。在“毕业后未工作”栏,在较高学历组——在高中学历组,有23%的人毕业后未工作;在大学专科学历组,有43.6%的人毕业后未工作;在大学本科组,竟然有60.6%的人毕业后未工作。

伴随人口素质的提高,中国会迎来新的失业挑战——在体力劳动者的失业压力减缓中,白领的失业压力会迅速增加。事实上,大学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中国已经面临严重的白领就业压力,这会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特色。

在人力资本较低的劳动领域,各个职业之间的劳动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劳动技能易于在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表20-2。短期掌握。只要劳动者具备一定的体力和健康程度,则转岗和转业就业的能力不是太大的问题。同时低学历层次就业者,不得不在短期内就业。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会要么被排挤出劳动力市场;要么入不敷出,陷入生活困境。所以,学历水平越低的劳动者,越得依靠民间关系网络就业——只要有就业信息,只要有劳动岗位,就不得不“干”,属于“干中学”;而学历层次越高的失业者,则越会依靠“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和“参加招聘会”的方式去找寻合适的就业岗位。这个趋势,从表4可以得到很好的应证。所以,在教育将新增就业人口分流为不同的学历层次之后,高人力资本者的就业和再就业,就需要依靠社会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持。

三、劳动力的地区、产业和所有制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流动的主要趋势可以被描述为:在城乡上,表现为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在地区上,表现为从内地向沿海一带的流动;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流动。在所有制关系上,表现为从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向私有单位和多元所有制单位的转移。

表5《中国劳动力自乡村向城镇的流动》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59页

表5报告了最近几年中国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增减情况。可以看出,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城镇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说改革初期劳动力的流动,更多地表现了农村的推力作用的话,那么,近期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则更强地表现出了城市的拉力作用。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直接带来了劳动力人口在三次产业之间配置比例关系的变化。其变化的主要趋势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日益上升。而最近几年的趋势是,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长更快。这非常强烈地表现着“中国制造”的特色。

图4 《中国就业人口的三次产业分布》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0页

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的降低趋势,在最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则平稳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是迅速提高。伴随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如果中国经济仍然能够维持较高速度的增长率,那么,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将维持下降态势。

在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压力等影响下,以出口导向为主的沿海加工工业,因为利润空间的狭小而增加了破产压力。但这些企业看到了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的廉价地租和廉价劳动力。加工制造业的迁移态势,也正在经济调整中由珠三角、长三角向湖北、四川、江西、福建、湖南等地转移。应该说,这个转移还将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中持续一段时间。到现在为止,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劳动力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劳动力素质提高最迅速的国家。所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加工制造业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另外,伴随农村生产的集约化和乡村新增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以及职业教育的广推广全覆盖,乡村新增劳动力人口在城市化的拉动下,也将很难留在农村。因此,在未来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时期内,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将是中国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故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的上升,仍然具有潜力。

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个成果,就是农村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促使农村企业在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向城市转移,另外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结构之间的配置比重。因此,即使是在农村,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也处于下跌之态势,而私有企业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则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之中。从图5可以看出,在家庭种植农从业人员人数下降的同时,农村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开始上升,但增速不大。乡村个体从业人员处于下降的态势。乡村家庭种植农从业人员人数的坚挺下降,说明中国乡村正在经历着迅速的非农化。

图5《农村从业人员的分布变化趋势》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1页

城镇从业人员非公有化趋势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却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冗员及其附属机构的下岗分流时得到快速发展。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在最高的1995年曾经达到历史纪录的1.126亿人。到1998年降低到9058万人;到2000年降低到8102万人;到2003

年降低到6876万人;到2007年降低到6424万人——与1995年相比,将少了一半多。同样,公有制的另外一个表现形式——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也曾经在1991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3628万人。,到1997年下降到2883万人;到1998年下降到1963万人;到2003年下降到1000万人;到2007年下降到只有718万人,与1991年相比,2007年几乎只剩下当时的零头。

但与此同时,城镇私有企业从业人员的数量,却直线上扬。在1993年,国有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的时候,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只有186万人。但在1999年就增长到1053万人;到2003年增加到2545万人;到2005年增加到3458万人;到2007年年底,已经增长到4581万人(见图6)。与此同时,城镇个体从业人员,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到2007年已经增长到3310万人。所以,仅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加已经达到7891万人——超过了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的数量之和。

图6《城镇从业人员的分布变化趋势》》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2页

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的紧缩,与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的迅速上升之间的对比可以说明,现在城市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下岗重新再就业的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主要由非公企业所提供。现在,中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中的70%,由民营企业、个体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中小型企业所提供。而高等教育毕业生中的34%,也去了民营企业工作。

表6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需求状况》》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3页

因此,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社会风气,这是未来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恶化过程中,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扶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由于沿海地区出口导向企业破产所造成的失业问题。如果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加速向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转移的话,那么,中国的就业问题,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

四、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与技能需求

中国15-64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的供给额会逐渐下降;而教育结构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招生人数的扩张,以及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迅速上升等,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增劳动力,尤其是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结构。整个劳动力市场的转型,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从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向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转移等等说明,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第一劳动力人口资源大国,对劳动技能需求也呈现出了多元变化的态势。

在劳动力市场转型过程中,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曾经很好地解决了低端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完成了国有企业下岗分流任务、缓解了长期困扰中国的高失业压力,并在存量上为2.5亿从乡村分离出来的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岗位。虽然中国城镇的登记失业率在4%以上,但自2003年开始于沿海地区的“民工荒”说明,只要中国维持一个较高速度的经济增值率,那么,由总量人口压力所带来的劳动力就业压力,就可以缓解。

在劳动力就业压力缓解的同时,由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劳动力的行业需求,也造成了整个劳动力配置结构的相对固化。从表7的分析中可以看出,2008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行业劳动力需求结构,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表7《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劳动力的行业需求结构》》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4页

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在第一季度的劳动力需求中,占整个劳动力需求总数的比重为32.5%,在第二季度占30.7%,在

第三季度占31%。批发零售业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整个劳动力需求总数的比重为15.4%,在第二季度为15.3%,在第三季度为15.9%。住宿和餐饮业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整个需求总数的比重为12.2%,其在第二季度为11.9%,在第三季度为12.8。另外一个劳动力需求旺盛的行业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其在第一季度的劳动力需求占整个劳动力需求总数的比重为9.9%,在第二季度为10.1,在第三季度为8.3%。

另外,从劳动力需求的所有制单位上我们还可以看出:在2008年第一季度,企业需求占整个劳动力需求总数的比重为97%,在第二季度占96.5%,在第三季度占97%。由此可以看出,企业需求占据了最重要的比重。

表8《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劳动力的单位需求结构》》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5页

由表8可以看出,在企业内部,内资企业的需求在2008年第一季度占74.3%,在第二季度占73.2%,在第三季度占72.7%。在内资企业中,私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最旺盛,在2008年第一季度为27%,在第二季度为26.5%,在第三季度为26.6%。其次是有限责任公司,在2008年第一季度为20.4%,在第二季度为18.8%,在第三季度为19.5%。再次为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劳动力需求占10.6,在第二季度占11%,在第三季度也占11%。

从这里可以看出,私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最旺盛。只要国家加强对私营企业的支持,促使内资企业平稳健康发展,那么,中国劳动力的强劲需求态势,就不会在较短时间内逆转。

表9《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劳动力的单位需求结构》》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6页

反观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却面临一些问题,企业求人倍率并不高(见表9)。高等教育毕业生——包括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劳动力的求人倍率,有渐次走低的态势。从表9可以看出,大专程度的劳动力的求人倍率在降低,在2008年第一季度为0.99,在第二季度为0.89,在第三季度为0.87——求人倍率在变低;大学本科劳动力的求人倍率,也表现出了同样的走低态势——在2008年第一季度为0.97,第二季度为0.88,第三季度为0.87。虽然研究生的求人倍率,在经过第二季度的低潮后,在第三季度有了上扬,但仍然达不到第一季度的1.49. 这本身既与大学本科毕业者在整个劳动力人口中占据较少的比重有关,也与中国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的相对低下有关。可与此相反的是,“初中及以下”和“高中”组劳动力的需求比重,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2008年的这前三个季度中,一直很平稳。这说明:高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在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基本都可以找到工作。

表9《2008年前三季度中国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文化程度劳动力的需求》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6页

人力资本的另外一个评级标准,是劳动力的技术等级。这是国家通过权威部门颁发给某个职业技能的就业资格认证。迄今为止,持有此项资格证书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之上——至今为止,仍然属于企业的“香饽饽”。表10的信息显示:虽然在劳动力需求比重中,对技术资格无要求的需求在第一季度占据了46.8%的比重,在第二季度占据了50%,在第三季度占据了45.8%,但对职业技术有要求的需求,却也占据了一半多。几乎所有取得了职业技能资格的劳动力的求人倍率都大于1。这就预示,这些劳动力几乎都是供不应求的。虽然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量,对低层次职业技能的需求量大于高技能者,但高技能者的需求量少,可供给却更少——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达到了4.05。这说明市场需要405个工程师,但却只有100个人来申请。

表10《2008年前三季度劳动力市场的职业技术等级需求》》见《社会蓝皮书:2009年

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67页

大学生求人倍率的偏低,与专业技术资格劳动力求人倍率的趋高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样难呢?是市场拒斥高人力资本获得者吗?是中国的人力资本供给过剩了吗?显然不是。

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来缘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学扩招带来了大学生供给的突然迅猛增长,使其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在企业技术水平的升速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劳动力供给数量的增速时,大学生的难就业现状就不可能改变。

第二,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的脱节,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另外一个表征。为什么职业教育的求人倍率高,而大学生的求人倍率比较低?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紧跟市场而调整,但大学教育的课程和专业及老师等,一旦固化,就很难改变。

第三,大学教育质量问题,更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硬核”。很多大学取得了招收大专生和本科生的资质,却没有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在老师的教学力量未经提高之前,专科学校向大专院校的改变,大专院校向本科院校的改变,本科院校的研究生扩招,都使教育质量缩水。中国的教育体制,是理论教学式的满堂灌,而缺少动手能力。对于劳动力市场而言,其可能不需要劳动者怎末说,而需要劳动者知道怎末做。但大学里理论教师多,带学生实际操作的老师少。这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重考试,轻动手的教学方式,不可能使教育产品迎合市场之所需。

在治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时,我们过去比较多的强调了大学生的就业态度,强调了要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但却轻视了对大学教育体制的改革,轻视了大学生对专业的自主选择。这是今后需要深刻反思的地方。

文章出处:社会学研究所

本网发布时间:2009-2-9 10:03:51

近几年中国劳动力调查与分析

第一部分 2007年第一季度北京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解析 2007年第一季度进入劳动力市场招聘的用人单位15706家,累计需求各类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人员为67884人,求人倍率1.68,最大匹配率0.48,最大求职成功率0.80。数据显示,本季度需求大于供给,“两节”影响劳动力供需的规律依旧存在。 一、劳动力市场供求量继续回落 本季度累计需求各类求职人员114374人,进入劳动力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各类人员67884人,与上季度相比,各类需求人员减少了37287人,下降了24.59%;各类求职登记人员减少了27742人,下降了29.01%,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总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初是各用工单位生产筹备,制定全年工作计划的阶段,对用人的需求并不明显;二是由于“两节”的来临,外省市来京务工人员大量离京返乡,与上季度相比,外埠求职登记人员下降了42%;三是农历春节是人们最为重视的节日,“过节”冲淡了失业人员寻求就业岗位的积极性。 二、招聘职业匹配率偏底 本季度劳动力市场职业匹配率为0.48,与上季度比较,本期最大匹配率又有所下降,需求大于供给矛盾仍比较突出。0.48的职业匹配率表明招聘单位只有48%的岗位可以匹配到合适的人选;最大职业匹配人数仅为54642人,与企业招聘总人数114374的要求相差甚远,缺口达到46490人。 影响最大职业匹配率偏低的因素主要有:一、本季度正值全年劳动力市场的“淡季”,职业匹配条件不充分;二、本季度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分别占职业需求的前两位,而从劳动力供给方面看,受工作条件、工作时间、薪酬分配结构等条件的影响,求职于商业和服务业职业的人员大量减少,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从业者多数使用外埠来京务工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偏低,匹配能力不足,又多集中在本季度离京返乡,造成供给数量明显回落。 三、交通、仓储、邮政需求增长 从交通需求来看,随着北京经济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北京交通状况进行了各项梳理整治工作,大力提升了北京的交通运输能力,特别是公共交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随之带来了劳动力市场对此行业人员的需求增长。 分析仓储业需求增长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仓储业正处于传统仓储模式向现代物流管理转化的过渡阶段,北京作为经济文化的中心,需求变化更为明显。另外,元旦、春节期间,节日商品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的增长带动了物流及仓储人员的需求增长,为具有仓储工作经验的求职人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对邮政人员需求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效率的生活节奏打破了以往人际交往的模式,使邮政行业中的速递业从无到有,由弱转盛,加入“WTO”后,中外合资和民营性企业加入了速递行业,扩大了劳动力市场需求。 四、商业、服务业供求缺口明显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报告(白皮书)课题组 课题发起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 总顾问:陈清泰 特邀顾问:鲁志强谢伏瞻邵宁林用三徐颂陶 课题领导:陈小洪李兆熙张文魁 课题组长:林泽炎 问卷调查合作方: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问卷设计:王继承林泽炎马淑萍李春苗王玉丛 数据处理:王继承林泽炎孔繁敏李超平郑晓露 资料编辑:李春苗马淑萍肖庆文王玉丛孟娜 本报告文字撰写:林泽炎 定稿:林泽炎肖庆文李春苗 [1][1] 本次调查共收回2100份问卷(一份问卷即为一个企业的情况),对明显无效的问卷进行了剔除,最后用于分析的有效问卷共1883份(实际分析中有些部分可能少于这个数字)。具体样本构成、数据处理方法及具体的调查结果见详细的《转型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调查问卷数据编码约定,平均数越大,该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越差。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林泽炎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4)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4)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5)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6)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6)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技术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 (7)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8)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佣金、各种津贴 (9) (二)工资收入构成:近半数企业销售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40%以下 (10)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10) (一)主要形式:岗位工资、奖金、各种津贴、职务工资 (10) (二)工资收入构成:多数企业技术、销售人员以外人员固定工资占其收入60%以上11 六、长期激励的主要形式:虚拟股票 (12) 七、工资水平:多数企业人均月收入在800~2500元之间 (13) 八、人工成本:多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在30%以下 (14) 九、企业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 (15)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17)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人员绩效考核还没有普遍成为企业必须进 行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7) 二、中部参加调查的国有企业比重大,员工考核管理的统计结果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18) 三、国有企业建立考核制度和实施人员绩效考核的面较广,但执行不力,考核实施效果一般; 私营企业实施考核效果好 (19) 四、金融业、水电煤气业、交通仓储邮政业建立有考核制度的比重高,执行情况令人不满意 (20)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1) 六、企业规模越大,员工绩效考核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管理相对较好;中小型企业人员绩效考 核效果差于小企业和大型企业 (2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24)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5)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6)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7)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30)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3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38) (一)招聘会是企业发布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38) (二)社会招聘已是中国企业录用员工的主要来源 (38) 在问卷调查的四个员工来源选项中,被调查企业录用员工的来源主要是“社会招聘人员” (82.9%)、“毕业生”(65.5%),远远高于“复转军人”(7.5%)和“劳务派遣”(4.5%),较为集中。开放式调查表明企业录用员工还有以下来源:解决内部职工子女就业难题、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中国人口增长趋势预测 摘要 人口总数的预测对未来资源分配,划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人口预测模型结合所给数据进行人口预测,并进行模型改进结合最小二乘法拟合出较理想的人口变化趋势。 第一问中,采用Logistic模型描述了人口的增长规律,通过简要的假设设置相应的预测系数 第二问中,根据表中所给的数据,运用Matlab以及Excel得出人口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第三问中,通过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Matlab编程得到相关的系数x =r 万人,并判断模型的可用性。 .0 248205= 0253 m 第四问中,根据所得的模型,带入相关数值得到203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144210万人 第五问中,通过改进求解拟合参数的方法,将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通过分析可知2030年可能会达到我国人口数量的峰值近似为145168万人,与国家人口预测结果基本相符合。 关键词:Logistic模型;最小二乘估计;Matlab;线性拟合

一. 问题提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对于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研究人口增长的规律。 问题一,作出适当的简化假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大陆人口群体增长的数学模型。 问题二,对表中所给出的数据,画出1949~2017年中国大陆人口总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问题三,对第1问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 问题四,预测2030年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 问题五,模型的评价与改进。 二.问题分析 由于人口的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第一问的模型选取应该选用能够反映阻滞作用对人口增长率的影响,使增长率r能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下降,基于此选择了典型的人口增长模型logistic函数,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设置。 第二问中由Matlab能够得到表中数据的变化趋势。 第三问中对于大数据处理要得到模型中的相应参数需要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系数估计,通过分析曲线的特点评价模型的可用性。 在第四问,根据模型带入相应的时间预测对应的人口总数。 第五问中,由分析可知,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要比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更高,因此通过观察人口增长率的曲线可以近似拟合成一次函数的现象,将估计参数的方法改为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结合数据实际曲线,确定相应的模型参数。 三.模型的基本假设 (1)生育模式相对不变 (2)所用数据真实可靠 (3)不考虑生存空间等自然资源的制约,不考虑意外灾难等因素对人口变化的影 (4)较短的时期内的死亡率是稳定的

人口预测模型经典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摘要 本文对人口预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一次线性回归模型,灰色序列预测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考虑到三种模型均具有各自的局限性,又用加权法建立了熵权组合模型,并给出了使预测误差最小的三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用该模型对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如下: 其次,建立Leslie人口模型,充分反映了生育率、死亡率、年龄结构、男女比例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并利用以1年为分组长度方式和以5年为 负指数函数,并给出了反映城乡人口迁移的人口转移向量。 最后我们BP神经网络模型检验以上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字:一次线性回归灰色序列预测逻辑斯蒂模型Leslie人口模型BP神经网络

一、问题重述 1. 背景 人口增长预测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提出来的。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发展缓慢,人口变动和增长也不明显,生产自给自足或进行简单的以货易货,因而对未来人口发展变化的研究并不重要,根本不用进行人口增长预测。而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达到空前水平,这时的生产不仅为了满足个人需求,还要面向社会的需求,所以必须了解供求关系的未来趋势。而人口增长预测是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各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人口规划和人口布局方案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2. 问题 人口增长预测有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之分,而各个国家和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长期的人口预测。例如,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约为70岁左右,因此,长期人口预测最好预测到70年以后,中期40—50年,短期可以是5年、10年或20年。根据2007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附录一)及《中国人口年鉴》收集的数据(附录二),再结合中国的国情特点,如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性别比升高,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建立合理的关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同时指出此模型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二、问题的基本假设及符号说明 问题假设 1. 假设本问题所使用的数据均真实有效,具有统计分析价值。 2. 假设本问题所研究的是一个封闭系统,也就是说不考虑我国与其它国家的人口迁移问题。 3. 不考虑战争 瘟疫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4. 在对人口进行分段处理时,假设同一年龄段的人死亡率相同,同一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相同。 5. 假设各年龄段的育龄妇女生育率呈正态分布 6.人类的生育观念不发生太大改变,如没有集体不愿生小孩的想法。 7.中国各地各民族的人口政策相同。 符号说明 ()i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k i c t --------------------第t 时间区间内第i 个年龄段中第k 年龄值人口总数占总人口 的比例 ()A t --------------------第t 时间区间内各年龄段人口总数的向量 ()P t --------------------第t 时间区间各年龄段人口总数向量转移矩阵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就业率增长很快 对劳动力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我想探究。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 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

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我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可以被测算出来。 我比较保守地估算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农村劳动人口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按农产品成本资料测算,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样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实际上,根据最近李剑阁和韩俊一篇文章的数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后不干农活的占47.9%,即2.3亿。这样的话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会少。 从年龄阶段来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现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3) (一)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3) (二)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与认知不够 (4)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配套条件不足 (4) 二、人力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4) (一)供需数量不平衡 (4) (二)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 (5) (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模式存在问题 (5) (四)人力资源管理落后 (6) 1、人力资源机构设置不合理 (6) 2、人力资源规章制度不健全 (6) 3、重视人才的引进,轻视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挖掘 (6) (五)人力资源从业者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7) 三、提高人力资源对策分析 (7) (一)提高人口素质 (7) (二)确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 (7) (三)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素质 (7) (四)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8) 1、人力资源的招聘与配置要科学化 (8) 2、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9) 3、完善激励机制 (9)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管理之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体系,人力资源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职业介绍、培训和人才档案管理等延伸至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包括政策咨询、求职招聘、劳动人事代理、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创业指导、社会保障、劳务派遣、人才测评、人才搜寻、管理咨询和服务外包等多种业务。综合上述,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目前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本文就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影响下,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重要。据世界银行统计,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构成的,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再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而我国虽是全球人口大国,人力资源总数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0%以上。但真正意义上开始人力资源管理也不过十几年时间,在理论或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探索着符合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结构的方式和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概况为:人口老龄化加剧,整体素质较差,可利用率低,这些都是我们在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老龄化的快速增加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等。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统计和预测,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从7%升到14%所经历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85年,美国68年,英国45年,日本26年,而我国大约只要27年。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总的格局是城市地区快于农村地区,汉族地区快于少数民族地区,东部地区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到1998年底,已经有近一半的省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本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或基本接近10%,率先成为中国首批老年型省区。从中国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 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 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 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 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 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A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西安理工大学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011 年 7 月4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中国人口增长模型 摘要:人口数量的变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认识人口数量的变化规律,建立人口模型,能过较准确的预报,是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前提。针对题目所提要求,我们首先建立了Malthus模型。此模型假设人口增长率为常数,即人口按指数增长。但实际上人口增长率受环境、资源等多重因素影响,并不是常数。用Malthus模型计算1982~2005年的中国人口总量并与实际值比较发现,在短期内(1982~1995)Malthus模型能过较准确的计算出人口总量,但中长期的计算值误差较大,所以此模型只适用于短期的人口预测。为使人口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更好地符合实际情况,必须修改指数增长模型关于人口增长率是常数这个基本假设。分析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注意到,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起着阻滞作用,并随着人口的增加,阻滞作用越来越大。假设人口增长率随着人口总量的增加线性递减,从而建立了性能更好的Logistic 模型。经对比发现,作为短期预测,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不相上下,但作为中长期预测Logistic模型比Malthus模型更合理一些。

近十年中国人力资源现状

石河子大学 论文题目: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 班级:物流一班 学号:20115173** 姓名:***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摘要:我国人力资源目前现状,人力资源能够为企业人事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企业对“人力资源外包”的某些优点提出了质疑。 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事大体是35%,而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大体是75%,差距高达40个百分点。这就提醒我们每一个研究和关注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和管理人员,要正视这个差距。一下就是我总结的自从2004年以来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1、总量过剩而质量偏低。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但劳务出口仅占世界劳务出口贸易额的0.1%而且是以低技术含量的脏、累、险工种居多。低素质的劳动力供过于求,而高素质的劳动力又供不应求,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在人力资源层面上亟需解决的根本性问题。例如,许多人青睐的耐克鞋,在中国耐克的需求很大,而中国人只在其中争取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2、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总体上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我国从业人员中,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工人素质普遍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全国近7000万人技术工人中,中级技工占35%,高级技工仅占3.5%。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一般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不高,但潜力很大,国家必须加大开发力度,否则将会严重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的配置还没有完全达到市场化的要求。相对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我国人力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改革还显得十分滞后。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信息不能够全面、准确而及时地反映社会各个层面对于人才的需求,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作用难以真正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4、我国的人力资源已呈现出老龄化及人口老龄化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所需劳动力越来越强劲之际,而我国执行的22年“独生子女”政策,逐步使劳动力缺乏;而推出劳动市场的老年人相应增多,加上人类寿命的延长使得社会老龄化趋势越来越快。因此,针对我国的老龄化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总量多。据悉,2009年12月30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达到1.6亿,约占总人口的12%,8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805万。而全世界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我国。第二,进程快。我们统计,到本世纪中叶,大概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30%。反思一下,我国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尽然从2005年的11%到30%;这样的快速老龄化,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大约需一百年的时间。因此,我们的老龄化进程大大快于其他国家。第三,支撑老年资金有限。如今我国刚刚达到小康,人均GDP比许多西方国家低很多,用来支撑这方面事业可动用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即,我国是“先老后富”,而许多国家是“先富后老”。第四,历史欠帐较多。由于我们国家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没有养老基金的积累,这个包袱就留到了现在,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将要减少2900万左右,据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相当一部分岗位很可能面临着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在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的平均年龄将由现在的32岁增长到44岁,这使得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非发达国家。我国现在的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率是6.4:1,到2040年将会减少到2.0:1,这意味着将来政府还必须承担更多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问题。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精)

中国人口预测模型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003班 刘瑶(10505135)周丽(10505110)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中 国 人 口 预 测 模 型 摘 要 为了加快中国的经济建设进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问题。 本文是以《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公布的部分人口数据为基准(其他部分数据通过网站查询得到),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数学模型得到了对于中国人口增长预测的统计模型。对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构建了反映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化率负指数函数。基于leslie 的改 进模型: (t)X B B B +(t)X A A A =t)▽n +X(t 22) -(n 3 2112) -(n 3 21 此模型考虑到了生育率的变化,并是针对总人口分布处理的,克服了leslie 模型的不足,很适合做长期预测。得到结论:人口数量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出现在2040年,届时人口数量将达到最大,为15.869亿。 关键词: 人口预测, Leslie 人口模型改进 , 长期预测 一 问题的背景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前30年高速增长和后20年低速增长两大阶段: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人口再生产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率进入高出生、低死亡率的人口高增长时期,1950-1975年人口出生率始终保持在30‰以上, 最高达到37‰(附录1)。70年代以后,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迅速扭转,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妇女总和生育率有了明显下降,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3‰大幅度下降到80年代的21‰,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由6下降到2.3左右。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文化和健康水平逐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在20-29岁生育旺盛人数年均超过1亿的情况下, 人口出生率依然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到2000年底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21.06‰下降到14.03‰,自然增长率由1990年的14.39‰下降到7.58‰, 妇女总和生育率也下降到2以下。进入90年代末期, 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20多年时间完成了国外近200年的历程。到2000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2.6743亿, 成功实现了“九五”计划将人口控制在13亿的奋斗目标。 中国政府自1980年在全国城乡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来成果卓著,据国家计生委“计划生育投入与效益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年共少生2.5亿个孩子。若从70年代算起,至今至少少生3亿人口,这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同时也是对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控制做出了杰出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问题依然十分严峻,1990-1999年每年平均净增人口约1300万,这仍然对我国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压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

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智联招聘-201910

就业市场低位运行预计四季度CIER指数周期成分企稳---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摘要:2019年三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季节性回升,但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具体来看,今年三季度求职申请人数和招聘需求人数均出现回落,求职申请人数降幅大于招聘需求人数,CIER指数由二季度的1.89上升至1.92,但低于去年同期的1.97。基于计量模型的分解表明,排除季节性因素,CIER指数(趋势与周期成分)继续下行。总体判断是景气指数环比上升,同比下降,就业市场低位运行, 根据预测,预计四季度CIER指数周期成分企稳。 从行业来看,行业间就业景气极化程度继续下降,2019年一至三季度,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分别为:21.6、15.4、12.6。具体来看,保险行业的CIER指数升至首位,中介服务、教育/培训/院校、医药/生物工程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等行业就业形势仍相对较好;印刷/包装/造纸、能源/矿产/采掘/冶炼和办公用品及设备等行业就业形势仍竞争激烈。 从职业来看,技工/操作工、销售业务、烹饪/料理/食品研发和教育/培训等仍是就业形势相对较好的职业,受招聘需求人数降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影响,这些职业的CIER指数环比都在上升;IT管理/项目协调、高级管理、信托/担保/拍卖/典当和行政/后勤/文秘等职业就业形势相对严峻。 从区域来看,今年三季度CIER指数仍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各地区CIER指数环比上升,同比则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主

要城市群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京津冀地区就业竞争仍然激烈。 从城市等级来看,2019年三季度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的CIER指数相对较小,二线和三线城市的CIER指数相对较大。CIER指数较高,就业形势较好的城市主要仍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二、三线城市,北京、沈阳、天津、长沙和上海等一线和新一线城市CIER指数仍较低,就业竞争激烈。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CIER指数仍相对较高,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CIER指数仍相对较低。受招聘需求人数降幅小于求职申请人数的影响,各类规模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均有回升,但都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特别是微型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和求职申请人数同比继续下降,就业竞争激烈。 从企业性质来看,本季度民营、合资和上市公司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股份制企业、国企和外商独资企业就业形势相对较差。不同性质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均有回升,同比出现分化。民营和合资企业的CIER指数同比上升,股份制、国企、上市公司和外商独资企业的CIER指数同比下降。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招聘需求人数同比降幅相对较大,CIER指数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就业形势预测:利用季节分解法,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和不规则波动,2012年二季度以来,CIER指数(趋势与周期成分)出现了两次连续的下降过程,第一次为2015年二季度至四季度,第二次为2017年四季度至2019年三季度。在2018年三季度之后,下降幅度大幅减弱,有企稳迹象。 利用计量模型对CIER指数的预测显示,2019年四季度的CIER指数(周期成分)将与三季度基本持平,但CIER指数(季节成分)在四季度将达到全年最高值。综合来看,2019年四季度CIER指数预计将会明显高于三季度。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具体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知识)2020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具体分析报告

2004年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报告 目录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制度建设现状 (6) 一、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总体情况分析 (6) 二、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状况分析 (9) 三、不同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途径分析 (12) 四、不同背景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差异比较 (12)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岗位管理现状 (13) 一、我国企业当前岗位管理的总体状况 (13) 二、不同地区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4) 三、不同性质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4) 四、上市与非上市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5) 五、不同规模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5) 六、不同行业企业岗位管理状况 (16)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劳动用工招聘现状 (18) 一、我国企业劳动用工总体上已初步规范,逐渐市场化 (18) 二、不同地区劳动用工现状 (19) 三、不同类型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0) 四、不同行业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1) 五、企业上市促进了企业劳动用工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22) 六、不同规模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23)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4)

一、企业人员绩效管理现状较差,考核效果一般 (24) 二、不同地区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5) 三、不同类型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6) 四、不同行业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7) 五、上市促进企业提高人员绩效考核管理水平 (27) 六、不同规模企业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28)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企业员工培训现状 (29) 一、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经费投入情况 (29) 二、不同背景公司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情况 (30) 三、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计划执行情况 (31) 四、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的主要方式 (31) 五、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培训效果的跟踪与评价 (33) 六、不同背景公司实施培训对改善员工绩效的作用 (34) 七、不同背景公司培训结果对员工晋升的影响情况 (35) 八、不同背景变量在培训方面的差异比较 (36) 九、结论与建议 (37)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调查报告——薪酬管理现状 (38) 一、不同背景公司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大部分满意 (38) 二、企业薪酬管理模式:大部分实行分类管理 (39) 三、技术人员的薪酬结构 (39) 四、销售人员的薪酬结构 (41) 五、技术、销售以外人员薪酬结构 (43)

2007全国数学建模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2007全国数学建模中国人口增长预测 摘要: 针对题目所提要求,我们建立了两个中国人口预测模型,分别用于对中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做短期和中长期的预测。 为了对中国人口发展做短期的预测,考虑到题目所给的数据资料的不全面,我们由马尔萨斯的人口指数增长模型得到启发,针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把出生率和死亡率函数这两大对人口增长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作为建模的关键参数,在附件中没有给出中国近年总人口数的情况下,建立了短期内预测中国人口增长的微分方程模型。在该模型中,为了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函数这两个重要参数,我们通过分析题目所给数据,提取出有效信息,计算归纳出2001年到2005年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灰色模型,用于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预测,得出了出生率和死亡率关于时间的函数。较准确的估计出了人口增长的关键参数,使得建立的人口增长短期预测模型不仅符合中国人口的发展特点,而且简单易用,能在未知总人口数的情况下预测人口的相对发展变化,这一优点使得可以方便且准确的用于预测中国人口短期内的发展趋势。 为了对中国人口发展做中长期的预测,考虑到短期模型在预测人口中长期发展中的局限性以及影响人口发展的众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我们利用灰色动态模型的特点,从《中国统计年鉴》中查到了中国近年的人口总数(见附表一),把人口数做为灰色量,对原始各年人口序列进行分段建模,对各分段模型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根据各阶段宏观指标的相关确定一组适当的权数,进行预测模型的最优组合,以确定最优预测模型,从而建立了中长期预测中国人口增长的灰色动态系统人口模型,对中国人口进行了中长期的预测。 在对中国总人口进行短期和中长期的总体预测后,我们从附件中提取出城、镇、乡三地人口、男女出生性别比、妇女生育率、老龄人口比率等相关数据,对中国未来城、镇、乡三地人口比例、男女出生性别比、妇女生育率、老龄人口比率等影响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做趋势预测,从而达到了对中国人口全方位的预测。 关键词:出生率、死亡率、指数增长模型、灰色动态模型、性别比、老龄化、生育率。

中国劳动力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劳动力市场我之见解

中国劳动力市场之我见 ——政府在劳动力市场发展和完善中的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而另一方面,我国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将严重制约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依然要面对这一现实问题。 一.我国就业与劳动力市场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是: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被释放出来。据估计,2000年底,包括登记失业,城镇新增劳动力,新下岗职工,机构改革中分流,农转非等几项指标在内的我国未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力数量约为2800万——3000万人,此外,农村约有1.3亿—1.5亿剩余劳动力,这大大加重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和先进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的劳动力剩余,他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和技能的工作岗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适度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制约因素 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之间兴衰更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市场要求劳动力在部门之间移动以达到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均衡,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调整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力不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就业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以至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受很多因素影响。 第一,我国劳动力素质总体低下,造成素质低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远远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高等专门人才,是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中最有效的资源。 高等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此外,我国教育的地区

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有着极其丰富的人力资源,但这些 人力资源目前大多处于潜在状态,现实人力资源是一种量大质 低的资源,这种资源状况既无助于中国今天及未来社会经济的 发展,甚至还会加重中国社会经济的负担,已经形成了严重的 失业问题和就业压力。因此,分拆研究中国人力资源现状和就 业形势,是开发人力资源,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c” (一)人力资源总数庞大,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有13亿多人口,其中 人力资源总数为7.4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力资源总数的3帆以 上。改革开放近四年来,中国文盲人口规模持续大幅度下降.全 国15岁以上文盲从2.3亿降至O.87亿,减少了62%。1964—2M年 期间,我国15岁以上人口成人识字率累计提高了43.3个百分点, 高于发展中国家累计平均增速13.6个百分点,更超越世界平均 增幅,2000年中国成人识字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约15个百分 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 年多,受教育总年限翻了一番多。19827—20凹年期间,我国从业 人员规模从4.5亿人增长到7.2亿人.增长了59%;从业人员的人 均受教育年限从5.81年提高到7.99年,提高2.18年;从业人员受 教育总人年数则从26.3亿人年增长至57.6亿人年,增长了1.2倍。 从1982年至2咖年,TDK贴片电容我国从业人员中接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例从o.87%增长到4历%;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的人口比例 从10.54%增长到12.历%;小学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从业人员比 例从62.58%下降至40.98%。同朗,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整体 文化素质均得到持续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 由4.82年提高至6.79年,增加了近2年,增幅超过40%,其中小学 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3.1%下降为55.0%,大专及以 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o.04%提升为0,14%;第二产业从业 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内8.09年提高至9.44年,增加了1.4年,增幅 为16.7%,其中初个及以下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78.4%下降 为71.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由1.58%提升为5.9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由929年提高至 10.79年,增加了15年,增幅为16.1%,其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水 平的人员比例出62.3%下降为49.6%,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 人员比例由5.64%提升为18.99%。’ 分析显示,近20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的持续 提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相对较快的提高,主要 得益于文百半文盲率的下降和初中受教育水平人员比例的急速 提升,但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仍然很大,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 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人员比例有明显上升。 (二)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尽管我国 有着巨大的人力资源的数量,但是总体素质却比较低。据2003年 肿国统计年鉴》统计,我国每百万人口中科技人员仅相当于发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培训手册(修改)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培训手册 (CPPS) 王广州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E_mail:wangguangzhou-cpirc@https://www.doczj.com/doc/ef153432.html,) 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财司 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2002年9月

序言 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是在DOS版本基础上,在充分兼顾DOS版的延续性和现代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而开发新一代人口预测系统。 CPPS软件的开发和研制一方面为适应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预测和规划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为推动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决策科学化发挥辅助作用。 中文Windows版CPPS不仅在人口预测和分析功能上继承了DOS版的主要功能,而且在开发过程中试图全面提升软件的功能。使软件界面友好、操作简单和易于理解,使其具有: 1、易用性。CPPS通过直观、友好的界面使人口预测过程操作简单、方 便。 2、模块化。CPPS所具备的功能模块既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相对独 立使用。 3、灵活性。CPPS不仅考虑与其他数据源的配合,而且可以独立进行数 据管理,提供不同数据格式的兼容和相互转换。 限于笔者的学识水平,软件和手册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用户批评指正,任何意见将对软件和手册的进一步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需要特别感谢的是,在本软件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先后得到了国家计生委计财司郭震威、苏荣挂、俞华、王谦、姚宗桥等各位领导和同志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学军、解振明、郭维明、庄亚儿、李伯华等同志也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王广州 2002年10月于北京

1 软件安装/卸载 1.1 安装 安装CPPS计算机系统配置要求: 操作系统:Windows 9x/me/NT/2000/xp;硬盘剩余空间:>=50M;显示分辨率:600X800或更高。 CPPS软件安装方法比较简单。将CPPS光盘放入光驱后,安装程序自动运行,选定相应的选项即可实现软件安装。其过程如下: 第一步:安装向导准备。 图1.1 安装准备界面 第二步:版权信息。 图1.2 版权信息界面 第三步:许可协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