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复习题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复习题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复习题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复习题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城市固体废物:是指在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或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3、热值:单位质量的垃圾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称为垃圾的热值。

4、预处理技术:也称物理处理法,指通过浓缩、干燥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的形态。

5、处理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改变废物的结构和性质,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6、循环经济:是一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成的“闭环式”经济,表现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特点。

二、填空:

1、固体废物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形态可分为固态半固态液(气)态废物;按污染特性可分为危险废物和一般废物;按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矿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有害固体废物城市垃圾。

2、《环境法》将固体废物分为城市固体废物或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三大类

3、城市固体废物的来源:生产生活其他活动

4、城市固体废物的物理性质:组分含水率容重空隙率渗透性

5、城市固体废物的化学性质:挥发分灰分及灰分熔点元素组成(C H O N S)热值

6、城市固体废物的生物学特质:城市固体废物本身的生物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可生化性。

7、三化原则:以减量化为前提以资源化为归宿以无害化为核心

8、处理技术大致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化学处理、固化处理

三、简答:

1、固体废物的特点和特征

(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2)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3)危害的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4)污染“源头”和富集“终态”的双重性

2、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粉尘随风飘扬;毒气、恶臭气体的溢出;破坏植物、臭氧层

(2)对水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壤的性质和结构;妨碍植物生长、发育、危及人体健康

(3)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4)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3、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各自的目标

循环经济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3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1)小循环:企业内部的物质循环;(2)中循环: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3)大循环:社会层面上的循环

4、三化原则?

(1)减量化:从源头开始治理;改变粗放经营发展模式

(2)资源化:物质回收;物质转化;能量转化

(3)无害化: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

5、三R原则?

(1)减量化原则: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2)再利用原则:以废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3)再循环原则: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的

第三章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贮存

一、填空:

1、垃圾的收集可分为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

2、垃圾的搬运可分为自行搬运和收集人员搬运

3、垃圾的贮存方式分为家庭贮存公共贮存单位贮存街道贮存

4、清运操作方法移动式和固定式两种。

5、将收集操作过程分为四个基本用时:集装时间,运输时间,卸车时间,非收集时间

6、收运原则:在满足环卫要求前提下,降低收运费用。

二、简答:

1、城市垃圾的收集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垃圾的收集、搬运与贮存(运贮);(2)收集与清除(清运)可分为自行搬运和收集人员搬运;(3)转运过程(也称远途运输)

2、中转站(转运站)的作用,类型?

作用:中转站可将各分散收集点较小的收集车清运的垃圾,转装到大型运输工具并将其远距离运输至垃圾处理利用设施或处置场的过程。

(1)按转运能力,可分为小型中转站(日转运量<150t)中型中转站(日转运量150-450t)大型中转站(日转运量>450t);(2)按大型运输工具不同,可分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转运

3、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原则?

(1)危险废物与一般废物分开;(2)工业废物与城市垃圾分开;(3)泥态废物与固态废物分开;(4)回用物质与不可回用物质分开;(5)可燃物质与不可燃物质分开;(6)污泥应进行脱水处理

4、中转站选址原则

(1)尽可能位于垃圾收集中心或来及产量多的地方;(2)靠近公路干线及交通方便的地方;(3)居民和环境危害最少的地方;(4)进行建设和作业最经济的地方

第四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压实:就是通过消耗压力能来提高废物的容重和减小废物体积的过程

2、破碎:通过人为或机械等外力的作用,破坏物体内部的凝聚力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使物体破裂变碎的操作过程的统称

3、分选:是将固体废物中可回收利用的或不利于后续处理、处理工艺要求的物料用人工或机械方法分门别类地分离出来,并加以综合利用的过程

二、填空

1、压实参数

(1)空隙比:固体废物可看成有各种固体物质颗粒间及颗粒间充满气体的空隙所构成的集合体

(2)空隙率ε:ε与容重的关系,ε越小,则垃圾压实程度越高,容量越大(3)湿密度与干密度

(4)压缩比与压缩倍数

2、处理固体废物的破碎机主要有辊式破碎机、颚式破碎机、冲击式破碎机和剪切式破碎机

处理固体废物的破碎方式冲击破碎剪切破碎挤压破碎摩擦破碎

3、根据物料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包括粒度、密度、重力、磁性、电性)。采用不同的分选方法,分选方法包括人工拣选和机械分选,机械分选又分为筛分,重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筛分分为固定筛筒形筛振动筛摇动筛

重力分选分为气流分选惯性分选重介质分选(重液和重悬浮液)摇床分选跳汰分选

三、简答

1、压实的目标?

在于使固体废物便于运输、贮存和填埋。主要用于处理压缩性能大而恢复性能小的固体废物,但对某些密实的固体、弹性废物,则不宜采用。

2、破碎的目的?

(1)使运输、焚烧、热解、融化、压缩等操作能够或容易进行,更经济有效;(2)为分选和进一步加工提供合适的粒度,有利于综合利用;(3)增大比表面积,提高焚烧、热解、堆肥处理的效率;(4)破碎使固体废物体积减小,便于运输、压缩、高密度填埋,加速土地还原利用

3、破碎流程

(1)单纯破碎工艺;(2)带预先筛分的破碎工艺;(3)先破碎后筛分工艺;(4)带预先筛分和检查筛分的破碎工艺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焚烧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焚烧:是一种伴有火焰发生的,在一定条件进行的具有放热和发光的特点的剧烈氧化反应化学,具有强烈放热效应反应现象。

填空

1、评价焚烧效果的方法有目测法,热灼减量法,CO法(CO2)

2、三种不同的燃烧方式蒸发燃烧分解燃烧表面燃烧

3、从不同角度对焚烧炉进行分类,按焚烧室的多少分可分为:单室焚烧炉和多室焚烧炉,按炉型分为固定炉排炉,机械炉排炉,流化床炉,问转窑炉,气体熔融炉

4、烟气处理系统主要是去除烟气中的固体颗粒,烟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

氯化氢等有害物质,以达到烟气排放标准,减少环境污染。

二、简答

1、焚烧处理技术优缺点?

优点:(1)经济性:占地小,净化处理后污染小,靠近市区,减少运费,填埋容积小。(2)实用性:可全天性实施。

缺点:(1)炉渣燃烧不完全(2)气相中存留少量CO为代表的可燃组分(3)气体的不完全燃烧为高毒性有机物的再合成提供了潜在条件(4)渣中有害物质的再溶不能完全避免(5)垃圾焚烧经济性及资源化仍有改善

2、固体废物焚烧的控制因素(三T一E)

(1)废物在焚烧炉中与空气接触时间,即停留时间。

(2)废物与空气之间的混合量,即混合程度或湍流度

(3)反应进行的三者关系

过剩空气系数(E)=实际空气量/理论空气量

第六章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热解: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的状态下加热,使之分解的过程。

1、热解过程的几个重要参数:热解温度,热解速度,含水率,反应时间

2、污染焚烧:二次污染热值不高的污泥需要增加辅助燃料。

3、污泥热解:避免焚烧法的某些缺点实现污泥的节能型无害化处理。

4、热解方式分类,根据温度不同分为高温热解,中温热解,低温热解;按供热方式可分为直接加热和间接加热;按热解炉可分为固定床移动床旋转炉;按热解产物的聚集状分为气化方式液化方式炭化方式;按设备可分为单塔式和双塔式;按热解过程产生炉渣可分为造渣型和非造渣型

5、影响热解的因素:反应时间,物料尺寸,分子结构,温度,加热速率、含水率

二、简答

1、热解产物?

(1)以H2 CO CH4等低分子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可燃性气体;(2)以CH3COOH CH3COCH3 CH3OH等化合物为主的燃料油;(3)以纯碳与金属,玻璃,土砂等混合物形成的炭黑

2、热解和燃烧的区别?

热解与焚烧都是热化学转化过程。热解与焚烧有事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1)焚烧产物主要是CO2和H2O,而热解产物主要是可燃的低分子化合物;(2)焚烧是放热反应,而热解是吸热反应;(3)焚烧产生的热能量大的可用于发电,量小可用于供加热水或产生蒸汽,适于近利用,而热解产物是燃料油基燃料气,便于贮存

3、不同温度和不同加热速率下的产物收率?

(1)低温-低速加热,该条件下,有机物分子有足够的时间在其最薄弱的接点处断裂分解,重新结合成热稳定性的固体,而难以进一步分解。(2)高温-高速加热,该条件下,有机物分子发生全面断裂,生成大范围的低分子有机物,因此,产物中气体组分增加。

第七章固体废物的堆肥化处理技术

一、名词解释

1、堆肥化:是在人工控制下,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条件下,通过微生物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转变为肥料的过程。

2、堆肥化原理堆肥化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将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过程。

填空

1、影响堆肥化的主要因素:通风供氧(需氧量),堆料的含水率,温度、有机物含量、C/N、PH值。

二、简答

1、好氧堆肥化原理?

2、好氧堆肥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1)升温阶段(15-45度,1-3天)微生物以中温,需氧型为主,嗜温性微生物较为活跃,其中主要是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基质是葡萄糖脂肪碳水化合物(2)高温阶段(45-65度,3-8天)嗜热性微生物较活跃,主要是嗜热性放线菌和真菌,基质是蛋白质,纤维素

(3)降温阶段(小于50度,20-30天)只剩下部分腐殖质,主要是嗜温性微生物占优势。基质是较难分解的有机物

3、堆肥腐熟度判定标准?

(1)温度通过检测堆肥工艺过程的温度变化,来判断有机物降解及腐熟情况。(2)耗氧速率O2的消耗或CO2的产生速率反映了有机物的分解程度和堆肥化

的进行程度

第十章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技术

一、简答

1、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原则?

(1)少生产或不生产:准入、消费观念结构、改进设计、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精料,延长使用寿命;(2)进行无害化处理与处置:消毒、稳定化、焚烧。固化处理、填埋;(3)进行综合利用或回收利用:3R原则,循环利用、翻新、逆向物流、综合利用

2、填埋场的选址原则?

(1)选址必须以场地详细调查、工程设计和费用研究、环境影响评价为基础;(2)总原则是以合理的技术,经济的方案,尽量少的投资,达到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3)安全原则防止污染经济合理原则

3、垃圾降解的五个阶段?

(1)初始调整阶段;(2)过渡阶段;(3)酸化阶段;(4)甲烷发酵阶段;(5)成熟阶段

4、填埋场渗滤液的来源?

(1)直接将水;(2)地表流经;(3)地表灌溉;(4)地下水;(5)废物中的水分;(6)覆盖材料中的水分;(7)有机物分解生成水

5、场底防渗系统,防渗系统的作用?

(1)防止填埋气体和渗滤液污染环境;(2)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进入填埋场6、控制渗滤液生产量的工程措施?

(1)入场废物含水率的控制;(2)控制地表水的入渗量;(3)控制地下水的入渗量

7、终场覆盖与封场的目的?

(1)防止雨水大量下渗而加大渗滤液处理量难度投入;(2)避免有害气体和臭气直接排放至空气中;(3)避免有害固体废弃物直接与人接触;(4)阻止,减少蚊蝇滋生;(5)封场覆土栽种植被,进行复垦,作其他用途

8.、多重屏障原理?

(1)将联系固体废物与环境的通道数量减至最小,也就是将环境中渗入处置场内的水分减至合适的限度。(2)尽可能将处置场内污染物与环境相联系的通道减至最少,使污染物释放的速度减至最小。

9、三道防护屏障系统?

(1)废物屏障系统根据废物的性质进行预处理。包括固化或惰性化处理,以减轻废物的毒性或减少渗滤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2)密封屏障系统利用人为的工程措施将废物密封,使废物的渗滤液尽量少地突破密封屏障,而向外溢出;

(3)地质屏障系统地质屏障系统包括场地的地质基础、外围和区域综合地质技术条件。

二、名词解释

1、渗滤液:垃圾在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雨水的淋浴和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滤出来的污水。

三、填空

1、按性质或状态可分为厌氧性填埋好氧性填埋准好养填埋保管性填埋

2、场底防渗系统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过滤层排水层保护层防渗层

3、渗滤液收集系统由:导流层,收集沟,多孔收集管,集水池,提升多孔管,潜水泵和收集池等组成

4、地下水监测系统三类井:本底监测井污染监测井污染监视井

5、填埋场气体包括:NH3CO2H2H2S CH4N2 O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大气污染系: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大气稳定度: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气压梯度力:单位质量的空气在气压场中受到的作用力。空燃比: 单位质量燃料燃烧所需要的空气质量。 干绝热直减率:干空气块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 二、填空题 1、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的途径:表明接触、食入含污 染物的物质和水、吸收被污染的空气。 2、湿法脱硫技术包括:氧化镁湿法烟气脱硫、海水烟气脱硫技术、湿式氨法烟气脱硫。 3、目前,常用的除尘器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四种。 4、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是气体扩散、气体吸收、 气体吸附、气体催化转化 5、影响燃烧过程的因素是:空气条件、温度条件、时间条件、燃料 与空气的混合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双模理论模型的基本要点?答:(1)当气液两相接触时,两 相之间有一个相界面在相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着呈层流流动的气膜和液

膜。溶质必须以分子扩散形式从气流主体连续通过这两个膜层而进入液相主体。 (2)在相界面上,气液两相的浓度总是相互平衡,即界面上不存在吸收阻力。 (3)在层膜以外的气相和液相主体内,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即认为主体内没有浓度梯度存在,也就是说,浓度梯度全部集中在两层膜内。 2、大气分为哪几层?分别有么特点?答:(1)对流层:a 虽然薄,但却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蒸气,主要的大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中,天气变化最复杂。b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 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主要是由于下垫面受热不均匀及其本身特性不同造成的。D 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气温虽高度增高而增高,集中了大部分臭氧,吸收紫外光,保护地球。 (3)中间层:气温虽高度的升高而迅速降低 (4 )暖层:分子被高度电离,存在大量的粒子和电子。(5) 散逸层:气温很高,空气很稀薄,空气离子的运动 速度很高。 3.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时,吸附剂应具有哪些条件? 答:a.要有巨大的内边面积。

2010-2011(1)《燃烧污染与控制》(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山东科技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燃烧污染与控制》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共50分) 1.湿法和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中,脱硫剂中含有的CaCl2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10分) 湿法烟气脱硫工艺中,脱硫剂中溶解的氯化钙会影响石灰石的溶解。由于存在共同离子效应,溶解的氯化钙会使得脱硫剂中溶解的碳酸钙减少,从而降低脱硫效率;…………………………………(5分)而在半干法烟气脱硫工艺中,由于氯化钙具有吸湿性,可以减缓水从石灰浆液滴的蒸发,从而提高脱硫效率,另外,氯化钙的吸湿性也使得粉尘颗粒具有趋向于粘性,二次减少扬尘,从而使得除尘器的效率提高。…………………………………………………………………………………………………(5分)2.简要介绍CO2的危害、去除方法及用途(15分) 研究表明,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危害最大的气体,也是全球暖化的元凶。(3分)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超)临界燃煤锅炉机组、联合循环机组等。效率的提高可使生产单位电力所需的燃料减少,从而减少CO2的排放量。常规锅炉汽机电厂、IGCC以及煤气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混合循环分别代表了现在、近期及未来燃煤电厂的典型配置,超临界及超超临界电厂效率可以达到40%以上,采用GEH型等先进燃气轮机的IGCC可提高到50%以上,而混合循环电厂的效率则有望达到60%以上。…………………………………………………………………………………………………(4分)(2)改革传统的煤炭燃烧利用方式。新型的O2/CO2循环燃烧技术、基于CaO碳酸化-煅烧循环的CO2分离技术(CCR)等。O2/CO2循环燃烧技术采用纯氧和再循环的烟气代替空气进行助燃,将锅炉尾部排烟的一部分烟气经再循环系统送至炉前,与空气分离装置制取的氧气(O2含量在95%以上)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携带燃料经燃烧器送入炉膛,在炉内组织与常规空气燃烧方式类似的燃烧过程,并完成传热过程;基于CaO碳酸化-煅烧循环的CO2分离技术(CCR)使用CaO与CO2反应以及生成产物CaCO3的煅烧这个循环过程来捕捉烟气中的CO2是一种有希望的CO2分离技术。通过CaO与CO2气体的反应生成CaCO3,当CaO与CO2不再反应或反应速率变得很慢时,通过加热反应产物CaCO3重新生成CaO和CO2,这样得到的CO2气流具有极高的纯度,便于压缩后运输和封存。这种技术可以用于燃烧烟气中CO2的分离,也可以用于气化过程中CO2的分离。……………………………………………………………………………(4分)(3)烟气中CO2捕获技术。 目前常用的CO2捕集分离技术主要有化学吸收法和物理吸收法,吸附分离法,膜分离法等,其中膜分离技术正处于发展阶段,但却是公认的在能耗和设备紧凑性方面具有非常大潜力的技术。从理论上说,燃烧后捕集技术适用于任何一种火力发电厂。然而,普通烟气的压力小体积大,CO2浓度低,而且含有大量的N2,因此捕集系统庞大,耗费大量的能源。……………………………………………………(4分)3.试比较空气分级燃烧、燃料分级燃烧这两种清洁燃烧方式的机理。(10分) 空气分级是常用的形成富燃料区的燃烧方法,也就是把燃烧用空气由原来的一股分为两股或多股。(1分)(1)在燃烧开始阶段只部分空气,造成一次气流燃烧区域的富燃料状态。由于富燃料贫氧,因而该区的燃料只是部分的燃烧,使得有机地结合在燃料中的氮的一部分生成无害的氮分子,预示减少了热力NOx的形成。………………………………………………………………………………………………(3分)(2)作为二次风的供燃烧完全用的空气喷射到一次富燃料区域的下游,形成二次燃烧完全区,在这个区域内完成燃烧。此外,由于一次区域的燃烧产物进入二次燃烧完全区,同时降低了氧浓度和火焰浓度,于是二次区域的NOx生成收到了限制。风分级是二次燃烧过程…………………………………………(3分)(3)燃料分级的过程是大部分燃料从燃烧器进入一次燃烧区并形成富燃料状态,而小部分燃料,如天然气,喷射到携带NO的一次燃烧产物中,于是在一次燃烧区域内生成的NO,在二次燃烧区大量的被氢根还原成氮分子。……………………………………………………………………………………………(3分)4.请说明影响SCR效率的因素。(15分) (1)反应温度的影响:反应温度增加一方面使得脱除NO x效率提高,另一方面,NH3氧化反应开始发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参考答案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库 一、选择题(每小题4 个选项中,只有1 项符合答案要求,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 1. 以下对地球大气层结构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对流层的厚度随地球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B. 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的电离状态,故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 C. 平流层的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 D.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空气不会产生强烈的对流运动。 2. 目前,我国排放大气污染物最多的是()。 A. 工业生产。 B. 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交通运输。 D. 生态环境破坏。 3. 烟囱上部大气是不稳定的大气、而下部是稳定的大气时,烟羽的形状呈()。 A. 平展型。 B. 波浪型(翻卷型)。 C. 漫烟型(熏蒸型)。 D. 爬升型(屋脊型)。 4. 尘粒的自由沉降速度与()的成反比。 A. 尘粒的密度。 B. 气体的密度。 C. 尘粒的粒径。 D. 气体的粘度。 5. 处理一定流量的气体,采用()净化时,耗用的能量为最小。 A. 重力除尘装置。 B. 惯性除尘装置。 C. 离心力除尘装置。 D. 洗涤式除尘装置。

6. 电除尘装置发生电晕闭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烟尘的电阻率小于104 1 ? cm。 11 B. 烟尘的电阻率大于10 ? cm。 C. 烟气温度太高或者太低。 D. 烟气含尘浓度太高。 7. 在以下关于德易希方程式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德易希方程式概括了分级除尘效率与集尘板面积、气体流量和粉尘驱进速度之间的 关系。 B.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也相同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 算式。 C. 当粒子的粒径相同且驱进速度不超过气流速度的10?20%时,德易希方程式可作 为除尘总效率的近似估算式。 D. 德易希方程式说明100 %的分级除尘效率是不可能的。 8. 直接应用斯托克斯公式计算含尘气流阻力的前提是()。 A. 颗粒雷诺数Rq三1,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B. 1 v Re p< 500,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C. 500< Re p< 2X 105,颗粒直径大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D. 颗粒雷诺数Re p W 1,颗粒直径小于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 9. 在以下有关填料塔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产生“塔壁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塔径与填料尺寸的比值太小。 B. 填料塔是一种具有固定相界面的吸收设备。 C. 当烟气中含有悬浮颗粒物时,填料塔中的填料容易堵塞。 D. 填料塔运行时的空塔气速一定要小于液泛气速。 10. 在以下有关气体吸附穿透曲线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处理气体量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B. 穿透曲线的形状取决于固定吸附床的操作条件。 C. 穿透曲线表示吸附床床层厚度与出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D. 穿透曲线斜率的大小可以反映吸附过程速率的快慢。 11. 在以下石灰或石灰石湿式洗涤法烟气脱硫的化学反应式中,( D )是对吸

物理性污染控制习题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习题答案 第二章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1.什么是噪声?噪声对人的健康有什么危害? 答:噪声是声的一种,是妨碍人们正常活动的声音;具有声波的一切特性; 主要来源于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产生噪声的物体或机械设备称为噪声源。 噪声对人的健康危害有:引起耳聋、诱发疾病、影响生活、影响工作。 2.真空中能否传播声波?为什么? 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弹性介质。 3.可听声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试求出500 Hz、5000 Hz、10000 Hz的声 波波长。 解: 4. 声压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声压级提高多少分贝? 解: 5.一声源放在刚性面上,若该声源向空间均匀辐射半球面波,计算该声源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 6.在一台机器半球辐射面上的5个测点,测得声压级如下表所示。计算第5测

点的指向性指数和指向性因数。 解: 0.18.58.78.68.48.91110lg(10)10lg (1010101010)86.6()51 0.110 220.10.10.1(8986.6)01010 1.7420.1 1020 10lg 10lg1.74 2.4 L n pi L dB p n i L p L L I p p p p Q I L p p p DI Q θθ==++++=∑=--=========. 7.已知某声源均匀辐射球面波,在距声源4m 处测得有效声压为2Pa ,空气密度 1.23/kg m 。。使计算测点处的声强、质点振动速度有效值和声功率。 解:2222,,,000 ,0p p D V e e I Dc D W IS W S p u S p cu S e e e c c S t p u e u u e e c ρρρ=======?== 8.在半自由声场空间中离点声源2 m 处测得声压的平均值为88 dB ,(1)求其声功率级和声功率;(2)求距声源5m 处的声压级。

郝吉明第三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答案完整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后答案 (第三版)主编:郝吉明马广大王书肖 目录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燃烧与大气污染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 第四章大气扩散浓度估算模式 第五章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六章除尘装置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八章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九章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十章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 第十一章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

第一章 概 论 1.1 干结空气中N 2、O 2、Ar 和CO 2气体所占的质量百分数是多少? 解: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 29.1%1001 97.2894 .3900934.0%=???=Ar ,%05.0%100197.2801 .4400033.0%2=???=CO 。 1.2 根据我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求出SO 2、NO 2、CO 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体积分数。 解: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CCl 4气体与空气混合成体积分数为1.50×10-4的混合气体,在管道中流动的流量为10m 3N 、/s ,试确定:1)CCl 4在混合气体中的质量浓度ρ(g/m 3N )和摩尔浓度c (mol/m 3N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是多少千克? 解:1)ρ(g/m 3 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kg=891kg 1.4 成人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平均为500cm 3,假若每分钟呼吸15次,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为200g μ/m 3,试计算每小时沉积于肺泡内的颗粒物质量。已知该颗粒物在肺泡中的沉降系数为0.12。 解: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0.12g μ=10.8g μ 1.5 设人体肺中的气体含CO 为2.2×10-4,平均含氧量为19.5%。如果这种浓度保持不变,求COHb 浓度最终将达到饱和水平的百分率。 解: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摘要:燃烧少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是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方式。燃烧过 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它们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因此必须对它们加以控制。 关键字:燃料燃烧污染物 燃烧是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有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多数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水蒸汽;不完全燃烧过程将产生黑烟、CO和其它部分氧化产物等。若燃料中含S、N会生成SO2和NOx,燃烧温度较高时,空气中的部分氮会被氧化成NOx。这些燃烧产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生长。 1. 燃料的分类 (1)常规燃料 如煤、petroleum、天然气等。 (2)非常规燃料 按其物理状态分为: (1)固体燃料:挥发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蒸气控制);留下的固定炭以固态燃烧(扩散控制)。 (2)液体燃料:由蒸发过程控制(气态形式燃烧)。 (3)气态燃料:由扩散或混合控制。 按获得方法分天然燃料人工燃料

按物态分 固体燃料木柴、煤、油页岩木炭、焦炭、煤粉等 液体燃料石油汽油、煤油、柴油、重油 气体燃料天然气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焦炉 煤气 2.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这些排放物会污染环境,是目前影响全球环境的酸雨、“温室效应”等的主要来源,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它在锅炉排气中约占3%,而在汽车排气中可达13%。对于锅炉和工业炉只要保证燃料充分氧化,采用二次燃烧,就可能降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减少内燃机排气中一氧化碳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主要措施有:改进内燃机设备结构,如正确设计增压比,排气道增设催化补燃器,操作上自动调节油气比等;提高燃料质量,如调配汽油辛烷值、使用乳化燃料或液化气等;以及通过制订法规,进行废气监测等。 一氧化碳是石油化工行业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分布范围广,接触人员多,毒性危害大。尤其是随着煤气化工业的发展,职工遭受一氧化碳危害影响的可能性增大。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得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 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生态环境。 2.环境空气:是指人类、植物、动物、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3.按照大气污染围分为:局部地区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污染、全球性污染。 4.温室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 衰减地通过,但却可以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由此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5.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称为酸 雨。 6.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很多,按其存在状态可概括为两类: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气体状态污染物。 7.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 8.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粉尘:指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能保持悬浮状态。 烟:烟一般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 飞灰:指随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的较细的灰分。 黑烟:由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霾(灰霾):大气中悬浮的大量微小尘粒使空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天气现象。 雾: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9.气溶胶:系指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小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 中的悬浮体系。 10.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的颗 粒物 11.可吸入颗粒物(P 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的颗粒 物 12.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硫酸烟雾、 光化学烟雾 13.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质。 14.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 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15.硫酸烟雾:硫酸烟雾系大气中的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 浮颗粒或氮氧化物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大得多。 16.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在照射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氧 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其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酮类和醛类等。光化学烟雾的刺激性和危害要比一次污染物强烈得多。

物理性污染控制试题

物理性污染控制试题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填空题 1. 物理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 人耳对声音强度的感觉并不正比于强度的绝对值,而更接近正比于其 ____________。 3. 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可能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也可能是由____________形成。 4.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对于噪声普查应采取____________。 5. 城市环境噪声按噪声源的特点分类,可分为四大类: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 根据振动的性质及其传播的途径,振动的控制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别:减少振动源的扰动、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7. 在实际工作中常把声源简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三种。 8.在声学实验中,有两种特殊的实验室,分别为、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选择题 1.甲地区白天的等效A声级为60dB,夜间为50dB;乙地区白天的等效A声级为64dB,夜间为45 dB,()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A甲地区 B乙地区 C甲地区=乙地区 D无法比较 2. 2、大多数实际声源的噪声是()。 A宽频噪声 B纯音 C窄频噪声 D无法测定 3. 如果在房间的内壁饰以吸声材料或安装吸声结构,或在房间悬挂一些空间吸声体,吸收掉一部分(),则室内的噪声就会降低。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概论 1、根据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大气圈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五层。 (1.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 (2.)平流层: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而变化;臭氧层在同温层上部,气温则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 (3.)中间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层顶温度可降至-83℃~ -113℃。(4.)暖层:气体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5.)散逸层:空气更加稀薄,距离地面越远,气温越高,气体电离度越大。 2、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而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累计到超过大气自净化过程(稀释、转化、洗净、沉降等作用)所能降低的程度,在一定的持续时间内有害于生物及非生物。 3、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形态分为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 气溶胶——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粒子。 气态污染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颗粒较小,但毒性更大。如光化学烟雾等。 4、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影响范围分:局域性污染、地区性污染、广域性污染和全球性污染; ?按污染物特征分: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和特殊性污染; ?按放射性特性分:放射性污染和物理化学污染。 大气污染源分类: ?按源的形态分:固定源(工厂烟囱)、移动源(飞机、轮船、火车等); ?按源的几何形状分:点源(烟囱)、线源(公路,一排烟囱)和面源(居民区、车间无组织排放); ?按源排放时间分:连续源(连续排放)和间断源)(间断排放)等。 5、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d ≤100um 的颗粒物。 颗粒物粒径大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粒径越小,越不易在大气中沉积,长期漂浮在空气中容易被吸入人体内;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库带答案)

洛阳理工学院/学年第学期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卷(A) 适用班级:考试日期时间: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物理物理性污染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人耳对声音强度的感觉并不正比于强度的绝对值,而更接近正比于其____________。 3.噪声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噪声可能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也可能是由____________形成。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对于噪声普查应采取____________。 5.城市环境噪声按噪声源的特点分类,可分为四大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6.根据振动的性质及其传播的途径,振动的控制方法可归纳为三大类别:减少振动源的扰动、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7.在实际工作中常把声源简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 8.在声学实验中,有两种特殊的实验室,分别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甲地区白天的等效A声级为60dB,夜间为50dB;乙地区白天的等效A声级为64dB,夜间为45dB,()的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更大。 A甲地区B乙地区C甲地区=乙地区D无法比较 2. 大多数实际声源的噪声是()。 A宽频噪声B纯音C窄频噪声D无法测定 3. 如果在房间的内壁饰以吸声材料或安装吸声结构,或在房间悬挂一些空间吸声体,吸收掉一部分(),则室内 的噪声就会降低。 A直达声B混响声C宽频声D低频声 4.下列不能产生电磁辐射污染的是()。 A电热毯B热导效应C跑步机D闪电 5.厚度和密度影响超细玻璃棉的吸声系数,随着厚度增加,中低频吸声系数显著()。 A增加B降低C不变D无法判断 6. 人们简单地用“响”与“不响”来描述声波的强度,但这一描述与声波的强度又不完全等同,人耳对声波的响度感觉 还与声波的()有关。 A平面波B球面波C频率D频谱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作业习题解答 第一章 概 论 1.1 解: 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 97.2801 .4400033.0%2=???=CO 。 1.2 解: 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NO2:0.12mg/m 3,CO :4.00mg/m 3。按标准状态下1m 3干空气计算,其 摩尔数为 mol 643.444.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解: 1)ρ(g/m 3 N )3 3 4/031.110 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N ) 3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 3kg=891kg 1.4 解: 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 6)×0.12g μ=10.8g μ 1.5 解: 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01)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加强对危险废物的污染控制,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集中连续型焚烧设施为基础,涵盖了危险废物焚烧全过程的污染控制;对具备热能回收条件的焚烧设施要考虑热能的综合利用。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中国科技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内容(包括实施时间)等同于1999年12月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WKB 2-1999),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代替GWKB 2-1999。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从危险废物处理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的需要出发,规定了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场所的选址原则、焚烧基本技术性能指标、焚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排放限值、焚烧残余物的处置原则和相应的环境监测等。 本标准适用于除易爆和具有放射性以外的危险废物焚烧设施的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竣工验收以及运行过程中的污染控制管理。 2 引用标准 以下标准所含条文,在本标准中被引用即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HZB l-1999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 l5562.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 8978-1996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 l2349-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HJ/T 20一1998 工业固体废物采样制样技术规范 当上述标准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

填空 1、气溶胶态污染物:粉尘、烟、飞灰、黑烟、雾P4 2、气态污染物总体上可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碳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卤素化合物五大类。P5 3、大气污染源按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两种。 其中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点源、面源,按照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不同,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运输污染源三类。 4、煤的工业分析包括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固定碳、估测硫含量和热值。P30 5、逆温有辐射逆温、下沉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五种。(P74) 6、吸附再生方法有加热解吸再生、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生、溶剂萃取再生、置换再生、化学转化再生。(267页) 7、常用的除尘器可分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带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P161 8、煤中含有黄铁矿硫(FeS2)、硫酸盐硫(MeSO4)、有机硫(CxHySz)和元素硫四种形态的硫。P31 9、地方性风场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三种 10、烟囱有效高度为烟囱几何高度H S与烟气抬升高度△H 之和。 11、大气稳定度分类:不稳定、稳定、中性三种(书上) 在我国分为极不稳定、较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稳定六种(老师课堂讲的)P73 12、净化装置技术指标主要有处理气体流量、净化效率和压力损失等。P141 13、粉尘物理性指标:粉尘的密度、安息角与滑动角、比表面积、含水率、润湿性、荷电性与导电性、粘附性及自然性和爆炸性。(P132) 14、影响旋风除尘器效率的因素有二次效应、比例尺寸、烟尘的物理性质、操作变量。P171 15、在除尘电晕电场中存在电场荷电(碰撞荷电)、扩散荷电两种粒子荷电机理。 三、简答 1、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P20) ①实施清洁生产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③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 2、环境空气质量控制标准的种类和作用(P22)只要回答种类和作用即可 ①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以及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②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和进行净化装置设计的而依据。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标准:是为保证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从某一方面做出具体技术规定,目的是使生产、设计和管理人员容易掌握和执行。④大气污染警报标准:警报标准的规定,主要建立在对人体健康的影影响和生物城市限度的综合研究基础之上。 3、影响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 ①空气条件②温度条件③时间条件④燃料与空气混合条件 4、高斯扩散模式四点假设(P37) ①污染物在Y,Z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②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③源强是连续均匀的;④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的质量是守恒的。 5、烟囱高度计算方法(P109)自己看书,精简地回答 6、简述亨利定律(P242) 答: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与气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成正比。 7、物理吸附的特征(P262) 答:①吸附质与吸附剂间不发生化学反应;②吸附过程极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常常瞬间即达平衡;③吸附为放热反应;④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吸附不强,当气体中吸附质分压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易于从固体表面逸出,而不改变气体原来的性质。 8、化学吸附的特征(P262) ①吸附有很强的选择性;②吸附速率较慢,达到吸附平衡需相当长的时间; ③升高温度可提高吸附速率。 9、吸附再生的方法:(P267)(1)加热解析再生(2)降压或真空解吸再生 (3)置换再生(4)溶剂萃取再生(5)化学转化再生 四、问答 1、论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P19)

物理性污染控制复习题..资料讲解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物理性污染? 答:物理运动的强度超过人的耐受限度,就形成了物理污染。 2、物理性污染的特点,及与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相比有何不同? 答:物理性污染的特点是:(1)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2)引起物理性污染的声、光、热、电磁场等在环境中永远存在,它们本身对人无害,只是在环境中的量过高或过低才会造成污染或异常。 而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随时间增长而累积,即使污染源停止排放,污染物仍存在,并且可以扩散。 物理性污染是能量的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是物质的污染。 3、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几方面? 答:物理性污染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物理性污染机理及规律(2)物理性污染的评价与标准(3)物理性污染测试与监测(4)物理性污染环境影响评价(5)物理性污染控制基本方法与技术 第二章噪声污染及控制 1、多孔吸声材料的吸声机理 答:当声波入射到多孔的吸声材料表面,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另一部分声波透入多孔材料衍射到内部的孔隙,激起孔内空气与筋络振动,由于空气分子间的粘滞阻力及空气与筋络间的摩擦阻力,使声能不断转化为热能而消耗,此外,空气与筋络之间的热交换也消耗部分声能,从而达到吸声的效果。 2、影响材料吸声的因素有哪些? 答:a. 材料厚度的影响,厚度增加,提高低频声的吸收效果;对高频音影响不大。b. 材料的密度或孔隙率。c. 材料中空腔的影响。d. 护面层的影响。e. 温度、湿度的影响。 3、吸声结构的吸声机理:(亥姆霍兹共振原理)当共振吸声结构的固有频率与入射声波的频率一致时,产生共振,将部分振动转化为热能,达到吸声效果。 4、隔声的概念 答:由于声能被反射和吸收,穿透障碍物传出来的声能总是或多或少地小于入射声波的能量,这种由屏障物引起的声能降低的现象称为隔声。 5、隔声结构的类型:隔声墙、隔声罩、隔声间、隔声屏障。 6、吻合效应:声波入射会引起墙板弯曲振动,若入射声波的波长在墙板上的投影恰好等于墙板的固有弯曲波长,墙板弯曲波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会导致向墙板另一侧辐射声波,此时墙板的隔声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吻合效应”。 7、质量定律 答:质量定律物理意义:单层墙的隔声量与其单位面积的质量的对数成正比;声波频率越高,隔声量越高。 8、消声器:是让气流通过使噪声衰减的装置,安装在气流通过的管道中或进排气口上,有效地降低空气动力性噪声。 9、单层匀质隔声墙的隔声频率特征 答:单层匀质墙的隔声量与入射声波的频率有很大的关系,根据隔声量与入射声波频率的变化规律大致可分为3个区: 第I区:刚度和阻尼控制区:刚度控制区的频率范围从零直到墙体的第一共振频率为止,此区域内,墙板的隔声量与墙板刚度和声波频率的比值成正比,墙板的隔声量随着入射声波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参考答案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概 论 1.1 解: 按1mol 干空气计算,空气中各组分摩尔比即体积比,故n N2=0.781mol ,n O2=0.209mol ,n Ar =0.00934mol ,n CO2=0.00033mol 。质量百分数为 %51.75%100197.2801.28781.0%2=???= N ,%08.23%100197.2800 .32209.0%2=???=O ; %29.1%100197.2894.3900934.0%=???=Ar ,%05.0%1001 97.2801 .4400033.0%2=???=CO 。 1.2 解: 由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查得三种污染物日平均浓度限值如下: SO2:0.15mg/m 3 ,NO2:0.12mg/m 3 ,CO :4.00mg/m 3 。按标准状态下1m 3 干空气计算,其摩尔数为 mol 643.444 .221013 =?。故三种污染物体积百分数分别为: SO 2: ppm 052.0643.44641015.03=??-,NO 2:ppm 058.0643.44461012.03 =??- CO : ppm 20.3643 .44281000.43 =??-。 1.3 解: 1)ρ(g/m 3 N )3 3 4/031.1104.221541050.1N m g =???=-- c (mol/m 3 N )3 33 4/1070.610 4.221050.1N m mol ---?=??=。 2)每天流经管道的CCl 4质量为1.031×10×3600×24×10-3 kg=891kg 1.4 解: 每小时沉积量200×(500×15×60×10-6 )×0.12g μ=10.8g μ 1.5 解: 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4 (1-1),取M=210 2369.0105.19102.22102 4 22=???==--∝O p p M Hb O COHb , COHb 饱和度%15.192369 .012369.0/1/222=+=+=+=Hb O COHb Hb O COHb Hb O COHb COHb CO ρ 1.6 解: 含氧总量为 mL 960100 20 4800=?。不同CO 百分含量对应CO 的量为: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燃料燃烧产生的污染及控制 【摘要】:燃烧少物质剧烈氧化而发光、发热的现象,是人们利用能源的最主要方式。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它们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因此必须对它们加以控制。 【关键字】:燃料 燃烧 污染物 燃烧是可燃混合物的快速氧化过程,并伴有能量的释放,同时使燃料的组成元素转化成相应的氧化物。多数化石燃料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水蒸汽;不完全燃烧过程将产生黑烟、CO 和其它部分氧化产物等。若燃料中含S 、N 会生成SO2和NOx ,燃烧温度较高时,空气中的部分氮会被氧化成NOx 。这些燃烧产物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以及动植物的生长。 1. 燃料的分类 (1)常规燃料 如煤(coal )、petroleum 、天然气(rude gas)等。 (2)非常规燃料 按其物理状态分为: (1)固体燃料:挥发分被蒸馏后以气态燃烧(蒸气控制);留下的固定炭以固态燃烧(扩散控制)。 (2)液体燃料:由蒸发过程控制(气态形式燃烧)。 (3) 气态燃料:由扩散或混合控制。 2.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这些排放物会污染环境,是目前影响全球环境的酸雨、“温室效应”等的主要来源,妨害着人们的健康,动植物的生长,甚至整个生态的平衡。 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主要由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引起。它在锅炉排气中约占3%,而在汽车排气中可达 13%。对于 锅炉和 工业炉只要保证燃料充分氧化,采用二次燃烧,就可能降低烟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减少 内燃机排气中一氧化碳则是一按获得方法分 按物态分 天然燃料 人工燃料 固体燃料 木柴、煤、油页岩 木炭、焦炭、煤粉等 液体燃料 石油 汽油、煤油、柴油、重油 气体燃料 天然气 高炉煤气、发生炉煤气、焦炉 煤气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试题及答案(5份)

名词解释 1.TSP:总悬浮颗粒物。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2.大气稳定度: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3.烟气脱硝:除通过改进燃烧技术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外,有些情况还要对冷却后的烟气进行处理,以降低氮氧化物排放量。 4.空气过剩系数:实际空气量与理论空气量之比。 5.气体吸附:指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混合物中一种或数组分被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分离的过程。 简答 1.除尘器可以分为哪几类?就其中两种简述其作用机理。 2.太原市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针对其污染有什么解决方案? 3.烟囱的高度设计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4.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有哪些,并说明其发展方向。 5.根据如今的汽车燃油问题,发挥想象,畅想未来新工具。 答案 (一)根据除尘器的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四种,分别为机械除尘器,电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与湿式除尘器。(1)机械除尘器通常指利用质量力的作用使颗粒物与气流分离的装置,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

器和旋风除尘器。含尘气体进入重力沉降室后,由于扩大了流动截面积而使气体流速大大降低,使较重的颗粒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灰斗沉降;在沉降室内设置各种挡板,使含尘气体流冲击在挡板上,气流方向发生急剧变化,借助颗粒本身的惯性力,使其与气流分离;旋风除尘器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颗粒从气流中分离。(2)电除尘器是含尘气体在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尘粒从含尘极上分离出来。 (三) (1)工矿企业点源排放筒高度不得低于它所从属建筑物高度的两倍。 (2)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排气筒,其高度不得低于15米 (3)排气筒高度应比主厂房最高点高出3米以上 (4)分散的烟囱不利于产生较高的抬升高度,当需要设计几个烟囱时,尽量采用多管集合烟囱 (二)气态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有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 填空 1.燃烧过程的“三T”条件为:温度、时间和湍流度。 2/煤的成分表示方法中常用的基准有:收到基、空气干燥基、干燥基

对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与清除

对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污染的控制与清除 1002班樊森彬 20100241 摘要:燃气燃料燃烧过程中,为了满足环保要求,最复杂的问题就是如何降低氮氧化物的生 成量。当采用高温预热空气时,一方面可使单位燃耗降低,从而污染物排放量相应减少;另方面可使局部火焰温度升高而使NOx 生成的燃烧方式,一是采用烟气再循环燃烧法;二是采用两段式燃烧法;或者二者结合起来。本文就针对于燃气燃烧产生氮氧化物生成因素进行分析,以达到控制与降低氮氧化物生成量的目的。 关键词:燃气燃烧,氮氧化物,环保 正文:1、氮氧化物的性质与危害 氮氧化物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通常指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常以N02表示。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微溶于水。在空气中能迅速变为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有刺激性,在室温下为红棕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易溶于水,在阳光作用下能形成NO及03。 在氮氧化物高污染区(空气中氮氧化物质量浓度约在0.20mg/m3)儿童肺功能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均相对较高。国外调查表明,使用煤气家庭患有呼吸系统症状和疾病的儿童比例增加,且儿童肺功能明显降低。氮氧化物对人体产生危害作用的阈质量浓度为0.31~0.62mg/m3。 2、氮氧化物生成机理 烟气中的NOx主要是NO,约占90%左右,排入大气后部分再氧化成NO2,故研究NOx的生成机理,主要是研究NO的生成机理。NO的生成形式有燃料型、温度型和快速温度型三种。燃烧过程生成的NO,主要是温度型NO(T—NO),还有一部分快速温度型NO(P—NO),亦称瞬时NO。 T—NO生成机理:T—NO是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在高温下生成的,其生成机理是由前苏联科学家Zeldvich于1964年提出的。当燃气和空气的混合气燃烧时,生成NO的主要反应过程如下: N2+O=NO+N N+O2=NO+O⑵ 按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和Zeldvich的实验结果,NO的生成速度可以表示为: ⑶ 式中:[NO],[N2],[O2]-NO,N2,O2的浓度(gmol/cm2) t一时间(s) T一反应绝对温度(K) R一通用气体常数(J/gmol.K) 对氧气浓度大,燃料少的预混合火焰,用(3)式计算的NO生成量,其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一致。但在小于化学当量比,即燃料过浓时,还存在下述反应:N+OH=NO+H 从(3)式可知,NO生成速度与T、[N2]、[O2]有关,由于燃气在空气中燃烧时,氮气浓度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