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板书2、基本特征

(1)有界性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区域的界都是明确的”这种说法合适吗为什么举例说明。

【教师归纳】自然带之间总有一个过渡地带。例如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带之间有森林草原带,草原和荒漠之间有草原荒漠带等。另外,气候区之间的界线、农业区之间的界线等往往是不明确的。但我们也能找到许多有明确界限的区域。这些多数是人为划定的,例如行政区的界线、大洲的界线。

【多媒体显示】教材第二页图沙漠景观和森林景观等四幅图。我们以自然带例,从图中我们

可以看出四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应当属于不同的区域。

【教师指导】请同学们描述四个自然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特征,明确区域的差异,然后分析与当地的差异(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区域的自然差异。应从植被和土壤两方面分析)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热带沙漠:(其内部均以植被缺少、沙漠广布、沙丘连绵、荒漠土为特征)——高温干旱

热带雨林:(其内部均以树木高大茂密、层次分明、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砖红壤为特征)——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其内部均以湿季草木葱郁,生机盎然、干季枯黄、一派衰败景象、红色棕钙土为特征)——干湿季

明显

高山地区:(其内部均以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为特征)——水热条件随海拔变化而变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内部均以植被类型多样,种属繁多、多数常绿、红壤为特征)——高温多雨、雨热同季(澄海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背面印凤凰山、莲花山作天然屏障,冬季干冷气流南侵强度弱;境内水域面积广,海岸线长,面临南海,夏季受热带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大。其四季气候特征为:高温多雨、雨热同季、酷热期短、雨量多集中于春、夏两季,无霜期长,四季不慎分明。)

【教师总结】所以说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板书(2)内部相对一致,之间明显差异

【教师引导】那么也由此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

那么区域之间则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说明每一个区域肯定具有不同于其它区域的特点。这些特色如果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优势”。这也是“区域”应当具备的

一大特征。(如为什么在澄海以步行街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商业中心---交通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

板书 (3)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功能

【教师提问】区域与区域之间是否孤立不联系从我们了解的区域来看,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村庄,它们之间总是与其他区域有一定联系的。资源上的调配,文化上的交流,政治上的沟通等。

板书(4)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多媒体显示】下面我们用活动题3来加深同学们的区域概念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第2页的“阅读”,了解区域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知道“区域”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那么对区域的研究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学生回答】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过渡】接着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板书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第一自然段,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

【教师归纳】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分析哪些是这一概念的关键词。(区与要素、相对位置关系、空间分布形式)

【教师延伸】“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包括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线路等。

【教师提问】那么,这些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形式是否一样呢请同学们讨论

【多媒体显示结论】

板书 2、空间分布形式

【教师提问】那么,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何请同学们阅读第5页

【教师提问】根据以上所了解,一个区域大致可分为几个地域各有何特征

板书 3、区域划分

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面范围大

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表现为点或线范围小

【教师提问】区域的空间结构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演变。请同学讨论完成第4-5页活动题,按要求说明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并归纳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注意从城市建设和交通运输两个角度,区域发展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来回答;其次,活动材料中所呈现的不同阶段的三幅图表示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应从图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一是有关交通运输方面的信息,如运输方式、空间分布形式呈线状还是网络状等方面的变化;二是有关城市建设方面的信息主要是城市、农业用地方面的变化。2、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三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状况、城市化水平。)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早期——线状;中期--—出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线路更加密集;晚期——网络状,并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网络状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早期——乡村地域,农业用地面积大;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减少;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为城市用地.

2、随着湖南省各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推动了城市化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大、中、小城市数量不断争夺,使得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市集聚,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渐趋均衡的特点。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及区域对外联系不断加强等方面。

从图中分析出涉及四个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板书 4、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及影响因素

【教师总结】

总之,交通运输线路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线状发展成为网络状;地域发展,由乡村地域发展成为城市地域。

【过渡】生产力是产业空间结构发展的原动力,劳动地域分工是形成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直

接原因,区域中心城市市区与产业空间结构的核心,外围地域的发展状况是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纽带和桥梁,环境条件决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个性。

【教师提问】什么是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是如何划分的请在教材第6页找出来

板书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影响因素

【教师指导】三次产业之间划分的标准和范围,世界各国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同学们参照教材第6页图1-10及阅读部分,分析归纳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的范围。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很多,到底有哪些呢根据上述影响因素,请同学们讨论,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否相同(不同)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探究活动题第7页第1题

【多媒体显示结论】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

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CD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均在20%左右;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三次产业结构不大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

板书2、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教师提问】

在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三次产业变化趋势是什么为什么完成第7页第三题

板书 3、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材最后一自然段和第7页活动题第3题,总结产业结构的发展阶段。【多媒体显示】

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并完成下表

【板书设计】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概念

2、主要特征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区域划分

4、空间分布形式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

2、影响因素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4、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1)指标差异

(2)空间差异

5、区域产业结构演进

【第二案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区域概念

区域的主要特征

主要特征

概念

影响因素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划分

空间分布形式区域的基本含义

概念

影响因素

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指标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空间差异

区域产业结构

【教学反思】

通过教师讲授这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本人在教后进行了一番思考,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充分融合几个版本的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区域的概念、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生动的例子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性,通过明确区域的特征,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师讲授这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本人在教后进行了一番思考,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充分融合几个版本的教材,指导学生通过对比充分认识区域的概念、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区别。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将生活中生动的例子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区域地理的重要性,通过明确区域的特征,对于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地理《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湘教版必修)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4)了解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通过对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3)通过模拟赴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和高山地区的旅行,开展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和制作PPT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乡土知识教育,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教育。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让学生当小导游展示自已制作的PPT,分别介绍四个不同的区域(热带雨林、热带沙漠、热带草原、高山地区),引入新课。 (二)、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区域介绍,归纳总结区域的特征。 1、区域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宁波?各派一名成员作总结介绍,教师评比给分。并总结归纳应该从哪些方面介绍区域,如: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人口、文化水平)、历史的基础等。 (三)、区域空间结构 1、提问学生什么是区域空间结构?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有哪些影响因素? (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补充) 2、提问区域大致划分为哪两个?各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为主) 3、通过让学生阅读宁波市轻轨发展规划图,讨论轻轨建设将给宁波的空间结构带来哪些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区域产业结构 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学生看书回答为主。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采用比较法教学方法,让学生比较传统农业区、工业区、经济较达区的产业结构差异。 3、展示2006年我国、浙江省、宁波的三次产业比例图,让学生讨论这三外区域怎样优化产业结构?浙江省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水平如何?宁波的产业结构表明宁波在浙江省内的经济地位如何? 4、引导学生做课后活动1(P7页)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 基本含义( 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 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 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 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 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 济区、贸易区等。 E 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9.1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练习

专题9.1 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区域发展阶段 [热点考向预测] 考向一区域产业结构 (2015·成都二诊)下面是环渤海三省二市2010年产业结构表(下表)。据表回答1~2题。 1. A.城市职能B.交通运输条件 C.劳动力素质D.矿产资源条件 解析:选A。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第三产业必然发达,故城市职能决定其产业结构不同于其他省市。2.该地区的第二产业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其主导因素是( ) A.水陆交通便利B.矿产资源丰富 C.有大量廉价劳动力D.技术力量雄厚 解析:选B。环渤海区域铁矿、石油、煤炭等资源丰富,所以第二产业主要以钢铁和石油工业为主。 考向二区域发展阶段 (2015·山西考前质测)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3~4题。 3.影响产业结构由M阶段向N阶段演进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B.政策 C.人才D.市场 解析:选C。图中M是高精加工工业、N是知识密集产业,而知识密集产业的关键要素是人才。 4.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 )

A.纺织、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部门消失 B.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 C.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降低 D.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攀升 解析:选B。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会不断出现新型的工业类型,同时原有的工业类型依然会存在,只是在产业中的比重会有所降低,则工业部门的种类日趋多元化。图中显示不同的经济时代都倚重资源条件,只是资源类型有所差异。到后工业经济时代,第三产业的比重较大,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会有所降低。5.(2015·山东德州二模)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解析:(1)结合图例可看出,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都沿长江分布。(2)两地矿产资源丰富;有大的河流流经而水源丰富、水运便利;两地都是人口稠密地区而市场广阔。 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第1题。

高二地理学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2.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3.利用相关图表、数据资料,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变化。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的概念:通常指一定的①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②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③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④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⑤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⑥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⑦相对位置关系和⑧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⑩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区域空间结构分类 (1)从总体上看,一个区域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2)从空间分布形式看,区域是汇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产业结构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 ? ? ? ? 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 ?? ? ?? 种植业 ?林业 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 ?服务业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21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22劳动力素质等。 3.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指三次产业占○23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24就业比重以及○25内部构成等。 探究点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探究材料】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北方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描述中国的不同地区。而不同的省级行政单位或同一个省级行政单位内部的不同地区,其称谓也不同,如山东与山西,江苏省的“苏南”“苏北”,四川省的“川东”“川西”,这些都是区域概念的缩影。 1.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地区”这一说法,它与区域是同样的概念吗? 2.所有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吗? 3.如何理解区域的主要特征?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

名校高中地理必修三湘教版: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案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以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和高山地区等地的旅行,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资料、撰写考察报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⑵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的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学时难点 区域的主要特征

教学活动 【讲授】 【导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之上,来学习必修三的区域地理。什么是区域呢?请先来看看四幅图。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说明这些景观所反映的环境特征,如果让你在地球上寻找图中的地方,你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吗? (生):依次为 热带草原: 一年分为干、湿两季,湿季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干季草木枯黄,一片衰败的景象 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水源充足,树木高大茂密,成层分布,四季常绿,动植物种类繁多 热带沙漠: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河流少,植被稀疏,沙漠广布,沙丘连绵 高山地区: 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 可以在非洲找到它们。 师:同学们判断的非常正确。除了在非洲,其他大洲或大陆上能否看到这样的景观呢? 生:可以的。 师:这些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以非洲为例,我们看看有着怎样的分布规律?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二十七)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

考点集训(二十七) 第一讲区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阶段对应学生用书p293 一、选择题 都市圈区(是)指由其核心作用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受到中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组成的城市经济区域。它是城市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区(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图为山东都市圈区(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山东省都市圈(区)的形成,得益于(D) A.城市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 B.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 C.跨区域的人口迁移 D.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 [解析]由都市圈(区)的涵义可知,都市圈(区)内的各个城市之间联系密切,信息、资金、人口、物质流动交换频繁,得益于快速化交通通信方式的兴起和发展。选项D正确。 2.山东省六大都市圈(区)的形成,有利于(A) A.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分工与协作 B.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郊区城市化 C.减轻大城市的土地承载压力,有效遏制环境恶化 D.中小城市服务等级提高,建立多层次的城市空间网络 [解析]都市圈(区)的最大特点是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存在产业分工与合作。选项A正确。 武汉享有“江城”的雅名。“江城”出处可以追溯到唐朝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

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绝句。长江将武汉分割成南北,汉水将江北分成了汉阳与汉口。下图示意武汉市交通概况。读图完成3~4题。 3.汉水两侧的汉阳和汉口(C) A.按综合指标划分B.没有明确的界线 C.地形以平原为主D.为温带季风气候 [解析]汉水两侧的汉阳和汉口是按行政指标划分的,有明确的界线,处于江汉平原,故汉阳和汉口的地形以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4.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体现了长江对武昌和江北(B) A.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B.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C.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D.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 [解析]桥梁起沟通作用,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说明武昌和江北间因长江阻隔,联系不便,故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体现了长江对武昌和江北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并不是对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自然地理分异是指自然要素的差异变化,武昌和江北自然地理环境有诸多相似之处,故该建设不能体现长江对武昌和江北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地域文化差异因多种因素形成,武昌和江北的地域文化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这并非仅仅因长江的阻隔而成,多座长江大桥的建设,会促进两地间文化的融合,并不体现长江对武昌和江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故选B。 读全球石化产业扩散模式图(图中带阴影的圆的大小表示对应量所占比例的大小),完成5~6题。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区域的空间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相关图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探究活动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区域差异的比较方法,使学生认识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探究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共事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活动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基本含义; 2、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第一案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我们了解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国家、省、市、县等,还有气候区。 【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几种情况? 【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回答 【多媒体显示结论】 A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区域界线十分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台语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塔山风景区、莱美工业区等。好吧,让我们用一句话概括区域的概念。 板书一、区域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1.概念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忆地球分为几个热量带?怎样划分? 【学生回答】 中国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划分为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区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或明确或模糊的边界。例如,一个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大洲的区域。一个工业区的区域等等,这就是区域的有界性。

高二地理《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

1.1 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区域(Region )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1)世界上的区域形形色色,区域的划分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B、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自然区域,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新-课-标-第- 一-网 C、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人文区域,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 D、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E、区域内部有着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2)从地域范围(空间尺度)来说,区域的划分可根据需要,或很大、或很小。大到大洲和大洋,小到一个具体的地方。 例如:在中国,大尺度的区域,可包括几个甚至几十个省区,如长江沿岸经济带、东部沿海经济带、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中等尺度的区域,可包括一两个省区及相邻的部分省区,如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是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如辽中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 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一个区域,如上海的浦东开发区等 2、区域( Region ) 的主要特征 (1)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 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 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小结:区域界线有虚有实;内部相对一致,之间差异明显;区域具有一定特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 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思考并完成:教材第3页的活动题的第2、3题 方法点拨:如何归纳、描述区域的地理特征 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2. 自然地理特征:气候(类型、分布、特征、成因)、地形(地势)、河流(水文、水系特征,补给类型,流量变化,水能蕴藏)、土壤、植被。 3. 人文经济特征:工业和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区域特点、城市 交通、人口、资源和能源类型、特点、分布。 练一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某旅行者骑山地车进行非洲探险游。下面所述是该旅行者在途 中遇到的情况,请判断其说法是否可信: A.6月份,从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出发时(图中①),当地 烈日炎炎,晴朗少雨。() B.7月份行进在撒哈拉沙漠中(图中②),时常能看到波巴布树。 () C.来到加蓬首都利伯维尔(图中③)遇到多雨天气,几乎每天下 午两三点天空即阴云密布,雷电交加,大雨倾盆。()X k

区域地理的基本含义

绥化七中高一年级地理学科导学案编制人:王影审核人:张国荣 授课日期:月日姓名:班级:编号:第周号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学习目标 掌握:区域的概念,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 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理解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性 学会:划分我国三次产业的 学习重点与难点: 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与差异 【知识梳理】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什么是区域?。 2、区域有什么基本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虚有实)(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和,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3)区域具有一定的、和。(4)区域之间是的,一个区域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区域的四个特征记忆法:“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二、区域空间结构 1.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读教材P2-3页图,说出四幅图所在省区、气候类型。 2.观察教材P4图5-7,分析三地在景观、人口分布和产业活动方面的差异。 【合作探究二】: 阅读教材P4-5页图8-9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原因,并谈谈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动力。 三、区域产业结构【重点】 1.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等。 (3)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产业结构的差异【难点】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传统的农业区域或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较。 (2)反之,可根据产业比重判断区域状况: ?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合作探究三】:总结教材P7表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理区域含义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区域是地理差异的客观反映②区域有一定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 ③区域相对于外界有差异,而内部特征完全一样④区域特性与其区位没有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性。 ( ) A.相对一致差异 B.绝对一致相对一致 C.差异整体D.地带非地带 3.划分区域的意义是 ( ) ①更方便了解区域差异、特点②有助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发展规划 ③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④了解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地球表面各种自然、人文地理现象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 ( ) A.真实性 B.区域性 C.季节性 D.整体性 5.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 ) A.平原广大 B.太阳辐射弱 C.降水少 D.冬季风力强 6.我国少数民族苗族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反映了当地的 ( ) A.气候环境 B.地形条件 C.水文环境 D.土壤特征 7.适合在松嫩平原种植的农作物是 ( ) A.春小麦、玉米、甜菜、大豆 B.冬小麦、高粱、大豆、甜菜 C.玉米、高粱、大豆、甘蔗 D.玉米、黄麻、甜菜、大豆 8.关于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