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

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

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

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因此,董

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

求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

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

能形成之后的意志。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

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论董仲舒的贡献之儒家思想的发展 内容摘要:董仲舒是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他在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一度遭受重创成为打击对象之后,直至汉朝面对西汉大一统的政治要求,建立了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吸收各家思想,前所未有、兼容并包的新儒学体系,对儒学的理论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促进和巩固了汉朝的政治和思想的统一,使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影响中国政治文明两千年。 关键字:董仲舒新儒学贡献影响评价 一、为什么说董仲舒是儒家思想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人物呢? 因为董仲舒对于新儒学的理论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儒墨并称为两大显学,但是儒家的理论思想一直受到诸子百家的挑战。春秋战国的统治者虽然对儒生礼遇有加,但是一直不曾真正采纳过儒家的理论,诸侯多数是为了招纳人才而做出礼贤下士的姿态而已。即在政治实践上,春秋战国诸侯大都是法家学说的信徒,而秦最终统一六国,依靠的也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儒家思想在秦统一之后更一度遭受重创,坑儒使儒家的理论学说现实的成为打击的对象。好在秦朝的统治不久,汉朝迅速取而代之。至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的努力之下,儒家才真正的击败了道家和法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长达两千多年的统治地位。董仲舒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至为关键,开创了一个儒学的新时代。董仲舒面对西汉社会大一统的政治要求,以儒家人道义理架构为基础,义春秋公羊学为依据,发挥其微言大义,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将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兼容百家的新儒学体系。同时也形成了适应汉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极具包容性,独具时代魅力的董子政治儒学,对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有效性应对和对治行回答,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讲政治儒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也正是这些突出的贡献使董仲舒成为儒学发展史中的一位里程碑的人物,他的新儒学的理论建构与贡献可概括为:一个基础、一个实质、四项精要、四大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董仲舒的新儒学

【历史】2013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董仲舒的新 儒学 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汉武帝时期,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2)汉初推行的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宣扬“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维护了社会秩序。[HJ1.9mm] 3.特点及实质: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4.影响: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例题】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 秋·不 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④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战国时期出现大一统思想源于该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变化的需求。结合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可知,思想大一统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社会稳定的需要,①②③④说法均正确。答案为D。 【例题】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力有二端,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B.宗教的欺骗性使人民丧失了斗争精神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D.中国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解析】“教义之浸淫”是指思想的影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两宋之后,儒家思想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故C符合题意。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不是主流统治思想,故A、B不正确;D是专制政治发展的结果。答案为C。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评述董仲舒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里程碑似的人物。董仲舒经过周密的思考与组织,以儒学为本,综合各家,最终形成一种以公羊学为骨干,以天人感应为基础,整合阴阳、黄老、法、诸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完成了汉代新儒学。 从董仲舒所处时代入手,以当时社会矛盾和任务、自然科学状况、秦汉...相关答案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得十分精致。 董仲舒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 董仲舒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并进而把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从此而推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这里所说的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如何解释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受命于天,而认识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过内省的途径就能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另外还必须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才能达到对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尽心”、“知性”、“知天”的模式,达到“天人合一”。他还认为通过祭祀能与神相沟通,使之能看见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东西,这样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这种认识论达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论上,董仲舒异于孟子的性善论,也不同于荀子的性恶论,而是主张性三品说。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通过教育的结果。君王要顺天之意来完成对人民的教化。他着重教化,并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讲“节欲”、“寡欲”更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董仲舒的新儒学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必记结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掺杂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2)巧记方法 (3)警示和认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是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分析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 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措施: ①减轻田租;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原因: 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 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 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 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思想主张 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 (5)评价和认识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 董仲舒(?前179—前104),汉代思想家,儒家学派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思 想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创了综合性的伦理思想。 董仲舒的新儒学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②强调 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③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 首先,董仲舒主张兼容并蓄、变通以求化解矛盾。他认为,若按照传统道德绝对守正 不阿,坚决拒绝任何变通,就会引起各种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混乱与分裂。因此,董 仲舒倡导将实际情况、社会规律和传统道德统一起来,以变通的方式去对待有关问题,寻 求最好的解决方案。此外,他注重研究普世道德,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在做人处事中遵守一 些基本原则,包括仁义礼智信、包容理解等。 其次,董仲舒强调自然和人性,以自然之美为政令。他相信社会秩序可以从实践而言,而不是以提议或命令为基础。他还相信自然会提供人类行为的典范,从而带来和谐与平衡,因此要着力学习和奉行“诚实守信,节制节行”的自然之美。 最后,董仲舒以知行合一作为基本原则。他强调要将思想念头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达 到行动力,使人脱胎换骨,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他强调,只有当知与行有机结合时,才 能形成之后的意志。此外,他还说,情感需要从实际中表达出来以及用内心的深度感受到 美和和谐,以蓄成内容纯正、人称师慈的资质作为人生实践的基础和根基。 总之,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探索了伦理道德的矛盾及其化解,以及自然对人性的影响,提出了自然之美的伦理政令,强调了知行合一,着重了以内心蓄资质作为行为实践的基础。他的思想指明了一条推动实践经验和传统古代思想因素结合、促进伦理道德发展的基本路径,对于中国和谐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与重难点解析【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讲解】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公元前140年,董仲舒应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连续三次作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赏识。 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这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节约了民力,保证了农时,使土地和劳动力有了比较稳定的结合,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适应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行“有为”政策的时代需要,因而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有利于节约民力,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总之有利于扭转汉武帝时代内外松弛的局势。从思想史来看,董仲舒通过对《春秋》的解释,将先秦的儒学思想与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起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并且因为汉武帝的赏识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政策的实施,而获得统治地位。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的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对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同时也有封建迷信落后的一面,应当科学的区别对待。 【难点分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表现及其后果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和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出现了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百家争鸣”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只有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遂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推行了三项重要政策。其一,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因此大兴。其二,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自此,儒家垄断了教育,儒学地位大大提高。其三,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也逐渐获得了独尊地位。可以说,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目标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 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

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三)诸子百家 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

(四)历史地位和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主要思想主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1.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史料分析 1.董仲舒新儒学体系对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的糅合 〔材料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春气爱,秋气严,夏气乐,冬气哀。爱气以生物,严气以成功,乐气以养生,哀气以丧终,天之志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解读】《董仲舒传》是记载董仲舒生平的著作。《春秋繁露》为董仲舒所著,十万余言,对研究董仲舒思想有很大参考价值。 以上资料反映董仲舒天下变、道亦不变的世界观,而且董仲舒思想主要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道这个东西是由天派生出来的,道是社会制度、法则。自然界不变化,则道德、伦理、纲常也不会变化,这就把道家思想中道借用过来。不过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中的根本原则,这与先秦道家所讲的“道”是有区别的。 董仲舒认为,天是有意志的,阴阳即为无意志的表现,阳是天的恩德的表现,阴是天刑罚的表现。因为天是尚德不尚刑的,因此阳为主,阴为从,阳处于积极主导的地位,而阴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由阴阳而产生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也是天的五种行为,如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体现天的恩德;五行相胜:金胜木、水胜火、木胜土、火胜金、土胜水,体现天的刑罚。 用阴阳五行产生的季节变化也体现了天的意志,这样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学说借用过来,而且阴阳五行都有了道德属性,有意志、有目的。 董仲舒杂糅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2.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方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其正所为,正王道之端称。……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春秋》大一统①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②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③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④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⑤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这条资料主要描述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了解儒家思想在西汉时的发展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思想的基本依据是《春秋公羊传》,以王为正,以元为万物之始,从《春秋》中得出“大一统”这个结论,因此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 董仲舒所谓“大一统”,就是损抑诸侯、教化万民、一统于天子,并能够使四海臣服,万民和乐。但如果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人君就不能听任百家思想流传,不然则无法保持思想上统一。因此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 (1)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历史必然;(2)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思想上也必须统一。 【注释】①大一统,以政治上的统一为大。②谊,义。③殊,异不同。④亡同无。⑤邪辟之说,泛指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 3.董仲舒“君权神授”思想 〔材料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 ──董仲舒《春秋繁露·尧舜汤武》 〔材料二〕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2022下半年高中历史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一) 试讲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题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内容: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在全国各地选拔品行好又有才能的人人朝为官。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 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基本要求: (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 (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 (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答案】 (一)新课导入—复习导入 通过问题“汉朝之前的儒学境遇如何?”?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整理出汉朝之前儒学的发展脉络,并进一步向学生提问:“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由此导入本节课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新课讲授 1.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1)教师播放关于董仲舒改造儒学背景的介绍视频,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董仲舒改造儒学的背景。 学生回答: ①经济上,文景之治后,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发展,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②政治上,汉武帝面对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想要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和统治; ③汉初的“无为”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情况。 (2)教师总结过渡: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汉武帝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在这样大的历史背景下,董仲舒是如何迎合统治者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