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律诗稿

格律诗稿

格律诗稿
格律诗稿

古体诗改格律诗稿

清凉山范公祠

其一

将军文质扫敌虏,百万甲兵胸臆筹。

偶上清凉闲伫立,神州望罢探吴钩。

其二

一上诗湾①豪兴留,万家忧乐到心头。

江湖翘首京门远,闲拍栏杆延水流。

注:①诗湾:清凉山一景,今已毁。多刻先贤诗文,范仲淹曾作“清凉山漫兴”诗。

【导读】1040年,几经升谪的范仲淹调任陕西经略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上任后,筑城修寨,诏兵历练,大兴营田,鼓励边民发展生产,从此日渐昌盛,西夏王不再侵犯,并主动求和。这组小律诗就这个历史存在引发诗感。

第一首诗歌歌颂了范仲淹扫平胡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镇守延州的文质彬彬的范仲淹将军啊,他运筹帷幄,胸中藏着百万甲兵。他曾经登山这清凉山,伫立远眺。望着这

神州的山河草木,他又握紧了手中的吴钩宝剑。神州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引发范仲淹将军的强烈的护持之感。这首诗歌写活了一位文质彬彬的将军形象。

第二首诗歌讴歌了范仲淹将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诗歌首联写了范仲淹的公心。登山延州清凉山,民生之忧乐涌上了范将军的心头。他豪兴勃发,写下了多首诗歌。尾联写了范仲淹对个人命运的担忧。远在边地,他心系朝廷。扶着栏杆,他看着山下的延河水滚滚流淌。至此一位既心系民生,又担忧自己命运的有血有肉的将军形象就丰满了起来。

对待一位颇有政绩和争议的历史人物,诗人并没有做样板化的处理,而是公私兼济。诗歌以第三者的冷静观照,写活了历史,写活了人物。在诗人笔下的范仲淹既是一个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的公众人物形象,同时又具有担心自己命运仕途的普通人情怀,正所谓‘写人如在目前’。当然了,身在江湖,心系朝堂也可以解读为对国家命运的牵挂。然就文本本身和历史本身而言,心系个人命运则是正藏法眼,当做如是观。

镇北台①怀古

高台突兀塞云黄,独倚城楼太息长。

蒙汉边平时易马②,干戈影乱忽擒王。

征夫白骨入闺梦,红峡①清涟吊国殇。

大漠于今归一统,空留霸气卧斜阳。

注:①镇北台:明万年历年间延绥镇巡抚涂宗濬为保护蒙汉交易而建的一个大型观察哨所。距榆林城10里,台高30米,呈四方形。

②易马:嘉靖年间,鞑坦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在边界地区开设11个贸易市场。离镇北台不远处的红山寺市场,即为其中一个,称“易马城”。

③红峡:位于红山下,因两峡中开,山皆红石而得名。榆溪河从中流过,水浅沙明,景色秀丽。

【导读】这是一首咏史抒情格律诗。首联出句写景。榆林郡塞,黄沙漫漫;镇北高台,突兀而起。对句承上启下,展开联想。登上镇北台城楼,我独倚栏杆,喟然叹息。颔联诗人想象纵横千古,展开对镇北台历史的探讨。这里曾经是蒙汉两族建市贸易的地方,也曾经是斩将擒王的古战场。颈联诗人化实为虚,对曾经存在的历史事件作出诗意的描写。在这里,曾经有多少抛尸沙场的将士依然频频出现在远方的妻子的梦境里,这红石峡的清波荡漾,仿佛在悼念那些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英灵。尾联出句诗人从对镇北台历史人文的思索中脱身出来,歌颂了祖国一统的伟大业

绩,提升了主题。对句照应开头,对厚重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反思。如今中原大漠已经归为一统。夕阳西下,只有在镇北台这个历史遗迹上仿佛还残余着些许霸气。这首诗歌诗人几次出入历史,既有对历史古迹的陶醉与喜爱,又有对战争的反思。另外这首律诗选用韵味悠长的‘阳韵’,声情和文情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为黑振东捉刀

丁卯端阳中华诗词学会成立致贺

1987年元月20日

屈子湘江沉水去,

骚坛千载竟风流。

歌吟总有河山泪,

落笔能无故国忧?

诗海骊龙探珠玉,

民族瑰宝壮神州。

骚诗历历演忠义

风骨凌凌阐大猷

盛世吾侪需继往

惊涛椽笔写春秋。

【导读】这是一首旨在探讨诗歌精神的七言排律。诗歌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沉江引发联想。自从屈原沉江之后,千载诗坛,一个个诗人尽显风流。第二联诗人借对屈原

诗歌的解读,进而解读诗歌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屈原心怀着国家。笔墨落处,怎能没有故国之悲呢?第三、四联肯定了屈原诗歌的人文品质。屈子诗中的精粹如骊龙探珠,浸淫其中必有所获。他的诗歌体现了中国诗歌关注民生的人文精神。他的诗歌是民族的瑰宝,为民族的衍息增添了豪壮的色彩。他的骚诗完美地诠释了‘忠义’二字。他的诗歌风骨耿介,阐述了为国为民的诗歌品质。尾联笔锋转折,号召后来的诗人们要继承屈原的诗歌传统,时当盛世,我们要继承前代诗人的诗歌传统,用我们的惊涛的史笔记下着曾经发生的历史。诗歌有‘真、善、美’三品。这首诗歌揭示了诗歌的‘善’的品质,即诗歌要观照社会,观照民生。诗人的诗学观于此可见一斑,谓之屈骚之后继者亦无愧色。

牡丹山

1982年5月10日

岭上松风爽,

蓠间鹿韭香。

欲寻玉台梦,

帝子诚可望。

鹿韭,牡丹花之别名。神农本草经中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玉台,传说中天帝的居处。《汉书·礼乐志》:“天马徕,龙之媒,游阊阖,观玉台。” 颜师

古注引应劭曰:“阊阖,天门。玉台,上帝之所居。”《楚辞·王逸<九思·伤时>》:“缘天梯兮北上,登太乙兮玉台。”原注:“太乙,天帝所在,以玉为台。” 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二:“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

【导读】这是一首的写景小律诗。首联写景,尾联虚化入韵。牡丹山上,松风送爽。篱间牡丹,清香阵阵。此番景象让人产生身在碧霄仙境的的错觉。原来寻踪仙人居所也不是梦想。这首小诗想象与现实交织迭杂,语言浑含老辣,游仙飘灵,直入魏晋遗脉。

西湖泛舟

泛舟何所似?

蜻蜓点波痕。

一入绿世界,

逍遥忘此身。

偶闻仙子语,

宛若青鸟言。

夕日挽我去,

暮投西子村。

注:忘,平仄两声,此处作平声。

【导读】这是一首飘逸灵动的记游五律。首联以设问落墨,自问自答,起笔自然。西湖泛舟,象何物事?就象蜻蜓点水,划破水镜。颔联写景之娱情。进入这碧水清流的绿世界,逍遥闲散,忘掉了此身为谁?颈联缘情生象。沉浸在这水的世界,仿佛可以听到仙子的话语。鸟声清脆,好像是青鸟信使

的探问。尾联溶情入事。夕阳西下,催促我离开。暮色降临,我投宿在西子村里。西湖美景,清幽致静。沉浸其间,宛若仙境。诗歌情景交融,境在其中,使人读之神游,留连望返。

望黄龙林海

谁把黄龙号此岳,

仙人只疑过蓬莱。

弥空翠霭峰托起,

动地涛声海涌来。

叶密但闻鸟喧唱,

林深未见兽形骸。

野花愁绽摩岩下,

嗟予空怀点睛才。

点睛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此喻诗人欲画笔描摹林海景象,然对此美景,心腕不得交应。

【导读】这是一首写景七律。首联诗人用一反问,劈面导入,不废闲余笔墨。是谁用‘黄龙’来命名这座山呢?即便是仙人到此,也应怀疑到了蓬莱仙山。颔联诗人用大笔描摹了黄龙山的峥嵘景象。那弥天的翠云(暗喻森林)被山峰托起。林风阵阵,如海涛般涌来,惊天动地。颈联用细笔描摹黄龙森林的浓密幽深。树叶

浓密,只能听到鸟儿的鸣叫而不见其形。树林深幽,看不到走兽的身形。尾联以点带面,渲染主题。野花绽放在摩崖之下。此情此景,让人有把它画出来的冲动。可惜我空怀着点睛的才能,可是黄龙山森林原始浑涵的生态让人无法落墨。一个‘愁’字运用拟人手法,寓情入景,既写出了深山野花无人赏的原生态,也从反面突出了诗人震惊于黄龙森林的原始混整而‘欲辩已忘言’的无奈与不甘的情绪。

宿壶口观瀑舫

2003年8月30日

月黑独自凭栏,

空阔四围寂然。

遥想河清可俟,

涛声一夜无眠。

按,此为六言律诗

【导读】这是一首六言特律。诗人夜宿壶口观瀑舫,听着瀑布的涛声阵阵,不由得痴了。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我独自凭栏。四周里空阔寂静,我联想翩翩。在这样的太平盛世里,壶口瀑布的河水清澈也是可以预见的。伴随着壶口瀑布的涛声,我一夜无眠。‘千年的黄河一澄清’,河清海晏是太平盛世的标志。诗人预言黄河变清澈,实际上是预言中国未来的

大好形势。这首诗歌妙在首联写四围寂静,而尾联却写涛声一夜,看似矛盾,其实是诗人以动衬静,匠心独用的结果。唯其涛声阵阵,是以愈显夜晚的沉静;唯其四围寂然,是以引发诗人对河清海晏的美好祝愿。

赠友人

2003年4月

缘底王粲赋登楼,

豪客十年忆壮游。

烟雨五湖秋正好,

渔人休问范蠡舟。

注:《幼学琼林》:“饶州之鄱阳,岳州之青草,润州之丹阳,鄂州之洞庭,苏州之太湖,此为天下之五胡”。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他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最高。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

【导读】这是一首赠友七言律绝。首联诗人以设问起句,自问自答。底,何也。缘底,犹今之因何。为什么王粲要写下《登楼赋》呢?是因为他十年壮游,有感而发。尾联对朋友提出期盼。五湖的秋天烟雨迷蒙,风光独好。乘着小舟,好景当前,不要去过问范蠡究竟去向哪里?‘范蠡荡舟’在中

国诗歌里是以隐士情怀的意象出现的。而这里诗人反其意而用之。诗人这样写,意在勉励友人: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好,不要学范蠡那样飘然隐居。这首诗歌体现了诗人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

乐天祭

——纪念白居易逝世1150周年

1999年

白居易,号乐天,秦下邽人也。中唐诗坛巨擘,仙逝1150年矣。余感其人其事其诗之不朽,兼希冀白公佑我三秦诗苑振兴有望,不计工拙,为诗云尔。

秦星吟

星擘拱三秦,光芒照渭滨。

少年罹板荡,弱冠惊虏尘。

荣谢原上草,漂泊浮世人。

顾生纵奇赏,无奈寡皇恩。

注:顾生,顾况。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旧题宋尤袤《全唐诗话》卷二记载此事﹐作"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律诗】

天子逐贤臣,湖山得主人。

重开六口井,装点十分春。

绿水泻明镜,白堤笼淡云。

相思有西子,亘古觅知音。

读《秦中吟》《新乐府》

歌吟痛民病,号哭总关情。

老翁车中炭,织女机上绫。

念之肝肠碎,敢作不平鸣。

“安得万里裘”,苦词和泪听。

注:此诗含有白居易原诗语言,不宜改为格律诗。

【导读】在白居易逝世1150周年之际,诗人写下了这组旨在凭

吊古人的五言律诗。

第一首诗歌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的历史成就。就像天空的启明金星,白居易是三秦诗坛的巨擘。他的光芒照亮了渭水之滨。颔联介绍了弱冠时候的白居易才能初露。他在少年时候遭遇动荡。(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在弱冠时候就‘略识之无’,才惊四座。颈联就乐天诗作写起,勾勒了白居易漂泊一生的人生际遇。枯荣有时,是那古原上的野草;漂泊无涯,是他一生的轨迹。尾联以顾况的赏识反衬国家对他的冷遇。纵然他得到了顾况的赏识,却失去了国家对他的恩遇。这首诗歌前半部分写白居易的出众才能和诗歌成就。后半部分则用浓墨渲染白居易郁郁不得志的生平遭遇。体现了诗人‘诗必穷而后工’的诗学主张。

第二首诗歌描摹了贬谪杭州时期白居易的政绩。天子驱逐了贤能的臣子,江山却得到了会欣赏它的主人。颔联勾勒了白居易的恬淡自适的生活态度。在杭州他重新掘开了六眼水井。他居住的地方高雅而别致,春意盎然。颈联诗意地描写了在杭州时的政绩。西湖碧波绿水,依然如镜;在他主持下开凿的白堤依然烟雨如织。尾联以一个知音的角度再一次暗示了白居易的诗歌成就。西子湖畔,我寄托着对白居易的思念,千载之后的我愿意做他的知音。诗人从千载之后的赏识入手,暗示白居易的诗歌将永垂不朽。

其三:白居易于贞元、元和之际,在长安闻见之间,

有足悲者。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这首诗歌薪火乐天,以诗释诗。歌唱吟叹缘自民生之艰难,呜咽痛哭总是发乎情感。白居易诗歌中的卖炭老翁‘心忧炭贱愿天寒’的苦痛、织布女子遍身无完绸的嗟怪。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引发了诗人对现实民生之思考。不意香山之苦心,千载之下竟逢知音。诗歌上承‘兴观群怨’的诗教,下继乐天‘歌世言事’的传统。直言其事,深得赋之三昧。语言混涵,熟谙乐府之精髓。时间虽越千载,体悟民生之心则同,个中滋味,读者自思。

白居易所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诗歌创作主张极大地影响了诗人。所以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状况的诗作。可以说就诗歌品质而言诗人的诗作是远绍屈原,近继乐天的。

水调歌头·游华山

一九六七年七月十六日

久有登临意,今上太华游。千峰万嶂叠起,人作小蛄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