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著名秘书系列之六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

中国古代著名秘书系列之六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

多谋善断的军事秘书——郭嘉



李小荣



(原载《秘书工作》2007年第6期)



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详细介绍了郭嘉,说:“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同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又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转摘自《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上)》,《党史博览》2007年第1期,胡尚元文)



毛泽东一再推荐人们看《郭嘉传》,郭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毛泽东又为什么要人们去了解郭嘉呢?



二十多岁成为曹操的主要谋士



郭嘉,字奉孝,颍川阴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公元170年,卒于公元207年。郭嘉是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谋略家,是曹操手下最主要的谋士之一。



郭嘉出身寒门,从幼年起即胸怀大志,史书记载他“自弱冠(20岁)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他暗暗与有识之士保持交往,等待成就功业的机会。最初他投奔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袁绍,只几十天就发现袁绍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难成大业。他对同在袁绍帐下当谋士的朋友辛评、郭图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他毅然决然离袁绍而去。



当时曹操正在招贤纳士,他的谋士荀彧向曹操举荐了郭嘉。第一次见面时,曹操问郭嘉: “(袁绍)地广兵强,而数为不逊。吾欲讨之,力不敌,如何?”郭嘉就从十个方面论述了曹操的优势和袁绍的劣势:



一是袁绍礼仪繁多,常为形式所困;而曹操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这叫做“道胜”。

二是袁绍割据一方,逆天下大势而动,而曹操顺应统一大势,奉天子以率天下,这叫做“义胜”。

三是袁绍对待豪强过于宽纵,难以整治危局,而曹操拨乱反正,从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这叫做“治胜”。

四是袁绍表面上为人宽厚,实际上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只重用自己的亲戚子弟,而曹操胸怀宽广,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这叫做“度胜”。

五是袁绍优柔寡断,缺少主见,不敢当机立断,而曹操善于听从部下意见,谋定即行,应变自如,这叫做“谋胜”。

六是袁绍沽名钓誉,爱听奉承话,那些只会拍马溜须迎合主子而实际上干不了实事的庸人多投奔他,而曹操以诚待人,不务虚名,有功必赏,让那些有远见卓识和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之服务,这叫做“德胜”。

七是袁绍看到饥寒之

人,恤念之情形之于表,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过的贫困百姓,而曹操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而对于天下大事考虑周到,恩德施于四海,这叫做“仁胜”。

八是袁绍不会用人,常常惑于谗言,大臣之间争权夺利,互相猜忌,而曹操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而不会相互倾轧,这叫做“明胜”。

九是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搞得臣子之间互相猜忌,而曹操是非分明,赏罚有道,这就叫做“文胜”。

十是袁绍用兵好为虚势,其实不懂谋略,不知兵家要诀,而曹操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这就是“武胜”。



以上就是著名的“十胜论”,它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解除了曹操在打败袁绍这件事上的顾虑,鼓舞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决心。曹操听后赞叹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对曹操的气度留下了深刻印象,非常高兴地说:“真吾主也”。于是曹操上表朝廷,封郭嘉为“司空军师祭酒”。当时正是汉献帝即位之初,献帝曾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将“大将军”的衔头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实际上还是他主持朝政),所以“司空军师祭酒”就是曹操自己的“首席参谋”。当时郭嘉只有27岁(虚龄),恰好与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的年龄一样大。



为曹操统一北方作出重大贡献



郭嘉成为曹操首席参谋后,为曹操统一北方的多次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郭嘉对曹操提出的第一个建议,是乘袁绍北征公孙瓒之机,“先取吕布”,以防止与袁绍决战时“布为之援”。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出兵吕布,吕布败退固守下邳,坚守不出。曹军久攻不下,将士疲惫,曹操便想撤军,随军参谋郭嘉和荀攸劝说曹操继续攻城,他们分析道:“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三国志·魏书》)。曹操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决计继续攻城,不久果然攻克下邳,消灭了吕布势力,为即将进行的与袁绍的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三国志·魏书》记载,当刘备来投奔曹操时,有人建议曹操诛杀之以防后患,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见,郭嘉分析说:虽然刘备将来可能成为后患,但是现在还不是除掉他的时候,因为您起义兵为百姓除暴,需要以诚信来招揽天下俊杰,如果杀了刘备,就会得到“害贤”的恶名,天下智士就不会来投奔您,您还靠谁来平定天下呢?“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

,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曹操采纳了郭嘉的意见,收留了刘备。但后来曹操对刘备信任过度,派刘备率军去攻击进犯的袁术,郭嘉听说后大吃一惊道:“刘备率军出去后一定会反叛。”不出郭嘉所料,刘备果然举旗反曹,曹操后悔不已,想迅速消灭刘备反叛势力,众将却担心袁绍乘机从背后攻来;曹操难以决断之时,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绍优柔寡断,不会做出快速反应。刘备反叛不久,众心未归,应趁其立足未稳之际进攻他,一定能迅速取胜。”曹操从其计,从官渡迅速回师一举击败刘备叛军,俘获其妻儿,擒其爱将关羽。正如郭嘉所料,袁绍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官渡之战时,江东孙策已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孙策听说曹操大军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就想乘机北上袭击许昌。消息传来,曹操帐下尽皆惊恐,只有郭嘉认为不足为虑,他分析说:“孙策在平定江东过程中,所诛之人大多英豪雄杰,有许多人会拼死为其主报仇的。而孙策素来轻敌麻痹,不设防备,我看他一定会死于刺客之手”。孙策果然被郭嘉言中,不久为刺客所杀。



官渡之战后不久,袁绍呕血而亡,他的两个儿子袁尚、袁谭继续与曹军对抗。如何最后消灭他们呢?曹操本来打算强攻,郭嘉献计说:“袁绍这两个儿子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如果急攻之则他们会互相支持一致拒我,暂缓攻之则会互相猜疑而发生内讧。我们不如撤军南下,作出要攻打荆州刘表的态势,以等待他们内部矛盾激化发生事变,到那时再来打击他们,就会一举而平定北方。”曹操纳其计。两年以后,袁尚、袁谭果然发生内讧,曹操挥军见机行事,基本消灭了袁尚势力,击杀了袁谭,平定了冀州。



当时辽西少数民族乌桓部落与逃亡来的袁尚等残部联结,不断在边境作乱。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建安十二年(207年)秋出兵远征乌桓。刘备劝荆州刺史刘表趁曹操大军远征之机,夺取许都。曹操闻讯非常担心,诸将也多主张回师中原,以防许都被袭。只有郭嘉力主继续北征,他认为刘备、刘表不足为虑,对曹操说:“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曹操听罢,解除了顾虑,又采纳了郭嘉“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的战术建议,亲率轻骑兵,昼夜兼程,疾速行军,一举歼灭乌桓主力和袁尚、袁熙残余势力。



至此,曹操在郭嘉等人的辅助下基本结束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就在曹操将战略目标转向南方之际,郭嘉在平定乌桓后回兵途中身染重病,不治而亡,年仅38岁。



曹操对郭嘉的高度评价和深切

怀念



郭嘉因为病重卧床之时,曹操不断派人探视,“问疾者交错。”郭嘉的早逝令曹操哀痛不已,他对荀攸等说:“诸位先生年龄皆与我相仿,只有奉孝(郭嘉字)最年轻。本打算在天下平定后,将管理国家的重任交付给他,未想到他中年天折,这难道是天命吗!”他痛哭呼号:“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接着表告天下:“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三国志·郭嘉传》)。



就在失去郭嘉后的第二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大败,他慨叹道:“假如郭奉孝还在,断不会让我落得这种结局吧。”



毛泽东在1959年曾多次推荐人们读《郭嘉传》。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意思是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善断。毛泽东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我们的工作计划。对党内的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毛泽东还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毛泽东眼中的三国人物(上)》,《党史博览》2007年第1期)



郭嘉的职务是“军师祭酒”,实际上就是曹操的高级军事秘书。从如何发挥秘书的参谋作用的角度看,我们秘书工作者能从郭嘉身上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安徽师大文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