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源模块隔离耐压与爬电距离

电源模块隔离耐压与爬电距离

电源模块隔离耐压与爬电距离
电源模块隔离耐压与爬电距离

电源模块隔离耐压与爬电距离

随着嵌入式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各种行业应用中电源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系统的稳定性,隔离电源应运而生。但隔离电源中关键指标——隔离电压指的是什么?与爬电距离有什么关系?本文将从隔离电源的原理为你揭晓。

微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产品使用场合的电磁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产品的稳定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嵌入式产品的生产公司对产品加入各种隔离器件或隔离电路来减少工作现场的干扰,增强设备稳定性。

电源作为嵌入式设备能源供给部分,是产品稳定工作的前提。电源的隔离尤为重要,电源隔离模块的应用也成为嵌入式设备设计的必备品。

在工业设备中,要求两个设备之间的电源隔离,采用带变压器的直流变换器,将两个电源之间隔开,使他们相互独立,从而减少外界干扰!

一、隔离电源的隔离耐压和爬电距离介绍

1、隔离电源的隔离耐压介绍

图1 隔离电源内部框图

如图1所示,隔离DC-DC电源模块内部框图。

隔离耐压指的是两个没有直接电气连接的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绝缘电压。

电源隔离使用场合不同,对应的参数选择也不用。如:AD-DC电源隔离,一般的工业场合要求隔离耐压在3000V AC到4000V AC;DC-DC电源隔离一般工业场合要求1000VDC 到2000VDC,特殊行业可能会高,医疗行业有要求6000VDC。

首先区别一下各项电压指标的单位,常见的又ADC、VAC和RMS,具体如下所示。

V AC/VDC分别指交流电压与直流电压,但隔离耐压中交流与直流不能简单的进行换算,例如,3000V AC的幅值电压有4242V,但在实际应用中隔离耐压3000V AC与4242VDC并不等效。具体原因包括两点,其一,对于隔离模块,输入输出之间是存在隔离电容,对于直流信号,电容的阻抗无限大,因此隔离电容的大小对于直流信号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对于交流信号就会有较大的影响,表现在漏电流会变大,或者直接超标,系统报警。第二,AC与DC的另一个区别在于频率会影响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频率会导致绝缘介质的介电常数降低,通常介电常数越高,绝缘能力越强。

RMS是指真有效值,简单而言即代表交流电相当于直流电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也就是真有效值为10V的交流电与10V的直流电对相同的负载在相同的时间下所做的功相同。该单位通常不作为隔离耐压的计量单位。

2、隔离电源爬电距离介绍

如何保证隔离耐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隔离电源模块不被击穿,我们就要计算爬电

距离。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爬电距里=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图2 爬电距离示意图

在IEC60950、GB4943-2011标准中,规定了不同电压等级需要的最小安全距离,而安全距离又包括电气间距和爬电距离两种。对于开关电源主要需要保证最小安全距离的地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次侧电路对外壳(保护地)的安全距离;

●一次侧电路对二次侧电路之间的安全距离。

隔离电源相较于非隔离电源的优劣势如下图3所示。

图3 隔离电源与非隔离电源对比

二、隔离电源的应用

嵌入式产品的应用场合各种干扰都会对产品的稳定性带来威胁,在产品设计阶段,选择好的隔离电源模块和隔离通信模块,能有效的屏蔽使用环境带来的干扰,对产品的稳定工作带来保障。

我们经常会在媒体上看见一些手机充电爆炸,手机充电时触电的新闻报道。隔离电源模块能够很好的保证产品的稳定工作,更重要的是保护使用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隔离电源目前使用有两种方式,器件分立搭建与采用DC-DC电源模块,对比如下所示。

1、方案选择

在产品性能需求稍微明了之后,那接下来就是开始设计开发了,首先要做的就是电路方案的选取了,下面为大家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反面教材”。

比如设计开发一个市电交流输入转直流输出的,很多人的第一时间就想到采用工频变换电路方案,因为此方案比较简单,一个工频变压器,再加上个整流滤波就可以搞定,如下图

4所示。使用此方案的产品的效率非常低,并且产品的体积会非常之大,在应用中还伴随着让人非常闹心的工频涡流声。而模块方案选用合适的变压器,并且多重工序层层保证变压器的产品一致性,保证产品最终性能。

图4 变压器方案对比

2、物料选型及PCB设计

电路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进行产品性能参数的设计,要对电路方案中的电子元器件进行参数设计、计算与结构物料选型,在这个环节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权衡。

其一,物料的选型。在专业的模块电源厂商就可以做到兼得,会根据产品的不同规格需求,不同的应用条件,舍掉无需的物料规格,选择最优的所需物料规格。

其二,电源模块的PCB的设计。因为模块电源产品有模块电源的PCB设计规范要求,它要考虑散热设计、EMC设计、干扰设计和生产工艺设计等等,涉及的内容非产多,所以PCB设计在模块电源产品开发过程中是作为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来对待的,如图5所示。

图5 PCB设计要求

致远电子隔离DC-DC电源可为用户系统提供稳定、可靠的驱动电压,并有效解决静电、浪涌所导致的供电不稳问题,是板内数据采集、通讯等子系统供电的理想方案。隔离电压等级覆盖1000VDC-6000VDC,满足所有工况需求。

与传统的设计相比,致远电子定压系列隔离电源模块从拓扑结构、芯片方案到元器件均采用业内最优方案,具备更高的集成度与可靠性,能够为用户I/O及通信隔离等应用提供标准、可靠的解决方案。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图文分析)经典!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方面有了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l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 1.2.9.1“工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浅谈爬电距离地规定与设计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IEC 60335-1: 2001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陈灿坤罗军波 IEC 60335-1: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 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 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 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隙方面有了 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 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 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 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 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GB4706.1-XXXX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 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 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

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 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

关于爬电距离的说明

1.GB11022: 用GB/T 5582给出的一般规则选择绝缘子,它们在污秽条件下应当具有良好的性能。 位于相和地间、相间、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一个极的两个端子间的户外瓷或玻璃绝缘子,其外部的最小标称爬电距离用以下关系式确定: lt=a×lf×Ur×kD 式中:lt——最小标称爬电距离,(mm)(见注1); a——按表7选择的与绝缘类型有关的应用系数; lf——最小标称爬电比距,按GB/T 5582的表1(mm/kV)(见注2); Ur——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额定电压; kD——直径的校正系数(见JB/T 5895) 对于中低压简单理解就是:相地a=1,相间a=√3; 按照2类设计lf为:瓷质材料18,有机材料20。 kD=1。 2.DL404: 5.1.2高压开关柜中各组件及其支持绝缘件的外绝缘爬电比距(高压电器组件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电压之比)的规定如下: a.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4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 1.6cm/kV。 b.不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2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 1.4cm/kV。 3.DL/T593:

表1户内开关设备外绝缘最小公称爬电比距要求 污秽等级污秽导电率 μs等值盐密 mg/cm最小公称爬电比距 mm/kV 范围参考值范围参考值瓷质材料有机材料 Ⅰ5~10 7 0.01~0.02 0.015 14 16 Ⅱ12~16 14 0.02~0.04 0.03 18 20 注:根据实验室试验的经验,表列最小公称爬电比距值允许减小(例如,对特殊型式的耐污绝缘子)。 ——Ⅰ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16mm/kV; ——Ⅱ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0mm/kV; ——Ⅲ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5mm/kV; ——Ⅳ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31mm/kV。 GB 7251.1—1997 2.9.1电气间隙clearance 不同电位的两导电部件间的空间直线距离。[IEC 947-1的2.5.4.6][IEV 441-17-31] 2.9.2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 的)isolatingdistance(ofapoleofamechanical switchingdevice) 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IEC 947-1的2.5.50][IEV 441-17-35]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方法不确定度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测量方法不确定度 1 测量方法 根据测量中的不同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单独用游标卡尺测量一次即为所需数值; 2) 由于路径为折线,需用游标卡尺测量几个数值,然后相加即为所需的数值; 3) 如果不便用游标卡尺测量,则用测试卡(棒),检查它是否可以通过该缝隙,如果通过则认为测量结果为大于所使用的测试卡(棒)的尺寸; 4) 如果测量中遇到缝隙、沟槽或拐角,按标准中的图示测量; 5) 测量时要根据样本的额定电压从标准中选出限值和测得值进行比较,来判断是否合格,在选取限值时,有两种情况: a 根据电压划分范围,选取c r 和c l 的限值; b 产品电压与标准所给电压一致,采用标准值,如果产品电压没有在所给出电压值中,则 根据内插法计算该产品的c r 和c l 的限值; 2 数学模型 根据不同测量方法测量结果为: c r = x c r = x 1 + x 2 + …+ x n c r > x c l = x c l > x x 0 为单次测量的结果,x 1 , x 2 , (x) n 为每个分段测量的数值。 3 方差和传播系数 1) 游标卡尺测量一次即为所需数值 u c = u(x0 ) 2) 测量结果为几个值相加,传播系数均为1 u c = n ∑u 2 (x i ) 3) 测试卡(棒)通过 i=1 u c = u(x0 )

4 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表4-1 标准不确定度一览表 标准不确定度 分量u i 不确定度来源标准不确定度 值(mm) c i = ?f / ?x i c i ? u(x i ) 自由度 u1 u11 u12游标卡尺引起的误差 卡尺本身的误差读 数误差 0.01225 0.01155 0.00408 1 0.01225 58 u2测试卡的误差0.01155 1 0.01155 50 u3测试棒的误差0.01155 1 0.01155 50 u4确定短接点的误差0.05774 1 0.05774 8 1)游标卡尺测量一次即为所需数值 u c = 0.01225mm v eff= 58 2)测量结果为几个值相加(以G B 4706.1-92 图E9a 的爬电距离为例) u c = 0.06133mm 3)测试卡(棒)通过 u c = 0.01155 mm v eff v eff = 10 = 50 5 评定分量标准不确定度 实际测量中通常只测量一次,采用B类评定方法。 5.1 由游标卡尺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11 根据检定证书,0.02mm 分度值的游标卡尺,最大偏差为±0.02mm,均匀分布,估计相对不确定度为10%。 u 11 = 0.02 /= 0.01155mm , v 11 = (1/ 2)(10 /100)-2 = 50 5.2 卡尺读数的对线误差估算的不确定度分量u 12 0.02mm 分度值的游标卡尺,估计对线误差为±0.01mm,三角分布,估计其相对不确定度为25%。 u 12 = 0.01/= 0.00408mm , v 12 = (1/ 2)(25 /100)-2 = 8 5.3 由测试卡给出的不确定度分量u 2

1、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_图文解释详解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电气间隙Clearance 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电气间隙的大小和老化现象无关。电气间隙能承受很高的过电压,但当过电压值超过某一临界值后,此电压很快就引起电击穿,因此在确认电气间隙大小的时候必须以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最大的内部和外部过电压(脉冲耐受电压为依据)。在不同场合使用同一电气设备或运用过电压保护器时所出现的过电压大小各不相同。因此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将过电压分为Ⅰ至Ⅳ四个等级。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

爬电距离 在绝缘材料表面会形成泄漏电流路径。若这些泄漏电流路径构成一条导电通路,则出现表面闪络或击穿现象。绝缘材料的这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它是由长时间加在器件上的工作电压所引起的,器件周围环境的污染能加速这一变化。 因此在确定端子爬电距离时要考虑工作电压的大小、污染等级及所运用的绝缘材料的抗爬电特性。根据基准电压、污染等级及绝缘材料组别来选择爬电距离。基准电压值是从供电电网的额定电压值推导出来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 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注册电气师公式计算复习总结.doc

标准一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公式一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 心壬"导、地线的拉断力;心导、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K c 1)导、地线在弧垂最低点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2.5,悬挂点的设计安全系 数不应小于2?25?地线的设计安全系数不应小于导线的设计安全系数。 2)导、地线在稀有风速或稀有覆冰气象条件时,弧垂最低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其导、地线拉断力的70%。悬挂点的最大张力不应超过导、地线拉断力的 77%o (按上述公式,取2.5或2.25时只有40%或44%,在这种稀有条件下,相 当于条件放宽了) 公式二绝缘子机械强度的安全系数: K、台,T K:绝缘子的额定机械破坏负荷(kN); T:分别取绝缘子承受的最大使用荷载、断线荷载、断联荷载、验算荷载或常年荷载(kN) o 1)常年荷载指年平均气温条件下绝缘子所受的荷载。验算荷载是验算条件下绝缘子所受荷载。断线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有冰、一5°C,断联络的气彖条件是无风、无冰、-5°Co设计悬垂串吋导、地线张力可按本规范第10.1节的规定取值。 2)安全系数应符合表6.0.1规定(P15)o双联及多联绝缘子串应验算断一联后的机械强度,其荷载应按断联情况考虑(KJ.5)。 3)金具强度的安全系数:最大使用荷载不应小于2?5。断线、断联、验算情况不应小于1.5 o 公式三绝缘子串片数选择: 操作及雷电过电压要求的悬垂绝缘子最小片数 1) 耐张绝缘子串的片数,在上表基础上,110?330kV加1片,500kV加2片, 750kV不增加。 2)全高超过40m有地线的杆塔,高度每增加10m,应比本规范表增加1片相当于

关于爬电距离的规定

爬电距离与爬电间隙 爬电距离:沿绝缘表面测得的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的最短路径。即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爬电间隙一般被称作电气间隙,因电气间隙决定了爬电情况的发生与否,所以电气间隙也常被称作爬电间隙。) 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为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在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或导电零部件与设备防护界面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即在保证电气性能稳定和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空气能实现绝缘的最短距离。 可见,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实际是两个相关参数,都是针对电气绝缘性而来。特别是在继电器、开关等工控产品的选用中,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同时,还要按实际的使用环境要求(气压、污染等),设定合适的爬电距离及电气间隙,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电气性能的稳定。 ●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两 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 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 GB4943-1995(idt IEC 60950-1:1991)《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 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工作 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 所示,

带电件1和带电件2之间的绝缘即为功能绝缘。而在IEC60335-1:1991版中,会把它当作基本绝缘来考核。 第13.3条:电气强度试验电压发生了变化。IEC60335-1:1991(第三版)标准的要求: 可以认为器具内部的部件工作电压都是小于250V,按额定电压小于250V的水平来考核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白色家电采用新的技术,譬如家用空调变频技术,微波炉高压倍压电路等,器具使用的是220V的额定电源电压,但在器具内部可能出现高于电源电压的工作部件,有的部件工作电压高达数千伏。经过大量的实践,技术专家们觉得应该修改第三版标准不分工作电压考核的情况。请看标准中的表4: 表4-电气强度试验电压 我们可以看到,附加绝缘和加强绝缘的试验电压从原来的2750V和3750V分别下降到了1750V和3000V,但是增加了对工作电压大于250V 的部件/位置的试验。

绝缘水平爬电比距

一、爬电 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梅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 2、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 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绝缘强度、高密度分子等。 2二、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1、定义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2、实际应用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浅谈爬电距离地规定与设计

push. IEC 60335-1: 2001 新标准的变化简介 广州日用电器检测所陈灿坤罗军波 IEC 60335-1 : 200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第 四版)标准在2001年5月公布,但由于配合使用的各个产品《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XX特殊要求》很多还没有制订出来,所以目前还没有普遍使用2001版本的《通用要求》。 与第三版相比,新版标准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爬电距离和电气间 All empires fall, you just have to know where to push. 隙方面有了 很多变化。可以预见这些变化将会影响全世界未来10年家用电器及类似 产品的结构设计,希望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尤其是家电产品设计和测试方面人员的足够重视。 欧洲标准化组织在2002年对EN60335-1进行了换版,而中国国家标准GB4706.1相信很快更新。据悉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于2003年9月在烟台召开了 GB4706.1-XXXX 标准的起草工作会议,有希望在今年内完成征求意见稿。 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给大家介绍一下标准制订的一些背景情况, 并重点对变化较大的第29章作简单介绍。 背景介绍:在过去40多年里,第一版(1976),第二版(1988),第三版(1991)标准关于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内容要求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它们都是以过去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制订出来的,但是现在看来这些要求相对保守,留有余地太多,或者说对制造商的要求高了。 例如:对于230V和小于130V的危险带电部件与易触及部件之间

都是8mm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要求和同样的交流耐压测试值的要 求。虽然TC 61(制订IEC 60335标准的委员会)早在编写第三版时,就已经注意到这些内容要求不尽合理,并打算修改,可是由于在这方面经验不足,更改条件还不成熟,所以被耽搁了好几年。最近几年,随着IEC60664绝缘配合系统系列标准的不断完善,对于直流电压小于1000V和交流电压小于1500V绝缘配合有了更明确和具体的电气间隙和耐压要求,TC 61委员会就有了修订标准的技术基础。因而参照IEC 60664所制订的新版IEC 60335与旧版相比,有很多变化,并且这些新增内容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和掌握。 变化介绍: 第3章定义:在新的标准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原来的一些定义稍作 了改动。 3.3.5功能绝缘functional insulation :为实现电器正确功能, 两导电体之间的绝缘,没有安全的功能。其实这也不是“新”的概念,在开关标准、电子产品标准早就有这个概念了。大家不妨打开GB4943-1995 ( idt IEC 60950- 1:1991 )《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 气事务设备)的安全》标准,我们就会发现有类似的概念129.1 “工 作绝缘:设备正常工作所需的绝缘,并不起防电击作用”。 最常见的功能绝缘的例子:PCB板上带电件之间的绝缘,如图1中所示,

绝缘水平(爬电比距)

、爬电 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 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 闪电一样. 2、爬电原理 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 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 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 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 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 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 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 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 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 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 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 现象有影响 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 绝缘强度、高密度分子等。 2 二、爬电距离 Cree page Dista nee 1、定义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 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 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 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GB/T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 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2、实际应用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 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 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 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 距离. ,接连阴天梅雨季 具有电位差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0、概论 1、产品资料的安规设计要求 2、安规元器件 3、安规标识 4、产品的安规设计要求 4.1、工作电压的测量 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4.3、温升 4.4、抗电强度 4.5、输出过载及变压器过载 4.6、输出短路 4.7、风扇堵转及通风孔堵塞 4.8、元件故障试验 5、附录 5.1、附录A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表 5.2、附录B 抗电强度试验电压表 5.3、附录C异常测试时变压器绕组和电感允许的温度限值

0、概论 应用安全标准的目的在于减少由于下列危险造成伤害或危害的可能性。 —电击; —与能量能关的危险; —着火; —与热有关的危险; —机械危险; —辐射; —化学危险。 设计者不仅要考虑设备的正常工作条件,还要考虑可能的故障条件以及随之引起的故障,可预见的误用以及诸如温度、海拔、污染、湿度、电网电源的过电压和通信线路的过电压等外界影响。 1、产品资料的安规设计要求 1.1产品规格书: 产品规格书应包括: 抗电强度的描述、输入输出线与端子的描述、冷却条件的说明(如为强迫风冷且又未自带风扇,则要详细说明风扇的规格和安装位置)、完整的标签等,还应规定额定输入电压(范围)、额定输入频率(范围)、额定输出电流(范围)、最大输入电流、工作环境温度;产品规格书应对产品的安装方式或条件、保护接地方式以及安全性警告予以说明,以使公司对于用户的不规范操作带来的危害可以免除责任。另外,产品规格书中的中英文应分开、独立。 关于产品规格书的制作和内容的具体要求如下。 1.1.1产品外形及主要规格: a.型号应为产品在市场销售的名称,而不能写成公司内部的型号,如D78的产品规格的型号应为PMA52F,而不能写成D78。 b.表示范围的符号应用“-”,而不能用“~”。这个要求也同样适用于整份规格书。 1.1.2使用环境: 散热方式的自然风冷或强制风冷的条件要写清楚。如果是强制风冷且未自带风扇,则应规定风扇的规格(型号、尺寸大小、电气额定值、风扇转速等)和安装位置以及其它说明,此信息可在“强制风冷环境”一节中详细描述。 另外,环境温度要注明清楚。 注:环境温度的最大温度会影响到安规的一些测试(如温升、异常测试等),所以在客户的要求内应尽量将环境温度的上限值取低一些。 1.1.3电气特性: a.如果产品的初级为危险电压的二次电路(例如DC-48V输入。如果难以判断是否为危险电压的二次电路,可询问安规工程师),且产品本身不能承受加强绝缘的抗电强度,则应在电压输入的备注栏增加说明:“本产品应由加强绝缘隔离的变压器或电池供电”。 注:安规上的危险电压指的是高于42.4VAC峰值或60VDC的电压。 b.额定输入电压(范围)、额定输入频率(范围)、额定输出电流(范围)、最大输入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方法实用解析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测量方法实用解析 摘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结合典型情况与实际测量项目,分析汇总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方法和要点。 关键词:X值 80° 路径 Analyze the Measurement of Creepage distances and Clearances Abstract: Analyze and summarize both methods and the key points of measurement which used to figure out the creepage distance and clearance from two aspects of macrocosm and microcosm with the typical cases and the actual measurement procedure. Key words:X 80° path 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属于电工电气产品安全距离的两种形式,在灯具、信息技术设备、音视频设备以及家电类产品的安规检验中均不可或缺。由于涉及到对产品的结构性认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困难。本文主要研究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定方法以及测量中的难点,所以涉及到实验过程中的环境要求以及标准判定不做讨论。 一、基本概念 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离。 两者概念上的区别在于沿介质(攀爬介质或者写“沿介质”)的不同,电气间隙是沿空气测量,爬电距离是沿绝缘表面。而两个概念间是有一定联系的,在遇到凹槽,转角时,空气中距离一定是小于等于沿面路径的,也就是说爬电距离不能小于相关的电气间隙,因此最短的爬电距离有可能等于最短的电气间隙。如图1中虚线段为电气间隙,而粗线段为爬电距离,显然虚线长度小于粗线长度。 图1

输电线路绝缘子选择与计算

1 绝缘子选型 1.1 绝缘子材质 我国主要生产的绝缘子主要有盘形瓷绝缘子、盘形玻璃绝缘子及复合绝缘子 1.2 各类绝缘子特性 绝缘子的性能比较 表1-1 不同类型线路绝缘子的性能比较 3 污区划分

3.1 沿线污秽调查 3.1.1 走廊沿线污源分布情况 本次对待建1000kV特高压中线工程线路走廊沿线进行了污染情况调查。湖北省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为自然污秽,包括生活污染、公路扬尘、农村施用农药、化肥以及烧山积肥的灰尘;工业污秽主要集中在宜城市板桥镇,分布有石灰厂、水泥厂、采石场等重点污源。河南省境内线路附近分布较多乡镇,主要的自然污秽来自居民区的生活污染和农田施用的化肥等,线路跨越铁路、高速公路、土路若干,加上风沙扬尘等也会对线路造成一定的污染;工业污源主要有采石场、石灰厂、水泥厂、铝铁厂、炼钢厂、火电厂等。山西省境内沿线分布储煤厂、炼焦厂、炼铁厂、火电厂、砖厂等,小型煤矿区和炼铁高炉更是星罗棋布,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另外1000kV特高压中线工程线路平行或跨越的500kV线路有:斗樊线、双玉Ⅰ、Ⅱ回、樊白Ⅰ、Ⅱ回、姚白线、白郑线、牡嵩线、沁获线、榆临线;跨越铁路七条、已建成高速公路六条、国道和省道若干。 (1) 化工污秽 该线路走廊附近的化工污源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主要有沁阳市碳素有限公司(1500万kg/a)、孟县化肥厂(6000万kg/a)、偃师市山化县化工厂、南阳石蜡精细化工厂(12000万kg/a)、南阳市金马石化有限公司(600万kg/a)、长治化工有限公司、钟祥市华毅化工有限公司(18000万kg/a)等。另外晋城市规划中的野川、马村化工园区,工厂十分集中,规模现在大约为30000万kg/a,随着发展,其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 冶金污秽 冶金污秽主要包括铝厂、炼铁厂、炼钢厂等。根据调研情况,主要

爬电距离的算法

爬电距离的算法: 1.下面图1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胶纸直接沿着绝 缘体表面量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 2.下面图2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或电气间隙)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 胶纸直接沿着绝缘体表面量(或直接量两金属体间的间隙)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 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设备应同时满足安规上对设备所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具体数值可参考附录5。1附录A。下面所列出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数值仅作一般情况下参考用,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情况。 4.2.1术语解释: 电气间隙: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绝缘表面距离。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 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 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绝缘水平爬电比距

绝缘水平爬电比距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一、爬电 1、爬电现象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梅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 2、爬电原理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 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绝缘强度、高密度分子等。 2二、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1、定义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 GB/T 电工术语低压电器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2、实际应用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爬

关于乌阿接触网绝缘子的说明

关于兰新铁路接触网绝缘子的説明 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 主要用于接触网电分段(绝缘锚段关节下锚支、接触网下锚、分段绝缘器处承力索),软横跨上下不固定绳卡绝缘(包括中间站台、上下行分段处)。 1、FQXSG—25/120—738UH(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 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738mm、双耳—单耳连接)。 2、FQXG—25/120—738U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738mm、双耳—单耳连接)。 3、FQX—25/120—600H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600mm、单耳—单耳连接) 4、FQXSG—25/120—890QH(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90mm、帽窝—单耳连接)。 5、FQXSG—25/120—800QT(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00mm、帽窝—脚球连接)。 6、FQXSG—25/120—800QT(悬挂耐张式、双绝缘、爬电距离1600mm、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

长度800mm、帽窝—脚球连接)。 7、FQX—25/120—890U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 工作电压25kv、拉伸破坏负荷120K N、长度890mm、双耳—单耳连接)。 8、FQX—25/120—800H H(悬挂耐张式、爬电距离1200mm、 工作电压25kv、机械强度120K N、长度890mm、(单耳—单耳连接)。 二、电气化铁路腕臂棒形瓷绝缘子 主要用于接触网绝缘和固定腕臂等。 1、QBZ2—25/16(双重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2、QBZ2—25S/16(双重绝缘、重污型、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3、QBN2—25/16(耐污性单绝缘、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4、QBN2—25S/16(耐污性单绝缘、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6KN)。 5、QBZ2—25/12(双重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2KN)。 6、QBZ2—25S/12(双重绝缘、重污型、水平棒形、爬电距离1400mm、工作电压25kv、弯曲负荷12KN)。 7、QBN2—25/12(耐污性单绝缘、重污型、爬电距离

IEC UL 60950-1 电气间隙及爬电距离详解

想了解 IEC/ UL 60950-1:2000 安全标准如何影响电源供电或电池供电的信息类产品的设计吗?需要变更设计,但却没把握 IEC/ UL 60950-1:2000 的规定对于变更的设计有何影响?本文的问答内容旨在协助您符合 IEC/ UL 60950-1:2000 的安全要求。 第一部分沿面距离 (Creepage Distance) IEC/ UL 60950-1:2000 最小沿面距离的规定载录于 2.10.4 条款中。敬请参考表 2L 以了解各产品应有的沿面距离要求。若您的产品所测出的工作电压介于表中指定的两个工作电压值之间,您可利用线性内插法 (Linear Interpolation) 计算出所需要的沿面距离。请参见表 2L 之附注2。 现在就由以下的举例,示范线性插入法的计算运用。 范例 = 电路信息 输入电压:100-240V AC 测出的工作电压:365 Vms, 890 V peak 污染等级:2 材料类别:IIIa 或 IIIb Q1a:如何计算基本绝缘需要的沿面距离? 300V 需要的沿面距离 = 3.2mm 400V 需要的沿面距离 = 4.0mm (4.0-3.2)÷(400-300)×65=0.52 3.2+0.52=3.72 A1a. 基本绝缘需要的的最小沿面距离 = 3.8mm 注意事项: 须根据表 2L 之附注2,以无条件进入的方式算到最接近的 0.1 mm 单位。 Q1b. 如何计算加强绝缘 (Reinforced Insulation) 需要的沿面距离? 公式:(基本绝缘需要的沿面距离) ×2 ==== > 3.72×2=7.44 A1b. 加强绝缘需要的的最小沿面距离 = 7.5 mm 注意事项: 须根据表 2L 之附注2,以无条件进入的方式算到最接近的 0.1 mm 单位。 须先将基本绝缘所需的最小沿面距离加倍后,再用无条件进入的方式算到最接近的 0.1 mm 单位。如果基本绝绿的沿面距离已先采用无条件进入,然后再加倍计算,则计算结果会有 0.1mm 单位的误差。 根据 2.10.4 条款的第三项,万一最小沿面距离小于最小隔空间隙 (Clearance),则以最小隔空直线间隙做为沿面距离的间距。 第二部分隔空间隙 (Clearance) 以下将说明如何针对上例的加强绝缘要求,算出最小的隔空间隙。 敬请参照 2.10.3.2 条款的表 2H 及表 2J 以进一步了解您的设备之隔空间隙要求。 Q2. 如何计算加强绝缘所需要的隔空间隙? 根据 2.10.3.2 条款规定,当电路的工作电压值 (Peak) 超过交流电源供电器的电压时,可采取两个步骤决定最小的隔空间隙。 A2. 步骤1: 请查阅「表 2H ─初级电路 (Primary Circuits) 以及初级电路和次级电路 (Secondary Circuit s) 之间绝缘所需的最小隔空间隙」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第1页共1页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 江苏省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许春华 摘要:通过对安全距离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测量方法的探究,阐述各类标准的共同性及差异性,进一 步说明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在安全设计中的其重要性. 关键词:电气间隙,爬电距离,一次电路,二次电路,开关,污染等级,材料组别,绝缘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我们 的家庭,为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世界各国均有相关法规以约束电器产品对人身造成的各 种伤害.因此,安全性设计在产品的整个设计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安全距离是 在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实际测量中往往有不同的结果差异, 本篇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就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的安全标准要求做一下概括总结,谈谈以下 几点理解. 一.名词解释:

1,安全距离包括电气间隙(空间距离),爬电距离(沿面距离)和绝缘穿透距离. 2,电气间隙: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空气测量的最短距离. 3,爬电距离:两相邻导体或一个导体与相邻电机壳表面的沿绝绝缘表面测量的最短距 离. 4,一次电路:一次电路是直接与交流电网电源连接的电路. 5,二次电路:二次电路是不与一次电路直接连接,而是由位于设备内的变压器,变换 器或等效的隔离装置或由电池供电的一种电路. 二.从GB4943-2001中2.10条款定义理解: 在GB4943;2.10条款中指出电气间隙的尺寸应使得进入设备的瞬态过电压和设备内部 产生的峰值电压不能使其击穿.爬电距离的的尺寸应使得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压和污染等级 下不会产生闪络或击穿(起痕).由此可以看出,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防范对象和考核目 的不同.电气间隙防范的是瞬态过电压或峰值电压;而爬电距离是考核绝缘在给定的工作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