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与实践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与实践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与实践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与实践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进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畴要紧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与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 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事实上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进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 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进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进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

生态清洁小流域提纲

综合说明 1 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过程。 2 简述项目区的定位(是否在水源保护区?在哪级水源保护区?应承担什么样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功能?),项目区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及存在问题。 3 简述项目区三道防线划分思路。 4 简述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工程规模和投资。 5 简述组织实施安排。 综合评价结论。

1 小流域基本概况 1.1 小流域的定位 1.1.1简述小流域所在位置(包括是否在水源区?在哪级水源区?)、面积。 1.1.2说明小流域承担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功能(应达到什么样的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现实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1.2小流域资源环境状况 1.2.1小流域的自然条件 简述地貌(包括地貌类型及特点)、地质(包括地质构造、地表岩性)、土壤、植被状况以及气象状况(包括风、气温等)。 1.2.2小流域的水资源状况 简述流域降雨(包括降水特征,年平均、最大、最小降水量)、水文特征、水资源现状(包括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以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应进行水资源需求平衡分析,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说明近年来小流域内耗水变化、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的变化趋势)。 1.2.3小流域的土地资源状况 简述小流域内土地资源现状,并进行土地资源需求平衡分析。 1.3 小流域人口经济社会状况 1.3.1简述小流域内行政区划、人口、户数、人均收入等。 1.3.2简述小流域内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所占比重,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找出影响水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1.3.3简述小流域内的交通、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养殖业对陕南汉江流域水污染不容忽视 汉中、安康两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央地带,秦岭屏障其北,巴山横亘其南,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是抗御西北地区沙尘暴、荒漠化南下东移的重要屏障,也是遏制西南酸雨北上东进的天然防线,在我国生态环境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保护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汉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陕、鄂、豫、冀、京、津的1.2亿人口和2.2亿亩耕地的用水,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安全。 1.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1.1 汉江干流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近年环境状况监测结果表明: ①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普遍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②汉中、安康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 ③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 1.2 汉江流域污染源调查 1.2.1 点源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实施,虽然使汉江流域各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消减,但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这些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江,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明显呈恶化趋

势。 1.2.2 面源调查 相对来说,点源的污染比较容易监测,而面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无法简单定量描述。但是面源也是造成汉江污染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汉江沿岸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汉江,造成汉江中各污染物超标。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经计算,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 30369.2 t/a,NH3-N 6074.0 t/a (表1) 。 表1 汉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水污染物入河量( 吨 /年) 污染物入河量 污染源分类 COD NH3-N 工业污染源62259.33158.5 点源 城镇生活污染源77998.49518.3 小计140257.712676.8 农村生活污水7249.51676.4 农业地表径流78177.116170.8 面源 畜禽养殖30369.26074.0 水产养殖4952.22252.6 小计120748.026173.8总计261005.738850.6 (引自石应、古佩、曹俊等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42-44页) 1.3 污染源 从污染源来看,汉江流域年COD 入河量达到26.10 万t,氨氮达到3.86 万t。在各类污染源中,COD 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次是畜禽养殖;而NH3-N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面源污

汉江历史大洪水

汉江历史大洪水 汉江历史大洪水1、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 公元1153年,长江爆发了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据忠县瓦渣地南宋水文石刻记载,当地的洪水位高达158米,有专家估算,对应宜昌站洪峰流量为94000m3/s,是有历史记录以来的第一次特大洪水。74年后,公元1227年,长江千年一遇特大洪水再次爆发,据石刻记载比前次洪水还“高三尺许",我们估算当时宜昌站洪峰流量在100000m3/s左右。 据《宋史·高宗纪》载:绍兴二十三年六月已卯,潼川大水。九月甲午,赈潼川被水州县。《宋史·五行志》载:绍兴二十三年,金堂县大水,漳州府江溢,浸城内外民庐。明万历《合川志》载:绍兴二十三年,涪江决,州遭巨浸。又据重庆市博物馆《川江洪水调查报告》,忠县东云乡长江岸石壁有两处宋代石刻,记述“绍兴二十三年癸酉六月二十六日水泛涨。”这是长江干流上发现最早的洪水题刻。据洪痕实测,忠县洪峰水位为155.6米。又据历史洪水调查,宜昌站洪峰水位为58.06米,推算流量为92800立方米每秒,3天洪量为232.7亿立方米。该年,长江上游干流沿线均为特大洪水,中下游有些支流也发生大水。中游主要在沅江一带,下游主要在水阳江和太湖流域。2、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 (1-115) 汉江洪水

据《陕西通志》载:“万历十一年癸末夏四月,兴安州(今安康)猛雨数日,汉江溺溢,……全城淹没一空,溺死者五千余人。”《石泉县志》亦载:“四月大雨汉水溢,居民溺死无算。”安康下游蜀河镇滨江山崖上洪水石刻记述:“万历十一年水至此高三尺,四月二十三日(即6月12日)起。”经估算,安康站洪峰流量为36000立方米每秒,为近900年来的最大洪水。下游黄家港(集水面积95217平方公里)洪峰流量达61000立方米每秒。沿江千余公里所有城镇均遭受严重灾害,范围之广,灾情之重,为汉江历史上少见。 安康在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灾中,这次洪水冲毁老城,溺死5000余人,阖门全溺者、无考者未计算在内,是陕西历史上有记载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洪灾,灾后被迫在城南赵台山下修建新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和四十五年(1706年),又迭遭洪水,被迫再次迁往新城,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才迁回老城,重建城堤,防范洪水。民国10年(1921年)大水,“坐在城堤顶上可以洗脚”。1949年陕西旬阳旬河和汉江的交汇处陕西旬阳旬河和汉江的交 汇处大水,西关民房内洪水达1米深。1965年和1974年老城东、西关均被水淹。3、汉江上游7月31日特大洪水,安康站洪峰流量31000立方米/秒,约200年一遇,淹没安康老城,死亡870人,经济损失5亿多元。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安康,从石泉到白河这一段共长330公里,经月

汉江中下游河流生态需水量研究

汉江中下游河流生态需水量研究 张旭1,吕文丽2 1,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南京(210098) 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E-mail:ilovebaby3@https://www.doczj.com/doc/f011651580.html, 摘要:本文结合汉江中下游这类南方河流面临的水资源紧缺与水环境恶化问题,分析了各种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条件,建立了分别基于水文学与水力学的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经汉江中下游河道多个不同河段、不同典型年、年内不同丰枯季节的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研究,得出了该河流分段生态控制流量,为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理论的发展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口水库的合理调控以及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河流生态需水,南水北调中线,汉江中下游 中图分类号:TV1, X171, TV68 半个多世纪以来,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洪减灾、发电、灌溉、供水等保障体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如:(1)大量水库建设及其不合理调控,导致下游河道流量减少,水生生物退化,泥沙淤积,河道萎缩与两岸景观破坏等;(2)大量堤防及闸站建设,隔断了许多河流干支流的天然联系,影响了河流自然形态等;(3)快速经济社会发展,一方面对现代水利工程建设与安全保障运行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更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人水争地”现象,一些水库下游河道、蓄洪滞涝洼地(塘堰)等湿地生态消失。如何统筹规划、合理设计、优化调控流域水利水电工程,维持河流基本生态需水,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防止河流退化与咸水上朔,实现河道冲淤平衡与人水和谐,则是现代水利建设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早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渔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就开始关注河道内流量问题,并提出了“最小生态流量”(minimum ecological flow)的概念。但直到80年代末,河道生态环境需水及其相关概念[1]才得到人们普遍认同,并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方法:一是根据水文历史资料进行河流流量分析,提出了一些基于水文学分析的方法,例如Tennant法等;二是根据河道断面参数判断河流所需流量,形成了基于水力学分析的方法,如科罗拉多州水利局(Colorado Water Conservation Board)专家提出的R2-Cross法。三是将水力分析与生境评价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生境适宜性评价和模拟的方法,如IFIM/ PHABSIM法等。 国内对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但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是引用国外现有方法,针对西北、华北、东北等具体应用背景问题展开的,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生态需水定量计算方法与标准。 我国南方地区降雨径流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河道流量时涨时落,水生生物种群数量都较多,但河流水质污染现象日益严重,大量防洪、发电、灌溉等工程对水流连通性与渔类等水生生物繁殖生存环境影响频繁,城市化与农业的发展又常导致湖泊、河流等湿地面积消减。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南方河流生态需水量计算理论与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结合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资源管理问题,通过多种河道生态需水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 摘要:为解决山区普遍存在的水土流失、河岸坍塌、河道淤积和山洪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必须开展了以“安全、生态、发展、和谐”为总目标的安全生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本文主要阐述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分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并对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措施及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措施 一、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意义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如何保护好水资源,治理和改善水环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世界性课题。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水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因此水资源紧缺程度不断加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不断恶化,水资源短缺已演变成世界倍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农业大国,也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2年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的1/4,居世界第109位,许多地区同时面临着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压迫。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水资源问题,结合水土流失的特点,打破以往传统的观念,提出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系统论、景观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结合流域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方式和水土流失特性等,将小流域划分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以“三道防线”为主线,紧紧围绕水少、水脏两大主题,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有机结合,治理与开发结合,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的新理念。达到控制侵蚀、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生态型清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目标及原则 被列入综合治理的小流域须是存在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灾害,具有水土流失危害中的一种或几种灾害威胁,且位于丘陵山区,是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闭合集水单元。流域面积原则上在200 km2 以下。总体来说,小流域综合治理要解决流域内存在的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人居环境恶化等问题。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湖南省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进行统一规划;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防洪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中心,依据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现状,通

汉江中下游水利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初步构想

湖北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建设规划初步构想 摘要提出了在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和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下,建立湖北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的初步构想。详细阐述了建立湖北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基本内涵、建设目标、发展阶段、规划原则、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等。示范工程主要包括防洪保安工程、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环境工程、综合开发工程、汉江数字工程和现代管理工程。分析认为建立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区,一是可以大大提高防洪标准,二是可以显著提高供水保证率,三是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四是可以有效激活区内旅游资源,五是将极大地增强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该区域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航运的改善,将促进流域、区域资源、环境的持续优化,带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这一区域成为湖北省的核心经济板块,并成为全国范围内有特色、有影响的重要经济带。 关键词汉江流域;汉江中下游;示范工程;现代水利;规划;设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为汉江的综合治理和整个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历史性战略机遇。根据省委、省政府和水利部的指示精神,经过认真研究,现就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建设规划提出如下初步构想。

一、实施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的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流域总面积15.9km2,全长1577km,其中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段,长925km,集水面积9.52万km2;丹江口至汉口为中下游段,长652km,集水面积6.38万km2。汉江中下游地区在湖北处于承东启西,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兼有山区与平原的特点,自然资源极其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工农业基础较好,是湖北省的精华所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汉江中下游现代水利示范工程的范围为丹江口至汉口的中下游段,长652km,集水面积6.23万km2的区域(扣除河南省0.15万km2),其中核心区为干流两岸19个市县区,2.73万km2,人口1138.1万人,耕地面积69.82万hm2的区域;示范幅射区为除核心以外的3.5万km2的区域,区内有15个市县,人口604.32万人,耕地面积40.37万hm2。 1、工程实施的目的 抓住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和汉江中下游4项治理工程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以充分发挥汉江水资源多功能为重点,整合流域资源优势,激活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现代文明意识,促进汉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河流综合治理开发提供现代化的示范样板。 2、工程实施的必要性 该区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受到资源、市场和生态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探讨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探讨 陈子平,邹战强,曾维权,张练和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510610) 摘要: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小流域治理提出的必然要求。文章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通过对比分析和比较,建立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评价原则和方法,为分析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效益;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小流域治理的必然要求,通过逐步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人们生活提供清洁水源和良好的人居环境。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要求达到的效果来看,流域内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传统小流域治理的提高和完善,是传统小流域治理外延的拓展、内涵的拓深。对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一新生事物,它的内涵、治理理念、措施体系、建设标准及建设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等需要进行不断探索和完善。本文主要针对指标体系及其评价进行探讨。 1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 1.1 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概念 小流域是由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是通过人为措施对这一系统的调整和改良。建设效益评价则是实现流域科学规划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地评价其效益,并且简明直观而又科学地表示出来,对于系统的预测、决策、评价和分析,都是极为重要的。在长期的研究和生产实践中,人们将流域治理的效益归纳为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效益[1,2],而这几方面的效益往往是由若干个指标来实现。因此,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指标组成的较为复杂的系统,是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生态-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的动态关系,是对这一复合系统的刻画、描述、评价、解析和决策等功能的有机体系。 1.2 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理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普遍认同,全国各地也相继开展了试点建设。目前,关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指标体系没见报道、仍处于探索阶段。但是,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标体系,国内外相关研究者曾用不同的方法,在各自的领域提出了一定数量的评价指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指标体系[3-8]。在此基础上,力求提出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生态-社会-经济这一动态关系的指标体系。 1.3 建立生态清洁小流域指标体系基本原则 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应能作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建设、调整生产布局、强化环境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依据,使多种目标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达到高度统一。因此,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指标必须客观存在,符合流域实际情况,避免受人为严重影响。②科学性。选择的指标有一定的代表性,指标基本上能反映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③独立性。单个指标反映流域的某一侧面,指标之间应尽力不相互重叠,不存在运算或因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天津农学院 景观生态学学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学生姓名李然 学号1207074107 院别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2 班 指导教师张瑞英 成绩评定 2015年6月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一.景观生态学概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和演化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对空间格局与过程相互关系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和理论核心之一,在解决各种宏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中明晰的应用前景。 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尺度更为接近。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建设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和改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完整。 二.四湖流域概况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现仅剩下长湖和洪湖。流域面积11618平方公里,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洪涝灾害、水污染和血吸虫病是四湖流域面临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关系密切。因为水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和联系纽带,水文联系和水循环的破坏必然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衰退,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正在于此。 流域生态管理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流域生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提高流域各种资源管理水平,满足各种生态用水需要,防止或降低灾害损失,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和加强流域内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现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协调和改善流域内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尤其是天然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湿地萎缩,生态功能退化,对洪水的滞纳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减弱,湖泊河道淤塞,水流不畅,为钉螺的繁殖孳生创造了条件。3.1洪涝灾害 洪涝是一种发生范围大、频率高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四湖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湖泊的自然消亡和人类的围湖垦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湖泊为主要镶嵌体、河渠为主要廊道的人工管理景观。这一沧海变桑田的景观演变,它带给人类的既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以占湖北省6%的国土面积,养活10%的人口,贡

汉江临眺赏析

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注释 1.汉江:即汉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经湖北省至汉阳入长江。临眺:登高望远。一作"临泛",则是临流泛舟之意。 2.楚塞:指襄阳一带的汉水,因其在古楚国之北境,故称楚塞。三湘:湘水合漓水称漓湘,合蒸水称蒸湘,合潇水称潇湘,故又称三湘。此当泛指洞庭湖南北诸流域。 3.荆门:《水经注·江水》(卷三十四):"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山南;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纹,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今湖北省荆门县城即在江南岸边,县南有荆门山,与北岸之虎牙山隔岸相对。九派:《文选》郭璞《江赋》:"流九派乎寻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江自庐江浔阳分为九。"这两句写江汉相通之广,南连三湘,西通荆门,东达九江。 4.“江流”句:极言汉江的浩淼。 5.“山色”句写在江边眺望远山,山色若有若无。 6.郡邑两句:言水势浩瀚,波澜动荡,使人觉得眼前的郡邑好像都漂游浮动起来,远处的天空似乎也在浮荡。 7.山翁:晋代将军山简,曾守襄阳。这里借指当时襄阳的地方长官。 译文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像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解说 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八。开元二十八年(740),40岁的王维调知南选,以殿中御使的身份去黔中等地任选补使,途经襄阳时作此。诗的前六句写临流远眺的景观和感受,既是写实,又充满想象,气象恢宏阔大,是历代文人写江汉景象的佳作。《瀛奎律髓》:"右丞此诗,中两联皆言景,而前联犹壮,足敌孟、杜《岳阳》之作"。《唐诗成法》:"前六雄俊阔大,甚难收拾,却以'好风日'三字结之,笔力千钧。" 赏析 本诗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这首《汉江临眺》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难怪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明明是水波在起伏,却给了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天空也在动荡的错觉。形象地渲染出了磅礴的水势。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画面布局,远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_吴敬东

[2]齐实,莫建玲.流域景观的类型及其规划与设计[J].中国 水土保持,2001(12):1516. [3]毕小刚,段淑怀.北京市从小流域治理走向小流域管理的 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07(1):1011. [4]王伦辉,薛志飞.关于京郊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的调查 与思考[J].城市管理与科技,2005,7(5):202203. [5]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 构建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1):8891. [作者简介]杨坤(1977-),男,陕西汉中市人,工程师,硕士,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与农村污水治理等工 作。 [收稿日期]2007-08-09 (责任编辑赵文礼) 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初探吴敬东1,叶芝菡1,梁延丽2,刘大根3,陆大明3,王雪1 (1.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44;2.《北京水务》编辑部,北京100044; 3.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北京100038)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北京 [摘要]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共包括土壤侵蚀强度、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河流生物完整性指数等17项指标;第二层包括水土流失与 面源污染状况、点源污染状况、河流健康状况;第三层为顶层指标,通过对第一、二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生态清洁小 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建立该指标体系以期能为广泛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能够 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941(2007)09-0008-02 1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背景 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首都北京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不协调带来的严重困难与严峻挑战。一方面,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不足,加上1999年以来的连续8年干旱,使水资源紧缺形势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工矿企业污水,城镇、村庄污水、垃圾,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等对水体的污染也较严重,全市年污水排放量13亿m3,有3.4亿m3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流入河道造成水污染,加剧了北京市水生态环境退化的趋势。 山区是北京市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了山区为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一功能定位,为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些新的形势和要求,北京水务工作者转变传统小流域治理观念,与时俱进,提出按照/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0的治理思路。生态清洁小流域是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调整人的活动为重点,/点(村庄)、线[河(沟)道]、面(水土流失、面源污染)0结合,因地制宜,统一规划,采取工程、生物、管理等综合措施,从山顶到河谷形成/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0三道防线,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清洁小流域建设。 按照这一思路和理念,在山区小流域内,采取封禁、拦护、梯田、树盘、水保林、节水灌溉、谷坊、挡土墙、护坡、排水工程、垃圾处置、污水处理、村庄美化、农路、防护坝、河(库)滨带、湿地保护与恢复等21项措施,对污水、垃圾、厕所、环境、河道等进行5同步治理,使小流域基本达到恢复生态、涵养水源,人水和谐、保护水源,河库健康、净化水质的目的。 2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主要侧重于对小流域地质、气象、土壤、植物、农业、林业、水利变化监测[1],监测内容主要包括:①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如降雨、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状况等;②水土流失状况,如土壤侵蚀强度、面蚀、沟蚀、滑坡、泥石流等;③水土流失灾害,如河库泥沙淤积、洪旱灾害、生境退化等;④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如保水保土效益、增产增收效益、缓洪拦沙效益等。这些监测指标,满足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促进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水平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传统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内容越来越不能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特别是建设生态清 #8 #中国水土保持S W CC2007年第9期

最古老的汉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011651580.html, 最古老的汉江 作者:王若冰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2018年第03期 早在2004年考察大秦岭时,我就关注到发源于莽莽秦岭,并紧紧依偎秦岭山脉逶迤东行的古老江河——汉江。 我们现在所说的汉江,其实是古汉水的一部分。古汉水的源头在甘肃省天水市境内的嶓冢山,后来,由于地质运动,古汉水东西分流,如今的汉江指的就是东汉水。巧合的是,东汉水的源头在陕西省宁强县的另一座嶓冢山。汉江从宁强县出发,流经陕西、湖北两省,最后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全长1577公里。 历史上第一个为汉江命名的人,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 公元前326年,西周滕国国君滕文公出访楚国,途经宋国时,曾两度慕名拜访当时已经名震天下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在向滕文公讲授治国理政要诀时,谈到尧任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其中“决汝汉”的“汉”,被《辞海》认定为汉江一名的最初来源。 摄/刘忠意 然而,在与汉江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问:孟子将这条流经秦巴山区,最终归入长江的河流命名为“汉”,到底出于什么缘由? 查阅《说文解字》,从“汉”字由金文、籀文、隶书演变轨迹去追溯“汉”字的历史渊源时发现,原来“汉”字一开始就是为一种特殊的河流而创造的。金文里的“汉”字为上下结构,上面为繁体“难”字,下面则是水的象形,古人解释为流放的水域;籀文在将“汉”字简化为左右、上下结构时,不仅在右边加了一个“火”字偏旁,还在右上加了一个与地域的“域”字相通的“或”字,表示这条以“汉”为名的江水,是专门流放政治犯的地方。于是,有古文字研究者认为,“汉”字因古代中原朝廷专门安置政治犯的一条江河而诞生,这条江河就是汉江。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ICS 点击此处添加ICS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 XX/ XXXXX—XXXX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编制规范 (Compiling technical regulations on priliminary design for ecological and clean small-watersheds )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XX-XX-XX发布XXXX-XX-XX

目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 (1) 3.2 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方案 (1) 3.3 生态护坡 (2) 3.5 河流生态修复 (2) 4 综合说明 (2) 5 基本概况 (2) 5.6 附图: (3) 6 小流域评价及问题分析 (3) 7 建设任务、目标、功能分区与措施布局 (3) 7.1 建设任务 (3) 8 工程设计 (4) 9 小流域监测 (7) 10 施工组织设计 (7) 11 小流域管护 (7) 12 投资估算 (7) 13 效益分析与评价 (8) 14 结论与建议 (8) 附录A(规范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文本编写提纲 (9) 表A.3 小流域工程特性表 (11) 附录B(规范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编制提纲 (13) 附录C(资料性附录)生态清洁小流域初步设计附图内容要求 (14) 表2 单项措施设计图内容要求 (14)

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06- 04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分析 陈燕飞1,2 ,张 翔2 (1.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1;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分析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是开发利用汉江水资源、研究人类活动对江汉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基于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采用高桥蒸发模型间接计算年径流量适应性较强, 值得推广;汉江上游多数站点年降水量减少,下游站点年降水量增加,且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增加趋势显著,其余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多数站点年径流呈不显著减少状态,下游钟祥、天门和武汉站径流呈不显著增加状态;各站点水文要素均具有很强的持续性,降水、蒸发、径流的常数C分别为0.73、0.95、0.97。 关键词:水文要素;高桥蒸发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Hurst指数法中图分类号:TV122;P33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5,修回日期:2011-12- 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30632,71073115 )作者简介:陈燕飞(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E-mail:flyney @163.com通讯作者:张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生态水文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E-mail:scottzhx@y eah.net 近年来, 对汉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的研究较多,如周月华等[1] 对汉江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初步分 析;陈华等[2]分析了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 气温时空变化趋势;郭靖等[3,4] 应用ANN统计降尺度法和光滑支持向量机预测了汉江流域的降水变化。在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情况下,深入研究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特别是径流变化特征, 对更好地理解气候变暖过程、指导汉江流域湿地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利用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陆面实际蒸散发模型( 简称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 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简称M-K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未来的可持续性。 1 研究区概况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地处我国南北水文、气候特征变化的过渡带,流域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 700~1  000mm,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 是长江各大支流中流量变化最大的河流。汉江流域地形复杂,且受北亚热带季风影响,是气候变化脆弱地带。本文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选取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图1)1960~2003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分析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 图1 汉江流域水文站点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hydrolog ical stationsin Hanjiang  Basin2 研究方法 2.1 高桥蒸发模型 高桥蒸发模型采用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两个要素即可估算月平均地面蒸发量, 计算简便,因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_刘震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刘震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北京100053) [关键词]生态清洁小流域;投入机制;试点建设;水土保持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必然延伸和深化。目前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水保部门工作定位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初步形成,建设管理体系渐趋完善,工程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显现。总结各地成功经验,主要得益于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根本原则,防治理念、建设模式和投入机制的创新,以及部门协作和科技支撑的强化作用。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规划指导和政策、科技配套,继续抓好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开展。[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10)01-0005-03 1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1.1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逐步得到社会认同 经过近几年各地积极地探索实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设思路越来越清晰,内涵也更加丰富。实践证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于保护水源、改善水质、恢复生态、美化人居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涵盖了水库和湖泊水土流失面源污染防治、山区防灾减灾、农村/三清四改0(清污、清障、清垃圾,改水、改厕、改路、改环境)等系统工程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概念基本形成,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包括各级政府的认同。 1.2水保部门主抓这项工作的职责定位基本明确 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内涵必然延伸和深化。改善水质,保护水源,必须以水为主线,才能实现控制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具有综合配置措施和统筹协调的行业优势,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必须采取更加综合的措施,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才能奏效,因此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这项工作水保部门应该抓,还要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目前,各地对此职责定位的认识已基本一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支持下,各地水保部门积极开展了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工作。 1.3技术路线初步形成,建设管理体系渐趋完善 各地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各有侧重,探索和总结出了不少各有特色的做法,逐步形成了多种适应不同区域和需求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涌现出北京、浙江、广东、江西等一批建设典型。以北京、浙江为代表,形成了以水源污染防治为重点的/溯源治污、分区防治、村庄配套、产业跟进0的清洁小流域技术路线;以广东为代表,形成了以流域防灾减灾为重点的/河沟整治、坡面防护、灾害预警、面源控制0的安全小流域技术路线。同时,在各级水保部门的努力和政府的重视下,各地/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整合资金,各记其功0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共建机制逐步确立,地方财政投入从无到有不断增加,长效运行管理保障机制也逐步成型。 1.4工程实施效果十分明显 以浙江永康市为例,2008年开始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短短两年时间,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杨溪水库水质由三类提升到二类;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河道水体/黑、脏、臭0的状况彻底改变,村庄河道清水长流,村民在河边嬉水、洗衣、散步、垂钓,人水和谐。工作开展较早的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效更加明显。2000)2008年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减少土壤流失621万t,减少流失总磷204t、总氮621t、COD M n 2989t,每年减少农村入河入库污水400万t,有效地保护了水源,服务了首都建设。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传统水土保持防治建设基本农田、增产增收、减少水土流失的效益目标基础上,增加了水质保护、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改善人居环境等效益目标。和传统水土保持工作相比,生态清洁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进一步提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效果更加突出。 1.5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穷、治乱、治差,凡是工程实施之处,山青、水秀、景美、民富,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称赞,工程良好的效益也促使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浙江永康市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班子齐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京郊考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这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市财政在资金政策 #5 # 中国水土保持S W CC2010年第1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