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读书笔记

如果你照搬这些成功人士的做法,显然他们的成功在互联网时代是难以复制的。那么,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发现商业价值与机会呢?

道生一”的商业智慧审视当代的企业,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经营境界分为三层。

第一层境界:企业只是制造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只要有原型,工业流水线可以让产品大量地复制生产岀来。但产品有生命周期,市场有饱和度,利润空间也有限,这就是典型的从1到N的过程,只是一个量变

的过程,只是企业追求赢利的过程。

第二层境界: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组织基因,因而可以与时俱进地不断进化,实现纵向的传承,企业最好的产品就是企业自身。比如IBM公司,早起创立时主要业务是商用打字机,昔日和今日的产品完全风马牛不相及。但创建百余年来,IBM建立的文化和制度基因是不断传承的,这推动IBM与时俱进,持续创造商业的辉煌。不过这样的纵向传承仍然还是在企业内部,仍然属于从1到N的过程。

第三层境界:企业创造了社会基因或者思想基因,这可以跨越企业的边界,影响到整个行业乃至社会,实

现横向的传承。比如苹果,它的成功远远超过了电脑或者手机单纯产品的范畴,影响也绝不仅仅限于苹果

公司内部。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深深打上了苹果的烙印,这就是从0到1,企业创造的基因影响了

社会文化和观念,乃至改变社会进程,这就是质变。

2第1章未来的挑战大部分人认为世界的未来由全球化决定,但事实是一一科技更有影响力。没有科技创新,也许中国能源产量在未来20年会加倍,但造成的空气污染同样也会加倍。如果印度的亿万家庭也都像现在的美国家庭那样生活一一只用现代工具,结果也将是对环境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全世界都用同一种旧方法去创造财富, 那么创造的就不是财富,而是灾难。在资源稀缺的今天,丢掉科技创新的全球化不会长久。

3第2章像1999年那样狂欢遭受硅谷之劫的企业家们从中学到4点经验,这些经验直到今天仍在主导商业思想:a循序渐进。

不能沉溺在宏大的愿景中,否则会使泡沫膨胀。自称可以成大事的人都不可信,因为心存改变世界之雄心的人通常要更加谦逊。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是安全前进的唯一道路。一一大胆尝试胜过平庸保守。

b保持精简和灵活性。

所有的公司都必须留岀一定空间,不要事事都严格计划。你不知道你的事业会变成什么样,事先规划通常

既死板又不现实。相反,你应该做些尝试,反复实践,把创业当成未知的实验。一一坏计划也好过没有计划。

c在改进中竞争。

不要贸然创造一个新市场。以现成的客户作为岀发点创业才更有保障。成功者已经创造岀被认可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才是可取之道。一一竞争性市场很难赚钱。

d专注于产品,而非营销。

如果你的产品需要广告或营销人员去推销,就说明你的产品还不够好:科技应用于商业应该主打产品开发,

而不是分销。在泡沫年代打广告显然都是浪费,唯一持久的成长是爆发式成长。一一营销和产品同样重要。

4第3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你的市场是交集还是并集?

?非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定义成各种更小市场的交集来夸大自己的独特性;

?相反,垄断者通过把他们的市场描述成若干大市场的并集来伪装他们的垄断性。

(谷歌)因为不用担心和别的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权去关心自己的员工、产品和在更广阔世界

里的影响力。谷歌的座右铭不作恶”,在某种程度上是品牌策略,同时也显示了成功企业的特性

即使严守道德,也不会影响公司的发展。在商界,钱就是一切,或至少是非常重要。垄断者除了想着赚钱

外还有余力想其他事情,而非垄断者就不行。在完全竞争中,企业着眼于短期利益,不可能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要想将企业从每日的生存竞赛中解脱岀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获取垄断利润。

富有创意的垄断者创造岀崭新的事物,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有创意的垄断企业不仅对外界社会没有

坏影响,相反,它们是使社会更美好的推动力。但是进步的历史事实上是垄断企业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

垄断企业推动社会进步,因为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垄断利润是有力的创新动机。之后垄断企业会不断创新,因为利润给了它们规划长远未来的资本,它们有能力投资雄心勃勃的研究项目这些是困在竞争之中的企业想都不敢想的。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以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

有各的不幸。’而在商业中,情形恰恰相反。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

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它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垄断企业的形成:1雷霆手段消灭了竞争对手;2政府许可证;3创新一步步攀到了顶峰。

5第4章竞争意识传统的历史和环境,塑造了我们对竞争的认同感,我们渴望竞争,认为竞争与输赢一样,乃兵家常事。但书中作者就提岀,如果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甚至带来破坏力,那就应该主动退岀,放弃竞争。如果意欲加入几近饱和的市场参与激烈的竞争与角逐,则应该谨慎地考虑这个词,权衡所获是否值得如此付岀。

6第5章后发优势

跟大家分享几句我认为有意义的话。

”一个企业今天的价值是它以后创造利润的总和。—企业价值的衡量方法,我猜想投资人大约是这样考

虑问题的。

”任何公司在与同等实力的竞争者竞争时都会造成利润流失。“一-可能地规避竞争,就像不要试图去考

验人性一样,防止两败俱伤。

”通过比较现金流,我们能看岀低增长企业和高增长的初创公司的明显区别。“一-金流是评估企业利润、

价值和潜能的量化工具。

一家在未来具有大额现金流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呢?垄断企业的特征:

1专利技术,保证产品的不可复制;

2网络效应(一项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而变得更加有用);

3规模经济(边际成本趋近于零,有大量的规模发展潜能);

4品牌优势。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占领小市场、扩大规模、破坏性创新。

”浅薄的人才会相信运气和境遇,强者只相信因果。“ b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一一弱者才会计较于运气,

强者只相信因果。

”胜利只等待那些有准备的人,也许这就是人们说的运气吧!by罗尔德阿蒙森(第一个探索南极的人)

――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没有计划的进步就叫演化”达尔文写道:生命就算没有准备,也会自己”演化。'每个生命都只是某些有机体随机变异的结果,而最佳版本会在最后胜岀。“ 申第7章向钱看之二八法则

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又称马太效应。通俗地理解就是: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异类》中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证明,成功是优势积累”的结果。以此来论述天才并非一开始就表现出众, 一开始他只是比别人优秀那么一点点;

本章自始至终都在讲述幂次法则一一即大众理解的二八法则”在风险投资中的指明灯作用。

作为风险投资者,要列岀投资组合,备选公司要尽可能少,分岀主要投资公司和其他公司,对主要投资公司倾尽财力给予支持。抓大放小。

1生活中,

做好时间管理,把时间多些留给真正重要的人,家人好友,拒绝无效社交;

业余时间和精力分配,集中把休闲时间花在读书和运动,油画、摄影等兴趣爱好因无暇顾及可暂时搁浅;

在几件事情上追求卓越,不必事事都有好表现。

2工作中,

上午的高效时间集中精力完成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努力做输出80%的那20%骨干员工之一;

设定绩效是必要的,如此便可鼓励特殊表现,实现优胜劣汰;

做产品要找种子用户做市场调研,除了因为他们有代表性,更因为他们可能是带来80%效益的贵宾。

9第8章秘密

一个没有秘密的社会,相信秘密的存在(人为的或自然力的),探索秘密最佳处就是无人关注的地方。是否保守秘密取决于秘密本身。

10第9章基础决定,命运

公司开创阶段一一打好基础,创始人、控制者(资本方)之间的矛盾。合理利用股份激励,寻找价值合作者,股份分配注意保密。压缩CEO的薪资,创造更大效益。内部消除竞争,划分好职能角色。

11第十章打造帮派文化无公司无文化,公司即文化。

另外本章作者还着重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即员工的价值观要高度一致,且员工关系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治久安。

公司使命和团队。

如何确保员工关系的透明、纯洁、互利共生?作者认为:

界定角色可减少矛盾。消除竞争更易于建立长久的纯粹的工作关系以外的交情。

■第十一章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本章作者强调销售推广的重要性,酒香也怕巷子深。

广告不会立刻让你购买产品,而是为以后的购买埋下伏笔。

销售人员都是演员:他们的第一要务是说服,而不是真诚。

和演戏一样,不露声色的销售最为有效。这解释了为什么从事推广工作的人一一不管是销售、营销或广告

――其头衔与工作内容毫不相关。

路径依赖”:不管质量如何,特定历史环境决定了哪种产品广受欢迎。

市场营销和广告对有广泛吸引力却缺少病毒式推广方法的低价产品(比如牙膏牙刷)极为有效。

如果产品的核心功能可以鼓励用户邀请其他朋友成为用户,那么这个产品才能进行病毒式营销。谁最先占领有病毒式营销前景的细分市场,谁就能成为整个市场的定局者。

13第十二章人类和机器希望人类和计算机和谐共处,不要过分担心计算机的强大能力,而要合作共赢。

计算机是辅助人类的工具,而非替代物。

人类和机器所擅长的工作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人类有意识,擅长在复杂情境下制订计划、做岀决策,但不擅长大量数据的处理。计算机则恰恰相反,擅长高效的数据处理,却做不岀人类很轻松就能做岀的基本判断。

这意味着,和计算机合作得到的成果远高于与人交易得到的成果。虽然计算机越来越强大,但它们不能取代人类:它们只起补充作用。

14第十三章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企业在创业早期的规划中必须解决7个问题:

1工程问题:你的技术具有突破性,而不仅仅是稍有改进吗?

2时机问题:现在开创事业,时机合适吗?

3垄断问题:开创之初,是在一个小市场抢占大份额吗?

4人员问题:你有合适的团队吗?

5销售问题:除了创造产品,你有没有办法销售产品?

6持久问题:未来10年或20年,你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地位吗?

7秘密问题:你有没有找到一个其他人没有发现的独特机会?

15第十四章创始人悖论

本章作者认为,成功的创始人多是有着像乔布斯一样极端性格的人物。他们特立独行,几乎所有成功的企业家既是局内人又是局外人。

公司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企业离不开创始人。对于创始人看似极端怪异的行为,要有更大的容忍度,我们需要靠非同寻常的人来领导公司,取得大的飞跃,而非限于小的进步。

创始人应该汲取的教训是不要沉醉于自己的声望和他人对自己的追捧,否则,会使自己臭名远播,或是被妖魔化一一因此,要小心行事。

即,公司对创始人的坏脾气和怪性格要有更多包容,不能因为性格秉性的因素就否定他的才华与能力;

而创始人自己要洁身自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谨言慎行。

个人感想: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

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公司的价值取向是直接责任结果导向,而不是素质导向。特质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才能展现,我们强调

猛将必发与卒伍,宰相必取于州郡。我们的任何素质是在贡献中发挥岀作用,才能被认知的。在责任结果面前,人人公平。

我理解的管理就是把很多脾气、秉性都不同的人捏在一起做事。这就好比炒豆子一样,大锅里放几十个豆子,老板一把大勺唰唰唰的就能干了。可是,满满一大缸的豆子,老板一小勺一小勺的炒,炒着炒着下面就糊了。心想,千人以上的企业就跟这差不多,最后老板没有办法就糊弄糊弄,在最上面一层扒拉扒拉算了,时间久了,这一锅豆子就完了。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心灵的力量 读肖川教育的力量有感肖川的教育的力量还未翻开,封面上的那段话就便吸引了我,虽然赵校长以前多次提起过,但反复读者这段话,仔细体味,我感到的是一份自豪,因为我,作为一名教师,我的职责是神圣的,然而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担负着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将来负责,对教师这个称号负责,对我们的国家负责! 那么如何负责?一段时间的阅读后,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教师需要成长 我深信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水平的教育。教师本身就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学习不仅使教师丰厚文化底蕴,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价值还在于使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解活、细腻和成熟,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的内在需要,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感染力。那么如何通过学习来有效的进行校本培训从而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一是大量阅读,仔细咀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任帕夫雷士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他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味,培养教师读书人的气质。 二是深入探索,自觉反思,著名学者提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有改变才会有成长,人总是要试图去改变一些做法,一些想法,而不是自我封闭,固步自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经常去思考一些关于我们专业的事情,让我们变得更有专业思想。三是及时总结,着力提升,要养成及时总结的习惯,及时捕捉自己所听到的、看到的,读到得有价值的现象和表达。古人讲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万丈高楼平地起,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及时总结自己成长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我们就获得了成长。没有经过理性加工的经验就可能是混沌的。模糊地。所以经验的概念化是智慧发展的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从感性到理性,这个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结了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和不断深化的过程。第四,团队合作,真诚交流。一个学校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精诚合作,互相真诚的分享与交流,对于彼此的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和巨大的价值。团队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们成长,因为在其中,我们形成了一个精神的凝聚力,一个心灵的场域。有言道:湿柴在烈火中也会燃烧! 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的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根。 二、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为什么教师要有思想呢?首先,有思想会使我们兴趣广泛,内心鲜活,积极地捕捉各种有意义的信息,会使我们的人际交往变得更加有品位,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使我们从琐碎、无聊的单调,平庸的生活境遇中摆脱出来,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其实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中都存在着马太效应,你的思想愈丰富,就愈加变得丰富。因为你思想丰富,你就能思想贫乏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你信息加工的能力就越强,你就具有更强超越所给定的信息而发出新信息的能力。你能够从更多元角度,更宏大和更精髓的视角看待问题。这样,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我们会潜移默化的给予学生精神的滋养。其次,做有思想的教师,能够使我们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 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变得有思想的不二法门。孔子说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是教师的重

一千字的读书笔记

一千字的读书笔记 【篇一:一千字读后感】 一千字读后感 篇一: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我翻开书册,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浪潮滚滚而来。 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凝聚;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 我阅读,我与历史人物共席对话。我阅读,我和时代风云同声呼唤。我思,我问:是谁推动着历史的车轮? 我掩卷沉思,我若有所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 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 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 然而,这就是答案么?历史,就是英雄好汉的演兵场吗? 伟人的话在我耳旁回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是那些无名的平民,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在虎门湾引水销烟??是那 些朴实的百姓,将心血熔炼成兵马俑,用汗水铸就万里长城??是的,是人民的意愿造就了英雄,是人民的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我感慨,我赞叹,那些威名远扬的英雄豪杰,因为他们演示着人民 的壮举,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画卷上书写浓重的一笔;那些流芳百 世的志士仁人,因为他们呼喊着人民的心声,所以他们才在历史的 柱石上镌刻下深沉的印记。 当我翻到书卷的最后一篇“武昌起义的炮声”,已是华灯初上时分, 电视里正在热播连续剧《走向共和》,屏幕上正在演绎着慷慨悲凉 的壮剧。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 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武昌起义的炮声,宣告了封建王朝的灭亡,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亿万中国人民,正以新的风貌跨 入了新的世纪。全国人民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在实现强国富民,

从0到1读后感心得体会

从0到1读后感心得体会 导读:读书笔记从0到1读后感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0到1读后感心得体会: 从0到1这本书中涉及到了很多领域的问题,比如商业经营,哲学思想,教育理念等等。我想用听的到,看的见,摸得着的方法带领大家一起感受从零到一的过程,吸收从零到一这本书的精髓。 说到从零到一,就不得不提到从一到万,从零到一是从一到万的关键性一步。只有先实现了从零到一,才能开始从一到万的所有活动。无论是从零到一还是从一到万,都是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走向强大不可缺少的步骤和必须掌握的能力。 你学习了很多本书,听了很多次课,为什么感觉还是没掌握多少东西,用不上所学知识呢?问题出在哪里了?是你只掌握了学的方法,没有掌握到用的方法。没有掌握创新的技巧。 在信息爆炸和产品爆炸的时代,信息和产品都是极度泛滥的,产品极度过剩,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创新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可是怎么进行创新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联系组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和创业上。但是我们应该清楚,从零到一不是空手道,而是将你现有的资源比如知识,经验,能力,物质条件等元素进行创新的组合联系。 从我的经验来看,创新者其实就像红娘,说媒的,意思就是你要

善于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事物,事情给它联系到一起去。举个例子,《细节营销》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啤酒尿布联购效应,宝宝用尿布,妈妈给宝宝换尿布,爸爸去买尿布顺便给自己买些啤酒喝。商家在卖尿布的同时也把啤酒销售了出去。 怎么知道你的创意是正确的呢?这里就需要进行测试。注意一定要用最小的成本进行测试,要将你的风险降到最低,比如拿出你的预期成本的十分之一来进行实验,把一个大的目标转化成一个比较小的目标,你能够承受的住的目标。 从零到一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也是人们一直实践的行动。 什么是从零到一的突破?现在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 没有多米诺骨牌一样可以让人感受到多米诺的魅力。这就是将看似不相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我的工作来说,效果很好。如何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读后感就像大家看到的那个视频。我们要进行创新性的联系和组合。将你的事业跟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并有机的组合到一起。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联系和组合。全新的角度就是别人现在都没有想到的角度。我们可以想想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也是一种创新。 联系和组合是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到一起的方法,因为我们学习的时候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分开学的,而运用知识指导工作的时候需要你将所学知识灵活的综合到一起。大部分人缺乏的就是这一步。 所以,不管你现在看了多少书,将这些书与书进行联系,将书与

欧洲文明的进程读书笔记

第四章:“民族国家”——近代欧洲政治文化之一 本章的主题是近代欧洲的“政治文化”。所谓“政治文化”,可总结为两条线:一是近代国家形态的出现,即民族国家成为欧洲的普遍现实;二是欧洲人的相互认同感,即欧洲观念。前者通向主权国家,后者通向所谓欧洲统一进程。 一、泛说“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指的是基本上一个民族构成一个国家的那种国家形态,语族与民族重合在一起,“国家”便有了雏形。这是一个欧洲概念。 1、“民族国家”观念成为普遍的政治现实,是欧洲近代时期的事,但它的观念在中世纪已经自发地存在; 2、“民族国家”观念是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宗教、语言)综合观念; 3、“民族国家”观念的普遍出现,结束了神权大一统时期,古典意义上的“帝国”观念从此让位给近代国家观念。 二、近代政治学的创始人: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 马基雅维利根据自己的政治经验认为国家最重要的是强有力的统治。在当时就是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君主,君主必须不惜一切可能的手段建立强有力的国家。霍布斯是新时期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是按约建国的契约论,他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学从神学的道德人格中解放出来,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马基雅维利着眼于意大利的各个分裂邦国,霍布斯已经着眼于欧洲的普遍现象,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民族国家的观念产生了一种质的飞跃。 三、从黑格尔的国家学说看欧洲 黑格尔把此前的关于民族国家的学说作了一个集大成的工作。虽然黑格尔有浓厚的日耳曼国家情节,但是黑格尔关于国家理念以及与之相关的法哲学,无论如何批评它是“国家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其中的精神——民族要变成“国族”、要变成“国家”——则是近代欧洲政治中的普遍性问题。黑格尔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即把近代欧洲政治的基本因子抽象为“神”的理念指导下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将“国家理念”分作三个层次:(一)直接现实性,它是作为内部关系中的机体来说的个别国家——国家制度或国家法;(二)它推移到个别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关系——国际法;(三)它是普遍理念,是作为类和作为对抗个别国家的绝对权力——这是精神,它在世界历史的过程中给自己以它的现实性。 四、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观念在中世纪便已经孕育,但成为普遍现象则在近代,并且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从欧洲整体来看,建成民族国家的道路是曲折而复杂的。 西欧在三十年战争之后,各国签订《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民族国家”的形成与主权的的观念不仅在条约里,更在人们的观念中显现。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国家的存在不断凸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近代欧洲是在战争的砧板上打出来的。 东欧的民族问题较之东欧要复杂得多。各民族长期受到异族的压迫,经常在强族的驱赶下东离西散,居无定所,在十九、二十世纪还未建立自己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其自身的特性由于种种原因也未能充分发展,以致于建立享有充分主权民族国家的任务完成的并不彻底,至今东欧地区仍存在频繁的民族冲突。 第五章:“欧洲观念”——近代欧洲政治文化特征之一 对于“欧洲观念”这个欧洲的政治文化,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看法: “欧洲观念”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它的出发点是欧洲人对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它反映了在基督教文明若干个世纪的浸染渗透之中积累起来的欧洲人特有的“思想底格”和“心性”。可以说,“欧洲观念”是反映欧洲的“自性”的,然而“自性”同样应该理解为

读书笔记一篇2000字,一共4篇。格式统一。

给自己的胜利 --读《老人与海》有感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能被打败,”已经记不得是第几次看这篇小说了。最初看到他是在高中的课文,被那一小截片段深深震撼。后来我与同学一起将这篇小说从头看了一遍又一遍。即使每看一次都有不少的收获,但我依然情有独钟的喜欢着这句话。每每看到它,我总觉得它会给我力量。然后,越来越坚强。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个“可怜”的老头出海捕鱼的故事,他在那次出海碰到了一条大鱼,那条鱼比他的船都大很多。他和它战斗着,也是和自己战斗着,两天两夜的时间,他杀死了它。而后回航,他又几次遇上鲨鱼,他坚持着一次次和他们战斗。等回到陆地的时候,他捆绑在船上的大鱼只剩下一具骨架。他累了,他睡了,那么安详,阳光都不忍打扰他。 他回去的时候是那个孩子首先见到他的,他每天总是会准时的到老人住的地方。老人在出海的途中与大鱼抗争的时候也总是会提到的那个孩子。 他想:老人出海该经历了多少伤痛啊?他不忍打扰他,转身出去为老人准备咖啡,眼泪却一次流在他的脸上。这样该是为那坚强感动的泪吧。 我想:假如那个孩子是我,我也会流泪的。看着那些坚强得永不言败的人,我总是会莫名敬佩。

老人有时候会做梦,梦中总是会有一头或者几头狮子。狮子的勇,狮子的力量,老人的执着,老人的刚强。以至于我在看这篇文章时候总是以为老人就该是那头雄壮的狮子,铁铮铮的硬骨头。 孩子并不像个孩子,他就像个小大人一样围绕在老人的周围。老人爱他,记得其中有一句这样写过老人握着孩子的脚直到他醒来。原来,硬汉子也会如此温柔。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

从0到1 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这本书初看简介时觉得这是一本创业书籍,是关于经济的书。可是通读下来,正如书中所说“它并不是一本指南,也不是单纯提供知识,而是一场思维运动。”整本书的观点与思想并不仅仅适用于公司,适用于方方面面。作为医学生的我读了以后,深感处处都有可借鉴之处。 未来的挑战 “在什么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开篇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Thiel说好的回答应该让人们看到未来。未来是进步的,有两种进步,一是水平进步,从1到n,不断复制已知的事;二是垂直进步,从0到1,即创新。同时,每个人都不能单打独斗,“如果舍弃团体,一个孤独的天才可能会创造出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却不能创造出整个产业。” 作为医学生,无论以后进入临床还是做基础研究。同样地,垂直进步创新才能除人类之病痛,才能攻克疾病,才能发现人类之奥秘。 “质疑现有观念,从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业务。” 像1999那样狂欢 有时候社会与环境都呈现疯狂之态,Thiel举了很多例子,上世纪90年代的网络热炒,硅谷淘金热。很多人都相信自己能从零到一,但实现的人少之又少。确实如书中所说科技也有泡沫。我们并不是批判这股热潮,往往我们需要这样的热潮,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当小幅地循序渐进地成长;保持精简和灵活性,不必事事严格规划,反复实践变中求生存;在改进中竞争,有时候我们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条件,就要充分利用;专注与产品而不是营销。我想,做科研发论文也是这个理。有时有许多研究热点突然爆发式增加,热潮中我们如何处理?想要发论文就得反复实践,站在前人已有的研究上在改进中竞争。 “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抵制潮流,而是在潮流中不丢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这一章的核心就是“垄断”。初看觉得这是一个贬义词但通读下来,是的,就是要做到垄断,而从零到一就能实现垄断,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垄断所获得的利润是强大的,可以创造并获得持久的价值,同时,因为不用担心与其他企业竞争,它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无论在员工还是产品,或是又一个从零到一。独一无二就能垄断。政府颁发新发明专利奖就是为了鼓励这种垄断,当然是同时也有尊重。在医学上,为实现垄断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高风险高利润,例如研发阿尔兹海默病的药,医药大厂纷纷试水,反复实践,其实可以期待人类攻克老年痴呆的未来。 “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 竞争意识 竞争是好是坏?至少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觉得是好的,我们的教育体系促使着我们去竞争,分数高优秀的人赢得竞争。一步步往高处走,可是谁能利于不败之地宇宙无敌呢?竞争越来越激烈而我们实际获得的确越来越少。Thiel举了谷歌和微软之争,从搜索引擎到浏览器再到平板电脑,他们谁胜了?苹果公司异军突起。竞争让我们死死盯住对手,忽视了外面发生的千变万化,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陷入从1到n的困境中去。 “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 后发优势 难道打造垄断产业就是成功的公司吗?不,一定要经受得住未来的考验,可以持续的发展,有时把短期增长看得太重反而会错过最重要的的问题。垄断又四个特点专利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专利技术是最实质的优势,网络效应必须从小市场做起,所以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用宽容的心去关爱每一名学生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寒假里,我仔细品读了教育专家宋洪昌先生的著作《教育的力量》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选取生动的案例解读教育工作的理念和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可能因循固定的模式,只能遵循教育规律,寻求灵活而巧妙的教育方法。 在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每个时期,都离不开教育者的关注与呵护。其完善人格的构筑,良好习惯的养成,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健康心理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块璞玉要变成一件精致的艺术品,需要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精雕细琢,一个孩子要成才,成为对家庭、社会有益的人,自然也离不开教育者的精心培育。走进学生的心灵,真诚地与其进行心灵对话,与其一同感受,一同思考,一同快乐,一同享受着由心灵的舒展带来的满足与欣喜,只有这样,教育才会成功,教育者也才能够从这种对育人艺术的探求中体味到工作的快乐与人生的成熟。 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强和自立。这句话对于老师而言仿佛一盏明灯,一个人至少要有九年的时间要与老师共同度过,教师的教育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甚至对人生的态度。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需要牛奶、面包和课本,他们更需要理解、关爱和鼓励。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爱的作用也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

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而这一切,都是提高教学水平必不可少的条件。 对于学生一些天真无邪、无伤大雅的举动我总是宽容对待,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因为我觉得,每一个学生他们不是机器人,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或许因为个性,他们更能够成长为栋梁之才。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不仅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怀,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宽容源自对学生的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一颗慈爱之心,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并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教育家韩凤珍说: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力量》一书让我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水平,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有了再次的升华,教会我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有爱的阳光和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极简欧洲史》读书心得五篇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_《极简欧洲史》读书心得五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 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 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 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 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会,罗马帝国变成的天下;其次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

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 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低调。反观我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上,因权力缺乏约束而实施暴政、纵情声色

读书笔记1

唐纳德·伊利 一.学术思想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1.伊利的教育技术思想史研究 第一次系统考察了教育技术领域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影响力的系列人物, 为教育技术学术思想的发展描绘了一幅清晰而又鲜活的图景, 也开启了教育技术学思想史尤其是人物思想史研究的先河。提出了一个从W.W.Charters发端, 由Edgar Dale奠基,经,Charles Hoban.Jr丰富, 最后由James Finn大成的思想演化之“家族谱系”。 2.伊利的教育技术哲学观研究 在教育技术领域, 最早涉及哲学问题的是James Finn,而第一次对教育技术的哲学进行了系统与深入思考的人则是伊利。伊利在教育技术哲学观研究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他在1970年提出的关于教育技术领域的四个基本判断: 教育技术仍然还不是一个学科。 行为科学的教育技术观依然优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技术观。 “技术”一词继续为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性概念。 任何关于教育技术的陈述还都应该是尝试性的。 3.伊利与教育技术领域的界定 历史上对教育技术的第一次官方界定, 推出了著名的DA VI1963年定义。 1972年又主持了AECT对教育技术的第二次界定。 二.教育理论的实践和创新 ERIC/IT的创建与发展,ERIC/IT是原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信息技术数据交换所的简称。REIC/IT 是伊利兼容并包的表现,当时教育技术学和图书馆学专业在实践领域中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但伊利勇敢地与图书馆学专业联起手来的, 不然也就不可能有ERIC/IT和IIS的辉煌了。 伊利的“八个条件”是教育技术领域内有关创新实施研究的第一个原创性理论成果, 在教学创新实施的研究上具有开创意义。八个条件”分别是对现状不满;知识与技能;充足的资源;时间的保障;回报与激励;多方参与;责任感;领导力。 三.唐纳德·伊利学术思想的不足和启示 伊利一生涉及了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的诸多领域, 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与以Robert Gagne为代表的学习心理学家们相比, 其在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创建上不能说不稍逊一筹。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这或许和教育技术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性质、伊利自身的学术背景及其所属的整个教学媒体专家阵营的知识背景与研究传统有关。首先, 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以技术促进学习的专门领域, 而要促进学习, 必先要理解学习发生的机制。这反映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上,就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必然要以有关学习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与前提。然而, 伊利自身本就缺乏坚实的学习心理学背景, 没有从事过专门的学习心理学研究, 不是一个职业心理学家, 因而在具有基础科学研究性质的学科理论体系创建上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此外, 教学媒体专家阵营整体都缺乏足够的心理学背景,一直以来从事的主要都是应用研究, 他们在运用媒体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时候并没有能够真正地把其自身的工作基于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基础之上, 为其自身寻找一个合法性的科学理论基础, 因而也不能完成在理论层次上的高度抽象, 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而只能是基于实践经验, 对教育技术实践做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经验总结与概括, 缺乏科学理论应有的严谨性与完备性。而伊利作为教学媒体专家的

从0到1读书笔记

成功来自于能力和计划,而不是好运 ——《从0到1》读书笔记 《从0到1》读完后,将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具体的实际工作,有几点思考。 一、读书总结: 首先是关于公司用创新性垄断来避开竞争的,全球化是横向的扩张,只能复制以前就有的成功,而科技创新是纵向的扩张,是创造以前不存在的东西。彼得蒂尔提倡公司应该具有创新性,用创新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完全是复制模仿别人,因为横向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激烈的竞争,完全竞争只能导致完全没有利润,这是由于完全竞争会导致相互之间的价格战,价格战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没有利润。所以彼得蒂尔认为,创新性垄断才是一个公司应该有的状态。 那么如何垄断呢?彼得蒂尔认为:首先,占领小市场,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一旦成功创造了或是主导了一个利基市场,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市场;在扩张到相邻市场时,不要搞破坏,要尽可能的躲开竞争,创造非零和竞争,而非零和甚至负和竞争。一团和气,相互提携,不要抢别人饭碗,要创造新的大饼,创造增量,而不是争抢存量。 第二,是关于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思考,伟大企业是由未来能产生现金流的能力来定义的,一家有未来的企业具备以下特点:具有专利

技术、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优势。另外,再一次强调了二八定律,百分之八十的利益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客户。 第三,是对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一个是合伙人。合伙就像结婚,合伙人的分歧就想离婚,分歧会牺牲公司。和朋友、理想气质相近的人建立公司是最靠谱的。第二个是要公司里面的每一个人全职工作,除非是律师、会计,远程工作。第三个是既得利益者的问题。用股权分配代替现金分配,是一个好的形式。但是这会带来既得利益者的问题。即使如此,股权分配仍然是最好的吸引员工的方式。(比如当初给facebook刷墙的油漆工现在暴富了,很多人大概会觉得不公平。) 第四,彼得蒂尔谈了对销售的看法,销售的核心是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想法,而不是对客户忠诚。销售要针对合适的群体,针对这些群体正在使用的产品的痛点,实现彻底代替现有产品的垄断目的,然后再扩大战果,进入非痛点群体。最后,不仅仅产品销售是销售。媒体公关也是销售,优秀的媒体公关会为公司带来优秀的投资人、优秀的潜在员工、优秀的潜在客户。实际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销售人员。 此外,彼得蒂尔还谈了一些对员工的看法。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将时间浪费在不能长久合作的人身上得不偿失。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上建立持久的关系,那么你就浪费了时间-即使纯粹从财务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初创公司应自问:为什么放弃去谷歌获取高薪和威望的机会,而去你的公司做第20位工程师呢?而且,公司不要打福利待遇

《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用心灵赢得心灵 ——读《教育的力量》有感 黄岛区东风小学苗美丽 近段时间以来,我利用寒假时间,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这本书。这本书是李镇西、魏书生、高金英等教育名家及部分优秀教师围绕“后进生转化”这一教育中的难点问题,用生动的教育案例,精彩的教育故事,展现了科学的教育方法,使我受益匪浅,领悟到教育理论要与教育实践完美结合,要用爱与智慧给予后进生向上的力量。 在本书的第二编“用心灵赢得心灵”中,我读到了多篇真实的事例,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陈霖老师的《教育始于走近》中,他对于易阳,不会拿衡量其他孩子的标准去衡量他,而是尽可能让他在规则范围内享受自由,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会立即鼓励,并相信他会做的更好。但易阳不久又会“原形毕露”。在这种情况下,陈老师先是了解他的家庭信息,然后决定去走近这个孩子的内心,去听一听里面都有些什么声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孩提时代得到爱的人,往往更容易健康成长,易阳缺乏的是情感上的关爱和内心的安定,因此陈老师尽己所能和易阳的妈妈联系,让她多关注孩子,陪伴孩子,同时作为老师也和他多沟通交流,走近他,帮助他肯定自身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这个事例让我明白,顺应孩子的天性,给孩子希望,用“归零心”去看待孩子,每一个暂时“沉睡”的孩子都会觉醒。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曾阐述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学生们特别渴望和珍惜得到老师的爱,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我们要走近学生的内心,用我们的赋予给他们的爱能够收获更多的爱,在他们心中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能够懂的爱,去爱护和关心他人。去展现他们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并且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美好的萌芽”。这是后进生信心的来源好进步的动力。 教学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应该在学生的心灵!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力量》印象最深的还有那句“阅读教学的起点时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说在他以前上课,往往都是先抛出一两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然后组织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这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 本书以清晰、幽默、发人深省的笔调,杂以活泼的插图,叙述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文明,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冲击与巨大贡献。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作为一名理科生,一直对历史不怎么感兴趣,但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还是蛮有意思。记得18年前第一次出国,到了英国、法国和德国三个国家,当时深受震撼,气势宏伟的教堂、成就非凡的大学、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如诗如画的乡村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处处体现出欧洲厚重的历史和文明积淀。后来看《都铎王朝》《风中的女王》《权力的游戏》等电视剧,发现自己对于欧洲的历史知识储备太少了,欧洲为什么那么强大?欧洲为什么对世界的影响那么深远?通过读《极简欧洲史》这本书,你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一、主要内容全书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只有两个章节,第一章是古典时期到中世纪的简史,主要讲述了欧洲文明的三个组成元素,一是代表着科技和文化的古希腊罗马学术;二是代表着政治和宗教的基督教;三是代表着军事武力和战士文化的日耳曼蛮族。 这三个元素相互影响,相互对立和强化,首先是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公开表态支持基督教会,罗马帝国变成基督教的天下;其次是基督教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教义,将古希腊和

罗马的智力成果保存下来;再次是日耳曼蛮族入侵后,发现自己在科技、政治等方面落后太多,逐渐接受了基督教文明,最终这三大元素形成了欧洲文明的内核。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自公元1400年开始的近代欧洲史。 通过古典时期三大要素的融合,掌握着先进文明的基督教成为真正的统领者,拥有了无比的权力和财富,但宗教的腐败也从很大程度上造就了黑暗的中世纪。进入近代欧洲,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为代表,以各种方式消减了教会的权威,极大促进了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思想和自由更加解放,也造就了更加灿烂的欧洲文明。 第二部分由六个章节组成,均是一些细节性的描述,从战争、民主、宗教和政治、语言、平民生活等角度对欧洲历史和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二、几点感受 (一)要重视内部控制从单位管理的角度,内部控制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一是相互监督和制约,二是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结合本书的内容,以及我国历史的兴衰来看,也要讲求内部控制,一是要加强民主监督,加强对公权力的监督和约束。“并非所有东西都归国王所有”,是欧洲政府思维的基石,也是欧洲自由和繁荣的基石。 历史上欧洲的国王比较悲催,既受教皇的控制,又受贵族的制约,一不小心还容易被送上断头台,所以欧洲的君王大都谨慎

读书笔记1

《卡·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读书笔记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的初稿中,马克思开篇便提到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时,认为其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彻底分离,是基于对农民的剥夺而发展起来的,根据一些历史上的原因,我们也知道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始,故而资本主义生产才有可能发展。除此之外,这种对农民剥夺的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其他国家也正在进行着,我不知道如此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这一运动,马克思认为其是历史发展必然出现的,但这仅限于在西欧各国,就是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在这里,马克思也提出了问题,那就是俄国农民手中的土地并不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所说的把一种私有制形式变为另一种私有制形式,这种论述如何得以应用呢? 马克思还从历史观点入手,对证明俄国公社必然解体的唯一有力论据进行了分析,在分析的同时,也思考了对于保存俄国公社有力的情况,并认为公社在连绵不断的内外战争的情况下灭亡的很可能是亡于暴力之下的。 为了从纯理论观点,也就是正常的生活条件下,去判断公社得以存在的可能性,马克思指出了农民公社的基本特征以及农村公社所具有的二重性(公有制和私有制)和发展前途.在这里,马克思还指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认为一切都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 在分析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俄国的农业公社的一个特征——孤立性,这个特征造成它的软弱行以及同各方面的敌对状态。

从理论上来说,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以从其基础也就是土地公有制这一方面来发展以及通过消灭他/它本原有的私有制来保存自己,马克思级极具风趣的将其表述为?不必自杀就可获得新的生命?,但在分析纯理论的同时,马克思还提醒我们要从理论转到现实情况中来。 在叙述中,马克思认为?那些最能促进和加速剥削农民,(俄国的最巨大的生产力)并最能使‘社会新栋梁’发财致富的一切技术和经济手段,都在国家的促进下过早的发展起来,而破坏性的影响这种促进作用,只要不被强大的反作用打破,就必然会导致农村公社的灭亡。 马克思从?农村公社?存在的各种有利情况中进行分析,其由此而处于的危险境地,他分析并指出了这个原因,认为是源于经济问题。 马克思认为现如今农村公社所面临的问题与原始公社所要面临困境是相同的,那就是经济条件的其历史环境是相同的。 在二稿中,马克思同样分析了农村公社的历史情况与一稿中的主要观点基本一致。但在这里,马克思对公社在非正常条件下能否继续存在是担忧的,公社遭到威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压迫,另一方面是渗入公社内部的,通过盘剥农民在国家的支持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新栋梁?——资本家的剥削。除此之外,如一搞所言的其存在的有利性也使其所面对的敌对压力愈大。对于公社能否抵抗得住这些破坏,马克思是感到忧虑的。 在之前的二稿的基础上,马克思在三稿中重点谈及了公社的孤立性,他认为公社与公社之间缺乏联系,而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使它至今不能有任何创举,而这种小天地在社会的动荡中是难以抗压的最

《从0到1》读后感

《从0到1》读后感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的生活在走向便捷,走向多元,但也在走向平稳。前几日偶然听到朋友抱怨:商品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慢,让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太少,是企业的生存环境太安逸,还是人类的创造力在减退?朋友将这个问题抛向我。的确,经济的发展来自于发明的推动,蒸汽机的发明推动着交通业,电话机的出现推动着通信业,万维网的出现让整个世界连在一起。人们渐渐开始接触计算机、网络,开启指尖上的世界,接纳一切新的东西。但自从九十年代起,产业发展的速度仿佛越来越慢,再也看不到创世纪的新芽冒出土壤,蓬勃生长。 近日品读彼得?蒂尔的《从0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一书,深有感触。我想我找到了答案。生活看似多元,其实不过是一个“从1到n”的过程。新的事物一出现,引得他人竞相模仿重复,增添着类似的产品与服务。但新事物的创造却是“从0到1”的质变,是独一无二的。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细化,但带给人们的边际效用却越来越低,就是因为类似的商品太多,创新的商品太少,而创新的商品往往才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良药。正如书的作者彼得?蒂尔所言:创业秘籍并不存在,成功人士总能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价值,它们遵循的是基本原则,而非秘籍。 至于这基本原则到底是什么,拥有创业思维首当其冲。创业思维是一个新公司最重要的力量,它比灵活性更重要。因而创业不只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一场思维运动。一个好的企业创始人,胜于旁人的绝对是他的创造力,他的创业思维。他不会盲目地跟随那些已经成功的创业者、企业家,去开发类似的产品,反而用大量的时间去认真思考,思考人们缺少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创业需要怎样的合伙人,需要投入多少成本。思考的时间多于实践的时间,想好再开始。创新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弥补市场的空缺,又能开辟新的市场,形成需求的涓涓之流。它不仅从源头制止了盲目与恶性竞争,又能享有更大的规模效应,尽可能减小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在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之后,很多朝气蓬勃的企业如昙花一般方开即萎。创业者因为渐进主义,往往满足于现状,又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误而盲目地进行风险规

教育类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类读书笔记精选5篇 教育读书笔记一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读书笔记二 书籍------人类的朋友,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 豆瓣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豆瓣 0.“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导论::论艺术和艺术家 正如很多人所认为的,艺术应该是美的创造活动,因此,有了“纯艺术”的说法。但实际上,艺术无论从其起源还是从其内容来讲,都不应该仅仅看重如今叱诧着风云的所谓“艺术家”们。 诚然,那些独具创造力的天才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毕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的人是很晚近才出现的,从远古以来,艺术都是以某种实用的功能而存在并发展着:从原始的祭祀所需,到建筑装饰,再到广告设计等等。欣赏艺术,不应该跳到作为晚辈的“纯艺术”中,而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去体会。我觉得,艺术应该首先是“美”的体现。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所要研究的就是“为什么要体现‘美’”,以及“以什么方式来体现”。 在英国人E.H.Gombrich写的这本《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中的导论里就是这么说的,所以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 除此之外,在这篇导论中,他还表达了一种如何欣赏艺术的看

法。这个观点正是从他的“何为艺术”的前提中引伸出来的:既然艺术是一种美,那么欣赏艺术,就不应该着重于“艺术学”或者“艺术史”所关注的东西,而应该去欣赏一种美,从艺术作品中寻求共鸣。按照Gombrich的说法,艺术家们创造他们的作品的时候,最看重的是如何做到“合适”,而这个“合适”在欣赏的时候,也是最应该看重的。 艺术无处不在。 1.“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 ——奇特的起源:史前期和原始民族;古代美洲 看完这一章,对很久以来关于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优劣的疑问有了一种令我信服的解释。大概现在绝大多数非艺术专业的人都会觉得“艺术”就是指的西方艺术,从14世纪的乔多开始。因为小学的美术所教授的就是那种风格的作品:真实是第一位的。但只要看过我们祖先的绘画,不论是人物的还是自然风景的,不能不承认那也是一种美,对我来说,特别是《水村图卷》那样的描绘淡雅的风景的作品,让我深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美术的伟大和非凡。 看过《清明上河图》的人肯定不会说里面的人物画得很真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