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考教案
小学科学《水和水蒸气》参考教案

水和水蒸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水与水蒸气可以相互转化;水由于温度变化形成水蒸气;水蒸气由于温度变化而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2.过程与方法:经历“预测——观察——解释——预测——…”的科学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二、教学重点

建构水与水蒸气能互相转化的概念思维图。

三、教学难点

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四、课前准备

1.学生组内标号:1、2、3、4号3号做第一个实验.

2.4号做第二个实验,4、3号轮流拿电筒、2号拿放大镜.1号做第三个实验。

2.器材准备:

演示台、一杯50毫升的水、250毫升烧杯;白纸条、记号笔;一小杯水、玻璃片每组一份;大的烧杯一只、保温杯(里面装热水)、毛巾、手电筒、黑色KT板、水槽;红色冰块若干、有盖子的玻璃瓶;(★相机准备: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这个瓶子,用纸巾擦干瓶子的外壁,放进红色碎冰,盖上瓶盖,拧紧,带到教室里。)、记录纸(放在抽屉里)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复习唤醒先前经验

(1)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可以变成冰,冰也可以变成水。板书:水冰

(2)上节课,我们还留了一个问题(课件出示):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2.活动准备,引起注意:今天,王老师请来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角——水(出示一杯50毫升的水),还有很多帮助我们研究的工具,等用到它们的时候再请它们出来。现在你们可以站起来看一看,认识一下。

(二)探究活动

观察“水的变化”

1.谈话:每组桌上都平铺着一块玻璃片,它会吸水吗?在上面用湿的手指划上一些水,过一会儿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作出猜想。

2.事实是否像我们猜想的一样,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准备!做一次深呼吸,闻到空气的气味了吗?没有气味就是空气的气味。现在请1号同学拿出材料盒里的毛巾和一小杯水,把毛巾的一个角卷在食指上(教师示范),接着在小杯子里的水中蘸一下,然后在玻璃片上轻轻地一划,上面留下了什么?请你们对着它静静地观察2分钟,看看水有什么变化?

3.组织交流:

(1)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少了,干了,不见了)请你闻一闻,有闻到什么气味吗?周围的空气呢?

(2)你认为水变成了什么?水到哪里去了?(板书:水到哪里去了?)交流后让学生再观察周围的空气。

(3)解释:你们的发现和科学家研究的结果一样,水确实变成看不见的气体——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这种现象叫蒸发。(板书:水水蒸气)

现在教室里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外面的空气里有没有水蒸气?水蒸气与空气一样都是无色无味的。现在关于玻璃片上的水少了或干了的现象,我们怎么解释?

4.在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请你举几个例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选个例子请2号同学用记号笔写在白纸上。

5.展示学生的例子,总结这些地方的水不断地蒸发到空气中,所以空气里充满了看不见的水蒸气。

(三)观察“热水形成的水蒸气的变化”

1.引出对白汽的讨论:刚才许多同学说生活中见到的“白汽”就是水蒸气,你的想法是什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请同学们从抽屉里拿出记录纸,把你现在的想法记录在“我的想法”这个格子里。

2.同学们对“白汽”是什么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平时在我们只看见白汽在热水上面飘动,我们有没有靠近白汽仔细观察过它?今天就让我们借助一些工具,靠近白汽仔细观察一下。这项观察活动要求比较高,方法要对,注意力要非常集中才能完成。现在,老师要交给大家观察的方法,请看仔细,听清楚哦!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好帮手,是什么呢?(出示黑罩子)“白汽观察盒”隆重登场!别看他黑不溜秋的,用处可大了!怎么用呢?先倒一杯热水,然后把它罩上去,

(课件出示温馨提醒:1.手电筒的光从圆形孔照进去,方形孔是观察孔;2.眼睛要贴近观察孔仔细观察;3.小组分工合作,轮流观察。)4号同学拿手电筒,2号、3号观察;3号拿手电筒,1号观察;1号拿手电筒,4号观察。)

3.组织学生观察,课件提醒:要安静哦!请记录“白汽”和“新想法”(“你看到白汽什么样?就在记录纸上画出来或写出来)观察结束要求学生把“白汽观察盒”送回去。

4.组织交流:展示典型学生的记录纸(1)你观察到白汽是怎样的?你认为这在白汽中的一粒一粒的是什么东西?

(2)你刚才猜想白汽是什么?现在有什么新的想法?(如果学生还说是水蒸气,就追问:水蒸气不是看不见的吗?)

5.进一步观察水蒸气变成的水

细心的小朋友已经观察到里面一粒粒小颗粒,“白汽”里的小颗粒太小,有些同学还不能确定是什么,那我们把它们聚拢来进一步观察一下:用毛巾擦干刚才用过的玻璃片,用手摸摸热水再摸摸玻璃片,然后把玻璃片罩在热水上,观察发生的现象,观察后记录下来。

组织交流:白汽堆积起来后我们发现它是什么?刚才的猜想得到验证了吗?

(四)小结:白汽是小水珠。

既然白汽是小水珠,那这些小水珠是不是直接从热水中出来的呢?(播放录像)这里有一段白汽的录像,我们来观察一下,看,水壶口这里没有白汽也就是小水珠,上面一点才出现,说明这些小水珠是不是直接从水里出来的?刚才同学们说烧开水时水会蒸发,水变成什么了?(水蒸气)是呀,就是这些(指壶口)“看不见”的水蒸气,微粒太小,遇到上面冷一些的空气,水蒸气微粒就像我们同学在很冷的时候抱在一起一样不断地抱成团,几千亿几万亿颗水蒸气微粒遇冷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水”。水蒸气冷却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凝结。

(板书:水蒸气水)所以水蒸气一遇冷就会凝结成水。

现在关于上节课的问题——杯壁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现在能解释了吗?让我们把冰杯先拿回来观察一下,拿冰杯之前先请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整理一下(把玻璃片拿下来放在材料盒里,再把桌上的材料都放进材料盒放到抽屉里去)好了,现在去拿冰杯吧。

你们刚才有没有把盖子拧紧?现在冰杯里的冰发生了什么变化?融化下来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请大家用手摸一下冰杯外面,有什么发现?刚才我们明明已经把杯壁擦

得干干的,这些水哪里来的?请你来解释一下。活动结束也让学生把冰杯放进抽屉。(五)师生总结:

1.现在,你对水的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展示学生的新认识。

(六)课外探究:

1.观察一杯10毫升的水蒸发完需要多少时间?

2.实验:给10毫升的水加热,记录蒸发完需要的时间。

工程热力学第七章水蒸气教案

1) 第七章 水蒸汽 ) 水蒸气是工程上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工质,例如蒸汽动力装置、压气式 制冷装置都是以水蒸气作为工质来实现热能→机械能相互转化的。这些动力装置也可用燃气或其他工质代替,那为什么要用水蒸汽呢?原因如下 ) 1、水蒸气容易获得,只要通过水的定性加热即可获得。 ) 2、有事宜的热力状态参数,靠卡诺循环、朗肯循环 ) 3、不会污染环境 ) 由于水蒸汽处于离液态较近的状态,常有集态现象而且,物理性质也很复杂,所以不能把它看作是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以及由它推导的其他计算公式一般都不能用来分析和计算水蒸汽。所以必须对水蒸汽的性质另行研究。 ) 这章重点研究:1、水蒸汽产生的一般原理 ) 2、水蒸汽状态参数确立 ) 3、水蒸汽图表的结构及应用 ) 4、计算水蒸汽热力过程中的,q w ) ) 7—1 基本概念和术语 ) 1、汽化:物质有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 ) 蒸发:在液态表面上进行的汽化过程,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 汽化的形式 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解释: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进行,它是由于液体表面总有一些能量较高的分子,克服临近分子的引力而脱离叶面,逸入液体外的空间,t 越高,能量较大的分子越多,蒸发愈激烈,汽化速度取决于温度。 沸腾时,实在液体内部产生大量的汽泡。汽泡上升到液面,破裂而放出大量的蒸汽, 工业上用的蒸汽都是通过沸腾的方式获得,液体在沸腾时温度不变,虽加热也保持不变,且液体和气体的温度相同。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ts f p = 2、液化:蒸汽转变为液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时相反的过程,他取决于(p) 3、饱和状态:当液体和蒸汽处于动平衡的状态 解释:当液体在有限的密闭空间里汽化时,不仅液体表面的液体分子蒸发到空间去,而空间的蒸汽分子也会因分子密度大,压力增大,撞击到液体表面回到液体中, 当液面上空的蒸汽分子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在单位时间内逸出液面和回到液面的分子数相等时,蒸汽和液体的无量保持不变,汽、液两相处于动平衡状态。 4、饱和温度:当汽体和液体处于饱和状态时,液体和汽体温度称饱和温度 5、饱和压力:()s ts f p = 6、饱和蒸汽:处于饱和状态的蒸汽 7、饱和液体:处于饱和状态的液体 8、温饱和蒸汽:饱和液和饱和蒸汽的混合物,称温饱和蒸汽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二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10认识工具教案苏教版

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 10.认识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工具箱里的一些常用工具,如锤子、螺丝刀、老虎钳等。 2.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羊角锤、尖嘴钳等。 3.认识到同一种工具也有不同的样式和不同的功能。 教学重点:认识工具箱的常见工具,能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简单工具完成小任务。 教学准备:工具箱、小铁钉、铅笔、木板、铁丝。 预习要求:观察在我们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工具,这些工具的名称和作用分别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首儿歌。出示本单元开头的一首儿歌: 工具箱,家里放,小朋友,喜欢上。 钉钉子,夹铁丝,锯木头,拧螺丝。 赤手空拳干不成,全靠工具来帮忙。 2.学生自由朗读儿歌,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工具在手工的作用。 3.教师引导: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些工具。 4.板书课题: 10.认识工具 二、认识常见工具 1.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的工具,你认识哪些常见的工具呢?说出它们的名称和作用。 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工具的名称及其作用。 2.教师指导并相机出示课本32页的插图:同学们,这些工具你们认识吗?他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分别说一说工具箱中的工具:老虎钳、羊角锤、扳手、螺丝刀、钢卷尺等等工具的名称及其作用。 三、学会使用常用工具 1.教师引导:同学们,每一种工具都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使

用不同的工具来完成下面的任务。 2.教师出示课本33页的三幅插图,学生了解本课要求完成的实践任务。 任务一:在木块上量出10厘米的长度,做上记号. 任务二:在记号处钉上钉子,再试着拔出来。 任务三:夹断铁丝,连接铁丝。 3.教师引导:同学们,完成这三个任务,我们都需要使用工具。那么这三个任务我们分别要用到哪些工具呢? 小组交流,说一说这三个任务分别要使用哪些工具?为什么?任务一:钢尺、铅笔。任务二:羊角锤。任务三:老虎钳子。 4.教师引导:既然我们已经为三个任务找到了合适的工具,下面我们就分别来完成这些任务吧。第一个任务比较简单,请大家先完成第一个任务。 学生动手完成第一个任务,在木块上量出10 厘米的长度,做上记号。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展示各小组完成的任务。 5.第二个任务。 教师引导:同学们,第二个任务是要求我们在记号处钉上钉子,再试着拔出来。在这个任务中我们要使用的工具是羊角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 小组合作完成第二个任务,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学生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完成第二个任务的感受,进一步体会羊角锤在钉钉子和拔钉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同学合作的重要性。 6.完成第三个任务。 教师同样引导学生要注意安全以及小组同学之间的合作。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任务完成情况。 展示各小组夹断铁丝之后连接起来的铁丝,看看哪个小组铁丝连接的最好。 7.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亲自动手使用工具完成了三个任务,在这三个任务中,我们切切实实的体会到了工具的重要性。 四、了解锤子发展的历史和作用 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在刚刚完成的任务中使用了羊角锤。其实羊角锤仅仅是各种锤子中的一种,锤子在我国经历了很长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锤子的发展历史。 2.教师向学生提供一组古代和现代的锤子的图片,让学生根据制作材料、工艺等做出判断,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7 冰 水和水蒸气 |冀教版(2)

7冰、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能使用工具测量感官不易察觉到的物体某一特性的变化。 2.能通过实验探究使水的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能用二维图表形象的进行实验记录。 3.能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出吸收或散失热量是物质状态变化的条件。 5.能在柱状图上找出不同物体状态的临界点。 6.愿意与其他同学讨论水的状态与温度的关系。 7、温度变化是物质状态哦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 8、能说出水的冰点与沸点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难点:通过实验观测水的三态变化,感受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因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 教学准备: 天平、温度计、烧杯、冰块、铁架台、酒精灯、表、记录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知道水是液体状态的,你们知道水还有哪些不同状态的吗?冰和水蒸气是不同状态的水,那么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化冰实验。 (1)师:今天我们要通过化冰比赛来认识一下水不同状态之间的变化过程。甲组的同学 和乙组采用不同的方法让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冰融化,比一比谁快?甲组的同学把冰放在室 温下静置,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在冰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下冰完全化成水的 时间,测量水的质量和温度并记录。乙组的同学用酒精灯加热,每两分钟观测一次,记录冰 化成水及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测量沸水的质量并记录;水沸腾后继续加热,观 察水会有哪些变化? (2)学生分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记录。 (3)整理实验数据,根据实验记录表进行分析并汇报交流。 (4)讨论: A、甲杯和乙杯中冰的状态分别发生了哪些变化? B、甲杯与乙杯相比,由固态的冰化成液态的水的过程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1 使用工具》教案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 4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水和水蒸气教案1

(1)情境激趣,引入正题。 (用幻灯片播放课件,并解说。)加菲猫倒了满满一杯水正要准备喝, 由于一个朋友找它有急事就关上房门走了,五天后加菲猫回来发现这杯水只 剩大半杯了,它左看右看,百思不得其解。 师:小朋友,你们平时生活中也碰见过类似的事情吗?知道是怎么回事 吗? 生:我早上洗脸,水倒了后脸盆里还有一点点水,中午回去时却发现干 了。 生:我想杯子和脸盆都不吸水,水是不是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你说的没错,水确实是慢慢地变成了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科学家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称为蒸发。 (创设动画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故事悬念促使学生去探索, 去思考。学生对故事中的事件既陌生又熟悉,联系生活,很快就想到了问题 的所在。) (2)观察水蒸气 师:(端起一杯水)这杯水在慢慢地变成水蒸气吗? 生:是的。 师:可见水蒸气有什么特点? 生:无色的,因为我们看不见它。 生:没有气味。 生:是无色、无味摸不着的气体。 (因势利导,使学生对水蒸气的特点有一个较完善的认识,避免和生活 中见到的“白汽”混淆。) 2、环节二的变化 实验器材的改变:火柴改成了打火机,普通勺子改成了长柄小汤勺。 (这样更能适应现代的孩子们,尽量避免了实验操作时对学生造成意外 伤害。) 实验指导更到位:指导学生加热时用纸巾包住汤匙的柄;每组取水时,要求用滴管滴三滴水。 (这样实验的时间可大大节省,并且安全,同时水少了不容易溅出或洒出,更能体现对比试验的科学性。)

在做“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时,作了如下变动: (1)给每组倒半杯温水(以看不到有白汽冒出来的温水为宜)。 (2)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摸杯壁,用另一只手摸玻璃片,感觉两个的温度差别。 (3)用玻璃片盖在杯子上,然后观察现象。 (4)对产生的现象作出解释。 生:我认为是杯中水蒸发出来的水蒸气被玻璃片挡住了,所以就变成了小水珠了。 生:我认为是杯中的温水产生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片就变成了小水珠了。 师:真会动脑筋,正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是杯中较热的水蒸气碰见了较冷的玻璃片就冷却下来 形成了小水珠,这一过程科学家把它称之为凝结。 (在学生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的过程前,先让学生对实验器材进行观察,感知温度的差别,为 学生更好的理解凝结时所需的条件埋下伏笔。) 第二次试教后的反思: 第二次试教后,从我的感觉比第一次顺畅多了。在我精心的引导下,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更顺利了。但从课堂的整体结构来看,还不够理想。课后大家作了点评,整理如下: 1、教学环节的安排还需调整,大家认为“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这一内容安排在第一环节后更连贯些。 2、第三环节学生做“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后对凝结的科学原理已经掌握,在此又来一个“拓展 题”装冰的杯子外壁水蒸气凝结成水的实验意义不大。 第三次试教 结合第二次试教后听课老师提出的意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在第三次试教时又作了如下改进: 1、在第一环节认识了水蒸气的特点后,紧接着安排了“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这一内容。 (3)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师:平时生活中,你们观察到的蒸发现象还有哪些? 生:下雨后,地面的水自然会干。 生:妈妈洗好的湿衣服晾干了,其实就是水蒸发了。 生:洗手后、洗头后,水都自然会干,这些都是蒸发现象。 …… (这一内容安排在此,是为了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是科学实践的过程。从学生所说的例子来看,他们的思维开阔了,不会仅局限于热水的蒸发现象,也说明他们对水的蒸发已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2、环节三中“拓展”这一内容作如下变动: 课外思考:天空中的云朵其实是由许许多多小水珠聚集在一起的,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 解释云中的小水珠是如何形成的吗?

小学科学教案:《使用工具》教案

《使用工具》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的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杠杆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便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简单机械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第十课 水和水蒸气丨冀教版

《水和水蒸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观察“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片后又变成了水”的实验使学生明白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具体教学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2.明白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3.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凝结。 过程与方法: 1.观察鱼缸中的水的发生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明白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将玻璃片盖在加热过的水的烧杯口上的现象,知道水蒸气会凝结成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规范的实验能探究到科学的奥秘。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水变成水蒸气存在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微粒太小,用肉眼看不见。 教学准备:一堂成功的科学课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实验探究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小组:为每组学生准备实验室加热用三脚架2个、加热用石棉网2块、装有100毫升容量烧杯2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200毫升容量烧杯1个、热水200毫升。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得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情境教学法,操作探究法,对比实验法。 依据本课教学思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感受获得关于水和水蒸气的相关知识。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营造科学探究的学习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我运用了以下学法:观察讨论法,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大班科学教案:工具用处大

湖塘中心幼儿园石静瑜设计意图: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活动目标: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活动准备: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活动过程: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5、分类并认识字卡。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4、再次分类及巩固。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5、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6、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三年级科学下册 水和水蒸气 3教案 教科版(优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水和水蒸气 一、教材简析: 本课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 教材安排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然后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通过上一活动的探究,学生会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 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 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因此教材安排了“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从而引出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 二、教学背景: 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的 三、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科学体验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水和水蒸气 教案

《水和水蒸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认识生活中的蒸发和凝结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水和水蒸气会相互转化。 2.通过观察,认识到水蒸气的存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教学重点:水蒸气、蒸发、凝结概念;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水蒸气与蒸发的概念。 教学准备:湿毛巾、烧杯一个、汤匙2个、滴管一个、蜡烛一个、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水和水蒸气): 教师在黑板上用水写字。 同学们仔细观察字怎么了?水到哪里去了? 学生讨论:水字变小了,不见了。 师:老师前几天也观察到了一个类似的现象(PPT放映),这是一个鱼缸,里面装了水,红线代表第一天水的量,第三天......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水也在一天天地少下去。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你也看到过水少下去最后不见了的现象呢? 生1:湿衣服会变干。 生2:水洼会变干。 生3:洗头后头发会变干。 师:像同学们观察到的那样水慢慢地少下去的现象我们在科学上称为蒸发,水蒸发后就变成了水蒸气。(板书)

师:那这个鱼缸里的水只在白天蒸发吗?(或换成学生说到的例子) 生:不是,晚上也在蒸发 师:恩,白天晚上都在蒸发,意思就是说鱼缸里的水时刻都在蒸发,对吗?师:那同学们桌子上有一个培养皿,里面也装了一些水,你觉得现在这个培养皿里的水有没有在蒸发? 生:有 师:你看见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吗? 生:没有 师:那我们小组内讨论下水是怎么变成水蒸气跑出去的,然后共同完成信封中的内容! 学生讨论、动手画 展示 二、加快水的蒸发: 师:如果我要让培养皿中的水蒸发得快一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生:放在阳光下、用电吹风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用风吹是吗,我这有本书,你可以利用它来设计实验证明吗? 学生讨论 生:我们先在黑板上写好字,然后再用本书扇其中的一个字。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从刚才的活动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还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加快水蒸发,是吗? 师:老师这么些材料,一个蜡烛、两个勺子、一个滴管和一杯水,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小组内商量好分工(一人点火,两人各拿一把勺子,一人滴水,一人记录,一人整理材料)!(PP T) 小组讨论,汇报实验方法(怎么样知道加热下就蒸发得快了?为了实验公平要注意哪些?)和注意点(PPT展示:1、注意用火安全,蜡烛点燃后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使用工具》教案

第一课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 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 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 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 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 更多。 3、小组讨论填表 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工具名称可以做哪些事情 4、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5、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

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 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幼儿园中班科学:水蒸汽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新课程标准教材科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中班 /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中班科学:水蒸汽的秘密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科学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科学探究以及实验活动,学生们能够学会尊重事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学会根据所学知识大胆猜想并实践检验,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幼儿园幼儿园中班科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感知水蒸气的特点,萌发幼儿探索水蒸气秘密的兴趣。 2.激发幼儿体验做小实验的乐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热水数杯、操作材料包 活动过程 1.引起兴趣 事先在一个有杯盖的杯子里倒好热水 师:口好渴哦!(打开杯子准备喝水)咦!杯子上飘起来的是什么呢? 2.感知观察 (1)提问:你看到过水蒸汽吗?

观察:观察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 (2)提问:水蒸汽是怎么来的呢? 将玻璃片放在一杯热水上面,感知水蒸汽的形成。 3.玩玩画画 (1)提问: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水蒸汽? (2)今天水蒸汽要和我们小朋友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教师示范在窗上呼气作画。 (3)幼儿尝试在窗上作画。 (4)相互观赏玻璃上的画。 4.拓展延伸 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水蒸汽。 活动生成及建议 1.本次活动比较适合在冬天进行,在室温比较低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样子,在窗上也比较容易形成水蒸汽进行后面的游戏。此活动可以整合语言“小水滴旅行记”,通过故事引导幼儿了解水的三态。 2.本次活动中仅说到水蒸汽的形成,而没有说到水蒸汽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活动中,有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平台 “电和磁”都是很抽象的,因为电和磁,学生都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好平台。 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从回忆组装简单的电路,调试指南针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之后让学生回忆电流路径,指南针指示南

北的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第二,指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小磁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的趣味。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电可以产生磁”。 第三,如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我改变书上让学生做单一的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重新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问题: 1、你们认为怎样改变这根导线,会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些?(绕线圈、折叠、揉成团等) 2、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应怎么摆放导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只是给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经历先讨论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将导线短路和变导线为线圈的方法可以使小磁针的偏转更加明显,学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电流产生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后利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中的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从扶到放,为“放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