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漳州市为样本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漳州市为样本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漳州市为样本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漳州市为样本

[作者简介]庄建平(1975-),男,福建龙海人,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法理学。

庄建平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施方略的进程中,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领

导干部法治素养既包括素质也包括涵养,既是静态的法律知识积累也包括动态的法治能力运用。本课题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样本分析方法,编制了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量表,在地市级进行取样。在综合分析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现状基础上分别从法治文化、能力和环境等角度提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量表;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8)01-0051-03

一、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方式,既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要有成熟的理念;既要有良性的执行机制,也要有良好的素养支撑!本课题基于时代背景,就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进行实证性的基础研究。法治素养既包括静态性的素质累积,更注重运用能力不断完善的动态提升。正如法治是一个动态流变的过程一样,主体素养的提升必将和法治进程的整体同频共振,方能适应时代性的要求。全面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既是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干部自我建设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毫无疑问必须依法而行,遵法而为。在依法行政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敏锐的法律风险意识,以及一定的风险防控和化解能力。只有领导干部真正成为法治的实践者,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才能使社会形成“法治”的良好风气[1]。

二、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样本分析(一)问卷设计与施测

课题组在学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式,就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分为法治意识、法律知识、法治能力等,共75个选项。本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75份,有效率97.2%。受

访者独立完成问卷,施测时间大约30分钟,受访对象从普通公务员到处级及以上公务员,处级及以上的干部占72.6%;科级及以下干部占比27.4%。男性占78.7%,女性占21.3%。50岁及以上的比例最高,占54.5%。学历方面本科占比最高,达79.8%。受访者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占40.7%,中共党员占88.1%。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版本。

(二)基本特点

1.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整体水平较高

法治意识的测评。对法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高达93.3%;在法律与权力重要性认知中,认为法律高于权力的比例达90.4%;在法律至上的观念中,高达9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或非常认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评判中,96.4%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在法律作用认知的中,排在首位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占比达82.5%。在守法意识的测试中70.6%的人认为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谈到对未来中国法治梦想的追求愿景方面,高达98.2%的人充满信心[2]。

2.法律知识与工作密切度高,知识结构单一(1)在法律知识的整体了解中,选项有“很熟悉且系统学习过”、“比较熟悉且学习过”、“略知但不系统”和“不了解”,根据程度分别赋值4到1分,计算每项平均得分表示受访者对该项内容的了解程度,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

——

—以漳州市为样本51··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作者:郭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妨概括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系统部署的新征程中,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核心表述,具体来看:首先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一直以来,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始终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权力本性决定了法治的要义在于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促使其沿着社会公益最大化方向行使。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其能否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避免公权私用等至关重要。其次是充分尊重和保障权利。在实践中这一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领导干部若强化此理念,在工作中就能及时顺应民意、倾听民意、回应民意,告别简单的官僚思维和稳定思维。再次是发扬民主。民主与法治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法治素养必须高度重视发扬人民民主,以民主推动和深化法治进程。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明显的“商谈对话”的时代,我们已经不是按照一种硬性命令模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和秩序,我们更经常地通过对话,直接参与到自己给自己创造秩序的过程中了。新时期,这种“对话”或“参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极为明显,且这种趋势也将伴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逐步加强。最后是最大程度促进公正。法治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化,尽管法治并非万能,但没有法治的底线保障和规范厘定,公平正义就难以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公平正义也将因为法律程序规定或实施不足而出现瑕疵,抑或是造成巨大伤害的冤假错案。作为领导干部,坚持促进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不断强化程序思维,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法律与权力、法律与情感、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上级等之间的关系,用严格的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推动实现公平正义。 提升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或法治基础知识,所以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升。一是要领会宪法要义。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我国宪法第二条的精神来看,其主要表达三层内涵:国家权力归属、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利行使路径。所以,领导干部应当更多地读宪法、懂宪法,将宪法文本转化为工作能力,将宪法精神转化为工作习惯。二是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有所超脱,应当化繁为简,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找出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综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三是掌握工作法律。领导干部不是法学家或律师,不需要对每一部法律规定都了解掌握。但是对其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等应当熟悉,因为这是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的根本依据。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作讲话、发文章或定决策时往往是秘书或研究室操刀代办,错误认为自己学不学法律规定、有没有法律知识影响不大。这既不符合党章规定与宪法精神,也很难很好地适应法治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坚持依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不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 【摘要】十八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表明,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并从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改善法治环境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环境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五部分,用一个专题,以较大篇幅论述了依法治国方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执政党报告中首次出现,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到如此高度,这说明,虽然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社会矛盾亟待化解,法治建设任务任重道远。而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 一、深刻理解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内涵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提法则更进一步,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法治思维”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指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法律规范、原则、精神和逻辑对所遇到和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做出结论的思想认识过程。法治思维强调思想转变,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无论是在决策、执行和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解决过程中,要做到权力行使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合法。 “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指领导干部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程序处理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法。 二、当前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现状 从当前来看,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我国社会整体法律素质的缩影,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但是种种现象也表明,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问题。

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依法办事能力

之一: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需“内外兼修” 张学群 2015年05月23日10:19 来源:学习时报 领导干部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内优素质,领导干部切实增强自身法治思维能力 打铁要靠自身硬。提高法治思维能力首先靠领导干部增强法治素养,自觉做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积极践行者和引领者,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自加压力,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使法治成为一种自觉。 贯彻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能否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决策,是建立在良好法治思维理念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内心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让“合不合法,合不合程序”成为领导干部的常用语,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重视法治理念的实践运用,在遇到公权与私权冲突、公利与私利冲突时,能够主动运用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则处理问题,坚持依法办事,使决策合法合规,合情合理。 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法律制度纷繁复杂,以法治理念和法理学的学习为基础才能从中发现主线,从而提高掌握法律知识和应用法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从现实情况看,领导干部不同于专业法律从业者,对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不可能要求那么高,要在法律原则的掌握上下功夫,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相关程序法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密度和硬度,成为熟练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的行家里手。 善学善用法治方法。法治思维能力的养成关键靠实践,领导干部在法治实践中,应善于提高依法思考、依法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弯下腰来,亲身实

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漠的表现及治理对策

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漠的表现 及治理对策 近年来,通过普法教育的全面推广,有效地提高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在广大基层干部队伍中,法律意识淡漠问题仍然不可忽视。 一、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漠的表现 目前来看,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法律知识匮乏 不少基层干部在用权不当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却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法律性质和后果,这是法律知识匮乏的集中体现;基层领导干部,因从事事务性工作时间长,需面对群众处理的纷繁复杂事件较多,总是抱怨工作压力大,应酬接待多,没有时间学习;基层领导干部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心猿意马驰骋八方,觉得自己权柄在手,叱咤一方,根本无视法律的束缚。 (二)守法意识缺失 综观现在的基层领导干部,常以一知半解的方式和自以为是的心态,不按法律办事,不守清规戒律,喜欢按习以为常的方式行事;面对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些人不断去寻找规避、变通、突破的空间和可能,使法律法规被践踏,成为一种摆设;规章制度被架空,沦为一纸空文;基层领导干部不遵纪守法实施的腐败犯罪,犯罪行为的消极后果是不确定、或然的,而给其带来的好处是急功近利、实实在在。

(三)法治精神涣散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毋庸讳言,由于法律的至高地位和至上权威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许多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应有的遵守和执行,人治传统并未销声匿迹;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对法治口头承认,行动违反;原则承认,具体违反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领导干部潜意识里,视法律为工具,而没有把法律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的对策 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最根本的途径和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好为什么要学习法律、学习什么法律、怎么学习法律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好基层领导干部对学习法律知识的认识、内容和方法问题。 (一)基层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提升,重点在于抓住核心内容问题。 首先,要突出学习宪法。通过学习宪法,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维护宪法权威。 其次,加强学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学习刑事法律知识和反腐倡廉法律制度,不断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和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再次,注重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层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主动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项事业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法治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规则性思维 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规则性思维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 先立规矩后办事要求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在法和政策的关系上,以法为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国理政所依之法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而非法规、规章,更不是政策。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尽快实现法规、规章的升级换代。即使立法条件不成熟,也应尽可能提高制度层次,减少规范性文件的适用空间。当然,法治社会的规则并非只有法律。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不能主要依靠会议决定、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二是在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上,立法先行。实践表明我国过去奉行的“先实践探索后立法”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好规矩再办事强调的是规矩的质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有规矩也不一定成方圆。治国理政,光有规矩、仅有法可依是远远不够的。规则性思维不仅要求先立规矩、有法可依,更强调规则可遵循、法律可依,也就是说法律和规则要求人们做的必须是其能够做的,必须让人们对法律和规则先心“服”后行“从”。法律和规则不是越严越好。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得法律制度具备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等品质。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对于公权力而言,法定职责必须为,否则构成不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否则构成乱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凡事都应事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与之不同的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因此,老百姓只需问“这违法吗?” 合法性思维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不同,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当法律文本规定不一致时,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应当依据或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要找准、用准法律依据,既要杜绝“黑头的不如红头的、红头的不如白头的”现象,也要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选择性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统一与尊严。 其次,合法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根据法律的原则、法治的精神去填补法律漏洞、解释适用法律,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恣意解释、适用法律,“打擦边球”、“搞变通”等应当尽力避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能绕开具体规定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最后,合法性思维要求正确对待“坏法”。“坏法”的存在在所难免,在我国当下立法质量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问题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以法律法规“不好”为由拒绝执行?与明目张胆违法违规不同,以法为“坏法”为由拒不遵守、执行的现象,在我国的实践中比较常见,且容易为人们宽宥。其实,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一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德治、人治思维更为接近,有时会更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因而更具诱惑力。但问题是,一般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好法”或“坏法”的最佳判断者?一旦允许随意突破一条“坏

工作心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问题探析(最新)

工作心得: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问题探析(最新) 法治思维的理论界定主要有两个角度。其一,法治思维指人类符合法治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的思维习惯和程式,它是对于法治比较理性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二,法治思维指人类对于法治的认知所形成的精神、原则、理念、逻辑和要求,它是对于法治比较理性的认知结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 领导干部不同思维方式决定他们不同的行为方式。“权力本位思维模式”会让他们盲目崇尚权力、追逐权力,把权力看成是万能的领导干部自然会产生“权大于法”的想法,忽视甚至排斥法的约束作用。 一、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现状 第一,规则至上意识与严格守法思维缺失。要想让规则被信仰,领导干部必须树立规则至上的思想。党员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都要有法律意识,首先要问自己:有法律依据吗?而不能单纯地依据会议精神、领导批示、自己经验等,应把规则看成首要的和最高的行为准则。

但在现实生活中,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矛盾与社会纠纷也在增加,公平正义失衡,社会心理变异,基层党员干部过分强调“维稳”而忽视了法治,结果造成了“信访不信法”等大量问题。 第二,控制公共权力要求意识不强。防止权力滥用的另一个要求就是尊重和保护私人权利。判断社会发展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对私人权利的保护程度,权利保护是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的当然要求。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还没有厘清权力的来源及本质,不能正确处理权与法的关系,缺乏正确的权力观。有人认为权力是人大赋予的,有人认为权力是自己努力取得的,还有的人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给的。 第三,尊重程序正义,最大限度维护实体公正思维变异。结果正义理念占据中国人思维很多年。随着程序正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在实践层面的展开,领导干部忽视程序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纠正。但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给百姓造成很多不便,以法定程序为托词,固步自封,不管结果,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 二、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原因 第一,不唯法只唯上思维。在基层调研中,一些乡镇负责人谈到依法办事问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运用能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民众尚未形成普遍性的法治思维的情况下,作为执掌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遵循法治原则,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行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等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领导干部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也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与此同时,为适应风险社会的治理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明确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地位。其中,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时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承担法律责任。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的行为实践,是在操作层面提出的明确要求。二者相辅相成,是新时期深入持久和卓有成效地提升领导干部素质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现状反思 所谓法治思维,在本质上区别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其实质是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和尊重保护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关党员干部的法治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在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等法治素养等方面较好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树立以合法性判断为优先、法律规则为中心、坚持程序正

基层干部普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docx

基层干部普遍“本领恐慌、能力不足” 2013-05-24 08:53?来源:《人民日报》?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很快,群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加,基层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基层工作的形势、任务、对象都在变,我们怎能不变?” 前不久结束的河南商丘全市乡镇党委书记、镇长轮训班上,求变、转型、升级……成为基层干部强烈的呼声。 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当前,干部队伍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问题相当普遍。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基层干部反复提起的一个话题。 工作转型、能力升级,是对基层干部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 拆掉“隔心墙”,感情上与群众零距离 “交通方便了,干部离群众却远了;通讯发达了,干部与群众交流却少了;干部文化程度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却降低了;干部下基层频繁了,基层工作的底气却不足了……” 在一名基层干部的手机微信群里,记者看到,段子引起了热烈讨论。 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然而,确有部分基层干部在感情上、思想认识上与群众产生了距离。 在调研中,有群众反映,少数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群众感情淡漠。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和群众上访问题时,有的基层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群众作为对立面来对待;还有一些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对群众负责,抓的“大事”主要围绕着上级下达的责任指标,而群众关心的问题被认为是“小事”,不屑一顾;有的干部热心立项目、出政绩,群众关心的诸如电视信号不清、道路不畅、水渠失修等涉及切身利益的事,喊破了嗓子也没能引起干部的应有重视…… 山东沂南县委书记刘淑秀讲起了一件事:以前县里一年拟定10件或20件大事,花很大力气办下来,群众却并不买账。今年初,县里改变做法,向群众征求意见,从最不满意的10件事抓起。此举一出,立马受到了群众好评。 山东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任刚说,少数干部长期不直接和群众打交道,拍脑袋决策,凭感觉办事。这样一来,这些干部对群众的愿望、要求比较陌生,思维方式、办事方式难免与群众产生差异,特别是不熟悉群众心理,与群众使用不同的话语方式,群众就会对他们产生隔阂感。制定工作措施,就会出现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情况。 “现在早已不是你强势群众就买你账的时候了,关键是看你是不是有服务意识,是不是走群众路线”,山东省章丘市委书记江林说,“干群心劲儿统一,什么事都好办。” 当面交心更容易消除隔阂,平等交流更容易增进感情。用微笑消解群众的火气,用耐心消除群众的怒气,用真诚融化群众的怨气,“真心关爱群众,真正给群众办事,说话就有人听,干事就有人跟。” 打造“升级版”,能力上与时代同进步 “您觉得群众对您的工作能打多少分?”面对记者的提问,河南省辉县市冀屯镇书记赵华录谦虚地说:“能打60分吧!” 他在镇里当了15年书记。冀屯镇形成特色产业——全国最大的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基地,去年销售收入10亿元。下一步该怎么发展?赵华录有些犯难。 “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我们熟悉的方面正在减少,不熟悉的方面正在增加。”赵华录说。比如,劳动力外流造成的“空心村”问题、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等等,使得基层干部肩上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取决于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有益于党员干部明晰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党纪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标签: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必要性;措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1〕。这一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广大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一、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内涵 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指党员干部在接受法律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力以及在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概括之,即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法律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必要法律知识的能力。即对法律概念、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关系等内涵与外延的掌握以及具有比一般公民较强的法律敏锐性和鉴别力。其二,党员干部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这些法律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法制统一观念等。其三,党员干部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党员干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严格守法、秉承程序、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依法办事,能够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到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由此可见,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自身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对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党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答案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问题的能力(上) 第1部分:判断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2.5 1、民意如何汇聚并不是国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2、《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 2.5 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3、多年来,尽管党和政府不断强调法治建设,但法治问题依然非常突出。(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4、理论界对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及走出目前依法治国的困境等问题,都做了深刻的理论阐释。(2.5分) 得 2.5 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5、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干部现场办公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能给现场造成混乱。(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2.5 6、领导干部在视察过程中,需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做到各在其位、各谋其职。(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7、政府在做很多事情时不计成本,这与其权利和责任不匹配没有任何关系。(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8、现场办公与其说是“亲民”,更多时候可能是扰民,甚至是漠视基本的行政程序。(2.5分) 得分:2.5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0.0 9、从理论上说,只有一种途径可以解决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2.5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B 10、在科层制的行政领域,处理问题需要尊重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即行政程序和相应的责任制度。(2.5 2.5 分) 得分: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答 案:A 第2部分:单选题 (共10题,共25.0分; 默认单题0.0分) 1、()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 2.5 稳定能力。”(2.5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C 十七大 D 十八大 正确答 案:D 2、党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5 2.5 分) 得分: A 十五大 B 十六大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费德平: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湖北日报2012.12.5 星期三费德平(湖北省政府法制办副主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不仅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提出改革、发展与稳定难题的破解之道,而且从弘扬法治精神的深度,提出了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决策的新思路、新要求。 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规则意识、法治思维能力得到逐步提高,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法治思维意识淡薄。有的领导干部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的特权观念。一提依法治国、依法办事,首先想到的不是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是治“民”,出现以权压法、以情轻法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视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多发群发的现实,奉行“摆平就是水平,稳定就是搞定”的人治思维,认为“有法(律)无(办)法,无法(律)有(办)法”,采取非法律手段解决现实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往往为追求“稳定”而牺牲“法治”。有的领导干部追求GDP至上,以牺牲“法治”的方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这些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法治思维能力不足。有的领导干部忽视甚至违背法律原则和法律精神,对某些遵循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可以决策的事项,机械地按法律条文办事,致使决策违背法律的根本目的。有的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有选择地适用法律,有利于自己的就办,不利于自己的就不执行。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不足,还突出表现在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不能正确把握运用法治原则和精神,不能做到统筹兼顾,灵活处置,以致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 三是忽视决策程序。近年来,有的地方违反土地规划法律法规规章,违反物权法和征收补偿条例,违法征地、违法拆建,任意侵犯公众财产权和人身权,引发多起自焚、自杀等惨剧或者暴力对抗致人死亡的恶性事件;一些地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兴建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以致造成严重生态灾难事件。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领导干部决策时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程序办事,

工作心得:基层干部法治意识状况研究

工作心得:基层干部法治意识状况研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我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政治创新,没有前例可循。这就必然要求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的各级领导干率先垂范,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真正成我国法治建设的领导力量。 一 总体而言,基层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较之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对“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命题,基层各级领导干部普遍予以接受,并自觉践行。但客观地看,某些领导干部对法治仍存在一些模糊乃至错误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法治的认识还停留在工具主义的层次上,把“法治”简单等同于“依法办事”,仅把其作为工作方法之一而不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所以在遇到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问题时,有些领导干部就宁愿选择“你好我好大家好”

的协商、或者“快刀斩乱麻”的威权等见效快的方式,而不是选择“讲规矩、重程序”但可能见效慢的依法办事。二是对日益加强和完善的权利运行制约与监督,甚至有个别人产生抵触情绪,工作积极性下降。三是不少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家长式的工作方式,虽然省市县三级政府都已经建立并运行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基层领导干部也都清楚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意义,但总是担心自己一放手、社会就会出乱子,所以工作中还是存在大包大揽的情况,做不到真正的“法无授权不可为”。究其实,还是恋栈贪权思想在作祟。四是某些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关键少数”对法治建设的“带头”意义和作用,一味地把“有法不依”的责任推上诿下,归咎于上级制定了不合理的考评标准,“依法”就完不成任务,只能“变通”;归咎于社会公众素质低,认为在特定情况下依法办事,行政相对人会不满意,会缠访闹诉,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只能迎合对方的无理要求。这些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基层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持“等待”的态度,一方面认为应等待群众的法治意识提高、社会基础打牢后,才适合进行法治建设;一方面认为应等待“上面”依法行政后,自己这个层面的法治建设才能真正开始。

”法治素养“专题

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A.法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制度建设 正确答案:A;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A.基层干部 B.中层干部 C.储备干部 D.高级干部 正确答案:D; 5.“四个全面”战略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 A.组织者 B.推动者 C.实践者 D.执行者 正确答案:ABC;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做()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A.尊法

B.学法 C.守法 D.用法 正确答案:ABCD;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A.宪法法律至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由法定 D.权依法使 正确答案:ABCD;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的干部。 A.法治素养好 B.法学专业毕业 C.法律条文精通 D.依法办事能力强 正确答案:AD; 5.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合法原则 B.合理原则 C.权力救济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2014-10-22 10:37:22 来源:四川法制网作者:先梦洪王其远【大中小】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微博豆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把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详细描绘法治中国新图景,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也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是坚持党的依法治国方略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成为各级领导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这意味执政党要依法执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工作的时候也就要做到法律至上。 一、法治与法治思维内涵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

的公仆。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本质所在。运用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运用法治思维的核心。 二、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培育法治思维素养,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维定势。 1、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加强法治建设对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理解法治建设与经济建设、法治思维与权力行使、依法行政与依法治权的关系,不断增强法治建设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依法治国、公平正义,以人为本、以法为尊、保护人权、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不断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价值,使领导干部能自觉用法治理念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自觉而坚定地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领导干部要形成运用法治的思维定势。法治思维定势,就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法治思维时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法律价值趋向。领导干部遇到问题和矛盾时,选择运用法治思维,还是行政思维、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摘要: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坚持全面依 法治国,关键在于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助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素养;路径 1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制定上,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在解决矛盾 纠纷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程序,严格贯彻实施法律。领导干部的 法治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示范功能和指引作用,其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公务人员,特别是其下属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 对社会公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1)规则性思维 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 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 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 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 同意志的尊严。 (2)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合法性思维,要 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无论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都应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行为目的、行为内容、行为手段、行为权限、行为程序等都应做到完全合法,要求权力的行使在法治的轨道和框架下进行。 (3)程序性思维 法律程序属于行为程序,为了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通过法律预先设定行为 方式和行为步骤,再通过对这些步骤和方式的遵循,一环扣一环而逐步充实展开,获得确定性法律后果。法律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人的参与需求、理性选择和 正义价值,还可以切实推进政治职能转变,提高法治政府水平。要完善重大行政 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定程序、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4)权义性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法治思维 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与 运作,实现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 管理社会,无论是执法,还是司法,都要尊重保护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 定职责。 (5)权责性思维 权责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要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有权必有责,指领导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自觉做到从严律己,慎重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和途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111885206.html, 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和途径作者:朱娟 来源:《读天下》2018年第12期 摘要: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干部是关键,我们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重要保障 一、新时代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也就是我们党一直强调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各种不同场合,习总书记都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普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风气,积极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高度重视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问题,是由法治的根本属性和权力的运行特点决定的,对于政府来讲,法治意味着限权,法无明文规定不可为。政府职能转变主要由以直接管理为主向间接管理为主转变,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转变,把政府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不习惯或者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保证。只有领导干部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好地实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社会管理的法治化水平。领导干部要有依法控权、依法行政的自觉,从思想上真正信仰法治,从行动上带头践行法治,让权力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三)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领导干部身份独特、作用突出、影响重大,在走向法治化的当代中国,肩负着特殊的法治使命。“关键少数”决定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广度、深度和进度,其法治素养水平决定着我们国家法治建设的水平和治国理政的法治高度,领导干部如果藐视法治、践踏法治,损害的是党风政风,影响的是党员干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以漳州市为样本

[作者简介]庄建平(1975-),男,福建龙海人,中共漳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法理学。 庄建平 (中共漳州市委党校,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施方略的进程中,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领 导干部法治素养既包括素质也包括涵养,既是静态的法律知识积累也包括动态的法治能力运用。本课题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样本分析方法,编制了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量表,在地市级进行取样。在综合分析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现状基础上分别从法治文化、能力和环境等角度提出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量表;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8)01-0051-03 一、提升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意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方式,既要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也要有成熟的理念;既要有良性的执行机制,也要有良好的素养支撑!本课题基于时代背景,就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进行实证性的基础研究。法治素养既包括静态性的素质累积,更注重运用能力不断完善的动态提升。正如法治是一个动态流变的过程一样,主体素养的提升必将和法治进程的整体同频共振,方能适应时代性的要求。全面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既是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也是全面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干部自我建设的内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毫无疑问必须依法而行,遵法而为。在依法行政的今天,领导干部应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敏锐的法律风险意识,以及一定的风险防控和化解能力。只有领导干部真正成为法治的实践者,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才能使社会形成“法治”的良好风气[1]。 二、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样本分析(一)问卷设计与施测 课题组在学理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个别访谈和集体座谈等方式,就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分为法治意识、法律知识、法治能力等,共75个选项。本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0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875份,有效率97.2%。受 访者独立完成问卷,施测时间大约30分钟,受访对象从普通公务员到处级及以上公务员,处级及以上的干部占72.6%;科级及以下干部占比27.4%。男性占78.7%,女性占21.3%。50岁及以上的比例最高,占54.5%。学历方面本科占比最高,达79.8%。受访者在行政部门工作的占40.7%,中共党员占88.1%。本次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版本。 (二)基本特点 1.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整体水平较高 法治意识的测评。对法律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高达93.3%;在法律与权力重要性认知中,认为法律高于权力的比例达90.4%;在法律至上的观念中,高达97%的受访者表示认同或非常认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评判中,96.4%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在法律作用认知的中,排在首位的是保护公民权利,占比达82.5%。在守法意识的测试中70.6%的人认为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谈到对未来中国法治梦想的追求愿景方面,高达98.2%的人充满信心[2]。 2.法律知识与工作密切度高,知识结构单一(1)在法律知识的整体了解中,选项有“很熟悉且系统学习过”、“比较熟悉且学习过”、“略知但不系统”和“不了解”,根据程度分别赋值4到1分,计算每项平均得分表示受访者对该项内容的了解程度, 基层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调查与思考 —— —以漳州市为样本5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