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新改版)

1.1.磁铁能吸引什么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1课。教科书从冰箱贴引入,引领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磁铁,发现磁铁虽然形状各异,但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吸”在铁上。同时,学生很快发现,生活中很多物体上都能找到磁铁的踪影。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本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回顾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磁铁,引出本课的核心问题“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第二部分——探索,包括“用磁铁去吸引各种各样的物体”和“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铁做的”两个活动,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检测,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判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第三部分——研讨,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开展思维辨析,充分发表关于“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在材料上的共同特点”的观点,并在习得概念后进行迁移应用(拾起木屑中的回形针),让科学概念的建构更完整。第四部分——拓展,了解能被磁铁吸引的“特殊”金属镍和钴,进一步完善科学概念,让学生认识到“对一个事物的探究,需要穷尽更多的材料,而我们的课堂探究只是很有限的一部分”。作为《磁铁》单元的起始课,本课要帮助学生通过探究完善“磁铁具有磁性”的科学概念,同时还要唤醒并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从而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

【学生分析】

二年级学生对磁铁并不陌生,大多有玩过磁铁的经验,对磁铁也很有兴趣。学生大多能够知道“磁铁能吸东西”,但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东西”并不清楚,特别关于“金属还是铁”会存在较大争议。学生的这些模糊概念和争议将成为本课教学的起点。本课希望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知道“磁铁能吸铁,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磁铁的形状有条形、蹄形、环形等。

2.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磁铁能吸引什么样的物体”做出猜想和预测。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用实验获得证据,从而检验自己的猜测,会与同学交流探究

的过程与结论。

3.能利用磁铁,通过重复实验的方法鉴别物体是否含有铁。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磁铁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能够在获取证据后,如实地讲述事实。

3.养成认真的实验态度,培养重复实验的意识。

4.愿意跟同伴共同操作、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很多产品里含有磁铁,磁铁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2.了解到生活中有很多物体是用铁做的。

3.认识到可以用工具来探测物体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通过“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的实验,知道磁铁能吸铁,并体验利用磁铁寻找铁的活动,知道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纸片、木片、铜片、铁片、铝片、锡环,回形针、小钢珠、玻璃球、燕尾夹、勺子、导线、剪刀、铁钉、橡皮筋,1块条形磁铁和1张记录表。

教师准备:金、银制品,镍片、钴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体验“钓小鱼”的游戏,思考磁铁是怎样把小鱼钓上来的

(一)游戏体验,聚焦问题

1.让学生体验磁铁钓鱼游戏。

2.师:我们是怎样把小鱼钓上来的?

预设:鱼竿上有磁铁,磁铁吸住了小鱼。

追问:仔细观察,小鱼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磁铁吸住小鱼的哪个部位?

(二)磁铁到底能吸引什么(揭题)

学生简单预测。

设计意图:通过体验,唤醒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识;通过“磁铁到底能吸什么”让学生产生思考和争论,为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快速聚焦。

二、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明确磁铁可以吸引铁

(一)出示材料,进行预测

1.预测说理,引起认知冲突。

师:老师帮助大家准备了纸、木、铜、铁、铝、锡六种材料,大家觉得磁铁能吸引它们吗?为什么?

学生预测。

2.指导记录方法。

师: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记录在表格中“我来猜一猜”中,你觉得它能被磁铁吸引,就画“√”,你觉得它不能被吸引,就画“×”。每位同学都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稍后要跟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哦!

3.学生进行预测并填表。

4.交流统计。

师:现在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每个同学都要根据自己的预测进行汇报。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老师特别欣赏具有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同学。交流汇总全班同学的预测。

(二)讨论方法,明确要求

1.师: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大家的预测是不是正确呢?

预设:用磁铁试一试。

追问:还有补充吗?我们要观察什么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现象及如何判断结果。

2.师:我们一边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到表格中。

这里有三个格子,为什么要有三个格子呢?

为了让实验结果更准确,我们每种材料要重复检测3次。(PPT)

每一个同学手里都有磁铁,但是材料要轮流使用,相互配合。(PPT)

(三)开展实验,检验预测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人人实验,及时记录。

实验完成后,提醒学生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

(四)交流小结,理性思考

1.师:看一看我们的预测,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呢?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磁铁能吸引什么材料?不能吸引什么材料?

哪个同学来跟大家交流一下?

预设:磁铁只能吸引铁,不能吸引纸、木、铜、铝、锡。

2.追问:大家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

(五)演示实验,强化结果

1.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银手镯,磁铁能吸吗?

老师还特别戴了一个金的首饰,磁铁能吸吗?

这条金项链,磁铁能吸吗?下面我们就检验一下。(教师用磁铁实验)

这些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金和银。

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思考、预测、交流,引起认知冲突,帮助明确实验探究中进行检验的目的。重复三次检验,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重复验证的科学方法。利用演示实验展示磁铁不能吸金、银等他们较熟悉的其他金属,进一步巩固“磁铁能吸铁”这一概念。

三、通过“寻找铁”的游戏,强化概念

(一)个人体验,运用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尝试,经过认真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真的很了不起!接下来有两个挑战任务,我们一起来尝试完成吧!

2.挑战一:老师准备了这些物体,磁铁能吸引它们吗?(PPT)

我们把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放一堆,不能吸引的物体放一堆,边实验边做好记录。3.挑战二:完成挑战一的同学,还可以尝试用磁铁去吸一吸教室里的其他物体,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是用铁做的。

师:对于能被吸引的物体,可以在小组的资料库中找到它们的“小名片”,了解一下这个物体的成分。

思考: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4.提示学生:

(1)完成挑战一,再尝试挑战二。

(2)电视机、电脑、磁卡、手表、手机等不能用磁铁吸。

5.学生分组完成挑战。

师:跟刚才一样,我们还是要一边实验一边做好记录,每种物体至少试3次!(现场找的物体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记录)

(二)科学论证,形成概念

1.师: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能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吗?

教师选择一名学生进行分享。

2.师:大家同意这个同学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观点或是补充的观点呢?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三)补充小结,完善概念

1.师:通过这个活动,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都是铁或者是用铁做的。

2.师(拿出钴片、镍片):老师这里还有两块不知道名字的金属,但确定它们都不是铁。你们觉得,磁铁能吸引它们吗?为什么?

预设:不能,因为磁铁只能吸铁。

师:那我们来试试吧!

演示:两块金属片能够被磁铁吸引。

介绍:这两种金属分别是钴和镍。这是除了铁之外,也能被磁铁吸引的金属。因为这两种金属在我们生活中很少见,所以科学家们也是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才发现的。3.小结:我们把磁铁能吸铁、钴、镍的特点叫磁性,磁铁有磁性(PPT)。

设计意图:通过增加不常见的金属钴和镍,帮助学生了解磁铁除了吸铁,还能吸钴和镍两种金属,完善“磁性”这一科学概念的内涵。

四、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一)问题呈现,运用解决

师:老师不小心把小钢珠(或回形针)掉到了这堆纸屑中,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帮老师找出来吗?哪一种最快速?

学生上台演示。

研讨: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二)讨论小结,存疑延伸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磁铁有磁性。对于磁铁的研究,我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

师:能提出这么多问题,你们真的很棒!这些问题,在本学期和以后的学习中会被一一解决!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磁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提出“还想研究哪些关于磁铁的问题”,这一设计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为新的研究做好准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性:磁铁能吸引铁(含有铁)一类物质的特性

钴和镍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学生需要先认识图片中的物体,如果是自己准备的物体,则需要先给物体标上相应的序号,即把物体和序号一一对应。这样的操作可以提升学生记录的速度,也便于实验后进行研讨交流。

在表格中,需要让学生先预测结果并用“√”或“×”记录,然后再开展实验。老师提醒学生:每种物体重复检测3次,再在“实验结果”这一栏中用“√”或“×”进行记录。

因为最终会从“物体本身”指向“组成的材料”,所以建议教师尽量选择组成材料相对单一、典型的物体进行实验(可以适当选几个由两种或三种材料组成的物体,但要保证组成的材料很容易辨别),以便于学生归纳得出简单的科学概念“磁铁能吸引的物体的组成材料里都有铁”。

1.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教材简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2课。教科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从“使小车动起来需要力”的体验活动引入,引领学生思考怎样通过直接接触和不直接接触让小车动起来。第二部分——探索,在探究直接接触让小车动起来的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感知到“推力”和“拉力”;在探究不直接接触使小车动起来的活动中,发现磁铁不仅能使小车动起来,还能隔着一些物体让小车动起来。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体验、探究活动后,让学生探讨不接触小车,磁铁为什么能让小车动起来。第四部分——拓展,在经历隔着物体吸引铁后,让学生来玩一玩磁铁隔着一定的距离吸引带有回形针的“蝴蝶”的游戏,体验磁铁与铁之间的作用力。

学生在本课以及本单元具体学习情境中,逐步领会到磁力的含义是指磁铁和铁、磁铁和磁铁之间的作用力,还能体会到磁力可以穿透一些物体,这一概念暗含着对“磁场”的初步理解,并指向了“能量”这一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学生玩过各种各样的玩具小车,他们知道可以用手推或拉小车使小车前进或后退,但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用实验方式具体研究小车运动与力的关系。人与物体之间发生了作用力,可以用“推力”和“拉力”来描述。学生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了磁铁对铁一类物体的吸引力,这是一种不需要接触就能起作用的力,甚至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就把物体吸引过来。教科书设计的活动对学生非常有吸引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和一些物体对铁产生吸引作用。

2.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运用推力、拉力和磁力,让小车动起来。

2.在教师指导下,能简单讲述探究过程,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思考和推测。

2.能够根据观察获得证据,完善和修正自己的想法。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对小车的运动产生思考与设计的兴趣。

2.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方法的不断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磁力的存在。

难点:感受和描述磁力的特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磁铁、小车、棉线、布片、塑料尺、薄木片、纸、玻璃、装水的小塑料袋、厚木板、铁片、纸蝴蝶、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同学们玩过玩具车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玩具车(出示实验用小车图片),你有

什么办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吗?两位同学一组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玩小车,探索归纳使小车动起来的各种方法。

二、探索

(一)认识拉力和推力

1.说一说,你们是怎么让小车动起来的?

2.拉动小车使它动起来,推动小车使它动起来。你能给这力取个名字吗?(板书:拉力推力)

设计意图:用线拉动使小车动起来,用手指推使小车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拉力和推力。让学生多感受几次,尝试着说出力的名称。

(二)不接触小车,让小车动起来

1.如果我们不接触小车,你能让它动起来吗?小组内试一试。(用嘴吹、用扇子扇风等方法)

2.(出示磁铁并演示)如果有了磁铁,不接触小车就可以让小车动起来。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小车动起来的,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这种力量。(在活动手册上画出)3.全班交流,请学生介绍这种力量。

4.教师总结:磁铁与小车之间产生的这种力量,我们叫磁力。(板书:磁力)

设计意图:不直接接触就让小车动起来,学生会想到用嘴吹、用扇子扇,这是用气流来推动小车,也会有学生很快会想到磁铁。用磁铁隔着一定距离就能吸引小车。学生通过试一试、画一画,感受磁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和推力、拉力一样,是确实存在的力。

(三)磁铁能隔物体吸引小车吗?

1.不接触小车,磁铁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让小车动起来。如果在磁铁和小车中间隔着一些物体,还能让小车动起来吗?

2.出示并介绍物体(布片、塑料尺、薄木片、纸、玻璃、装水塑料袋),学生先预测,在活动手册“磁铁能隔物吸引小车吗”的“预测”一列内,用“√”或“×”记下预测的结果。

3.实验操作要求:(1)两位同学为一组,先预测后实测;(2)隔着不同的物体尝试时至少重复做3次;(3)随时记录;(4)完成并记录,结束时整理材料。

4.学生进行实验,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隔着一些物体,让学生感受,就算隔着一些物体,磁铁仍会对铁产生力的作用。注意,这里的“一些物体”是指非铁的、较薄的物体。

三、研讨

1.磁铁隔着纸片、薄木片、布片、塑料片等都能吸小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呢?

2.小结:虽然磁铁可以隔着一定距离吸铁,也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铁,但是我们只是测试了有限的这些物体,没有测试更多材料的物体,因此还不能说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

3.引导学生把薄木片换成厚木板,把单张纸片换成一沓纸片……再试试。

4.让学生思考,如果隔的物体是铁片,那么会怎样?然后把铁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试一试。

5.小结:磁铁只能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设计意图:通过逐步引导,把学生可能形成的“磁铁隔着任何物体都能吸铁”更正为“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铁”。

四、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只纸蝴蝶,它真的可以飞起来,你们看一看。(播放视频) 2.学生两人一组玩“蝴蝶飞”游戏。

3.讨论:纸蝴蝶为什么能悬在空中,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磁铁能够隔着一定距离吸引回形针,回形针带着纸片就悬在空中,就像“飞”起来了。指导学生尝试有效的方法,游戏成功的小组给其他小组分享技巧。

【板书设计】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拉力 推力

磁力 磁铁可以隔着一定的距离吸引铁 磁铁可以隔着一些物体吸引铁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课的活动手册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画一画磁力,二是记录磁铁能不能隔着这些物体吸引铁。

活动目的:磁力是一种无需接触物体就能发挥作用的力,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

存在。本课让学生画磁力,目的是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力表达出来。学生用直线、曲线、箭头、波浪线等各种方式来描述磁力,都是可以的。

在记录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小车时,要求学生先将预测记录下来,然后开始检测,而且必须重复3次检测。这既是为了排除实验的偶然性,也是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反复验证。另外,学生可以自带一些薄的物体,将名称填写在物体栏的空格中,然后同样进行预测和三次检测。这样,学生对磁铁能隔物吸铁的认识将更深刻。

1.3磁铁的两极

【教学目标】

1.知道磁铁的磁极吸力最大、磁极能指示南北、同极相斥和异极相吸。

2.根据磁铁指南北的现象,能标示出磁铁上的S极、N极。

3.利用所学进行分析,知道磁悬浮列车的悬浮原理。

4.了解利用科学技术能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点】

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让悬吊的条形磁铁自由旋转并逐渐静止。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各类磁铁1套、铁钉、纸盒、木支架、棉线、磁铁小车2个

学生材料:条形、蹄形磁铁各1个、铁钉、纸盒、磁力小车2个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