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志亮 科学的早期教育

钱志亮 科学的早期教育

钱志亮 科学的早期教育
钱志亮 科学的早期教育

科学的早期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

讲座简介:科学的早期教育应该基点在精卵子结合一刹那、起点在脱离母体的一瞬间、目的在为终身发展奠基础、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途径以亲子游戏互动为主、人员主张家庭全员都参与、原则遵循自然自由至自律。

一、早期教育的基点在精卵子结合一刹那

遗传学理论认为

?每个生命的发展从精卵子结合的一刹那,就决定了其特有的发展的顺序

?正如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有机体的心理也有遗传问

?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

?儿童早期发展的本质是潜能的表达和发挥,潜能可以通过适时、适宜的刺激得到

良好表达

?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进化论认为

?难以达到的和过早、过量的不适宜刺激会阻滞、打击潜能的表达,有时造成潜

能不表达或异常表达

?过早的环境压力、过度的能力要求所产生的伤害是进化链上的终止信号,它阻

断了进化的可能性,淘汰了不适宜的物种

?被损伤的潜能是无法恢复的——就像低一级物种被淘汰,不可能再进化到高一

级物种一样

?同样,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当生理成熟度未达到时,给予成熟阶段所具有

的能力、技巧训练,希望能提前获得成熟阶段所具备的能力、技巧是违反生理学规律的

决定孩子聪明与否的父母因素

?父母智力正常

?远血缘通婚(“出五腹”)

?母亲有性高潮

?春季出生

?母乳喂养

?睡眠充足

?勤于运动

?体重适中

?吃好早餐

钱志亮的建议

?平常心,自家孩子自己知道

?循规律,顺其自然按部就班

?有信心,及早教育开发潜能

?选环境,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豪华装修,羊毛出在羊身上

?舍得花钱,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早期教育的起点在脱离母体的一瞬间

新生儿有32种无条件反射

?胎儿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出生以后,环境骤变,新生儿必须独立

地进行维持生命的活动,还必须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

?觅食反射、吮吸反射、防御反射、定向反射、抓握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

行走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吞咽反射、探究反射、蜷缩反射、怀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等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下来的,是本能性的,是固定神经联系,是形成条件反射的

自然前提。

个体感知觉的发展

?出生时最好的感觉

?嗅觉、味觉、内脏感觉

?出生前和出生时习得的感觉

?触觉、本体觉、前庭平衡觉

?出生后习得的感觉

?视觉、听觉

全面发展的孩子聪明灵通

?聪:在言语理解、言语听力、阅读、背诵、算术运算、抽象思维等方面有优势

?明:在图画、书写、走迷宫、拼图、操作、认人、条理性、看图写话等方面有

优势

?灵:灵巧,手巧心灵、操作技巧、运动协调

?通:通达,通情达理、幸福快乐、适应社会

三、早期教育的目的在为终身发展而奠基

让早期教育回归纯真的本位:

?价值取向由“知识学习”“智力开发”走向“全面发展”

?培育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发展幼儿的生存能力、建立幼儿的自主自信、学会

与人合作和谐相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丰富个性化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好奇探索乐于学习的动机

早教不是单纯的智力开发

?早期智力开发:不惜钱财进行智力投资,为孩子购买高级玩具、儿童读物等,

还拿出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教孩子背诗、识字、数数等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智力是成才条件之一

?品德、性格等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关键作用

?品德决定着成才的方向

?良好的性格,如勤奋、勇敢、毅力等则是成才的重要保证

?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等,都不

是能用成绩衡量的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一:生存能力

?吃、喝、拉、撒、睡

?穿、梳、戴、抹

?卫生、整理、劳动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二:习惯养成

?规律生活很重要

?遵守常规要知道

?积极参与热情高

?独立完成少烦恼

?文明礼貌重在教

?清洁卫生自己搞

?与人合作信誉好

?收拾整齐能做到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三:语言沟通?言语理解、音量控制

?口语表达、语气表达

?词汇积累、看图讲话

?态势语言、情感语言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四:情绪管理?了解他人

?情绪表达

?换位思考

?人际关系

?礼仪交往

?冲突处理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五:社会适应?自我认知、自我效能、自我管理

?和谐共处、与人合作、互助共赢

?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知晓家庭、了解社区、了解社会…

为终身发展而准备的内容六:学习品质?好奇心、态度、兴趣

?注意力、专注(定力)

?责任心、荣誉感、成就感

?坚持性、主动性、灵活性

?独立性、合作性

?整洁与条理

?习惯

立足长远兼顾近期vs 急功近利

?长期目标: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能力、自我意识等的初步形成阶段,如果这一时期能形成良好的性格、习惯,将会有利于他一生的发展。

?短期目标:早期教育为孩子顺利上幼儿园进入集体生活做准备,有责任为他们顺利进行幼儿园学习乃至以后的学校学习做好相应的准备

急功近利的典型:早教幼教“小学化”

?鼠目寸光把小学课程先学一遍,这样上小学后就“赢在起跑线”——殊不知领跑不会超过一学期,由于关键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此后大批沦为“仲永之流”

?儿童成熟水平包括: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共八个方面

?为应付小学入学考试,大班课程小学化

?更有甚者改户口提前上学、八月底剖腹产……

“早教幼教小学化”的问题

?长期处在机械读、写、背的学习状态中,长时间注意力太集中,大脑易疲劳,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智力水平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如过早强制灌输,会让孩子产生厌学畏惧情绪,会扼杀学习积极性

?因学习的压力孩子少有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可能形成心理上的挫败感

?原本的认知过程被严重破坏,导致“知识消化不良”,到上小学时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束缚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像力

童年只有一次——钱志亮

早教幼教“小学化”伤害了孩子

?学业上“抢跑”的孩子除非有非常强的自制能力,否则上学后一定是老师“一讲

就会,一考就错”

?遏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儿童带来巨大压力

?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退缩,甚至丧失自信心

?泯灭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种下厌学和不良人格的种子

四、早期教育的内容以感觉运动训练为主

蒙台梭利提出幼儿教育的四个方面:

?肌肉训练(运动训练):幼儿时期是肌肉训练的一个重要时期,应该为他设计各

种有助于肌肉训练的体操

?感官训练(视听触):是最重要的。其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和多方法的感官训练,

使幼儿发展对不同刺激的敏锐的感觉和观察能力

?实际生活训练:与幼儿自己有关的:自我服务的工作;与环境有关的:管理家

务的工作

?初步知识教育:初步知识教育与感官训练是相联系的,正确的感官训练会有助

于初步知识的教育。通过初步知识教育,幼儿迅速掌握了书写、阅读和计算,但最重要的是它们使幼儿感到高兴和愉快

早教训练之一:触觉教育

?母乳喂养

?亲子同床

?多抱多背

?捞痒咯吱

?拥有毛绒玩具

?多玩沙子和水

早教训练之二:本体觉与平衡觉教育

?大动作:爬、走、跑、拉、钻、滚、跳、攀、打、翻…

?平衡能力

?神经协调:身体协调、快速轮换、眼手协调

?精细动作:抓、捏、掐、拧、撕、揉、涂鸦、描红、画画、折纸、剪贴、雕塑、

女红、择菜…

早教训练之三:听觉教育

?听觉注意能力

?听觉辨别能力

?听觉记忆能力

?听觉系列化能力

?听觉混合能力

?听觉理解能力

早教训练之四:视觉教育

?空间关系

?视觉辨别

?图形--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

?物体再认

?视知觉速度

早教训练之五:知觉转换

?听觉转视动:听写图形

?听觉转动作:完成指定

?视觉转动作:模仿表现

?视觉转言语:看图说话

?……

钱志亮的建议

?多看:一有空带孩子拓宽视野,见多识广?多听:三岁前不怕家里人口多,能说会道?多动:不玩到天黑不带回家里,手巧心灵?多抚:后背由上而下反复抚触,安全信任

?多学:不因自己无知耽误孩子发展

?多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走向成功

五、早期教育的方法主张抓关键期的巧干

?“印刻” (imprinting)是指刚获得生命不久的小动物追逐它们最初看到的能活动的生物,并对其产生依恋之情的现象。

?个体在这时刻所印刻的对象,可以使该个体对它接近、并发生偏好,而且不会被忘却,由此形成了一种对它的永久约束性的依恋。

?印刻现象和一般的反应不同,它只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

关键期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现代行为学的创始者奥地利动物学家K·Lorenz 1935年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一个有机体生命中的一段时间里,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可超过任何其他时间——事半功倍

?此行为发生学理论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奖,为揭示人类个体发展规律奠定了基础

?他后来又与荷兰行为学家Nikolaas Tinbergen合作,证明了不同形式的行为是互相协调进而组成一个行为序列的

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司马懿

?1.5-3岁:器官协调、感觉与运动整合

?1.5-4岁:对物品与自然发生兴趣

?2~3岁:计数

?2-4岁:时间、空间概念的加强

?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

?2.5-6岁:精确感觉、精细运动

?3岁左右:独立生活能力

?3~5岁:音乐能力发展

?3~8岁:外语学习

?4岁以前:形象视觉、色觉辨别

?4-5岁:顺序排列

? 4.5-5.5岁:阅读兴趣

个体智力发展曲线图

?智力发展存在着关键期现象:12岁定终身?6岁时智力的80%就差不多确定:7岁看老?80%的70%在3岁前确定:3岁看大

喂养有学问

?为什么必须要煮熟?

?为什么说五谷为养?

?为何宝宝要多吃鱼?

?为何要多熬粥熬汤?

?喂奶喂到什么时候?

?吃水果有什么讲究?

?不爱吃蔬菜怎么办?

抚育有窍门

?抱左边还是右边?

?宝宝缺钙怎么办?

?吃鸡蛋有何讲究?

?怎么判断冷和热?

?后背淤汗怎么办?

?为什么要多光脚?

?睡眠有什么讲究?

早教讲方法

?分床睡还是同床?

?为什么必须仰卧?

?哭要不要去制止?

?是否要介入冲突?

?孩子犯浑怎么办?

?体罚打哪儿合适?

?左撇子是否纠正?

?发音不清怎么办?

六、早期教育的途径以亲子游戏互动为主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鲁迅在《野草》中的《风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可能给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

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确认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权,而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21条

生命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蛹在变成蝴蝶以前,需要一个表面看来静止的、停息的、休眠的状态

?儿童表面的幼稚下面隐藏着极富意义的很有价值的生活,那是他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

?儿童只是在表面无所事事中的好奇、探索、涂鸦、幻想、游戏、哼哼唱唱、蹦蹦跳跳中悄悄地构造一个未来的他自己、未来的那个成人,绝对不是无聊、浪费生命

游戏就是幼儿建构积累的过程

?在游戏中,既有想象、直觉、兴趣、意愿、爱好、情感、意志等主观的体验和感受,又有对客观、真实、具体、规范的社会存在的理智判断和逻辑思考

?在游戏中,幼儿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芽和预期。在游戏中,幼儿既有对自然的亲密接触,也有与人和社会的交往,也有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性的最佳融合

游戏是儿童精神成长的沃土

?通过游戏儿童能够获得情感、认知、社会性、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在早期儿童的生活中,没有什么活动比游戏能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经验

?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并不仅仅止于逃避现实或从现实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解放与自由,而是进一步朝向自身的“人性”的解放与自由

?游戏是“假想”与“现实”的统一;是“自由”与“约束”的统一;是“主体性”与“反主体性”的统一;是“我在”与“无我”的统一;游戏具有双重性格,是多样性、矛盾性的辩证统一

——王小英《探寻儿童游戏意义的新视野》:《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0期

世界幼教之父福禄蓓尔:游戏、恩物、作业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游戏是幼儿时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是组成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童年时代生活中最快乐的一种现象。游戏包括精神性游戏和运动性游戏两种

?恩物是一种适合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玩具。“恩物”主要有6种,基本形状是球体、立方体和圆柱体。整套恩物体现了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的法则,展现了自然事物的性质、特征,是幼儿理解周围客观世界和形成对万事万物的主观认识的媒介

?作业是为幼儿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例如,绘画、纸工、刺孔、用小木棒拼图、串联小珠等,在作业的方法上,要求从简到繁循序进行

民间传统游戏

?拉大锯、捉迷藏、打手背、骑大马

?跳皮筋、编花篮、荡秋千、踩高跷

?跳房子、挑棍儿、踢毽子、滚铁环

?跳大绳、抓子儿、翻饼烙饼

?折纸、剪纸

如今早教花样百出:

?幼儿英语、幼儿科技、幼儿书法、幼儿拼音、幼儿舞蹈、幼儿识字、国学启蒙、情商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挫折教育、礼仪教育、蒙氏算术、数学启蒙、思维训练、珠心算、

纸工创意、泥工创意、多彩创意、感统训练、少儿武术、体育、创造力培养、奥尔夫音乐课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孩子的教育上,常常是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期望大相径庭,父母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往往是徒劳无益,甚至伤害了孩子

?遏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给儿童带来巨大压力

?对学习产生无能感和退缩,甚至丧失自信心

?泯灭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甚至种下厌学和不良人格的种子

过度教育——得不偿失

?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实验告诉我们,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是属于“揠苗助长”的摧残行为

?表面上似乎是丰富了给孩子的心理刺激,实际上却造成刺激剥夺的后果

?过早或过度教育剥夺了婴幼儿以健康心理走向成熟的机会,也妨碍了父母以轻松、愉快的心态参与到孩子早期成长的过程中去

钱志亮的建议

?家长:重视与孩子一起的时光

?妈妈:每天给孩子讲一个故事

?爸爸:每天和孩子玩一次游戏

?孩子:不玩到天黑坚决不回家

七、早期教育的人员主张家庭全员都参与

?亲子关系的自然性——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生命萌芽的时候起,就确定

了父母的角色身份,父母对子女来说是唯一的、无可替代的

?亲子关系的社会性——无法推脱的抚育关系:要对子女尽抚养教育义务,教

他成人、成才

?亲子关系的持续性——没有退休的终身套牢:从孩子出生直到自己的生命结

?亲子关系的深刻性——潜移默化的深深烙印:父母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影

响,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最大、最深刻

亲职缺位的社会现象:

?城里白领妈妈竞争激烈化工作繁忙、白领爸爸经常加班应酬花钱请保姆看孩子

?城里蓝领父母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也没空陪孩子随便交给老人看孩子

?有钱父母把孩子早早送到寄宿机构

?没钱父母外出打工甩孩子给祖父母

?高学历有本事父母没有时间参与早教

?低学历没本事父母不懂如何参与早教

社会变迁对家庭人伦的影响

?父子有亲(责任与义务)——父子无亲

?夫妻有别(分工与合作)——夫妻无别

?兄弟有悌(仁慈与友爱)——没有兄弟

?长幼有序(敬重与服从)——长幼无序

今天的家庭问题越来越多

?不和睦家庭、再婚家庭

?单亲家庭、离异家庭

?领养家庭、寄养家庭

?隔代家庭、分居家庭

父亲亲职:勿无为而治

?男主外,竞争激烈的时代,做男人不易

?奋斗事业兼顾家庭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孩子荒废不得

?养不教、父之过,尽职责、不犯错。

?智慧的启迪

?做人和人格的引导

父教缺失的后果

?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教育孩子怎样做男人的机会。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

?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

?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

?戒毒中心无父青少年是有父的3倍

?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无父者是有父者的9倍

母亲亲职:别越俎代庖

?女主内,白天也要去上班,做女人更难

?忙里忙外,上有老下有小

?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孩子不能错过

?做“慈母”不做“母老虎”

?习惯的养成

?情商的培养

父爱与母爱不同

父亲是外放的,母亲是内倾的;

父亲鼓励独立,母亲讲求依恋;

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

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

父亲的方式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的方式是静态的、稳妥的;

父亲传递的是坚强、勇敢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的是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之风

80后面临的子女教育问题

?竞争激烈化没法不依靠父母的帮助

?祖辈对孙辈重视养育忽视教育

?“隔辈亲”等同于纵容与溺爱

?孩子寻找祖辈充当保护伞

?碍于老人面子没法教育

?孩子自私与家教缺失

?深藏危机的和谐

迫不得已的妥协

?尽量住在老人的老窝里

?避免老人的“寄人篱下”感——自如生活

?老人在邻里面前很有面子——天伦之乐

?一下班就回家赶紧换岗

?周末一定给老人“放假”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老人“约法三章”

?迫不得已时先“调虎离山”后再教育孩子

家庭成员的家教口径要一致

?父母教育不一致;父母与祖辈教育不一致;祖辈之间教育不一致;原因是个人经历、素养、教育思想观念不同,教育方式方法不一致

?孩子反馈表现:莫衷一是;钻空子——暗自高兴,选择利于自己的一方。

?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们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孩子会钻你们两人的空子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长辈共同学习家庭教育科学知识;

?应该有定期、不定期的家庭会议,讨论孩子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孩子应该参加,发表意见;

?长辈不应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要让孩子确信你们在家务活、日常杂务、作息时间以及禁止打架、偷窃、撒谎等规章制度上的意见是一致的

?如有不同意见,暂时求同存异。

?即使一方强烈反对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孩子在场时也应作出暂时让步

钱志亮的建议

?爸爸:再忙每天回家吃晚饭

?妈妈:再累每天给孩子拥抱

?钱将来可以再挣孩子不等

?家不能不管指望老有归处

?好男人家庭为重俯首甘为子女牛

?好女人是所好学校要当贤妻良母

老人:该放手时需放手

八、早期教育的原则遵循自然自由至自律

人们实现了对禽兽的超越

?养猪从一年缩短为“三月肥”

?养鸡从半年缩短为35天出笼

?“架子牛”育肥三个月即出栏

人们也计划着对自身进行超越:

?巨型新生儿越来越多

?近30年女孩例假提前了π年

?家长对早教的期待越来越高,急于求成和浮躁的社会风气使得家长恨不得孩子

6岁前就能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内容都学完

良性期待不要演绎为超越规律

?提前就读幼儿园

?提前识字算术学英语

?幼儿园开设“MBA”课程……

?“你可以不是天才,但是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亲”

?一天包学游泳、三天学会拼音、一年流利口语…

?孩子可以五个月识字,两岁应该识两千字,三岁应该识三千字,可以达到小学

毕业的水平

为什么3岁再去幼儿园?

?语言沟通能力基本到位:说得清

?对亲人的依恋基本固定:情感不会太伤害

?“去自我”意识开始形成:集体生活教育

?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基本自理

?神经髓鞘化完成70-80%:感觉运动基本统合……

为什么6岁才上学?

?思维发展开始由具体思维转向形象思维

?书写汉字所需的44条精细肌肉基本到位

?辨析形近字所需的视觉辨别能力基本具备

?认知发展客观要求书写与阅读实现自我学习

?国家义务教育法律的规定……

自然

?一种事物保持其本来面貌,原始倾向,外界不强加干预,非人为

?自然的需要、自然的秩序、自然的感情

?自然的倾向、自然的知识、自然的欲念

?自然的进程、自然的平等……

“知识的种子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自己去发现真理,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心灵走向光明,这是完全自然的运动” ——柏拉图,《理想国》卢梭在《爱弥尔》中写道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强使此地出产外地的物品,甲树结出乙树的果实,混淆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

?“本性的最初的冲动始终是正确的”

?“不受传统束缚而率性(即按本性)发展的人,是具有自身价值的独立实体,是体脑发达、身心健康的人”

太多的不自然

?自然分娩 vs 剖腹产

?母乳喂养 vs “牛干妈”

?自然水果vs 饮料

?家庭抚育 vs 托儿所

?室外自然物品 vs 卡片、书本、电视

?室外自然活动 vs 室内圈养

?满足儿童兴趣 vs 知识技能容器

太多的不自由

?这不能碰,那不能摸

?这有细菌,那有危险

?包办太多,放手太少

?限制太多,空间太小

?设计太多,探索太少

?抗议封建专横的教育,反对强迫纪律和对儿童施用暴力,反对对儿童个性和自由的摧残

教育是一个内在发展的过程,是自我的展开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亚里士多德

?自然密切联系着人类“心灵”的三种本源

?植物的本源:身体成长——繁殖、营养和生长的能力

?动物的本源:爱好至上——运动和感觉的能力

?理性的本源:理智占上风——思维的能力

自然的事情无需强制——夸美纽斯

?水从山上往低处流无需任何力量,每个生物很容易在其本性喜欢的方向上发展,……鸟儿学飞,鱼学游水,野兽学跑,无需任何强制

?自然教育的时候不用鞭笞,无需严酷,也不用强迫,尽可以实施得尽量和缓、快乐,尽量自然。

?教与学的行动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

自然教育

?人的天性本是完善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必须效法、遵循自然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小心翼翼地追随儿童的本能、天性

?遵循自然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传统教育中违反自然教育,反对干涉儿童、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应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教育原则和方法要“模仿”自然,反对体罚;

科学的幼儿教育:顺应儿童,回归自然

?给儿童以自由——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

?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儿童不是小大人勿以成人的方法代替儿童

?给儿童幸福、欢乐和愉快——儿童期是儿童幸福、愉快、天真烂漫的时期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成人有什么理由强迫儿童服从自己

?使儿童在其天性在良好健康的环境下得以自由地发展

?生活自治、自理,让孩子面对冲突,接受挫折

?允许孩子发泄、争执、打架,让孩子真正了解别人的想法,学习宽容、自制以及自我肯定

自由教育

?儿童最重要的自然权利是自由,教育要保护儿童天性,使身心自由的发展,反对在儿童的心灵成熟之前就向他们灌输种种本是要求于成人的东西,以免摧残儿童的心灵,提出让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主动发展

自由不等于没规矩

?1.定好规矩,但是首先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不是盲目地服从;

?2.在规矩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3.违背了规矩孩子将受到约定的惩罚;

?4.随着孩子的长大,规矩越少越好,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他律与自律

?他律是指借助于约束强制手段来规范个体行为的手段

?自律是指依靠个人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来约束个体行为的手段;

?儿童的自律不是天生的,生命早期的儿童,内心里不可能存有一个自我评价系统,所有那些温暖的自信、自我价值感、良性的自我评价、对行为结果的评估和抉择……这些内在的东西,都必须靠一个外在的评价系统植入到孩子的意识中去。所以,他律是自律的基石,外部评价是自我评价的背景,没有他律和外部评价来提供训练、确定基调,自律和自我评价是不可能产生的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奖惩有度

?奖惩不立,则风化败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不懂奖惩的社会现象

?小时候爱得要死 vs 长大了恨得要命

?想要啥就给买啥vs 一不顺眼就狠揍

?平时是不闻不问 vs 攒到秋后算总帐

忽视惩罚

?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公

平合理地处罚并没有什么错

?与所犯错误相关联——不要“秋后总算帐”

?与所犯错误的程度相当——不要感情用事

惩罚孩子的方式

?谴责:皱眉、瞪眼、言辞谴责

?忽视:情感剥夺

?剥夺心爱:——玩具、食品、活动

?取消特权:取消游戏、脱离集体、取消资格等

?隔离:墙角隔离、椅子隔离、禁闭隔离

?体罚:责打(注意家长惩戒权的有限性)

家长其实是职业,要学的太多

?生理学、解剖学、遗传学、优生学

?胚胎学、畸形学、人口学、流行学

?营养学、护理学、保健学、卫生学

?产科学、儿科学、药理学、诊断学

?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

?言语矫正、行为矫正、感统训练

?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青少年法学

?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学……

使幼儿的潜能最大限度发挥是幼教天经地义的义务!让孩子有尊严且幸福地生活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孩子无辜——不可能选择父母

家长无助——就任前并未培训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试题一、名词解释 1.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环境 2.系统性原则 3.科学小制作 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材料 6.科学 7.学前儿童教育活动 8.偶发性科学活动 9.观察法 10.科学教育 11.小实验 12.技术 13.行为核对 14.内容选编的科学性原则 15.作品分析法 16.时代性要求 二、填空题

1.科学技术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功能,第一是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是生产力功能。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与编排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三种,(1)是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2)是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3)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前儿童的科学”是不同于成人的科学的,前者是以动作逻辑为基础,后者以________________为基础。 4.学前儿童就是指辅助科学教育进行的,用来帮助儿童进行科学学习的各种工具。 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突出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观点:第一是强调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观;第二是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观;第三是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择科学教育材料的原则包括材料的生活性、材料的探索性、、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等。 7.正式量具测量是指以通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物体进行测量。 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___________________。 9.为了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家庭成员可以采取以下方式鼓励学前儿童的探索活动:(1) 关心学前儿童的探索

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摘要:教育公平有三个主要内容,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形式、规则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保障。要尽可能做到促进教育起点公平,促进城乡和地区间教育均衡发 展;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促进教育规则公平,改革、完善教育的各种法律规则。 关键词: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路径;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77(2014)04-0160-04 作者简介:张春晖(1972—),女,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讲师,硕士。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梦’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Y012)的阶段性成果。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的 关系及其实现路径 张春晖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公平是人类的普世价值,罗尔斯在《正义论》提出了著名的公平原则,一个是平等自由和机会均等原则,另一个是“最少受惠”的人获得补偿的不平等分配原则;其核心就是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1](p2-5)罗尔斯的公平理论对教育公平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育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规则公平关系(一)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 起点公平强调的是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起点应当平等,即对于具有不同自然禀赋、依存于不同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社会成员,应当根据具体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状况,有所倾斜地采取措施,尽可能地保证其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同样的起点。就社会成员的起点看,先天的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人们的禀赋可能不同,在体力、智力、性别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依存的社会条件也有不同,每个人出身家庭的贫富、父母的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差异;人们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有差别,城市和乡村、内陆和沿海、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 区,这些人生起点的差异使人们不可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在社会现实状况下,起点存在差异是社会的常态,但是,不能因为起点差异就完全无视起点的公平,特别是不能人为制造后天的起点不公平。在各种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起点公平所关注的不是起点是否存在差异,而是如何对待起点的差异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政府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上,有目的、有倾斜地协调地区差异、行业差异,更多的倾向弱势群体,以维持社会的总体和谐。 公共服务是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公平对象,其在群体间和个体间发挥着同一“起跑线”或“踏板”的重要作用,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最大公平,保证个人“基本能力”的平等,才能使人们真正享受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自由。不同的公共服务对于公平分配的作用不尽相同。如果说社会救济、补贴等服务偏重于公民收入分配的结果公平,那么公共基础教育则更有利于公民获取收入的机会公平或起点公平。世界各国的实践已经充分证实了公共教 ·教育论丛 160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doc

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培养方案(040109) (教育学部) 一、培养目标 (一)能较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品行端正,身心健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特殊教育国内国际发展最新动向,能够独立、创新地开展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 (三)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具有运用外文写作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 (一)培养方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和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组织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导师指导采取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学生采取集体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锻炼独立和创新思考的能力。提倡和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各种科研基金,加强科研训练,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二)学习年限 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四年,最长不应超过六年。 三、主要研究方向 1、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 2、特殊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3、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课程与学分要求 博士研究生课程包括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学位公共课包括政治理论、外国语等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至少修读6学分;学位基础课为学位必修课程;学位专业课包括以学科群为单位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和指向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学位基础课至少修读3学分,学位专业课(必修)至少修读2 学分,学位专业课(选修)课程至少选修1门,不少于2学分。跨

早教科普知识介绍

早期教育科普知识介绍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与成才的关联,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0至3岁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宝宝身体、情感、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最快的阶段。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将为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一生幸福的生活奠定重要基础。 早教科普知识提纲: 一、早教的对象是什么人? 二、早教从什么时候开始最好? 三、早教的内容有哪些? 四、早教的作用及重要性是什么? 五、早教的误区有哪些? 六、宝宝的敏感期指什么? 七、如何巧对宝宝各类“敏感期”行为? 八、游戏对孩子成长的意义? 九、蒙台梭利对早教有何影响? 十、蒙氏教育教学内容及六大基本理论是什么? 早教科普知识具体内容: 一、早教的对象是什么人? 父母是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孙岩在为《幼儿园亲子教育》一书序言中提出:“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是办园理念与形式的一次创新,其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家长,而且首要的是家长。”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孩子获得发展,从孩子一出生起,就离不开家庭和家长,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0至3岁幼儿更是一可刻离不开家庭。父母是早期教育实施的主体,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如马卡连柯对家长所说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

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另外的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这就是父母为第一任老师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提高父母的早期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平就是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幼儿园的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应该锁定为——父母(同时包括孩子的看护人及长辈)。 二、早教从何时开始最好? 0至3岁是宝宝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类大脑发育得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婴幼儿身体发育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早期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全面的孩子。一方面是宝宝身体健康,成长发育良好,营养很合理。另一方面是宝宝心理健康,他们很快乐、智力发育很全面、有社会交往能力、行为表现很好,有良好行为规范,那么将来他们必将成为具有健康人格的公民,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早教是从0岁就可以开始的, 0到3岁是属于早教的黄金时期,3到6岁是属于早教的完善时期。以家庭性早教为主,早教中心为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引导宝宝,平时可以给宝宝听一些音乐、儿歌、小故事,还有三字经、论语、小古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一岁以内的宝宝主要以家长学习和宝宝听为主,一岁以上可以慢慢看一些有引导意义的视频、动画等。 三、早教内容有哪些? 第一个主要是对孩子舒适的生活照料,身体的关照。 孩子饿了就想吃,吃了就想睡。现在刚出生的孩子一般要睡20多个小时,宝宝睡的时间会非常长。然后慢慢成熟,睡觉的时间越来越短。这时候父母要在很多细节,给孩子舒适的照顾,包括衣服的舒适度、换尿布、喂奶等等。 第二个就是父母要经常抱孩子在身边,给他们安全感。 这个时候是孩子和父母建立关系的最佳时期,心理学把这个叫依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第35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月 Vol.35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13 ────────── 收稿日期:2012-11-15 作者简介:石远鹏(1975-),男,陕西兴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教育管理。 -133- 教育学逻辑起点的反思 石远鹏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逻辑起点是研究教育学问题的根基。目前学界就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存在着什么是“教育学逻辑起点”的争论,也存在着“单一起点论”“双重起点论”“多重起点论”之争。从剖析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出发,通过反思得出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只能是一个,即“育人”,通过育人——“使人成人”。 关键词:逻辑起点;教育学逻辑起点;育人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3)01-0133-03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3.01.037 The Reflection of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SHI Yuan-peng (School of Education, Tangshan Teachers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roblems. At present, on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issues, there is the controversy about “what is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and there are the arguments about “a single starting point”, “double starting points” and “multiple starting points” in academi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nature”, through the reflect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logic starting point, that is “educating people”, making people become real people through it. Key Words: logic starting point;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edagogy; educate people 逻辑起点是建构教育学科学体系的起始环节,是研究和认识教育学的认知原点,是教育学学科立场能否得到承认的关键所在,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为解除被其他学科“侵占”的有力砝码,也是解构当下所谓“‘迷茫的’、‘危机的’、‘尴尬的’教育学”的理论和基石。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体系有其完整的逻辑结构,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的起始,它对于一门学科的确立、发展和繁荣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教育学逻辑起点的研究和追问一直没有停止过,也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所公认的教育学逻辑起点,这至今仍是教育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从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探讨中不难看出:各种观点众说纷纭、相持不下,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悖论、难以服众,探讨似乎陷入了一种“疑无路”的境地。教育学逻辑起点问题的悬而未决并不表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可以绕道而行。恰恰相反,不搞清楚教育学逻辑起点,就会容 易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左右摇摆,使得理论的教育学“无用武之地”,使得实践的教育学“各唱各的调”。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如何解决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中的“先天缺失”与“后天的营养不良”呢?我们需要在反思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地对教育学的逻辑起点问题进行突破和重构。 一、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本质特征) 逻辑起点属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研究范畴,对于它的理解和认识也就应以哲学和逻辑学的相关理论来展开。逻辑起点即逻辑出发点,也就是“必须用什么做科学的开端”[1]的问题,或者说“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2]具体来说,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理论体系得以开始和发展的出发点和最初规定。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认识逻辑起点:首先,逻辑起点是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紧密联系的思维起点,离开一门科学或学科的理论体系谈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就失去了依托,

(完整版)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特殊教育学 理论知识总知识

特殊教育学理论总知识 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的概念 一.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学概念 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他们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殊教育学则是研究特殊教育现象和内在规律的科学。 二、特殊教育的对象 学术界一般都是从概念性和操作性标准两个方面着手,根据统计、医学和社会常模等三个不同的维度来区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 广义的特教概念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儿童: 第一类是残疾儿童,其中包括盲、聋等感官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病残和多重残疾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第二类是问题儿童,包括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绪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常儿童,包括有超常智力、能力和资赋优异的天才儿童。 狭义的特教概念,只把残疾儿童,甚至于将残疾儿童中的一部分如盲、聋、弱智等列入特殊教育的范围。 三、特殊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体现教育平等的权利 (二)发展特殊教育,能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三)发展特殊教育,能使残疾儿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四)发展特殊教育,能更好地对儿童实行因材施教 (五)发展特殊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特殊教育的学科基础 (一)普通教育学(二)心理学(三)医学(四)社会学 第二节特殊儿童的分类 一、残疾儿童 (一)感官残疾儿童(二)肢体残疾儿童(三)语言残疾儿童(四)病弱与多重障碍儿童(五)智力障碍儿童 1990年底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将残疾人分为八类: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 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其它残疾 二、问题儿童 (一)学习障碍儿童(二)社会行为障碍儿童(三)情绪障碍儿童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关于逻辑起点 什么是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指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表明,逻辑起点是指范畴体系的起始范畴。从最简单的基本的东西出发,因为这里, 在这些基本东西那里,全部发展就在萌芽中。任何一门学科, 都是基于某一逻辑起点, 依据科学的方法论展开思维,而形成组合有序的符合逻辑推理的概念和原理的体系。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般认为首先应当确定它的逻辑起点,从逻辑起点出发,借助逻辑手段, 按照学科的内在规律, 层层推导, 科学的逐步展开, 构成严谨的逻辑体系。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是这门学科产生的源头, 它既是整个学科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又是准确反映该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要素。逻辑起点就如构建学科大厦的基石,如果基石没有确定, 那么学科的结构或体系一定是松散和无序的, 其理论是经不起推敲的, 从而缺乏科学性。考察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什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逻辑起点,黑格尔、马克思、列宁等经典作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过描述黑格尔关于逻辑起点的论述,综合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起点范畴一定是整个体系得以展开赖以建立起来的客观根据和基础;二是起点范畴应该是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和最简单 的规定;三是起点范畴必须是绝对的抽象的;四是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一致;五是起点和终点是辨证统一的;六是起点范畴与理论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每一门科学理论,都有逻辑起点、逻辑中介和逻辑终点,抓住了这三点,才算抓住了一门科学理论的纲。”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科学性的根本问题,它对一门学科的成熟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仅是构建其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石,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它将直接决定并制约着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的几种观点 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获得重大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逻辑起点的研究中, 理论界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存在不少分歧和不足。 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主要有四种观点:①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②思想和行为作为逻辑起点③学习和教育,或者说以人的接受心理亦或可以说一个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④以人为逻辑起点——其中包括了以具体的人为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为逻辑起点;以经济人、社会人为逻辑起点;以抽象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为逻辑起点。这四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点,分析的立场不同,因而都有其合理性。但正是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的观点都是处于自身的立场而设法完善,自圆其说的,都有其和行李的同时也存在不足。首先,以国家主体或统治阶级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性,或者说看到了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必然性但是将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逻辑起点就有失偏颇了这种观点没有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基本关系,而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思想

教育公平问题

阅读资料八教育公平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2011-03-08 14:01:47 阅读39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1.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1050万人。但到2009年,除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表示,今年山东报名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为70万余人,比2008年减少了约8万人,减少幅度超过10%。河南省教育部门称,该省今年高考考生总数预计为96万人,比去年减少2.9万人,出现连年考生人数高涨后的首次下降;其中,洛阳市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今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首次下降。上海市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为8.3万人,比去年减少了两万人左右。河北省今年高考报名人数约55.9万人,比去年减少了1.63万人;这是1995年以来该省高考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一名招生工作人员向记者分析说,各地高考人数普降有许多深层的原因,一是现在报名参加高考的应届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二是不少地方正在推进课改,这使得一些非应届考生担心课改后高考变化较大,放弃复读,考生相应地比往年有所减少。“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自去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就业神话破灭,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想法受到动摇,部分学生就转变观念,甚至不参加高考。” “高考人数减少,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校教师陈女士认为,高考决定命运的观念淡化后,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2.近年来,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大量通过高考的农村学生进入高职、大专院校读书。在就业寒冬中,研究生挤占本科生就业岗位,本科生挤占高职专科生岗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倒逼高职专科生岗位的现象,使得缺少社会关系和创业资金的农村高职、大专毕业生难以求职就业。 这一现象,刺激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农村学生。重庆市涪陵区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告诉记者,面对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不少农村学生自认考不进名牌大学,读高职或高专可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不如早打工,早挣钱。一名弃考考生告诉记者,有的职业院校每学年收费8000元,相当于父母一年的收入。假如自己把钱用了,弟弟读书怎么办?当记者吿诉她进入大学可申请助学贷款时,她反问说:“如果毕业就不了业,拿什么还?” 在采访中,不少学生家长跟记者算起“教育账”:培养一名大学生,一般要14年,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教育投入至少5万元。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起薪按照2000元计算,除去生活费,每月存款500元,至少8年才能将教育投入“挣回”。即使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收回成本也要5年。而教育投入最多的是大学阶段,孩子考不上好大学,真不如早点就业。 记者采访的一些农村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农村学生弃考暴露了当前农村教育中存在的诸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