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提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搜集金融监管理论的相关资料。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金融监管理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主要经历了自由放任、政府直接管制和安全与效率并重的监管。本文还搜集了金融监管机构理论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的关系,在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金融监管。

关键词:负外部性效应;公共产品;柠檬问题;政府失灵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失灵会导致金融和经济体系的混乱,危害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这就有必要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进行外部监管。

(一)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效应。金融体系的负外部

性效应是指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

币信用紧缩而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金融机构在中介过程存在风险与收益的外部性,存在监督、选择信贷的外部性,存在金融混乱的外部性,尤其是银行业作为一个特殊行业,其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高于银行自身的成本。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个别金融机构的利益

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之间严重的不对称性使这种办法显得

苍白无力。另外,科斯定理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说明,外部性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因此,需要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介入来限制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影响。

(二)金融体系的公共产品特性。一个稳定、公平和有效的金融体系带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受,无法排斥某一部分人享受此利益,而且增加一个人享用这种利益也并不影响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体系对整个社会经济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特性。

(三)金融机构自由竞争的悖论。金融机构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决定其不完全适用于一般工商业的自由竞争原则。一方面金融机构规模经济的特点使金融机构的自由竞争很容易发展成为

高度的集中垄断,而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可能造成价格

歧视、寻租等有损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者利益的不良现象,会降低金融业的服务质量和有效产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因此,应该通过监管消除垄断;另一方面自由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而金融机构激烈的同业竞争将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进而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因此,自从自由银行制度崩溃之后,金融监管的一个主要使命就是如何在维持金融体系的效率的同时,保证整个体系的相对稳定和安全。

(四)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在不确定性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经济学表明,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是市场经济不能像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那样完美运转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在金融市场上,信息是完全的,则资金盈余者可以判断潜在的借款人是否值得信任、他们将资金投入运作后是否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到期归还本息是否有保障等。但在现实运行中,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此产生了Akerlof的“柠檬问题”,即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问题。然而,搜集和处理信息的高昂成本使金融机构又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就有责任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少金融体系中的信息不完备和信息不对称。

二、金融监管相关理论

(一)20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是经济自由主义盛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对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管制和干预很少。直到1797年,弗朗西斯•巴林爵士在谈到英格兰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时,首次提出了“最后贷款人”这个概念。因此,20世纪末期人们逐渐意识到需要一个“最后贷款人”以增加货币供给的弹性,而按照这个思想建立起早期的中央银行后,现代意义的金融监管就开始形成。

(二)20世纪三十年代后的金融监管相关理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表明:金融市场具有很强的不完全性,“看不见的手”无所不至的能力只是一种神话。“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公共管制正是对社会的公正和需求所做的无代价的、有效的和仁慈的反映”。这一时期金融监管理论主要是顺应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机制的怀疑,为三十年代开始的严格而广泛的政府金融监管提供了有力的注解。

经济学界对“政府失灵”即政府金融管制是否有效进行了讨论。Stiglitz(1971)认为(后经Posner(1974)和Peltzman (1976)的补充),政府管制并不是为了保护全体公民或者人数众多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即并不是公共利益理论所称的要控制市场失灵、控制资金价格、防止各种金融风险的传染,以及为保证金融体系的健康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

效率等,而是为了某些利益集团的政治收益和经济收益的最大化。

20世纪七十年代,困扰发达国家长达十年之久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破产,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主义、供给学派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和思想开始复兴。在金融监管理论方面,金融自由化理论逐渐发展起来。“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理论是金融自由化理论的主要部分,其核心主张是放松对金融机构的过度严格管制,特别是解除对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种种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活力和效率。

三、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理论

(一)赞成中央银行需要和银行监管机构分离的观点。许多学者认为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方面与银行监管

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因为一旦银行体系出现问题,中央银行作为监管机构,往往必须要对银行提供援助,而这又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这与一个国家保持物价稳定的目标是冲突的。也有学者从利率与银行安全的冲突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银行执行扩张的货币政策,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银行体系的利润下降,出现不稳定。Di Noia和Di Giorgio(1999)通过对24个国家1960~1996年的有关数据为样本的研究得出中央银行

同时负责银行监管的情况下,一国的通货膨胀率比不负责监管的国家高50%以上的结论。说明了在执行银行监管职能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了干扰。根据Lannoo (1999)的观点,中央银行退出监管的发展趋势可以有如下的解释:首先,银行业成为了一个日益复杂的行业,对其界定越来越模糊。随着银行业的发展,银行监管也有了新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行业自律的作用及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管理,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一个专门关注于银行内控制度运行状况的机构,更强调微观层面的监控,这与传统上更侧重宏观职能的中央银行有所冲突。

(二)在中央银行内部保留银行监管职能的观点。也有许多学者反对成立单独的银行监管机构。他们认为,由于银行体系存在着系统性风险,这需要中央银行在必要时发挥作用。单个银行的问题由于具有传染性,会引起系统风险。由于在实践中难以将提供流动性与提供实质性的资金支持区分开来,如果中央银行将发挥最后贷款人功能,则不得不在道德风险与系统安全之间做出一个选择。Pauli (2000)认为通过管理银行的结算和储备账户,中央银行可以实时监控银行的行为,这是其他监管机构所不能代替的。Louis(1995)认为由于银行危机越来越复杂,所以处理危机的机制越来越复杂,如果将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央银行分开,可能不利于快速处理危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发

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简单,金融机构业务单一,而且也缺乏必要的监管人才,所以没有必要分离。

实际上,这种争论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随着争论的发展,银行监管和金融监管的关系问题也受到了关注,因为这也关系到银行监管是否需要从中央银行分离的问题。

(三)金融统一监管与多边监管的观点。Llewellyn (1996)对各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出了各国存在着不同的金融监管体制。Abrams等人(2000)探讨了金融监管的统一问题,指出执行货币政策的机构与金融监管的机构应该分别设立。他们认为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一个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好处是统一的组织结构能够获得“监管规模经济”。与多边监管机构相比,统一监管不仅可以节约运行成本,而且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金融监管人才的作用;另外,统一监管还能够获得“监管范围经济”,原因是统一监管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市场主体提供多种监管服务。

也有学者反对成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他们认为在不能很好地解决内部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划分的情况下,统一监管实际上换汤不换药。泰勒(1995)指出人们往往将减少监管冲突、提高监管的合作性作为统一监管的明显好处,殊不知,这一好处却是用监管冲突的内部化换来的。

一些经济家还对统一监管机构可能带来权利的过度集中表示了担忧。

四、小结

金融制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与金融制度发展变化相适应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金融监管理论也有着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目前,理论界对金融监管理论的研究已不再是简单的提倡严格管制或放松管制的问题,而呈现出以更客观的态度对待金融监管,主要表现为:在主张放松管制的同时,承认监管存在的合理性;更加注重金融监管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强调金融监管制度结构对金融监管效率的影响;更加重视监管的国际协调问题;强调市场约束作用等。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东胜农村商业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米什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阙方平.有问题银行:负外部性初步研究金融研究.金融研究,2000.7.

[3]骆玉鼎.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谢伏瞻等.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

[5](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

[6]蔡则祥,卞志村.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趋势.经济问题,2001.9.

[7]戴相龙,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

[8]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9]钱小安.建立中国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构想.财经科学,2002.1.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监管(文献综述)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已出现了各类互联网金融业态,由此也就自然导致了国外很早就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讨论。早在1983年,Hirshleifer(1983)就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把第三方支付界定为“俱乐部商品”。他以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假定有一个处于低地地带的“拓荒地”,经常有海水倒灌风险,所以,每家都需要筑一段堤坝,而整块“拓荒地”的整体安全程度,并不等于每家为筑坝所付出努力之总和,而是取决于堤坝最薄弱那家所付出的努力。 Varian(2004)则进一步把这个模型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于每家在拓荒地的身家多少不同,这就会造成每家投入筑坝的努力不一样,比如,一贫如洗的光棍可能就没有动力去认真修堤坝。那么,这个光棍的行为就构成了整个“拓荒地”安全的威胁,在每家各管一段的无政府状态下,最终这个“拓荒地”就会有灭顶之灾。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充当监管者,确保这个光棍的堤坝必须达到最低的安全标准。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对互联网金融有必要进行监管的理论基础。在互联网金融的现实发展及学者们的理论研究之后不久,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进入到了美国监管者们的视野之中。 2008年9月,波士顿联储和亚特兰大联储写了一篇名为《理解新型零售支付中的风险》的文章,该文认识到零售支付正在从纸质交易向非现金(noncash)支付转变,由此带来不少新型零售支付业态的出现(PayPal已明确进入了本文的视野),这会带来五类风险,即欺诈风险(Fraud)、操作风险(Operational)、法律风险(Legal)、清算风险(Settlement)、系统性风险(Systemic)。 其中,与其他传统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因其匿名性、基于公共网络而使得数据安全(未经授权的修改、损坏和数据泄露)和非法使用(洗钱、资助恐怖主义、购买非法商品和服务)问题显得尤其突出。虽然截止到2012年,美联储仍认为,移动支付并非全新支付体系,而不过是一些借助新的通讯工具接入传统平台的新方式而已,将现有对ATM、信用卡等的监管规则扩展并覆盖它们即可,暂时尚无需全新立法。但是,他们在2012年8月报告中却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条基本原则:“对现有监管政策的了解,应当成为业内常识。”的确,在美国,仅就现存监管体系和监管法规适用于互联网金融而论,其也仍然是比较繁杂且严格的。 从监管体系来说,美国可能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使监管权限的机构众多。如果不属于金融机构,主要由联邦通讯委员会和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监管;如果属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因美国联邦和州的双层金融监管体系的存在,属于联邦管辖的,则消费者金融保护局(2010年之后依据多德-弗兰克法案之后成立的机构)、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货币监理署、美国证监管等都可能对其从不同角度施加管辖权;属于州政府管辖的,则在美国绝大多数州,其运作都需提前取得许可,并按牌照规定范围经营。从需遵守的监管法规来说,美国虽无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新立法,但现有监管法规已较繁复。到底使用哪些规则,则需要根据不同业态、机构在从事业务中实际上所扮演角色的不同来权衡。 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国银行业开始全面使用计算机,金融电子化时代来临。90年代初,我国金融专用网络体系建设获得了较大发展。1993年,中国政府宣布将金卡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后,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进程加快,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国内大部分城市中,本地清算系

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千里莺饭店营销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一、选题目的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一)选题目的 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思想最初始于20 世纪初,营销从传统的经济学转入管理学研究,标志营销管理时代的开始,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活动,战略和策略制定的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企业营销的成败。因此,要使企业的营销活动正常进行,取得预期的效果经济效益,就必须研究分析、评价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本文深入分析饭店服务业的市场竞争现状,总结分析了千里莺饭店的内部营销和关系营销策略现状,并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价格策略,营销渠道和促销策略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营销策略,对于千里莺饭店制订营销策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非常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 (二)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在2006年12月确定了论文选题后,本人就开始在学校图书馆和系资料室搜集相文献及资料,在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人大复印资料以“饭店营销”为关键词查到30篇,参阅了20篇。 二、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一)关于我国饭店业发展现状分析 黎志东在《汇景酒店营销策略研究》中指出,在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拥有了全世界最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业国内市场,这给饭店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受市场强劲需求拉动,中国饭店业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行整体快速扩张,但随后由于扩张过度在2000年前后陷入低迷调整。2001年以后,受加入WTO的影响,中国旅游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同时上个世纪90年代过度扩张的后果被市场逐步消化,中国饭店业开始复苏。 王兴琼在《当前我国饭店业的经营困境及其所采取对策和绩效研究》中认为,尽管饭店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就诞生在这个行业。按常理,它应最早、最直接吸收国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然而,饭店业在我国却面临着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效益不佳等诸多困境。整体来说,我国饭店业表现出过度竞争和竞争不足并存的格局。 王国秀在《我国目前酒店营销的一些误区及其突破》中的观点,20世纪70—80年代,供不应求是我国饭店业的一大特征,饭店经营者们大多只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接待客人和解决客房不足等问题上,至于今后的市场需求和变化则很少或根本不过问,尤其是1978年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外国游客大量涌入,—度使我国相对较少的饭店频频告急,供不应求的状况使饭店轻而易举地获得较高的超额利润这时的“饭店经营”同“饭店营销”尚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是由于超额利润的强烈诱惑,不仅饭店自身不断扩大其规模,如增加客房等,而且大量外来资金和企业也都对此相当看好,进军饭店业,以至于形成了目前这样激烈的饭店竞争局面,饭店经营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饭店管理观念也不得不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doc

与金融监管体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关于国内外金融风险理论研究文献的综述 金融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为:(1)金融风险主要源于金融系统存在的脆弱性 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明斯基(Hyman P.Minsky)、戴蒙德(Diamond)、迪布维格(Dybvig)、克瑞格(J.A.Kveget)、和卡布林(Caplin)等。 (a)明斯基的金融脆弱性假说。他在《金融体系内在脆弱性假说》一书中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繁荣到衰退长达半个世纪的分析,认为在延长了的经济繁荣时期就播下了金融危机的种子。在经济出现繁荣形势的诱导和追求更高利润的驱动下,金融机构逐渐放宽了贷款条件越来越宽松,而借款人则受宽松的贷款条件鼓励,不断扩大再生产,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从而埋下金融危机的隐患。 (b)戴蒙德和迪布维格的银行挤兑理论。他们认为,银行提供期限转换机制,借短贷长,这种独特的经营使银行业存在多个挤兑均衡状态。由于三方面的原因,银行挤兑平衡会被打破,一是短借长贷和部分准备金制度导致了金融机构内在的非流动性;二是在资产负债表中,主要是金融资产而不是实物资产,致使其在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依赖;三是因为银行系统本身具有的脆弱性而引发客户的挤兑。 (c)克瑞格的安全边界理论。安全边界指银行收取的风险报酬,体现在借款人给银行支付的贷款利息中。克瑞格认为,利息承诺的收益保障是安全边界的最全面衡量手段。银行的信贷决定主要是遵守所

谓摩根规则(JP Morgan Rule),即是否贷款主要看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用太关注未来预期。这种注重历史,不管未来的做法,实际上是假定未来是过去的重复,经济扩张使商业银行和企业有了更多想法,有良好信用记录的借款人增多,安全边际也相应地降低,尽管有些投资决定可能有误,但被市场的繁荣景象所掩盖。在经济稳定扩张时,随着时间推移,实际情况越来越多地印证甚至超过预期,使得借款人对自己的投资决定越发地充满信心。而银行即使对预期有所怀疑,也会因其他银行的行为和抢占市场份额而打消怀疑。这些不断扩大的信用风险敞口降低了安全边界,增大了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减弱到最低程度时,即使经济现实仅仅略微偏离预期,也会引起借贷关系的紧张,进而触发经济紧缩,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 (d)施蒂格勒的信息不对称理论。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勒(Stigler)在1961年发表《信息经济学》一文,奠定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础。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使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金融市场是信息不对称理念运用最广泛的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并不能保证准确,借款人为获得借款机会,往往会隐瞒自身资信状况,夸大所投项目的获得能力,使银行资产存在风险隐患。另外,存款人与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会引发金融风险。当部分存款人获得关于银行资产存在风险的不利传闻时,会发生挤兑,而挤兑行为会引发集体的非理性行为,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耗尽出现支付困难。由于金融业务的关联性和风险的传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市场营销策略理论综述 谈及营销,有人认为就是销售,把产品卖出去;有人认为要建好网络,使销售通路顺畅; 有人认为要做好市场调研,搞好策划工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笔者根据多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将营销战略理论体系总结为“14Ps+1S+4Cs+4Rs, 现将这一理论系统阐述,并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一、4Ps 营销组合策略 1953 年,尼尔·博登(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 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 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企业要对这 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 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 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 称为 12 因素“营 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 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 这一组合策略使人们在从事市场营销运作时可以较为清晰地从这些方面入手, 并对市场营 销的研究范围做了较好的界定。 4Ps 是随着营销组合理论的提出而出现的。 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 (Jerome McCarthy) 于 1960 年在其 《基础营销》 (Basic Marketing) 一书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为 4 类: 产品 (Product) 、 价格 (Price) 、 渠道 (Place) 、 促销(Promotion),即著名的 4Ps。 1967 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规划与控制》第 1 版进一步确 认了以 4Ps 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 4Ps 营销策略自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 营销理论中的经典。 而且,如何在 4Ps 理论指导下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 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 4Ps 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每本营销教 科书和每门营销课程都把 4Ps 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 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 4Ps 理论出发考虑问题。 4Ps 的提出奠定了管理营销的基础理论框架,该理论以单个企业作为分析单位,认为影 响企业营销活动效果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企业不能够控制的,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 地理等环境因素, 称之为不可控因素, 这也是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 一种是企业可以控制的, 如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营销因素,称之为企业可控因素。 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不可控环境的过程,即通过对产 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 的实现和满足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 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科特 勒,2001)。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 魏明侠,司林胜(2005)指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实现宏观、中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围观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营销。 孙玲(2003)说绿色是当今世界的时尚,绿色消费是当今世界性的消费主旋律。每个企业,每个经营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绿色营销意识,坚持从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全过程至始至终保持着绿色状态。 刘敏(2004)认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对消费观念与营销观念进行真正的再认识,才能自觉参与和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活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绿色消费时消费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安全与健康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份渴望。 甘碧群(2005)认为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张和艳(2002)指出一个有魅力的超市,不但是一个“质量信得过的企业”,还必须是一个“环保信得过的企业”。纵观零售业的基本态势,以由浅层次的商品竞争演变到深层次的服务竞争,然而服务竞争的一个核心点是,从满足顾客购物需求一般层面上升到关注和保护顾客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 刘致良,冼锋(2007)指出餐饮企业的绿色营销管理,就是要改变餐饮存在的发展模式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烹饪方式欠科学等问题,将绿色营销的理念贯穿于餐饮企业的设计、消费、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找出潜在的危害安全、影响营养健康、破坏环境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餐饮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万后芬(2006)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

互联网金融文献综述

《创意众筹的异质性融资激励与自反馈机制设计研究》黄玲,周勤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技手段的发展,一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创意转化成产品,如打印机、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不仅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促进了一批创意型企业的成长。同时,一些传统产业中的企业通过发展创意项目顺利摆脱了结构转型的困境。支持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然而创意项目发展初期却面临诸多难题,其中融资难是其关键。创意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创新和企业的转型,而融资难是其发展初期面临的关键问题。而众筹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从融资人、投资人和平台三方面说明了众筹模式三方目标各异,激励具有异质性。并建立模型,对这三方的激励模式进行了分析。之后,本文指出在众筹发展的初期,众筹机制的设计任务主要由平台来承担,肩负着教育市场和指导众筹的使命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创意项目和资金有效对接,从而满足三方利益的一致诉求。随后,本文结合激励模式、众筹机制两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表明,在阈值机制约束下,资金需求较小的创意项目倾向于选择众筹模式,融资方通过平台展示,向投资人发送项目质量信号,投资人在自我尽职审查机制下选择符合自身偏好的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借助“点名时间”数据研究表明,有效的质量信号在满足投资人偏好类型条件下能诱发投资激励,并通过众筹社区反馈渠道迅速传播,推动创意项目取得成功,反之则可能遭遇失败,这可以形成有效的众筹自反馈效应。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以改善异质性融资激励缺陷与创造自反馈机制的优良环境为基础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美国SEC众筹新规及其监管启示》龚映清,蓝海平 众筹作为一种科技融资的新模式,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众筹通过互联网有效匹配了资金供给与需求,为初创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且低成本的融资方式,是传统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补充。然而作为一种新模式,众筹模式也存在着包括股权众筹受限、投资者保护难等许多问题。因此,2013年10月,美国SEC正式发布了一项针对众筹的监管提案,以规范早期的众筹市场,促进其良性发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股权众筹、对发行人的要求以及对中介机构的要求。该法案的颁布对众筹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放宽了投资者门槛,二是有利于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三是加速了众筹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时这一法案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可能会增加发行企业成本,不利于投资者保护,增加监管成本等。但总的来说,美国众筹新规提案为众筹发展框定了边界,提供了土壤。本文针对中国众筹模式发展的中出现的政策监管不明、创新环境弱、投资者保护难度大、社会公众对众筹认识不足等问题,结合美国经验得出一些启示:一是要加快立法,二是要不断探索股权众筹方向及其可能路径,三是必须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四是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众筹项目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与分析》杨扬,Chun-TaLU,王菲菲,许进,PhilipS.YU 与传统的募资方式相比,众筹具有募资速度快和成本低等优势,因而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募资渠道。然而,由于众筹平台中的大多数项目都以失败告终,众筹项目发起人、投资者和众筹平台的运营者都迫切地需要找到能够有效提高项目成功率的方法。本文针对众筹项目由于社会影响力不足而成功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面向众筹平台的社交网络影响力预测方法。根据已有的数据,本文构造了一些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项目统计特征、内容特征、社会行为特征和社会结构特征等4类累积特征。其后,结合KickStarter众筹平台数据和Twitter社交网络中的相应数据外构建了模型,对众筹模式的影响力增长以及上述四项累积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整个推广过程中,众筹项目的社交网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信息不对称下金融监管理论综述 摘要: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市场信号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这一理论为很多市场现象如股市沉浮、就业与失业、信贷配给、商品促销、商品的市场占有等提供了解释,并成为现代信息经济学的核心,被广泛应用到从传统的农产品市场到现代金融市场等各个领域。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关键字: 自律型金融监管理论、管制型金融监管理论、效率型金融监管理论、稳健型金融监管理论、信息不对称、信用信息不对称、金融危机 正文: 金融监管经历了从自由到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到重新管制理论的历史演变。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金融监管理论,主要集中在货币监管和防止银行挤提方面,焦点问题在于要不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体的官方安全网上,对于金融机构经营行为的具体干预则很少论及。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打破了古典经济学“市场万能论”的神话。在这个时期,立足于市场不完全、主张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取得了经济学的主流地位,金融监管理论主要以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弥补金融市场的不完全为主要研究内容。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直接将金融监管制引入经济政策操作实践,传统上中央银行的货币管制已经发展为货币政策并服务于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干预成为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而后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理论,其中以1973年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为代表,主张放松对金融机构过度严格的管制,特别是解除金融机构在利率水平、业务范围和经营的地域选择等方面的限制,恢复金融业的竞争,以提高金融业的效率。还特别指出,“金融抑制”是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根源。随后,由于在对公共利益监管理论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同时,理论界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对监管的多种解释,产生了监管经济论、寻租理论、俘获论、社会契约论等多种监管理论,形成了以利益集团理论为核心的金融监管理论体系。其中以监管经济论影响最大,并被广泛接受。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依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综述 专业:工商管理班级:08级工管本科一班作者:万帅红指导老师:桂燕 摘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证券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中国证券市场在十余年间经历了为世人瞩目的巨大发展。近年来尽管证券领域的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但关于我国证券监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此起彼伏的金融风波使得证券监管正成为全球日益瞩目的焦点,尤其是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各种触目惊心的违法违规现象,折射出中国证券监管的种种问题。因此,对我国证券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证券监管;对策研究 证券监管,是以矫正和解决证券市场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及其部门通过法 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参与证券市场各类主体的行为所进行的干预、管制和引导。 证券监管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伴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证券市场的 问题的逐渐暴露和突出,对证券监管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 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众多的经济学家都对证券监管进行 了研究和分析,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蔓延使得加强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从而 对证券监管的讨论和研究空前强烈。在众多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一、关于证券监管一般理论的研究 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2年,美国罗斯福总统接受了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经济学原理,把监管运用于证券市场,从而开始了对证券监管的研究。虽然证券监管的观点自凯恩斯时代起便被广大经济学者所津津乐道,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经济学(Economies of Regulation)或管制经济学(Economic Regulation)却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卡恩(Alfred Kahn)于1970年出版的《规制经济学》和乔治·施蒂格勒(George Stisler)于1971年发表的《经济监管论》标志着监管作为一门新兴经济学分支学科的诞生。

案例:英国金融监管概况

案例:英国金融监管概况 英格兰银行〈Bank of England〉为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根据英格兰银行法,其经营目标为:维护金融体系健全发展,提升金融服务有效性,维持币值稳定。就首要目标言,最终为强化保障存款户与投资者权益,这与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良莠密切相关。依据1987年银行法规定,金融监管业务系由英格兰银行辖下之银行监管局掌管。随金融市场进步与发展,银行与金融中介机构的传统分界线,日趋模糊。因此,英国首相布莱尔于1997年5月20日宣布,英国金融监管体系改制,将资金供需与支付清算系统中居枢纽地位的银行体系,及隶属证券投资委员会的各类金融机构,业务整合成立单一监管机构,即金融服务总署〈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简称FSA〉。1 FSA有下列九个业务监管机构:建筑融资互助社委员会、互助社委员会、贸易与工业部保险业委员会、投资管理监管组织、个人投资局〈主管零售投资业务〉、互助社设立登记局〈主管信用机构监管〉、证券期货管理局〈主管证券及衍生性信用商品业务〉、证券投资委员会〈主管投资业务,包括票据清算与交换〉、及英格兰银行监管局〈主管银行监管,包括批发货币市场〉等。法律赋予FSA权力如下:一、对银行、建筑互助社、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与互助社之授权与审慎监管;二、对金融市场与清算支付系统之监管;三、解决对影响公司企业、市场及清算支付系统之问题,在某些特殊状况下,如英格兰银行未能贯彻其利率政策,且影响危及经济体系稳定性时,FSA将与英格兰银行协商合作。 FSA掌管所有金融组织,目的在于提升监管效率,保障消费者权益,并改善受监管单位之金融服务。受FSA监管的金融产业,对英国经济重要性如下:金融服务占国内生产毛额70%,约占FTSE 100总值30%,近一百万人服务于金融产业,相当于5%之英国劳动人口。大部份成年人均为金融产业之消费者:80%家计单位拥有银行或建筑互助社之帐户,约70%购买人寿保险或养老年金,超过1/4成年人投资股票或单位信托。 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对比英、美两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差别。《货币金融学习题与案例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胡乃红主编 1證券投資委員會〈即SIB〉成立於1985年,為英國管理及監督各類金融組織業務之機構。FSA 係由SIB更名而來,其業務包括原隸屬於SIB監理範圍,暨自英格蘭銀行移轉之銀行監理權。

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学生姓名马建召 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08-1班)学号200806040125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指导教师(职称)仝新顺(教授) 完成时间 2012年 6 月 1 日

基于“电子菜箱”的农产品 网络营销运作分析 1.国内研究现状 1.1网络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1.1.1主要的网络营销观念 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媒体,以新的营销理念、方式、手段等实施营销活动,更有效的促成个人和组织交易活动的实现。如张雁白、黄泽华认为网络营销是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崭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的全部营销活动,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把钥匙,也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展开的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发展。 山东大学的胡正明认为网络营销是指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以新的方式和理念来实现目标的营销活动方式。网络营销的理论基础是整合营销、虚拟营销、软营销和直复营销。 河南师范大学部翔的网络营销理念基础主要有三个:整合营销、直复营销和软营销。整合营销体现了以顾客为出发,企业和顾客不断交流的特点;直复营销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市场营销体系;而软营销强调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尊重消费者的感受和体验,让消费者主动接受企业的营销活动。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的杨延红认为网络营销是企业利用网络媒体来开展各类市场营销活动,是传统市场营销在网络环境下的延伸和发展。 1.1.2网络营销的特点 张雁白,黄泽华等学者认为网络营销具有虚拟性、便利性、服务性、低成本性、速度快、互动性、国际性、时空无限性等。 王耀球、万晓认为网络营销有4个特点:具有极强的互动性,有助于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目标;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费用;帮助企业增加销售,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服务于顾客,满足顾客的需要。 朱稼兴、段鹏等通过对中国网络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进行分析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主动权在消费者),强调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极强的双向交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摘要:市场营销理论最早是西方开始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引进西方先 进管理思想与经验,我国理论界人士不断消化吸收其思想内核,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推陈出新,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市场营销理论最初从组合理论开始展开,逐步拓展其理论边际,成为一门涉及服务营销、互动营销等领域,并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完善其模式的理论体系。同时市场营销基于对社会实务界的细致观察,不断捕捉社会经济风潮,不断增强其理论指导实务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别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献综述将具体从基本理论开始展开研究,再与实际的航空营销工作中与理论相结合,从而论证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的巨大功效。 关键字:市场营销;服务营销;营销模式;互动营销;航空营销

一.引言 市场营销理论首先出现在西方,最开始是从组合理论开始萌芽。1953年,尼尔·博登博士(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 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称为12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1]后来的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教授在人们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首字母的缩写。同年,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也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2] 二.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最初的市场营销理论并没有将无形服务和有形实体产品加以区分,直到1966年,美国的拉斯摩(John·Rathmall)教授第一次提出要用新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并要求将两者加以区分,随后在1974年专门著作一本讨论服务市场营销的书,这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理论诞生。[3]随后西方理论界又在组合理论方面出现新的进展,先后出现了以下新的理论创新。布姆斯和比特纳1981 年在原来 4P 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 P”:参与者(Participants)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人—People, 即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顾客;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即服务组织的环境以及所有用于服务生产过程及与顾客沟通过程的的有形物质;过程(Process),构成服务生产的程序、机制、活动流程和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沟通,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4]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策略,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6PS。随后菲利浦·科特勒又提出了11P营销理念,即在大营销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和人。同年在其著作《营销管理》中定义市场营销为:市场营销是指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 选择和决定企业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业务、计划,以便更好地为目标市场服务。[5]1994年,哈佛的赫斯凯特( Jamew·L·Heskett)等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管理理论即3R组合策略。他们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对利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顾客忠诚度较高的服务性企业更能赢利,因而服务性企业应采用3R营销策略:尽力留住顾客(Retention)、销售顾客关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 sales)、鼓励顾客向亲友介绍其满意的消费经历(Referrals)。[6]最后是美国营销学家唐·E·舒尔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4R营销组合理论,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7] 菲利浦·特勒教授在1989年指出“20世的大众市场已经让位于个人市场—大规模定制”,标志着个性化市场或者说单个消费者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实

金融学中期论文文献综述

本科中期论文 题目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院系金融学院 年级专业09级专升本金融学 姓名朱逢幸 学号12320177 指导教师张远为 职称副教授

摘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各国都把金融监管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在他们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同时,却发现金融风险及其酿成的金融危机却依旧一次次地对各国经济造成重大破坏。这一问题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的思考。国内外对金融监管的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更多的学者将监管理论与其有效性结合起来考虑。 关键词:金融监管有效性金融风险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当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其风险也通过杠杆效应放大出来,处于转型时期的我国,在经济发展与金融监管方面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我国既面临着着力发展经济的重要历史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监管的难题,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对金融业实施有效的监管,如何使金融监管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关于国外金融监管的研究 Sismondi(1989)主张国家干预银行的经营,主张实行严格的银行监管。这与当时经济条件环境密切相关,也可称为比较早的银行监管理论。它探讨了为什么管制失效而又发生管制的原因。作者指出:“经济管制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理解谁从管制得益,谁因管制受损,管制会采取什么形式及管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管制是源于被管制者追还私利的政治活动,是保护被管制者的利益免受市场力量的影响。 Gowani和Marquez(2007)提出建议,建立同一点金融监管机构,他们认为金融监管中的外部性使独立监管机构的解决方案产生集体无效率。 二、关于我国金融监管的研究 (一)关于加强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金融市场的失灵决定了金融市场必须由政府来进行必要的监管,这在理论界已默契的达成了一种共识。中国银监会(2010)指出,如果金融监管不能维护金融稳定,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转,那么金融机构的利益、金融投资者的利益将无法得到保障。 张永成指出由于金融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金融体系存在着内在的不稳定性、脆弱性和波动性,这样使得金融监管具有客观必要性。因此针对我国在经济转轨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

金融监管学考试答案 A卷 一、填空题 1.保护全存款人的合法权益 2. 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3. 10亿 4. 核准 5. 暂停上市 6. 五千万 7. 流动性 8. 金融服务监管局 9. 1亿10. 20% 二,选择题 1. C D 2. CD 3. (A)BCD 4. AB D 5 D.6. ABC 7. BC 8. AD 9 ABC. 10 BC 三名词解释 1.非现场监管:监管机构通过收集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资料和财务数据,运用专业技术方法研究分析金融机构经营的总体状况、风险管理状况、合规情况等,对其稳健经营情况进行分析。 2.最后贷款人制度:中央银行承担信用“保险”责任,为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信用支持,通过信用管理稳定金融和经济。其目的是防止因挤提造成的经济波动,为中央银行监管奠定基础。 3.信息不对称监管理论:核心是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体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政府外部监管是医治良药。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金融机构处于相对劣势,面临金融效率降低和金融风险并存的局面。而政府的外部监管能够逐步完善信息的完备程序,降低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效率,减少经济损失。 4.管制供求理论:该理论诊断金融监管是为了满足各既得利益集团的需要,运用了供求规律阐述金融监管的效率问题。认为影响一个产业对政府监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监管可以提供多种利益,包括直接货币补贴、控制新竞争者进入、干预替代品和补充品的生产、实行固定价格等。 5.大型风险暴露:指金融机构的开口头寸规模大,所含风险中以对市场和清算公司构成威胁的风险。 6.分工型金融监管体制:不同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分类监管的模式。主要分为单线多头式和双线多头式监管体制。 四简答(共4题,26分) 1简述影响金融监管变迁的主要动因。( 金融管制变迁是由经济、政治形势及当时的理论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在自由经济理论影响下,金融监管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前是缓慢发展的,金融监管的初期主要是以各国中央银行的建立;1分 经济大危机严重的削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力量,对传统的不干预的经济、金融理论以沉生理打击,以凯恩斯理论为主的思想影响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决策层,对金融的监管进入了严格管制时期;2分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滞胀宣告了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从强调稳定向注重效率转变;2分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发展面临恐慌,金融危机以及严重的经济倒退、资本自由化流动、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化为特征的金融全球化成为主流。金融监管走向国际合作时期。1分 2 比较集权型、分工型、合作型金融监管体制的异同。(8分) 差异:第一,集权型金融监管体制是:指单一型的监督管理设置模式,由单一的中央级机构如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进行监管。集权型金融监督管理体制通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中央银行集权制的政治结构。1分优点:金融管理集小,金融法规统…,金融机构不容易钻监管的空子;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效率,克

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第1章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综述 1.1STP理论 STP理论体系的构建、施行是当代市场营销的中心环节,主要流程是企业通过一定的标准将市场划分为多个子市场,随后挑选部分作为企业的目标,并且在该市场中确立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地位。围绕目标市场开展的营销理论体系也就是STP理论体系,其中S是指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环节、T是指目标市场(Targeting)环节、P是指市场定位(Positioning)环节。 企业将会接触各式各样的顾客,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心理、不同地区的人文风貌、地理因素以及收入水平和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对于如此庞大的市场,任何一家企业即使坐拥雄厚资金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为避免这类问题,企业应当从企业优势出发,从事他们最擅长的一方面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选择力所能及的、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目标市场,实施针对该市场的营销活动。 图 1-1 STP战略分析流程图 (1)市场细分理论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 就是指企业按照固定标准将目标市场的

顾客群进行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都有所不同。而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行情来设计相应的产品、价格、服务和促销手段,满足细分市场中的顾客需求,已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细分是对顾客需求进行划分而不是划分产品类别,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针对性地面对顾客群,生产针对性的产品,把握不同市场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加合理的确定目标市场。 市场进行划分的环节,应当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的特质,合理选择划分标准,通常情况下,人口、心理、地理、行为、社会文化等因素是划分市场时可选择的核心因素。 差异化营销环节中,市场细分的作用是不应当忽视的,它能帮助企业合理确定目标市场,规划营销策略。不仅如此差异化营销是对市场细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细分市场显著地反映了消费者地需求,因而企业可依据自身的战略规划、生产水平以及资金力量,确定细分市场,再针对自己的目标市场规划营销方案。不仅如此,市场细分之后,信息量减少,企业能够更加准确把握消费者需求动向,当需求有所变化时,企业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规划合理科学的营销方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扩大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提升企业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水平;集中力量开拓市场提高资源利用率。所有企业的财力、人力、物力都不可能是无穷无尽的。市场细分之后,选定合理的目标市场,集中企业力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在目标市场确立有利地位;有助于企业把握市场机会,扩大市场规模。进行市场细分之后,企业对每个细分市场中消费者满意程度、消费潜能、行业竞争状地理细分:地形,气候,交通,城乡,行政区等 行为细分:对消费者行为的评估,然后进行细分 使用者行为细分:是按个人特征细分市场,职业,文化,家庭,个性 社会文化细分:是按社会文化特征细分市场,以民族和宗教为主进行细分 人口细分: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收入、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宗教信仰 或种族等 心理细分:个性或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客户细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