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

法国为轴心辐射至世界各地,成为文艺理论大家族中朝气蓬勃的“新贵”。

可见,在叙事学被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提出以前,它的发展已经蔚为壮观,由神话和民间故事等初级叙事形态的研究走向了现代文学叙事形态的研究,由“故事”层深层结构的探索发展为对“话语”层叙事结构的分析。托多罗夫就是建议在“故事”和“话语”两个大层次上进行叙事作品的研究。他在《〈十日谈〉语法》中,从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法结构入手来研究其文学性,把叙事分为三个层面:语义,句法和词汇,把叙事问题划归时间,语体和语式三个语法范畴。通过对《十日谈》的分析,把每个故事都简化为纯粹的句法结构,得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试图建立一套叙事结构模式。

热奈特吸收了托多罗夫的叙述话语的研究成果。在1972年发表的收在《辞格三集》中的《叙事话语》是他对叙事学研究的重大贡献。该文以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为研究对象,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他从时间、语式、语态等语法范畴出发分析叙事作品,这些范畴实质上表示的是故事、叙事和叙述之间的关系——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1983年他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回答了范·雷斯、朵丽特·高安、米克·巴尔等学者对《叙事话语》的批评,对自己的某些论点作了修正或进一步的阐释。

叙事学理论从法国传遍欧洲大陆并发展到英美时,发生了一些变化。布斯的《小说修辞学》、马丁的《当代叙事学》、瓦特的《小说的兴起》等是英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英美学者更多地从修辞技巧入手,研究比较直观,比较经验化。比如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对“隐含的作者”和“声音”的探讨,便不是从叙述语法的角度入手,而是以一种修辞学的观点进行了叙事学的分析,同样对叙事学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

国内

20世纪80年代中期,叙事学理论开始被逐步介绍到中国,特别是杰姆逊在北大的演讲,带来了中国叙事学的繁荣。1986—1992年是对叙事学译介的最活跃的年头,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叙事理论作品基本上都是这期间翻译过来的。中国本土化的叙事研究也有了显著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有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罗钢的《叙事学导论》(1994)、杨义的《中国叙事学》(1997)等。他们在借鉴西方叙事理论的同时,也以中国所特有的文学资源和话语形式,展开了自《诗经》以来的包括《山海经》、话本小说、《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以及现当代小说的叙事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叙事学的发展也给当代小说创作实践带来了重大影响。新时期小说特别是先锋小说,无疑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叙事革命。在他们的小说里,故事真实这一传统观念被打破,作者在叙述中对虚构的故事进行自我颠覆,甚至叙述者直接出面点破故事的虚构过程。马原是这种由故事转向叙事的肇始者,叙事时间突破了故事时间的自然程序而获得自由。80年代以来小说在叙事上另一大显著变化表现在叙事视角上,传统现实主义全知全能式的视角转移到叙事者所处的内视角,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引导叙事,或者采取内外视角交叉、多元叙事视角达到对全知视角的判离和超越。

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这个概念,并认为这是一门待建立的科学的人,一般认为是法国当代著名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他在1969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中首次提出:“……这门科学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在此之前,1966年巴尔特发表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克洛德·布雷蒙发表的《叙事可能之逻辑》两篇论文和同年格雷马斯出版的《结构主义语义学》一书,都可以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第二节 叙事聚焦

叙事聚焦概念 英美新批评的代表人物克林斯﹒布鲁克斯与罗伯特﹒潘﹒沃伦在《理解小说》一书中提出了小说中“谁说”的问题,由此引出了类似于叙述视角的“叙述聚点”这一重要概念。 叙述聚焦( focalization,又译聚焦)为法国叙事学家热拉尔﹒热奈特于1969年率先提出的。在《修辞格2》一文中,热奈特在参照前人关于叙事视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叙述聚焦这一概念, 一方面他是想力图避免使用过于具体化的视觉性术语,如“视野”、“视角”、“视点”等,另一方面,他是受到了布鲁克斯与沃伦关于“叙述聚点”这一概念的启发,因此提出了略微抽象的术语——叙述聚焦,力图澄清叙事学界在“谁说”与“谁看”这一问题上长期存有的混乱。继而,在《叙述话语》一书中,热氏又对叙述聚焦作了更为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需要注意的是热奈特没有定义聚焦,或者说只是给予了聚焦一个含混的定义,这是导致聚焦研究一片混乱的根源。) 1、根据《卢特利奇叙事理论百科全书》的解释,叙述聚焦是指与某个人(通常是某个人物)的感知、想象、知识或视点相关的叙述信息起源与视角限制。叙述聚焦实际上涵盖了对叙述信息的规范、选择以及传输等各种方式,尤其是从某个人物的视点来观察事件,不论这一视点是多么的主观化与不可靠. 2、荷兰叙事学家米克·巴尔:“我将把所呈现出来的诸成分与视觉(通过这一视觉这些成分被呈现出来)之间的关系称为聚焦。这样,聚焦是“视觉”(即观察的人)和被看、被感知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注:[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8—177、18—19页。) 3、罗刚《叙述学导论》:根据普林斯在《叙事学辞典》中所下的定义,所谓聚焦是指“描绘叙述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反应这些情境的事件的感性和观念立场。” 在叙事作品中,必定有一个或多个叙述者,将故事讲述出来。而在叙述过程中,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point of view),也就是一个观察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观察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在这里,叙述者的“说”,与其所置身的某一观察点的“看”,既可统一,也可加以区分。原则上,一个人既可说出他所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同时做两件事:看与说;但是,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人可以说出某一个特定的人物所看到的东西,以另一个特定人物的“视点”来进行讲述。热奈特据此区分了叙述(说)与聚焦(看)之间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到视点的“看”或“聚焦”,并不仅属于一个单纯的技巧或形式层面的视觉问题。“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眼光,而这只是就强调观看的角度而言。“视点”所展现的是“感知或观念上的位置,按照这一位置,叙述的状况与事件被表现出来”(普林斯:《叙事学词典》)。因而,它并不只含有纯粹视觉的意义。与此同时,它也意味着感知、思考、体味、看或可能看到的东西,而这当中自然包含着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观念形态等更深层次的含义。换句话说,在它所涉及到的视觉的意义之外,视点还包含着思想的意义,或者说具有思想的功能。这种思想的功能,在视点及其对象之间能动地表现出来。“视点”或“聚焦”所涉及到的这种“看”与“思”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叙事作品中存在,在其他艺术种类,诸如绘画、摄影、电影中也同样存在。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叙事学的起源与发展 国外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18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尤其是小说)的讨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些叙事学范畴,如叙述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讨论过。如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距离”。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这个观点不同于传统的叙事理论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注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叙述人,叙述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以及叙述话语,叙述动作等。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 到了60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年,《交流》杂志第8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标题发表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诞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以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前人成果,并阐发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生意义。也是在1966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叙述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通常是指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土上结出的“一颗丰硕的果实”-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剖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与现状研究 经典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俄国形式主义,尤其是法国结构主义的影响诞生的。本文探讨了经典叙事学的发展以及国内叙事学研究的现状。同时探讨了西方经典叙事学对中国叙事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国内学者通过对叙事的研究丰富了叙事学理论,也为西方叙事学理论的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叙事学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Todorov,1969)。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Prince:1987:P3)。 一、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如索绪尔语言学、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及新批评派等)的基础上建构出了自己的叙事理论。他集中对叙事话语展开研究。索绪尔(1857~913)将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组成此系统的各成分在性质和意义上都受制于该系统本身的一套规范。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理论为基石,将文学视为一个基于其内在叙事语法规则的符号系统,重点关注其内部各成分间的关系。结构主义叙事学家托多洛夫参照语言学模式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则,建构起一套新的叙事结构模式。热奈特不仅受到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更直接接受了托多洛夫从时间、语式、语态三个语法范畴出发来分析叙事问题的方法。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叙事主要包括“故事”和“情节”,且“情节”决定“故事”。基于这种形式主义观念,普洛普在他的研究中将重心放到了作品的形式结构上。但他只注意到了故事表层的句法关系,后来的格雷马斯、列维·斯特劳斯、布雷蒙等对故事的深层与表层结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出了各式各样的故事语法模式,这些叙事结构模式虽显得大而空泛,却为热奈特的研究提供了借鉴。热奈特写于1972年的著作《叙事话语》中通过对普鲁斯特的著作《追忆似水年华》的分析,总结文学叙事的规律。建构出一套普适的叙事作品的理论分析体系。热奈特强调“叙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研究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罗钢。1994:P2)他在引论中首先对故事、叙事和叙述作了界定。他在《叙事话语》中提出了三分法:“故事”,即被叙述的内容;“叙述话语”即用于叙述故事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叙述行为”,即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过程。在构建此三分模式时,热奈特着重强调了叙述性为的重要性。没有叙述行为就没有叙述话语也不会有被叙述出来的虚构事件(Genette,1972)。他的分析以叙事话语为重点,同时注重叙述话语层次与所叙故事层次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将话语分为3个范畴:时态范畴,即话语与故事的时间关系;语式范畴,即包含叙述距离和叙事角度这两种对叙事信息进行调节的形态;语态范畴,即设计叙述情节以及叙述者与接受者的不同表现。1977年米克·巴尔发表了《叙述学:关于四部现代小说的叙述意义》一书,通过对四部现代小说的分析,对热奈特的《叙事话语》进行了分析批评。1983年热奈特又撰写了《新叙事话语》,主要是针对米克·巴尔的回答。

《叙述学》-课程教学大纲

《叙述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6124302 课程名称:叙述学 英文名称:Narratolog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时:32学时 学分: 2学分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叙述学》是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课程 ,叙述学以叙事作品(主要是小说)为研究对象,发掘小说的内在结构的规律,探求小说的形成因素,力图解释小说从文字、语言信息到艺术作品的奥秘。叙述学认为作品是一个完整自足的体系,有其独特的结构层次。如基本叙述单位及其相互关系的功能层;描述人物活动及其分类的行动层;研究叙述人、作者和读者关系的叙述层。代表人物有罗兰·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通过学习,叙述学课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叙述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包括学生的媒介素质、语言素质、形式素质、情感素质、想象素质、思想素质、研究素质。 英文简介 Narratology is a humanities course reflecting on the common problems of literature, and it mainly takes the specific principle of literature, the conceptual category, and the relevant scientific methods as its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philosophic methodology as the general guidance, to set forth the property,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literature from theoretical height and macroscopic vision, and meanwhile, dig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value pursuit presented by literature; and then take specific works, writers, and literary phenomena as individual cases, to conduct certain universality generalization in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texts. Through the study,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can

浅析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f19009746.html, 浅析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 作者:刘丽 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5期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经典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尤其探讨了后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发展线路,和其认知学转向。 关键词: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跨学科 叙事学(narratology)简称叙述学,是在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它已经有50年的研究历史。叙事学一词是在1969年由托多洛夫(T·Todorov)提出的。但对叙事的讨论却与叙事本身一样古老,柏拉图(Plato)很早就对叙事要素进行了 mimesis(模仿)/diegesis(叙事)的切分,亚里斯多德也曾对“情节”(plot)进行过描述,他认为最好的情节应该“拥有一个开头、中间和结尾”(诗学,7.2)。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 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影响才得以正式 确立,它也被称为经典叙事学。 一后经典叙事学的认知转向 认知叙事学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现在发展势头较为旺盛的后经典叙事学分支之一。认知叙事学将叙事学与认知科学相结合,以其特有的方式对叙事学在西方的复兴做出了贡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叙事的文类规约与认知工具作用、叙事者的叙事意图,叙事接受者的心理认同和知识结构等问题。认知转向目的在于克服经典叙事学理论中的局限性,同时,建立一个普遍性的理论模型,而不是以具体文本的性别、种族、意识形态阐释为目的。认知模式为叙事学同经验科学的紧密结合铺平了道路,并可能最终实现叙事学追求科学形象的最初理想。总的来看,叙事学的认知转向一方面表现在叙事学试图超越文本结构的研究和文本理解经验的研究,同时另一方面也表现在认知科学逐渐意识到人类的感知、记忆以及理解世界的故事化的本质。 逐渐走向综合性、吸收各学科理论的跨学科发展路线是叙事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说经典叙事学专注于描写形式,那么后经典叙事学则侧重于阐释意义。跨学科的叙事学以各种形式的文化文本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叙事在保存记忆、身份构建、意义协同等方面所起的作用。通过描述叙事虚构世界和现实经验世界之间的关系,来考察人们如何感知叙事,如何使用叙事,以及叙事是如何记录和塑造人们的经验,和现实经验又是如何制约对虚构世界的认知等等。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体验的重要方式。它承载着 人类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本文将探讨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从古代到现代,逐步揭示文学的演变和变革。 一、古代文学的起源 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文字出现之时。在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 之前,口头传承是人们交流和记录经验的主要方式。古代文学的雏形可以在口头传统中找到,比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口头诗歌等。这些口头传统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历史和神话,也反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类开始将故事和经验记录下来,这标志着古代文学的正式 诞生。最早的文学作品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象形文字文献,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埃及书院故事》等。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信仰,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学在不同的文明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在中国,古代文学以诗歌为主 要形式,如《诗经》和《楚辞》等。这些作品表达了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念。诗歌被视为崇高的艺术形式,被广泛传颂和传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文学以史诗和戏剧为主要形式。《荷马史诗》和《古 罗马喜剧》等作品成为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代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描绘了古代英雄的壮丽事迹和人性的喜剧悲剧,展示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文学还在其他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发展。在印度,古代文学以《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史诗为主,描绘了古代印度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在阿拉伯,古代

文学以《一千零一夜》和《古兰经》等作品为代表,展示了阿拉伯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三、现代文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文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现代文学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主题,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和包容性。小说、散文、剧本和诗歌等形式并存,内容涵盖了社会、历史、人性和科技等各个领域。 现代文学的变革还体现在风格和主题上。现代作家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他们通过独特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现代文学也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反映了当代人们的思考和关注点。 四、文学的未来展望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将继续在人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文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将使文学更加多元化和丰富。 然而,无论如何变革,文学的核心仍然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文学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成为人类智慧的载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文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继续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结起来,文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是一段丰富多彩的旅程。从古代到现代,文学不断演变和变革,却始终保持着对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关注。文学的未来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它将继续为人类社会带来智慧和启迪。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文学都将永远存在,成为人类智慧的永恒光芒。

1叙事与叙事学

1叙事与叙事学 叙事是人类记录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我们建构和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的学科,探讨叙事的结构、要素、功能和影响等方面。本文将对叙事与叙事学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叙事是一种故事性的叙述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叙事常见于文学作品、口头传承、历史记载等领域,可以是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也可以是虚构的故事和角色。叙事的目的往往是引发读者的共鸣、传递价值观念、批判社会现象等,以此影响听众或读者的思考和行为。 叙事的要素包括情节、人物、时间和空间等。情节是叙事的骨架,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人物是情节的主体,通过他们的行为和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时间和空间则为叙事提供了背景,使读者能够在具体的时空背景中体验故事的发生。 叙事的结构可以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起始部分为故事的开始,引入主要人物和背景信息。承接部分是事件的发展阶段,描述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产生悬念和紧张感。转折部分是故事的转折点,解决人物的冲突,展示故事的高潮和寓意。结局部分则是故事的收束,呈现事件的结果和人物的命运。 叙事学是一门关于叙事的学科,它研究叙事的规律、机制和效果等问题。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最著名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叙事需要有情节、角色和论点,并提出了统一感、复杂性和恰当性等叙事原则。叙事学在20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认知叙事学等派别。

结构主义强调叙事的结构和语言,认为叙事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符号之间的关系来构建意义。后现代主义关注故事的多重解读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叙事的开放性和模糊性。认知叙事学则研究叙事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是如何影响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 叙事具有多种功能和影响。首先,叙事可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反应和情绪共鸣,使其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经历。其次,叙事可以传达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对善恶、正邪进行思考和判断。另外,叙事还可以批判社会现象,揭示社会问题和不公正现象,激发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总之,叙事是人类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行动来传达信息。叙事学是一门研究叙事的学科,探讨叙事的结构、要素、功能和影响等方面。通过研究叙事和叙事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叙事的力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范式转换:由追求普适化的教育规律转向探索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教育叙事研究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对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教育叙事研究在我国兴起,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国外相关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外学术界在本领域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 (一)教育叙事研究溯源 教育叙事研究起源于北美国家,以加拿大和美国学者为主要研究群体,1968年杰克逊最早运用叙事方法研究学校现场活动教育叙事研究。早在1980年,伯克就提出自传是教育研究的首要方法。北美著名研究“狐火方案”曾运用口述史的方法。

(二)教育叙事研究发展 1990年加拿大学者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在美国权威教育刊物《教育研究者》上发表《经验的故事和叙事研究》,首次在教育研究领域使用“叙事研究”术语。康纳利认为“真正的交流和研究是从‘说故事’开始的,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式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1999年,他俩出版著作《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康纳利和克莱丁宁在这本书里介绍了个体经历作为探究核心与基础的教育叙事研究,并以杜威对经验的论述作为理论的基础,构建出教育叙事研究的三度空间――个人与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地点。康纳利和克莱丁宁的研究工作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形成。[1] 另外,美国还有一些课程专家认为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是说出和不断地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故事”。[2] 二、国内的教育叙事研究

国内教育叙事研究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了所谓的“教育研究的叙事转向”。国内对教育叙事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与国外均有一定的差距,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阶段: (一)引入和介绍 教育叙事研究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我国的叙事研究理论基本上是引进和借鉴国外的。翻译或介绍国外论述叙事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一些:(美)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美)博格丹?比克林著,熊川武译,《定性研究的特性》(载瞿保奎主编,叶澜、施良方选编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克莱丁宁和康纳利的著作:《叙事研究:质的研究中的经验与故事》;康纳利和克莱丁宁著,丁钢译,《叙事探究》(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版)。 (二)相关研究

电影叙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叙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生动的影像语言,吸引 了世界各地的观众。电影叙事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的 发展,电影开始呈现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本文将探讨电影叙事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其对当代电影审美的影响。 电影的叙事艺术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幻灯片放映。通过幻灯片放映,人们可以 观看到一系列静态的图像,这些图像通过快速的连续播放制造出了一种运动的错觉。这种图像的连续播放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将连续运动的图像记录下来,并利用投影仪将这些图像放映给观众。这样,电影的叙事艺术形式逐渐建立起来。 在电影的早期,电影叙事艺术主要依靠镜头运动、剪辑和配乐等手法来进行叙事。镜头运动可以通过放大、缩小、拉近或者拉远来创造紧张或者激动的效果。剪辑则是将不同的图像连续播放在一起,通过快速切换来制造出连贯的叙事效果。配乐则是通过音乐的加入来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这些手法为电影叙事艺术提供了更多的表现方式,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叙事艺术也在不断演变。电影导演开始尝试使 用不同的镜头角度和镜头位置来刻画人物以及展示场景。例如,低角度能够强调人物的威严或者力量,高角度则可以用来表现人物的弱小或者无助。这些技巧为电影叙事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为观众营造出了更加丰富的观影体验。 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导演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影像语言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例如,法国导演让-吕克·戈达尔通过他的作品《呼吸》和《神秘的 对象》等,将观众从传统的叙事模式中解放出来,通过各种不同的叙事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作品不仅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导演,也为电影的审美标准带来了新的思考。

发展与共存_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发展与共存: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引言 叙事是人类思维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故事和叙述,我们能够传递和分享知识、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经典叙事学是研究古代和现代文学中的叙事结构和技巧的学科,关注叙事的内在逻辑和构建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变迁,后经典叙事学应运而生,尝试解构传统叙事的界限和规则,以更加宽泛和包容的视野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本文将探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异同,并探讨它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共存与发展。 经典叙事学的特点 经典叙事学起源于古希腊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强调故事的线性结构和纵向发展。通过分析传统叙事范式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等要素,经典叙事学试图探究叙事内在的秩序和哲学意义。在经典叙事学的视角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发展和结局,其中每个角色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并服务于故事的整体目的。同时,经典叙事学强调故事中的冲突和危机,并通过剧情高潮与分寸穷尽的结束来传递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后经典叙事学的突破 虽然经典叙事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框架来理解叙事,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现代社会中,叙事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和复杂,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技巧已不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后经典叙事学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后经典叙事学在个体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叙事的本质和目的。

它不再把叙事当作是一种线性和单一的结构,而是将其视作一种交际和互动的过程。后经典叙事学强调了读者和观众的主观参与和解释,以及叙事与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之间的相互作用。 发展与共存的关系 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虽然有一些本质上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事实上,它们在现代叙事研究领域内可以实现合作与共存。经典叙事学提供了对古代和传统文学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为我们认识古代和经典作品中的叙事策略和意义提供了框架。后经典叙事学则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一基础,探索更广泛和多样化的叙事现象,并开拓新的理论和方法。两者相互借鉴和互补,可以共同推动叙事学的发展。 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应用 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在实际应用中也有不同的重点和价值。经典叙事学主要应用于文学和戏剧的研究,通过分析故事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揭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后经典叙事学则更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叙事方式和媒介,例如新闻报道、电视剧和社交媒体等。在后经典叙事学的视角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叙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把握叙事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关联。 结语 发展与共存是人类文化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的关系所体现的。通过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我们可以开展全面和深入的叙事研究,并为人类思维和文化交流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无论是经典叙事学还是后经典叙事学,都为我们探索和理解叙事的魅力和力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观察。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叙事学的

叙事医学的历史

叙事医学的历史 一、起源与发展 叙事医学起源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最初的理念是将文学叙事的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关注患者的疾病经历和生命故事,从而促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随着时间的推移,叙事医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涉及医学、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二、理论基础 叙事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叙事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叙事学关注故事的结构、叙事方式和话语表达,为叙事医学提供了叙事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现象学关注个体经验和感知,强调从患者的角度理解疾病经历和生命故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和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建构的,叙事医学通过医患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促进双方理解和建构疾病的意义。 三、实践应用 叙事医学的实践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患沟通:叙事医学提倡在医患沟通中关注患者的生命故事和疾病经历,通过倾听、理解、表达共情等方式促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2.病例记录:医生在病历记录中加入患者的疾病故事和生命经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为诊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3.医学教育:叙事医学在医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患者感受和经历,培养其共情能力和人文素养。

4.临床研究:叙事医学在临床研究中关注患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为定性研究和混合方法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5.公共卫生:叙事医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健康教育、健康传播等方面,通过讲述疾病故事和健康故事,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四、学科交叉 叙事医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与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为叙事医学提供了叙事技巧和表达方式,心理学和社会学则为理解患者心理和社会背景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支持。 五、未来展望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人文医学的兴起,叙事医学在未来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叙事医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完善叙事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提高医疗服务的品质和人文关怀水平。同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叙事医学的国际发展,为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六、叙事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 叙事医学与传统医学的主要区别在于关注点和方法论上。传统医学关注疾病的客观指标和病理生理过程,治疗方法以药物和手术为主;而叙事医学则更关注患者的疾病经历和生命故事,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通过叙事的方式促进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此外,叙事医学还注重跨学科的合作和实践应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拓展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范围。

空间叙事学的奠基及其未来发展

空间叙事学的奠基及其未来发展 空间叙事学的奠基及其未来发展 叙事是一种基本的精神文化活动,叙事学是当今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而空间叙事研究则是这一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叙事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均非常密切,但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往的叙事学研究中,却存在着重时间而轻空间的现象。龙迪勇研究员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且长期以来专注于“空间叙事”这一新的学术领域,从而成为空间叙事学的“拓荒者”①。在十多年以前,龙迪勇就认识到了空间维度对于叙事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空间”应该进入叙事学研究的视野,并得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这十多年以来,他一直在空间叙事学这块处女地上耕耘,辛勤的劳作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洋洋55万字的学术专著《空间叙事研究》入选20XX年度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并于今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 《空间叙事研究》一书的出版,必将有利于拓展叙事学乃至整个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并推动其进一步走向纵深发展。基于该书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为了扩大这部优秀学术著作的影响力,同时也为了总结空间叙事学的成功经验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XX年11月16日在南昌成功举办了“《空间叙事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②,以及《光明日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广东社会科学》、《黑龙江社会科学》等媒体和学术期刊的代表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与会者全都作了精彩发言,他们既肯定了《空间叙事研究》的学术价值及其作者的学术精神,又为龙迪勇本人及空间叙事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不少极具建设性的意见。现把这次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空间叙事学的奠基:《空间叙事研究》的学术价值 叙事学本身就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才正式成立。要使空间叙事学成为这一年轻学科的分支学科,当然绝非易事。但正如南京大学赵宪章教授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所说,龙迪勇“在叙事学这块已被反复耕耘多年的田间发现了被抛荒的处女地”;四川大学赵毅衡教授则在该书的另一个序言中进一步指出:“《空间叙事研究》一书是开创历史的。”因此,从某种意义说,这部著

叙事学起源与发展

叙事学的发源与发展 外国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 年才由托多罗夫( T.Todorov )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 谈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拟( mimesis )/ 叙事( diegesis )的出名二分说可以 被看作是这些谈论的发端。 18 世纪小说正式登入文学殿堂后,对叙事(特别是小说) 的谈论更加充分全面:从小说的内容到小说的形式,再到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今天人们 热衷谈论的一些叙事学范围,如表达视点、声音、距离等,也早有人谈论过。如李斯特 (T homas Lister )于1832 年就利用“表达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 克哈特( John Gibson Lockhart )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商议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 当的“距离”。今后经过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的全面谈论,福斯特( E.M.Forster )和马克·肖尔( M.Schorer )等的深入发挥,表达视点成为小说责怪(自然也包括叙事学) 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可是,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 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色和个体差异特色,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有关的规则系统”。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发源于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 普( Vladimir Propp )所首创的结构主义叙早先河。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享鲍 姆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表达的按本质时间序次 的所有事件,“情节”重视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本质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 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见解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 达形式,大体勾勒出今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来自于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这本书被认为是 叙事学的发轫之作。普洛普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公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他的见解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这个见解不同样于传统的叙事理论 对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的重视,而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侧重作品本文及其结构分析:侧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详尽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者与表达人,表达人与作品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互有关系,以及表达话语,表达动作等。列维—斯特劳斯主要研究 神话之中内在不变的因素结构形式,并试图用语言学模式发现人类思想的基本结构。 到了 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出现。格雷马斯和托多罗夫都开 始译介俄国形式主义的论述。1966 年,《交流》杂志第8 期以“符号学研究——叙事作品 结构分析”为标题公布的专号宣告了叙事学的正式出生。罗兰·巴特正是在这一专号上公布 了出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为今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这篇论文中,巴特总结先人成就,并阐发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建议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述层次:功能层、行为层、表达层,任何语言单位可能结合到各个层次之中产买卖义。也是在 1966 年,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问世,他主要研究意义在话语里的组织,还编制出符 号学方阵作为意义的基本构成模式,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了表达结构和话语结构。 迄今为止,我们所熟悉的叙事学平时是指 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思潮这块沃壤上结出 的“一颗丰富的果实” - 经典叙事学。托多洛夫、热奈特、罗兰·巴特、格雷玛斯、布雷 蒙等老一辈叙事学家以对叙事文本的故事及话语的深度分析为据点开疆辟土,使叙事学经由

(2021年整理)中国叙事学_杨义

(完整)中国叙事学_杨义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中国叙事学_杨义)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中国叙事学_杨义的全部内容。

中国叙事学 杨义 结构篇第一 一、结构的动词性及“精神契约说” 结构一词,在叙事学体系中虽然已经是名词,但从它的中国词源上看,它原本是动词或具有动词性。 我们在考察叙事作品的结构的时候,既要视之为已经完成的存在,又要视之为正在完成中的过程。寻找“结构”一词在词源上的动词性,实际上乃是寻找结构的生命过程和生命形态。 所谓落笔,就是把作者心中的“先在的心智结构”加以分解、斟酌、改动、调整和完善,赋予外在形态,成为文本结构。 《史记》结构的启迪:(1)结构的各个部分不是对等平列的,而往往是处在立体性的多维的时空之中(本纪、表、书、世家、列传);(2)一个人物和事件安置在结构中何等位置,具有深刻的意义;(3)结构各部分的总和之外有更为本质价值的深层意义. 结构超越了具体的文字,而在文字所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甚至可以说,极有创造性的结构是隐含着深刻的哲学的。(历史人生哲学;结构逻辑、叙事战略) 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叙事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蕴涵着特殊意味的一点,它所蕴涵的意味、意义或哲学,都最终在结构的完整性中获得说明。(结构的曲折、思想的复杂) 结构既内在地统摄着叙事的程序,又外在地指向作者体验到的人间经验和人间哲学,而且还指向叙事文学史上已有的结构。

西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章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色彩和神圣与超越色彩共同构成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个源头。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第一节古代文学概述 一古代希腊文学。(欧洲文学的源头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话、史诗和戏剧,此外还有寓言、抒情诗和文艺理论等 (二)希腊神话的主要特征: 1 鲜明的人本色彩,命运观念。 从诸神的恣情纵欲,到盗火者的狂热殉情;从阿喀琉斯多愤怒,到美狄亚的残忍复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绝无宗教恐怖的压抑和彼岸天国的诱惑。 2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并存。 古希腊文学的许多篇章从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怪诞色彩、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 种类繁多,且具有开创性。 除神话,史诗外还有悲剧,喜剧、寓言、故事、教谕诗、抒情诗、散文、小说等 (三)古希腊文学的发展状况。 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英雄时代):

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 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等二时期(奴隶制社会形成至全盛时期)史称“古典时期”: 主要成就:戏剧成就最大,另外还有抒情诗、散文、寓言、悲剧、喜剧、文艺理论。 抒情诗中琴歌成就重大: 萨福: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独唱琴歌代表诗人阿那克瑞翁:创造“阿那克瑞翁体”。合唱琴歌代表诗人:品达: 代表作《胜利颂》寓言:《伊索寓言》(散文体):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农夫和蛇》《乌龟和兔子》等。 全盛时期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 庇得斯 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 几次著名的战役后,出现了正式的历史著作。“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雄辩家:苏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对话录》。 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第三时期(奴隶制衰亡时期)史称“希腊化时期”: 主要成就: 新喜剧: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 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米南德(雅典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