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人口迁移教案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人口迁

移教案

从容说课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

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

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

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课件展示:

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

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

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

板书: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课件展示:

思考题

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

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

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

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师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生(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

生观察讨论后,填表:

迁出地迁入地迁移的原因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

洋洲、非洲等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

欧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

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非洲美洲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

生阅读材料,填下表:

时间人口迁移特色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

制,人口的意愿性迁

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

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

迁移

20世纪80年

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

渐下降,自发性迁移

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

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

移也有增加的趋势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长江三角洲(或沪宁)珠江三角洲(或广东)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

(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

(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空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板书: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生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课件展示:

教材图1-11“xx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xx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

师思考如下问题:

1.xx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

2.xx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

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问题2:xx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

生(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师(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

课件展示:

课堂训练:

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参考答案)

课堂小结

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未来人口迁移规模将不断扩大,由农村迁往城镇将继续成为迁移的主要流向;人口迁移模式将由社会自然形态向经济模式转化;传统的婚姻迁移比重将逐渐下降。

活动与探究的过程、方法:

①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山东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分析山东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因素。

②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人口迁移(家人、同学、朋友、邻居等)的流向及原因,分组讨论,互相

启发。

活动与探究的结果:

①分析迁移人口总的流向对未来山东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②深入探究山东吸引人才的措施,改善人口知识结构的举措。

③将讨论结果写成小论文。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2优秀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1.1 人口地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地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地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地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地差异, 理解相应国家不同地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 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地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地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地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地特点和转变地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地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地自然增长. 板书:一、人口地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地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地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地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地.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趋势是怎样地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地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地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地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地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地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地不同特点). 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地总趋势是什么? (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世界地理之东南亚 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之东南亚—教案 一、内容标准 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 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 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承转】我们共同分析了这样两个例子,得到了这样两个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自已看 一个例子。无锡市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阅读学案上的材料1 和材料2,先自己 思考一下问题探究1 【小组探究】 【探究1】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材料1:无锡是我国古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19世纪中叶以后无锡之所以 能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并逐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著名城市,在一定程度 上得力于古运河。 材料2: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 【问题探究1】 1、推断无锡在“水运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 根据“主要的交通干线是聚落的发展轴线”,我们推断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 的城市形态主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的设计,学生运用地理规律对从未见过的事物或者现象进行推 断,教师帮助印证其正确性,学生产生了成就感,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 【师】教师展示图(无锡运河风物图、著名的码头——黄埠墩)来印证其推断。 【承转】请同学们对比“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无锡市区图,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比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和目前的聚落空间形态,发生了哪些变化?这 种变化能说明什么? 无锡市在“水运经济”时代聚落的空间形态是沿着运河发展延伸的,而现在主要是 沿着铁路线、公路线发展延伸的。 这说明了无锡市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变化:由以水运为主转向了以公路、 铁路运输为主。(所以说聚落形态会随交通干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设计目的】学生能从地图中对比观察主要地理表象(主要要素的特征)的变化, 并对这种表象的变化运用掌握的地理规律作出合理的解释。 老师:现在的无锡由于铁路和公路的快速发展,水运的地位下降了,那么,古运 河就弃子不顾了吗? 答:不是 【课件展示】无锡古运河的旅游图 【承转】历史上较为典型的还有扬州城市形态的变化。请同学们看一下这段材料,

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

【考向预测】2020高考地理必考人口问题专题:人口迁移、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 ⑴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⑹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8)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影响: ①获取足够的劳动力; ②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③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 对迁出地影响:

①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②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③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人口流向城市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口流动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城市的收入; ③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经济结构体制改革深化发展作出贡献; ④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⑤促进城市周围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 (2)不利影响: ①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增加城市的住房、交通等压力; ②加剧城市的环境污染; ③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带来问题; ④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人口金字塔的判读方法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 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区域地理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学习目标: 1.说出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的优缺点。 2.理解我国主要的邻国、临海、半岛、岛屿及其自然地理特征。 3.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名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 4.通过了解祖国辽阔的疆域,树立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先学过程: 师: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 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布置学案,学生自学(教师督促,使每一位学生紧张的自学)。 一、中国的疆域 读图、析图: 1.位置优越 (1)纬度位置:位于中纬度地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属于热带,没有寒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陆域广阔 ①面积: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②四至点: ③邻国: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东邻朝鲜,北接A俄罗斯、蒙古,西与B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相邻,西南邻阿富汗、C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不丹,南邻D越南、老挝和缅甸。 (2)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自北而南依次濒临a渤海、b黄海、c东海和d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 ③岛屿众多:台湾岛为面积最大的岛屿,其次为海南岛。 ④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⑤隔海相望有6个国家,东面是F日本和韩国;东南有E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 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 1.关于我国疆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的陆地面积位居世界第四位 B.领土的最北端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C.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东海、黄海、南海 D.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复杂多样 2.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美誉,也是我国民族个数最多的省区是( ) A.①B.②C.③D.④

高中地理《拉丁美洲》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拉丁美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㈠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 关系。 3.运用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 ㈡目标叙写 1.明确拉丁美洲和南美洲的区别。 2.记住拉丁美洲的地形,说出主要的地形单元和特点。 3.能够说出拉丁美洲的气候,并能够分析非地带性气候形成原因, 特别是安第斯山脉南40°以南地区东西侧气候类型的差异以及原因。 4.学会分析拉丁美洲热带雨林分布面积广大的原因。 5.说出拉丁美洲的主要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拉丁美洲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的区域特征。 难点:拉丁美洲地形、气候、河流和相互影响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法学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在正式上课前,板图拉丁美洲轮廓图。 (二)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亚马孙河、仙人掌王国、印第安人、玛雅文明、狂欢节、巴西足球。 通过展示拉丁美洲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位置与范围 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说出拉丁美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 在板图中标出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南美大陆、火地岛 的位置。 (四)自然地理环境 1、地形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学案资料,填写拉丁美洲的地形单元名称。(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脉、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

找一名学生代表爬黑板,在板图上标注以上地形单元的位置和名称。 其他同学思考:拉丁美洲地形、地势特征? 总体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地形类型复杂多样。 三大地形区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脉 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探究1】——考点一:板块运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安第斯山脉的成因。 2、气候

高中地理人口增长模式教案

1.1 人口增长模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增长的概念及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口增长快慢的决定因素。 2.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理解、掌握各个时期人口增长模式。 3.通过比较分析人口统计资料数据,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地理数据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数据信息来分析整理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 2.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资料、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进一步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环境对人口的影响,树立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教学难点] 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收集人口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和反思。如: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艾滋病对人类的危害;引导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1999年10月12日,第60亿位居民诞生,联合国将地球村这一天定为“世界60亿人口日”。世界人口达到60 亿标志着世界人口在40年内翻了一番。世界人口增长走过怎样的历程?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会怎样演变?这些都是我们极其关心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讲解】人口增长的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有关。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某地区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出生率是指指一年内一定地区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教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 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比较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使学生了解山地、高 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异同特征并能用等高线图上表示 它们的形态。 2、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特征的学习,掌握描述地形特征的方 法。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着名的山系的分布 4、掌握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五种基本地形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读图和画等高线图,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 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运用图片、彩图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认识自然的 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关注当地的地形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及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难点: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教学法、读图提问法、作图法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前一节的学习,我们清楚了地球表面分布着陆地和海洋,那陆地表面和海底表面形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这节课就来解决这些疑惑。 2、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 【投影片】(40°N贯穿地区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发现这里的地表并不平坦,而是有高低起伏。因起伏的程度和形态也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总结出,地形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地表形态 【板书】一、陆地地形 1、五种基本的地形形态特征

高中地理全套教案《优质课精选必修选修》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

江苏省洪泽县第二中学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第1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教案1 鲁教版必修2

课题: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学目标:1、读世界各国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图,探究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 2、结合相关材料,探究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世界: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过多和等引起的问题。 2.发展中国家 (1)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比重过大等。 (2)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降低速度和生活水平。 ②造成巨大的惯性。 (3)措施:实行政策。 3.发达国家 (1)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2)影响。(3)措施:、接纳海外移民。 二、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1:读2001年世界各大洲人口增长率统计图,分析比较各大洲人口增长的特点。答:问题探究2: 材料:目前的日本,一方面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却迅速下降,这就是所谓的“高龄少子化”现象。 2000年,日本平均每3.9个劳动力,要负担一位老年人的生计;到2050年,平均每1.5个劳动力就必须养活一位老人。因此,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结合以上材料思考: 1、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__________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居高不下,__________国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相当稳定。 3、填写下表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人口问题大多面临人口、自然增长快,以及 0-14岁儿童比重等问题 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产生影响加大对等的压力,影响经 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解决措施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赞同实行政策采取政策、并接纳 三、质疑点拨: 1、中国人口增长现状的问题有哪些?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提示: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挑战,同时面临两难选择:既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的问题,又有发达国家老龄化的问题。针对中国实际,一方面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正因为如此,才控制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进入“三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由于自然增长率下降,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问题严重。一方面要解决好老龄化问题,但我国近期不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加快。男女性别比偏高。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适度低生育的水平。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增加养老保险福利等)。关爱老人。关爱女性,进一步在就业、工资等方面对男女一视同仁。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凤凰新学案P7-8

高中地理高考试题—— 人口

高考试题解析地理学科分项版专题6 人口 (高考山东卷)图3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7-8题。 200010000 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 0M N 30 60 距市中心距离(km )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2000 5000 10000150002000025000 3000035000 年1990年1982年楼高 常住人口密度(人/k m 2) P Q 5 10 15 距市中心距离(km ) 甲城市 乙城市 图3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 B. 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 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 D. 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 8.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①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 处 ②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 处 ③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 处 ④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 处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中央商务区具有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的原则,甲图中的N地形成二级商务区。 (高考江苏卷)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5~16题。 表2 图8 15.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答案】B 【解析】根据表中2000年和2010年的数据变化,苏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因为江苏省总人口在增加,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不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江苏省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共同造成的。

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教案设计:俄罗斯地区

俄罗斯 一、教学目标 1、俄罗斯的位置与范围 2、俄罗斯的地形与河流、湖泊 3、俄罗斯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二、教学重点 1、俄罗斯河流航运不发达的原因 2、俄罗斯多沼泽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俄罗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东西差异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一个区域?根据俄罗斯地图,回顾所学知识总结。 二、知识梳理——俄罗斯自然概况 1、位置:①纬度位置50°N——70°N 30°E——180° ②海陆位置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临波罗的海 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与哈萨克斯坦、 蒙古、中国等国接壤 2、范围:①欧洲部分西起波罗的海东岸,东到乌拉尔山

南起黑海,北到北冰洋沿岸 ②亚洲部分西起乌拉尔山,东到太平洋沿岸 南抵哈萨克斯、蒙古与中国接壤, 北到北冰洋沿岸 3、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和高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东高西低。 欧洲部分乌 拉 尔 山西←亚洲部分→东 东欧平原伏尔加河西西伯利 亚平原 鄂毕河 叶 尼 塞 河 中西伯利亚高原 贝加尔湖 勒 拿 河 东西伯利亚 山地 4、河流、湖泊 名称特点 伏尔加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欧洲最长河流,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位于亚洲北部,注入北冰洋,纬度高结冰期长,有凌汛,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贝加尔湖世界最深湖泊,断裂下陷而成,水资源丰富。 5、气候 总体特点: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暖短促。 E F G

主要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强调: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的植被为温带草原或者温带荒漠,俄罗斯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特殊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思考与讨论 1、读俄罗斯气候图回答以下问题 ①莫斯科和上扬斯克属于什么气候? ②它们两地的气候特征一样吗? ③不一样的话差异在哪里? 2、阅读莫斯科和上扬斯克月均温和月降水量表总结其气候差异。 莫斯科:气候温和,年温差较小,降水较多且较均匀。 上扬斯克:气候寒冷,年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3、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 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地形平坦,欧洲海岸线曲折,深入内陆,利于大西洋暖湿气流的进入,海洋性较强,气候较温暖湿润。 上扬斯克: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靠近北冰洋,气候寒冷,东南部多山地阻挡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气候寒冷而干燥。 4、西西伯利亚地区多沼泽的原因? 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形:地势低洼,水流不畅 冻土:永久冻土,水分不易下渗

高中地理《大气运动》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课标:热力环流和风 课标内容解读:(目标细化) 运用图标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和风的形成过程,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活动视频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究原理、总结规律的能力。 4.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 一、实验活动视频导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实验活动,观看实验中的烟雾怎样运动,从而导入新课 二、目标展示,让学生一起细读本节学习目标。 三、讲授新课 1、要达成以上目标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检查大家预习情况,并补充气压、等压线、等压面的知识。

2、让大家背着知识行囊开启本节课的探索之旅。结合导学案及课本,大家有四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探究一热力环流的形成。第一个问题:地面受热均匀,大气有无明显运动,等压面怎样分布 第二个问题:等地面冷热不均时,大气首先怎么运动 第三个问题:大气的垂直运动会引起高空大气密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气压呢? 第四个问题:大气在水平方向怎么运动? 总结:大家整理思路,相互描述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第六个问题:观察大屏幕,观察等压面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第七个问题:(1)大气总是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吗?(2)高压的数 值一定高于低压的数值吗?小试牛刀,练习本问题。 第八个问题: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实验现象。 理论联系实际案例分析: 同学黑板画出海陆风、城市风示意图,并进行解释现象。 城郊之间也有热力差异,形成城市风,看下面两个小题:通过小题加强对城市风的理解。 在城市风的高空,气流有城市流往郊区,在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往城市,大气的这种水平运动就是风。下面我们继续本节课的探索之旅,大家有两分钟的时间先独立思考,再有两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交流,完成探究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问题一:画出导学案两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并比较大小 问题二:如果仅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将会如何运动?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 教案. - 考试资料

时安平 庐江县第三中学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容】 1、东亚沿海与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 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 【知识结构】 .

【复习要点】 一、东亚的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和围 (1)围:中国——临海国(首都)朝鲜和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 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国(首都乌兰巴托) 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 (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 (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海洋性显著) 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 地区,陆人口稀疏。 3、地形 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 (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2)西北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 二、东亚沿海与陆的经济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 .

高中地理试卷人口迁移练习

2019年02月26日xx学校高中地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 “空巢老人”,即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眼下许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下图为“四国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 完成1―2题。 1.以下四国中可能出现“空巢老人”现象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近几年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较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惠民政策 B.家庭原因 C.自然空巢 D.个人原因 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批国内外游客前往上海游览, 这种现象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3.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 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 4.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凡是人口在两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5. 十九世纪,我国有大量广东人、福建人“下南洋”。 回答1-2题。 1.这种人口迁移属于(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有组织的迁移 D.民工流动

2.导致这种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宗教因素 6.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密度差异 B.国家政策 C.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 D.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7人口的迁移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有意识的行为。据此回答4一7题。 小题1:图甲表示人口迁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图,“+”号表示一个地区吸引人口的因 素,“一”表示一个地区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无关的因素。下列表示推力因素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 B.文化教育发达 C.土壤盐渍化 D.老龄化小题2:近年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对优秀人才的进人取消了户口限制,这种行为 A.使城市人口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B.使劳动力和劳动市场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配合 C.缓解了人口迁出地区的人地矛盾 D.有利于促进人口迁移合理正常地进行 8.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 A.外出讲学 B.上街购物 C.外出旅游 D.移民国外 9.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 10.下列关于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发展 B.可以缓解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C.改变了世界人口的分布格局 D.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人口大规模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重大工程建设 B.人口分布不均 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经济收入差距 D.户籍制度的改变 12.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属于政治因素的是( ) A.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 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 D.深圳经济特区吸引大量人口迁移 13.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高中地理《环境保护》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环境保护 科目:地理课型:复习教学对象:高三、1 班 【课程标准】: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有关资料,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3.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根据有关资料,说出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以某些环境污染事件为例,说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说出其防治的主要措施。 五.环境管理 1.说出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举例说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复习选修六《环境保护》,主要以二轮材料《山东高考》为抓手,以近五年全国Ⅰ卷第44 题“环境保护”为实例,归纳总结环境

保护高考题做题方法、思路,力求总结规律,提高选做题得分率。【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复习环境保护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高考真题,总结做题方法,归纳做题规律。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高考高频考点。 2.各类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及措施等。 【学情分析】: 环境保护为选修内容,学生对其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并不很扎实,双基仍需夯实。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地理单元测试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单 元人口地理单元测试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检测 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第I卷1 至6 页。第II卷7至8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分,共60分) 读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完成1-4题。 1.造成X、Y两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根本差异是() A.经济水平 B.教育水平 C.历史条件 D.自然条件 2.Y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 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 增长率 C.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 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属于Y类型的国家有 A.尼日利亚 B.印度 C.泰国 D.日本 4.X、Y两国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 A.人口老龄化青少年幼儿比重大 B.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C.青少年幼儿比重大人口老龄化 D. 青少年幼儿比重大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5.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首先从() A、出生率开始 B、死亡率开始 C、自然增长开始 D、生育率开始 6.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模式指标的是()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生育率 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正确叙述是()A.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是永远不变的 C.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是无限的

D.确定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右图为世界人口增长转变图,回答8-9题。 8.在①②③④中代表欧美国家19世纪初至20世 纪50年代人口增长状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十五”计划中要求把我国人口控制在13亿 内,为此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图反映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国家 是:() A、② B、③ C、① D、④ 1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亿人,图 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 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 60% C、13% D、23% 12.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 口比重下降了%,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 了%,而总人口增加了近亿。因此新世纪人 口工作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C、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13.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科学家在南极参加科学考察 B.学者去国外访问讲学 C.暑假到外地打工,勤工俭学 D.高中毕业后到外省市上大学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doc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万年来人口增长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指某地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一年)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平均总人口之比,它反映人口死亡的强度 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生育政策、生育观念、婚姻制度、宗教因素、政治因素、传统习俗、社会风气等 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等 5、人口发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三方面的内容。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出生率 人口出生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生的活产婴儿数与当年平均人口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近30多年来,全世界人口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3.59%降至2005年的2.65%.长期以来,发达地区出生率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且不断下降,从1950年的2.33环降至2005年的1.2%,几乎每隔5年就下降0.1%. 发展中地区出生率仍然很高,但也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50-1955年的4.24%降至2005年的3%.非洲出生率自二次大战以来下降幅度最小,从4.8%降为4.4%,而有些国家出生率高达5%,如肯尼亚((5.2%)、卢旺达(5.3%)、马拉维((5.3%)、尼日尔和贝宁(5.1%),是世界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国家。亚洲出生率下降幅度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更快,这主要受中国出生率迅速

下降的影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地区,为1. 3%,德国1%,丹麦1.1%,更有国家是人口负增长。 高中地理人口知识:人口死亡率 人口死亡率也是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定地区死亡人数与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也用千分率表示。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死亡率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30年,死亡率从1.85%降为1肠,在21世纪前5年里停滞在1. 1%的水平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逐渐接近。 2005年以北美洲〔0.8%)、拉丁美洲((0.7%)为最低,以非洲为最高(1. 6%)。人口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非洲的塞拉利昂(2. 6%)与冈比亚(2. 4%),最低的国家是科威特(0. 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0.4纬)等。我国200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死亡率已降到0.613%,远低于新中国成立前的2.5%,成为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教案2湘教版必修

1.3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媒体与教具]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点拨】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判断】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判断以上所属人口迁移类型。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