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2011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现将我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

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思想性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人文性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与以前的课程标准相比,其明显的特色在于,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即充分注重以优秀的人文精神资源来拓展、敞开学生的人文视界,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来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同时又“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

思想性和综合性是多继承,有发展,而人文性和实践性则是发展重于继承。

3、新课程理念的解读

(1)核心理念: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是前面说的根本转向,即转向对学生个体品德发展与生活实际的关照。

(2)课程目标理念: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本追求。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传统的意义都是被规定的、非个体化的、与宏大主题相关联的。

(3)过程理念: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原则。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这实际上是提示我们,新课程标准试图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加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

新《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紧贴大家生活、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课程。我们并不期望大家机械、被动地接受成人世界对中学生的规范和教训,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大家视为平等的朋友,力求把好的问

题、感人的事例、优美的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4、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具体结构如下:

5、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解读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共包括3大板块、10大要点、59个小点。其主要内容是:1、成长中的我

(1)认识自我(包括6小点,略)

目标:能够不断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2)自尊自强(包括6小点,略)

目标: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用法(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权益;

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养成自我防范意识。

2、我与他人的关系

(1)交往与沟通(包括6小点,略)

目标: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交往的品德(包括6小点,略)

目标: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学会关心、尊重、宽容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3)权利与义务(包括7小点,略)

目标:了解宪法与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3、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1)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包括6小点,略)

目标:认识成长的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2)承担社会责任(包括5小点,略)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3)法律与社会秩序(包括4小点,略)

目标:知道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增强法律意识;

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包括8小点,略)

目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我们对其进行了整合。以初一年级第一册教材为例:我们设计“走进中学”作为第一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在了解、正视自我身心发展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展现自我、提升自我,做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中学生。

第二单元主题“在成长的道路上”,旨在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挫折和逆境,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化解矛盾、应对挫折的能力,引导中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我们以中学生与家长、老师、同学的交往为主要内容,设计编写了《相处之道》,意在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切近的人的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四单元“树立团队精神”,意在鼓励中学生积极参与竞争的同时,体验团队生活,关注集体发展,理解合理精神,培养团队精神。

第五单元《走近法律》是初中法律教学的一个开篇,教学内容以法律的基础理论为主,意在让学生在一般性地了解法律、理解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的基础上,懂得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理解权利义务的关系,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

由上可以看出,我们教材的编写理念是按照初中生的生活逻辑来展开的,通过这样一种设计,初中思想品德课就把心理、道德、法律等有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当然这种融合不是知识点的硬性接合与拼凑,而是从中学生生活的不同层面(我与自我、我与他人、我与社会)呈现出来的,是他们生活中所实际遇到的问题。这样,教材与学生之间是以实际生活为联系的媒介或桥梁,而不是以抽象的文字和成人的话语为沟通媒介。同时,这种设计也为后面教材的安排打下了基础,因为,七年级的教材虽然较全面地涉及到了心理、道德、国情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基本上都是一种“初接触”,随着学生生活的扩展,这些内容在后面的教材中也都会得到扩展性的诠释。如心理学方面,初中一年级只涉及到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设计成长计划、如何关注心理健康,如何勇敢地展示自我风采和调节情绪,如何对待成长过程中的顺境、逆境和挫折,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我们将会根据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心理教育的问题将会扩展或延伸到青春期的心理调适以及如何解决和应对考试焦虑、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等更高层次的问题了;在道德方面,七年级的教材是从初中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出发,探讨中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应当养成什么样的品德和操守,而在八年纪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则是逐渐从不断扩展的公共生活的角度使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诚信、正义等道德问题;在法律方面,七年级的教材只是结合现实生活从总体上对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做了介绍,而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将会涉及到与中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如未成年人犯罪及其保护问题,而最后则引导

学生从依法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意义;在国情方面,七年级的教材中并没有用专门的章节来谈这一问题,只是在各单元中有所渗透,而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阅历的增加,我们在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教材中逐渐加重这方面内容的分量,使学生十分自然的了解和接受国情教育,而不是强硬地向他们灌输这方面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与比较

(一)基本认识

教材的特色实际上也就是教材改革创造性的最集中的体现,但是任何特色的形成都不是凭空抽象出来的,而必须要通过实际的比照和思考才能够较为合理地归纳出来。我们认为,要编写出有明显特色的教材,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是不可缺少的:第一,需要对现行教材的优缺点有确当的把握,而这是我们形成自己特

色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认真研究了国内有代表性的教材版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教材和广东、深圳等地所采用的教材,并在三所省级重点中学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任课教师和家长的座谈会,获得了很多有启发性的经验材料。

第二,需要有开放的视野,即应当积极地汲取当今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一些好的措施和做法。我们参阅了日本、德国和新加坡的一些教材,也研究了台湾地区“国民教育九年一贯课程标准”,应当说对当今国际上的相关信息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第三,要对新颁布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特别是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的

设计思路。

(二)国内教材的优缺点

从现行国内教材来看,客观地说,近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在经过多次修订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在内容安排和形式设计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改进:

主要优点:

一是目标明显拓宽,不仅从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出发来设定目标,而且已开始全面关注学生的身心整体发展,增加了做健康、活泼的中学生的目标取向;

二是内容开始变得丰富多样,增加了大量跟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

三是形式也开始摆脱单一、枯燥的说教式面孔,从版式设计到内容组织都不乏生动活泼。

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目前的教材就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成为我们新教材编写创新的基本参照,主要缺点有:

(1)课程设计的知识点很丰富,但是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并不十分清晰。

传统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目标,注重知识点的设计与分布,在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设计中往往具有非常严谨的逻辑性,但作为初中阶段课程整体而言则其中缺少了逻辑线索,结果只能是心理、法律、国情等几大块内容的拼接,学生无法从中获得学习这些内容的内在动因和整体印象。而从学生的实际成长过程来看,并不存在那一个阶段只关注心理、法律、道德或国情的实际状况,他们的生活是不断扩展的,与社会和知识的接触是多层面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和知识积累都体现出一种多元的递进性。很显然,过去那种分割的、封闭的教材设计方式是不合时宜的。(2)注意了教材内容上的平面分布和个别处理,但是交叉性和递进性体现不够。

正因为传统教材是以不同体系的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它所注意的只是不同知识框架内的逻辑联系和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处理,不是从学生生活的整体需要出发,

在某一时段内整合不同知识内容,所以它只能是不同内容的简单相加,而不能使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层面上交叉渗透,螺旋上升,体现对学生生活的整体性的关照。因而从整体而言,这样的教材设计不具备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性,不具备对学生思想情感的深层吸引力。

(3)一定程度上注意了教材内容表达的通俗性和亲和性,但是启导性、冲突性设计不够,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挑战性。

由于传统教材更多地注意给学生说清楚某个道理,目标过分明确,而不是让学生从中自我去认识、体验、发现,这就使得传统教材只注重把要说的道理用平易的形式直白地表现出来,惟恐学生不能明白教材的意思,往往在标题上就开门见山地摆出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使得学生缺少了积极参与、体验、发现、表达的空间,使教材明显地内容单薄,对学生而言更多地只需要记诵,不能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真正的张力与挑战。

(4)阶段性学习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应当具有整体性、协调性、贯通性,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都应该有明确定位,虽有所不同但又能整体关照,尽量避免内容简单重复,但是目前的教材在这一点上还存在不足。如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整体协调和贯通没有处理好,有的内容在小学时已经出现,初中教材又重复出现,使学生感到乏味,对他们不构成挑战、探索的意味。而高中简单重复初中的情况也同样存在。(5)课程内容呈现的方式尚显呆板,还存在着明显的说教性、灌输性、刻板化的痕迹。

由于传统教材组织更多的是以知识为中心而不是以参与学生生活为基本线索,这使得以往教材的改革,更多地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增加和知识体系框架的调整,而对于知识的呈现方式重视不够。同时也更多地关注了对学生识记知识的要求,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知道、理解和懂得有关知识和道理重视不够,因而导致依然难免简单机械说教的面孔,使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分割开来。(6)过于偏重知识教育的环节,而实践环节的设计显得薄弱。

学生面对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平面化教材,更多地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其中灌输的道理,参与也只能是机械、被动地印证、重复,缺少对学生创造性的、全身心投入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引导。

(三)当前国外教材的基本特点

从国外相关教材的设计来看,从20实际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德育课程的改革,尽管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不尽相同,如西班牙、比利时、英国、新加坡等都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宗教情感和道德情操的熏陶,韩国、日本等国则把道德课单列。并且在课程的名称设计上也不尽相同,诸如“道德课”、“修身课”、“人格训练课”、“公民课”等等,但是在课程设计上却有很多一致之处:第一,重视把道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从他们所熟悉的事件、人和环境切入,尽力避免强制性的灌输和外在训导;

第二,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自觉地接受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操守;

第三,重视实践活动环节的设计,淡化体系化、框架性的知识点铺陈,实践参与的部分占据的比例相当大;

第四,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样,特别强调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图文安排,并且印刷装帧十分精美;

第五,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体现学生

主体性。

这些特色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四)编制教材的基本理念

我们在新教材的编写中,力求改变单纯以知识点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教材结构模式,而追求以不断拓展的学生生活为基本主线,把社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生活发展需要有机的结合、统一在教材整体结构的逻辑理路之中,注重不同内容的交叉渗透、螺旋上升,提高教材的包容性、辐射性和立体感;

把学生周遭的生活的复杂性、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生活对学生个体的挑战性尽可能地展示出来,提高教材情景创设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丰富性,改变教材平面化说教的形象,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对学生思想、智慧、情感、态度的挑战性,提高教材的层次与品位;

增强教材设计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参与的程度,给学生尽可能多地开辟自主思考、体验、创造、发展的实践的可能空间。

我们坚持的基本理念主要有:

1、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初中阶段是人生的特殊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教材要尊重、关注、反映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帮助青春期的学生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解决冲突与矛盾;另一方面,要从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个人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全球生活),引导他们把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联系起来,引领他们感悟生命的意义,学会过道德的、有意义的生活,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做准备,为他们终身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2、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品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在目前社会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要不要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我们认为应明确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是振兴民族、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力量。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热情但缺乏理智,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强,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应引导他们自主地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而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可以”的道德相对主义盛行。但是这种引导,决不是采用过去的“教条式”的强加灌输,而是建立在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了解,引导他们进行内化的基础上;不是只仅仅重视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行为习惯的训练,更要重视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决策与践行能力。

3、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培养道德主体。品德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初中学生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品德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还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提供条件,创设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教材的心理学基础,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把过去教材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

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教材主题的选择、教材内容的编排、呈现方式等,为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实践留有足够的空间,注重加强实践活动的环节,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4、整合的品德教育观。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丰盈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要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需要把学校、家庭、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使三者形成网络,产生合力,这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整合。即使在学校,也不仅仅只是品德课程这一渠道,要打破各科目界线森严的局面,要处理好品德教材与其它各科教材的关系,这是思想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整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这是课程内容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的整合。在品德课程中,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是一整体,倡导师生的互动、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这是教学情景之中师生认识、情感的整合。在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中,不是人为地割裂品德的结构,也不是把品德结构看成是静态的,而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培养与学习融于一体,这是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结构中的内在整合。

当然,要完全克服传统教材缺点,解决前面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只能逐步改变,不可能一步登天,但我们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的难度,我们将以此作为超越、创新的原点,力求有本质性的突破。

(五)结语

我们参与这次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的立项申请和编写工作得到了许多专家和老师的鼓励与支持,编写组的全体成员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由于水平有限,教材中肯定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广大任课教师能提出宝贵的意见,我们再一次表示诚挚的谢意,并期待与老师们的真诚对话。

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我们在编写过程中的困惑,期待与老师们一道共同来思考:

1、思想品德课程究竟应该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什么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这涉及到我们对这门课程的编写与教学中的定位的问题。

2、思想品德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怎样才能称作是贴近了学生生活?品德教育中到底要不要适当的说理、认知,或者说必要的“灌输”?如何保持这样一种“度”?怎样处理认知与情感体验、灌输与自我发现之间的关系?

3、思想品德教材如何面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性?

尽管这些问题在我们的编写中也有了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回答,但这远不是标准答案。我们相信,这些问题将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实践之中,召唤我们去思考,不断进取。也许,正是这种召唤,构成了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永久的魅惑力。

谢谢大家!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初中全单词

新目标初中英语单词七年级上学期单词表 Unit 1 my pron.我的 name n.名字 is v.是 name's name is 之略 clock n.时钟 I pron.我 am v.是 I'm I am之略 nice adj.好的;令人愉快的 to part.不定式符号 prep.向;朝;至;达meet v.遇见;相逢 you pron.你;你们 what pron. &adj.什么 what's = what is your pron.你的;你们的 hello int.(表示问候)喂 hi int.(表示问候或打招呼)嗨 his pron.他的 and conj.和;又;而且 her pron.她的 question n.问题;难题;询问;疑问answer n.问答;答复;答案 look v.看;望;看起来 n.看;注视 first num.第一 first name 名字 last adj.最后的;上一个的 last name 姓氏 boy n.男孩 girl n.女孩 zero num.&n.零 one num.&pron.一(用来代替单数的人或物)two num.二 three num.三 four num.四 five num.五 six num.六 seven num.七 eight num.八 nine num.九 telephone n.电话number n.数;数字 telephone number 电话号码 phone n.电话;电话机 phone number 电话号码 it pron.它 it's it is 它的 card n.卡;卡片;纸牌 ID card (ID=identification)身份证family n.家;家庭 family name 姓氏 Unit 2 this pron.&adj.这;这个 pencil n.铅笔 pen n.钢笔 book n.书 eraser n.橡皮;铅笔擦;黑板擦 ruler n.尺;直尺 case n.箱;盒;橱 pencil case 铅笔盒;文具盒 backpack n.双肩背包 pencil sharpener 卷笔刀;铅笔刀dictionary n.字典;词典 that pron.&adj.那;那个 yes adv.(表示肯定)是 no adv.(表示否定)不;不是 not adv.(构成否定形式)不是 isn't is not 不是 excuse v.原谅;宽恕 excuse me 请原谅 thank v.感谢 OK adj.好;不错 in prep.用(表示方法,媒介,工具等)English n.英语;英文 a art.一个(只,把,台……) how adv.(指程度)多么;何等;怎样 do v.&aux.(助动词无意义)做;干;行动spell v.拼写 baseball n.棒球 watch n.手表 computer n.电脑;电子计算机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B baby ['beibi] n. 婴儿 She gave birth to a fine healthy baby. 她生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婴儿。 back [b?k] ad. 回(原处);向后 1.n. 背后,后部;背 Three people can sit in the back of this car. 这车的后座可坐3个人。 2. a. 后面的 The kangaroo uses its back legs to jump. 袋鼠是用牠的后脚在跳。 3.ad. 回(原处);向后 Stand back! You're stepping on my toes. 向后站!你踩在我的脚趾头上了。 go \get \come back =return 返回 take \bring \get back 拿回;取回 give back = return 归还 write back to 给....回信 go back home = go home 回家 background ['b?kɡraund] n.背景 He has a good family background. 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 bad ( worse [w?:s, 'w?:s], wors [w?:st, 'w?:st] t) [b?d] a坏的;有害的,不利的 Smoking is bad for health. 吸烟对身体有害。 In summer,eggs go bad easily. 夏季鸡蛋容易变坏。 Bad luck ! 倒霉! badly ['b?dli] adv.坏;差;非常严重地(worse, worst) The child behaved badly at the party. 那孩子在聚会上的表现很差 He was badly ill. 他病得很厉害。 bag [b?ɡ] n.袋;包 He is so strong that he can carry two bags of rice at the same time. 他那么有力能同时扛起两袋大米。 ball [b?:l] n.球;舞会 How did you enjoy the ball? 你们在舞会上玩得高兴吗? balloon [b?'lu:n] n.气球 bamboo [b?m'bu:] n.竹;竹竿 Some furniture is made of bamboo. 有些家俱是竹制的。 banana [b?'nɑ:n?, b?'n?n?]n.香蕉 bank [b??k] n.河岸;滩;银行;储蓄所 The town stands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river. 城镇位于河的左岸 He works in the bank. 他在银行工作。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沁阳六中胡小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碱盐)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初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强力推荐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英语语法大全(1)

1 (see 、hear 、notice 、find 、feel 、listen to 、 look at (感官动词)+do eg:I like watching monkeys jump 2 (比较级 and 比较级)表示越来越怎么样 3 a piece of cake =easy 小菜一碟(容易) 4 agree with sb 赞成某人 5 all kinds of 各种各样 a kind of 一样 6 all over the world = the whole world 整个世界 7 along with同……一道,伴随…… eg : I will go along with you我将和你一起去 the students planted trees along with their teachers 学生同老师们一起种树 8 As soon as 一怎么样就怎么样 9 as you can see 你是知道的 10 ask for ……求助向…要…(直接接想要的东西) eg : ask you for my book 11 ask sb for sth 向某人什么 12 ask sb to do sth 询问某人某事 ask sb not to do 叫某人不要做某事 13 at the age of 在……岁时 eg:I am sixteen I am at the age of sixteen 14 at the beginning of …………的起初;……的开始 15 at the end of +地点/+时间最后;尽头;末尾 eg : At the end of the day 16 at this time of year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17 be /feel confident of sth /that clause +从句感觉/对什么有信心,自信 eg : I am / feel confident of my spoken English I feel that I can pass the test 18 be + doing 表:1 现在进行时 2 将来时 19 be able to (+ v 原) = can (+ v 原)能够…… eg : She is able to sing She can sing 20 be able to do sth 能够干什么 eg :she is able to sing 21 be afraid to do (of sth 恐惧,害怕…… eg : I'm afraed to go out at night I'm afraid of dog 22 be allowed to do 被允许做什么 eg: I'm allowed to watch TV 我被允许看电视 I should be allowed to watch TV 我应该被允许看电视 23 be angry with sb 生某人的气 eg : Don't be angry with me 24 be angry with(at) sb for doing sth 为什么而生某人的气 25 be as…原级…as 和什么一样 eg : She is as tall as me 她和我一样高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

初中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 略钢九年制学校尹传梅 题目是九年级化学课标解读、教材分析———酸碱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特点是从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为背景,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建构学习情景,引入化学知识,重视化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设置许多的活动与探究内容,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倡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善于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体现初中化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启蒙性。 下面我准备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内容标准,教材的编写原则,知识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教材分析,建议内容等六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总体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酸碱盐的学习,学生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要求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了解酸碱盐的组成.结构和命名, 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和用途, 学会粗盐的提纯.碳酸钠的检验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动手实验锻炼实验技能,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从而进行信息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环保意识. 二..内容标准 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这5个一级主题分别是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 内容标准对酸碱盐的要求:通过学习知道常见酸碱盐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会用酸碱指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例如:会用酚酞咝试剂鉴别酸

人教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汇编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前言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外语,特别是英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是对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英语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使学生了解并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好地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能力,扩展他们的文化科学知识,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经历,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交往的需要。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力求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为指导全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特制定本大纲。本大纲是课程实施、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

一、教学目的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实交际打下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义务教育结束时,学生应能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能就熟悉的话题用英语与老师和同学进行简单的口笔头交流,能对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应对课内外英语活动具有积极的态度,能克服在英语学习中产生的畏惧心理和困难,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和计划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初中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使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主要桥梁。同时,英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第一部分简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中外文化差异,丰富思维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又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形成创新意识,发展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益。 (三)整体设计目标,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 个级别,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等级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第2页(共6页) ▽▽▽▽▽▽▽▽▽ A 、分级标准 B 、课程内容 C 、课程思想 D 、课程理念 7、教师应切实提高英语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有下列几种说法①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②课堂与情景密切结合的教学原则③外语教学过程现实化的原则④利用各种游戏和小组竞赛⑤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8、学生的情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C 、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携手合作,共同开发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 D 、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三、简答题 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9分) 2、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12分)

第3页(共6页)第4页(共6页) 3、英语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哪些建议?(15分) 四、论述题(18分)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 英语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D C B D C A D D ]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四、论述题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 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 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 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 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又如在写作的练习中,一些老师给出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圈子很遥远,或中是学 生不愿意触及的事物,这样学生无论是在思考还是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受到限制。 所以教师在设置一些对话或是写作的情境时,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调 动学生兴趣的主题或是背景来作为题材。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 部分。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或少数高材生。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我们设计的教学目 标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在保证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这看似是一个很宏观很难驾驭的问题,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注意一些小细节来达到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效果。 中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很容易受教师行为的影响。所以教师 不仅要表扬和奖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鼓励成绩差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 学生的共同进步。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

学习2011版初中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初中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宾一中孙小磊最近,我花了一些时间精心的研读和学习了2011英语 新课程标准.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引发了一系列变化,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英语教师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应做哪些相应的调整呢?我想谈谈自己学习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 会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何体现这种理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课内外的“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配难易不同的作业,提供不同标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1.课内的“提问分层”

一般地,较难的问题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让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回答。在探索新问题,巩固新知识时应以较好学生回答问题为主,这样可减少回答时的错误,澄清认识。在复习检查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时,多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利于强化对他们的学习督促,有利于了解学习情况,也有利于他们获得答对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2.课内的“对话分层” 每节课分组进行free talk时,我出示难易不同程度的谈话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排演,并辅之以小组竞赛、个人争先赛等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外的“作业分层” 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习惯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可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课外作业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优等生除了课文的对话、单词能背诵、默写外,还要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中等生力求把书上的知识弄懂、会背会默,留有余力的可做练习册;后进生只要求识记最常用的单词、句型、**常会话。当然,在作业分层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作业后,自觉向高层次作业挑战。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特长,使人尽其学,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1-4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理解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研讨课标内容,了解课标的思想体系、结构层次。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新课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2.化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概念 3.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关键点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对课程标准的定义是:课程标准是确定一定学段的课程水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文件。 一、对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初步认识 1.对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如教学大纲或教科书) ●它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是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是尽可能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而不可及的。 ●它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 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该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2.课程标准的基本设计思路

此次课改的基本思路特别强调抓住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这一宗旨,根据这一基本宗旨,设计目标。确定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为此次课程的基本目标,也是全体理科的共同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了课程标准和实施建议,以科学素养为一条红线,使所有方面都要服务于它。 现代科学的观点认为:科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二是认识科学知识的活动,即认识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是知识、过程和方法的统一体,其中,科学知识是科学过程和方法的产物。目前国际上流行的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是测量公民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的社会影响的了解程度。 3.怎样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表述方式 课程内容目标在《标准》中主要以二级主题下的目标或标准等字体呈现,一般来说,在具体阐述课程目标内容时,至少具备行为动词、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了解(行为动词)使用合成材料对人和环境的影响(表现程度);“知道(行为动词)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表现程度)”。理解课程内容目标的首要前提就是分析、比较其中各个行为动词所蕴涵的含义。有关《标准》中课程内容目标表述使用到的行为动词的具体区分见表1-4。 4.化学课程标准的特点 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制定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与现行初中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比较,有以下的特点: ⑴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全面而详尽。课程标准阐述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课程性质,提出了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标准设计的思路;对课程目标、学习主题、内容标准作了明确的规定。课程标准还就与实施新课程相关的教材编写、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教学和教学评价诸方面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精神做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对教师、教材编写者正确理解和把握初中化学课程是十分有益的(见表1-5)。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词汇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级词汇表: 本词汇表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级词汇表。共列出1500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词义和用法。为体现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不标注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动词人称与时态变化、名词复数特殊变化、美式英语等,采用括号形式标注,如be (am, is, are),child (pl. children),colour (AmE color)。 A a (an) ability able about above abroad absent accept according to achieve across act action active activity actor actress add address advantage advice advise afford afraid Africa African after afternoon again against age ago agree agreement air airport alive all allow almost alone along aloud already also although always America American among ancient and angry animal another answer ant any anybody anyone anything anyway anywhere appear apple April area arm army

around arrive art article artist as Asia Asian ask asleep at attend attention August aunt Australia Australian autumn avoid awake away awful B baby back background bad bag ball balloon bamboo banana bank baseball basic basket basketball bathroom be (am, are, is) beach bean beat beautiful because become bed bedroom beef before begin behind believe bell below beside best better between big bike (=bicycle) bill bird birth birthday biscuit bit black blackboard blind block blood blouse blow board boat

初中英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初中英语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sectionA(2a-2e) 课例分析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七年级英语下册第单三元的第二节。 1.主要通过学习出行方式 2.掌握重点句型 1.how far is it from…to…? It’s… 2.how long does it take …to…?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二)学情分析: 1.出行方式比较贴近生活。 2. how far,how long 开头的句子及答语学生应用比较难,学习相对困难。 (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词汇和重点句型并学会应用 2.过程与方法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 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沟通,更学会交换不同的看法以增进情谊。 (四)教学重点:1本课词汇。 2. 运用主要语言结构:1.how far is it from…to…? It’s… 2.how long does it take …to…?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五)教学难点:运用主要语言结构: 1.how far is it from…to…? It’s… 2.how long does it take …to…?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在教授这一课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交流型课堂为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为核心,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为宗旨,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分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听力训练,能力提升;知识总结,系列训练当堂达标;教学反思。几个部分组成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预习指导】自我预习: 一、扫清障碍 根据音标读出2a---2e的单词。 二、课本预习: 熟读2a 并完成填空,复习数词 熟读并翻译2e和grammar focus 组织2d对话。 三,预习效果检查。 1,写出基数词1----21 2,写出20------100(整十) 3,写出并读出下列单词或短语 分钟千米,公里每天新的,刚出现 骑自行车多远多久一百祝你玩得愉快 我不很肯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考核复习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考核复习题 一、填空。 1、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2、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4、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80~90分钟。7~9 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周课时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执行。 5、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判断题。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说明了课程背景与意义,有助于从宏大背景理解课程,把握英语教育的使命感。 (√)2、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3、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4、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

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6、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7、一个词汇、一项语法项目不是学一次就会的,教材本身设计了多轮循环,教学需要复现已学内容,所以不要急于一节课学会所学内容。 (√)8、英语是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在运用工具中获得。(√)9、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10、学习策略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3-5级,但策略是否有效,才是关键。(√)11、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12、终结性评价应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 三、选择题。 1、分级目标的设置有利于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指导,同时也为课程的________提供了依据。 A、灵活性和开放性 B、实践性与操作性 C、持续性与渐进性 2、“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是_____级总体目标的要求。 A、二 B、五 C、一 3、下列哪一条是二级课程总目标中的要求。__________ A、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B、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5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2、这一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从五个方面设计整体课程目标和分级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3、设置分级课程目标借鉴了国际上通用的分级方式,力求体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使英语课程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4、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 4 )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至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不少于(80~90)分钟。 5、英语的语言技能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6、英语课程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化)。评价应反映(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7、教材编写应体现以下(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灵活性)原则。 简答题: 1.英语课程六条基本理念是什么?(6条) 1) 2) 3) 4) 5) 6) 2.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以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的英语课程总目标,它们各包含了哪些内容? 1)语言技能: 2)语言知识: 3)情感态度: 4)学习策略: 5)文化意识: 4.简述语言技能三级关于“写”的的标准。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报等形式传达信息。 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简单的问候和邀请。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5.简要说明《标准》中“学习策略”所包括的四个方面。 1.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 2.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加以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行动和步骤; 3.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行动;

初中化学新课标解读(新)

2011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研读 简阳市教研室吴茂辉 (Ⅰ)“课程标准”整体结构 一、“课标”篇章保持不变 第一部分:前言。包括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三维目标)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五个一级主题)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建议。 二、“内容标准”一、二级主题保留 (Ⅱ)“前言”和“课程标准”提法更加准确 一、“前言”部分的一些变更 1.给化学提出明确的定义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2.对义务教育课程性质做了明确界定 (1)体现基础性 (2)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资源、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 3.课程基本理念所增加与强调的内容 (1)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4.课程设计思路在保留原来构架的同时进行几点修正 (1)在指导思想方面,把“国内化学课程的现状”放在“国际科学教育和化学课程改革的趋势”前面; (2)增加了“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主题,明确地提出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内容和要求”; (3)在设立“活动与探究建议”方面强调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在设立“学习情境素材”方面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 (5)增加“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的条文。 二、“课程目标”的修改 1.目标总要求更加具体 增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更加恰当 (1)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上“初步”的提法 (2)实验设计加上“初步学会”的提法 (3)把“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改为“初步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添要求 增加“安全知识”、“可持续发展”、“敢于质疑”、“乐于实践”、“善于合作”的内容 (Ⅲ)“内容标准”有所充实 一、“科学探究”一级主题有重大修改 1.“科学探究”一级主题有重大修改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单词(带音标)

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英语单词 七年级上册 Starter Unit 1 good [gud] adj. 好的 morning ['m?:ni?] n. 早晨;上午 Good morning! 早上好! hi [hai] interj. (用于打招呼)嗨;喂 hello [h?'l?u] interj. 你好;喂 afternoon [,a:ft?'nu:n] n. 下午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evening ['i:vni?] n. 晚上;傍晚 Good evening! 晚上好! how [hau] adv. 怎样;如何 are [a:] v. 是 you [ju:] pron. 你;你们 How are you? 你好吗? I [ai] pron. 我 am [?m] v. 是 fine [fain] adj. 健康的;美好的 thanks [θ??ks] interj.&n. 感谢;谢谢 OK [?u'kei] interj.& adv. 好;可以 Starter Unit 2 what [w?t] pron.&adj. 什么 is [iz] v. 是 this [eis] pron. 这;这个 in [in] prep. (表示使用语言、材料等)用;以English ['i?gli?] n. 英语adj. 英格兰的;英语的in English 用英语 map [m?p] n. 地图 cup [k?p] n. 杯子 ruler ['ru:l?] n. 尺;直尺 pen [pen] n. 笔;钢笔 orange ['?rind?] n. 橙子 jacket ['d??kit] n. 夹克衫;短上衣 key [ki:] n. 钥匙 quilt [kwilt] n. 被子;床罩 it [it] pron. 它 a [?] art. (用于单数可数名词前)一(人、事、物) that [e?t] pron. 那;那个 spell [spel] v. 用字母拼;拼写 please [pli:z] interj. (用于客气地请求或吩咐)请 Starter Unit 3 color ['k?l?] n. (=colour) 颜色 red [red] adj.& n. 红色(的) yellow ['jel?u] adj.&n. 黄色(的) green [gri:n] adj.&n. 绿色(的) blue [blu:] adj.&n. 蓝色(的) black [bl?k] adj.&n. 黑色(的) white [wait] adj.&n. 白色(的) purple ['p?:pl] adj.&n. 紫色(的)brown [braun] adj.&n. 棕色(的);褐色(的)the [ei;e?] art. 指已提到或易领会到的人或事now [nau] adv. 现在;目前 see [si:] v. 理解;明白 can [k?n] modal v. 能;会 say [sei] v. 说;讲 my [mai] pron. 我的 Unit 1 name [neim] n. 名字;名称 nice [nais] adj. 令人愉快的;宜人的 to [tu:] 常用于原形动词之前,该动词为不定式meet [mi:t] v. 遇见;相逢 too [tu:] adv. 也;又;太 your [j?:] pron. 你的;你们的 Ms. [miz] (于女子的姓名前,不指明婚否)女士his [hiz] pron. 他的 and [?nd] conj. 和;又;而 her [h?:] pron, 她的 yes [jes] interj. 是的;可以 she [?i:] pron. 她 he [hi:] pron. 他 no [n?u] interj. 不;没有;不是 not [n?t] adv. 不;没有 zero ['zi?r?u] num. 零 one [w?n] num. 一 two [tu:] num. 二 three [θri:] num. 三 four [f?:] num. 四 five [faiv] num. 五 six [siks] num. 六 seven ['sevn] num. 七 eight [eit] num. 八 nine [nain] num. 九 telephone ['telif?un] n. 电话;电话机 number ['n?mb?] n. 号码;数字 phone [f?un] n. 电话;电话机telephonephone number 电话号码 first [f?:st] adj. 第一 first name 名字 last [la:st] adj. 最后的;末尾的 last name 姓 friend [frend] n. 朋友 China ['t?ain?] 中国 middle ['midl] adj. 中间的;中间 school [sku:l] n. 学校 middle school 中学;初中 Unit 2 sister ['sist?] n. 姐;妹 mother ['m?e?] n. 母亲;妈妈 father ['fa:e?] n. 父亲;爸爸 parent ['pe?r?nt] n. 父(母)亲 brother ['br?e?] n. 兄;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