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初探

现代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初探

现代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初探
现代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初探

现代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初探

内容提要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性来源于成员国的法律人格性,并受国际组织本身职能、任务的制约。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因为国际组织根据其基本文件规定的宗旨行使职能并具备必要的机关,它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进行独立的活动,这说明它具有独立意志,是独立的法律人格者。此外,国际组织不一定需要在该组织构成条约中明白地被赋予权力;

该组织同样具有为了最有效地履行其职能所必要的暗含的权力。亦即在签订条约时不论有无关于法人资格的明文规定,国际组织都是具有法律人格的。

关键词国际法国际组织法律人格国家主权

国际组织是在国家之间进行国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人类社会在进入19世纪以后,特别是进入19世纪的后半期,随着国际关系在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明显地变得密切起来,国际组织便不断地以所谓国际行政联盟的形式出现了。它们是以非政治的、专门的、行政的和技术性的国际合作为目的的组织,作为国际组织,它们尚不完善,它们是以国际事务局为中心负责日常业务和沟通情报的。根据其规章,条约当事国的全权代表会议,则每若干年讨论一次条约上规定的国际合作,但不考虑该组织的机关的具体事务。进入20世纪以来,国际组织形成了以在政治上维护和平和防止战争为中心目的的政治性组织,并出现了综合性的以各种国际合作作为任务的国际组织。1920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便是第一个国际性的政治性组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建立了更为广泛的国际政治性组织──“联合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组织的发展更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国际和平组织自不待言,就连国际合作中许多领域的专门性国际组织,也发展成为高度健全的组织,在常务秘书处之上,设置了大会、理事会这类具有实质性职权的机关。特别是,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同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方面同专门性国际组织,都建立了密切的和职能性的组织关系。总之,各种国际组织有机地在一起并发挥着各自的职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国际组织在参与国际关系时具有哪些权利义务,即具有什么样的法律人格。

一、国际组织概述

关于国际组织的概念迄今没有统一的说法,众说纷纭。

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是由若干国家根据条约组成的团体,它为一定的宗旨在国际法上独自存在,并通过其机关独自开展活动,也称国际机关、国际机构、国际团体等。在我国马骏教授主编的《国际法知识辞典》中是这样定义的:国际组织是指国家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根据共同同意的国际条约而成立的常设性组织。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国际组织是依国际条约而成立的要件。与此稍有不同的是日本松田干夫所下的定义:国际组织是指许多国家为了共同目的和利益,根据条约或其他协定而成立的国际性组织。这个概念比前述两种定义在国际条约之后加上了其他协定,而且中间用的是“或”,意即除依国际条约而成立国际组织之外,依“其他协定”也可以成立国际组织。与此观点极相似的是英国国际法学者阿库斯特的更为简洁的定义:“国际组织”一词通常用来说明根据两个或更多国家之间的协议建立起来的组织。在中国政法大学梁淑英教授主编的《国际公法》一书中,对国际组织的概念也是采用了“依协议”而建立:国际组织是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人民、民间团体为了共同的目的,依协议而建立的常设团体。很明显,这种定义除“依协议”而成立国际组织外,比起前述几种定义来,明显有了不同,即在国家或其政府外,加上了其人民、民间团体。作为国际组织概念的叙述,可以认为这是比较完整的。一般地说凡是两个以上的国家,其政府、民间团体、个人,基于某种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而创设的各种机构,均可称作国际组织。武汉大学的梁西教授亦持这种观点。

当然,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组织,既包括国家之间的组织,也包括若干国家和民间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国际性机构。狭义的国际组织,则只指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亦即政府间国际组织。目前,在国际法上讲国际组织,基本上都被认为指的是狭义上的国际组织,即政府间国际组织。如韩国柳炳华教授在其著作中给国际组织所下定义时,即认为“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指根据被称为设立宪章的国际条约建立的政府间组织”。梁西教授在其《国际组织法》一书中开宗明义地说:国际组织法定义中所说的国际组织,是指政府间国际组织,即若干国家为特定目的以条约建立的一种常设机构。这是指严格国际法意义上的国际组织。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2条第1项中关于条约用语规定“国际组织”者,谓政府间之组织;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9“国际组织的参加”第1条规定:为第305条和本附件的目的,“国际组织”是指由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组织,……;以及1975年《维也纳关于国家在其对国际组织关系上的代表权公约》和1986年的《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都将国际组织表述为政府间组织,以区别于民间的非政府组织。有的学者干脆就用“国家联合”来进行定义,如苏联著名国际法学家童金就认为:国际组织是为实现一定的宗旨,以国际条约为基础,有相应的机构体系,拥

有与各会员国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国际法成立的国家联合。

毫无疑问,不论是广义上的国际组织还是狭义上的国际组织,都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跨国机构,它是介于国家之间的组织,但它不是超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组织,更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1980年国际法院在关于“世界卫生组织与埃及协定的解释”的咨询意见中说明国际组织不是某种形式的超国家。因此,国际组织一般不能超越成员国政府对其地方机关、法人或人民直接行使职权。

目前,全球有多达几千个为数众多的国际组织,研究国际组织的种类可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例如,根据国际组织成员的性质可以分为国家间(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根据不同的工作目标可以分为拥有普遍权限的组织和拥有专门权限的组织;根据组织程度或组织宗旨的差异可分为合作组织和联合组织。合作组织指的是普通的国际组织,它以成员国的主权和独立为前提,通过互相合作谋求解决国际问题,促进特定领域的发展,追求共同政策和实现共同目的。联合组织以发展国际共同体为目标,谋求逐渐实现区域联合。此外,还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最基本的应是以成员的构成为标准,划分为普遍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或曰封闭性组织)。但不论如何划分,所有的国际组织都是以政府间的协议作为其存在的法律基础的。这种协议的正式文件,一般就是有关国际组织据以建立组织机构和进行活动的基本文件,这类基本文件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为“盟约”;有的为“宪章”;有的为“规约”;有的为“组织法”;等等。国际组织一般还都设有一定的常设机构(如大会、理事会等),通过其机构进行经常性的组织活动,以实现其基本文件所规定的宗旨。所以,国

际组织一般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此外,综观国际实践,国际组织还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第一,国际组织的主要参加者是主权国家,它是建立在国家之间的组织,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世界政府机构。所以,它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原则去干涉别国内政。虽则少数国际组织也接纳某些政治实体或地区为准成员甚至正式成员,但组织的主体无疑仍然是国家。

第二,依国际条约而成立。一项阐明其组织宗旨、结构、职权、运作方式的基本文件,构成该国际组织成立与组织活动的法律基础,通常表现为国家间的多边条约。

第三,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本原则。在国际组织内,各成员国不论大小强弱,亦不论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如何,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

第四,具有自己的法律人格。国际组织的自主权存在于一套不同于成员国的机构系统和独立的决策程度。

独立的法律人格决定了国际组织可以在国际法上享有和承担独立的权利和义务。当然,这种权利和义务与各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不尽相同,它是作为国际法的派生主体而享有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直接有关的权利。这种权利包括缔结国际协议的权利、享有特权和豁免的权利以及派遣代表的权利。

二、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

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就是它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独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一种资格。没有这种资格,国际组织就不可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而无法在其成员国领域及国际范围内开展有效的组织活动。有了这种资格,它就可能在实现其宗旨和执行其职务中具有法定的行为能力,即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及履行义务的能力。正如韩国柳炳华教授所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指国际组织具有的国际法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和履行者的主体资格”。

关于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并不是开始就得到承认的,也不是国际组织本身所固有的。在这里,法律人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国际组织,即使是最有权威的国际组织,也只是一种介于国家之间的法律组织形式,而非国家实体,因此它并不具备国家的属性,离开主权国家的授权,任何国际组织在法律上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由此可见,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性来源于成员国的法律人格性,并受国际组织本身职能、任务的制约。此外,关于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范围以及国际组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等问题,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即使没有明示规定,也要给予承认。因为国际组织根据其基本文件规定的宗旨行使职能并具备必要的机关,它能够在国际社会中进行独立的活动,这说明它具有独立意志,是独立的法律人格者。

普遍地确立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也就是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得到普遍承认则是近年来的事。在国际法上,普遍确立国际组织国际法律人格的是国际判例,是1948年12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58(Ⅲ)号决议,请求国际法院对联合国是否具有国际赔偿请求资格发表咨询意见以来,即“执行联合国职务时遭受伤害的赔偿案”。1947年至1948年间,联合国为解决以色列和阿拉伯之间有关巴勒斯坦的争议,派遣了仲裁员及观察员。1948年9月17日,联合国瑞典籍仲裁员弗尔克?伯纳多特伯爵和法国籍首席观察员塞雷上校在耶路撤冷的以色列控制区遭到暗杀。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秘书长承担了对那些在联合国领取薪金或津贴的受害人支付适当赔偿的责任,同时将国家对联合国应付责任的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联大鉴于会员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意见,遂于同年12月3日

通过决议,请求国际法院发表咨询意见。1949年4月11日,国际法院就此案发表了咨询意见。咨询意见认为:

要确定联合国是否具有提出国际求偿的能力,首先必须确定《联合国宪章》是否赋予了联合国以其会员国必须予以尊重的权利,换言之,首先必须确定联合国是否具有国际人格。由于宪章对这一问题没有任何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考虑宪章想要赋予联合国以哪些特性。法院认为,联合国是国家集体活动逐渐增加的产物,为了实现其目的和宗旨,它必须要具备国际人格。从宪章的规定来看,它并不限于使联合国仅仅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而是为它建立了机关,设定了具体任务,并规定了它和它的会员国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联合国和有关国家缔结条约和它在广泛领域内负有重要政治使命的事实也证明它和它的会员国具有明显不同的身份。鉴于联合国预期行使和享有且事实上正在行使和享有的职能和权利只能在它具有大部分国际人格和国际行为能力的基础上得到解释。最后,法院没出结论,认为联合国是一个国际人格者。

法院的上述咨询意见承认了联合国具有国际法律人格,对造成的损害可向负有责任的国家追究国际责任。并进一步声称“代表着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的50多个国家,依照国际法,有权创立一个客观上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这个国际人格者不仅为它们所承认,还具有创立而且有提出国际求偿的能力”。法院的这一结论表明国际组织不一定需要在该组织构成条约中明白地被赋予权力;该组织同样具有为了最有效地履行其职能所必要的暗含的权力。亦即在签订条约时不论有无关于法人资格的明文规定,国际组织都具有法律人格。

传统国际法只承认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且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而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可以看到国际组织的特殊现象:各种国际组织蓬勃发展,在解决当代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中它们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加强。正因如此,随着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参与者,其国际人格逐渐为国际法所承认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国际组织是基于特定目的而设立的,为此目的,它除需要维持组织内部的工作机能外,还需对外开展活动。而对外开展有效活动的基础是在其活动范围内占有必要的法律地位,而这种地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人格。它不仅在其成员国领域内(即在国内法上),而且在国际范围内(即在国际法上),都需要具有这种法律人格。关于这一点,韩国柳炳华教授作了这样的区分,他认为“国际组织的国内法律人格指的是‘国际组织在特定国家享有的国内法上的权利义务能力’。例如,是否可以签订国内法上的合同,取得或转让动产、不动产,或者提起诉讼;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人格则是‘指国际组织在国际关系上承担权利义务实施法律行为的国际法承认的资格’。”

国际组织具有法律人格,是国际法的主体,这已是当今的共识。1986年《关

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实际上承认了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许多著名国际法学者在其论著中也都肯定了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英国的劳特派特认为联合国是国际法主体,具有它自己的人格。前苏联国际法学家科热夫尼科夫认为:国际组织是“新的国际法主体”。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王铁崖教授指出:实际上,国际组织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已成为现实的需要和必然的趋势。但很显然,国际组织既没有领土,也不能对成员国国民进行统治,它所取得的法律人格,是依其各成员国所共同制定的关于建立该组织的基本文件,而不是本身当然的。也就是说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并不同于国家的法律人格,同主权国家比较起来,显然是有限的。国际组织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国际

法律关系,具有一定限度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它们的法律人格是派生的,是成员国通过基本文件而授予的,或是从基本文件中引伸出来的,其权力与活动范围都不得超越组织章程的规定。可见,国际组织的法律人格是从职能的观点出发为了实现其宗旨在必要的范围内所给予的。它只能在其基本文件规定的宗旨和职能范围内承担权利义务,实施法律行为。所以,国际组织不是国家,而是国家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创立的组织,它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不象国家那样是自身具有的。因而,国际组织是一种既区别于国家又与国家有密切的法律人格者。

当我们确定了国际组织具有法律人格后就不能不问国际组织之法律人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毫无疑问,国际组织不可能有诸如国家的主权与国家管辖权之类的问题。那么,国际组织能享有什么特定的权利,承担什么特定的义务和行使什么特定的权力呢?一般地说,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主要内容,首先应该是享有特权和豁免,其次国际组织还具有使节权和国际条约缔结权以及对其国际公务员的保护权。此外,国际组织还有国际诉讼当事者的能力(不能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只能请求发表咨询意见)和国际求偿权及承担国际责任等。

国际组织为了有效地行使职能,其财产、总部和支部以及工作人员等都享有一定的特权和豁免。在外交使节方面,由于作为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按照国际习惯法也享受特权和豁免的待遇。国际组织的特权和豁免是为了达到目的和完成任务,在必要的范围内而给予的权利。承认国际组织有特权和豁免,是因为它具有独立性,而且其独立性需受到保护。

一般来说,国际组织只在其职权范围内或由于组织存在的必要而与国家或其他国际组织签署条约,不论其基本文件中有无缔约权的明文规定,在实践中都不影响国际组织缔约权的行使。1986年3月21日订立的《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

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以公约的形式承认了国际组织的缔约权。

国际组织具有接受和派遣外交使团的使节权。当然,国际组织的使节权与国家的使节权有所不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建立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而国际组织与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之间的使节权不存在同样性质的平等问题,而且往往不要求对等。

具有国际求偿权和承担国际责任,是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重要特征。1949年国际法院对“执行联合国职务时遭受伤害的赔偿案”的咨询意见表明,当联合国人员执行公务时受到损害,联合国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就该组织被害人或其继承人受到的损害,向法律上和事实上须承担责任的政府提出索赔的要求。这种权利是建立在联合国具有一定的国际人格及完成其职能的需要的基础上。其他国际组织以此为依据,同样也具有国际求偿的能力。也就是说,国际组织应保证其机关的工作人员享有行使类似外交保护权的权利,当国际组织或其工作人员受到损害时,可以进行国际求偿。同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国际组织亦必须对其损害国家或其国民利益的行为承担国际责任。

此外,国际组织法律人格的内容还有诸如继承权,承认与被承认权以及召集国际会议和行使对外关系的能力等。

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否定论

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否定论 摘要】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既缺乏必要性又缺乏可行性。按照当下的研 究进度以及现有的研究方法,强人工智能根本难以实现;另外,若赋予强人工智 能法律人格,将有可能对现有社会制度造成较大的冲击,导致社会秩序陷入混乱。而弱人工智能运用和发展产生的法律问题均可以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有效解决,同时因其难以产生独立自主的意思能力,缺乏独立的财产,也缺乏赋予法律人格的 可行性。 【关键词】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法律人格 能否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理论界纷争不断,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 种对立的观点。“肯定说”内部存在不同的学说,有“拟制说”、“电子奴隶说”、“电 子人格说”、“有限人格说”等。“拟制说”认为需要运用法律拟制的方式赋予人工智 能法律人格。[1]“电子奴隶说”将人工智能定性为电子奴隶,奴隶本身没有权利和 义务,没有权利订立合同,但是奴隶对外行为的后果由其主人承担。[2]“电子人 格说”认为,应当将人工智能认定为电子人,并且赋予该类电子人法律人格。[3]“有限人格说”认为,人工智能应当具有法律人格,但是其仅具有有限的权利, 仅具有有限的法律人格。[4]“否定说”细分为两派:“工具说”认为人工智能应当被 定性为工具,不应当赋予其法律人格,。[5]“软件代理说”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智 能软件的信息传递者,不需要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6] “肯定说”在讨论该问题时未能准确分析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在强人工智能 研究与发展的态度上过于乐观;同时,忽略了哲学及伦理对于法律和法学观点的 影响,错误的认为应当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夸大了人工智能发展中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不能赋予人工智能以法律人格。 一、赋予人工智能法律人格不符合伦理性要求 (一)具有理性特质的自然人具有法律人格 从哲学上看,理性包括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性不但包括基础判断力也包 括演绎推理能力。康德哲学理论认为,理性特质是自然人所特有的,由此得以将 自然人与物进行有效区分。物具有相对价值,其本质属性是手段,而具有理性特 质的自然人的本质属性是目的。[7]也因为理性,自然人与物有本质的区分。理性 的目的是从现象向物自身前进,从不完整的经验知识向全部经验知识的大统一前进,所要达到的最高统一体就是理性的理念。自然人是一类特殊的存在,能够产生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8]黑格尔提出,人类具有理性特质,人类的属性是目的, 并且人类依据自己的意愿做决策的行为就是自由。[9]自然人为了实现价值,必须 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手段必须依附于目的才能具有一定的价值,即仅具有相对 价值;主体利用和改造客体,客体作为手段,其实就是主体的工具。物因为没有 理性,确定物为客体,其仅具有相对的价值,是主体改造世界利用的工具。自然 人因具有理性而与物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明显界限,人类的地位高于其他存在 的物。 (二)缺乏理性特质的人工智能不具有法律人格 人工智能属于人工创造的物,自然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也应当符合上 述哲学分析。目前人工智能尚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运行的程序均由人 为事先设定并调试,其在预先设定的规则或模式内行动,不具有主观能动性。以 阿尔法围棋为例,围棋也是一项规则性极强的活动,围绕围棋的规则而展开,并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1.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力学三定律 B.达尔文——进化论C.伏尔泰——启蒙思想 D.爱因斯坦——杠杆定律 严重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 的主要原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3.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周期性特别强 B.持续时间比较长C.破坏性特别大 D.涉及范围特别广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下 5.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①蒸汽机

②内燃机③克隆技术④互联网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6.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 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 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加强 D.欧洲联盟的建立 7.2001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正式成为世 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这是中国为顺应世界哪一潮流 做出的努力 A.经济区域集团化 B.经济信息化 C.世界多极化 D.经济全球化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全球开 始统一”始于() A.文艺复兴 B.郑和下西洋 C.新航路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看出南北战争前,美国南北 矛盾的焦点是() A.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B.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C.是否开放国内市场问题 D.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8 国际组织类

中考历史专题总复习讲义18 国际组织类 1.国际联盟: (1)成立依据:《凡尔赛和约》。 (2)成立时间:1920.1 (3)实际操纵国:英国和法国(美国没有加入)。 (4)性质:西方列强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工具。 (5)停止活动:二战爆发后。 (6)宣布解散:1946.4 (7)替代组织:联合国 2.联合国: (1)倡导建立:1945.2的雅尔塔会议。 (2)正式建立:1945.10.25 (3)1947年联大: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4)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欧盟: (1)正式建立:1993.11(共12个国家;总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2)前身:欧共体(1967.7建立,共6个国家) (3)走向联合的原因(目的):①为振兴经济;②在美苏两级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 (4)欧洲联合的第一步:组建“欧洲煤钢联营” (5)统一货币:欧元。 (6)地位: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 (7)作用: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加强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8)发展:到1994年,有15个成员国;目前有27个成员国。 (9)性质:欧洲经济政治联盟。 4.北约: (1)成立时间及目的:1949.8;对抗苏联。 (2)发动战争:科索沃战争。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现状:由最初12个国家发展到目前26个成员国;北约东扩(扩大到东欧国家)。 5.华约: (1)成立时间:1955.5(成员国是东欧八国) (2)目的:对抗北约。 (3)性质:军事政治集团。 (4)宣布解散:1991年。 6.世界贸易组织(WTO): (1)前身:关贸总协定。 ①成立时间、地点、成员国、生效时间:1947.10;瑞士日内瓦;23国;1948.1.1. ②宗旨:实现贸易自由,逐步降低关税,清除贸易壁垒。 ③作用:经历了从“富人俱乐部”到“经济联合国”的变化。 (2)成立:1995.1.1(总部:瑞士日内瓦) (3)成立原因:随着国际贸易日益复杂化,在解决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外国直接投资等新领域中日渐增多的纠纷方面,关贸总协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 (4)宗旨: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5)职责范围:(见九下121—122页) (6)中国入世:2001.11

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_从民法中的人出发

法学评论(双月刊)2002年第1期(总第111期) 论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和人格权的发展 )))从民法中的人出发 马骏驹 * 刘 卉 ** 内容提要:作者从法律人格内涵的变迁中归纳出由不平等到形式平等再到趋近实质平等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并分析相应各阶段法律人格与伦理性之间的关系,指出法律人格内涵的丰富是人格权发展的民法理论基础;加速人格权发展,提升人格权地位使之与财产权并重将成为未来民法不可阻挡的趋势。 主题词:法律人格内涵 伦理性 人格权 人格权独立 人为何物?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苦苦思考的一个问题。直至近代,各种学科力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把握人。哲学从人类整体及有能动的社会存在来俯瞰人;生物学从物理或化学的观点来把握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从精神的角度来研究人;社会学则从所谓社会构成的层面来把握人。法律作为一种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当然与人相关。法律对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离不开权利与义务。而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一定权利与一定义务的综合,则体现了整个社会在秩序和正义间寻求平衡的价值追求。法律上的人,并非指有具体经验的人,与其说是一个蕴藏着无限内容,具有某种细微差别的个性的具体的人,不如说是从社会法律生活的秩序这张布裁下的一小块布而已。 1 而民法中的人以何种资格存在?民法对人的哪些内容予以关注?民法对人的这些内容又以何种方式予以保护?从民法演进的过程来看,人与民法的连接点就是法律人格。人格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 格脱离了人,自然就是一个抽象0。 o但一旦将人格 赋予法律性,赋予其主体、权利能力、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等多重内涵时,人格就上升为法律人格。所谓法律人格,就是私法上的权利和义务所归属的主体。法律人格的有无,决定了人在民法上的资格的有无;法律人格的完善程度,反映了人在民法中的地位的高低;法律人格的内涵的发展也扩展了人在民法中的权利。可以说,法律人格的不同状态,显现了人在民法中的存在方式,从而也决定了民法对人的关注程度。黑格 尔说:/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0。 ?作为直接体现使人/成为一个人0的权利的人格权,是指主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而固有的基于自身人格利益的权利,如生命权、身体权、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是法律人格处于趋向完满状态下理性人类所必备的法定权利,个人在法律上和事实上不享有人格权,则必将丧失做人的根本权利和作为人的基本价值。故置于民法保护下的人格权,是人能够真正作为一个人存在,并与社会联结在一起与他人平等、充 *** 1o? (德)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8页;梅因:5古代法6,商务印书馆1959年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第277页。 (日)田中耕太郎:5作为法律学中/经济人0的商人6,载5田中耕太郎文集6第7卷,春秋社,昭和39 年,第327页。 清华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世界近现代史时间表(1)

14~16 世纪文艺复兴运动 1487~1488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葡萄牙资助) 1492 哥伦布到达美洲(西班牙资助) 1497~1498 达·迦马到达印度(葡萄牙资助) 1519~1522 麦哲伦环游全球(西班牙资助)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 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 1688 英国宫廷政变推翻专制统治另立新国王(革命结束) 1689 英国通过了《权利法案》 17世纪下半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结束)1775年4月莱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美国诞生了 1777 萨拉托加大捷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83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1785 瓦特改进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787 美国制定了宪法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 1789 法国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国废除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 1794年7月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推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1799年底拿破伦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1804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2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利 1814 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封建王朝在外国军队保护下复辟 1825 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火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1836~1848 宪章运动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已经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1844 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相会开始长期合作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53 美国制造黑船事件敲开日本国门 1854 日本在日美《亲善条约》上签字 1859 达尔文(英)发表《物种起源》 1861 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改革) 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1861年4月南军挑起内战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9月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彻底废除奴隶制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1871年3月巴黎公社运动爆发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际关系及世界格局的演变 新人教版

专题复习近现代史上世界格局的演变及我国外交 一.专题解读 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等。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及新旧中国的外交政策等。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摩擦会更加激烈,但和平、合作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将是整个世界共同追求的目标。我们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及我国的外交对策。 二.点击考点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两极格局的形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三.思路导引 1.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2.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70年代外交事业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 1.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2)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4)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的局面 (1)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3)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至此,美苏冷战局面最终形成。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峙。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人格与法人人格权 [摘要]人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在罗马法时代被用做区分人与人的技术工具;在近代以及现代法律中,人格一词所指的应该是主体在法律上的一般的地位。然而,对于人格权来说,自然人享有是基于其自然伦理之属性,或者简言之即为“理性”及“尊严”;法人无“理性”及“尊严”可言,故法人享有人格权这一说法即有不妥之处。 [关键词]人格人格权法人人格权尊严 一、人格之内涵 “人格”这一概念产生于罗马法。罗马法上有三个关于人的概念,即“homo”、“caput”和“persona”。“homo”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权利义务的主体:“caput”的原意是指头颅或书籍的一章。在古罗马时代,户籍登记时,家长在登记册中占有一章,家属则名列其下,只有家长才具有权利能力,所以“caput”就被转借指权利义务主体,表示法律上的人格。而“persona”则表示某种身份,是从演员扮演角色所带的面具引申而来,面具可用以表示剧中的不同角色,“persona”也就用来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在罗马法时代,只有同时具备自由人、家长及罗马市民三种身份的人才具有人格,即只有同时具有这三重身份的人才能被叫做“caput”,才能成为交易之主体,而其他人,要么是奴隶,要么是从属者,要么是外邦人,都不具有罗马市民社会的主体资格。可见,在当时,人格这一概念带有明显的“组织社会身份制度的工具” 的特性,是一种一些人压迫另一些人的法律技术工具。之后,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观念导入社会生活。法国大革命彻底打破了这之前的社会身份制。《人权宣言》第一条是这样规定的:“人们生来并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社会的差别只可以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其中人权的主体是人(Homme)和市民(Citoyen),而非具有所谓“人格”(personnalité)的人。在《法国民法典》第八条明确规定:“所有法国人均享有私权”。从此,身份制在其它国家也逐渐被废止。既然在法律已经宣告天赋人权、人人平等,那么在法律之中再规定每个人的人格平等似乎有显多余。 在我国,有学者认为“人格”一词在法律上有三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指具有独立法律地位的权利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第二种含义是指作为权利主体法律资格的民事权利能力;第三种含义是指一种受法律保护的利益,包

新题型--世界近现代史专题

一、小论文: 1.小短文分类: 联系类和对比类。 2.内容套公式: 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二者关系过渡一句话+背景一句话+图片介绍一句话+结果一句话。(7---9句话即可) 3.中考阅卷出现的问题有: 题目忘拟或者拟错;字数过多或过少;时空顺序错误,史实混淆;缺乏联系或对比。 ~~~~例子:华盛顿与林肯之间的联系 范文: 美国的独立与统一 为了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赢得了独立,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随着美国领土的不断扩展,南方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美国内战爆发,最终在林肯的领导下,废除了奴隶制,维护了国家统一。 ~~~~练习一:联系类小论文 1.(5分)请把以下关键词组合起来,用80-120字的小短文叙述这一史实。(5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 《凡尔赛条约》的签署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德国入侵波兰 德国发动二战的背景 一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并签订了对德的《凡尔赛条约》。由于它对德国的过分掠夺,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之后形成的国际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持了战后短暂的繁荣,但好景不长,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走上了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2.(5分)补充图片,使其完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补充图片示例:罗斯福新政,田纳西水利工程,珍珠港事件,《联合国家宣言》签署等。图片名字: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它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引发了政治危机。为了应对经济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并宣布实施新政,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罗斯福新政也为二战中美国打败法西斯德国和日本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3.(5分) 依据下面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图一 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图二 不平衡的跷跷板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北约和华约的相继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两极格局形成。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5分)请你根据下列信息,拟定一个题目,写一篇小短文。(题目:史实正确,语句通顺,体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性,字数80——120) 冷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全球化 “一带一路”战略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doc

2017年中考专题复习专题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有战争、和平。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组织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重点详解】 国际格局的演变 仁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岀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两极格局 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苏美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担任苏联领导人后,美苏展开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消极影响一一美苏争霞,世界局势长期不安宁。积极作用一一两大集团,力量均衡, 防止新的大战的爆发。 3、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趋势: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

论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及其法律规制(一)

论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及其法律规制(一) 摘要:近代民法根基于商品经济,秉承斯多葛哲学以来的理性传统,历经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和启蒙思想的启迪,确立了抽象平等的法律人格。但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垄断加剧、社会动荡、各种不平等加剧,保护弱势群体成为一大法律问题,遂出现近代民法抽象人格向现代民法具体人格的转变思潮。然而,在作为“宪法”地位的民法典中不能用具体人格代替抽象人格,抽象人格仍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随着保护弱者地位的法律的增多,社会法逐渐形成,由此形成了具体人格根基的土壤。这一方面显示了民法发展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法律从二元法律结构向三元法律结构的发展从而法律调整社会生活的精细化过程。在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中,人更加受到关怀,人的尊严更加受到尊重。关键字:法律人格抽象人格具体人格近代民法现代民法社会法一从抽象人格到具体人格近代私法上的法律人格,是指私法上的权利义务的归属主体,它指的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人在私法中的资格和地位。这种人格制度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中的人格是对个人在国家和宗族关系中的地位在法律上的整体评价。在罗马法中,这种地位是不平等的。权利能力制度最早出现在《奥地利民法典》中1.它是对人在私法中地位的描述。在近代私法中,基于个人主义思想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法律人格也突破了不平等的羁绊,因而近代民法上的人格或权利能力均是私法关于人特有的概念,是对人的平等地位的抽象表述,两者属同一范畴,实质上是等值的2.因而,本文也认为法律人格和权利能力是等值的,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问题。近代民法3打破了罗马时期的奴隶和中世纪的农奴不能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禁锢,赋予了所有自然存在的有血有肉的人私法主体的地位,使他们均得为权利义务的归属主体,即享有法律人格,因而法律人格不仅具有这种法律技术的意义,而且还含有伦理性的意义-对人的尊严的尊重。《法国民法典》第8条:“所有法国人均享有私权。”《奥地利民法典》第16条:“任何人生来就因理性而获得明确的天赋的权利,故得作为(法的)人格而被看待。”第18条:“任何人都具有在法定条件下取得权利之能力。”《德国民法典》第1条:“人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些都是自然人在近代民事立法中的法律地位的表达,即所有的自然人都享有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不仅如此,《德国民法典》还承认团体得享有法律人格,成为私法主体。由此确立了私法的二元主体结构,使法律人格的伦理性意义减弱,技术意义得到突出表现。所有这些都只是规定了自然人和团体的法律地位,是极为概括和抽象地表达了私法主体,并不具有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的形象。至多,我们可以在民法中看到所有权人、债权人和债务人、出租人和承租人、雇主和雇工、侵权人和受害人等的存在。这也许可被看作按权利义务类型把握住了人。然而,所有者,无论是大企业主,还是立刻消费掉的物品的所有人都作为同样的所有人对待;卖主,不论是生产大量产品的大企业,还是为了生活而卖掉继承到的巴掌大的一块儿土地的老婆婆,都是同样的,而且在契约中,买方和卖方、出租人和承租人、雇主和雇工之间均作为对等的主体来看待,并使民法试图保持这些权利义务的平衡。人在这些民法上的资格中,被作为平等的主体对待,两者之间的经济实力、社会实力、情报收集能力的差异却完全没有当成问题4.正如拉德布鲁赫所言,民法典是不知道农场主、手工业者和工场主、企业家,而只知道完完全全的法律主体,只是“人”。5这就是近代民法中的人的形象-抽象的、平等的、理性的人。人类进入二十世纪,民法也从近代发展到了现代。二十世纪是一个极度动荡,急剧变化,各种矛盾冲突空前激化和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不稳定的世纪。垄断的加剧,使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技术的进步,使工业社会进入发展的高峰时期,也由此出现了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劳动者与企业主的对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以及企业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缺陷产品致损等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中的人们越来越来分化,形成强势群体和弱势的对立和冲突。而近代民法所确立的权利能力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和过失责任等原则以及各个民法领域都面临着危机,以致促使人们思索民法在二十世纪的地位和作用。由此形成了近代民法的现代转型。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促使抽象人格向具体人格的转变。近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钱乘旦 现代化的缘起现代化在欧美的发展现代化在全球的推进现代主流意识形态结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之所以做如此断言,是因为自近代以来,历史的主要内容 就是现代化。 现代化的缘起 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然而在中世纪晚期,西欧出现了种种趋向,最终使农业文明走向解体。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 代化的准备阶段。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业游离于社会主体结构之外,有它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价值体系,这是当时的西欧和其他文明地区完全不同之处。在其他文明结构中,城市和商业也是有的,有的甚至比西欧更发达,但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商业都被包在社会主体结构之内,压在一个无所不包的国家大屋顶下,无法形成它自己的制度和思想,也就不可能独立发展,形成不了对主体农业文明的挑战。西欧的情况却导致在城市和商业中出现一种异质文明,这种文明逐步发育,最终对农业文明造成冲击。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一种新的精神发展起来,这种精神赞扬财富,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去发财,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了许多自由:人身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自由、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由此而必然出现的财产自由等等。所有这些都为一种新的文明创造了前提,社会变动的时机已 经来临了。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具有巨大意义。在中世纪欧洲(尤其西欧),国家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社会的基本单元是领地。在领地上,民族的属性没有意义,一国的贵族可以在另一国领有土地,领主不讲究国籍。欧洲大地因此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基督教是把西欧连接起来的唯一力量。在这个基督教的大世界里,“国家”并没有实质性意义,它更多地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很少表现为政治实体。 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民族国家出现后,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民族国家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由此产生两个结果:第一,发展的不平衡迫使各地区都要形成民

公司法律人格否认制度的各种资料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述来源:作者:时间:1970/01/01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内涵 公司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称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 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eil),即在承认公司具有法人人格的前提下,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对公司人格及股东有限 (一)公司人格否认的内涵 公司人格否认(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称揭开公司面纱(lifting th 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刺破公司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 ’s veil),即在承认公司具有法人人格的前提下,在特定法律关系中对公司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加以否定,以规制股东滥用公司人格及有限责任,保护公司债权人及社会公共利益 ①。公司人格否认并不是对公司独立人格全面的永久的剥夺,其效力范围仅局限于特定法律关系和特定事件中,通常公司的独立人格在某方面被否认,并不影响到承认公司在其他方面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法人实体。一般说来,公司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司人格独立和有限责任制度来发挥的,自这种制度建立以来,就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解决了出现在巨额资本产生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这种制度保障了投资者的安全但并不影响投资者的有限责任,活跃了投资者的神经,成为刺激投资者投资的有力杠杆。但是纵观公司的发展史,公司人格的独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像一股神奇的魔力,推动了投资的增长和资本的积累。但另一方面,却对债权人有失公正,既为股东滥用公司的法律人格提供了可乘机会,又成为规避侵权责任的工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公司人格独立制度既充当了奋发进取者的保护伞,也成为欺诈舞弊者的护身符。于是,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就作为法人人格独立制度的补充而产生。据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于防范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和有限责任来逃避义务和责任,并不是对公司法人制度的否认,而是对这一制度的严格恪守,以便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的正义、秩序和效益。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 公司人格否认,是界定法人本质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从根本上不承认法人的客观存在,而是从理论上对法人制度的一种否定。因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是在承认整个法人制度实在性的基础上,在个案中对公司人格予以相对的否定,但公司的法人地位不受影响。据此,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公司已合法取得法人资格。只有这种依法设立的公司法人才能成为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作用对象,也是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与法人瑕疵设立的责任制度相区别的基本依据。也只有这样的公司,股东才享有公司的独立人格,其人格才有滥用的可能,才有适用公司人格否认的必要。 第二,公司的股东滥用了公司人格。股东滥用了公司制度中的一些特权,如利用公司制度规避法律或债务、损害公司的独立性等,致使法律承认公司法人制度的实效性受到损害。法律赋予了公司独立的人格,股东享有有限责任的优惠,但股东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维护公司的独立人格,保证其行为的合法性。如果股东无视公司的行为规范,危害公司及债权人利益,则可能导致公司人格否认的适用。 第三,公司人格的滥用侵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法律在承认公司的独立性,尤其是承认公司有限责任的同时,也对股东与公司的关系作了一系列限制,以维护交

人格、人格权、权利能力

人格权与人格、权利能力 【引言】随着《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的陆续颁布,我国民法体系渐趋成形。目前立法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已转移至人格权部分,理论界关于人格权是否独立编的争论已经是甚嚣尘上。对于人格权是否独立成成编,有大量的理论空洞需要解决。然而,从人格的起源、民法对主体用词的基本概念出发,对人格权与人格、权利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历史与理论的考察,或许,我们对人格权的思考,将有一个新的角度与支点。 人格罗马法上的起源 研究人格权不可避免的要去弄清楚人格是什么,就如在讨论物权时必须把物弄明白,在讨论债权时得把债界定清楚一样。据我国罗马法学者周枏考证,罗马法上有三个关于人的概念①:生物意义上的人(homo)、被借用指权利义务主体的人(caput)、和借用指权利义务主体的各种身份的人(persona)。而要作为完全的权利义务主体,则需要有自由权、市民权和家长权。拥有这三者就有完全的人格,否则,则会引起人格的变更。 通过对罗马法关于人格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人与人格是可以分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不一定是法律上的人,即使是法律上的人,基于特定目的,也可以把法律上的人做合目的细分,根据法律上的人的人格中所拥有的要素而分配权利义务。 2、人身具有统一性,但又具有层次性。这里的“人”是指人格,“身”是指身份,罗马法根据身份来分配资源。其中最为基本的身份就是自由民、市民和家长,拥有这三种身份的人是完全的权利义务主体,即具备完整的人格。否则,便会引起人格的变更——他权人,外邦人;或者不是法律上的人——奴隶。身份依附于人格之上,人格体现于身份之中。 3、人格是人定的、法定的,而不是自然的、天赋的。人定的人格可以使昨天的奴隶变成今天的市民;法定的人格可以让有些人拥有而有的人没有,有的人是完整的拥有,有的人却是部分的拥有。 4、人格具有合目的的工具性。罗马法上的人格是用来按人身中的因素来分配资源的,是一种技术性的法律安排,通过这个工具性的技术安排,来构建和维持政治社会秩序。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附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归类试题(含答案)

附: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归类 一、思想解放运动 (一)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二)社会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考点:考察事件之间的关系: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先进的思想理论推动历史进步。 二、国际会议与条约、公约、宣言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慕尼黑会议 26国华盛顿会议雅尔塔会议万隆会议《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割让苏台德《联合国家宣言》德国日本联合国求同存异1919 1921—22 1938 1942 1 1 1945 1955 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山东青岛问题→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中国门户开放,列强在华机会均等日本沮丧美国得意→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为首的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20世纪上半期在发生在华盛顿、与中国相关事件:1921年华盛顿会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三、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律(政治文献、纲领)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国王国会关系)→君主立宪制→日本明治维新君主立宪美国两次资产阶级分别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什么障碍? 美国独立战争→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英《权利法案》美《独立宣言》法《人权宣言》《民法典》《共产党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二)反侵略、反殖民战争 四、改革 (一)地主阶级改革和资产阶级改革

(二)资产阶级改革与法律(政治文献、纲领) 19世纪中期,俄日通过什么方式摆脱了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改革(考察改革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摆脱了殖民统治,推翻了封建制度 俄国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法令,废除农奴制;明治维新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说明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百日维新开始的标志是《明定国是》;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考察的重点。为了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发动蓝鹰运动,调控工业生产,防止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 (三)社会主义改革 五、科技革命、社会变革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1)客观条件: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军事色彩,对国外资本依赖性很大,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各种矛盾: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沙皇专制同人民矛盾,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同东方殖民地的矛盾。 (2)主观条件——俄国无产阶级状况: ①力量不断壮大,②革命性较强,③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且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④有革命的同盟军——贫苦农民。 (3)经过: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①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覆灭。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另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③1917年4月,列宁在《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四月提纲》)中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四月提纲》内容:a.第一阶段:1917年二月革命完成民主革命。第二阶段:1917年十月革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b.如何退出大战。 ④七月流血事件:7月,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反对革命,革命已不可能和平发展,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⑤10月,布尔什维克党通过了列宁提出的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⑥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打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十月革命胜利。 (4)苏维埃政府的革命措施: ①政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 ②经济: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实行工人监督,后来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帝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③外交:同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5)共产国际: ①背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各国共产党纷纷成立。 ②成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 ③性质: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是统一的世界性的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受它的领导。 (6)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

1 ?世界步入近代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连线搭配不正确的一组是 A.牛顿一一力学三定律 B.达尔文一一进化论 C.伏尔泰启蒙思想 D.爱因斯坦杠杆定律 2.右图是一幅反映联经济发展严重 失衡的漫画,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 因是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颁布新宪法 3.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 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周期性特别强 B.持续时间比较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涉及围特别广 4.1948年,在运往希腊的物资上都印有以美国国旗为基础,形状如同盾牌般的纹章标志,正中写有“为了欧洲的复兴,由美国所援助”的标语。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A. “铁幕”演说的发表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组织的建立下 5.下列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的是①蒸汽机

②燃机 ③克隆技术 ④互联网 A ?①② B. ③④ C.②③ D .①④ 6 ?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 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 争的可能性几 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 .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 联合理会作用加强 D .欧洲联盟的建立 7. 2001年,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正式成为世 界贸易组织的一员。这是中国为顺 应世界哪一潮流 做出的努力? 8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 1500年至 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 “全球开 始统一”始于( A .文艺复兴 C.新航路开辟 9.仔细观察右图,我们 可以 看出南北战争前,美 国南北 矛盾的焦点是( ) A .工业品的进出口问题 C. 是否开放国市场问题 A .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世界多极化 B .经济信息化 D .经济全球化 B .和下西洋 D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 .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D .是否提高关税问题

(完整版)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专题复习(试题分类汇总)

2010一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政治(选修)专题复习 ——选修Ⅲ《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1.材料一:英国是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国家。按照惯例,议会大选后,即由国王召见多数党领袖,任命其为首相并授权组阁。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之后,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渐成固定模式。 材料二:在2010年5月举行的英国议会选举中,没有一个政党在议会赢得半数以上议席。经过艰难磋商,保守党与自民党最终达成联合执政协议,保守党领袖⑵⑵梅伦随后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任命,出任英国新首相,英国出现了战后首个“联合政府”。 ⑴在英国的政体中,国王、议会和内阁分别具有怎样的地位? ①国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和内阁手中;(1分) ②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行政权力的最高来源;(1分) ③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2分) ⑵请运用国体和政体关系知识,说明“联合政府”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英国政体的根本改变。 ①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2分)英国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2分) ②适当的政体能够巩固国体。(2分)联合政府的出现反映出英国政体的运行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但这种变化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国体和政体,目的在于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2分) 2.2010年5月6日,英国议会选举诞生“无多数议会”。经过5天艰难磋商,议会中第一大党保守党最终争取到第三大党自民党的支持,达成联合执政协议。保守党领袖卡梅伦随后接受女王任命,出任新首相,组建新内阁。战后英国首个“联合政府”诞生。 2010年10月9日至16日,应全国人大中英友好小组邀请,英国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代表团访华。10月13日,中英议会定期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体制模式。 ⑴阅读上述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及其结构特点。 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2分)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主要扮演立法者和监督者的角色;(1分)内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从议会产生,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2分)国王是“虚位元首”,名义上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形式上有权任命首相。(1分) ⑵请比较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英国议会制度的共同点和本质区别。 共同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英国议会制度都属于代议制制度。(2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