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音乐鉴赏、工艺美术(构成基础)、书法鉴赏、数字摄影技艺、工笔画、素描基础、形体舞蹈、音乐表演等选项

适用专业:全院学生

开设学期:第一学年

学时:24

学分: 2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为基本素质教育课程,是普及艺术知识的必修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常识,具备对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欣赏能力,提高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基本动力,艺术选修课应充分发挥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给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教学内容在共同的导论部分之后,分为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书法鉴赏、数字摄影、素描、工笔画、形体舞蹈等选项。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该门课程的建议总学时为24学时,总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在于: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好艺术的情趣,发展艺术感受与鉴赏能力,提高艺术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1.认知目标

掌握关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具备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兴趣,为终身喜爱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奠定基础。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1、音乐鉴赏: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2、工艺美术(构成基础):

3、书法鉴赏: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4、数字摄影技艺:

5、工笔画:

6、素描基础: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7、形体舞蹈:

8、音乐表演: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2.课程内容要求

音乐鉴赏: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选用适合本课程标准的学习材料和教材。学习材料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加深学生对艺术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其内容应体现实用性、先进性、普适性,使教材更贴近教学目标要求。学习材料中的能力训练项目要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且具有可操作性,文字及整体表达须精炼、准确、科学。

(1)教材选用:

《艺术导论》,唐玉琴、徐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

《音乐欣赏》,陈琪语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构成基础》,郑军,2010年9月出版

《数字摄影技艺教程》,罗勇编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

(2)参考资料:

《艺术学基础知识》,王次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音乐鉴赏》,刘晓静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版

《书法鉴赏》,路云亭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舞蹈鉴赏》,江玲、陈鸿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2.教学组织与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幻灯、MV、录像或者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搭建互动活跃的平台,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3.课程考核与评价

力求形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以课堂提问、集中考核等方式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要进行过程考核,考察学生能力形成及技巧运用状况。具体要求为: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

平时成绩:(1)考勤与课堂提问20%

(2)纪律20%

(3)作业、过程考核30%

期末成绩:期末考核30%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要求。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

制定:詹丹妮

审核:王雅平

《 建筑设计基础Ⅰ》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建筑设计基础(1)》教学大纲 建筑工程学部建筑装饰设计教研室 课程编号: 03122011 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 学分:6 总学时 112 (理论学时 40 ;实践(实验)学时: 72 )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就是为建筑学专业开设得重要专业基础课,在建筑学设计系列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就是建筑设计入门得关键。 本课程得教学宗旨与目标就是通过系统得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课程作业过程训 练,培养学生对建筑形式语言得认知、运用、表达能力与初步得建筑设计构思能力,为学习后续得建筑设计课程打基础。 二、本课程得目得任务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就是建筑设计得启蒙 教育,就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得建筑设计思维方法,即“悟性——理性——创造性”过程得重要环节,更就是建筑设计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教育得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得目得任务就是: 1.建立正确得建筑观; 2.对建筑设计体系得初步认识,对设计过程得感性认识与一般了解,对名建筑得欣赏与评价; 3.掌握建筑设计得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即建筑功能、空间、环境得概念,平立剖面得含义以及规范表达,形式美得法则等; 4.建筑表现技能得表现:建筑制图、渲染技法、模型制作、徒手表现、建筑速写等。 三、本课程与其她课程得关系 建筑设计基础课就是建筑学专业得主导课程——建筑装饰设计系列课程得先修课程。本课程所讲授得内容与所进行得各方面基本功训练直接为今后得建筑

装饰设计课提供预备知识与技能。 四、本课程得基本要求 1.建筑表达部分: ·学习水彩渲染技法; ·学习模型制作方法,及通过模型推敲方案、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2.建筑形态构成部分: ·培养对建筑形体得认知与组合加工能力; ·培养对建筑空间得认知能力,学习设计、创造建筑空间得方法。包括认识不同空间类型(动、静、开敞、封闭、流动、引导……)与学习空间限定得手法(设立、下沉、升起、围合、覆盖……); ·加强对各种建筑形式要素(形状、色彩、尺度、质地、方向、位置)得直觉及相关性认识,培养用形式要素表达设计意图得能力; ·学习建筑形式得加工方法( 附加、重复、穿插、切削、旋转、、、、)。 3.建筑美学部分: 学习美学原理,培养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将审美感觉与构图能力训练贯彻于一切作业得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变化与统一得方法。 4.建筑设计入门部分: 初步了解建筑设计得程序与方法。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建筑初识 (4学时) 了解重点:初步接触建筑概念,介绍与本课程相关得基本内容及工程字规范书写。 难点:学习这门课程得目得与达到何种标准。字体结构与笔画特点。 第二部分徒手线条练习 (4学时) 掌握重点:徒手线条得组织、排列、衔接、构图等表达。 难点:线条得流畅、间距得疏密、衔接得方法、黑白灰得对比关系等。 第三部分工具线条练习 (6学时) 掌握重点:学习用墨线综合表现得方法,训练构图能力,加强审美感觉。 难点:墨线线条衔接得当,图面精良。 第四部分建筑绘图练习 (10学时) 掌握

(完整版)《母婴保健》课程标准

《母婴保健》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母婴保健 课程代码:10321119 课程类别:专业技能课 课程类型: B类(理论+实践课) 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 适用专业:助产 总学时:54学时(理论学时数:36学时,实践学时数:18学时) 开课系部:护理部 授课教研室:妇儿教研室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母婴保健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助产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方向课程,本的主要内容是期保健、孕期保健、分统期保健、产期保健母乳限养与孔别保生儿9题儿保健以及婴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指导。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孕产知和儿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行为特点,掌握其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与及求进行通,进行母婴保健和科学育儿指导:能进行预防技种指导:能开展保物法法的直传教育,初步实施对孕产妇的健康管理。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能有文化体有与康、公共艺术等公共基础课及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基础护理、健康评估、产科学基助产技术等专业核心课。 (二)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迅速发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在课程的结构上,更注重课程的选择性与整体性,精选母婴专业实用、用为主要内容,同时重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与知识整体性的贯穿。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精选学生必备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的发展成果与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参与、勇于、乐于参加思考、实验、探究,逐步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在课程评价方式上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励的方式使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 (2)依托医学行业,课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的要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培养专科层次的应用性人才。《母婴保健》课程的设置围绕培养目标,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求为前提,根据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进行课程设置,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3)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法,将课程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解透彻。以多媒体讲授法为主,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等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法生动活泼的将枯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相关概念与应用。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

《幼儿艺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标准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课时:36 一、课程地位 本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以教学论的一般原理为依据,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原则,来阐述幼儿园艺术教育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学科,实践性及操作性强。该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幼儿艺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组织、评价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能力。 本课程是幼儿生理与保育、幼儿心理发展与评价,学前教育原理等学前教育理论基础过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舞蹈、琴法、美术、幼儿园教玩具设计与制作等艺术类课程的后续课程,又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先行课程。 二、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 ●形成热爱幼教以及幼儿艺术教育的情感 ●养成将正确教育理念运用于幼儿园艺术教学实践的自觉性 ●增强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目标 ●了解幼儿艺术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理解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内容特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及前沿理念,形成幼儿艺术教育的科学理念 ●掌握前儿童艺术教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3.技能目标

●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设计各类艺术教育活动 ●掌握组织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并组织实施活动 能运用所学,对幼儿艺术能力发展及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幼儿园艺术教育概述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艺术领域目标解读 第二课幼儿艺术教育活动方案各要素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要求 1.理解并掌握艺术领域的目标 2..掌据教案的组成部分、书写格式和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掌握教案的规范格式及各部分的设计要点 2.难点: 理解和掌握艺术领域的目标 第二单元设计实施歌唱活动 (一)教学内容 第一课幼儿歌唱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二课幼儿歌唱活动的目标与内容 第三课幼儿歌唱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2011版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与变化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部分解读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李冬梅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2月1日颁布了。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这些对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难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对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修订后的英语课标与原文变化(宏达学校罗敏江老师) 一、具体修订内容改动摘要(加黑部分为核心变化) (一)前言部分 突出外语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国民素质教育,是国家开放的需要,是对外交流的需要,并强调其在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性质 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三)基本理念 基本理念部分的修订以突出英语学科特点的思想为原则,修订原小标题及内容,使英语教育的特点一目了然,同时,在每一条理念中再次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四)课程设计思路 明确指出了了英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综合考虑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义务教育阶段起,建立一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系统而持续渐进的英语课程体系。(其中,七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初中英语新课标是以素质教育和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力求帮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式、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使其成为懂得如何处理问题的学习者。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课标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 从课程性质上说,义务阶段的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质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确定了课程目标的技能目标,即每堂课都要凸显出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与他人沟通,所以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对英语的听说读写做到融会贯通。英语课程的工具性还确定了课程目标的语言目标,学生通过课堂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包含有语音知识、词汇、基本的语法,功能和日常的话题。对于每个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知识又有不同的要求。就人文性而言,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确定了英语课程的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祖国意识、合作精神、自信意志以及兴趣动机。文化意识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文化理解以及文化知识。学习策略是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资源策略、调控策略以及认知策略。 通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我们可以了解到英语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学习形成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参考书目 专著类: 1、《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王受之著) 2、《建筑:形式空间秩序》天津大学出版社 3、《设计与分析》天津大学出版社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比例——科学?哲学?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注: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建筑的同学可以选读。 9、《外国建筑史》(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0、《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世界室内设计史》((美)派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拙匠随笔》(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13、《走向新建筑》((法)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注: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代表作,有助于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由来。 14、《建筑十书》(维特鲁威,高履泰译,知识产权出版社) 注:已知最早的建筑设计理论著作,提出建筑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理论,建立了建筑学的基本体系,提出了著名的“坚固、美观、实用”的建筑三原则。 15、《安藤忠雄论建筑》((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6、《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日)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7、《建筑师的20岁》(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安藤忠雄研究室编,王静、王建国、费移山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注:真实记录日本现代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设计历程,是建筑师的成功学。 18、《负建筑》((日)隈研吾,山东人民出版社) 注:很有意思的一本书,空间设计的哲学思辨。 19、《普利茨克建筑大师思想精粹》(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定位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人类社会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概要地论述艺术的基本原理、知识是研究艺术发生的基本规律、阐述艺术的基本性质、艺术活动系统以及艺术种类特点为宗旨的学科体系。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可以帮助学习者认知艺术文化与艺术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实现意义化生存梦想。奠定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艺术学理论基础,观察和分析艺术领域的各种现象,研究艺术的发展规律,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必修技能课程,教学对象为全日制中等职业专科三年制的学生。本课程的教学思路是本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以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为辅助手段,从艺术本质论、艺术门类论、艺术发展论、艺术创作论、艺术作品论和艺术接受论这六大方面循序渐进地深入探索研究艺术发展和创作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艺术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范畴问题,让学生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并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为艺术实践服务。 本课程教学内容以中等艺术教育“十二五”部级教材《艺术概论》为主,结合其他《艺术概论》教材书籍和当代美学和文学研究的部分新成果作品的鉴赏,以讲授为主、鉴赏、讨论、为辅,激发学生对艺术本质、规律、创作特征的思考,并根据当下社会艺术领域的发展现状为例结合艺术理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思考辩证的能力。 本课程共36学时,是以理论为主的职业基础课。计划基础理论课程为24学审美特征、让学生对艺术的本质、学时的学生实践互动展示学时,12并结合时, 创作和发展特有清晰地认识并有所思考启发,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加入让学生根据论点自由选题从自身专业出发选择作品进行演讲展示,通过学生互动讨论的环节让大家更透彻地理解理论并用于实践中去。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们能较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基本原理、原则,作为艺术创作者从理论上认识艺术的本质,特性及艺术发生的客观规律, 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审美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艺术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激发对艺术学习的历史责任感,使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更有自觉性,更有思想性,更有创新性,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到艺术的本质特征;使学生了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过程;使学生掌握艺术分类的原则和各门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使学生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过程,了解在艺术创作中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艺术家应该具有的修养与能力;使学生懂得艺术家是艺术活动和艺术创作的主体;

美术课程标准

学习时间:2013.6.14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

上海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上海市初中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 一.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 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比较丰富的语言知识,学习过程的体验,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乐于接受世界优秀文化的开放意识; 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1.基本素材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变化与发展) Cities and countries (城市和国家) Cultures and customs (文化与习俗) Earth and space (地球与太空) Famous people (名人) Features (人与事物的特征) Food and drinks (饮食) Historical events (历史事件) Holidays and festivals (假日与节日) Illness and festivals (疾病与健康) Interests and hobbies (兴趣与爱好) Jobs and employment (工作与就业) Literature and art (文学与艺术) Man and nature

Mass media Natural world Neighbourhood and surroundings Personal information Public pla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bjects Recreation and sports Social communication Social relationships Transportation Trips and journeys 2.呈现形式Advertisements Chants Dialogues Fables Famous sayings Guides Letters News Notes Passages Plays Poems Proverbs Reports Songs Stories Surveys 3.功能意念 Ability and inability Advice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Apology Arguing Blame Boredom Certainty and uncertainty Comparison Complaint Concern Confidence Congratulations

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美术绘画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学校 美术绘画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负责人:_______________ 二〇一八年四月 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 专业名称:美术绘画 专门化方向: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掌握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能力,能胜任摄影、数码后期制作、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等艺术设计、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技术技能型美术绘画设计人才。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1.综合素质

(1)热爱祖国,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2)具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爱岗敬业、诚信协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文明行为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3)具备必须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文艺基础知识、美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拓展所需知识;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自觉锻炼身体,有良好的卫生习惯; (5)具有正确的文艺观和审美观,能够在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6)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基本的就业和创业知识。 2.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产业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 1、具有科学、系统、辩证的人生观与社会观。 2、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3、具有灵活的头脑和创造性的思维。 4、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力、洞察力以及良好的艺术修养。 5、具有商业经营意识和品牌营销理念。 6、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工作。 7、具有良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公共关系处理的能力。 8、具备独立制定工作计划、收集资料、采集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等工作方法能力。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并掌握平面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设计中关于创意、美术基础知识、透视、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及设计技巧和方法。 3、掌握招贴、字体、包装、品牌以及各种版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与行业规范。 4、了解印刷材料、印刷设备与印刷工艺的基础知识。 5、了解广告材料、广告设备与设计输出的基础知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艺术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系统地了解艺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艺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美术涵盖的范畴、美术的分类、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通过鉴赏美术术作品、学习美术理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课程中不光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同时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习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面积极的做人原则和学习态度。 2、知识目标 (1)美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史前美术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术史知识。 (3)西方艺术流派和绘画风格 (4)建筑艺术欣赏 (5)中国传统美术鉴赏。 (6)平面设计形式和构形手法

3、能力目标 (1)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2)掌握不同时期美术形式、风格和流派。 (3)通过优秀平面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横向、多向思维方式,从而开创丰富、新颖的审美境界,为提高版面设计的整体水平打下良好的根基。 4、素养目标 (1)增强学生视觉感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感性素质。 (3)提高个人艺术修养。 (4)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课程设计思路 美术鉴赏课程由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三部分组成。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各学习模块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设计,并通过活动建议具体展开。基础型课程:是使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健康的美术审美观念与情趣,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形成与发展的必修课程。拓展型课程:是发展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美术的某些专长奠定基础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探究型课程:是学生自主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针对美术某一领域的问题进行更深入地学习、研究,从而获得并应用新的知识,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探究型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习模块本课程主要分美术及美术鉴赏的基本常识、古老文明、宗教故事影响下的美术、艺术家的故事、中外美术之间的比较以及代表作品赏析四个模块完成。内容与要求根据四个阶段课程目标进行设计与编制,针对学习模块落实教学目标。活动建议主要从研究性学习、美术与社会及生活的融合、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提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公共艺术课程

公共艺术课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主要讲述了: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美的结晶,人的审美活动也比较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活动之中。艺术教育不仅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十分重视,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 二、培养目标 (一)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操作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及敬业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及自知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 (三)专业能力目标 1、进行美术学习。 2、训练学生的抽象空间造型能力、表现能力。 3、提高艺术修养。 4、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5、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2个项目,每个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实训内容。重点是突出实际应用及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见表1。

表1-1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表1-2 课程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表 四、学习资源的选用 (一)教材选取的原则 上述教学内容要占教材篇幅的80%以上。 教材选用有较强的针对性,教材的练习题及实践环节组织合理。 教材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点,强化上机操作的训练。 五、教师要求 (一)具备承担本课程的能力,掌握美术的知识。 (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六、考核方式与标准 为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本课程主要以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考核涵盖任务全过程。见表3。表3 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将艺术的思维方式渗透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艺术的感受、想像、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 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新的课程将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提高整体素质,并使艺术学习更有趣、更容易,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感。 一、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艺术课程不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而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能力;艺术课程也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的整合创新、开拓贯通和跨域转换的多种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艺术课程具有如下性质和价值。 (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像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闪烁着人类的智慧。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 ●综合性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它不仅仅是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内容的综合,还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的综合以及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 ●创造性

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一、提出英语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与2001年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版《课程标准》更清晰地阐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即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整体国民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不再是单纯的工具性课程,而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英语学习不再是简单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二、提倡采用重在语言运用的多种教学模式 新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将原来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改写为“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这无疑是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各种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也是对除任务型教学方法之外的其它教学途径与方法的包容和认可,对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路的肯定。 三、明确音标教学的基础地位 新版《课程标准》在五级知识目标里,将原来的“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改为“根据读音规则和音标拼读单词”。这一修订明确了音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定位,使课改以来一直困扰教师的“初中英语到底要不要教音标”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音标教学获得了足够的重视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有极大帮助。 四、语法教学内容有所调整 新版《课程标准》在语法项目表中对五级的要求也做了调整。调整后的语法项目难度降低了,要求更清晰了。如被动语态中只要求学生掌握含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一般将来时的被动语态,非谓语动词中只要求掌握动词不定式做宾语、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而定语从句则只要求“能辨认出带有由that, which, who引导的限定性定语从句,并能理解句子意思”。这些对教师把握教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曲靖幼儿师范学校 学 前 艺 术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教学学时】:56 (理论)+4 (实践) 【课程学分】:2 【开课专业】:学前教育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选用教材】:《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 (主编:李桂英许晓春) 【参考教材】: 1、《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主编:郭亦勤) 2、《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许卓娅) 3、《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主编:楼必生) 4、《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编:张卫民) 【课程性质、目的】: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是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五大领域教学法之一,是培养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高素质、强实践的重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素养;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园音 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学前儿童歌唱、韵律动作、音乐欣赏、打击乐器等各方面能力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对各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掌握一定的幼儿园音乐教学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音乐教育观点,形成多样化的音乐教学方法,从而提高从事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专业技能,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选择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材料,并能够设计幼儿 园音乐活动方案和组织音乐活动。 【各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初中英语新课标解读 一、课程性质: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明确提出了外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理念,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 三、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教学建议: 1.建议学生坚持不懈,从不间断。每天至少看 15-20 分钟的英语,早晨和晚上是学英语的最好时间。 2.方法要灵活多样。一种方式学厌了,可以变换其他的方式,以便

学而不厌。 3.上下相连,从不孤立。记忆英语要结合上下文,不要孤立的记单词和短语,要把握句中的用法。 4.熟记常用语,确保准确无误。把常用的交际用语背熟,熟能生巧。5.尽量用第一人称来记忆习惯用语和句型,以便记忆牢固。 6.多方位多角度来学英语。经常读报、听广播、看外语电影、听外语讲座、读课本和别人交谈等方式来练习英语。 7.敢于开口说英语,不要怕说错。只要敢说,就一定能学好。8.要创设情景,加强交际训练。语言的运用离不开场景的强化训练,只有交际,才能学好。 9.勤奋和持续坚持。.多背,课文范例,背得越多越好,越熟越好;大多数人学不好英语根本的原因是懒惰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10.把英语当成一门声音而不是文字来学。英语首先是一门声音,敢说,加入英语学习,天天说,大胆说,大声说,不怕错,错了及时纠正。 总之,英语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人格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营造一个能进行交际实践的学习环境,并努力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自主学习模式。以期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完善学生,使英语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建筑设计基础》教案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一、课程单元、章节: 第一章建筑知识概论 第一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二、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使学生对建筑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 2、熟悉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3、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建筑学专业的学习方法。 2、难点:建筑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进度: 讲授新课:1.建筑的基本概念1学时 2.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0.5学时 3.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0.5学时 4.中外建筑简介1学时 五、课时数: 3课时 六、教学、教辅方式、教具: 教学方法:新课讲授,教学演示与板书结合。 教辅方式:课堂提问及解答 七、思考、练习题、作业: 1、思考总结中国建筑自己的特色。 2、复习学习重点,提前准备下节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具。 八、参考书: 1、《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美)弗郎西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图解思考:建筑表现技法》,拉索P.;LaseauPaul;邱贤丰,中国建工出版社 3、《建筑十书》,维特鲁威著,高复泰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4、《外部空间论》,(日)卢原义信著 5、《建筑设计资料集1》,中国建工出版社 6、《建筑形式美的原则》,(美),邹德侬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7、《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美),汤纪敏包志禹译中国建工出版社

九、教学小结、后记: 1.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交流,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即时迅速掌握操所学知识。 2.除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授课程内容外,及时引入课程外的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中认识到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十、教学内容、过程(附后): (一)、讲授新课 1、介绍专业特点,学习的要求,以及该学科发展的历程。学科的形成以及与 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2、第一章节:建筑的基本概念 (1)建筑及其范围 (2)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3、第二节建筑师的职责和社会地位 4、第三节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 (1)掌握设计的意义 (2)明确设计的程序 (3)培养设计意识,转换设计思维 5、第四节中外建筑简介 (1)中国建筑发展简介,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及不同地区不同建筑的特征(2)外国建筑发展简介 (二)、学时小结 理清章节脉络,强调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以提问的形式进行复习小结。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公共艺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 2.使学生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 (一)基础模块 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且学生普遍具有一定认知基础.喜闻乐见的音乐和美术作为主要内容。 基础模块 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

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要重点选择旋律优美,具有经典性.代表性和时代感的名曲佳作,分析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音乐与文化.音乐与情感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品质的理解。 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熟悉不同艺术类型,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 (二)拓展模块 适应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学生需要,主要内容既可以是基础模块的专项拓展,也可以是与基础模块不同的艺术门类;既可以是与专业相结合的艺术拓展,也可以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学生在完成基础模块学习后,应当选择拓展模块中的任意两个模块进行学习。 拓展模块——限选内容 1.拓展模块举例 与基础模块相关联的艺术特色课程,如:“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等。 2. 拓展模块教学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