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转型期服装教育观念更新及教学改革与创新_罗德礼

产业转型期服装教育观念更新及教学改革与创新_罗德礼

产业转型期服装教育观念更新及教学改革与创新_罗德礼
产业转型期服装教育观念更新及教学改革与创新_罗德礼

第12期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和不断超越,独具传统优势的服装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适时地从战略层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服装产业通过转型和升级重新焕发新的生机的背景下,服装产业的转型必然引发的

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刻而持久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作为服装产业人力资源提供支持的服装教育应该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主动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与更宽的领域为加快服装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以期有效实现服装教育为服装产业服务的职能。

作者简介:罗德礼(1963-),男,陕西咸阳人,广东科技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服装教育和教学管理。

产业转型期服装教育观念更新及教学改革与创新

罗德礼

(广东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广东东莞

523083)

以此锻炼提升自己,增强就业实力和信心。

(五)多渠道开拓保障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是实现应用性人才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实施全面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重要支撑条件。几年来专业在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突破传统模式,创新建设理念,全方位吸纳资源和拓展空间,努力致力于多渠道、多层次构筑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一是积极争取学校的投入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常规教学实训室的规模、水平。二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应用实训基地。三是广泛与对口企业开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开辟双向互动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珠三角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联合建设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措施有效推进了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有力推动了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大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三、以能力为本的实践教学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实施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从“知识传递—实践训练--能力运用—素质升华”过程的完整培养体系。教师树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创新型实验教学观念,学生明确了以掌握实践应用能力为内涵的学习目标。近年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强化、创新实验教学为主要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有效促进了专业教学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的紧密融合,有力推进了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历经多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

过程检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旨在凸显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是准确的,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由于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重视实践教学的严格培训,其自我学习意识、专业知识、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普遍提高,为服务地方行业企业输送了一批学有专长、实践能力突出、能用好用的技能型人才。在努力实施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科研开发、开展产学研合作等专业内涵建设。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实现了专业教学、科研优势与企业资源的更紧密融合,进一步拓展了专业实践教学空间。通过产学研合作实践,促进了专业教学与科研开发服务行业、地方经济建设的综合实力不断加强,促进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毕业生整体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特色的计算机专业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结论

总之,高职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专业实践教学为切入点,以提升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为落脚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原动力,使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在大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模糊、处境艰难的形势下,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学不仅仅专注探讨与设计,更注重实践创新,脚踏实地的走出了自己的以能力为本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陈政石,兰娅勋,陈毓秀:计算机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创新实践教学

93··

断超越,独具传统优势的服装业面临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适时地从战略层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服装产业通过转型和升级重新焕发新的生机的背景下,服装产业的转型必然引发的人才市场需求的深刻而持久的变化。与之相适应,作为服装产业人力资源提供支持的服装教育应该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主动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才能从更高的层次与更宽的领域为加快服装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以期有效实现服装教育为服装产业服务的职能。

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服装教育人才培养的深刻影响

一般而言,产业的转型升级亦就是“产业结构高级化”,它是指产业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从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升级,而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将直接引起社会职业种类及数量、人力资源结构与规格的显著变化。

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的服装业其转型升级的路径主要体现在产业链从低端到高端的提升。具体说来,传统的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其一是

产业链加工环节提升。产业链加工环节提升路径主

要包括两种模式。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服装产业进行改造,在技术层面上提高加工程度,改进生产工艺,优化管理方法,达到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技术能力的目标。如许多地方政府积极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加大服装业技改资助力度,支持服装行业研发自动化生产线,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智能技术改造。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强,传统的服装产业经过技术改造提升朝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方向发展。其二是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具体包括三种升级模式:“品牌价值”路径即从加工环节转入品牌创建、“销售控制”路径即从加工环节转入市场环节、“研发设计”路径即从加工环节转入研发设计,其目的是增强产业链控制能力,实现产品附加值提升。其三是服装产业价值链整体提升,它表现为各个环节附加值提升。我国服装产业经过长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自我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应的产业基础并形成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及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但由于服装企业规模偏小,服装出口企业多为贴牌生产,品牌效应不突出,产业链整体价值优势不明显。因此,我国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将更多的选择自主品牌打造、技术开发创新、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路径。

从服装产业经济学的视野加以分析,作为纺织服装产业的终端制造业,现代服装业是一个集设计、加工、商贸为一体的产业门类,形成了以服饰商贸为产业主体,面料、辅料、服装等加工为产业支持、以饰件、化妆品、形象设计等为产业配套、以展览业、信息咨询、新闻传播等为产业媒介、以服装教育为产业的人力资源基础的综合产业链。可见。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的关联(如图1所示)是十分密切的。在国家大力推进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服装企业将更加依赖服装教育培养的管理专业化、能力复合型、高新技术类人才的支持才能实现转型升级,服装业转型对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必然对服装教育培养人才规格的合理确定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导致服装产业格局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由单一品牌向多品牌、国际化的变化,大多数服装企业将逐步转化为品牌主导型企业,但由于目前许多服装产业仍然是以家族企业或小作坊为主,即使是已具备规模生产的服装公司在专业人才使用上还难以摆脱经营传统的较大限制,因而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对具备宏观的战略发展眼光和熟悉服装产业整体运作策略的专业化人才需求呈现旺盛趋势。其次,对于以劳动密集型、

代加工为基础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服装业实现转型升

图1服装产业与服装教育的关联

图2-A 以知识完整性为前提的课程结构

图2-B 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依托的课程体系

级后将从对劳动成本比较优势的重视转向对服装品牌运营的关注,与此相适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亟需大批的生产管理、设计、营销等人才,尤其是既了解市场行情、流行趋势、懂得设计和品牌运作,又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缺。最后,服装企业在用人上将偏重选用全面掌握高新技术的专门人才。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被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传递、产品设计、生产管理、电子商务等环节,服装CAD/CAM 系统在服装业发达国家的普及率达到60%~70%。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跨越式发展和3D 技术的崭露头角对服装产业的影响与挑战越来越显著。在我国服装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进程中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必由之路,也成为增加我国服装产业国际化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掌握新技术和新的营销模式成为服装应用型人才在面对未来服装产业发展所必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

二、服装产业转型催化服装专业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综观当前服装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环境封闭等流弊在短期内还难以及时彻底涤除,服装教育培养的各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整体水平与服装业实现转型升级的要求极不匹配,难以有效地满足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着力破解服装教育人才培养滞后的困境,应致力于探索在新观念指引下的服装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管理专业化、能力复合型、高新技术类人才队伍,为服装业转型升级构筑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因此,适应服装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服装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的先行既是顺势而为更是大势所趋。

人的观念引导人的行为,服装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依赖并源自与教育观念的更新。立足于服装产业转型的大趋势,服装教育主动推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旨在树立四项新型教育教学观念:

(一)“职业技能”观

目前国内的服装专业多数设在艺术院校或综合大学的艺术系部,在实施服装教育过程中重设计轻工艺的教学倾向使服装专业步入追求艺术性的误区,对于技术与技能的培养往往得过且过,服装专业人才定位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实用性、生产性和职业性。现代服装企业其设计团队人员的结构大体为“设计总监(或首席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助理,而品牌服装其开发团队则更加细化即包括“品牌总监”“首

席设计师”“设计师”“设计助理”“陈列设计师”

“饰品设计师”等。当设计师开发出样品后,在销售前的主要工作是对样品的复制过程(工业化大批量生产)。可见,服装设计是服装生产链条中的重要的环节之一而不是纯粹的个人艺术创作行为,服装设计师开发的样品质量是决定服装企业产品良性运营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基于此,服装教育理应树立新型的“职业技能”观,贯彻艺术创新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以影响和引导学生自觉增强职业技能意识进而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自觉训练与不断提高岗位(职业)能力。

(二)“复合人才”观

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设计过度重视个人创意,因

而强调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能力成为不自觉的教学倾向。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人员技能多样化的要求也会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服装行业分工的日益精细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现代服装企业经营环节的服装设计实际是按照产销计划进行工作的,服装设计师与团队的合作从收集流行资料开始到选择面料、辅料再开始进行设计、制作完成后才能进行下单生产,并必须根据品牌定位拟订服装销售价格从而得出所用材料的成本范围争取使利润最大化。从事现代服装业所承担的是一项集设计、生产、管理、营销一体化的复杂工作,服装教育应该努力践行“复合人才”观,瞄准现代服装业工作岗位的各个层面,注重从设计理念、产品研发、经营模式等方面培养服装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设计技艺也应具备必要的生产与管理能力,才能保证学生顺利进入工作状态,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岗位职责。

(三)“课程整合”观

与“职业技能”观、“复合人才”观的内在要求相协调,服装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着眼于淡化课程设定的学术化色彩,摒弃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与复合型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脱节的弊端,实施课程整合使服装教育新的课程体系成为“大而活”“小而全”的开放系统,尤其是在面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将更多的选择品牌经营为主的局面,服装教育在进行传统的服装专业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强化品牌服装研发、生产技术、营销模式一体化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依赖与维持学科知识完整性前提下构建的课程体系(如图2-A 所示)是难以实现的,只有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依托的课程体系(如图2-B所示),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基本知识与综合技能一体化的岗位职业能力,以期学生在进入服装企业后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或胜任(而不是“先培训再上岗”)服装企业的生产经营相关环节的工作。因此,在服装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通过课程整合建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依托的课程体系理应先行一步。

(四)“多边关系”观。

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其特征被理解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且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中一直处于权威者的地位而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全面贯彻新型的“职业技能”观、“复合人才”观、“课程整合”观的过程中,服装教育以服装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类型、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为导向实施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深层次、全方位改革,如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平台推进仿真式交互教学、以实训基地为载体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依托变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致使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主体的多元化,教学环境的多极化,促进了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多边关系的形成。特别是项目(工作任务)导向教学实施环节,学生进入团队协作进行具体项目实施锻炼和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实际上就是在项目的驱动下实现多边合作关系的建立,而教师在教学活动多边关系中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相互合作,要与参与项目教学的企业进行充分沟通与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可见,打破传统的教学关系观念的定势影响,树立教学“多边关系”观势在必行。

三、新观念指引下的服装专业

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适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服装教育迫切需要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引下不断推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尽快改变服装教育与行业发展脱节的局面,以期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良性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立足服装教育的现实状况,预察服装行业的未来动向,新观念指引下的服装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首先应重点在专业群局拓展、课程体系重建、教学模式创新几个方面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的推进。

(一)贴近服装行业需求,加速专业群局拓展

专业设置一般有两种取向:其一,依据学科分类设置的专业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其二,根据行业背景和职业分类设置的专业则强调知识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长期以来,服装教育基本上是按照学科分类设置相应的专业,通常以服装设计与服装工程设计两个方向为主,培养目标都设定为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实践表明,这种专业设置取向使学生接受的是相对固定而又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服装行业人才需求实际状况的把握,其结果是不可避免地造成“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后果。反思服装教育专业设置的取向,服装教育亟待围绕行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专业设置的方向和规模,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贴近服装行业需求,加速专业建设的群局拓展,遵循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化、多元化以及国际化人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企

业实际需求最紧密切地对接,从而真正培养出适合服装行业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工作岗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群局的建设与拓展不是尽快改变服装教育脱节于行业发展局面的短期行为或权宜之计,其起发点和归宿指向的是依据服装企业职业岗位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特点,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优势专业,积淀和培养服装教育的优质资源,以更加贴近服装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人才需求,更好地服务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根据服装产业逐步推进转型升级的历程,目前服装教育实施“一个专业(如服装设计与工程)多个方向(如艺术设计专业、服装机械工程专业、服装商贸专业、服装市场运营专业)”的专业群局拓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行性。为此,服装院校专业群局拓展过程中,要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和优化传统专业结构,充分利用专业资源、教学条件设备的共享性提升专业群整体优势,发挥专业群对完善服装教育专业建设的牵引与辐射作用。

(二)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知识体系

服装教育要做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必须依据服装产业人才需求状况来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实施合理的课程模式。传统的课程模式依据学科类别而设立,其课程结构按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心理特性,由浅人深、由易到难进行单列课程组合(如图2-A所示),它忽视了职业能力培养针对岗位活动过程特点进行课程设置的客观要求,常常导致教学过程中“学”与“用”的脱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必然要求优化课程结构设置,整合课程知识体系,形成以知识学习课程为基础、以能力养成课程为主体、以能力提升课程为延伸的新型课程体系,通过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与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使理论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实现“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学习过程与工作经历”的有机统一。与此相适应,整合课程模式构建应该注重的课程改革策略是:1.明晰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整合路径,增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强化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与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直接联系,必然要求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整合要充分重视发挥企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开辟企业专家、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开发的课程改革的新路径,将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教学目标相贯通,以期增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2.引进项目教学方法及观念,确立与整合课程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其目的不是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依照服装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岗位职能,从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过程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意义的“项目教学”内容,通过项目教学实施使学生获得企业认可的职业能力。因此,在项目教学理念的指引下,确立与整合课程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才能引导学生既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得,更看重相应职业能力的养成。

3.立足区域产业实际状况,推进校本特色课程建设。适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态势,推进课程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因而在课程整合具体目标选择时要立足区域产业实际状况和各自学校的办学传统与优势资源,遵循有利于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的原则,发掘和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才能保持整合课程的生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强化实操训练效能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相应的教学方式与之协调才能有所体现,特别是教学改革和创新必须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才能达到强化实操训练效能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勿庸置疑,服装专业教育早已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推动理论课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密切结合,但其目的还只是保证在完成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展开实操训练,教学组织过程依然存在课堂教学与实操训练分离的现象。在教学新观念指引下推进适应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服装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必须改变服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长期滞后的现状,从“目标定向化”“需求导向型”“校企融通式”三个维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紧密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针对性地展开,凸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特色。

1.“目标定向化”实践教学模式。根据服装企业用人需求的选择性,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业方向,针对性地实施“定向式”目标化实践教学,如将服装设计专业细分为设计、工艺、板房、、跟单、营销等不同的方向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适应性。

2.“需求导向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服装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针对企业类型如生产水平、经营特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订单培养计划,按照服装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才类型、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学,满足服装企业对应的人才需要。

3.“校企融通式”实践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平

台为依托,变革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引企入校”、“企中设校”等途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聘请一定数量的服装企业技术骨干有计划地参与到实践教学中,使教学环节始终与企业实际状况紧密联系,使学生通过直观认知或间接参与服装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方面的运作,引导和鼓励学生应用专业知识,锻炼实操能力,增强就业实力。

四、与服装教学改革与创新

相协调的教学计划设计

从教学计划制定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一个完整而实用的专业教学计划的设计实质上就是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的课程结构(模块)的选择、课程规模(数量)的确定、课程类型(性质)的划分、课程比重(课时)的分配等活动有序展开。如前所述,打破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以职业能力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教学内容构建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服装专业新型教学模式,旨在摒弃长期以来服装教育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纠正教学目标“艺术化”、课程内容“理论化”、教学方法“灌输化”、学习方式“课堂化”的倾向所造成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惯性,它必然要求相应地制定和实施与之高度协调的新型教学计划。服装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成功实践表明,立足服装教育满足服装行业对应用型人才需要的培目养标,从人才规格确立与就业方向定位引伸出学生未来将要适应的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岗位职能,以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为依据设计教学计划,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情景整合课程(体系)内容,形成基于工作任务(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新型的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的载体,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化、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教学环境与工作情景契合化,从而达到培育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从业能力,有效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以满足服装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与服装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协调的教学计划设计,就是根据“工作岗位”所规定的“工作任务”极其相应的“工作职能”确定工作岗位必需的基本能力,再依照人才规格设计与就业方向定位来分析“职业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遵循“职业能力”培养与教学项目设定的内在要求,制订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计划(见图3)。与此相匹配合,教学活动则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教学内容则实现由“以课本为中心”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转变、教学过程则实现“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中心”向“以工作项目操作为中心”的转变。

必须强调的是,与服装教学改革与创新相协调的教学计划设计的目标取向在于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课程结构,建立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并据此选择相关知识体系模块、以项目教学为实施手段的统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促进和保证“教”“学”互动,“学”“做”相通,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新型教学计划的构思应全面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并力求结合现代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的运作状态,选择与学生从事工作岗位紧密关联、实用性突出,难度适宜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项目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设定,切忌脱离实际,好高骛远

图3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计划设计构思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以棉纺、丝绸、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等行业为主,在丝绸、女装、化纤、针织、印染、家纺等领域已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工业。2009年,我市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16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688.2亿元,同比增长3.64%。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国家对纺织服装行业扶持政策累积效应的逐步显现,我市纺织服装出口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阶段,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当前,破解纺织服装产业困局的有效途径是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步伐,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一、对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进行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s) 1.产业体系完备。目前,云州市已经形成了从上游的茧丝、化纤制造,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等行业以及相配套的纺织机械、染料化工、电子商务、专业销售市场和专业特色街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组成的极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如武林路、丝绸城、四季青市场以及位于云州九堡的集服装研发、信息发布、展销展示等新型功能为一体的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等,中国纺织网、丝绸网、中国女装网以及云州丝绸与女装网等专业纺织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云州市服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国116时尚设计创意园等纺织行业平台,以及全国丝绸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为云州纺织行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

环境。 2.行业龙头竞争优势明显。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云州服装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行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更为明显,同时还涌现出一批“隐形冠军”。丝绸企业万事利集团注重技术创新,将纳米技术、数码印花、提花等新技术应用到产品的开发研制当中,目前已获得53项专利,是全国乃至全球著名的丝绸企业。浙江恒逸集团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居化纤行业排名第一,在国内同行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三元控股集团生产的导电布是国内EMC材料的第一品牌,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3.产业集群效应凸显。经过多年的发展,云州纺织行业先后出现了余杭家纺产业集群、萧山化纤集群、桐庐针织产业群等大型产业集群,其中萧山党山镇和衙前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化纤织造名城”和“中国化纤名镇”,萧山化纤集群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最重要的化纤产业基地之一;桐庐横村镇也被授予“中国针织名镇”。在集群效应的辐射下,萧山女装产业园、余杭女装产业集群、江干女装产业园也纷纷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女装产业集聚区,知名度不断提升。 (二)内部劣势(Weaknesses) 1.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我市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产品以加工贸易和贴牌生产为主,设计力量薄弱,研发投入少,产品功能和质量创新、技术创新、时尚创新等相对滞后,缺乏新技术推广培训机制,行政引导力度不大,质量监督和知识产权保障措施不具体,因此产品附加值优势不明显。 2.管理水平落后。从总体上看,我市纺织服装企业管理水平依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 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陈录生 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体力,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它具有复杂的结构体系.在这一结构体系中,教学方法则是其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正象着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说:“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很多方面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最优结合的技能、技巧如何.” 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不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进行适当的改革.纵观现代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成果,尽管它们的内容涵义、体系结构、实施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改革的思路、理论依据和实施效果等方面去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和趋势. 一、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习惯于用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知识,往往使学生思路闭塞,缺乏独立思考力和创造性,限止了学生智能的发展.现代教学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现代教学方法改革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综合力和创造力.美国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就是这样,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解决”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获取知识,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发现事物的发展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国内外推行的“问题教学法”也要求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使他们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以达到开发智能的目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但是,思考出一个新方案、新观点,除了智能因素外,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这种很有见地的观点不仅为许多学者所接受,而且直接影响着现代教学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 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体,但是,长期以来,中外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而轻视学,即在教师如何施教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学生如何学习方面探讨较少.随着人类知识信息量的增加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普遍认识到学生学习方法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计划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服装设计专业代码:610204 二、学制与招生对象 学制:三年制 招生对象:普高(职高)毕业生 三、行业与岗位分析 (一) 行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地重组、融合、延伸、拓展。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和影响,科学技术的渗透和延伸, "纯艺术"与应用艺术概念的界定也越来越趋于模糊。服装艺术的实用性、应用性需求已形成主流,文化消费或精神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需求。 (二)岗位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力提高,人们对服装的要求越来越高,服装的流行变化日趋加快。作为都市产业的服装业,正向高标准、高设计附加值、高新技术大量使用的方向迈进。而服装设计、服装样版设计等专业技术则是推动服装行业大力发展的关键。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以下岗位的工作:(1)服装设计师。 (2)服装样版师。 (3)工艺师。 (4)形象设计师。 (5)市场营销人员。 (6)管理者。 四、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培养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思想培养服务于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下的去、留的住、用的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技能,高素质的“一专多能”的实用型服装设计艺术人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技能技法,能在社会上从事服装设计的工作,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设计,为我国服装设计注入一股新鲜的推动力。 (二)人才规格 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懂得并积极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

打造更动人“微笑曲线”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2019年精选文档

打造更动人“微笑曲线”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恨布不成衣”一直是我县产业发展的一块心病,为人作嫁衣” (指贴牌生产)正是我县服装产业的真实现状,“自做品牌 衣”则是我县服装企业难以逾越的“龙门”。面对与期望相比总也长不快、长不大的服装产业,找出其中缘由,提出对策建议,对我县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绍兴县服装产业基本情况 绍兴县的服装企业起步早发展慢,现在还正常经营的最早设 立于1981年,但至1999年底还只有50家企业。2005?2008年间,县委县政府在柯北、柯西开发两个服装园区,四年间就发展了363 家服装企业。 我县服装产业的基本情况是: (一)总体数量不少,但规模不大 截至2010 年12 月底,全县共有服装生产加工企业(个体)2801 家,其中:内资企业2187家,注册资本196.19 亿元,外资企业177 家,注册资本11.34 亿美元,个体工商户437 家,注册资本2670 万元。全县注册资本在1000 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只有197家,占7%的比例。2010年11 月底止,全县工业规模以上企业95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3.96 亿元,同比增长12.5 %;实现销售收入 41.98 亿元,同比增长11.8 %;利润达到1.54 亿元,同比增长27.2 %,上缴税金1.16 亿元,同比增长6.4 %。

( 二) 产品出口较多,内销相对少 服装出口规模列全县第二位, 2010 年 11 月底止,服装出口 企业 403 家,实现出口额 3.4 亿美元,占全县出口额的 4.7 %, 占服装销售总额的 55%。出口国家前五位是美国 8352 万美元、 南非 2930 万美元、巴西 1855 万美元、德国 1680 万美元、加拿 大 1443 万美元;出口前五位的服装企业是: 浙江朗莎尔维迪 1753 万美元、绍兴蕾笛笙纺服1511万美元、绍兴县名派进出口 XX 公 司1254万美元、绍兴市博亚服饰服饰 XX 公司1038万美元、绍 兴县诚熠纺织品XX 公司918万美元;主要出口产品为休闲类男 女装、衬衫、针织衫、西服等。 ( 三) 贴牌加工的多,自主品牌少 产自己开发的产品很少。 全县服装企业共注册商标 727 只,其中: 已有驰名商标 4 只,省著名商标 7 只,市著名商标 16 只,县著 名商标 6 只。有中国名牌 2 只( 恒柏西服、西裤 ) ,中 4 只,省级名牌 3 只,市级名牌 7 只,主要龙头企业有恒柏、华 联、朗莎尔维迪制衣等。据统计,我县的服装业商标使用率不到 50%,国家、省、市各级出口品牌企业累计 10 家,即使是商务 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恒柏西服”, 自主品牌出口仍只 占小部分。 而在国内销售市场上, 我县服装品牌知名度高的寥寥 无几。 二、服装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 我县的服装企业大多是为定单商贴牌加工, 以自己的商标生 国免检产品

盐都区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

盐都区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 智能制造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江苏行动纲要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市、区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我区智能制造和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现制订全区工业企业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期为2016-2018年。 一、总体思路 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全区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抓手,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核心,以政策为引导,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路径,重点围绕智能装备、智能生产、智能服务等领域,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重点项目,开展试点示范,提升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全区工业智能化水平,带动引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二、工作目标 ——全区智能装备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8年销售突破50亿元。高档数控专用机床跻入国内第一梯队。节能环保成套装备迈入国内领先技术方阵。工业机器人在国内涂装上下料等应用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电子行业3D打印设备占据国内领先位置。 ——重点面向汽车及零部件、机械、电子、纺织等行业,建设30个具有行业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的智能车间,其中2016 — 1 —

年启动18个智能车间建设。 ——建设一批示范性远程服务中心和平台,率先在风电装备、节能环保等行业取得突破并带动其他行业服务中心和平台建设,培育12个智能服务示范企业,培育5个具有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总集成、总承包企业。 三、重点领域 (一)智能装备 智能装备是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执行等多种智能的现代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是发展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前提。现阶段我区智能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包括高档数控专用机床、节能环保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装备和其他智能装备等。 1.高档数控专用机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外数控机床整机技术,重点突破转台、刀库、导轨等核心模块的研制生产,积极发展整机动态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功能复合、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卧式加工中心、通讯器材加工高速钻攻加工中心、双面卧式柔性加工中心、三坐标精密柔性加工单元等。 2.节能环保成套装备。重点研制在线监控工业烟气防治设备、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选装备,除尘设备、污水泥处理装备自动化调节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等各类再生原料的高效智能化分选设备,加快打造智能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 — 2 —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综述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情况综述 1.教学方法改革: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1)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和辩论式等形式,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上注重处理好难点与重点、概念与应用、标准与灵活的关系,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经常选择一些成功与失败的工程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还采用师兄师姐传帮带的方式,带学生到上一届毕业生工作的单位现场,请毕业生现场讲解,或请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师兄师姐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且包含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两大部分,因此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许多课程中,有很多问题是比较难以分辨清楚的,在技术选型和产品选型等方面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综合布线是一门引入我国只有10多年的新型综合性学科,在技术选型和产品选型等方面并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需要根据用户需求、用户投资、技术指标等诸多条件进行选择,授课教师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在教学中选择综合布线领域的几个热门技术话题,如“选择超5类还是6类布线系统”、“采用光纤还是双绞线”、“屏蔽双绞线系统与非屏蔽双绞线系统的选择”,将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辫论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增强对技术的运用能力。 (2)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2003年首届“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实训”教学开始,就进行了工程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由唯康通信技术公司提供技术支持,2001/2002/2003三届学生已分别完成5栋学生宿舍的网络布线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由模拟环境向真实环境,从独立分项的技术实践向综合性的工程实践跃进,在教学中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工程项目实训教学除了对学生进行了专业技能训练外,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了解认识了工程过程及管理运行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综合素质,从而深化了教学的综合效应,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与未来工作岗位间的“短距离对接”。 2.教学手段改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除英语和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外的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必修课多媒体使用率为100%。“综合布线技术与工程”课程已开发成为网络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全放在校园网上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网站设立答疑室,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网上教学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学生能以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学习,该课程已在2005年评为学校及广东省精品课程,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示范教学、实物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模式。在讲解服务器结构时,将服务器拿到教室拆开来讲解;讲授网络拓扑结构时,将学生带到校园网或其它现场进行教学;讲授光纤熔接技术时,教师做示范教学。 .2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自评等级:A 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2.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必修课有35%以上使用多媒体授课。 随着航海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21 世纪将赋予航海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航海专业课程应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以满足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航海事业的需要。 为实现改革目标,我们重点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服装设计教学工作总结(2篇)

服装设计教学工作总结(2篇)   小编语:服装设计专业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设计课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以下是关于服装设计教学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 本学期即将结束,在这一学期里,我觉得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以及个人素质能力等各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本人不断学习,努力进取,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努力突出艺术学科特色,把美的享受带给学生,让学生在艺术中得到熏陶,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现对自己本学期的工作述职如下:教师职业道德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我能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管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还是我所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我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让领导、教师和学生满意。 我能不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

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个人教学技能方面 在学科教学工作方面,我除了做好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等常规工作以外,本学年,我还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2、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3、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考虑教法,教法尽量新颖活泼,让课堂充满活力。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以服装设计学科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设计及动手能力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艺术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设计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设计、

服装结构学教案

服装造型学--教案 第一章服装造型基础知识 服装结构制图是以人体体型,服装规格。服装款式原料质地性能和工艺要求为依据制图,其中服装的主要依据是人体。 服装着身覆盖于人体,服装的造型也是基于人体之上,应注意的是线条即人体的曲线美,女体要求得体程度略高,所以对服装造型要求也很高在教学中,以女装为主,以男装为辅,应不断总结经验。 第一节人体体型与人体测量 一、人体体型 (一)人体结构。 (二)体型外部特征对服装产生的影响。 二、人体测量 (一)人体测量应注意哪些? (二)人体测量的部位。

三、服装成品的放松量 (一)放松量如何产生? (二)成衣服装放松量参考。 第一节人体体型与人体测量 一、人体体型 人体的外形是决定服装结构和形态的依据,测量人体有关部位的长度、宽度、围度的尺寸数据,是服装制图的直接依据。 (一)人体结构 服装制图中的点、线、面是根据人体结构的点、线、面而定的。 (1)人体主要基准点的构成 根据人体测量的需要,可对人体划分以下几点。 1颈椎点高:位于人体前中央颈、胸交界处,它是测量人体身长的起点,它是后颈窝定位的参考依据。 2颈椎点:位于人体后中央颈、背交界处(即第七颈椎界)它是测量人体背长及上体长的起始点也是测量服装后衣长的起始点及服装领椎定位的

参考依据。 3颈侧点:位于人体颈部侧中央与肩部中央的交界处,它是测量人体前、后腰节长的起始点,也是测量服装前衣长的起始点及服装领肩点定 位的参考依据。 4肩端点:位于人体肩关节峰点处,它是测量人体总肩宽的基准点,也是测量臂长或服装袖长的起始点,及服装袖肩点定位的参考依据。 5胸高点:位于人体胸部左右两边的最高处,它是确定女装胸省省尖的方向参考。 6背高点:位于人体背部左右两边的最高处,它是确定女装后肩肩省省尖的方向参考 7前腋点:位于人体前身的臂与胸的交界处,它是测量人体胸宽的基准点。8后腋点:位于人体后身的臂与胸的交界处,它是测量人体背宽的基准点。9前肘点:位于人体上装上肢肘关节前端处,它是服装前袖弯线凹势的参考点。 10肘点:位于人体上装上肢肘关节后端处,它是确定服装后袖弯凸势及袖肘省省尖方向的参考点。 11前腰节点:位于人体前腰部正中央处,它是前左腰与前右腰的分界处。12后腰节点:位于人体后腰部正中央处,它是后左腰与后右腰的分界处。13腰侧点:位于人体侧腰部位正中央,它是前腰与后腰的分界处,也是测量服装裤长或裙长的起始点。 14前臀中点:位于人体前臀正中央处,它是前左臀与前右臀的分界点。 15后臀中点:位于人体后臀正中央处,它是后左臀与后右臀的分界点。 16臀侧点:位于人体侧臀正中央处,它是前臀和后臀的分界点。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 集群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我国纺织服装业优秀产业集群 核心提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纺织工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是发展的黄金期。产业集群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长三角、珠江三角洲、海西地区和环渤海三角洲为主,特别是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五省。作为行业发展的先行军,这五个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而且卓有成效。同时,在其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值得肯定的市、县、区、镇区域,他们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作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也很值得借鉴和发扬。 目标瞄准四个“一批” 过去的2009年,江苏纺织服装业在逆势中谋发展,完成销售收入8329亿元,纺织产业的产值、利润、出口额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2010年1—8月份,江苏省纺织服装业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完成销售收入亿元,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了%和%,纺织服装业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 产业集群是江苏省纺织服装业重要的发展特色,目前,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单位66个。其中,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集群33个,由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认定的纺织产业基地县(市)13个,特色城7个,特色镇42个。数量占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20%,位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从业人员约130万人,销售产值5600亿元,约占江苏纺织服装业工业产值的70%,上缴税金超过200亿元。 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纺织服装产业集群中骨干企业的形成以及龙头企业的带动,为一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发展时机。如常熟古里的波司登、太仓市的雅鹿、太仓沙溪的利泰、吴江盛泽的恒力、张家港塘桥的华芳、东渡,江阴的阳光、海澜等,这一批企业在行业内影响力大,在市场上竞争力强,在国际国内市场有一定的定价能力,为带动和提升集群内中小企业和集群核心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为提高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不少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提出了名企、名牌、名镇一体化的工作思路。集群以企业集聚为基础,加速形成集群内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形成了地方品牌、省名牌、中国名牌以至中国世界名牌梯度发展的格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至2009年底,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拥有的中国世界名牌2个,中国名牌50个,江苏名牌300多个,产业集群中产生的品牌就占其中80%以上。同时各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了区域品牌建设。常州湖塘镇、张家港塘桥镇、吴江盛泽镇、常熟古里镇、梅李镇、江阴顾山镇组织集群内的企业整体出击,以参与江苏国际服装节等活动形式,进一步提升名镇的形象。今年新推出的南京高淳县、宿迁泗阳县、徐州睢宁县、苏州临湖镇等一批特色名镇也通过江苏国际服装节的平台,组织重点企业集体亮相,进行新兴区域品牌的塑造。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会计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按照职业需要转化成若干个教学项目,交给学生去完成,围绕着项目来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以《基础会计》、《财政与税收》教学为例,来探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分析 1、在《基础会计》课程中,通过项目设计,使学生运用会计的基本原理,能掌握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填制常见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进行财产清查处理,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一整套会计核算程序。 课程模块设计:课程模块设计打破原有教材的理论结构和目录体系,以原有教材理论体系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根据会计核算实务的流程设计课程模块体系,进一步明确课程设计程序和各大项目所分配的课时数量。具体模块设计如表1所示: 表1《基础会计》课程模块设计表

课程能力项目设计:在课程模块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设计出《基础会计》课程的能力项目。通过能力项目设计使教学中的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项目教学的开展。具体的课程能力项目设计如表2: 表2 《基础会计》课程能力项目设计表.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活动的内容及实施目的,然后按照任务对学生合理分组,为充分发挥不同程度学生的优势,在组内分工时,要予以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组内学生的相互配合。其次,借助于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增强学生对实训操作的兴趣。再次,要准备好实训材料和工具,如各种凭证、单据、账簿、报表,小刀、胶水、棉绳、锥子等,最后要在机房安装会计实训仿真软件,以利学生上机进行仿真模拟练习。在学生分组实训操作时,教师要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进行分别指导,每次实训要给予考评,考评不仅要看实训结果完成情况,还有看学生的分工合作情况,工作态度,对出现问题的应变能力等。 2、在成本会计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理论与实践并重,以能力培养为主。学生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案的制定与选择、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参与教学的全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讨论,将项目中的难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设计方案,解决该问题。 项目案例1:在授课过程中,将项目中的某玻璃钢厂造船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全部展示给学生,如附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每条船所用胶带纸为11.04盘。而实际工作中,每条船只有防水线须用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近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

家,2017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14年位居中国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14年中国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

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研究团队

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孔宪光 团队成员 团队简介 该团队现有教师25人,顾问8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70余人,形成了一支机械、数学、计算机、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可靠性、健康管理、仿真、统计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高端装备专项、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专项、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专项、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教育部、国防科工局、军委装备发展部、国家自然基金、省科技统筹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专项、省教改项目等,获得了省科技进步奖、省教学成果奖等,授权受理专利40多项,软件著作权近20项。 建立了陕西省电子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西电-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可靠性与虚拟仿真人才培养示范工作站),西电-800可靠性试验与仿真联合实验室,西电-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质量大数据联合技术研究中心,西电-紫光

云引擎工业互联网与工业大数据联合研发中心,西电-顶逸轨道交通及工业大数据联合实验室,西电-中铁盾构工业大数据联合技研究中心,并与国际知名的工业大数据机构IMS紧密合作。中心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航天800所、空军装备研究院、中铁一局、西电集团、中兴通讯、航天15所、中电29所、中电27所、中电深科技、航空430厂、西门子、陕鼓、清华紫光、网易、新华三等公司在内的10余家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参加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首届工业大数据创新竞赛,阿里云-天池工业大数据竞赛,取得了不错的比赛成绩。 围绕国家智能制造与中国制造2025的军民重大需求,中心正逐步将智能制造成果拓展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电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智慧建造等领域,推动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培养新工科跨学科人才,致力于产学研成果转化并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与工业大数据研究中心! 人才、重要成果及奖项 1.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仇原鹰 2.华山学者讲座教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杰出教授:李杰 3.兼职教授、上海航天800所副所长:李中权 4.兼职教授、西电研究院总经理:康鹏举 5.兼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王军平 6.陕西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大数据与云计算创新联盟理事,陕西省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军民融合专家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系统观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成为关键。当前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需要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为落脚点,以营造求真务实的大学氛围为具体行动,以此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改革。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系统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进步的呼唤。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因此,从系统视点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一、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与教材面临新挑战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的极度膨胀和更新速度的加快,对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提出了挑战。在教学内容越来越多、教材越来越厚的情况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关键。 1学习能力与知识价值 推动学习创新,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认真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应该教什么”的问题。有学者将人类历史上的知识类型划分为原始知识型、古代知识型、现代知识型和后现代知识型四个大的发展时期或发展阶段。在现代知识型中,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实证性的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在后现代知识型中,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知识最有价值。学习和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追求以知识的掌握、记忆、理解和应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更要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为标志的“内在发展”。 2教学内容——“僵”与“活” 受现代知识观念的影响,近年来,高等教育知识总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其实,不仅人们越来越崇尚用实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就连高校教师在知识传授中也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成长为一个“人”的关注。他们总是奉教材为经典,习惯于把教学内容窄化为教材文本中包含的静态的、规则的、客观的、确定的和可操作的知识,然后遵循教材的逻辑,“告诉”学生,没有教师自己对课程的独到见解,没有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情感的体验,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由此而被遗失。教学内容的固定、僵化、陈旧和机械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与单向,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焕发生命力,教学内容必须走出教材的束缚,通过教材的可持续改革,教师用心去发现、去挖掘、去激活知识的“知、情、义”,并让学生体验和吸收。 3教材——“辅”与“研”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目前,国内高校的现行做法基本上是每门课程指定一本教材,教师和学生均以该教材为轴来开展教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科学内部出现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一本书教学”已见端倪,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发现学习”。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东西,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欧美高校在教育实践中,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和当前教育发展要求相契合,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文章就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要求以及现状加以阐述,然后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进行详细探究。 标签:服装设计;教学改革;教学现状 1.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发展的要求 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新的教学阶段对其教学就有着新的要求,这也是服装产业发展对其提出的发展要求,在行业的发展趋势下,专业方向的划分标准就更为细化,注重对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要能和市场发展的需求相结合,注重细分化的人才培养,从而满足行业发展要求。服装市场的发展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注重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综合素质强的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大。服装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对独立设计品牌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发展要求,注重国际化设计视野人才培养需求,充分重视多元化课程成果的评价体系构建。 2.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当前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的现象。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比较强,但是从实际的课程设置现状能发现,实践课程比较少,不能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展。 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一些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没有加强,缺乏校企合作的关系,在实习基地的建设资金上比较缺乏,这些综合性的因素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质量低的结果。 服装设计教学手段有待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服裝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效率比较低,并且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较小,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讲述重点知识,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没有重视,如采取小组学习以及情景教学等。由于在实际的教学手段上比较陈旧落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很难得到有效激发,这就必然不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注重课程科学化设置。为提高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就要从课程设置环节加强质量控制。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有材料色彩款式识别搭配,以及对品牌的策划设计和成衣效果展示等诸多内容,这些理论课程的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同时也有着CAD制图等操作的学习内容,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能和学生的理论实践结合的发展目标相契合,注重实践课程的科学设置,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

服装结构设计教案设计

绪论 一、服装结构设计的性质 服装结构设计学是服装专业的主干课,是研究以人为本的服装结构平面分解和立体构成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到人体工程学、服装材料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生产工艺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是艺术和科技相互融合,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 二、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 1.平面结构设计 将指定的服装款式,结合人体穿衣的动、静及舒适要求,运用一定的计算公式,变化原理通过平面结构制图方法将服装整体结构分解为基本部件或样板的结构设计过程。主要有比例分配法和原型法两种。 比例分配法 原型法 2.立体结构设计 将样布披覆在人体模型上,运用边观察边造型边裁剪的手法,直接裁剪岀指定的服装款式或经整理成服装的基本纸样的设计过程。 单一式 混合式 展平式 三、服装结构的容 服装人体工学 规格设计 服装设计原理 服装平面、立体结构设计的方法 特体服装的结构处理 计算机辅助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庛病与修改

第一章服装与人体工学 第一节人体的构成 一、人体主要部位的构成 人的基本体型由头部、躯干部、上肢部、下肢部四大部分构成。 二、人体主要基准点的构成 人体主要基准点是服装人体测量、结构设计制图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主要基准点的构成分前面、后面与侧面两大部分。

1.头顶点:人站立时头顶部最高点,位于人体中心线上,是身高测量的基准点。 2.颈围前中心点:连接左右锁骨之中点。 3.颈侧点:位于颈侧面根部,从人体侧面观察,位于颈根部宽度的中心点偏后的位置,此基准点不易确定,宜斟酌而定。 4.肩峰点:肩胛骨肩峰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5.肩端点:位于肩峰点偏前的位置,此点是衣袖缝合线袖山的位置,同样也是肩宽、袖长确定的基准点。 6.前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前面形成绉纹的起点,此点位置因 人而异。7.乳头点(胸高点):胸部最高点即乳头的中点。 8.腰围线前中心点:腰围线与前中心线之交点。 9.腹部前突点:位于前中心线腹部向前最突出点。 10.膝盖骨中点:膝盖骨的中心点。 11.大转子点:大腿股骨上端向外最突出点。 12.颈围后中心点(颈椎点):颈后第6-7颈椎的突出点,是背长测量的基准点。 13.后腋点:当手臂自然放下时,手臂根部与体干部在后面形成绉纹的起点。 14.腰围线后中心点:腰围线与后中心线之交点。由于人体型的关系腰围后中心点往往比腰围线前中心点稍低。 15.肘点:上肢弯曲时肘关节向外最突出点。 16.臀部后突点:臀部向后最突出点。 17.手根点:位于手腕部后外侧最突出点,是测量袖长的基准点。 18.外踝点:踝关节向外侧突出点。 三、人体主要基准线的构成 人体基准线是结构设计的根基,也是理解人体形体结构的基础。 1.颈根围线:是人体躯干与颈部的分界线。此基准线通过颈部前、后中心点、颈侧点。 颈部前中心点略低颈部后中心点1cm左右。 2.臂根围线:人体躯干与上肢的分界线。 3.肩线:肩端点与颈侧点的连线。 4.胸围线:经过两乳头点的水平围线。 5.腰围线:人体腰部最细部位的水平围线。 6.臀围线:人体臀部最丰满部位的水平围线。 7.袖肘线:通过肘关节的水平线。

未来5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未来5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8月,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编制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规划》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到2025年,系统配套、服务产业跨界融合的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和质量的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特别强调的是:该规划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高性能医疗器械10大重点领域,提出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要求。 2016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规划》提出:2025年前,推进智能制造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同时,《规划》提出了十个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二是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三是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四是构筑工业互联网基础,五是加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广力度,六是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七是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八是培育智能制造生态体系,九是推进区域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十是打造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二)“AI+”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相结合,正从两个方面深刻改变着未来的生活:一方面,直接改变了面向消费者的产品性能,且多为3C产品(指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玩具、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家电等;另外一方面,在很多行业当中,人工智能可以改变“专家系统”,比如教育、医疗、公检法以及智慧城市等。 (三)智能制造释放中国制造全球红利 在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魅力。 显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智能制造已然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它让传统制造业脱胎换骨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方式改变着中国。 随着中国制造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也瞄准了这一红利,竞相调整全球布局,顺应中国制造从“低成本、低技术含量”转向“高科技、高质量”的转型过程。中国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给外资企业创造了大量的投资和市场机会。 数据显示,2017年,在中国设立的外商投资制造业企业达4986家,同比增长24.3%,制造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335亿美元,外商投资的重点也从加工制造业,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二、不利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