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项选择题

1、当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单位时间里()。

A.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上升

B.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下降

C.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生产的使用价值量不变,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4、在揭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问题上,首先要区分()。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劳动和劳动力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

A.能够转移自身价值 B.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C.随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D.只是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

6、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转移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7、在资本主义价值增殖过程中()。

A.具体劳动创造出新价值,抽象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

B.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C.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D.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

8、正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A.剩余价值量的多少 B.工人工资的多少

C.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D.利润率的高低

9、促使资本家竞相改进技术的直接动因是()。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追逐超额剩余价值

C.获取绝对剩余价值 D.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本质上是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

A.剩余劳动的报酬 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全部劳动的报酬 D.实际劳动的价格

1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C.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D.全部物质资料成为商品

12、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积累的实质是()。

A.资本家靠自己的劳动所得发家致富

B.资本家靠节衣缩食发家致富

C.资本家靠辛勤劳动发家致富

D.资本家靠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再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发家致富

13、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 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14、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5、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实现的。

A.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B消费者之间的竞争

C.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D.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6、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7、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劳动二重性学说

B.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剩余价值学说

D.平均利润学说

18、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动资本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0、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原因是()

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C.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答案:1B 2A 3A 4A 5B 6A 7D 8C 9B 10B 11A 12D 13D 14D 15D 16D 17A 18C 19C 20B

二、多选题

1.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剩余价值的最基本的方法是()。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2.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A.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定了理论基础

3.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4.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有()。

A.产业利润 B.商业利润 C.利息 D.地租

5.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商品的有用性 B.商品的自然属性

C.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D.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6.商品的价值()。

A.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B.是抽象劳动形成的

C.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主要有()。

A.劳动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增加了

B.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劳动在劳动总量中的比重增加了

C.农业劳动已成为物质生产劳动的基本形式

D.在总的劳动消耗量中物化劳动的比重增加而活劳动的比重相对减少了

8.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

A.主权在民 B.天赋人权

C.分权制衡 D.自由、平等、博爱

9.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D.是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0.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A.进一步提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B.为计算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指出剩余价值既不是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

D.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11.剩余价值规律( )

A.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

B.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起主导作用

D.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作日有所缩短,这表明( )。

A.对工人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B.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C.必要劳动时间大为缩短

D.相对剩余价值成为主要剥削形式

答案:1AC 2ABD 3AC 4ABCD 5ABCD 6ABD 7ABD 8ABCD 9CD 10ABCD 11ABCD 12BCD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

2.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4.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5.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6.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7.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过领域。(√)

8.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9.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是以服务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内容的。(×)10.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都是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都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

第四章 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 静态场的解 练习题 1、设点电荷q 位于金属直角劈上方,其坐标如右图所示,求 (1) 画出镜像电荷所在的位置 (2) 直角劈内任意一点),,(z y x 处的电位表达式 (3) 解:(1)镜像电荷所在的位置如图1所示。 (2)如图2所示任一点),,(z y x 处的电位为 ??? ? ??-+-= 4321011114r r r r q πεφ 其中, ()()()()()()()()2 22422 232 2222 22121212121z y x r z y x r z y x r z y x r +-++= ++++=+++-=+-+-= 2、 两个点电荷Q +和Q -位于半径为a 的接地导体球的直径延长线上,距球心均为 d 。证明镜像电荷构成一位于球心的电偶极子,且偶极矩大小为232d Q a 。 证明:由点电荷的球面镜像法知,+Q 和-Q 的镜像电荷Q Q ''',分别位于球内+Q 和- Q 连线上大小分别为Q D a μ,且分别距球心为D a 2(分别位于球心两侧)。可见Q Q ''',构 成电偶极子,由电偶极距的定义式得偶极距的大小为: 图1 图2 q - q +q -

2 322D Q a D a Q D a ql p =?==。结论得证。 3、已知一个半径为a 的接地导体球,球外一个点电荷q 位于距球心O 为d 处。利用镜像法求球外空间任意点的电位分布。 解:由点电荷的球面镜像法可知,q 的像电荷q '必定位于球内,且在q 与球心0连线上,位置在距离球心设为f 处。建立直角坐标系,由边界条件(?球)=0可取球面上两个特殊点B A ,讨论。B A ,是q 与球心0连线所对应的直径与球面的两个交点。由图示及点电荷的电位公式得: 0)(4)(4)(00=+' ++= f a q a d q A πεπε?, 0) (4)(4)(00=-' +-= f a q a d q B πεπε?。 解此方程组得:d a f q d a q 2 ,=-='。 所以任意场点),(y x P 处的电位为: r q r q ' '+ = 0044πεπε?。 其中r r ',分别是点电荷q 和q ' 到场点P 的距离。 值分别为21 2221 22])[(,])[(y f x r y d x r +-='+-=。 4、半径为a 的不接地导体球附近距球心O 为d (?d a )处有一点电荷q ,用镜像法计算 球外任一点的电位。 解:由点电荷的球面镜像法可知,q 的像电荷除了有q '(即导体球接地时对应的结果, q d a q -=',其位置为d a f 2=),还在球心处有另外一个镜像电荷q '',以保证导体球面电 势不为零的边界条件成立,且可知q q '-=''。 所以任意场点P 处的电位为: r q r q r q ' '''+ ' '+ = 000444πεπεπε?

毛概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A 2C 3D 4B 5B 6C 7B 8D 9B 10B 11C 12C 13C 14C 15A 16A 17B 18B 19B 20B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A、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B、中国的民族问题; C、中国关于“一国两制“问题 D、中国的“三农”问题 2、毛泽东明确号召“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在()。 A.遵义会议上; B.瓦窑堡会议上;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 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 3、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针对()。 A、“以阶段斗争为纲” B、苏联模式; 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 D、“两个凡是” 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 A、人民大众的参与 B、无产阶级的领导 C、反对帝国主义 D、反封建主义 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 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6、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中间地带”的思想 B、“三种力量”的思想 C、“三个世界”的思想 D、“两个霸权”的思想 7、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 D、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 8、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A、强大的人民政权 B、强大的人民军队 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D、自己的发展 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 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 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A、发展商品经济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完善生产关系 D、完善上层建筑 11、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四章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金融资产中,应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是(D)。 A.企业购入有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公司债券 B.企业从二级市场购入准备随时出售的普通股票 C.企业购入没有公开报价且不准备随时变现的A公司3%的股权 D.企业购入有公开报价且不准备随时变现的A公司3%的流通股票 2、A公司于2010年4月5日从证券市场上购入B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50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每股支付价款6元(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5元),另支付相关费用20万元,A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入账价值为(C )。 A.3 020万元 B.2 250万元 C.2 270万元 D.3 000万元 3、甲公司对外提供中期财务会计报告,2010年5月16日以每股6元的价格购进某股票60万股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每股0.1元,另付相关交易费用0.4万元,于6月5日收到现金股利,6月30日该股票收盘价格为每股5元,7月15日以每股5.50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售出。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问题。 <1>、2010年6月30日确认的资本公积为(A )。 A.-54.4万元 B.60万元 C.-54万元 D.54.4万元 <2>、出售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2010年7月营业利润的金额为(C )。 A.54万元 B.36万元 C.-24.4万元 D.30万元 4、甲公司于2010年2月10日,购入某上市公司股票10万股,每股价格为15.5元(其中包含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每股0.5元),享有该公司2%的股权。甲公司购买该股票另支付手续费等10万元。甲公司购入的股票暂不准备随时变现,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2010年12月31日,该股票的每股价格为17元。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上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应当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的金额 B.应当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C.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应当冲减成本 D.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而且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当期损益 <2>、2010年12月31日,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确认的资本公积金额为(B )。 A.20万元 B.10万元 C.5万元 D.-5万元 5、B公司于2010年3月20日,购买甲公司股票150万股,成交价格每股9元,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购买该股票另支付手续费等22.5万元。5月20日,甲公司每10股派3.75元的现金股利。6月30日该股票市价为每股8.25元,2010年12月30日每股7元,预计还将持续下跌。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因素,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应当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的金额 B.应当按照取得该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初始确认的金额,相关交易费用记入当期损益 C.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和现金股利应当冲减成本 D.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将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当期损益 <2>、2010年持有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影响损益的金额为(A)。 A.-266.25万元 B.52.5万元 C.-18.75万元 D.3.75万元 6、甲公司2010年10月10日以22万元购入B公司的股票共10万股,占B公司股份的1%,该股票目前的市价为每股2.1元,每股面值1元,B公司曾在5天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并将向股利宣告日后第7天的在册股东分派每股0.10元的现金股利。此外,甲公司还支付了股票的过户费等相关税费0.15万元。

第四章练习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存货的确认与计价 练习一 假设某公司8月份存货资料如下: 日期入库发出数量结存数量 数量单位成本 8月1日500 20 8月5日400 22 8月10日600 8月15日700 25 8月20日900 8月28日100 26 要求:分别在定期盘存制和永续盘存制下,按下列方法计算8月份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货成本: (1)先进先出法 (2)加权平均法 (3)移动加权平均法。 答案: 定期盘存制下: (1)先进先出法 月末结存=100*26+100*25=5100 销售成本=500*20+400*22+700*25+100*26-5100=33800 (2)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500*20+400*22+700*25+100*26)/(500+400+700+100)=22.88 销售成本=500*20+400*22+700*25+100*26-22.88*200=34320 (3)移动加权平均法 在定期盘存制下不能使用 永续盘存制下:

(1)先进先出法 销售成本=500*20+400*22+600*25=33800 期末结存货成本=100*26+100*25=5100 (2)加权平均法 存货单位成本=(500*20+400*22+700*25+100*26)/(500+400+700+100)=22.88 销售成本=(600+900)*22.88=34320 期末结存货成本=200*22.88=4576 (3)移动加权平均法 销售成本=600*20.89+900*23.77=33927 期末结存成本=4976.67 练习二 沿用练习一的数据和计算结果,分析确定企业在下列要求下,应选择何种计价方法? 并说明理由。 (1)为降低所得税;为本期最大收益; (3)为准确反映实际存货成本。 答案: (2)(1)为降低所得税宜采用加权平均法(因为加权平均法 计算的销售成本最高,利润最少) (2)为实现本期最大收益宜采用先进先出法(计算的销售成本最低,利润最高) (3)为准确反映实际存货成本宜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 练习三 雪松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当月发生与存货有关的业务如下: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第四章课后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案要点]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惟利是图的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稳定,是依靠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和交换体系,依靠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广大市场、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经济社会危机和难题、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等方式实现的。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案要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所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由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决定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存在条件的。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因此,他们的劳动又都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这样,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是社会劳动。对此,马克思指出,当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后,“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所具有的这二重性质,表现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统一的,同时也是对立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只有通过商品的交换才能实现。当他的产品在市场上顺利地实现了交换之后,他的私人劳动也就成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他的具体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才是社会需要的,他的抽象劳动所形成的价值才能实现。如果他的劳动产品在市场上没有卖出去,那就表明,尽管他是为社会生产的,但事实上,社会并不需要他的产品,那么他的产品

2016马原思考题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

管理学原理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Chapter Four: Foundations of Decision Making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1. __________ is not one of the eight steps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a.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b. Analyzing alternative solutions c. Implementing the decision d. Delegating the decision making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quences is correct for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 Identify decision criteria, analyze alternatives, allocate weights to criteria b. Analyze alternatives, select an alternative, implement the alternative c. Select an alternative, evaluate decision effectiveness, weight the criteria d. Analyze alternatives, develop alternatives, allocate weights to criteria 3. Once a problem is formulated, the next step is to a. Select an alternative b. List all possible Solutions c. Observe a discrepancy d. Decide what is critical in the decision 4. When a manager who is contemplating all the features a new purchase should have prioritizes the most important, he or she is practicing a. selection of criteria b. problem formulation c. weighting of criteria d. analyzing alternatives 5. After implementation has been accomplished a.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complete b.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 become important c. The alternatives are ranked d. The manager must complete written evaluation forms 6. When a plant manager who is trying to reduce turnover of production workers notices that turnover has decreased by 10 percent four months after he instituted a new training program, at which step in the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this manager? a. Identify the problem. b. Evaluate the decision criteria. c. Analyze the alternatives. d. Evaluate the results. 7.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bounded rationality, decision makers are limited by _______. a. less than complete information b. environment c. time d. All of the abov e. 8. __________ is selecting the first minimally acceptable alternative. a. Bounded rationality b. Unbounded rationality c. Satisficing d.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9. Suppose that you need a math elective to take in order to graduate. There are

第4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4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4.1写出下列基团的名称。 解: (1) 苯基 ⑵ 苄基(苯甲基) ⑶ 二苯甲基 ⑷ 三苯甲基 ⑸ 亚苄基(苯亚甲基) ⑹ α-苯乙基 ⑺ β-苯乙基 ⑻ 苯乙烯基 ⑼ 肉桂基(3-苯烯丙基) 4.2 写出C 9H 12的全部单环芳香烃的异构体,并命名。 解: 4.3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名称或构造式。 (6)间溴硝基苯 (7)3,5-二甲基苯乙烯 (8)邻溴苯酚 (9)β-萘酚 (10) 二苯甲烷 解:(1)邻碘苄氯 (2)3-苯基-1-丙炔 (3)邻羟基苯甲酸 (4)α-萘胺 (5) 联苯胺 CH 2Cl I CH 2C CH OH COOH NH 2 NH 2 N H 2 (1)(2) (3) (4) (5)NO 2 Br CH 3 CH=CH 2 C H 3OH Br OH (6) (7)(8) (9) (10) C H 2

4.4指出下列化合物硝化时,导入硝基的主要位置。 解: 主要产物 次要产物 4.5 用化学方法区别各组下列化合物。 (1) 甲苯、环己烷和环己烯 (2) 苯乙烯、苯乙炔和乙苯 解:(1) 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环己烯,加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为甲苯。 (2) 加AgNO3氨溶液,有白色沉淀的为苯乙炔,剩下的两种化合物中加溴水,使溴水褪色的为苯乙烯。 4.6 把下列各组化合物按发生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大小排列成序。 解: CH 3 OCH 3 NHCOCH 3 CH 3 SO 3H SO 3H SO 3H CH 3 OH OH (1) (2) (3) (4) (5) (6) (7) A. B. C. D. E. A. B. C. D. A. B. C. D. CH 3 NO 2 OH (1) (2)(3)CH 2CH 3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CH 2CH 3 NH 2 NH CCH 3 O CCH 3O Cl CH 3 H 3CO NHCOCH 3 CH 3 SO 3H SO 3H SO 3H CH 3 OH OH (1)(2)(3) (4) (5) (6) (7)

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竖曲线设计 4.3 某条道路变坡点桩号为K25+460.00,高程为780.72.m,i1=0.8%,i2=5%,竖曲线半径为5000m。(1)判断凸、凹性;(2)计算竖曲线要素;(3)计算竖曲线起点、K25+400.00、K25+460.00、K25+500.00、终点的设计高程。 解:ω=i1-i2=5%-0.8%=4.2%凹曲线 L=R?ω=5000×4.2%=210.00 m T=L/2=105.00 m E=T2/2R=1.10 m 竖曲线起点桩号:K25+460-T=K25+355.00 设计高程:780.72-105×0.8%=779.88 m K25+400: 横距:x=(K25+400)-(K25+355.00)=45m 竖距:h=x2/2R=0.20 m 切线高程:779.88+45×0.8%=780.2 m 设计高程:780.24+0.20=780.44 m K25+460:变坡点处 设计高程=变坡点高程+E=780.72+1.10=781.82 m 竖曲线终点桩号:K25+460+T=K25+565 设计高程:780.72+105×5%=785.97 m K25+500:两种方法 1、从竖曲线起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00)-(K25+355.00)=145m 竖距:h=x2/2R=2.10 m 切线高程(从竖曲线起点越过变坡点向前延伸):779.88+145×0.8%=781.04m 设计高程:781.04+2.10=783.14 m 2、从竖曲线终点开始计算 横距:x=(K25+565)-(K25+500)=65m 竖距:h=x2/2R=0.42 m 切线高程 (从竖曲线终点反向计算):785.97-65×5%=782.72m 或从变坡点计算:780.72+(105-65)×5%=782.72m 设计高程:782.72+0.42=783.14 m 两种方法结果相同 下图为Excel计算结果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管理会计

第四章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预测方法分为两大类,是指定量分析法和()。 A、平均法 B、定性分析法 C、回归分析法 D、指数平滑法 2、已知上年利润为100000元,下一年的经营杠杆系数为1.4,销售量变动率为15%,则下一年的利润预测额为()。 A、140000元 B、150000元 C、121000元 D、125000元 3、经营杠杆系数等于1,说明()。 A、固定成本等于0 B、固定成本大于0 C、固定成本小于0 D、与固定成本无关 4、假设平滑指数=0.6, 9月份实际销售量为600千克,原来预测9月份销售量为630千克,则预测10月份的销售量为()。 A、618千克 B、600千克 C、612千克 D、630千克 5、已知上年利润为200000元,下一年的经营杠杆系数为1.8,预计销售量变动率为20%,则下一年利润预测额为()。 A、200000元 B、240000元 C、272000元 D、360000元 6、预测分析的内容不包括()。 A、销售预测 B、利润预测 C、资金预测 D、所得税预测 7、下列适用于销售业务略有波动的产品的预测方法是()。 A、加权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趋势平均法 D、平滑指数法 答案:1、B 2、C 3、A 4、C 5、C 6、D 7、B 二、多项选择题: 1、定量分析法包括()。 A、判断分析法 B、集合意见法 C、非数量分析法 D、趋势外推分析法 E、因果预测分析法 2、当预测销售量较为平稳的产品销量时,较好的预测方法为()。 A、算术平均法 B、移动平均法 C、修正的时间序列回归法 D、因果预测分析法 E、判断分析法 3、经营杠杆系数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A、利润变动率/业务量变动率 B、业务量变动率/利润变动率 C、基期贡献边际/基期利润 D、基期利润/基期贡献边际 E、销售量的利润灵敏度×100 4、较大的平滑指数可用于()情况的销量预测。 A、近期 B、远期 C、波动较大 D、波动较小 E、长期 5、属于趋势外推分析法的是()。 A、移动平均法 B、平滑指数法 C、回归分析法 D、调查分析法 E、移动平均法 6、平滑指数法实质上属于()。

毛概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四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是怎样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总的来看: (1)着眼于调动经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论十大关系》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 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 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报告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重点把握 的一系列重大关系,着眼于调动经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领域各个方面的 积极因素。 (2)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 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 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现实需要。 具体来说: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毛泽东多次强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 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 毛泽东将“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作为判 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毛泽东还明确提出了“党

领导一切”的思想,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党的建设问题。他指出:“中国的改革和建设靠我们来领导。如果我们把作风整顿好了,我们在工作中间就会更加主动,我们的本事就会更大,工作就会做得更好。”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党的八大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还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情况的方针和政策。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如果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

工程热力学思考题答案-第四章(汇编)

第四章 气体和蒸汽的基本热力过程 4.1试以理想气体的定温过程为例,归纳气体的热力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及使用方法解决。 答:主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 (1) 根据过程特点(及状态方程)——确定过程方程 (2) 根据过程方程——确定始、终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 (3) 由热力学的一些基本定律——计算,,,,,t q w w u h s ??? (4) 分析能量转换关系(P —V 图及T —S 图)(根据需要可以定性也可以定量) 例:1)过程方程式: T =常数 (特征) PV =常数 (方程) 2)始、终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12p p =21 v v 3)计算各量:u ?=0 、 h ?=0 、s ?=21p RIn p -=21v RIn v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 21t v w w RTIn v == 21 t v q w w R T I n v === 4) P ?V 图,T ? S 图上工质状态参数的变化规律及能量转换情况

4.2 对于理想气体的任何一种过程,下列两组公式是否都适用? 21212121(),();(),()v p v p u c t t h c t t q u c t t q h c t t ?=-?=-=?=-=?=- 答:不是都适用。第一组公式适用于任何一种过程。第二组公式21()v q u c t t =?=-适于定容过程, 21()p q h c t t =?=-适用于定压过程。 4.3在定容过程和定压过程中,气体的热量可根据过程中气体的比热容乘以温差来计算。定温过程气体的温度不变,在定温过程中是否需对气体加入热量?如果加入的话应如何计算? 答:定温过程对气体应加入的热量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 21 t v w w RTIn v == 21t v q w w RTIn v === 4.4 过程热量 q 和过程功w 都是过程量,都和过程的途径有关。由理想气体可逆定温过程热量公式2111 v q p v In v =可知,故只要状态参数1p 、1v 和2v 确定了, q 的数值也确定了,是否q 与途径无关? 答:对于一个定温过程,过程途径就已经确定了。所以说理想气体可逆过程q 是与途径有关的。 4.5 在闭口热力系的定容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施以搅拌功w δ,问这v Q mc dT δ= 是否成立? 答:成立。这可以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由于是定容过 2211v v dv w pdv pv pvIn RTIn v v v ====??为零。故v Q mc dT δ=,它与外界是否对系统做功无关。 4.6 绝热过程的过程功w 和技术功t w 的计算式: w =12u u -,t w =12h h - 是否只限于理想气体?是否只限于可逆绝热过程?为什么? 答:不只限于理想气体和可逆的绝热过程。因为q u w =?+和t q h w =?+是通用

马原试题及答案第一章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C)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来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结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第四章 存货 测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存货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材料采购途中发生的合理损耗,应计入( )。 A.管理费用 B.营业外支出 C.材料采购成本 D.由运输部门赔偿 2.甲公司本月初“原材料”账户余额10000元,“材料成本差异” 账户贷方余额400元,本月购买材料计划成本40000元,其中入库材料 的计划成本10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差异”为贷方100元,则: 原材料成本差异率为( )。 A.-2.5% B.-1% C.2.5% D.1% 3.企业发生盘亏和毁损的存货,报经批准后,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 事故造成的存货毁损净损失,转作( )处理。 A.管理费用 B.销售费用 C.营业外支出 D.其他业务成本 4.在出借包装物采用一次摊销的情况下,出借包装物报废时收回的 残料价值应冲减( )。 A.生产成本 B.管理费用 C.包装物成本 D.销售费用

5.在物价持续上涨情况下,使期末存货价值最大的是( )。

A.先进先出法 B.后进先出法 C.加权平均法 D.移动加权平均法 6.甲企业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本期外购材料一批,购买价格为 20000元,增值税为3400元,入库前发生的挑选整理费用为500元。该 批原料的入账价值为( )元。 A.20000 B.23400 C.20500 D.23900 7.某企业对期末存货计价采用先进先出法,2011年1月1日账面结 存数量300件,单位成本7元;1月10日购入900件,单位成本6元; 1月12日领用1000件;1月15日又购入100件,单位成本8元。则本 期发出存货成本为( )。 A.5400 B.5700 C.6000 D.6300 8.企业出租包装物收取的租金应计入( )。 A.主营业务收入 B.其他业务收入 C.营业外收入 D.冲减管理费用 9.不计入存货成本的是( )。 A.可以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B.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 C.购买存货而发生的运输费 D.购买存货应交纳的消费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