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储备粮库建设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综合楼项目

1.2项目建设单位

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

1.3项目单位概况

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是全民所有制中直企业,该企业始建于1953年,2007年8月5日,被正式列入中储粮直属库。2008年11月15日,在东辽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注册资金为1122万元;经营方式为仓储、调运、收购、批发、加工;经营范围为主营粮油。该企业现有在职职工76人,下设综合、仓储、购销、财务、设备等5个科室,年收购量10万吨以上,年烘干能力8万吨以上,储存能力15万吨。现在库内储存粮食10多万吨。其中,储存中央储备玉米4.3万吨,国家临时储存政策性玉米4万吨。该企业拥有完善的生产设施,有浅圆仓11座,房式仓9栋,30吨地衡3台,100吨地衡1台,铁路专用线705延长米,日产500吨烘干塔1座,输送机

40台。目前,该企业日最大收购能力3000吨,日最大发出能力3000吨。

1.4项目负责人

贾岩

1.5项目建设地点

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院内东侧)

1.6项目规模

项目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7.18平方米,三层框架结构综合楼一座。

1.8项目投资总额及资金筹措

项目投资总额为173.2175万元,全部由企业申请国家拨款。

1.9项目建设时间

建设工期为0.5年,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实施进度初步安排如下:

(1)2009年6月,完成项目预算编制、市场考察等工作。

(2)2009年7月,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及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工程招标,施工前准备等工作。

(3)2009年8-10月,土建工程,外购设备购置。

(4)2009年11月,室内装修,设备安装及调试。

(5)2009年12月,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粮食问题事关全局,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0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机制;稳定和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产品的生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时隔4天之后,即2007年12月22-23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再次强调:“决不放松粮食生产,必须把粮食生产摆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千方百计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在我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的良好势头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粮食格局新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致使我国今后粮食仓储企业和粮食市场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1992年以来,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家积极稳妥地推进了以市场化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格全面放开,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现货交易进一步活跃,期货交易稳步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全面推向市场,“老人、老粮、老账”历史包袱基本解决,在粮食收购中继续发挥主渠道作用。粮食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但是,由于国有粮食企业,一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出现严重亏损。1992年至1998年,全国粮食企业一

共亏损4200亿元,在此情况下,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增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全面加快粮食市场开放进程,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分批选址建设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就是2007年8月5日,被正式列入中储粮直属的。

每年我县粮食产量近50万吨,今年来由于受进口玉米增加和玉米出口量下降的冲击,我县农民卖粮一直很难。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的建立和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我县仓容不足的压力,该企业通过改善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提高了收储能力,增强了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能力,对助农增收和保障全县粮食安全都有重要意义。在两年来的托市收购中,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充分发挥行业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严格执行托市收购政策,确保了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中储粮企业,由于历史欠账多等原因,原有的生产设施,特别是职工食堂、

休息室等为生产服务的配套设施严重短缺。每年隆冬季节,收粮任务繁重的时候,由于人员少、任务急,很多职工要连续多日加班加点工作,他们每天吃不上热的饭菜,即使是下半夜下班也不能在单位休息,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是改善职工就餐条件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70多名职工午餐就餐,以及收粮和发粮大忙季节加班时晚餐和夜餐就餐需要。

2.2.2是保证职工饮食安全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即保证了职工有热餐可就的同时,也保证了职工不用去吃路边摊,饮食安全有了充分的保证。

2.2.3是改善职工办公条件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职工办公室拥挤的现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形象。

2.2.4是改善职工倒班住宿的需要

本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职工倒班时无处住宿的难题。

第三章场址与建设条件

3.1区域概况

3.1.1地理位置

东辽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东经124o49′59″至125o34′40″,北纬42o36′45″至43o13′33″。全县东西宽60.7k m,南北长68k m,总幅员面积为2186平方公里。该县东部和东南部与东丰县相连,西部和西南部与辽宁省的西丰县毗邻,北部与四平市、伊通县接壤,西北端与梨树县在二龙山水库水面上交界,县内中心部位是被其环抱的辽源市。白泉镇为东辽县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 2.96万人,各类工业企业33户。

拟建项目位于东辽县白泉镇中央储备粮辽源直属库院内。

3.1.2地质地貌

东辽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总的地质基础为古生代地质,并以片岩、板岩和片麻岩为主,而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地质以砂砾岩、灰岩和安山岩为主。在过去的地质历史中,经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

山期的造山运动,有大量花岗岩侵入,并伴生有片麻岩、流纹岩和大理岩等。各类花岗岩露出地表,构成全县的山地主体,区内还有侏罗纪火山岩和含煤地层。第四纪至今主要有沉积物、洪积物、北部分布有大面积的黄土。

全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长白山地区的吉林哈达岭南端纵穿全境,为吉林省东部长白山与中西部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县地势大体上是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632米(为西南部乌龙山),最低海拔为214米(为西北部的二龙山水库)。全县河流主要为东辽河,加上长期侵蚀,支流及沟谷多数较宽。

3.1.3水文

东辽县地表水属东辽河水系,东辽河发源于县内辽河源镇福安村萨哈岭,流经东辽县6个乡镇,全长达98.55公里,并于云顶镇东沟村汇入二龙山水库。东辽河水系在东辽县境内有东渭河、西渭河、二道河、三道河、灯杆河、梨树河等十三条主要河流。这些河流的共同特点是坡降陡、河床浅、多弯曲;地表径流快、汇流时间短,河道多沙滩,河床不固定。本项目废水受纳水体为连泉河,连泉河是东辽河的支流,丰水期平均流速为0.5m/s。枯水期部分时间断流。

全县地下水相对较为贫乏,多属浅层地下水。砂砾层是贮存地下水的主要含水层,厚度各地不等。按地下水赋存的介质岩性分为松散堆积物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两种。第四系冲积物洪积物孔隙潜水呈条带状分布于河谷平原,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孔隙水排泄主要以地下径流形式排入河流。另一种是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是补给和来源。

3.1.4气候气象

东辽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全年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寒暖交接天气变化较大;5—8月份为夏季,温热多雨;9—10月秋高气爽,温凉短暂;从11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严寒而漫长。全县多年平均气温 5.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9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7%,太阳总辐射量为119.6千卡/c m,≥10℃的活动积温年均为2895℃。全年平均无霜期为137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58m m,蒸发量为1333m m。东辽县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9m/s。

3.1.5土壤植被

东辽县全县共有10个土类,22个亚类,36个土属和99个土种。由于东辽县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全县以低山丘陵为主,东辽河水系又呈树枝状

穿插其中,因此全县土壤有一定的垂直分布。一般来说,在低山上多分布是暗棕壤;而山麓台地、河流阶地、鸡爪地及低丘上多分布着白浆土,河谷两侧一般为冲积土;山川、岗川和平川间零星分布草甸土,在山间沟谷排水不畅处往往分布有泥炭土和沼泽土;在玄武岩低山丘陵往往形成棕壤,而在石灰岩上一般形成石灰岩土;受人为耕作影响,低平处形成大面积的水稻土。由于受多种成土因素影响,东辽县土壤呈中性偏酸。

东辽县全县由于开发较早,加上人为活动越来越大,目前原始植被基本上消失殆尽,自然植被仅存一些少量的天然次生林和草甸等。全县森林植被大多为人工林,其中又以针叶林为主,如落叶松和黑松等。全县天然次生植被中,各种经济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也很多,基本上与吉林省长白山地区各市县相差无几。

3.1.6社会经济概况

全县共有13个乡镇,234个行政村,总人口35.5万,其中农业人口28.6万人,占总人口的81%,农业劳动力14.5万。2007年,全县

G D P36.8亿元,财政收入 1.2亿元,粮食产量

11.8亿斤,农业总产值19.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700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